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狗

中国56个民族(中国56个民族的排名顺序)

时间:2024-01-16 11:41:28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56个民族人口数量排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超过12亿,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壮族,人口约为1693万。第三名是回族,人口数量为1059万。紧随其后的是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白族、朝鲜族、哈尼族、黎族、哈萨克族、傣族和畲族等民族,每个民族的人口数量都在100万以上。

这些民族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例如,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满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服饰等等。

此外,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也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在这个格局中,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贡献,共同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总之,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我们应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一览

1.汉族(12.2亿)

2.壮族(1693万)

3.回族(1059万)

4.满族(1039万)

5.维吾尔族(1007万)

6.苗族(943万)

7.彝族(871万)

8.土家族(835万)

9.藏族(628万)

10.蒙古族(598万)

11.侗族(288万)

12.布依族(287万)

13.瑶族(280万)

14.哈尼族(166万)

15.拉祜族(48万)

16.傈僳族(70万)

17.京族(30000)

18.独龙族(6930)

19.毛南族(10万)

20.傣族(126万)

21.景颇族(15万)

22.羌族(31万)

23.哈萨克族(146万)

24.俄罗斯族(15000)

25.鄂伦春族(8659)

26.达斡尔族(13万)

27.柯尔克孜族(19万)

28.布朗族(12万)

29.门巴族(11000)

30.水族(41万)

31.黎族(146万)

32.白族(193万)

33.仡佬族(55万)

34.仫佬族(22万)

35.佤族(43万)

36.畲族(71万)

37.高山族(4009)

38.东乡族(62万)

39.纳西族(33万)

40.撒拉族(13万)

41.锡伯族(19万)

42.阿昌族(40000)

43.普米族(40000)

44.朝鲜族(183万)

45.塔吉克族(50000)

46.怒族(40000)

47.乌孜别克族(11000)

48.鄂温克族(30000)

49.珞巴族(3682)

50.基诺族(20000)

51.塔塔尔族(3556)

52.裕固族(14000)

53.保安族(20000)

54.德昂族(20000)

55.赫哲族(5354)

56.土族(29万)

另外身份证上还有一个特殊的民族“穿青人”。

56个民族服装,唯美近图欣赏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2、回族 (huí zú)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miáo zú)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傣族 (dǎi zú)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5、傈僳族 (lì sù zú)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6、藏族 (zàng z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 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7、壮族 (zhuàng zú)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8、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10、纳西族 (nà xī zú)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13、怒族 (nù zú)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14、鄂温克族 (è wēn kè z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 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15、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

17、门巴族 (mén bā zú)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18、白族 (bái zú)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20、布依族 (bù yī zú)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21、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24、侗族 (dòng zú)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25、独龙族 (dú lóng zú)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

26、俄罗斯族 (é luó sī zú)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

27、哈尼族 (hā ní zú)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è zú)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29、基诺族 (jī nuò zú)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30、京族 (jīng zú)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31、景颇族 (jǐng pō zú)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32、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33、拉祜族 (lā hù zú)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34、黎族 (lí zú)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36、满族 (mǎn zú)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39、普米族 (pǔ mǐ zú)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 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40、羌族 (qiāng zú)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41、撒拉族 (sā lā zú)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42、畲族 (shē zú)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43、水族 (shuǐ zú)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45、塔塔尔族 (tǎ tǎ ěr zú)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 和广西。

48、土族 (tǔ zú)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49、佤族 (wǎ zú)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50、维吾尔族 (wéi wú ěr zú)“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51、乌孜别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52、锡伯族 (xī bó zú)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53、瑶族 (yáo zú)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54、裕固族 (yù gù zú)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55、彝族 (yí zú)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56、汉族 (hàn zú)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