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汉字五行

林字头的字(林字头的字上下结构)

时间:2023-10-18 12:29:43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一年级语文常见偏旁组字知识汇总

小学一年级上语文识字复习连线练习

一年级语文用偏旁造字知识点

用偏旁造字

单人旁:你、们、他、借、像、做、什、伙、伴、位

提手旁:找、扫、把、拉

心字底:总、忘、想、念、意、思、急、息

门字框:问、间、闭

口字旁:叶、呢、吧、呀、吓、叫、吹、吃、听、唱

走字旁:赶、起

言字旁:认、语、诗、谁、请、许、说、话

虫字旁:蚂、蚁、虾

耳朵旁:阳、那、都

禾字旁:秀、香、和、秋

竖心旁:快、忙、情、怕

草花头:花、草、苗

宝盖头:完、家、定

走之底:这、边、远、进、过、道、选、连、送

人字头:全、会、合

绞丝旁:红、绿、级、练、给

立刀旁:到、刚

王字旁:玩、球

足字旁:跑、跟、跳

反文旁:收、放、故

两点水:冷、净、凉

三点水:江、河、湖、海、沙、淡、没、洋、洗、活

方框儿:因、园

女字旁:奶、妈、姑、妹

双人旁:得、往、很

木字旁:桃、树、林、机、桥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多少有关于偏旁的字呢?不妨写出来!锻炼一年级用拼音打字是个不错的方法哦!

本期编辑:LXF

林氏来源

林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

寻荀文化

2019-08-29 09:51法定代表人,寻荀(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lín

注音:ㄌㄧㄣˊ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木

简体部首:木

林的部首笔画:4

总笔画:8

笔 顺:横竖撇捺横竖撇捺

五笔86:SSY

五笔98:SSY

UniCode:U+6797

四角号码:44990

仓颉:DD

GBK编码:C1D6

规范汉字编号:1018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林。森林。林海。林薮(a.山林小泽;b.喻丛集的处所)。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林。艺林。碑林。儒林。

姓。

三、姓氏起源

一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正妻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泉。周灭商后,因泉生于林中,其父比干坚贞不屈,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

二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

三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

四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①源自鲜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后,命鲜卑人改用汉字姓,把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②源自高山族改姓: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是中国大陆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

③源自满族改姓: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四、得姓始祖

林坚,得姓始祖林坚是比干的遗腹子。因商纣王残暴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身怀六甲,带着四个侍女逃到牧野避难。她们住在树林掩映的石洞里,后来,夫人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取胜,比干的夫人携子坚拜见周武王。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赐姓,拜为大夫,食采西河后移封博陵公。

五、人口分布

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的起源并非只有一个地区,而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这项研究最重要的结论是:东亚人群是从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的迁徙。对中国历史而言,这意味着,北方人的“老家”其实在南方。中国人的祖先先是到达了中国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进入黄河流域。亦有从北往南迁徙的说法,如有说法认为先秦时期,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山东鲁国是林姓发祥的第一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林姓在鲁国得到最好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济南林氏,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两汉、两晋、三国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更迭,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经西南到四川,向东南抵江浙。

西汉时期,林氏家族渡过黄河,开始向山东济南迁徙。到了西晋,济南林氏家族一支往四川成都迁徙,一支往江苏徐州迁徙。

西晋末年,林礼随子林隶迁居徐州下邳,成为下邳林氏的开基者。

林隶的长子林懋有六个儿子,其世代子孙在下邳(治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之梓桐乡一直居住下来,成为徐州之冠族。林懋也因此被奉为下邳林氏望族之始祖。这支林姓人后裔仍以“下邳堂”作为堂号,使用“派出下邳声望远,支分八闽泽绵长”等作为堂联。

林隶次子林禄原任安东琅邪王府将军、黄门侍郎,后随晋元帝渡江,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奉命持符节守晋安,为晋安林始祖。入闽始祖林禄继比干、林坚后,树立起第三块里程碑,开创了林氏家族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史。

林禄的第4代曾孙林格,在东晋宁康元年(373年),定居今天的城厢区霞林棠坡,成为入莆始祖。3大支系中,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区和城厢区及涵江区大洋、庄边、新县、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头、平海、北高及黄石一带,阙下林分布在东庄和新度。

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传十五世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阙下林始祖)、披(九牧林始祖)、昌(游洋林始祖)。

阙下林:阙下林源于唐贞元年间的孝子林攒,韬公,万宠公长子。欑生三子:延鲁、延吉、延宾。宋朝时,林攒的后裔林杞任知州,他的九个儿子也是知州,称为“宋九牧”、“父子十知州”。

“金紫林”:从林禄十八世孙台州知州林沙算起,这一支派有林晖、林英、林悦、林光朝4人在朝为官,均获朝廷赐“金紫”,被称为“一门四金紫”。荔城区北高张城、黄石定庄、秀屿区埭头英田林氏族人同出林沙派下,他们以“忠义”家风传世。

九牧林:开派始祖林披,万宠公第二子,字茂彦,莆田县西天尾(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人,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及第,官至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林披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

唐有林藻,林蕴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祖姑林默(即妈祖,御封天上圣母)为台湾第一宗教信仰,明有永乐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铁面御史"林润、"三教先生"林兆恩(龙江)等均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贤。九牧林自唐基,历经1200余年,世远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

游洋林:林昌,字茂吉,乃万宠公第三子,官兵部司马,配宋氏,生一子名萍。萍于唐贞元间明经及第,官沣洲司马(后追赠中宪大夫)。唐太和年间归隐后,迁居仙游游洋,世称“游洋林家”。林昌为游洋林家始祖。宋初,游洋林一支由林居裔为首在仙游县游洋百丈岭揭竿起义,受到朝廷镇压, 后来分别迁入浙江 泰顺、漳浦、尤溪等地。后裔林石再辗转迁入台湾,在台湾台中县雾峰定居。“游洋林”后裔林和义迁居漳州漳浦路下,分衍“路下林”一系。路下林始祖林和义,生子大用,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元末兵乱,七子散居各地:长房子亨分居苦竹(在今赤土乡)。二房子贵守祖路下,居庵下梧。三房子贤分居七都(旧镇)桥头。四房子慕分居平和五寨乡埔坪社,五寨埔坪社迁移到台湾的林石繁衍雾峰林家一派。五房子华分居车田(今石榴乡)之攀龙社。六房子齐分居平和五寨后巷。七房子渊居漳浦霞美(下尾)。各个分衍地均成为当地大族。路下林枝繁叶茂,后裔众多,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号称人丁“一斗麻”,共14万多人丁(不含外迁人口),占全市林氏人口26%。分布漳浦县有90000多人,芗城1800人、龙海市4318人,云霄县2375人、诏安县140人、东山县9857人、平和县35811人。

莆田林氏的后裔,还曾在历史上短暂地称过帝。原来南朝陈时,居住在莆田北螺(今莆田西天尾镇林峰村)的林英迁居今江西景德镇市波阳县,生子林士弘。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林士弘随同乡率众起义,任为大将军,在鄱阳湖大败隋军。后来,林士弘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一度据有今广州的广大地区。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林士弘战败投降,后退守到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就病死了。林士弘的楚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7年。楚国消亡后,林士弘的家族逃匿在浙江杭州山中,改姓为“柴”,后裔迁居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柴荣即是林士弘后裔。

除了在历史上出现两位皇帝,莆田林氏还有两位圣人载入史册。林家的两位圣人分别是妈祖林默娘和“三一教”教祖林龙江,他们都是九牧林的后裔。在荔城区西天尾龙山,至今还有一座建设于唐代的林氏九牧祖祠。祖祠大门正中嵌着明成化进士周瑛书写的“九牧祖祠”石额,左右悬挂着“一门九刺史,三代五廷魁”堂联。堂上供奉的是林氏九牧先祖壁画。

莆田林氏有四个分支,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区和城厢区及涵江区大洋、庄边、新县、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头、平海、北高及黄石一带,阙下林分布在东庄和新度。还有一支游洋林,后迁往漳州。明末清初,游洋林后人随郑成功攻打台湾,迁往台湾雾峰,称为台湾雾峰林氏家族的先祖。

林姓入闽主要分为四期:一是东晋明帝太宁三年,禄公奉敕守晋安,其后裔在八闽繁衍,是闽林的主流派 ;二是唐高宗时随陈政入漳的浦南林;三是唐末随王潮从河南光州入闽的固始林;四是宋初由房州辗转入闽聚居闽西的柴林。闽林主流派的始祖林禄公,因匡扶晋室,建立功勋,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之岗(今泉港涂岭)。其后裔世居莆田,至唐开元年间,晋安十五世万宠公,生三子:长韬公为阙下祖;次披公为九牧祖;三昌公为游洋(雾峰)祖。其后裔繁衍,广布国内外。

时至今日,闽、台、两广、海南以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各地林氏宗祠,都常见"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对联,这就是对闽林世系"九牧传芳" 渊源的概括和真实写照。

韩国林氏共同的先祖名为林八及,唐朝时从惠安彭城渡海出国避祸,漂泊到新罗国(今韩国)江华湾登岸,如今衍生出了180多万韩国林姓人口。

宋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19位。福建为林姓的第1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约占福建总人口的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20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600年中林姓人口纯增加率为1%,净增加了3万。福建仍为林姓第1大省,约占总林姓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38%)、广东(26%)、浙江(18%),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2016年,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泉州林姓第二多。在近600年间,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林姓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

六、家谱文献

全国林姓宗亲录不分卷,林清墩编,二十六年铅印本

全国林氏宗谱二十一卷,编者不详,清光绪二十三年九牧堂刊本

辽宁旅顺林氏谱书不分卷,林尚贤修,十四年铅印本

河北青县林氏族谱四册,林树桐纂,清同治十二年石印本

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林文涛主修,二十年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林氏宗谱二十四卷,林宗儒修,十五年敦叙堂铅印本

浙江鄞县桃源林氏家乘十一卷,林汝彰、林生春等续录,清乾隆五十五年录钞本

浙江慈溪林氏宗谱四卷,林耘堂修,沈樾纂;十三年铅印本

浙江象山林氏宗谱不分卷,林竹汀修,萧善鸣纂;清咸丰三年钞本

浙江上虞古虞林氏宗谱五卷,林凤瑞修,清光绪十二年遗德堂活字本

安徽怀远林氏宗谱一卷,林士琦等修,清同治九年刊本

安徽潜山潜阳林氏族谱三十八卷,林氏三系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安徽祁门京兆金氏宗谱六卷,金可斤修,清光绪三年刊本

安徽宿松林氏谱牒,林常植等增修,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福建闽侯濂江林氏家谱五卷,林枝春纂修,清乾隆十一年清白堂刻本

福建晋江万华林氏族谱,林志坚撰,清道光二十七年写本

福建厦门西河林氏宗谱不分卷,林捷云修,清光绪九年刻本

福建莆田林氏族谱不分卷,林齐圣撰,明天启七年重钞本

福建同安林希元家谱不分卷,林道坦续修,清嘉庆间续修本

江西万载兴仁林氏支谱二卷,林道衍修,清光绪八年西河堂木活字本

江西宜春袁郡学前林氏族谱十六卷首二卷,林杏宴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忠孝堂刊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主要有济南郡、下邳郡、南安郡、晋安郡、西河郡等。

堂号

南安堂:以望立堂。

晋安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济南堂:西汉宣帝时,林遵为博士,官历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济南,为济南望族,其后裔以此为堂号。

西河堂:东周时,林氏三十六世林皋,为赵国丞相,因避赵五祸,携子及家人避藏于西河白干山,后为当地望族。故林氏以“西河”为堂号。

九龙堂: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有子九人,被人称为“九龙”。

九牧堂:(九牧林)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牧。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八、字辈排行

山东济宁,英宪存凡发正祥

山东聊城,希泽万际思学孟常(待续)

福建漳浦,祥景邦,顺长道,世学克崇,绳日志绅士;庆华国,显大谟,家修丕振,守先耀宗祊。

台湾雾峰,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其功大鼎铭昭著元常纪伟庸

福建平和,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福建石狮,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 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 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刊

福建厚泽,式秉邦逊克承大勋敬章君德统绪为昭子孙千亿诗礼传家

福建永春,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福建钞坑,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

广东高州,

为善心常泰行仁福定隆辉百粤永世建奇功

广东化州,芳朝秀士永可作圣贤名积德恒茂盛子孙万代兴忠义仁爱敬事业倍增成勇登科学顶国家富强定

广东揭阳,潜焯功孟时景邦世胤元国兴文章修齐伦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贤

广东潮安,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

广西灵山,林家世运长为善业能昌源流思福建远祖念宾阳

湖北沔阳,维德忠以卜其芳敏承先 训学行显章儒家传贞祥 声显诗书泽堂高日月光敦伦先序守源远定流长

湖北黄冈,千万兆正祖朝碧伯辅应

安徽金寨,廷春先天映际开光大时新祚从来远承先启后生本源同有养宗泽保长存

安徽潜山,国朝思荣远声闻泰斗联诒谋宏燕翼忠孝振家传本绍宜同庆祥昭启大全立常崇善法继盛敏名贤

辽宁庄河,文鸿辉成德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

山东文登,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火昆)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

河南洛阳,殿树玉枝茂芳春荣家生华贵世界秀光耀庆永成春辉兆东亚福建本宗家尚书崇文章振兴新中华

九、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林姓历代名人289名,占名人总数的0.64%,排在名人姓氏的28位;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5%,排在第23位;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2%,排在第34位。历史上,林姓著名人物主要有:

林放,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鲁国,鲁国太傅

林披,733年-802年,福建莆田,官至检校太子兼苏州别驾

林慎思,844年-880年,福建 长乐,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林环,1375年-1415年,福建莆田,有《絅斋集》。

林大钦,1511年-1545年,海阳县(今潮安区),明嘉靖壬辰科状元

林兆恩(林龙江),1517-1598,福建 莆田,思想家、三一教创始人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林鸿年,1804年-1886年,侯官,云南巡抚,曾出使琉球

林纾,1852年-1924年,福建 闽县,文学家、翻译家

林砺儒,1889年-1977年,广东信宜,教育家

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平和,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

咬文嚼字:冷僻字「爨」——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一) 古文字「爨」:一人烧灶,一人做饭

北京西郊门头沟的群山中,隐藏一座明代以来形成的古老村落——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的「爨」读为「cuàn」,是一个非常冷僻的汉字,当地人为「爨」这个字编了一个顺口溜——「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爨底下村的「爨字墙」

据《说文》记载,「爨」是战国齐国的方言字,本义「炊」,也就是「做饭」的意思。

《说文》:爨,齊謂之炊爨。

「爨、炊」同为齿音,古音也很相近,故「爨、炊」音近义同,文献中「爨、炊」互训:

注1

《说文》对「爨」的篆文字形构造解释是:「象持甑,冂爲竈口,廾推林內火」

依据《说文》将篆文来分解一下,有五个字符构成,如下所示:

马叙伦先生认为「爨」字的上部字形其实「双手持鬲」【注2】:

综上可见,不管是「持甑」还是「持鬲」,「爨」字其实有「四只手」,这就是在描述古代用柴火灶做饭的场景:一人在灶台上「抖锅」,一人在灶头加柴烧火:

「爨」后来引申可用以指做饭的炉灶,与「竈(灶)」同意:

同注1

二、今文字「爨」:讹变为「興字头」和「大字底」

「爨」在今天是冷僻字,在秦汉时代并不是很冷僻。秦汉简牍和玺印中可以见到这个字:

可以看出《睡虎地秦简》的古隶,有些字形相比篆文有所简省:

睡虎地秦简中的「爨」

传世的传抄古文字有各种简体和异体:

后来,「爨」字的「双手持甑」的部件,渐渐讹变成「興字头」,下面的「双手」则连笔草写成「大」形:

古文字的「興」其实也有「四只手」,字形如下:

裘锡圭先生认为「興」四只手共同一起举起「筒」或者「桶」一类物体,表示「举起」。

所以,《说文》释「興」为「起也」:

《说文》: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

「四个手」的符号其实就是《说文》所说的「舁(yu2)」,《说文》释为「共举」也:

所以,从字源角度来说,「爨」字中并没有「興字头」「大字底」,而是经过讹变恰好与「興字头」、「大」同形。

这也就是是古文字演变成今文字中出现的「偏旁的变形和混同」,也叫「隶合」和「隶分」。

举例子就能秒懂:

今文字「大」的古文字来源其实很多,这叫「隶合」

古文字「双手」符号演变成很多今文字字形,包括「大」,这叫「隶分」:

引自注3

三、结论

古文字「爨」字本从「舁」、从「鬲」、从「冂(内)」、从「林」、从「火」,是一个会意字,以「两手加薪烧灶,两手持鬲烹煮」会意,表示「炊」之意,后来也引申表示「灶」。

古文字中的「舁」上面的「两双手」和「鬲」,在今文字中讹变「興字头」,「舁」下面「一双手」演变成「大字底」。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的顺口溜是错误的,「爨」字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冷僻字,编这个顺口溜便于记忆,是无伤大雅的。

同时「爨」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今天「爨」姓很少见,但是在秦汉魏晋为望族大姓。

比如:云南曲靖出土的「二爨碑」——《爨[cuàn]宝子碑》、《爨龙颜碑》

不但是隶楷过度的「活化石」——爨体,也反应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汉蛮交融,爨氏家族为「云南王」的历史。【注5】

---------------------------

参考文献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1987),《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湖北辞书出版社,页2413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2001).,《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册3 ,页250。裘锡圭(2014),《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4,页89同注1马喜梅. (2016). 爨氏统治时期云南民族关系的演变——基于“二爨”碑的研究. 学术探索(1), 113-118.

一年级上册100个生字组词

(2)金木水火土

一(一个))(一元)(一下)(一天)

二(二手)(二月)(二十)(二人)

三(三个)(三月)(三人)(三天)

上(上下)(上头)(上来)(天上)

(3)口耳目

口(出口)(口才)(关口)(人口)

目(耳目)(目的)(目光)(目下)

耳(耳朵)(耳目)(木耳)(中耳)

手(人手)(小手)(手气)(手里)

(4)日月水火

日(日子)(今日)(生日)(日月)

田(田里)(水田)(田地)(大田)

禾(禾苗)(禾田)(青禾)(禾草)

(5)对韵歌

虫(小虫)(虫子)(飞虫)(甲虫)

云(白云)(乌云)(云朵)(云雨)

山(大山)(山上)(山中)(火山)

语文园地一

八(八个)(八月)(八方)(八天)

十(十月)(十天)(十几)(十年)

1、秋天

了(来了)(小了)(飞了)(好了)

子(日子)(叶子)(虫子)(儿子)

人(大人)(人口)(人们)(老人)

大(大人)(大门)(大方)(大小)

2、小小的船

月(日月)(明月)(月光)(月儿)

儿(儿女)(女儿)(儿子)(月儿)

头(木头)(大头)(白头)(头上)

里(水里)(里边)(里头)(田里)

3、江南

可(可以)(可口)(可人)(可乐)

东(东北)(东边)(东西)(东方)

西(西瓜)(西方)(东西)(西边)

4、四季

天(天上)(天下)(天气)(天平)

四(四个)(四十)(四天)(四月)

是(不是)(可是)(只是)(是的)

语文园地四

女(女生)(女子)(女儿)(女人)

开(开心)(开口)(开门)(开关)

6、画

水(山水)(水火)(水里)(水中)

去(下去)(回去)(出去)(不去)

来(上来)(下来)(回来)(来了)

不(不是)(不大)(不小)(不去)

7、大小多少

小(大小)(小人)(小虫)(小了)

少(多少)(少见)(不少)(少了)

牛(水牛)(牛羊)(大牛)(小牛)

果(水果)(果子)(瓜果)(苹果)

鸟(小鸟)(鸟儿)(飞鸟)(大鸟)

8、小书包

早(早上)(早日)(早安)(早点)

书(书本)(书包)(书生)(书皮)

刀(刀子)(小刀)(飞刀)(大刀)

尺(尺子)(长尺)(米尺)(直尺)

本(书本)(本子)(本来)(本人)

9、日月明

木(木工)(木头)(木马)(木门)

林(林子)(森林)(丛林)(山林)

土(风土)(土山)(土地)(土里)

力(力气)(出力)(火力)(用力)

心(小心)(手心)(心里)(用心)

10、升国旗

中(中午)(心中)(中文)(中心)

五(五天)(五月)(五个)(五口)

立(战立)(自立)(立正)(立马)

正(公正)(正门)(正中)(正方)

(5)影子

在(在吗)(不在)(正在)(还在)

后(后来)(后人)(后果)(前后)

我(我们)(自我)(我的)(还我)

好(好了)(不好)(好人)(正好)

(6)比尾巴

长(长江)(长尺)(太长)(不长)

比(好比)(对比)(评比)(比一比)

巴(下巴)(巴士)(大巴车)(尾巴)

把(把手)(火把)(把关)(把子)

(7)青蛙写诗

下(山下)(下去)(山下)(水下)

个(个子)(一个)(个人)(个头)

雨(下雨)(雨水)(雨点)(小雨)

们(人们)(你们)(我们)(他们)

(8)雨点儿

问(学问)(问好)(问号)(问答)

有(有人)(有无)(只有)(没有)

半(半个)(半天)(一半)(对半)

从(从前)(从来)(从此)(从小)

你(你们)(你的)(你好)(你我)

(9)明天要远足

才(才子)(人才)(口才)(天才)

明(明天)(明白)(明日)(明月)

同(同学)(不同)(一同)(同时)

学(中学)(上学)(小学)(大学)

(10)大还是小

自(自己)(自立)(自大)(自立)

己(自己)(一己)(老几)(己方)

门(大门)(小门)(门口)(后门)

衣(大衣)(风衣)(雨衣)(毛衣)

(11)项链

白(白天)(白马)(白云)(小白)

的(好的)(你的)(是的)(对的)

又(又来)(又去)(又有)(又是)

和(和好)(和风)(和气)(和平)

(12)雪地里的小画家

竹(竹林)(竹子)(竹叶)(毛竹)

牙(月牙)(大牙)(门牙)(牙口)

马(木马)(马车)(马上)(白马)

用(用心)(用力)(不用)(有用)

几(几个)(几天)(几人)(几只)

(13)乌鸦喝水

只(一只)(三只)(五只)(几只)

石(石头)(石子)(山石)(石油)

出(出入)(出口)(出门)(出去)

见(少见)(见面)(会见)(不见)

(14)小蜗牛

对(对白)(对手)(对方)(不对)

妈(妈妈)(干妈)(大妈)(奶妈)

全(大全)(安全)(全国)(全体)

回(回来)(回去)(回头)(来回)

语文园地八

工(工厂)(工人)(木工)(工业)

厂(出厂)(厂地)(厂长)(工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