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火同少一横(火同少一横念什么)

时间:2024-02-02 11:00:03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皇家为何出“错字”?

来源:读特

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均属于明清皇家建筑,其建筑匾额、屏门上多有书法大字,或用于解读建筑名称和功能,或用于表达古代帝王的心境。这些大字的书写风格多属于楷体,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然而,有些字或添笔,或缺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正体字明显不同,似乎为“错字”。

那么,这些皇家建筑为什么会出现“错字”呢?

“门”字不带钩,原来是怕火

按照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钩。然而大家去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很多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钩,最后一笔竖直而下即完成书写,似乎为“错字”。以紫禁城中轴线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等,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钩。

这些“门”字之所以被“错”写,其原因多与紫禁城防火避讳相关。从科学角度讲,建筑匾额上的“门”字是否带钩,与建筑本身是否着火不存在任何关联。然而据清代学者俞樾所撰《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灾,火势蔓延至殿门。有大臣向皇帝禀报,说是因为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钩才招致火灾。于是皇帝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扔到火里烧了,玉牒殿的大火很快被扑灭了。此后的明朝,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的宫城城门,其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钩。

另据清代学者倪涛所撰《六艺之一录》之卷三百六十一及马扑《谈误》卷四记载,明代书法家詹希源在书写南京太学集贤门匾额时,将“门”字带钩,自认为可显笔画遒劲。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大怒,认为这一钩阻挡了圣人贤士发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门”字的钩削掉,并将詹希源处死。

“门”字不带钩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灾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紫禁城最早的火灾发生地点就是午门。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所撰《万历获野编》卷二十九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元宵节,午门外举行鳌山灯会,不料有爆竹引燃鳌山,进而使午门着火,负责指挥救火的都督马旺被火烧死。而午门内的太和门在历史上数次遭受火灾,其中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火灾最为严重。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之《审讯贞度门值班官兵供情》记载,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贞度门(位于太和门西侧)值班的两名护军将洋油灯挂在贞度门的东山墙后檐柱上,灯火烤着了柱子,引发大火。火势很快向东蔓延,烧毁了太和门、昭德门及相邻的多座库房。

“光明昌盛”与“仁德大隆”

故宫储秀宫区域的前殿为翊坤宫,翊坤宫大门内有屏门一座,上书“光明昌盛”4个大字,其中“明”字多一横、“盛”字少一点。很多网友认为这两个字写错了,并认为原因在于“避讳反清复明”。另外,故宫皇极殿、慈宁宫均有“仁德大隆”的匾额,有人认为“德”字的“心”上面少一横,也写错了。

“光明盛昌”“仁德大隆”出自西汉哲学家焦赣所撰《焦氏易林》卷第三“日月相望,光明盛昌,三圣茂功,仁德大隆”。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君主治理的国家繁荣,因而有很高的功德。

皇极殿内的“仁德大隆”为慈禧书写,且与“光明盛昌”有着相似的书写风格。根据金易、沈义羚所撰《宫女谈往录》之“储秀宫与体和殿”记载,慈禧好大喜功,住在储秀宫区域时,常常把自己和乾隆的功绩类比。不难推测,“光明昌盛”这几个字很可能也是慈禧写的。

慈禧擅长书法。晚清文学家徐珂所撰《清稗类钞》之“艺术类·孝钦后善书画”章节,提及慈禧书法很好,而且喜欢写大字。美国画家凯瑟琳·卡尔所撰《禁苑黄昏——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太后》第十五章“皇太后的文学趣味与才能”中,写到了“太后赐给臣下最珍贵的礼物之一,也是被臣下视为珍宝的,是她亲自写在卷轴上的单个大字。”“她的字是有名的,据说跟中国最好的书法家不相上下。”

“明”字多一横,属于我国古代的异体字。异体字与正体字有着相同的含义,但偏旁或笔画不相同。南京明孝陵、成都石碑及王献之的小楷书法《洛神赋》,其中的“明”字都多一横。另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中的“明”字均用“目”代替“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之卷七上载有“明,照也,从月,从囧”,意即“明”由“囧”与“月”组成。“朙”在汉字隶变后,变成“眀”。

类似的,“盛”字异体书写风格在清代以前已出现,如北魏神龟二年(519年)贾使君碑刻写的“盛”同样少一点,而唐代书法家李邕书写《云麾将军碑》中的“盛”字,其上部的点号巧妙地与横线融为一体。此外,“德”字少一横,亦属于古代书法家的异体字书写风格。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圣教序》、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离骚经》,其中的“德”字均没有一横。这样看来,慈禧书写的“明”“盛”“德”等异体字,并非错字,而是其书写风格的体现。

避暑山庄的御笔“差错”

位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前身是热河行宫,为清代皇家园林。康熙于十六年(1677年)在热河巡查时,发现这里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合避暑,而且有利于让蒙古四十八旗王公有机会觐见皇帝,因而下令建造一座行宫。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这座行宫已初具规模。随后,康熙题写“避暑山庄”匾额,命人将其悬挂在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

“避暑山庄”四个大字笔法浑厚,遒劲有力,可谓书法中的精品。其中“避”的“辛”字多了一横,有人戏称这个“避”字为“天下第一错字”,因为这是康熙的御笔;还有人认为这个“避”字是康熙故意写错的,是为了避讳“逃避”之意。

笔者认为多了一横的“避”字并非康熙写错,而是属于康熙的书法风格。我国古代楷体书法的“避”字,其中“辛”字多一横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东方朔画像碑赞卷》等,其中的“避”字都多了一横,与康熙写法一致。

康熙自幼学习书法,是个大书法家。据《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记载,康熙于四十三年(1704年)七月十七日,召集翰林、大学士等官员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即朕清字亦素敏速,从无错误。”由上可知,康熙酷爱书法,长期临摹书法大家笔法,使得自己的书法达到了“写得又快又好,从没有错字”的水平。因此“避”字多一横,并非康熙故意写错,而是属于书法界的“添笔”,是异体字的一种。

明清皇家建筑中“门”字被写“错”,属于避讳行为,是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条件下的一种唯心观点表现形式。对于今天的公众而言,这是解读紫禁城防火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而对于“明”“盛”“德”“避”等“错字”而言,其“添笔”或“缺笔”是我国古代汉字异体字的表达方式,异体字的巧妙选用,是书写者内心情感和审美价值的反映,更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魅力的体现。

(作者:故宫博物院 周乾)

(原题《皇家为何出“错字”?》)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〇”怎么读?读完此篇,我们会怀疑自己,真的不懂汉字

我们每天都在用汉字,可是,对它真的了解吗?

汉字千千万,有些汉字只有寥寥一两笔、有些汉字照着抄一遍就让人抓狂、有的汉字冷的不要不要的而有的汉字一眼看去怎么都是个错字,再看绝对是错字无疑,但可是,可但是!一查,原来是咱自个没文化啊!

今天,我们就从仓颉老师造字以来的这么多这么多的汉字当中,选出一些个有代表性的,挖一挖它们的前世今生!

音频节目还是要看都这个字长啥样,我们本期涉及到的文字都贴到节目介绍里了哈,各位可以对照着看看!

咱们先画一个圈“〇”,第一眼看,很多朋友会认为这是英文当中的“O”,或者是和“X”相反的表示赞同的符号,或者是键盘上的按键,如PSP游戏机上的按键“O”,PS2,PS3手柄上的按键等等。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圆溜溜的,方块字中的异类,却是我们标标准准的一个汉字!一个音读作“líng”!部首是口部。大家可以到《现代汉语词典》去查,检字表里的“口”部首里,第一个就是“〇”!用法主要是两种,一个表示数的空位,比如:二〇二〇年;另一个表示没有数量,比如:〇距离;

举例,1933鲁迅曾写了篇杂文《中国人的生命圈》有这样的一句话:“这‘生命圈’便完结而为‘生命〇’。”这里的“〇”算是一字双关:一个它是“圈”的形像写法;另一个可以表示“没有”,“生命〇”就是意思“生命完结”。就说明,那个时候,就有这样的用法了!

此外,这个圆圈圈“〇”还读作“xīng”,通“星星”的星。女皇武则天造的,几千年历史了!

咱们下面再画一个“丨”,第一眼,要么这是大写的“I”,要么这就是阿拉伯数字1,要么就是竖折弯钩的比划竖,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这会是个正统的汉字吗?

实际上,它不仅是象形汉字而且还是有几个音的多音字呢!

分别念做:“竖”(shù),意同“横竖的竖”。

如果这一竖,是从上面开始往下写吗,要读作“滚”gǔn!意为上下相通!感情弹幕上常给主播打1,是要主播滚呐!

反之,这一竖要是从下往上写,又得读作“退”tuì,意思和上下相通相反!

好吧,幸亏用的少,要不给我一个写好的竖,我哪里知道它是从上往下写还是从下往上写,该念gun还是要念tui啊!

跟加令人吃惊的还是,它还可读作“一”(yī),再念做gǔn,亦可读作xìn或guāng的时候,竟然还是我国的正儿八经的姓氏之一!非常得长的古老,源于中国最早的八大姓之一的姜姓,出自上古帝王椲(wěi)丨氏,椲丨是继炎帝神农氏之后执掌姜姓东鸟族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对后世人在政治体制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君主权禅让制度。这个姓目前集中在河南信阳市息县只有百余人了,在中国大陆的“三小姓”中名列倒数第三,真真是比大熊猫还珍贵!

还有些生僻程度和丨圏相抗衡的比划极少的“怪字”,像是跟汉字基本笔画之一几乎完全一样的点“丶”,人家念zhǔ,与汉字笔画之一很像的竖钩“亅”,它居然要念jué,意为鱼钩上的倒须钩!

好么,偏旁部首很多难道都是纯纯的汉字吗?再查,果不其然,四点底可念成huǒ 或 biāo!人口十分稀少。读(huǒ)时,古同“火“。

读(biāo)时,火的程度比较猛烈了,为烈火之意。更有趣的是,四点底还可以引申为家伙的意思,比如这个二货,阿拉伯数字2加四点底就行!

同理,走之底竟然可以但成读作“(chuò)”的汉字、宝盖头竟然可以念成“宀”(mián)”,

甚至是书名号左边部分“《”,胖一点也是汉字一枚。kuài,田间水沟。水流浍浍也,让人大跌眼镜!

这都是其实比划最简单的冷门汉字!所谓有简必有繁,超级冷门最难写难认的汉字下面继续登场!

接下来,我们按照一定规律扒拉了一些金牌例子,一起来见识见识!

咱们一个个看,诸如,被誉为最土汉字上面一个土下面两个土“垚”、三个土品字状排列组合而成的汉字,你们知道念啥吗?

念yao通尧舜禹的“尧”,意为土多之意,但不是那种灰头土脸的意思,而为山高挺拔之意!

古人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么,那三个金,三个木三个水三个火又念啥呢?给大家三秒钟想答案!

继续,你知道最色的汉字是哪一个吗?——这个字读“奸”,三个女,女+女+女等于姦。本意是指一群女孩聚在一起。屈原的《楚辞.招魂》就有一句:“魂兮归来!天地四方,多贼姦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春秋战国时期常年征战,为了繁衍更多人口,男男女女到了春天会在郊外比较随便进行一些少儿不宜的相亲活动之后组建家庭!屈原就说:准备投胎的灵魂啊!快快来吧,活动将要展开了哦,你们想投胎到哪个女孩身上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那么汉字中最滑的字是哪一个呢?这便是鱻字,三个鱼组成的,意思是味道鲜香,也是新鲜的“鲜”的异体字。原指生鱼;也指鲜美、应时的食物。

别说,还真看见过家附近一饭店,名字就是三个羊 和三个牛 和三个鱼组合而成的!感觉就是大鱼大肉的意思,但是,因为不会念,一次也没去吃过!羴“shān”,古代是“膻”的异体字。所谓“膻”就是羊肉的味道,也泛指羊的意思。犇“bēn”,本意指牛惊走。引申泛指奔跑”!要是三个骉呢?念biāo,本意是众马奔腾的样子。升级一下,三个鹿呢?梅花鹿的鹿,念cū,表示鹿善惊跃,故从三鹿。也特别像是一大两小三头鹿,犄角死死地顶在一起的样子,引申之为卤莽之称!要在再升级为三个龙,龙马精神的龙呢,“龘”,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三只龙肯定更威猛啦,唤作dá,形容群龙腾飞的样子!

这让我想气啦前两天香港一名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的父母非常迷信,在他出生时帮他取了“禤靐龘(xuān bìng dá)”这个名字,姓就很复杂了,示字旁,上边四川的四下面羽毛的羽!也是是中国古老而稀少的姓氏!中间是三个雷,意为雷声的意思!后面就是三个龙的dá!

寓意挺好的,结果基本没有老师同学会读,造成他非常大的困扰,因为他自己也会写错。目前,禤靐龘特别希望能改名。

这类型的再讲两个,还有被称作最恶毒的汉字——“蠱”gǔ。上面三个虫子的虫,底下是器皿的皿!

各位想想,在器皿里装满虫子是要干嘛呢?

有山东童鞋说吃哈!咔虫豆虫蛹呼一盆!香!

古人发明这个还真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祭祀巫术!殷墟甲骨文就有记载!《隋书·地理志》中曾明文记载:“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 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这个蠱”gǔ就是”巫蛊之术的意思!

再讲一个被称作最无赖的汉字。上面一只手下面两只手,“掱”,读作“pá”。其中两只手表示“正常的手、掩护的手”,第三只手表示“偷窃之手”。本义为扒手,非常的形象!

为了把节目分量做足,以备将来装13所用,下面再加几个平常看起来以为是错别字其实人家是很正经的汉字!比如说用,有用的用顶上多了一小撇“甪”,人家得念“lù”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不是有座千年水乡吗,千千万万别念成用直!

“叧”,另外的另,口子头吗,底下大力丸的力换成刀,其实是个多音字。一种读 guǎ,古意是“剐”的意思。另一种读 lìng,是动词,表示分居,或是分开、割开的意思。

另有一字相当多的朋友一看就是回来的回或者是巨大的巨大,实际上这个字外边是封闭的口字,里面可不是小口,而是和外边口左边的竖连一块的半拉口字,此字得念囙“yīn”和回、巨差十万八千里!

玉石的玉,那个点挪到上面去,放到王的右边上半拉, 感觉好像是把玉字照镜子反着显示出来了!其实念sù!有疵点的玉!大山的“山”字,中间一竖,用力过猛竖过了头,这念chè,象形字,草刚长出来吧的样子!丠北方的北底下多一行,得念qiū!人”字下面画多了一横得念亼jí、一二三的“三”画多了一横,四道杠,念sì古意代表数字“四”。古姓氏,源于鲜卑族。不过到了这里就要考考大家了,如果按照部首查字典查这个字的话,是查“一”、“二”还是“三”呢?

只能轻轻的感叹,唉!太深奥了!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在书法里有时多一横或少一横不算错字,但有些却是无意写错的

书法中的字,与现实里的普通字,有着很大的区别。

平常写文章,或者考试写作文,写错了字,那就是错字。

可书法里就不一样了,有些字在书法里是就是与平常的字不一样,有时少一点,少一钩,有时候多一横,少一横的。

当然,有些字的错误是允许的,慢慢类似通假字一样,被广泛承认了。而还有一些字的错误,却是无意中写错的,只能是将错就错了。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书法中的通假字与错字。(注:凡是少一点、多一点,多一钩或少一钩的,都算是通假字)

上面这个午门,是北京故宫的匾额上的,与正常的门字相比较,少了一个“钩”。

乾清门上的门,也是如此。

同样,少了一个钩。

如此,那肯定是错字了。

实则不然,因为这都是以现行的汉字标准去看古人的结果,却不知古人的为何这么做的本义。

如果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等很多都有错别字。更别说诸多的书法名帖之中各个书法家自己的简写汉字的习惯。

古人的添笔画少笔画,多多少少都有背后的深意在里面,比如相传这个钩是火笔,为了防火,南宋的一个皇帝就少写了这一“钩”。

还有,北京颐和园玉澜堂明间正中的宝座上方,悬有一块“复殿留景”匾额。上面的景字,却是少了一横,不是日字,而是口字。

难不成这景字写错了不成?

要知道,这可是“慈禧皇太后御笔所写啊!

有一种解释比较戏剧性,说慈禧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到了晚年更是对光绪皇帝亲政耿耿于怀,为了能够时刻监督和警示光绪,把他困在这里,特意写了这幅字挂在玉澜堂,意思是你不过是个傀儡,你这个皇帝是永无出头之日的。”

(唐)钟绍京 (唐)吕秀岩 (元)鲜于枢

《灵飞经》 《大秦景教碑》 《透光古镜歌》

查阅古代经典碑帖,可知“景”字这种写法确有所本。如现藏于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额及碑文中的20处“景”字均为上“口”下“日”。

从书法上看,“复殿留景”四字写得沉实端方,却又笔势飞动,筋骨内藏,但绝非慈禧太后的御笔。实际上,慈禧太后书画多由他人代笔。所以说,行家代笔,肯定不会错的,是故意这么写的。

近代最有争议是郭德纲的德云社,据说在起初创业的时候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叫做北京相声大会,2003年的时候北京相声大会正式改名德云社。

如今德云社在很多地方都开了分会场,但每个分会场外面都会挂着德云社的牌子,可牌匾上,为什么“德”字少了一横?难道有什么特殊寓意?还是写错了字……

有专家认为:德这个字,中间有一横没一横是一样的,就比如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当中的“徳”,就没有中间这一横。郑板桥的书法中“德”这个字,也是有的带着一横,有的不带这一横。跟德云社一样,全聚徳这个徳字也没有中间这一行。所以,在书法中这是正确的。

而下面这几个书法作品里的“错字”,却是真正的错字了……

错字: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号称天下第一错字。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错字: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变三点。

据说,“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的。因为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

于是,他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你看,多有爱心啊。

错字:“风流宛在”——“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他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原来,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错字: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原来这幅对联里的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仅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错字: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上,有一个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的“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

“眀”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也很多。

错字:天下第一关——“第”字竹字头变草字头。

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该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其大自不待言。

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

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字笔划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称古今巨作。

错字:碑林——“碑”字少一撇。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

公元1841年7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就在写下这诗句前,他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有人认为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

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已无从考证。

错字:报恩院——“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

当年咸丰驾临独乐寺,当家的大和尚便想沾个荣耀,请咸丰为寺内四合院题写个院名。咸丰也没客气,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最后一个“院”少写了一横。

大家都看出来了,但皇帝写的字谁敢说是错字?

这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错字:趵突泉——“突”字少了一点。

济南府“趵突泉”,泉池中有块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镌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那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

据说劲挺柱涌的三股水把“盖子”顶掉了,才使“突”字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当然,这只是形容泉水势强,人们的一种遐想。

错了就是错了,是抵赖不得的。书法艺术里,有些允许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多一横或少一横。而有些,却是不允许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书法一定要向古人或前人学习,而不允许你自己创造的原因。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遇见诗书画”公众号,

诗书画兴趣交流可添加小编wx:zuojiamengqing

皇家为何出“错字”?

来源:读特

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均属于明清皇家建筑,其建筑匾额、屏门上多有书法大字,或用于解读建筑名称和功能,或用于表达古代帝王的心境。这些大字的书写风格多属于楷体,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然而,有些字或添笔,或缺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正体字明显不同,似乎为“错字”。

那么,这些皇家建筑为什么会出现“错字”呢?

“门”字不带钩,原来是怕火

按照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钩。然而大家去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很多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钩,最后一笔竖直而下即完成书写,似乎为“错字”。以紫禁城中轴线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等,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钩。

这些“门”字之所以被“错”写,其原因多与紫禁城防火避讳相关。从科学角度讲,建筑匾额上的“门”字是否带钩,与建筑本身是否着火不存在任何关联。然而据清代学者俞樾所撰《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灾,火势蔓延至殿门。有大臣向皇帝禀报,说是因为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钩才招致火灾。于是皇帝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扔到火里烧了,玉牒殿的大火很快被扑灭了。此后的明朝,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的宫城城门,其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钩。

另据清代学者倪涛所撰《六艺之一录》之卷三百六十一及马扑《谈误》卷四记载,明代书法家詹希源在书写南京太学集贤门匾额时,将“门”字带钩,自认为可显笔画遒劲。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大怒,认为这一钩阻挡了圣人贤士发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门”字的钩削掉,并将詹希源处死。

“门”字不带钩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灾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紫禁城最早的火灾发生地点就是午门。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所撰《万历获野编》卷二十九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元宵节,午门外举行鳌山灯会,不料有爆竹引燃鳌山,进而使午门着火,负责指挥救火的都督马旺被火烧死。而午门内的太和门在历史上数次遭受火灾,其中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火灾最为严重。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之《审讯贞度门值班官兵供情》记载,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贞度门(位于太和门西侧)值班的两名护军将洋油灯挂在贞度门的东山墙后檐柱上,灯火烤着了柱子,引发大火。火势很快向东蔓延,烧毁了太和门、昭德门及相邻的多座库房。

“光明昌盛”与“仁德大隆”

故宫储秀宫区域的前殿为翊坤宫,翊坤宫大门内有屏门一座,上书“光明昌盛”4个大字,其中“明”字多一横、“盛”字少一点。很多网友认为这两个字写错了,并认为原因在于“避讳反清复明”。另外,故宫皇极殿、慈宁宫均有“仁德大隆”的匾额,有人认为“德”字的“心”上面少一横,也写错了。

“光明盛昌”“仁德大隆”出自西汉哲学家焦赣所撰《焦氏易林》卷第三“日月相望,光明盛昌,三圣茂功,仁德大隆”。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君主治理的国家繁荣,因而有很高的功德。

皇极殿内的“仁德大隆”为慈禧书写,且与“光明盛昌”有着相似的书写风格。根据金易、沈义羚所撰《宫女谈往录》之“储秀宫与体和殿”记载,慈禧好大喜功,住在储秀宫区域时,常常把自己和乾隆的功绩类比。不难推测,“光明昌盛”这几个字很可能也是慈禧写的。

慈禧擅长书法。晚清文学家徐珂所撰《清稗类钞》之“艺术类·孝钦后善书画”章节,提及慈禧书法很好,而且喜欢写大字。美国画家凯瑟琳·卡尔所撰《禁苑黄昏——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太后》第十五章“皇太后的文学趣味与才能”中,写到了“太后赐给臣下最珍贵的礼物之一,也是被臣下视为珍宝的,是她亲自写在卷轴上的单个大字。”“她的字是有名的,据说跟中国最好的书法家不相上下。”

“明”字多一横,属于我国古代的异体字。异体字与正体字有着相同的含义,但偏旁或笔画不相同。南京明孝陵、成都石碑及王献之的小楷书法《洛神赋》,其中的“明”字都多一横。另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中的“明”字均用“目”代替“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之卷七上载有“明,照也,从月,从囧”,意即“明”由“囧”与“月”组成。“朙”在汉字隶变后,变成“眀”。

类似的,“盛”字异体书写风格在清代以前已出现,如北魏神龟二年(519年)贾使君碑刻写的“盛”同样少一点,而唐代书法家李邕书写《云麾将军碑》中的“盛”字,其上部的点号巧妙地与横线融为一体。此外,“德”字少一横,亦属于古代书法家的异体字书写风格。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圣教序》、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离骚经》,其中的“德”字均没有一横。这样看来,慈禧书写的“明”“盛”“德”等异体字,并非错字,而是其书写风格的体现。

避暑山庄的御笔“差错”

位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前身是热河行宫,为清代皇家园林。康熙于十六年(1677年)在热河巡查时,发现这里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合避暑,而且有利于让蒙古四十八旗王公有机会觐见皇帝,因而下令建造一座行宫。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这座行宫已初具规模。随后,康熙题写“避暑山庄”匾额,命人将其悬挂在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

“避暑山庄”四个大字笔法浑厚,遒劲有力,可谓书法中的精品。其中“避”的“辛”字多了一横,有人戏称这个“避”字为“天下第一错字”,因为这是康熙的御笔;还有人认为这个“避”字是康熙故意写错的,是为了避讳“逃避”之意。

笔者认为多了一横的“避”字并非康熙写错,而是属于康熙的书法风格。我国古代楷体书法的“避”字,其中“辛”字多一横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东方朔画像碑赞卷》等,其中的“避”字都多了一横,与康熙写法一致。

康熙自幼学习书法,是个大书法家。据《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记载,康熙于四十三年(1704年)七月十七日,召集翰林、大学士等官员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即朕清字亦素敏速,从无错误。”由上可知,康熙酷爱书法,长期临摹书法大家笔法,使得自己的书法达到了“写得又快又好,从没有错字”的水平。因此“避”字多一横,并非康熙故意写错,而是属于书法界的“添笔”,是异体字的一种。

明清皇家建筑中“门”字被写“错”,属于避讳行为,是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条件下的一种唯心观点表现形式。对于今天的公众而言,这是解读紫禁城防火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而对于“明”“盛”“德”“避”等“错字”而言,其“添笔”或“缺笔”是我国古代汉字异体字的表达方式,异体字的巧妙选用,是书写者内心情感和审美价值的反映,更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魅力的体现。

(作者:故宫博物院 周乾)

(原题《皇家为何出“错字”?》)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皇家为何出“错字”?

来源:读特

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均属于明清皇家建筑,其建筑匾额、屏门上多有书法大字,或用于解读建筑名称和功能,或用于表达古代帝王的心境。这些大字的书写风格多属于楷体,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然而,有些字或添笔,或缺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正体字明显不同,似乎为“错字”。

那么,这些皇家建筑为什么会出现“错字”呢?

“门”字不带钩,原来是怕火

按照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钩。然而大家去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很多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钩,最后一笔竖直而下即完成书写,似乎为“错字”。以紫禁城中轴线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等,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钩。

这些“门”字之所以被“错”写,其原因多与紫禁城防火避讳相关。从科学角度讲,建筑匾额上的“门”字是否带钩,与建筑本身是否着火不存在任何关联。然而据清代学者俞樾所撰《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灾,火势蔓延至殿门。有大臣向皇帝禀报,说是因为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钩才招致火灾。于是皇帝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扔到火里烧了,玉牒殿的大火很快被扑灭了。此后的明朝,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的宫城城门,其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钩。

另据清代学者倪涛所撰《六艺之一录》之卷三百六十一及马扑《谈误》卷四记载,明代书法家詹希源在书写南京太学集贤门匾额时,将“门”字带钩,自认为可显笔画遒劲。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大怒,认为这一钩阻挡了圣人贤士发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门”字的钩削掉,并将詹希源处死。

“门”字不带钩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灾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紫禁城最早的火灾发生地点就是午门。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所撰《万历获野编》卷二十九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元宵节,午门外举行鳌山灯会,不料有爆竹引燃鳌山,进而使午门着火,负责指挥救火的都督马旺被火烧死。而午门内的太和门在历史上数次遭受火灾,其中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火灾最为严重。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之《审讯贞度门值班官兵供情》记载,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贞度门(位于太和门西侧)值班的两名护军将洋油灯挂在贞度门的东山墙后檐柱上,灯火烤着了柱子,引发大火。火势很快向东蔓延,烧毁了太和门、昭德门及相邻的多座库房。

“光明昌盛”与“仁德大隆”

故宫储秀宫区域的前殿为翊坤宫,翊坤宫大门内有屏门一座,上书“光明昌盛”4个大字,其中“明”字多一横、“盛”字少一点。很多网友认为这两个字写错了,并认为原因在于“避讳反清复明”。另外,故宫皇极殿、慈宁宫均有“仁德大隆”的匾额,有人认为“德”字的“心”上面少一横,也写错了。

“光明盛昌”“仁德大隆”出自西汉哲学家焦赣所撰《焦氏易林》卷第三“日月相望,光明盛昌,三圣茂功,仁德大隆”。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君主治理的国家繁荣,因而有很高的功德。

皇极殿内的“仁德大隆”为慈禧书写,且与“光明盛昌”有着相似的书写风格。根据金易、沈义羚所撰《宫女谈往录》之“储秀宫与体和殿”记载,慈禧好大喜功,住在储秀宫区域时,常常把自己和乾隆的功绩类比。不难推测,“光明昌盛”这几个字很可能也是慈禧写的。

慈禧擅长书法。晚清文学家徐珂所撰《清稗类钞》之“艺术类·孝钦后善书画”章节,提及慈禧书法很好,而且喜欢写大字。美国画家凯瑟琳·卡尔所撰《禁苑黄昏——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太后》第十五章“皇太后的文学趣味与才能”中,写到了“太后赐给臣下最珍贵的礼物之一,也是被臣下视为珍宝的,是她亲自写在卷轴上的单个大字。”“她的字是有名的,据说跟中国最好的书法家不相上下。”

“明”字多一横,属于我国古代的异体字。异体字与正体字有着相同的含义,但偏旁或笔画不相同。南京明孝陵、成都石碑及王献之的小楷书法《洛神赋》,其中的“明”字都多一横。另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中的“明”字均用“目”代替“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之卷七上载有“明,照也,从月,从囧”,意即“明”由“囧”与“月”组成。“朙”在汉字隶变后,变成“眀”。

类似的,“盛”字异体书写风格在清代以前已出现,如北魏神龟二年(519年)贾使君碑刻写的“盛”同样少一点,而唐代书法家李邕书写《云麾将军碑》中的“盛”字,其上部的点号巧妙地与横线融为一体。此外,“德”字少一横,亦属于古代书法家的异体字书写风格。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圣教序》、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离骚经》,其中的“德”字均没有一横。这样看来,慈禧书写的“明”“盛”“德”等异体字,并非错字,而是其书写风格的体现。

避暑山庄的御笔“差错”

位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前身是热河行宫,为清代皇家园林。康熙于十六年(1677年)在热河巡查时,发现这里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合避暑,而且有利于让蒙古四十八旗王公有机会觐见皇帝,因而下令建造一座行宫。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这座行宫已初具规模。随后,康熙题写“避暑山庄”匾额,命人将其悬挂在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

“避暑山庄”四个大字笔法浑厚,遒劲有力,可谓书法中的精品。其中“避”的“辛”字多了一横,有人戏称这个“避”字为“天下第一错字”,因为这是康熙的御笔;还有人认为这个“避”字是康熙故意写错的,是为了避讳“逃避”之意。

笔者认为多了一横的“避”字并非康熙写错,而是属于康熙的书法风格。我国古代楷体书法的“避”字,其中“辛”字多一横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东方朔画像碑赞卷》等,其中的“避”字都多了一横,与康熙写法一致。

康熙自幼学习书法,是个大书法家。据《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记载,康熙于四十三年(1704年)七月十七日,召集翰林、大学士等官员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即朕清字亦素敏速,从无错误。”由上可知,康熙酷爱书法,长期临摹书法大家笔法,使得自己的书法达到了“写得又快又好,从没有错字”的水平。因此“避”字多一横,并非康熙故意写错,而是属于书法界的“添笔”,是异体字的一种。

明清皇家建筑中“门”字被写“错”,属于避讳行为,是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条件下的一种唯心观点表现形式。对于今天的公众而言,这是解读紫禁城防火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而对于“明”“盛”“德”“避”等“错字”而言,其“添笔”或“缺笔”是我国古代汉字异体字的表达方式,异体字的巧妙选用,是书写者内心情感和审美价值的反映,更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魅力的体现。

(作者:故宫博物院 周乾)

(原题《皇家为何出“错字”?》)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荐读」这些真的不是乱码,是汉字!竟然一个都不认识

如果你用过手写输入法,就会发现很多奇奇怪怪的字,它们看上去明明就是乱码或者某种神秘符号,但是字典不会说谎,它们千真万确,真的就是汉字!

看到有人写“巜”,你多半会以为它是书名号的左半边“《”。错了!它是一个汉字哦,读作kuài。

在古代的意思和“浍”一样,都是指田间的小水沟。然而现在“浍”都没多少人认识了,更别提它啦。

看到“丅”,你一定会下意识地当成是英文字母“T”的高仿吧?其实它是汉字哦,读作xià,意思和“下”一样,只是少了一个“丶”。

其实这个“丶”也是一个汉字!不过可千万别把它读成“点”,因为它其实是“主”的异体字,读作zhǔ。

一个“丶”是汉字,四个“丶”加在一起,变成“灬”也是一个汉字!当然,它也不读“四点”,而是读“huǒ”,意思和“火”是一样的。

这下明白《说文》中为什么说,“然,烧也”了吧?看字形就知道了:大家围着篝火烤肉,旁边还蹲了一条狗。

/也有可能是这样/

这个像粪叉的字“屮”,在外国也有一个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Ψ”(希腊字母,读作[psai]),但它也是货真价实的汉字哦,读作“chè”,表示植物刚长出来的样子。

有时候它也读“cǎo”,和“草”意思一样。

拥有希腊字母亲戚的汉字还有“丌”——它长得很像圆周率“π”,但却跟圆周率没有一毛钱关系。

它读作“jī”,意思是垫东西的底座——这也跟它的长相很合拍。不过比较意外的是,它还是“其”的异体字,当然,读音是“qí”。

它还有两个长得很像的兄弟,一个是“兀”,这个我们都认识,是“突兀”的“兀”。另一个“亓”也读作“qí”,同样是“其”的古字。

还记得你最早学到的汉字是什么吗?当然是“一、二、三”!那要是再加一横变成“亖”,你还认识它吗?

对了!和你猜的一样,它就读“sì”,意思也和“四”一样。看来古人造字的时候还真是懒啊!

“一”你认识,把它旋转90°变成“丨”你还认识吗?不认识就给我“滚”!好吧,这个“丨”其实就读“gǔn”,意思是上下贯通。

那四个“丨”加起来变成“丨丨丨丨”读什么呢?当然是光棍节啦!

和上面这些比起来,“丿”就老实多了,它就读作“piě”,意思是“不”。

古代造字的时候常有这样的运用,比如把“丿”加到“戈”上面变成“戊”,意思就变成了“不动之戈”。

三个“丿”加在一起就成了“彡”,看上去有点像“三”。

不过它读作“shān”,意思是用羽毛来装饰。其实我们看看也能明白,这个字长得就像是孔雀背后漂亮的羽毛大尾巴。

“亍亍”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有点像一张哭脸,完全可以拿来当颜文字,这个字读作“chù”,意思是小步慢走,造字的那位祖先做梦也没想到它会被这样用吧!

还有一个可爱的颜文字“罒V罒”,这个代表眼睛的“罒”也是一个汉字哦,不过它可不是“小四”,它读作“wǎng”,意思也和“网络”的“网”一模一样。

一些常用到的偏旁部首其实本身也是一个汉字。比如我们测视力的时候常见到的“彐”,读作“jì”,其实本义是象征“豕之首”,也就是猪头啦。

解放后有一段时间用它做“雪”的简化字,不过很快就被废止了。

“国”和“围”外面包着的那个大方框“囗”怎么读?注意它可不是“口”哦。其实这个字读“guó”,在古代和“国”意思一样。

你一定想不到,连“去”的下半边“厶”也是一个汉字!它读作sī ,是一个象形字,象征跪坐着的人,引申出来的涵义当然就是形容人不择手段攫取利益,也就是“私”啦!

那么最不像汉字的字是哪个呢?毫无疑问是“〇”。没错!它也是一个汉字,经过《新华字典》承认的哦。读音嘛,当然就是“líng”了……

来源:搜狗输入法(ID:sogouinput)

本期编辑:胡洪江、赵雅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