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我们古代按八卦各卦性质而配以方位,所配方位顺序,分伏羲方位和文王方位两说,今天先聊伏羲方位说。
伏羲方位又称先天八卦图,伏羲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天地定位”——《周易.说卦》
乾卦
天在上,乾卦代表天,故乾在上,在南。
坤卦
地在下,坤卦代表地,故坤在下,在北。
“山泽通气”——《周易.说卦》
兑卦
在我国大地上,东南地势低洼,为泽,用兑卦代表,故兑卦在东南。
艮卦
我国西北为高山,用艮卦代表,故艮在西北。
“雷风相溥”——《周易.说卦》
震卦
我国古代东北多雷,植物茂盛,故有今天的黑土地,用震卦代表,故震在东北。
巽卦
我国西南多山,山谷间多风,用巽卦代表,故巽在西南。
“水火不相射”——《周易.说卦》
离卦
太阳为火,最先从东部大地升起,用离卦代表,故离在东。
坎卦
日落西山,气温陡降,用坎卦代表,故坎在西。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至少熟悉了八卦的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先天八卦方位:
乾在南,坤在北,兑在东南,艮在西北,震在东北,巽在西南,离在东,坎在西。
二是八卦物象:
乾为天,坤为地,兑为泽,艮为山,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坎为水。
今天就讲到这里,关注我,下期我们一起学习八卦类象中所代表的的人
黄河出图,洛河出书.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河图洛书演化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并且伏羲确立了每个卦象所属的方位和所代表的属性,这些又是怎么确立下来的?其中又有什么样的上古智慧呢?
先天八卦图
伏羲根据人们生活和天地运行规则确立了先天八卦的方位和属性.其中天南地北和我们现在地图上的方位为什么正好相反呢?
其实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北半球,房屋也都是坐北朝南居多,万事万物的运行都依靠太阳.所以伏羲就以南为乾,也就是天南.北为坤,因为天地总是相对的.这样就定下来了天南地北.其余的6个卦象都以此两卦为基准确立. 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位,属火.用离来表示.兑为泽,为湖,而我们国家东南方湖泊居多.东北为震,为雷.东北方向多雷雨.西南巽为风,西南为西藏等多风地域.正西方为坎为水,与南明离火相对,我们的长江黄河的源头都是在西方. 西北为艮,为山.西北多山,故人见山而止,所以用艮来表示.
这样每个八卦的由来就介绍完了.可以看到我们的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国家的 地理特性,由此推出先天八卦的八个方位,结合卦象的属性来使用,做到顺应自然,顺天而行.
但是先天八卦确立以后,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没办法直接使用.周文王在被纣王囚禁期间用蓍草占卜,发现了先天八卦的弊端,因此在先天的基础上调换了其中卦象的位置,确立了后天八卦图,也就是我们一直延续使用到今天的文王八卦图.
后天八卦中将天南地北调整为 南离北坎 东震西兑 东南巽 东北艮 西南坤 西北乾.其中每个卦象代表的属性还是和先天一样,后天八卦在先天的基础了,根据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时代特点调整后更贴合日常的使用,所以一直有''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的说法.
八卦中每个卦象除了代表方位和属性之外,还可以代表很多物象,比如乾为天,乾卦为三根阳爻组成,代表刚健,持久,纯洁,不实的特性.所以北大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就是从乾卦的卦辞中而来. 下一篇我会跟来介绍每个卦象代表的常见的物象都有哪些.
爸爸,嗯。问你一个比较八卦的问题。妈妈有没有问过类似于奶奶和她掉进水里,你会救谁这种问题?
你妈这么通情达理的人,怎么会问这么傻的问题呢?你是不是怕她看见,才这么说的。她是没问过。这么说吧,嗯,以后你找了男朋友对吧?如果你想跟他好好处,想奔着结婚啊什么的,就不要问这种挑拨性的问题对吧?没什么帮助。我是觉得很傻,哈哈。那所以说妈妈和奶奶之间,有没有婆媳矛盾之类的小问题总归也有一点的,都没什么大的矛盾。
那如果她们俩之间产生矛盾,你会帮谁啊?谁有道理帮谁啊?那不总归有人不满意。妈妈也好奶奶也好,但是我是觉得啊,都是我最亲近的人。而且我们是要长久的一起生活在一起的,需要掌握的原则就是:谁有道理帮谁,我感觉,如果有这种就是家庭矛盾尤其是这种婆媳矛盾的话,问题解决的关键,还是要在那个男的身上,对,他要明理不能就只帮一方或者是单纯的和稀泥,对,是需要有一点担当有点责任感的,对吧?能够能够撑得住。
那么事实上时间长了以后,证明你一直坚持的对的话,那大家互相之间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信任感,对吧?由这个信任感会产生互相之间的谅解啊,或者说自我的反思啊等等,那这就趋向一个好的方向了。所以你以后找找,老公也好找男朋友也好也要观察一下这方面的素质。
古人拟想的伏羲像
先天八卦方位图的文字构想,首见于《易传·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音yì,厌之意),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意思是说,伏羲八卦方位,是乾南、坤北设定了卦位;艮西北、兑东南互通气息;震东北、巽西南相应亲近;坎西、离东不相厌离。这便是伏羲八卦方位图八个卦符错综的方位。顺着推算,可以知道往昔的命运;逆着推算,可以知道未来的前程。但是《周易》算卦重点是预测未来,所以,《周易》的数算是逆推。先天图,便是根据这一文字记载而画出的,也可能先秦原本有图却早已失传了,倒是有关这一图式构想的文字,有幸留存于《易传·说卦》之中。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录了这一先天图,并引述北宋邵雍之言:“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在传统建筑风水文化中,先天八卦方位图的理念与信仰有着广泛的运用。这里仅举一例。明清北京有“四坛”之制,即南天坛,北地坛,东日坛,西月坛(先天八卦方位图以乾卦居南,《易传》云“乾为天”,故建天坛;坤卦居北,《易传》云“坤为地”,故建地坛;离卦居东,《易传》云“离为日”,故建日坛;坎卦居西,《易传》云“坎为水”“为月”,中国古代有“水月”之词,故建月坛)。其象喻的人文意蕴,便肇自先天图。后天八卦方位图,简称“后天”,又称文王八卦方位图。之所以如此称谓,是因为据说此图为周文王所画。朱熹《周易本义》卷首有云:“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学也。’”《周易本义》(中华国学文库)文王姬昌,武王姬发之父,在世时但称西伯,武王灭殷而谥其为“文王”。《史记·周本纪》说,殷末商纣“囚西伯于羑里”,在困顿忧患中,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这里并未说后天八卦方位图乃文王所为,所谓文王创设“后天”仅是传说,缺乏确实的文献依据。与“先天”一样,有关后天八卦方位图的文字记载,也刊录在《易传·说卦》之中:“帝出乎震(东),齐乎巽(东南),相见乎离(南),致役乎坤(西南),说(悦)言乎兑(西),战乎乾(西北),劳乎坎(北),成言乎艮(东北)。”根据这一叙述,即可画出后天八卦方位图。跟“先天”一样,文王八卦方位图也是由熟谙易图、易理者据《说卦》这一记载所画,或先有图而记载于《说卦》中,作者并非文王。或许上古曾有“后天”,早已湮没无闻,宋代图书学兴起,可能为宋人按《说卦》所言绘制。后天八卦方位图在中国古代风水地理、建筑园林形制上的运用,几乎到处可见。明清北京典型的四合院平面布置及其生活制度,便是如此。四合院的整个平面,一般呈纵向长方形,整座四合院为外墙所围合,仅在东南辟一院门以供出入。其八大方位的分布为:南离、北坎;东震、西兑;东南巽、西北乾;西南坤、东北艮。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平面布局,暗合后天八卦方位图
就其四正方位而言,在南部离卦方位,建造一排东西向而颇为低矮的长屋,每一房间坐南朝北,北向开门,故称“倒座”,一般为这一家族的男佣所居之所,兼为储物之用;在北部坎卦方位,建造一排东西向而颇为低矮的长屋,称为“后房”,坐北朝南,为女佣所居之所。作为四合院的辅助用房,“倒座”“后房”的体量、开间,都不甚大。比较大气的是四合院的东西厢房,二者相向而建,都面对着中庭。东厢风水,应在八卦方位的震位上,《易传》说“震为长男”,故此处为家族男性儿辈所居;西厢风水,应在八卦方位的兑位上,《易传》说“兑为少女”,故这里是家族女性儿辈所居之处。《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王振复 著四合院体量最大、造型最显、形象最为轩昂的,是坐落于整座四合院中心偏北位置的主房,这里一般以厅堂居中、两侧主卧相配,为家族长者所居,兼为接待宾客之所。主房坐北朝南,面向庭院。庭院即中庭,是四合院的聚气之地,应在八卦九宫的中宫位上。整座四合院的院门所以建造于东南隅,是因为东南为巽卦之位,《易传》说“巽为入”“巽为风”。(本文选自《〈周易〉通识》,标题为编者所拟,略有删改)通太极八卦,识宇宙大道,跟着王振复教授读通《周易》
《〈周易〉通识》
王振复 著
32开 平装
978-7-101-16200-4
56.00元
内容简介
《周易》被称为“第一国学”“古代东方奇书”,人人想知却又人人难知。易学名家王振复教授的《〈周易〉通识》,既介绍阅读《周易》须知的基本常识,又详细解析与《周易》有关的各种符号、图式及相应文辞,还原古老的占筮流程,并进一步梳理《周易》三千年的历史,旁及其世界影响,正本清源,为读者打开通向《周易》世界的门户,构建《周易》学习的基本知识框架,是理想的学《易》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易学、中国建筑文化、佛教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迄今在海内外出版专著40余种,多部著作获选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以及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著有《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1999)、《周易的美学智慧》(1991)、《中国文化“原典”——〈周易〉》(1997)、《中国建筑艺术论》(2001)、《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2002)、《中国美学范畴史》(主编兼第一卷第一作者,2006)、《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2006,2013韩文版)、《周易精读》(2008,2016)、《周知万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问》(2011,2012)、《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美学史》(2018)、《中国巫文化人类学》(2020)、《中国巫性美学》(2021)、《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2021)等。目 录
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内页欣赏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