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丙加偏旁组新字(丙加偏旁组新字一年级)

时间:2024-02-02 10:54:17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甲、乙、丙、丁、戊”算是最古老的汉字,对它们的解释充满情趣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历法纪年。在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民间主要用于纪日、卜卦和配合记事,后来更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而干支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天干地支最初的起源,尚无定论。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而在甲骨文中出现最频繁的字也是干支。因此,这二十二字应该算是最古老的字了。本文先来看看“甲、乙、丙、丁、戊”五个字最初本意,由于年代古老,现在解释起来有多种说法也不足为奇,其中充满了古人的智慧与想象。

“甲”的两种解字

甲,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指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也像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其上常有交错的纹路,或由鳞片连缀而成。“甲”的字形在甲骨文中最初有两种写法,如图1和图2。二字最初有别,后者用于“上甲”之类的人名,前者用于干支。图1的“甲”字其形容易与“十”字混淆,于是后来多借图2字形来表干支,以至于图1这种写法到战国以后即不传。“甲”字在战国楚系文字中有两种异体,如图8和图9,但这两种异体字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消失了。秦系文字(图11)将中间一竖拉长作“甲”,此后沿袭这种形体,隶变后楷书写作“甲”。

《说文解字》: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宐为甲,甲象人头。凡甲之属皆从甲。

古文甲,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之象。 意思是::甲,在天干之中,甲代表最东边的方位,阳气萌发,运行于万物之间,字形像草木初生时头戴甲壳的样子。所有与甲相关的字,都采用“甲”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甲”,像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的样子。

还有一说认为:甲,甲骨文(囗,抵御矛枪的方形硬牌)+(十,是“又”的变形,抓握),表示可持握的陆战士兵的护身硬牌。有的甲骨文简化成“十”,像纵横交叉的握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方形的挡牌“囗”写成弧形,表示贴身的弧形护身硬牌。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士兵作战时手持的蔽护身体的硬牌,装有握柄,可以抵御矛枪进攻;士兵一手持甲牌抵御防守,一手持戈戟展开进攻。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弧形的挡牌写成“勹”,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抓握的“十”(又)写成写成“丁”。隶书综合两款金文字形。

“乙”的本义植物破土而出时的萌芽形

乙,象形字。“乙”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有左向和右向两种写法,甲骨文的“乙”字(图1)像植物破土而出时的萌芽形。金文粗体化,如图2、图3中的“乙”。篆文整齐化 [3] 。秦汉以后右向写法被淘汰,左向写法逐渐规范,隶变后楷书写作“乙”字。“乙”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被借用,表示天干第二位,而且成为其最常用的义项。由于殷商时代的贵族习惯用天干字作为死后的庙号,所以甲、金文中“乙”字常用作人的称呼。此外,由“天干第二位”引申为“第二”的意思,也常与“甲”、“丙”等连用表示等级或数目。还用于指称不确定的某人。

《说文解字》:乙,象春艹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意思是:乙,象初春草木弯弯曲曲长出地面,这时大地的阴气还很强大,草木只能艰难地破土冒出。古人用“乙”表示草木长出地面,这构思与用“|”表示引而向上相同。在天干顺序中,“乙”承续着“甲”;就字形看,“乙”像人的胫脖。

“丙”的几种解释

丙,象形字。“丙”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如图1所示,甲骨文“丙”字像鱼尾,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说:“按甲、乙、丙、丁四字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曰:‘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丙”为鱼尾的象形。西周金文曾有一种中间填满的写法,如图2,颇为古拙,但并未进入主流。春秋时期出现另一种异体,在中间人字形的两侧添加饰笔,如图3,至战国时期楚系文字,如图4,是最为繁复的写法,为后世所不取。但秦代文字在继承西周金文的基础上,或作图7的“丙”,或作图6的“丙”,从此定了型。汉代隶书分别延续了这两种构形,楷书则选择了整体性更强的前者。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丙”是“柄”的本字。丙,甲骨文假借“穴”,表示用来安装手柄的石器孔洞。有的甲骨文在“穴”(孔洞)上方加一横,表示穿在石器孔洞中的木棍。造字本义:名词,装在石器孔洞里的手柄。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当“丙”的“石器手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木”另造“柄”代替。

《说文解字》: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丙承乙,象人肩。意思是:丙,在天干诸位中,丙代表南方,南方代表四季中的夏天,这时万物长成,一派光明的样子。阴气初起,阳气將亏。字形采用“一、入、冂”三形会义。这里的“一”,表示阳气。丙承乙,象人肩。

“丁”本义是竹木或金属制成的顶宽足尖的契子

丁,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有中空(图2)与填实(图1)两种写法,像钉帽的俯视图。在战国及西汉时分别出现像侧视图的写法,如图6和图10,以后,古篆把锭的圆头保留,把锭的下部拉长,变成钉子形状。到秦代小篆则更将字讹变为图8,完全失去原状。此后二者合流,将上面像钉帽的部分简化成一横,钉脚变成竖弯钩,就是今天见到的楷书“丁” [2] 。“丁”本是“钉”的初文。后来因为把“丁”用作“天干”——古代十个表示数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的第四位;故此又另造了个以“金”旁表意,以“丁”旁表音的形声字“钉”。“丁”,原是铜锭形。金属是坚实的,故从“丁”引申出“壮健”之意,古代把成年的壮健的男子叫作“壮丁”。又引申出“人口”(如“添丁”)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如“园丁”、“庖丁”)

《说文解字》: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 意思是:丁,夏日万物都壮实。是象形字。在天干顺序中,丁承续丙,字形像人心。

“戊”是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

戊,象形字。图(一)是图形文字的“戊”,是一把上古时代像凿铲形的狭而有肩的最早的斧形武器,有斧身、斧柄、顶钩、脚叉,完全是实物的图象。这种武器,就叫“戊”,读wù,音务。图(二)是甲骨文的“戊”字,斧形大致不变,但字体却已开始线条化了。图(三)是金文的“戊”,此时“戊”的形体开始变了:除了强调突出了斧身外,顶钩变了,斧柄弯了、脚叉成为斜线。图(四)是秦篆的“戊”字,讹变更大:斧柄弯而短,脚叉弯而长,顶钩竟成为丫杈形了。于是便相沿发展为图(五)的汉隶和(六)的楷书。“戊”字的结体特点:中间是空的。“戊”这种武器,后来大抵被后起的武器所淘汰了,便把这个字借用为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用来表示次序的符号)的第五位,作为“五”的代称。

《说文解字》: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承丁,象人胁。意思是:戊,在天干中位于中央。字形像六甲五龙相绞缠。戊承丁,像人胁。

“甲、乙、丙、丁、戊”算是最古老的汉字,对它们的解释充满情趣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历法纪年。在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民间主要用于纪日、卜卦和配合记事,后来更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而干支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天干地支最初的起源,尚无定论。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而在甲骨文中出现最频繁的字也是干支。因此,这二十二字应该算是最古老的字了。本文先来看看“甲、乙、丙、丁、戊”五个字最初本意,由于年代古老,现在解释起来有多种说法也不足为奇,其中充满了古人的智慧与想象。

“甲”的两种解字

甲,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指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也像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其上常有交错的纹路,或由鳞片连缀而成。“甲”的字形在甲骨文中最初有两种写法,如图1和图2。二字最初有别,后者用于“上甲”之类的人名,前者用于干支。图1的“甲”字其形容易与“十”字混淆,于是后来多借图2字形来表干支,以至于图1这种写法到战国以后即不传。“甲”字在战国楚系文字中有两种异体,如图8和图9,但这两种异体字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消失了。秦系文字(图11)将中间一竖拉长作“甲”,此后沿袭这种形体,隶变后楷书写作“甲”。

《说文解字》: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宐为甲,甲象人头。凡甲之属皆从甲。

古文甲,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之象。 意思是::甲,在天干之中,甲代表最东边的方位,阳气萌发,运行于万物之间,字形像草木初生时头戴甲壳的样子。所有与甲相关的字,都采用“甲”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甲”,像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的样子。

还有一说认为:甲,甲骨文(囗,抵御矛枪的方形硬牌)+(十,是“又”的变形,抓握),表示可持握的陆战士兵的护身硬牌。有的甲骨文简化成“十”,像纵横交叉的握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方形的挡牌“囗”写成弧形,表示贴身的弧形护身硬牌。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士兵作战时手持的蔽护身体的硬牌,装有握柄,可以抵御矛枪进攻;士兵一手持甲牌抵御防守,一手持戈戟展开进攻。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弧形的挡牌写成“勹”,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抓握的“十”(又)写成写成“丁”。隶书综合两款金文字形。

“乙”的本义植物破土而出时的萌芽形

乙,象形字。“乙”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有左向和右向两种写法,甲骨文的“乙”字(图1)像植物破土而出时的萌芽形。金文粗体化,如图2、图3中的“乙”。篆文整齐化 [3] 。秦汉以后右向写法被淘汰,左向写法逐渐规范,隶变后楷书写作“乙”字。“乙”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被借用,表示天干第二位,而且成为其最常用的义项。由于殷商时代的贵族习惯用天干字作为死后的庙号,所以甲、金文中“乙”字常用作人的称呼。此外,由“天干第二位”引申为“第二”的意思,也常与“甲”、“丙”等连用表示等级或数目。还用于指称不确定的某人。

《说文解字》:乙,象春艹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意思是:乙,象初春草木弯弯曲曲长出地面,这时大地的阴气还很强大,草木只能艰难地破土冒出。古人用“乙”表示草木长出地面,这构思与用“|”表示引而向上相同。在天干顺序中,“乙”承续着“甲”;就字形看,“乙”像人的胫脖。

“丙”的几种解释

丙,象形字。“丙”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如图1所示,甲骨文“丙”字像鱼尾,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说:“按甲、乙、丙、丁四字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曰:‘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丙”为鱼尾的象形。西周金文曾有一种中间填满的写法,如图2,颇为古拙,但并未进入主流。春秋时期出现另一种异体,在中间人字形的两侧添加饰笔,如图3,至战国时期楚系文字,如图4,是最为繁复的写法,为后世所不取。但秦代文字在继承西周金文的基础上,或作图7的“丙”,或作图6的“丙”,从此定了型。汉代隶书分别延续了这两种构形,楷书则选择了整体性更强的前者。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丙”是“柄”的本字。丙,甲骨文假借“穴”,表示用来安装手柄的石器孔洞。有的甲骨文在“穴”(孔洞)上方加一横,表示穿在石器孔洞中的木棍。造字本义:名词,装在石器孔洞里的手柄。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当“丙”的“石器手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木”另造“柄”代替。

《说文解字》: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丙承乙,象人肩。意思是:丙,在天干诸位中,丙代表南方,南方代表四季中的夏天,这时万物长成,一派光明的样子。阴气初起,阳气將亏。字形采用“一、入、冂”三形会义。这里的“一”,表示阳气。丙承乙,象人肩。

“丁”本义是竹木或金属制成的顶宽足尖的契子

丁,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有中空(图2)与填实(图1)两种写法,像钉帽的俯视图。在战国及西汉时分别出现像侧视图的写法,如图6和图10,以后,古篆把锭的圆头保留,把锭的下部拉长,变成钉子形状。到秦代小篆则更将字讹变为图8,完全失去原状。此后二者合流,将上面像钉帽的部分简化成一横,钉脚变成竖弯钩,就是今天见到的楷书“丁” [2] 。“丁”本是“钉”的初文。后来因为把“丁”用作“天干”——古代十个表示数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的第四位;故此又另造了个以“金”旁表意,以“丁”旁表音的形声字“钉”。“丁”,原是铜锭形。金属是坚实的,故从“丁”引申出“壮健”之意,古代把成年的壮健的男子叫作“壮丁”。又引申出“人口”(如“添丁”)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如“园丁”、“庖丁”)

《说文解字》: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 意思是:丁,夏日万物都壮实。是象形字。在天干顺序中,丁承续丙,字形像人心。

“戊”是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

戊,象形字。图(一)是图形文字的“戊”,是一把上古时代像凿铲形的狭而有肩的最早的斧形武器,有斧身、斧柄、顶钩、脚叉,完全是实物的图象。这种武器,就叫“戊”,读wù,音务。图(二)是甲骨文的“戊”字,斧形大致不变,但字体却已开始线条化了。图(三)是金文的“戊”,此时“戊”的形体开始变了:除了强调突出了斧身外,顶钩变了,斧柄弯了、脚叉成为斜线。图(四)是秦篆的“戊”字,讹变更大:斧柄弯而短,脚叉弯而长,顶钩竟成为丫杈形了。于是便相沿发展为图(五)的汉隶和(六)的楷书。“戊”字的结体特点:中间是空的。“戊”这种武器,后来大抵被后起的武器所淘汰了,便把这个字借用为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用来表示次序的符号)的第五位,作为“五”的代称。

《说文解字》: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承丁,象人胁。意思是:戊,在天干中位于中央。字形像六甲五龙相绞缠。戊承丁,像人胁。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第1-8单元基础知识复习卷(含答案)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运用)(池塘)(清凉)(语文)(球拍)

(跑步)(体重)(互相)(习惯)(玉石)

二、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水池(chí) 暑假(shǔ) 声音(shēng)

躲藏(cáng) 朝霞(zhāo) 广场(chǎng)

专业(zhuān) 清晨(chén) 足球(zú)

三、照样子加一加,再组词。

也 +(氵)=(池) (制造) 京 +(冫)=(凉) (凉爽)

丁 +(扌)=(打) (拍打) 包 +(⻊)=(跑) (长跑)

目 +(木)=(相) (相信) 斤 +(辶)=(近) (近路)

四、比一比,再组词。

间(中间) 古(古今) 体(体验) 之(之前) 习(习惯)

问(问号) 石(石头) 休(休息) 乏(乏味) 刁(刁难)

五、 根据拼音写出偏旁,并写出带有该偏旁的字。

mén zì pánɡ (门) (间) jiǎo sī pánɡ (纟) (细)

dān rén pánɡ (亻) (体) mù zì pánɡ (木) (相)

六、近义词。

建——(造) 食粮——(粮食) 微风——(和风)

初——(始) 热闹——(喧闹) 细雨——(小雨)

七、反义词。

古——(今) 严寒——(酷暑) 春暖——(秋凉)

朝——(夕) 热闹——(冷清) 朝霞——(晚霞)

八、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支)铅笔 一(枝)梅花 一(片)树叶 一(个)苹果

一(张)桌子 一(双)球鞋 一(只)老虎 一(个)太阳

九、选词填空。

1、(青)(青)河边草,天气(晴)朗心(情)好。

2、松鼠的尾(巴)像(把)伞。

3、我写完(作)业后,最喜欢和爸爸一起(做)手工。

十、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发生在(B )身上。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2.《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中的“器”字的意思是(C )

A.乐器 B.精美 C.器皿

3.“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中的“豕”指的是( A )

A.猪 B.鸭 C.鸽子

4.“香九龄,能温席”告诉我们(A )

A.要孝敬父母 B.要尊敬兄长 C.要认真学习

5.“融四岁,能让梨”告诉我们(C )

A.要认真学习 B.要帮助别人 C.要学会谦让

十一、按照课文的内容填空。

十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选择反义词

( B )——漂亮

( B )——差

2.在这一段中,狐狸对乌鸦说了( 2 )句话。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为了___C____,它先赞美___A______,又赞美____B___。

(二)

1.这段共有__5__句话,写了早晨__森林__的景色。

2.表示颜色的词语有___红___、___紫__、__黄___。

3.从这段话中找出动作的词填在括号里。

松鼠( 跳)  露水( 滴)  黃莺( 叫 )

十三、在括号里填上动物或植物名。

1、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2、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 菜花 )无处寻。

3、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柴门闻(犬 )吠,风雪夜归人。

5、(竹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鸭)先知。

6、留连戏( 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首都)(神采)(大树)(闪亮)(生机)

(台灯)(花朵)(正直)(边防)(加法)

二、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空白(kòng) 荷花(hé) 珍藏(cán)

天空(kōng) 负荷(hè) 宝藏(zàng)

三、照样子加一加,再组词。

大 +(小)=(尖) (尖角) 用 +(⺈)=(角) (角度)

几 +(木)=(机) (机器) 方 +(攵)=(放) (放学)

牙 +(口)=(呀) (哎呀) 力 +(辶)=(边) (旁边)

四、比一比,再组词。

无(无边) 尖(笔尖) 朵(花朵) 直(正直) 吗(是吗)

天(天空) 光(灯光) 呆(发呆) 真(真正) 码(号码)

五、根据拼音写出偏旁,并写出带有该偏旁的字。

例:zǒu zhī dǐ (辶)(运)

cǎi zì tóu (爫) (采) fǎn wén pánɡ (攵) (放)

zǒu zhī dǐ (辶) (边) kǒu zì pánɡ (口) (呢)

六、填上合适的词语。

近义词。

展开——(张开) 透亮——(透亮) 放声——(纵声)

踪迹——(足迹) 连忙——(急忙) 赶紧——(连忙)

反义词。

笑——(哭) 美——(丑) 潮湿——(干燥)

高——(低) 粗——(细) 展开——(收缩)

形容词

(圆圆)的荷叶 (晴朗)的天 (新鲜)的空气 (明亮)的灯笼

( 安静)的公园 (高高)的假山 (绿色)的草坪 (美好)的夏夜

(高兴)地说 ( 飞快)地跑 (自由自在)地游 (欢快)地唱

量词

一(个)花坛 一(棵)水草 一(只) 萤火虫 一( 阵)雷声

六、照样子写一写。

(1)照样子,写词语

笑嘻嘻 ( 笑哈哈) ( 乐呵呵) ( 笑眯眯 ) (兴冲冲)

一座座 (一串串) (一朵朵) (一条条) (一个个 )

游来游去 (飞来飞去) (跑来跑去) ( 飘来飘去) ( 走来走去)

1、小鸭子游泳。小鸭子在池塘里游泳。 小鸭子摇着脚掌在池塘里游泳。

2、小鸟唱歌。 小鸟在枝头上唱歌。 小鸟欢快地在指头上唱歌。

3、小羊吃草。 小羊在山坡上吃草。 小羊悠闲地在山坡上吃草。

4、我是 小学生。

5、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例:他一边跑一边喊。

6、妹妹一边唱歌_一边_跳舞。

九、补全古诗。

(泉)(眼) 无 声 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 晴 柔。

(小)(荷) 才 (露)尖 尖 (角),

(早) 有 (蜻)(蜓)立(上) 头。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这首是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一共描写了(泉眼)、( 树荫)、(小荷)和(蜻蜓)四种景物。

十、连一连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有雨山戴帽 无雨半山腰

蚂蚁搬家蛇过道 大雨不久要来到

早晨下雨当日晴 晚上下雨到天明

请你再写一句关于天气的谚语:东虹轰隆西虹雨

十一、读古诗,回答问题。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 热 / 依 然 / 午 热 同 , 开 门 /小 立 /月 明 中 。

竹 深/ 树 密 / 虫 鸣 处 , 时 有/ 微 凉/ 不 是 风 。

1、请用“/”画出诗句的停顿处。

2、这首诗写的是夏_季。

3、竹深树密虫鸣处这句诗反衬出夏夜之静。

十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这段共有( 4 )句话,主要写了( 荷花 )和( 荷叶) 的样子。

2、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的本体是荷叶,喻体是大圆盘。

3.这一段一共描写了( 3 )种荷花的样子。

十三、看图写话。

一天,青蛙、乌龟、鸭子和大公鸡准备到好朋友小山羊的家里去做客。忽然,一片乌云飘了过来,下起了倾盆大雨。小动物们只能冒雨走着。 小动物们经过小花猫的家时,小花猫正好看见它们冒雨走过,连忙进屋拿了一把雨伞。可是,这把雨伞该给谁呢?小花猫心里想:青蛙、乌龟、鸭子一定不怕雨,因为它们生活在水里。所以,这把雨伞应该给大公鸡。于是,小花猫赶紧把雨伞给了大公鸡,大公鸡很感动。 就这样,小动物们顺利地到达了小山羊的家。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文字)(办法)(包子)(闹钟)(共同)

(一百)(点心)(块头)(非常)(进步)

二、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背负(bēi) 重要(yào) 牛仔(zǎi)

背后(bèi) 要求(yāo) 仔细(zǐ)

还是(hái) 交还(huán) 天空(kōnɡ)

三、照样子加一加,再组词。

例:少 +(口)=(吵) (吵架)

半 +(月)=(胖) (胖子) 夕 +(山)=(岁) (岁数)

见 +(王)=(现) (发现) 票 +(风)=(飘) (飘扬)

交 +(木)=(校) (学校) 长 +(弓)=(张) (张开)

四、比一比,再组词。

找(找到) 已(已经) 百(百货) 往(往来) 瓜(西瓜)

我(我们) 己(自己) 白(白云) 住(住宿) 爪(鹰爪)

五、根据拼音写出偏旁,并写出带有该偏旁的字。

yuè zì pánɡ(月)(胖) shān zì pánɡ(山)(岭)

fēnɡ zì pánɡ(风)(飘) ɡōnɡ zì pánɡ(弓)(张)

六、近义词。

天天——(每天) 马上——(眼看) 后悔——(懊悔)

由于——(因为) 已经——(已然) 特别——(非常)

七、反义词。

前面——(后面) 通知——(隐瞒) 参加——(退出)

间断——(一直) 迟到——(准时) 马虎——(仔细)

八、补全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虎背(熊)(腰) 虎(头)蛇(尾) 狼吞(虎)(咽)

如(狼)似(虎) 指(鹿)为(马) (兔)(死)狐悲

九、根据句子在( )里填上正确的字词。

吗 呢 呀 吧 啦

1、这是怎么回事( 呀 )?

2、小白兔,我们赶快回家( 吧 )!

常常 非常

3、我(常常 )看童话故事书。

4、公园里的花很多,开得( 非常)美丽。

十、根据标点符号再写几句话

1、这条小河的水真清啊!

2、你在哪里?

3、今天是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到公园玩。

十一、将下列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话。

1、学习的    孩子    茵苗    是   爱  个 好

茵苗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2、一车   送给    老山羊    把   小白兔   白菜

老山羊把一车白菜送给小白兔。 

十二、按时间顺序排列句子,把序号写在(   )里。

( 3)下午,我在学校里唱歌、画画、做游戏。

( 1)早上,我吃过早饭上学。

( 4)学校里一天的学习生活真让人高兴!

( 2)到了学校,老师教我写字、数数、学文化。

十三、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几个,展开想象说几句话。

1、花朵 笑声 阳光 草地 告诉 歌唱 跑步 喜欢

温暖的阳光下,草地上盛开着许多花朵,小鸟在天空中歌唱,好像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2、阳光 草地 足球 快乐

星期天,阳光明媚,我们几个好朋友来到草地上踢足球。我们在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尽情地欢笑着,真是开心极了!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七彩)(七星)(树干)(出奇)(进入)

(人家)(羊毛)(象棋)(房子)(面条)

二、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干活(gàn) 难过(nán) 转身(zhuǎn)

干净(gān) 苦难(nàn) 转圈(zhuàn)

自然(rán) 成熟(shú) 大象(xiàng)

三、照样子加一加,再组词。

例:丙 +(疒)=(病) (病人)

另 +(刂)=(别) (道别) 可 +(大)=(奇) (奇怪)

生 +(日)=(星) (星星) 矢 +(匚)=(医) (医生)

下 +(口)=(吓) (惊吓) 足 +(扌)=(捉) (捉住)

四、比一比,再组词。

干(才干) 捉(捉拿) 房(房子) 七(七星) 羊(山羊)

王(国王) 提(提醒) 屋(屋子) 匕(匕首) 美(美丽)

五、根据拼音写出偏旁,并写出带有该偏旁的字。

lì dāo (刂)(别) dà zì tóu(大)(奇)

kǒu zì pánɡ(口)(喊) rì zì tóu (日)(星)

六、近义词。

热闹——(喧闹) 期望——(希望) 惊奇——(惊讶)

恰好——(正好) 难过——(难受) 可恶——(可恨)

七、反义词。

正好——(不巧) 好看——(难看) 可爱——(可恶)

热闹——(冷清) 雪白——(漆黑) 高兴——(难过)

八、照样子,写一写。

游来游去( 跑来跑去 )(飞来飞去)(荡来荡去)(走来走去)

高高兴兴(开开心心)( 快快乐乐)( 欢欢喜喜)(蹦蹦跳跳)

九、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好奇)地问 ( 高兴)地笑 (飞快)地跑

(高大)的树 (可恶)的蚜虫 ( 成熟)的木瓜

雪白雪白的(棉花) 金黄金黄的(麦田) 火红火红的(太阳)

一( 条 )蛇 一(棵)树 一(丛)草 一( 只 )蚊子

十、照样子,仿写句子。

1、例:小兔子割草。 小兔子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

老牛吃草。 老牛甩着尾巴在大树下吃草。

2、例: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喊。

妹妹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3、例: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斑点,就像七颗星星。

小松鼠有一条大尾巴,就像一把伞。

4、例:一个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

弟弟从楼上跑下来。

5、例: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你把故事再讲一遍好吗?

十一、默写古诗《画鸡》。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明)代的唐寅,诗句中的描写的一只( 白 )色的大公鸡。诗中表示数量的词语有( 一)、(千)、(万)。

十二、你有过下面这些心情吗?选一个词说一说,写一写。

高兴 生气 害怕 难过

1、老师表扬我了,我很高兴。

2、小明没经过我的同意,拿走了我的文具,我很生气。

3、每当打雷的时候,我都有点儿害怕。

4、我养的仓鼠被野猫吃掉了,我很难过。

酉——《汉字的字元·工具与器皿》

酉—yǒu—

酉 【yǒu】,象形字,甲骨文就像一个长长的陶器瓶子,金文增加了瓶口的塞子。

01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酉部》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爲酎(重釀)酒。象古文酉之形。......卯爲春門,萬物已出;酉爲秋門,萬物已入。一,閉門象也。

「酉」的本义应该是装酒用的坛子,引申为「酒」。在古文献中都已经是用「酉」借用作地支的序数。而酒的意思则另加偏旁「氵」写作了「酒」。

段玉裁认为:凡意义从酒的字,都应当列入酒部,解释成“从酒省”。许慎将「酒」和地支中作为序数的「酉」两者合起来作为一个字来讲,这是不对的。

《釋名·釋飲食》:酒,酉也。釀之米麴酉釋,久而味美也。酒的本字是酉。用米加入酒麴酿制后,就成为酒,而且越“久”越美味。

02成 语 典 故

书通二酉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位于湖南沅陵西北。相传山上石穴中有秦人遗留的千卷藏书。后人以此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太平御覽·小酉山引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學習,因留之。”

03以“酉”作偏旁的字

从「酉」取义的字都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一、名词1)各种酒的名称:酒,用粮食或水果发酵酿制的饮料。醴,甜酒。醪,汁渣混合的浊酒,即酒酿。醍,浅赤色的清酒。酤[gū],一夜酿成的薄酒;买酒。酎[zhòu],多次重复酿制的酒。酋,本意是久酿的陈酒。2)与酒有关的其它名词:酶/酵,酵母、酒麴[曲]。尊,酒器。酪,乳酪,发酵后成半凝固状的乳制品。酥,酥油。醐,乳酪上面凝聚的油脂状凝结物。3)其它酿制的调味料品:酢[cù],是醋的本字,是用酒糟发酵制成的酸味调料。酱,腌制的肉酱。二、动词1)酿造酒:醞[酝],酿酒。釀[酿],以酒曲发酵制作酒。配,勾兑酒的色泽。2)饮酒、嗜酒:奠,设酒食祭神。酌,斟酒劝饮。斟酌,斟是用斗舀酒注入贮酒器,酌是用勺舀酒注入饮酒器。酬,主人敬客。醋/酢[zuò],客回敬主人。酣,酒喝得畅快尽兴,要醉但还未醉。醺[xūn],酒醉后晕晕的。醉,饮酒过量,失去自持,甚至已神志不清。酗,醉酒无度而发酒疯。酩酊,大醉后迷迷糊糊。醒,醉醒后恢复常态。三、形容词:酷/醇,酒味浓厚。酸,本指酢(醋)。四、其它:醫[医],本意是药酒。以「酉」作声符的形声字:醜[丑],可恶。「醜」字本应是归入鬼部的。

被误解的“丙”字:考古发现改写认知,难怪“丙”代表第三

与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段历史,往往都能反映时代的风貌。其中,尤其是象形、会意、指事文字,直接与造字时代相关,因此通过这些文字的字形,结合考古发现的器物,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汉字起源。

作为天干第三位的丙,是一个标准的象形文字,长期被认为始于甲骨文,距今大约3500年,但现古改写认知,丙字本义至少被误解二千年,其起源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即中国至少已有6000余年的文字史。搞清楚了丙字起源,或许也就解释了为何“丙”通常代表第三。

丙字起源:鱼尾或人肩?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大概成书于战国,上面解释了乙丙丁的来源,即“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认为“丙”是鱼尾的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丙承乙,象人肩”。

甲骨文出土后,郭沫若对此有过解释,认为“按甲、乙、丙、丁四字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丙之象鱼尾,可无庸(毋庸)说”。(下图,1—4为甲骨文丙字,5—7为商代金文)

总之,从战国到近现代,“丙”一直被认为是“鱼尾”或“人肩”,其中鱼尾之说更为普遍。

但通过上图可见,无论是鱼尾之说,还是人肩之说,至少都不够象形,都缺乏过硬的证据。

既然如此,丙字本义到底是什么呢?在商代之前3000余年内的遗址中,考古发现一些三足陶器,与商代各种丙字非常契合,可以更完美的解释丙字起源,表明“丙”这不是商代创造的文字,而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文字。

考古表明:丙为三足器

仰韶文化初期,距今6500年前,在之前小口鼓腹罐的基础上,仰韶先民发明了小口尖底瓶(见下图),然后又在此基础上,仰韶先民又发明了“三足器”,即三个小口尖底瓶形状结合而成。

其中,小口尖底瓶始于西安半坡遗址,“三足器”始于西安临潼姜寨遗址一期,距今都在6000年以上。

现古表明,小口尖底瓶是一种新型酿酒器,尖底是为了沉淀发酵,但三足器是日常炊具,便于放在地上烧煮,同时鼓起的三足便于保温等。

“三足器”(下图左)始于姜寨遗址一期,在第五期时出现“陶鬲”(下图右),但两者有一个极其关键的共同点,即都没有“领子”或“口沿”部分,也没有把手或耳朵部分(上图尖底瓶左右两侧有两个小耳朵)。

甲骨文金文丙字,高度形似三足鼎的侧视图,如此就看不见另一足。更为重要的是,三足鼎没有“领子”或“口沿”部分,没有把手部分,部分甲骨文金文与之一模一样。正因如此,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把姜寨遗址的“三足器”称之为“丙器”。

仰韶姜寨文化之后,陶鬲取代“三足器”开始盛行,商代丙字字形中,还保留龙山、夏朝时期的陶鬲形象。

距今4100—3300年,位于内蒙赤峰的夏家店遗址,考古发现一批陶鬲,与图3、4、7丙字非常一致。下面这件陶鬲,无耳有领,图7与之一模一样。

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先有小口尖底瓶,以此演化出“三足器”,再演化出“无耳无领”的陶鬲,大约在商朝早期,陶鬲往往“有耳有领”,其中未必都有耳朵或把手,但必有领子或口沿。如果“丙”是商人所造,那么文字上理当反映这个情况,但为何没有?

尤为重要的是,陶鬲盛行之后,原先的“三足器”已经消失不见,因此商人也就没有理由造出与三足器一致的文字出来。

因此,“丙”不是造于商朝,而是最晚出现于仰韶文化晚期之前,即距今5000年前,本义是三足器,后来又指陶鬲。大约在仰韶与龙山之间,天干文化出现,“丙”成为天干之一,为了表达鬲器,于是古人又造出了“鬲”字,由此取代“丙”字,从此丙鬲分离各有所指。

问题在于,古人为了把“丙”放在第三位?或许,因为三足器与鬲器都是三足,且鬲器被百姓广泛使用,于是就被排在了第三位。当然,其中是否还有其他特别的寓意,如今只能说见仁见智,但上古还没有五行学说,后世对“丙”排第三的解释比较勉强。

被误解的“丙”字:考古发现改写认知,难怪“丙”代表第三

与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段历史,往往都能反映时代的风貌。其中,尤其是象形、会意、指事文字,直接与造字时代相关,因此通过这些文字的字形,结合考古发现的器物,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汉字起源。

作为天干第三位的丙,是一个标准的象形文字,长期被认为始于甲骨文,距今大约3500年,但现古改写认知,丙字本义至少被误解二千年,其起源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即中国至少已有6000余年的文字史。搞清楚了丙字起源,或许也就解释了为何“丙”通常代表第三。

丙字起源:鱼尾或人肩?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大概成书于战国,上面解释了乙丙丁的来源,即“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认为“丙”是鱼尾的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丙承乙,象人肩”。

甲骨文出土后,郭沫若对此有过解释,认为“按甲、乙、丙、丁四字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丙之象鱼尾,可无庸(毋庸)说”。(下图,1—4为甲骨文丙字,5—7为商代金文)

总之,从战国到近现代,“丙”一直被认为是“鱼尾”或“人肩”,其中鱼尾之说更为普遍。

但通过上图可见,无论是鱼尾之说,还是人肩之说,至少都不够象形,都缺乏过硬的证据。

既然如此,丙字本义到底是什么呢?在商代之前3000余年内的遗址中,考古发现一些三足陶器,与商代各种丙字非常契合,可以更完美的解释丙字起源,表明“丙”这不是商代创造的文字,而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文字。

考古表明:丙为三足器

仰韶文化初期,距今6500年前,在之前小口鼓腹罐的基础上,仰韶先民发明了小口尖底瓶(见下图),然后又在此基础上,仰韶先民又发明了“三足器”,即三个小口尖底瓶形状结合而成。

其中,小口尖底瓶始于西安半坡遗址,“三足器”始于西安临潼姜寨遗址一期,距今都在6000年以上。

现古表明,小口尖底瓶是一种新型酿酒器,尖底是为了沉淀发酵,但三足器是日常炊具,便于放在地上烧煮,同时鼓起的三足便于保温等。

“三足器”(下图左)始于姜寨遗址一期,在第五期时出现“陶鬲”(下图右),但两者有一个极其关键的共同点,即都没有“领子”或“口沿”部分,也没有把手或耳朵部分(上图尖底瓶左右两侧有两个小耳朵)。

甲骨文金文丙字,高度形似三足鼎的侧视图,如此就看不见另一足。更为重要的是,三足鼎没有“领子”或“口沿”部分,没有把手部分,部分甲骨文金文与之一模一样。正因如此,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把姜寨遗址的“三足器”称之为“丙器”。

仰韶姜寨文化之后,陶鬲取代“三足器”开始盛行,商代丙字字形中,还保留龙山、夏朝时期的陶鬲形象。

距今4100—3300年,位于内蒙赤峰的夏家店遗址,考古发现一批陶鬲,与图3、4、7丙字非常一致。下面这件陶鬲,无耳有领,图7与之一模一样。

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先有小口尖底瓶,以此演化出“三足器”,再演化出“无耳无领”的陶鬲,大约在商朝早期,陶鬲往往“有耳有领”,其中未必都有耳朵或把手,但必有领子或口沿。如果“丙”是商人所造,那么文字上理当反映这个情况,但为何没有?

尤为重要的是,陶鬲盛行之后,原先的“三足器”已经消失不见,因此商人也就没有理由造出与三足器一致的文字出来。

因此,“丙”不是造于商朝,而是最晚出现于仰韶文化晚期之前,即距今5000年前,本义是三足器,后来又指陶鬲。大约在仰韶与龙山之间,天干文化出现,“丙”成为天干之一,为了表达鬲器,于是古人又造出了“鬲”字,由此取代“丙”字,从此丙鬲分离各有所指。

问题在于,古人为了把“丙”放在第三位?或许,因为三足器与鬲器都是三足,且鬲器被百姓广泛使用,于是就被排在了第三位。当然,其中是否还有其他特别的寓意,如今只能说见仁见智,但上古还没有五行学说,后世对“丙”排第三的解释比较勉强。

“病”字下面,为什么是“丙”丨汉字中的中医智慧

中国山水水墨画

很多人都觉得中医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其实,中医的知识就存在于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汉字“病”中的中医智慧。“病”字由两个部首结构组成,分别是“疒”和“丙”,这两个结构中蕴含了什么样的含义呢?

图片来源:control.sina

“疒”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它的左半部分是一张床,右半部分是一个人的符号,人与床平行,说明人是躺在床上的,这个字后来的演变将右半部分变成了一横,指在床的上半部分,也就是今天的汉字偏旁中的“疒”。《说文》解释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著之形”来表达人不舒服的状态。人生病了就是这个样子,不舒服就想找个东西靠着,或者干脆躺着,所以这个偏旁实际上就已经代表了现代意义上所说的“疾病”的含义。

图片来源:http://5izaixian

那么,为什么除了“疒”以外, “病”还要再加个“丙”呢?除了表音,他会不会有其它的含义呢?当然是有的。

图片来源:http://shufa.guoxuedashi

熟悉传统文化的人都会知道,“丙”是十天干之一,位于南方,五行属火,而在五脏中,心是属于火的,这就表明古人在很早就认识到了人们的疾病是跟“心”有很大关系的。《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存神,是一身之君主,心应该清净虚灵,即所谓的“恬淡虚无”,这样才会达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简单说就是心里开朗,如青天白日,照耀在当空,驱散心理的阴霾,这样的人才会积极面对生活,若一个人的阴暗面太多,每日生活在消极的状态里,又怎么会积极面对生活呢?长此以往,则“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如果一个人思虑过重,郁郁寡欢,而无端耗散神明,只能使身体变得越来越差,这就是心灵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典型例子。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提到了“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实际上就表明了一个人的健康除了形体骨正筋柔,也要求人的心神能够与形体相和,这才能真正的好好过完自己的一生。另外,在《内经》的《至真要大论篇》的病机十九条中属于心、火、热的病机就占了十条,足见古人对“火”造成疾病的重视程度,也说明在生活中这一点是很容易影响我们,给我们带来不健康的影响的。

所以说,虽然“病”这个字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但是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还是很值得思考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修炼自己的心灵,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不要无故随意消耗自己的神明,从而远离“疾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