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世界各国中,印度是独树一帜的奇葩,它拥有着大国的体量、大国的野心,但却始终没有大国的地位。自从1962年中国一战将印度教训了一顿,完全打碎印度的“大国梦”之后,我们本以为印度能够消停冷静下来,谁知道此后印度一直上纲上线,将中国视为了“假想敌”。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在中国少有人提及,但对于印度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噩梦,中国边防军队仅用32天便全歼印度大军,兵锋直指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在全世界丢了脸,乞求着美国出兵干涉,而中国则再一次在国际上打出了赫赫威名。1962年中印战争为何爆发?中国取得了战争完胜,印度惨败之后,世界各国又作何反应?今天历史求知所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举打碎“印度梦”的1962年中印战争。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视频,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印度梦碎,中印冲突)1962年是中印战争爆发的时刻,但这场战争早在1951年便已开始酝酿。中印战争起源自中印边界的争端,而边境的争端又与我国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分不开关系。
19世纪英国殖民在一统南亚之后,便将下一个侵略的目标放在了中国的西藏身上,彼时的英国统治着如今巴基斯坦、印度、缅甸等大片土地,而西藏是悬在印度头上的一柄利剑,印度人从古至今都未翻越过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因此对于中印的边界问题,本是没有异议的。中印之间虽没有明确的边界线,但一直存在着一条约定成俗的传统习惯线,这条传统习惯线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但在1913年,英属印度当局在英国的策划下炮制了一条毫无历史根据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界东段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划给了印度,而这一地区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藏南”,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和藏族有密切关系的民族,它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而与印度毫无关系。
麦克马洪线
由于麦克马洪线是非法、无效的,英国侵略者也做贼心虚,一直未敢公之于众, 更不用说获得中国政府的承认。直到1936年,麦克马洪线第一次出现在了英属印度的地图上,且标注为“未标定国界”。而除了中印边界东段的麦克马洪线,在西段英国也伪造了一条约翰逊线,这条线的来历更为无耻。19世纪后期,一名英属印度的官员约翰逊,认为当时沙俄必然会占领新疆的西部地区,于是为了与沙俄争夺中亚的势力范围,约翰逊在地图上越过喀喇昆仑山,将中印边界线往北画到了昆仑山脉,把位于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划入了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英国虽然公布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但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试探性地侵入门隅和察隅地区,不敢放胆占领。而约翰逊线更是一条画在地图上的线,没有起过实际作用。
可以说这两条“边界线”是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推行前进政策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在欧洲难以抵抗德国的入侵,只得让印度这块殖民地源源不断为其“供血”,这加剧了印度社会的种种矛盾,以印度独立为目标的革命运动爆发了,我们经常会以为印度人民“不会造反”“没有血性”,其实“非暴力不合作”只是甘地的主张。
在英国殖民印度早期,印度各地就爆发了此起彼伏的武装起义,后来都被英军残酷镇压。但印度人民的武装起义也打击到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世纪后半叶,英国改变了殖民政策,开始以资本输出的新形势剥削印度,这促使了印度本土资产阶级的成长。1885年印度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成立。殖民地里成长的资产阶级很有意思,它一方面受到殖民者的压迫,希望实现民族独立,由本土资产阶级掌权,另一方面它又压迫着底层的劳动人民,阻止底层人民进行武装斗争、革命活动。
甘地
随着国大党作为一个重要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成为了印度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它们一方面引导印度人民的独立运动,另一方面又掌控着独立运动不使其演变为更为暴烈的革命。这一做法也颇得英国殖民者的喜爱,因此,尽管甘地和国大党也呼吁着印度独立,但和那些主张暴力革命的组织相比,英国殖民者无疑更愿意把权力交给国大党。
这些国大党的领袖,也大多出身于印度的高种姓家庭,他们代表的利益也就不用多说了,反正肯定不是印度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赶走了英国殖民者之后,压迫印度底层劳动人民的就变为了印度的资产阶级贵族们。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资产阶级政党仅存的一些进步性和革命性也彻底消失,开始逐步暴露出它的一面。在执掌了印度的大权之后,国大党的领袖尼赫鲁踌躇满志,开始实行他“印度梦”的野心。尼赫鲁出生于一个婆罗门家庭,在印度种姓制度里婆罗门是最高一级,尼赫鲁也有着与生俱来的骄傲,他曾说“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这句话被印度人视为圭臬,让饱受殖民欺辱的印度人十分振奋,仿佛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就在眼前,于是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印度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尼赫鲁
同样是饱受外来侵略之苦,毛主席曾说“我们曾是被欺侮的,知道受欺侮的滋味不好受。”新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绝不会去侵略他国。周总理也说过“我们懂得这个痛苦,我们同情别人的苦难,我们不愿把这种痛苦加在别人身上。”但印度却并不这么认为,别看印度人民似乎千百年来在种姓制度下逆来顺受,但印度的侵略野心可是不容小觑。
继承了英属印度的底子,印度也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扩张野心,对我国的西藏地区同样十分觊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印度坐不住了,忙去询问自己曾经的主子英国怎么办,尽管印度已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但作为统治阶级的印度资产阶级与英国关系仍然十分亲密。英国给印度支了两招,一是承认中国主权但要让西藏自治,二是谴责中国政府进军西藏的行为,并派兵在边界守着。
1949年11月,尼赫鲁宣称西藏有权利和印度直接联系,同时印度也在暗中为西藏的上层农奴主提供武装援助。新中国态度坚决,祖国统一势不可挡。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金沙江,解放了昌都。西藏地方政府于是接受和平谈判的意见,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签订之后,印度的野心破灭,于是撕破脸皮于同年派遣早已驻守在中印边界的印军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尼赫鲁
此后印度更是拿着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我们已经知道这两条线是英国殖民者伪造的,印度的行为是明晃晃的侵略。我国为了维护中印友好,希望能维持和平局面以利于国内经济建设,对印度的武装侵犯和无理要求一直采取克制的态度,周总理曾四次飞往印度,为维持两国和平做努力。但在1960年两国关系剑拔弩张,周总理第四次飞抵印度时,尼赫鲁的致辞一反常态,对中国透露出明显的敌意。经过6天的会晤,尼赫鲁铁了心要侵占中国领土,反复强调中印边界已经确定,不容谈判,中国所做的一切努力变成徒劳。
周恩来 尼赫鲁
在劝告无果后,1962年国际风云变换,中苏交恶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明确支持印度,而印度也赢得了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拥戴,可谓是一时风光无两。和印度左手拿着苏联援助,右手搂着美国援助不同,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都很困难。于是印度自恃中国不敢对其动手,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公然喊出了: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的宣言,10月14日,印度的国防部长也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印度全国上下都陷入了战争的狂热状态。
印度的嚣张气焰使得中国人民群情激奋,毛主席说“印度搞我们那么多年了,我们也该搞他一下。”这场战争什么时候打呢?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此时正值美苏爆发古巴导弹危机,双方剑拔弩张无暇顾及印度。毛主席敏锐地抓住这一时机,拍板决定要打一场“政治军事仗”。1962年10月20日,在东段的克节朗河谷、达旺地区,西段的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对入侵印军发起全面反击,中印战争爆发。印军总计有2.2万人,而中队投入约1.03万人的兵力。
战斗打响后,东段战场,中国边防部队在攻克了克节朗地区的印军之后,向麦克马洪线以南进军。战斗中印军完全被我军打得抬不起头,双方火力运用根本不在一个层面。我军参战部队普遍装备了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而印军的装备是英军在二战时使用的李·恩菲尔德栓动步枪和布伦式轻机枪。印军本身就作战素养极差,又拿这种百年老枪和中国部队战斗,岂有不败之理?我军一举歼灭了印军第7旅,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而在西段我军对入侵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的印军据点发起进攻,战至28日,清除入侵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37个,第一阶段战斗就此结束。
但印度高层还认不清局势,再次准备部队大举反扑,第二阶段作战中,我军再次对印军实施反击作战,对印反击作战共持续32天,东段战场我军挺进传统习惯线地区,西段战场彻底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11月21日,中国宣布全线停火、后撤,中印战争就此结束。这场被很多中国人不放在眼里的小规模边界作战,却导致印度此后把中国视为最大的战略威胁,但我国更多关注的是美国的威胁,是抗美援朝以及中美对抗,至于打败印度,那只不过是基本操作罢了。那么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对这场短暂的战争又是如何看待呢?
印度的惨败引起了国际上的群嘲,首先是印度昔日的主子英国,它可不给印度留面子,直言印度只有像美国那样的实力,才有可能与中国一战。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有记者采访昔日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过手的麦克阿瑟如何看待这场战争,麦克阿瑟说“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美国也是对“烂泥扶不上墙”的印度极为不满,美国因为古巴导弹危机和苏联闹得不可开交,只不过是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印度就被中国抓住机会痛揍一顿。而远在欧洲看戏的葡萄牙也送来了嘲讽,声称印度是罪有应得。葡萄牙之所以要跟风嘲讽印度,是因为在1961年印度武力收复了葡萄牙在印度的最后一块殖民地“果阿邦”,这对印度来说是“扬威”的事,但对于葡萄牙那就是耻辱了。但葡萄牙又无力教训印度,只能在中国痛揍印度的时候,在一旁叫好了。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印度,在国际上丢了脸的尼赫鲁自知他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中印战争结束后尼赫鲁便受到国内反对派的指责,悲愤交加的他在1964年5月病逝,留下了一个永远活在中国阴影下的印度。此后印度吸取教训,花大价钱采购美苏等国的先进装备,成为了国际军火交易市场上有名的常客。印度的大国梦破碎了,而中国则踏着印度的梦,一步步迈向强盛。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对外作战取得的胜利,都成为了新中国迈向美好未来的基石。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本期视频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支持一下吧,咱们下期再见。
在世界各国中,印度是独树一帜的奇葩,它拥有着大国的体量、大国的野心,但却始终没有大国的地位。自从1962年中国一战将印度教训了一顿,完全打碎印度的“大国梦”之后,我们本以为印度能够消停冷静下来,谁知道此后印度一直上纲上线,将中国视为了“假想敌”。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在中国少有人提及,但对于印度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噩梦,中国边防军队仅用32天便全歼印度大军,兵锋直指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在全世界丢了脸,乞求着美国出兵干涉,而中国则再一次在国际上打出了赫赫威名。1962年中印战争为何爆发?中国取得了战争完胜,印度惨败之后,世界各国又作何反应?今天历史求知所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举打碎“印度梦”的1962年中印战争。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视频,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印度梦碎,中印冲突)1962年是中印战争爆发的时刻,但这场战争早在1951年便已开始酝酿。中印战争起源自中印边界的争端,而边境的争端又与我国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分不开关系。
19世纪英国殖民在一统南亚之后,便将下一个侵略的目标放在了中国的西藏身上,彼时的英国统治着如今巴基斯坦、印度、缅甸等大片土地,而西藏是悬在印度头上的一柄利剑,印度人从古至今都未翻越过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因此对于中印的边界问题,本是没有异议的。中印之间虽没有明确的边界线,但一直存在着一条约定成俗的传统习惯线,这条传统习惯线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但在1913年,英属印度当局在英国的策划下炮制了一条毫无历史根据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界东段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划给了印度,而这一地区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藏南”,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和藏族有密切关系的民族,它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而与印度毫无关系。
麦克马洪线
由于麦克马洪线是非法、无效的,英国侵略者也做贼心虚,一直未敢公之于众, 更不用说获得中国政府的承认。直到1936年,麦克马洪线第一次出现在了英属印度的地图上,且标注为“未标定国界”。而除了中印边界东段的麦克马洪线,在西段英国也伪造了一条约翰逊线,这条线的来历更为无耻。19世纪后期,一名英属印度的官员约翰逊,认为当时沙俄必然会占领新疆的西部地区,于是为了与沙俄争夺中亚的势力范围,约翰逊在地图上越过喀喇昆仑山,将中印边界线往北画到了昆仑山脉,把位于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划入了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英国虽然公布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但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试探性地侵入门隅和察隅地区,不敢放胆占领。而约翰逊线更是一条画在地图上的线,没有起过实际作用。
可以说这两条“边界线”是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推行前进政策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在欧洲难以抵抗德国的入侵,只得让印度这块殖民地源源不断为其“供血”,这加剧了印度社会的种种矛盾,以印度独立为目标的革命运动爆发了,我们经常会以为印度人民“不会造反”“没有血性”,其实“非暴力不合作”只是甘地的主张。
在英国殖民印度早期,印度各地就爆发了此起彼伏的武装起义,后来都被英军残酷镇压。但印度人民的武装起义也打击到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世纪后半叶,英国改变了殖民政策,开始以资本输出的新形势剥削印度,这促使了印度本土资产阶级的成长。1885年印度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成立。殖民地里成长的资产阶级很有意思,它一方面受到殖民者的压迫,希望实现民族独立,由本土资产阶级掌权,另一方面它又压迫着底层的劳动人民,阻止底层人民进行武装斗争、革命活动。
甘地
随着国大党作为一个重要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成为了印度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它们一方面引导印度人民的独立运动,另一方面又掌控着独立运动不使其演变为更为暴烈的革命。这一做法也颇得英国殖民者的喜爱,因此,尽管甘地和国大党也呼吁着印度独立,但和那些主张暴力革命的组织相比,英国殖民者无疑更愿意把权力交给国大党。
这些国大党的领袖,也大多出身于印度的高种姓家庭,他们代表的利益也就不用多说了,反正肯定不是印度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赶走了英国殖民者之后,压迫印度底层劳动人民的就变为了印度的资产阶级贵族们。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资产阶级政党仅存的一些进步性和革命性也彻底消失,开始逐步暴露出它的一面。在执掌了印度的大权之后,国大党的领袖尼赫鲁踌躇满志,开始实行他“印度梦”的野心。尼赫鲁出生于一个婆罗门家庭,在印度种姓制度里婆罗门是最高一级,尼赫鲁也有着与生俱来的骄傲,他曾说“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这句话被印度人视为圭臬,让饱受殖民欺辱的印度人十分振奋,仿佛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就在眼前,于是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印度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尼赫鲁
同样是饱受外来侵略之苦,毛主席曾说“我们曾是被欺侮的,知道受欺侮的滋味不好受。”新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绝不会去侵略他国。周总理也说过“我们懂得这个痛苦,我们同情别人的苦难,我们不愿把这种痛苦加在别人身上。”但印度却并不这么认为,别看印度人民似乎千百年来在种姓制度下逆来顺受,但印度的侵略野心可是不容小觑。
继承了英属印度的底子,印度也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扩张野心,对我国的西藏地区同样十分觊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印度坐不住了,忙去询问自己曾经的主子英国怎么办,尽管印度已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但作为统治阶级的印度资产阶级与英国关系仍然十分亲密。英国给印度支了两招,一是承认中国主权但要让西藏自治,二是谴责中国政府进军西藏的行为,并派兵在边界守着。
1949年11月,尼赫鲁宣称西藏有权利和印度直接联系,同时印度也在暗中为西藏的上层农奴主提供武装援助。新中国态度坚决,祖国统一势不可挡。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金沙江,解放了昌都。西藏地方政府于是接受和平谈判的意见,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签订之后,印度的野心破灭,于是撕破脸皮于同年派遣早已驻守在中印边界的印军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尼赫鲁
此后印度更是拿着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我们已经知道这两条线是英国殖民者伪造的,印度的行为是明晃晃的侵略。我国为了维护中印友好,希望能维持和平局面以利于国内经济建设,对印度的武装侵犯和无理要求一直采取克制的态度,周总理曾四次飞往印度,为维持两国和平做努力。但在1960年两国关系剑拔弩张,周总理第四次飞抵印度时,尼赫鲁的致辞一反常态,对中国透露出明显的敌意。经过6天的会晤,尼赫鲁铁了心要侵占中国领土,反复强调中印边界已经确定,不容谈判,中国所做的一切努力变成徒劳。
周恩来 尼赫鲁
在劝告无果后,1962年国际风云变换,中苏交恶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明确支持印度,而印度也赢得了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拥戴,可谓是一时风光无两。和印度左手拿着苏联援助,右手搂着美国援助不同,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都很困难。于是印度自恃中国不敢对其动手,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公然喊出了: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的宣言,10月14日,印度的国防部长也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印度全国上下都陷入了战争的狂热状态。
印度的嚣张气焰使得中国人民群情激奋,毛主席说“印度搞我们那么多年了,我们也该搞他一下。”这场战争什么时候打呢?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此时正值美苏爆发古巴导弹危机,双方剑拔弩张无暇顾及印度。毛主席敏锐地抓住这一时机,拍板决定要打一场“政治军事仗”。1962年10月20日,在东段的克节朗河谷、达旺地区,西段的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对入侵印军发起全面反击,中印战争爆发。印军总计有2.2万人,而中队投入约1.03万人的兵力。
战斗打响后,东段战场,中国边防部队在攻克了克节朗地区的印军之后,向麦克马洪线以南进军。战斗中印军完全被我军打得抬不起头,双方火力运用根本不在一个层面。我军参战部队普遍装备了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而印军的装备是英军在二战时使用的李·恩菲尔德栓动步枪和布伦式轻机枪。印军本身就作战素养极差,又拿这种百年老枪和中国部队战斗,岂有不败之理?我军一举歼灭了印军第7旅,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而在西段我军对入侵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的印军据点发起进攻,战至28日,清除入侵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37个,第一阶段战斗就此结束。
但印度高层还认不清局势,再次准备部队大举反扑,第二阶段作战中,我军再次对印军实施反击作战,对印反击作战共持续32天,东段战场我军挺进传统习惯线地区,西段战场彻底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11月21日,中国宣布全线停火、后撤,中印战争就此结束。这场被很多中国人不放在眼里的小规模边界作战,却导致印度此后把中国视为最大的战略威胁,但我国更多关注的是美国的威胁,是抗美援朝以及中美对抗,至于打败印度,那只不过是基本操作罢了。那么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对这场短暂的战争又是如何看待呢?
印度的惨败引起了国际上的群嘲,首先是印度昔日的主子英国,它可不给印度留面子,直言印度只有像美国那样的实力,才有可能与中国一战。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有记者采访昔日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过手的麦克阿瑟如何看待这场战争,麦克阿瑟说“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美国也是对“烂泥扶不上墙”的印度极为不满,美国因为古巴导弹危机和苏联闹得不可开交,只不过是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印度就被中国抓住机会痛揍一顿。而远在欧洲看戏的葡萄牙也送来了嘲讽,声称印度是罪有应得。葡萄牙之所以要跟风嘲讽印度,是因为在1961年印度武力收复了葡萄牙在印度的最后一块殖民地“果阿邦”,这对印度来说是“扬威”的事,但对于葡萄牙那就是耻辱了。但葡萄牙又无力教训印度,只能在中国痛揍印度的时候,在一旁叫好了。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印度,在国际上丢了脸的尼赫鲁自知他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中印战争结束后尼赫鲁便受到国内反对派的指责,悲愤交加的他在1964年5月病逝,留下了一个永远活在中国阴影下的印度。此后印度吸取教训,花大价钱采购美苏等国的先进装备,成为了国际军火交易市场上有名的常客。印度的大国梦破碎了,而中国则踏着印度的梦,一步步迈向强盛。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对外作战取得的胜利,都成为了新中国迈向美好未来的基石。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本期视频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支持一下吧,咱们下期再见。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综合中外各方对这场战争的著作和研究史料,试图探讨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尊重历史事实,力求客观评价。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讨论交流。今天刊发第四篇。
1962年对印反击战著名英模群体“阳廷安班”塑像
单方面停火1、宣布停火:让全世界大吃一惊
中国声明:1962年11月21日凌晨,中方对外宣布:自21日0时起,我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实际上48小时前印军已无抵抗);将在9天后从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希望印度军队也从该线后撤20公里,否则中国保留自卫还击的权利。声明着重强调:如果印度在西线恢复前进政策,中国保留自卫还击的权力,这是声明中真正威胁性的条文。
印度不解:由于通讯极度混乱,印度外交部是从当天的报纸上得知中国停火消息的。当报纸摆到尼赫鲁面前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立即召见中国驻印大使。当从中国大使口中确认停火撤军的消息后,尼赫鲁只说了一句:你们这是什么意思啊?
全球震惊:全世界,包括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亚非拉国家,都被中国的这一举动震惊了,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中国方面突如其来的宣布停火,与其说让人松了一口气,不如说让人大吃一惊。进而,全世界对中国在边界争端中的立场表示了理解。同时,也再次显示了国威:中国人说话算数,在边界争端上有理有节,以及和平解决争端的诚意。
【中印边境战争结束后,“庞国兴战斗小组”成员合影,从左到右:冉福林(左),庞国兴(中)和王世军(右)】
2、摘掉面具:印度继续无理纠缠
拖延战术:印度收到中国的停火声明后,进退两难之下,采取拖延战术:说要“在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后,才能对中国的停火建议充分考虑”。他们认为:中国打了胜仗又单方面宣布停火、撤军,是往他们的伤口上撒盐,是对大国印度的极大侮辱。印度当时面临两难处境:不接受中国的停火建议,其在全世界的处境将更加难堪;接受中国的停火建议,又过于耻辱,对内无法交待。于是,就不停地照会中国,纠缠中国声明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直面实质:针对印度的无理纠缠,中方于12月8日发出一个措词强硬的照会,连问印度政府三个问题:究竟同意不同意停火?究竟同意不同意双方脱离接触?究竟同意不同意双方官员会谈?
印度不得不直面这三个实质问题。表面上,印度继续绕圈子,尼赫鲁对他的同事们说:同中国的斗争将继续下去,对中国的建议必须拒绝,对中国不准印度把军队开到麦克马洪线置之不理。
事实上,下达给印度军队的命令是明确的:遵守停火,避免对中队进行任何挑衅,不得把军队开到麦克马洪线前沿。尼赫鲁还特地把这个秘密保证,通过斯里兰卡总理转达给了周总理。印度新任陆军参谋长乔杜里对记者表示:他的军队除了对等响应中国的停火行动之外,别无他途。
1962年中印之战,我军为缴获的印军武器登记造册,准备交还印方
战争的结局1、伤亡情况:不成比例的伤亡数字
印度:据印度方面很久之后公布的数字,印度军队阵亡1383(包括1名旅长),伤1696,俘3968(包括1名旅长),共7047。实际远远不止这些,一是在第二阶段作战的后期,中队多次遭遇到大量溃散的印军,既没有射击,也没有抓俘虏(太多了),而是任其撤往平原地区;二是逃入山区的印军在停火后陆续走出的就有7000多人,还有很多失踪人员没有统计在内。中国公布的歼敌数字为毙伤印军4885人,俘虏人数一样,共8853人。战后,中国归还了所有俘虏,缴获的武器也全部修复归还。
中国:中国参战部队阵亡722人,伤697人,共1419人。印度没有公布中队的伤亡人数(那种一边倒的战场上,他们是无法统计的),也承认没有俘虏1名中人。
按印度公布的数据,中印军队的损失为1:5;按中国公布的数据,中印军队的损失为1:6.2;如果中队攻击或俘虏溃散的印军,中印军队的损失应该在1:10左右。
1963年元月,从前线班师途径拉萨的藏字419部队,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2、战争得失:得到的和失去的
印度:这场由印度“前进政策”所蓄意挑起的战争,印度失去了想要的一切:前进政策彻底失败,不结盟运动终止,地位一落千丈。当然,印度也得到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即:社会矛盾的转移、民心的凝聚、国家意识的觉醒,以及印军的重组。
中国:完全实现了战争目的,得到了想要得到的:超过30年的和平,维护了边界的稳定和西藏的统一,保住了阿克赛钦地区。虽然解决边界问题的目标没有实现,但确保了边界的和平稳定,避免了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无休止的纠缠。
几个问题的澄清第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撤军?
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国只从东段撤军,西段并没有撤军。惩罚印度、保住阿克赛钦、维护边界稳定、进而寻求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是这次战争的目的。毛主席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战争的目的达到了,撤军就是顺理成章的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战是撤,以及作战规模、作战地点、作战时机的选择,中方始终牢牢掌握着主动权。
对印反击战“滚雷英雄”罗光燮,用身体在雷场开出血路
第二个问题:中国放弃了藏南?
应该说,中方在作战时没有考虑好要军事夺取藏南。中国的政策,是坚决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多次承诺并一直寻求以麦克马洪线的走向为基础,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因此,从东段撤军,是因为战争目的已经达到,撤军是既定的目标,不存在“放弃藏南”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不撤军,一方面,印度在西方的支持下,不会善罢甘休,战争将长期化,中国将长期陷入被动,这显然与自卫反击作战的目的相悖,也不符合中国的既定战略;另一方面,国际局势也将对中国不利。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当时与周边不少国家都存在领土争议。如果在领土问题上全部最大化地坚持自己的诉求,还有安宁之日吗?所以,中国一直以实际控制线作为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与印度也一直试图依据这个原则解决边界问题的。
第三个问题:中国是轻松获胜吗?
答案是并不轻松。这伤亡数字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且部队在高原地区,作战条件极其艰苦,后勤补给非常困难。例如贝利小道的穿插行动,广大指战员负重行军(人均30公斤以上),忍耐高原反应、极度疲劳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翻越几千米标高的大山,艰苦跋涉,已经接近人类所能忍受的极限。
第四个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什么时候能够解决?
从现实情况看,双方的症结仍在阿克赛钦,中国绝不可能放弃,印度人在心理上也无法接受放弃阿克赛钦,尤其是1962年战争以后。与当年相比,目前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均无实质性变化。所以,边界问题解决之路还漫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彻底解决。中方希望在边界维持稳定,印度却时不时在边界搞事,这将是一种常态。因为挑起争端,可以给印度当局提供煽动情绪的机会,而且屡试不爽。
第五个问题:从阿克赛钦可以威胁新德里?
这是缺乏常识的说法。首先,阿克赛钦与印度平原之间,隔着巍峨的喀喇昆仑山,是难以逾越的高山深谷。其次,阿克赛钦十分荒凉,且距离内陆遥远,无论是从兰州、还是成都方向投送军力和装备,距离都在3000千米以上,并且要穿过数个大山脉。因此,中国在阿克赛钦方向处于守势,无从威胁印度腹地。阿克赛钦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是因为其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是新疆与西藏之间的唯一通道。
(全文完)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作者:我看行历史
1962年10月12日夜,刚从前线视察完毕的印军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风尘仆仆赶回新德里,准备向尼赫鲁当面汇报军情。一路上,他有些坐立不安,总感觉有大事要发生。因为临行前,他对印军第四师师长普拉沙德说:“我将说服陆军总部下达命令,让部队撤出克节朗河。”
考尔为什么要这样做?
道理很简单,在之前僧崇哨所的战斗中,印军旁遮普联队的两个阵地不仅被我军轻松拿下,而且考尔也亲眼看到越来越多的我军部队正沿塔格拉山脊向下调动。他已经认识到,如果印军贸然越界的话,我军将做出最强烈的反应。因此,只有面见尼赫鲁说明情况,才有说服陆军总部把部队撤下来的可能。
印军第四军第四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少将
按理说,作为印军王牌部队第四军的军长,面见尼赫鲁,应该当机立断、痛陈利弊才对,但是在尼赫鲁目光的注视下,考尔却低下了头。
此刻的考尔内心非常矛盾,他知道,自己准备提出的建议,对“里窝那计划”意味着什么。
考尔焦灼地思考:该说些什么呢?是说自己之前制定的那个计划是个愚蠢透顶的方案?说旅长不想开打,拿辞职一事来要挟自己?说糟糕的天气、薄弱的后勤补给,普拉沙德师长的苦苦哀求?还是说中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越来越多的部队?
一时间,考尔竟不知道如何开口。
意想不到的是,尼赫鲁急不可耐,先开口问道:“我的山鹰,‘里窝那计划’进展得怎么样了?后天能发起进攻吗?”
尼赫鲁
还没等考尔回答,尼赫鲁居然陷入自我陶醉之中,只见他手舞足蹈起来:“当胜利的消息传到新德里,你可以想象,我们的百姓会是怎样喜悦和欢呼?他们会忘记贫穷和饥饿,手牵着手走上街头,敲着牛皮鼓,摇着风铃,跳起多彩多姿的卡塔卡利舞,我会永远感激你的。”
听到尼赫鲁那有些激动的声音,考尔抬起了头,透过客厅里壁炉的火光,他发现眼前这位老人的眼眶里,全是喜悦的泪水。
在考尔看来,尼赫鲁描绘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就像夜空中的银河一样,是那么遥远而又壮观。
不过,把改写印度的命运全押在自己的肩上,考尔觉得特别的沉重。更何况,之前在前线的所见所闻,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不能再让眼前的老人沉迷在图画里了。应该让他看到严峻的现实才行。这样一旦出了问题,自己也好趁早脱身。
想到这里,考尔小声地对尼赫鲁说:“叔伯,执行那个‘里窝那计划’目前有很多困难,原定的进攻日期恐怕要向后推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行。”
话音刚落,尼赫鲁似乎一下子清醒过来,他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什么?”
面对尼赫鲁有些惶恐不安的目光,考尔一字一顿地列出了四大困难。
第一个困难,由于高山雪原的恶劣气候,印军的部队不能按照指定的时间进入指定位置。
第二个困难,驻守前沿各哨所里的印军士兵,既没有御寒的厚棉衣,也没有充足的粮食,进攻时所用的重武器,更是无法运到山上,后勤补给非常糟糕。
左起:考尔中将,印度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莱·普森中将
第三个困难,由于隶属关系不明确,莱普森中将明着不管不问,暗地里处处与考尔作对。无论是第33军长辛格中将,还是达尔维旅长,都不认真执行他的命令。考尔这个第四军军长,只不过是个空架子,一兵一卒也调不动。
听到这里,尼赫鲁假装不安地问:“有这种事?”实际上,对于这一点,尼赫鲁自己心知肚明,因为考尔所属的第四军起初就是一个空架子。
原来,之前第33军长乌姆拉欧·辛格,曾与尼赫鲁的意见产生严重分歧,他认为赶走我军部队的作战行动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被解除了里窝那作战的指挥权。
不过,为了尽快实施里窝那作战行动,为了不在兵力对比处于劣势,供应的问题上拖时间,只有找一个对作战计划不抱任何怀疑的人才行。因而,尼赫鲁选择了从未带兵指挥部队作战的参谋局长考尔,担任第四军军长。考尔虽然不知道这些内情,但是他也不想在这个一举成名的机会面前,出现任何闪失。
所以,在讲到面临的第四个困难时,考尔忐忑不安地说:“中队显然对我们的进攻已有所防备。他们会不会集结兵力进行反击呢?就算我们能攻破他们的防线,也不可能歼灭他们的主要兵力。一旦开战,如果他们反击过来,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这一点,考尔说得没错,仅从克节朗河附近的态势来看,如果印军采取任何渡河行动,中队做出的反应,将不再局限于克节朗河一线。而达尔维的第七旅,实际上已处于最危险的地位,只有停止前进,将部队撤到后方的哈东山口布防才是上策。
考尔把自己的困惑,一股脑儿的和盘托出,顿时轻松了不少。
面对考尔提出的困难,尼赫鲁站了起来,缓慢的在客厅内踱步。经过思考了片刻之后,尼赫鲁对考尔语重心长地说:“好吧,我的山鹰,你提出的困难,我可以尽力为你解决。”
接着,尼赫鲁说:“明天我任命你为东北军区的司令,负责边境部队统一指挥,调辛格中将到克什米尔地区,让莱普森中将暂时休假。关于后勤保障,我可以跟梅农谈谈,让他想办法尽力解决。从美、苏两国购买的直升机、运输机,很快可以到货,我都调拨给你们使用。”
随后,尼赫鲁斩钉截铁地说:“关于中队的反击问题,我认为不必过虑太多。目前他们国内矛盾重重、困难很多,他们战略的重点在东方,他们不必要也不能再调动重兵,来夺取这荒无人烟的戈壁和雪山。”
最后,尼赫鲁强调:“我认为‘里窝那计划’必须执行,否则,我们的威信将损失殆尽,我们将要垮台。当然我并不是逼迫你贸然进攻。作为这场战争的总司令官,你应该显示出你的勇气和才智,进攻日期由你来决定。”
由于喜马拉雅山到了10月下旬开始下雪,漫长的冬季即将来临,显然用半年的时间做准备再采取行动,尼赫鲁肯定不会答应的。最终,考尔觉得不能放过这次让自己功成名就的机会,他对尼赫鲁:“叔伯,我打算把全线进攻的日子定在10月20日,在这之前做好一切准备,我将把最后的胜利奉献给您。“
尼赫鲁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我的山鹰,这我就放心了。”
可是在达尔维旅长和普拉沙德师长看,在增派更多部队之前,仅靠第七旅担任进攻的尖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第七旅不但需要储备一个月的粮食,一个野炮营和炮弹;还要有大量的轻重机枪、迫击炮所用足够的才行。这些物资加起来有580吨,光靠飞机在一个不靠谱的地方空投,几天之内根本无法完成物资准备工作。
结果,好大喜功的考尔没有坚持正确的意见,还是贸然发起进攻,为印军后来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