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来自网络
我的父亲,不仅仅是我生命的根,也是我为人处世的根!
最近我写的小说《太阳瓦面过》中的牟云福就是以我的父亲为原型来写的,在父亲不到七十二年的生涯里,大部分时光是在别人的淫威下过活,过得战战兢兢,很是压抑。尽管如此,他的为人却被村人称道。
父亲出生在一九三四年农历冬月初五,可能真的和迷信的说法有关,这个出生在月忌日的男子一生坎坷。闲来我翻看有关月忌日的禁忌,看到有这样的说辞:百事忌。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从古至今有文字,口口相传不等闲。无事游宕之社稷,李颜入宅丧三郎。初五犯着家长死,十四逢着身自当。行船落水遭官事,皆因遇到二十三。”我是不信命运的,因着同一天同一时辰出生的人有的是,肯定命运迥异。但是,父亲出生在月忌日,自是,一生困苦波折磨难不断,在他虚岁二十六岁那年腊月下旬生下自己的儿子——我的哥哥,不几天后他的父亲在大年初一悬梁自尽。这些倒是应了“初五犯着家长死”的谶语。
爷爷离世,让不堪的他自己倒是解脱了,然而留给后辈政治上的重压依然巨山一般沉重。爷爷的死,让父亲二十七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险些没了性命。记得多年后他说起,如果那时候过去了,也就没有你二姐和下面的这些孩子了。
但是,父亲挺过来了。自此后,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一夜一夜难以成眠,白天承受着繁重的劳动,夜里常常枯坐冥思到天明。
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在经济窘迫、政治地位低下的日子里一天天挨下去的。我只是用自己幼稚的眼睛去打量着这个世界,让自己懵懵懂懂的世界,在父亲的教导下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开始自己的人生。我的一切,皆源于父亲。生命,是他给的;做人的原则,是在他的潜移默化下慢慢形成的。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很少实行棍棒教育,但是,我们兄妹六个都很怕他。晚上,几个回到家聚在一起的孩子常常在为着点什么小事吵嘴打架,闹得不可开交,正在这时,忽然听到院子里的门栓嘎达一响,知道是父亲回来了,原来哭着的不管有多委屈也赶紧把眼泪擦干净,原来吵闹的也慌忙住了口,一个个鸦雀无声,静静等着父亲归来。那时候,每天晚上父亲去生产队记完工分,总是到我们的姥姥家去一趟。姥姥家就在我们村,没有儿子,父亲大约去看看老人有什么事需要做吧。天天如此,即便是寒冬腊月,白雪纷飞,也雷打不动。
父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奶奶就他一个儿子,别人家的老人有的儿子七八个却衣食无着,奶奶尽管独子一个却被后代敬重。记得有一年,一个我叫爷爷的老人好几个儿子连十块钱的养老钱也不肯给,老人住着厢屋,很是寒冷,大年三十在院子里高声叫骂:“杂种啊!一把屎一把尿养大了他们,连他老子也不管了!”惹得许多人去看热闹。我的爷爷去世时,我还没有出生,但是,我却亲眼目睹了父亲是如何对奶奶的。每天清晨起床,先到奶奶屋子问安,从山里回到家,不管多么劳累,先是问问奶奶怎么样了。晚上睡觉前,也要去奶奶睡觉的东屋门口问候一声。
奶奶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三间茅草屋子挤着我们一家九口人。白天,奶奶大部分时候是在明亮的西屋炕上坐着;夜里,奶奶和我们几个大些的女孩在东屋挤吧着睡觉,我没有住校的时候,东炕有大姐二姐奶奶和我睡,爸爸妈妈和两个小一点的妹妹在西屋,哥哥大了,在厢屋摆放着杂乱的面缸粮囤的炕上给他倒出窄窄的地方安了个铺盖卷。正屋的炕,也都很狭窄,夜里不小心就会把脚丫子伸到对面人的嘴里,一个人翻身,旁边的也要一起动。印象中,我不记得奶奶躺下睡觉过,她有哮喘病,总是坐在东炕的西头,常常一口接一口地咳着,还时常哼哼着。白天,奶奶有时坐在院子里,摘我们拔的菜,或者我们刨的药材,晚上就是咳嗽声伴着奶奶不舒服的呻吟声。每每看到奶奶咳得重了,父亲便步行五六里路到土屋村找我们称之为王伯伯的一个下放老军医来给奶奶输点葡萄糖,强了些,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又这样反复。药费,自然是父亲去跑东家走西家借的。
五冬六夏,不管家里条件怎样,即使是都挨饿的时候,有一口好吃的,自然是先给奶奶。清晨,妈妈总是用开水冲一碗炒面给奶奶,即使再艰苦,也不会免去。过年出门的二斤大馃子,当出完了门,颠成了碎渣粉末,已经不是原来十六个大馃子摞四摞、包得四四方方的形状了,这些,也是被母亲冲给奶奶喝了。父亲,即使活儿再累,也吃不到什么好吃的,因为实在是条件有限。小时候我一直想着知道大馃子究竟会是怎样的美味。记得长大后,哥哥姐姐笑我小时候昂人,说我哭着喊着要大馃子吃,因为小,口齿不清,喊出来成了“大钵子”。
来客人了,不管男的女的,无一例外,奶奶在炕上陪客,奶奶和客人吃白面的面条,父亲在炕边捧着碗地瓜面的黑面条吃。吃饭时,即使菜里面有一块肉,父亲也会捡给奶奶。耳濡目染,我们几个对奶奶也很是孝顺。去山里拾草,够了个软软的柿子红,也会屁颠屁颠拿回来给奶奶,自己却舍不得吃。到一个村子的姥姥家,姥姥心疼我们家穷,总是把姨姨们给的她自己舍不得吃的点心拿给我们这些馋猫鬼,如果姥姥不看着逼着吃,大部分也是捎回家给了奶奶。记得有一次,姥姥给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点心,大约是青海的二姨捎来的,七八岁的我把拿着点心的手偷偷背到了身后,眼睛看着姥姥,一步一步后退着走出姥姥的院子,一出院门就飞奔回家送给了奶奶。二姐读高中时,一次改善生活是吃饺子,因为家境贫穷,家里拿去塑料袋盛的二三斤白面是要半年改善生活吃的,二姐仅仅订了二两饺子,自己舍不得吃,啃了几口凉地瓜,把饺子拿回宿舍挂在墙上,准备星期天捎回家给奶奶吃。结果不知被谁偷吃了——那时候,学生都在饥饿中。姐姐发现后,难过得眼睛都哭肿了。
父亲的孝道,影响了我们姐妹几个一生。所以,大姐会在自己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也尽力捎好东西给父母吃;二姐会在工资寅吃卯粮的情况下去借钱给父亲治病,还不让父母也不让我们几个知道;哥哥会在给儿子买房欠下巨额债务的情况下,趁着老母亲体力尚好带她去旅游……父母家大到电视冰箱,小到风扇风鼓,吃的穿的,无不是我们兄妹孝敬的。不仅仅对自己的老人这样,还有对对方的亦如此。所以,我们兄妹们的家庭和睦,这也是受父亲影响的结果。
父亲做事特认真。对集体的事,丁是丁卯是卯,从不含糊。因为算盘打得好,他在生产队做着保管员,什么东西都管得很清楚。村里要分花生回家扒,他称出样品斤数,然后扒出花生米,算出出米率,然后照着这个比率回收花生米,绝不肯为了省事,胡乱说个比例数。粮食上场了,他夜里总要去场院看看,怕下雨淋了,也怕被人偷了,集体的事总是很上紧。分地瓜苞米了,别人家都有散了活的男劳力帮忙,我们家不管分多少,都是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回家,因为我们上学,父亲管着称斤两,总是得忙活到很晚,有时候甚至还要点着汽灯在山里分。父亲总是很认真地对待自己担当的责任,账面上从不会出差错。这对我们长大后工作时不会糊弄,认真对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父亲毛笔字写得极好,人也好说话。村里谁家有了喜事或者丧事,总是让父亲去记账或者给写对联,写包袱。他总是有求必应。记得小时候,看到父亲在给死了人的人家写祭奠时烧的包袱,一笔一划,写得很是认真,我们便在一旁一张一张帮着他把字迹干透了的摞起来。他不管谁来找总是有求必应,当人家答谢他请他去吃饭,他总是拒绝,说自己不喜欢闹闹,心意领了。过年,给全村人写对联,家家就把买了的红纸送到我家,父亲裁纸,研墨,编对联,一丝不苟,一连要忙活好几天才得安生,但从不厌烦。
父亲心很善良。来村子里办个什么事的人,中午来不及走,父亲见了不管认不认识,都会带回家吃饭。在集体是这样,单干了也是这样。条件不好的年代如此,生活无忧时也这样。饿肚子的年代,母亲尽管为难,却从不阻止父亲的做法。父亲领人家来了家,母亲即使家里没有白面也赶快去邻居家借一瓢,给客人擀面条或者烙油饼。而陪客人的父亲也许吃的是黑面条或者玉米饼子。
父亲对孩子管教极严。集体的东西决不让我们动。小时候给生产队扒花生,好多家因为孩子偷吃,最后回收花生米子时都不够斤两,需要扣工分,我们家的总是足称。因为父亲不让的事,我们即使很馋很饿,也不会偷食。每天晚上扒花生时,就是听父亲讲故事的美好时光,姐妹几个听得津津有味,扒着花生听得入神,都忘记了手指头疼。记得有一次,大约四五岁的四妹跟着大她两三岁的邻居的孩子去野地玩,因为下过雨,有的地方被冲刷,露出了地瓜根,那个大一些的女孩说,我们扒地瓜吃吧。结果被父亲看见了,把妹妹拉回家用拇指粗的棉槐条子抽妹妹的屁股,一边打一边问:再敢不敢作索人了?打得妹妹直哭喊不敢了。我不知道当时妹妹被打的惨状,当放晚学回家,看见妹妹的屁股凸起着一条一条红红的、肿得很高的地方,奶奶在给抹盐水,杀得妹妹直叫唤。这是我知道的父亲打孩子的唯一一次。父亲的严厉让我们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说,能够在后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比较顺利,父亲教给我们的是非观功不可没。
父亲好学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小时候听父亲讲故事,就觉得父亲满肚子故事总也说不完。大些了,看到父亲劳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捧着本书看。母亲忙着做饭喂猪,父亲偶尔会给烧一下火,但基本上都是在看书,或者练字。姐妹六个写的字,一个也没有能比得上父亲的。每每想到此,我都很是尴尬、愧疚。但是父亲爱读书的习惯深深影响了我。从没有书读时看哥哥姐姐的课本,到自己工作了给父母与自己订刊物,再到用自己订的刊物给学生做奖品,我在延续着父亲爱读书的习惯,并愿意以此影响到我的学生。
父亲的性格一直是与世无争,逆来顺受,唯恐得罪别人,总是苦着自己。这一点,我们兄妹几个也深受影响。当然了,因为父亲和母亲苦巴苦业供我们读书,有了一些阅历和见识,所以,遇到事尽管我们也会前怕狼后怕虎,但是,最后还是会理性圆满地处理过去。
因为自己没有读过几天书,所以,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我忘不了听父亲讲他小时候的事。挑着沉重的柴草到三十多里路的臧家庄集市去卖,卖了一担柴草,那点钱仅仅换了袄上一个布袋的高粱,饿着肚子要回家,忽然听到学校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父亲拄着扁担,极力踮起脚尖在学校的院墙外向里面望着,眼泪也在扑簌簌往下掉。父亲渴望读书却没有机会的遭遇深深刺激了他,所以,不管生活多么窘迫,父亲和母亲咬着牙也坚持供着我们上学。那一句“只要你们能考上,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是父亲不愿意儿女走他痛苦的老路的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为此,他比别人家的父亲多吃了不知多少苦,经历了多少难!我想象不出来一次次为着几块钱的书本费父亲去别人家借的为难心情。那时,同龄的孩子都下地干活了,我们不仅不能帮着挣工分,还要家里往外掏钱掏粮,父亲肩上的负担有多重,我难以想象。我只知道,我必须好好学习,只为了让父亲高兴。
当我走出了小山村,当我有了稳定的工作,当我被学生、家长与同事称道,父亲,我知道,这些,都根源于您的教导。我的成长,是以您的衰老作为代价;我的些微出息,无不是您用汗水和心血加以浇灌。
父亲,如果我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小树,您就是那虬曲粗壮的树根,从贫瘠的山崖、坚硬的石缝尽力汲取营养,滋养了我的一生,让我一点点长高长大,渐渐望见远处辽阔的世界。
今天,当您离开这个世界将近八年之际,我在回忆着您熟悉的音容笑貌,满怀着感激,为您写下上面这些粗浅的文字,祭奠天堂中的您。
愿您,天堂安好!
草于 2014年2月
农历八月初五,是干支纪年中辛酉月的庚辰日,而这一天太阳在轸宿的最后一天。此时太阳黄经到达176度,并在月建和岁君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特点,所以这一天也是与众不同的。
由于今年岁星在“卯位”,二黑病符星也在“卯”位,所以在双星力量的作用下,一些日子也就有了“岁破之日”,一些月份也就有了“岁破之月”,比如说八月的“酉月”。
根据《易经》中的“刑、冲、合、害”关系,今年有5个太岁,分别是“值太岁,刑太岁,冲太岁,害太岁,破太岁”,分别对应着属兔,属鼠,属鸡,属龙,属马的人,所以来说,对于一些属于自己的年、月、日中,还是有一些说法的。
当然农历的八月初五,不仅仅是“千秋节”,也是干支纪年中的“六合之日”,当然俗语中还有“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莫去担”的说法,所以这一天是不一般的。
八月初五是“六合日”:
农历八月初五是辛酉月的庚辰日,也是进入秋季以后,第一个“六合之日”。那么什么是“六合日”呢?
今年的“岁星”和“二黑病符星”在正东方的“卯”位,是宜静不宜动的,但是到了农历八月以后,月建在“酉”,因此也就有了“卯酉相冲”,导致二星的力量散发。
所以今年的酉月也就成了“大耗之月”,按照老祖宗的说法,由于“辰酉相合而化金”的关系:所以八月初五是庚辰日,月建在酉,所以这一天就是“六合之日”,当然也是金气最为旺盛的一天。
但是秋季的“六合之日”和其它季节不同,所以从八月初五开始,力量变化也渐渐的进入了金气强盛的时期。
但是来说,五行也讲究阴阳平衡,如果金强,或者木强都是不好的现象,特别是今年二星在正东方的“卯”位上,更是导致一些力量的散发。所以在一天的时候,一些事情还是要注意一些的。
“初五六合日,五事不要做”的意思:
第一,八月初五,“不远行”。
老祖宗认为,每个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也就是民间中的“三黄日”,所以这一天还是有说法的,其中《古书》是这样记载的: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每月莫看此三天,老君炉里不炼丹,穷嘴老鼠不出庵,外面有金莫去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月初五,十四,二十三,属于“月忌日”。比如说老祖宗认为,初五五行中属土,十四日则是“月朔日”,此时月亮的引力最强,二十三又忌动土,所以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口诀,人们在这三个日子里还要多加小心为好。
当然,人们要举办重要事情,必然要选择吉利日子才行,而这也是趋利避害社心理的体现。所以在农历八月初五这一天,也正是“三黄日”之一,尤其是开车的朋友,自然是要保持镇静,避免过于冲动,不能“远行”。
第二,八月初五,不嫁娶。
这一天虽然是六合之日,但是由于八月初五的金气比较强,而金属于少阴,木为少阳,并呈现“金强木弱”的现象下,会出现阴阳不平衡的现象,所以老祖宗认为这一天“不适宜结婚”。
当然根据五行的说法,金生水,而水长生在申,帝旺在子,结束于辰,故而辰为水之墓。
而这一天是“庚辰日”,所以也就是母子的离别之日,也称为“死别日”、“哭日”,从寓意来说也是不吉利的。
所以老祖宗主观的认为,如果这一天结婚的话,就相当于酉金将所生之水送入了墓地,为真正的离别之日,是不适宜婚嫁的。
第三,八月初五,“不登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是几李白的一首诗,但是也从诗句中说明了李白此时此刻的意境。
但是在八月初五这一天,这一天是酉月辰日,而老祖宗认为“辰日”虽然属于水库,但是也是“危日”,也为“天刑之日”。
对于“危日”,老祖宗是这样理解的:
危日属于12建辰中的一种,平均12天一个危日。而黄历里,在每个日子的下面标有:建、除、满、平、定、执、成、收、破、危、开、闭字样,故危日比较忌讳登山、乘船和出行。
老祖宗人美,如果危日与天刑同在,则容易有意外,所以在八月初五这一天也是不适合登高,做一些过山车之类的活动。
第四,八月初五,“不出财”。
在干支纪年中,老祖宗认为“甲寅日,乙卯日,丙巳日,丁午日,戊巳日,己午日,庚申日,辛酉日,壬亥日,癸子日”这都属于“禄日”。
但是八月初五为庚辰日,位于甲戌旬,甲戌旬中申酉为空,申为庚金的临官之地,临官之后才有禄,所以这一天就是“无禄日”。
“禄”代表着俸禄的意思,主要指的是钱财,虽然八月初五是六合日,也就是巳酉丑三合金并填实了禄位。
但是来说由于酉月和岁星互冲,因此酉月的辰日也就是属于大破之月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也是不能出财,不能往外借钱或者投资的。
第五,八月初五,“不搬家”。
老祖宗认为,八月初五这一天也是民间中的“千秋节”,而在这一天也有了“秋千节祭祖,千秋节祝寿”的俗语说法。
意思是说,在八月初五千秋节这一天,可以做祭祖,祝寿之类的活动的,但是这一天不适合翻桌倒柜,是不适合去搬家的,而搬家也属于“车马劳顿”,属于不远行的范畴。
写在最后:通过上述来说,农历八月初五这一天不一般,也是六合之日,所以按照这一天的特点来说,农村老人认为这一天气场不顺,宜静不宜动,是不适合做一些事情的。
夏日炎炎,炙热难耐。
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今年的夏季之骄阳似火,而这还并不是最热的时候。
要到了“三伏天”,才能感受到夏季的“狂热”!站在太阳下,感受那种皮肤被高温灼伤的滋味,会深深印在你的脑海深处。
“三伏天”是指中国农历的夏季中的三个节气,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
在公历上通常落在7月底到8月底之间。三伏天是中国夏季的炎热时期,通常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之一。
在民间更有:“公伏凶,母伏爽”,这样的俗语流传,大家心中肯定生出了疑惑:这“三伏天”还要分“公母”吗?
“公伏”和“母伏”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2023年三伏时间又在何时呢?今年的“三伏天”是凶还是爽呢?
带着这些疑问,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做更加深入的探究吧。弄清楚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生活经验,对于我们在炎热的夏季中做好防暑准备是有帮助的。
根据老祖宗使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进行推算,每年入伏的时间是在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那么今年入伏的时间就是公历的7月11日。
三伏天是以庚日来计算的,其中头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开始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而末伏则开始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庚日是十天中的一个单位,用于计算时间。头伏、中伏和末伏都是在这个计算系统中的特定时间段。
根据这个计算方式,三伏天通常会落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太阳直射位置的变化,气温往往会上升到最高点,天气非常炎热。
今年的三伏天将从2023年7月11日开始入伏,到8月19日彻底出伏,共计40天。这是因为在今年的立秋后,出现了五个庚日,使得中伏变为20天,进而使得整个三伏天的时长延长到40天。
具体的时间表如下:
入伏:2023年7月11日。
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
中伏: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
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一下老祖宗说的“公伏”和“母伏”,这其中的讲究又会是什么呢?
老祖宗用“天干地支”来计时,还有“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以及更为复杂的“玄学”,共同构建起了神秘的古代文明。
“公伏”和“母伏”其实对应的便是“阴和阳”,单数为“阳”,双数则为“阴”。
“公伏凶”,说明三伏天属于“公伏”的话,就会十分炎热,热到简直不敢出门的地步;而“母伏爽”,则说明这一年的三伏天相对而言会比较凉爽,能够更好的度过夏季。
2023年的三伏天入伏时间是公历7月11日,也就是农历的5月24,按照老祖宗的说法来看,今年的三伏天就是“母伏”了。
这个凉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不热的话,也就没有了夏天的味道了。
老祖宗用千百年的生活经验告诉后代子孙,如果遇到了“公伏”,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会很干热,降雨少,对农作物而言,是一场灾难。
如果是“母伏”的话,则要好很多,至少降雨的时间会多一些,对于庄稼来说,是好事情,毕竟在最后的生长阶段,是需要水分来进行滋养的。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语,它覆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启示。但有的也是只是一种俗信,像这样句俗语“出门要做事,看看月忌日”就是民间的一种俗信。
人们常说:“往外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好像这三、六、九都是出门的好日子;二、五、八都是回家的好日子,像这样择日子的说法有很多,其实,这都是一种俗信。
比如,人们所说的“三六九”,出门是好日子其实和以前人们的认知有关系。人们认为“三”是个吉利数,天地间的很多事物都是以三来组合的,如:天地人、日月星、上中下、父母子、真善美、精气神等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多用“三”来表示吉祥、美好的意思,如:三光日月星、三才天地人、三宝精气神、三皇五帝、三山五岳、三星高照、三生有幸等等。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行三拜礼;入洞房,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婴儿诞生后,第三天为探望日,娘家人要带食品来看坐月子的闺女。
人们喜欢“六”这个数字,据说和秦始皇有关。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特别喜爱六,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记数用六,六尺为一步,驾车用六马,车宽六尺,符长六寸,冠高六寸。所以人们就认为“六”也很吉利。
“九”在十个自然数中是最大的数,且又为阳数(奇数),古代帝王都称之为“九五之尊”,当然“九”这个数人们就觉得很尊贵,而且“九”与“久”同音,又有着长久的寓意。更何况,古代的帝王又有“三六九日登金殿”的说法。所以,人们为了讨个吉利,自然也就喜欢上了“三六九”的日子。久而久之,也就流传下了“往外走,三六九”的说法。
“二五八要回家”说的就是农历的每个月的二、五、八的日子是适合回家的时间。这种说法源之于老皇历,皇历的日子下面都配有“宜”和“忌”的内容,比如出行、嫁娶、搬家、安葬等。后来人们发现在老皇历中带二,带五和带八的日子中,好日子居多,所以也就有了“二五八要回家”的说法。
“出门要做事,先看月忌日”的说法也如此,人们认为,每个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不是好日子,是月忌日。我曾看过一本许真君的《玉匣记》,记得里面也有这样说法:“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初五犯着家长死,十四逢之身自当。行船落水遭官事,皆因遇着二十三。”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出门要办事,看看月忌日”的说法。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由我国传统的易经文化“八门套九星”的说法而演变过来的。每日紫白九星入中宫:初一日一白入中宫,初二日二黑入中宫,初三日三碧入中宫,初四日四绿入中宫,初五日五黄入宫……,依此类推,十四日五黄入中宫……,二十三日五黄入中宫。
“五黄”入主中宫,五黄在过去被认为是“天子、天象”,资料中说:五黄是君象,世俗都应回避。这三个日子,象征天子或龙入中宫,在天地间主事,常人就不宜到外走动做事。所以民间认为这可不是乱用的日子,不能惹事,否则将有大灾祸。
俗信就是俗信,并没有科学性。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有时候也不必太计较。如果月忌日不能出门做事,岂不是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就都要待在家中?那些客运、空运岂不是都得停运?
所以说日子的好坏是没必要太计较的,俗信本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事。当然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不信这个,为了工作为了事业,想走就走,想来就来。如果因为这个说法该做的事不做,岂不成了笑话。
不过,俗语毕竟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人们至所以说“出门要做事,看看月忌日”,就是让人们出门小心,注意安全。这是人们趋吉避凶的一种展现,更是为了图个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