“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如果你不喜欢别人对你做某件事情,那么你也不应该对别人做同样的事情。这个成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即要待人以诚,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
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你不能要求别人按照你的标准去做事情,但是你可以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如果你不喜欢别人对你做某件事情,比如说撒谎或者伤害你的感情,那么你也不应该对别人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决定,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教育人们要尊重他人,待人以诚。它告诉我们,只有在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
文丨刘旭刚
常听一些人感叹:自己很想搞好人际关系,用了许多心思,花了很多精力,可换来的却是说话没人爱听,遇到难事没人愿意帮忙,真正的好朋友寥寥无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无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成语,意思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有一个典故对这段话的含义作了诠释: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了二十九岁。虽是平民出身,仲弓却非常注意自己在德行上的培养,孔子也因此更多地侧重于从道德品质方面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仲弓谦虚而又好学,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上,回去之后反复咀嚼回味,遇到有不解的地方就去请教。
有一天仲弓去找孔子,问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称得上“仁”。孔子回答:“出门在外的时候循规蹈矩、彬彬有礼;役使百姓的时候庄严隆重而又极其小心。一件事如果是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那么也就不应该去强求别人。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朝堂之上就不会招致不满,私下与人交往时也不会惹来怨恨。这样,也就可以称得上仁了吧!”仲弓听了不由得点了点头,说道:“弟子虽然资质愚钝,但是一定会按照老师您说的那样去做。”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隔阂,发生争执,出现不和谐的问题。在矛盾纠纷中,当事双方都应该从自身找问题,设身处地地反思自己,而不应一概指责对方,怨恨别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矛盾的解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人们经得住这样的灵魂拷问:
自己不尊重他人,为什么非要他人尊重自己?有的人为老不尊,倚老卖老,所作所为缺乏长者风范。这样的老年人,自己不理会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却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尊重自己,稍不随意就大动肝火,口出狂言,甚至动手伤人,以此来教训不尊重自己的人,早已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忘在脑后。
自己不谦让别人,为什么非要别人谦让自己?有的人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感觉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凡事都争个我高你低,毫无谦让别人的意识。可是,当别人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时,心里却很不受应,狂妄、自大、没教养等一大堆指责的话不绝于耳,让对方难以接受。因为在谦让方面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己不愿意帮助他人,为什么非要他人帮助自己?有的人缺乏同情心,为人处事比较“独”,当他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能伸出援手,奉献爱心,从未有过扶危济困的善举。而当自己遇到困难没人帮助时,却怨天尤人,抱怨人情淡薄、社会冷漠,抱怨世上没有好心人。其实,这样的人最没有资格抱怨,自己不愿意帮助别人,却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岂有此理!孔夫子早就有言在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做不到的事,为什么非要别人做到?有的单位负责人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别人做好的,自己却做不好,要求别人遵守的规章制度,自己却不当回事,我行我素,随意践踏。群众对此很反感,鄙视、唾弃,甚至公开顶撞,这样的领导毫无威信可言,给团队建设和事业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正人先正己,率先垂范才能有号召力、凝聚力,有此情况的单位领导应该好好反思,切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对别人的工作不支持,为什么非要别人支持自己的工作?有的人在工作中缺乏协调配合意识,当同事负责的工作需要给予支持帮助时,表现得很不情愿,敷衍、搪塞,甚至在暗中作梗。而当自己负责的工作需要别人支持的时候,理所当然的要求同事做这做那,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说三道四,牢骚满腹,甚至向上级打“小报告”,弄得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由此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同样有启发意义。
自己不孝敬父母,为什么非要子女孝敬自己?有的人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问,漠不关心,不能尽到赡养的责任。可是却希望自己的子女要有孝心,经常给其讲孝经、说孝道,还时不时的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尽孝要求,若不能做到,就大声斥责其是不孝之子。殊不知,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自己在言行上不孝敬父母,对孩子会产生负面影响,培养出不孝之子的概率比较高。这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适用于家教和家风建设。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后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出发点是好的,关键是要搞好言传身教,自己先要做好。要求孩子有好的道德品行,自己先要讲道德、重品行;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自己先要坚持不懈的搞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要求孩子讲文明、有礼貌,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自己先要做文明人,有文化,懂礼仪,树立知书达礼的好形象。如果家长自己没有做好,却希望孩子做得好,“望子成龙”只会成为空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想“自己高兴就好”“自己便利就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好,社会也就难以和谐。
要善于“将心比心”。人们应该相互理解和包容,遇事多考虑对方的难处,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难为他人。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诚。人生在世,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多些诚恳,少些计较,多些关怀,少些算计,多些支持,少些诋毁,多些帮助,少些刁难。谁都不容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才能得到人心。
要学会“换位思考”。人们的许多争执与困惑,往往是因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对待他人。其实很多事情只要换个角度、换个思路、换个位置,便会使人豁然开朗,矛盾纠纷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个人难免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懂得换位做事,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也更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要避免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养成“助人为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含义不仅是要求人们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更倡导人们要乐于助人。热心肠的人,把帮助他人作为一种快乐,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常常会不计报酬,鼎力相助,或给予精神上的关怀,或给予物质上的资助,用“雪中送炭”的实际行动温暖他人的心。这样的热心人,深受欢迎,广受赞誉,聚拢的朋友多,人际关系必然好。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
人际关系好,社会才能和谐。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了一个总原则——仁者爱人。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温暖的爱心去爱别人,如此世界将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凡事要先自己做好,再去要求别人,彼此真诚相待,相互关心和帮助,努力营造团结友善的氛围,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编辑丨邱 曼
实习生丨贾朝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再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是教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妥善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和谐自然的氛围。 人是社会的人,不是一人独居,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会要与他人打交道,世上没有万事不求人的万能之人。有时别人会求你,也有你求别人的时候。 应该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与众人相处时心胸开阔,宽宏大量,绝不能有小心眼,打小算盘。如果意见不同,观点分歧,也不要强词夺理,为我独尊,为我独大,硬把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强行推给他人,让别人接受下来。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还真不容易,因为它与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紧密相关。
很多搞培训的假大师都是断章取义,忽悠人的绝对高手。
授课时候,经典只说前半句,后半句直接忽略不说,让你理解错原本的意思。
比如,孔子说君子要以德报怨。
就是说你不要整天跟那些小人,坏人计较,坏人坑害了你的利益,你要以德服人。
对方坏,你不能也坏,你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坏人。
很多人懒得思考,也不问出处,就认为很有道理啊,说的太对了。
圣人就是圣人,格局,胸怀,境界就是比我等凡人高,我也要向圣人学习。
以德报怨,最后只会把坏人惯得更加猖狂,无底线的欺负你,因为你是好人啊。
所谓好人,就是好欺负的人代名词。
孔子其实还有后半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你做好人可以,做善良的人可以,但是你要做有能力,有底线的好人和善人,而不是滥好人。
知信行者身边总有一些家伙,对身边什么人都好,对好人好,对坏人恶人也好。
这TM还算是好人吗?
最多只能算是胆小怕事的人,别人扎你一刀,不敢喊疼,还要说一定是不小心,没关系。
真正的好人,善人,都有做好人的气度胸怀,也要有扬善抑恶的能力。
你看到有人遇难马上前去帮助施救,你看到有人行凶敢于立刻上前制止,这才是好人善人。
而不是眼睁睁看着人被伤害之后,跑去假惺惺的讲大道理?
你也要反思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坏人没有伤害别人只伤害你,以后长个心眼,这次就算了吧。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坏人你惹不起躲得起,冤家宜解不宜结,千万不要伤了和气……
对方侵害了你的利益,伤害了你的家人,你难道也要忍气吞声,以德报怨吗?
很多这样的句子都是如此,比如经常有人对知信行者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信行者问还有后半句呢,你怎么不说,对方这时候就哑火了,不知道啊,还有后半句吗?
是啊,你认为不想被人说难听话,你就不去跟别人说难听话,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反你认为好东西就要和别人分享,比如你认为吸烟喝酒很舒服,要求身边人一起吸烟喝酒。
别人喝酒过敏,你也要强迫别人喝,这不就是害人嘛?
所以,己所欲,你也不要轻易施于人。
最典型例子就是春秋季节,妈妈认为你冷,必须穿秋裤,奶奶认为你没吃饱,必须要吃完。
孔子的原文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你觉得不好的,不要强加于人,你认为好的,也不要轻易强加给别人。
最好为人处世之道就是,我不喜欢你大概也不会喜欢?
但是,你坚决不能说,我喜欢的,我认为好,你也必须要喜欢,你也必须要认为好。
那样做,你就真的是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