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黄氏名人(黄氏名人大全)

时间:2023-10-18 15:53:05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黄姓(29)|福建泉州开元寺所在地,是江夏紫云派始祖黄守恭献出的桑园地

黄勇/文

黄姓(28)|黄凤麟:黄姓史上文状元第一人;黄仁泽:黄姓第一个武状元

唐朝时,黄姓人的发展,主要以福建为最。

黄姓进入福建的历史,与汉民族开拓福建的历史同步,福建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

唐朝有多个来自中原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黄姓支系进入福建,繁衍昌茂后又迁往各地,四川、重庆、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黄姓,大都与福建黄氏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唐朝初期,一个叫陈渊的人出任浯州(今福建金门)牧马监,他带着黄、许、蔡、张等12姓的人定居在浯州。如今福建的金门黄氏,大多为这支跟随陈渊进入福建的黄姓后裔。

泉州开元寺(资料图片)

福建泉州著名的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洛阳白马寺、北京广济寺、杭州灵隐寺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刹。

开元寺所占的土地,是一个叫黄守恭的人献出来的。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父子进入福建开发漳州,跟随前往的有中原58个姓氏的将官,他们落籍在漳州,成为当地各大姓氏的开基祖,黄守恭就是跟着陈政父子一起入闽的。

黄守恭画像(资料图片)

另有一种说法,黄守恭是晋安黄氏的后裔,是从福州迁居到泉州的。

不管怎样,黄守恭迁到了泉州。经过数十年艰苦打拼,垦荒种田,栽桑养蚕,做点生意,黄守恭总算富裕起来了,拥有了一片上百亩的桑园。

黄守恭富裕起来不忘乡亲,乐善好施,人称黄长者。名气一出去,就有人找上门来。

黄守恭画像(资料图片)

这人是个僧人,叫匡护。关于黄守恭如何与匡护认识并把桑园献出来修建寺庙这个事情,目前存在着数个版本,大多加进了传奇色彩,这里就不详细罗列。

总之,武则天垂拱2年(686),黄守恭心甘情愿地把桑园让出来修了一座寺庙,取名莲花寺。

之所以叫莲花寺,是因为传说黄守恭在没有献出桑园前,桑园里的桑树因匡护的佛法开满了白色的莲花,这促使黄守恭加快了献地的决心。

开元寺里的千年古桑树(资料图片)

如今,开元寺里还有一棵上千年的大桑树,枝叶茂盛,被称为桑莲古迹。

开元寺里的桑莲古迹(资料图片)

后来,据说开元寺大雄宝殿屋顶上空经常有紫云笼罩,寺名又被改为紫云寺。唐玄宗开元26年(738),改名为开元寺。

紫云在古代一向被认为是祥云,黄守恭所在的黄氏支系遂称为紫云黄氏。因出自江夏黄氏,全称是江夏紫云派,紫云也是这一支黄姓的堂号。

檀樾祠(资料图片)

檀樾祠中的黄守恭塑像(资料图片)

因开元寺是黄守恭献地所建,在寺东侧修建了一座黄氏祠堂檀樾祠,里面奉祀紫云派始祖黄守恭,檀樾祠成为黄氏紫云派的祖庙。

【下期看点】

请看黄姓(30)。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清朝(1636-1911)黄氏名人录

清朝历史简介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经多年征战,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灭明。清入关后统治中国268年,经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10个皇帝。

清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在康、雍、乾、三朝尤达到鼎盛时期。但嘉、道以后,政治日趋,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国力日衰。西方殖义者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向中国输入大量。1839年,清政府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1840年,英国殖义者为保护利益而发动了战争,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终于在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1864年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奕诉一起在中国办起洋务运动,其政治目的是为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而兴办军事工业,客观上却起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先声作用。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知识分子中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并逐步演化成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戊戌维新运动。慈禧太后镇压了维新运动之后,又镇压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11年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清朝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学者,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魏源、龚自珍、康有为、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张炳麟、蔡元培等。这一时期,出现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优秀小说和《长生殿》、《桃花扇》等优秀戏曲,散文、诗歌、绘画也有较高成就。

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一大批自然科学译著,促进了一批近代自然科学人才的出现,著名的有数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化学家徐涛,工程师詹天佑等。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突出贡献是统一全国,巩固和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最后奠定了中国的版图。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社会矛盾。

清代黄氏名人录

黄宗羲

黄宗羲

(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一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杰出思想家、史学家。

黄 机

(1612—1686),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次辰。顺治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黄机传:清史稿列传三十七

黄日焕

(1624—1700),字可章,号愧莪,丰田里抚溪乡(今抚市镇)龙窟村人,邳州知州。

黄加略

(1679-1716),也叫黄嘉略,也是中国第一个定居巴黎的留学生。

黄 慎

(1687-),著名清朝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元御

(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昌邑市黄家新郭村人。医学家。

黄世成

(1705-1776),字培山,本县新田人。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弟子,博学有文。

黄景仁

(1749-1783),清江苏武进人,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诗词负盛名外。

黄 钺

(1750—1841),字左田,号左君、盲左。清安徽当涂人,乾隆进士。授户部主事。

黄钺传: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八

黄式三

(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定海厅紫微乡(今属舟山定海区)人。

黄爵滋

(1793-1855),字德成,号树斋,清朝宜黄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黄汝成

(1799-1837),字庸玉,号潜夫,江苏嘉定(今上海)人,廪贡生。

黄恩彤

(1801-1883),原名丕范,字绮江,又名石琴,山东宁阳县添福庄人。广东巡抚。

黄礼鉁

(1808-1861),字步云,号瑞堂,乳开义,福建省宁德石堂村(现文峰村人)。

黄玉昆

(1810-1857),原姓王,避王字讳而改。清广西桂平人。入拜上帝会。战死。

黄益芸

(1814—1854),原名益云,因避冯云山讳改名。清广西人,参加金田起义。被俘殉难。

黄以周

(1828—1899),号儆季。浙江定海人。黄式三四子。黄

黄自元作品

黄自元

(1837-),安化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书法家,有“字圣”之称。【安化龙塘房】

黄思永

(1842-1914),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状元。

黄飞鸿

黄飞鸿

(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

黄先庚

(1848-1915),原名黄先吉,字镇圻,号华封,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盐法道等职。

黄济川

(1848-),字子澂,号梅契,一号笠渔,行二,系浙江金华府学咨,部优行廪膳生。

黄牧甫

(1849-1908),名士陵。晚清印坛杰出的四大家之一,“黟山派”创始人。

黄逸儒

(1850-1928),祖籍浙江绍兴人,字益如,号墨岑,工汉隶,善花卉竹兰。

黄读山

(1851-1912),八指头陀,法号敬安,又字寄禅,湘潭县雁坪银湖塘人。爱国诗僧。

黄凤歧

(1851-1933),安化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辛亥革命后隐居长沙船山学社。

黄培松

(1855-1925),字菊三,福建省南安县仁宅乡人(今南安市红梅镇),武状元。

黄鹤云

(1857-),字翼曾,清泉县人,光绪十七年廷试三等第三名。

黄忠浩

(1859—1911),字泽生,清末湖南黔阳人。有《黄黔阳遗诗抄》。

黄 鼎

清传胪。

黄 岱

祁阳人,反清志士。

黄 湂

清诰授通奉大夫,登州府知府。

黄 芳

长沙人,官至苏松太兵备道。

黄 冕

长沙人,为官勤勉,而宦海沉浮,终官吉安知府,加布政使衔,补云南迤东道。【长沙汀龙房】

黄冕传: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一

黄 鈊

善化(今长沙)人,清顺治九年(1562)进士,累官至吏部郎中。【善化经铿房】

黄 庆

湘乡人,湘军将领。

黄 秀

巴陵(今岳阳)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后出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黄 炎

善化人,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著《毛诗说》等书。【善化经铿房】

黄 彝

道州(今道县)人,主讲营道书院,修《道州志》等。

黄 易

湘乡人,反清志士。

黄 焯

黄兆麟弟,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至吏部侍郎。

黄 藻

善化人,反清志士。

黄炳垕

清内阁中书衔。

黄炳焜

黄冕侄孙,1911年任雅安知府。【长沙汀龙房】

黄本龄

宁乡人,清道光五年(1825)举人,官升桂林知府,卒赠道员衔。

黄本骥

字仲良,号虎痴,宁乡县人。著名清朝经史学家。清道光元年举人。授黔阳县教谕。

黄本骥

黄湘南子,以文名、诗名著于湖湘。

黄本骐

黄湘南子,以文名、诗名著于湖湘。

黄长发

湘乡人,湘军将领。

黄昌模

龙山人,为学贯通十三经,尤精于《易》,有《周易钩元》等书传世。

黄德城

溆浦人,清嘉庆六年(1801)进士,任河阳知县,护理澂江知府。

黄德濂

安化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历数地知府,后调任陕西粮储道。【安化龙塘房】

黄德裕

乾州厅(今吉首)人,湘军将领。

黄道让

临澧人,清咸丰十年(1860)进士,绝意仕途,专事著述。

黄道悫

宁乡人,清诗人、画家。

黄辅相

醴陵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因镇压起义军有功,升镇安、南宁知府。

黄辅辰

黄辅相弟,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历官山西、四川、陕西,皆有政绩。

黄靖道

清陕安兵备道。

黄箭南

清慈利县知县。

黄立隆

清乾隆年间拔贡,官至天津知府。

黄彭年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畿辅通志》主笔,官至江苏、湖北布政使。

黄攀龙

桂东人,清建筑匠人,技艺精湛。

黄齐焕

湘乡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内阁中书,充文渊阁检校。

黄钦鼐

黄世铬子,清咸丰六年(1856)署扬州知府。

黄世铬

湘阴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以内阁中书出为海阜同知,加知府衔。

黄似瑶

沅陵人,清乾嘉间随军征苗,官升平越知府,卒后无钱归里安葬。

黄式度

善化人,官终德安知府,以道员用。

黄廷瓒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南宁知府,晋按察使衔。

黄廷桂

汉军镶红旗人。世袭云骑尉,乾隆累官陕甘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加太保,封忠勤伯。

黄体德

桂东人,清乾隆年间以举人仕,以绩优升襄阳知府。

黄体荣

汝城人,反清志士。

黄维同

善化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历官浙江沿海知县、同知,抗击英军。

黄文章

永兴人,清书画家。

黄文高

浏阳人,反清志士。

黄万友

湘乡人,湘军重要将领,累军功至提督,襄办老湘军营务。

黄万鹏

宁乡人,湘军重要将领,官至新疆总兵、提督,主持军务。【西湖房】

黄锡同

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官监察御史,有直声。

黄喜泰

嘉禾人,湘军将领。

黄湘南

黄立隆子,有才气,著有《大沩山遗稿》等书。

黄习溶

零陵(今永州)人,累军功至道员,加盐运使衔。

黄小山

浏阳人,反清志士。

黄翼升

(1818-1894),长沙人,字昌岐,湘军水师重要将领,长江水师提督等职。

黄虞封

清雍正癸卯进士,淮安府教授。

黄宜中

湘乡人,清乾隆七年(1742)明通进士,生平著述甚丰,有《从宜家礼》等书传世。

黄遇龙

清乾隆七年(1742)进士,主讲城南书院,致力程朱理学。

黄毓复

宁乡人,湘军将领。

黄友召

善化人,历任知县、知府、广西左江兵备道,清道光元年充册封国王使者,前往越南。

黄润昌

湘潭人,湘军将领。【衡岳中湘房】

黄元龄

龙山人,清咸同年间因征苗、镇压太平军有功晋阶知府,加道员衔。

黄益节

平江人,清咸丰初,办团练抗拒太平军,升黄州知府,加盐运使衔。

黄昭著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主讲濂溪书院。

黄兆麟

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终光禄寺少卿。

黄中元

长沙人,投湘军,后为淮军早期干将。

黄贞元

澧州(今澧县)人,反清反袁志士。

黄 梧

黄梧,字君宣,福建平和人。初为郑成功总兵,守海澄。顺治十三年,梧斩成功将华栋等,以海澄降。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以闻,封海澄公。十四年,总督李率泰疏请益梧兵,合四千人,驻漳州。梧与李率泰及提督马得功、都统郎赛水陆分道进,破七城,克闽安镇。叙功,赐甲胄、貂裘,加太子太保。梧牒李率泰,荐委署都督施琅智勇忠诚,熟谙沿海事状,假以事权,必能剪除海孽;又言成功全藉内地接济,木植、丝绵、油麻、钉铁、柴米,土宄阴为转输,赍粮养寇,请严禁;并条列灭贼五策,复请速诛成功父芝龙。率泰先后上闻,琅得擢用,芝龙亦诛。寻命严海禁,绝接济,移兵分驻海滨,阻成功兵登岸,增战舰,习水战,皆用梧议也。

及成功病卒,其将万义、万禄、杨学皋、陈莽、陈辉、颜立勋、黄昌、黄义、余期英等诣梧降。康熙二年,师攻厦门,靖南王耿继茂出浔尾,梧偕李率泰出蒿屿,督水陆将卒夹击,斩获无算,遂克厦门、金门、浯屿三岛。郑锦遁据铜山。继茂令梧统兵驻云霄防剿。三年,梧招锦将周全斌、陈升、黄廷、何政、许贞、李思忠等来降。遂偕继茂、李率泰及提督王进功乘夜渡海,拔铜山。锦走还台湾。

梧疏言:“自海上归诚,十二年中,先后招抚文武吏二百馀、兵数万人,有蒙赐封侯伯且世袭者。臣公爵未定何等及承袭次数,乞敕部覈议。”寻命定封一等公,世袭十二次。七年,兵部议裁汰诸行省兵额,梧标下额定官三十员、兵一千二百人,馀移驻河南。十三年,耿精忠反,传檄至漳州。梧方病疽,闻变惊恚,遂卒。

黄梧传:清史稿列传四十八

黄芳度

子芳度,字寿岩。梧既卒,阳以梧命答精忠,而阴募兵自守,凡二月馀,得壮士六千人,遂斩精忠所置都督刘豹等,誓师登陴,以蜡丸函疏,遣黄蓝间道驰奏。上嘉梧忠荩,降诏优恤,以芳度袭爵;并谕师自浙江、江西、广东三路入福建。芳度诇何路兵先到,迎会合剿。寻疏言:“漳州介耿、郑二逆间,自八月以来,坚与耿拒,伪与郑和。因得阴行招募,练成劲旅万人,分布漳城及龙溪等五县。无何,耿逆来犯,臣率众迎击,擒斩无算。二逆构怨已深,势必俱败。诚得粤省大兵乘胜进攻,臣当率师迎会,迅奏扫除之功。”十四年,复言:“臣拒耿饵郑,固守一载有馀。近二逆通好,臣谋已泄。郑逆遂撤回各镇,蜂聚海澄,备粮缮器。臣知其狡谋,遣总兵杨壮猷等扼守平和,并令臣从兄芳泰突围赴广东,接引大兵。郑逆率众围城,昼夜攻击。臣连次出兵,斩其将黄鼎新、卢英等。但孤城缺饷,百计难支。计粤路援师,旦夕可至。乞密敕浙江、江西两路兵迅速进发,俾二逆不能相顾,臣可会合奏功。”

漳州自五月被围至七月,敌来益众,竖云梯攻城,砲毁城堞三十馀丈。芳度率将士拒战,歼贼无算。敌环攻不退,芳度连疏告急。诏趣统兵诸将迅速赴援,并拨饷接济。十月,城中粮尽,叛将吴淑引贼陷城。芳度率兵巷战,力竭,赴开元寺井死,年二十有五。贼戕其尸,母赵、妻李自经。从父枢、从兄芳名、弟芳声、芳祐并死。期功男女从死者三十馀人。贼又斫梧棺,毁其尸。副将蔡隆,游击硃武,外委张琼、戴邻、陈谦俱骂贼死。事闻,优诏褒恤,赠芳度王爵,谥忠勇,如多罗郡王例,遣大臣致祭。隆、武、琼、邻、谦俱赠官有差。

黄芳度传:清史稿列传四十八

黄芳世

梧兄子芳世,字周士。先於康熙元年赍梧疏入觐,留京师,授一等侍卫。及芳度遣蓝赍疏告急,芳世自陈乞从大军自广东进援,上许之,以为福建随征总兵官,降敕褒勉。芳世至广东,会弟芳泰自漳州突围出,芳世督兵赴援,距漳州仅二日,闻城陷,退屯惠州。芳度殉难,诏以芳世袭爵。十五年,叛将马雄等诱芳世兄弟附三桂,不从,乘间脱走,至江西信丰,遣蓝赍疏陈陷贼始末。上嘉之,加太子太保,命仍镇守漳州。蓝自参将擢海澄总兵,令驰赴康亲王军,俟漳、泉恢复,收集海澄公部下散失官兵,镇守汛地。

十六年,芳世疏言:“臣叔梧遗骸遭贼残毁,请与芳度一体议恤。臣叔枢骂贼而死,臣弟芳名、芳声奋力守城,同日遇害,并乞赐恤。”诏赠梧太保,谥忠恪,枢赠按察使佥事,芳名、芳声赠太常寺卿,各予廕;赐芳世蟒袍、弓矢、鞍马,褒嘉甚至。

十七年,锦将刘国轩、吴淑犯海澄,芳世与总督郎廷相、副都统孟安等迭败之观音山、秬山头、石玛村等处。国轩退犯漳州,芳世率兵堵剿,歼贼甚众。山寇蔡寅诈称硃三太子,纠众数万,与锦通,犯漳州。芳世击败之於天宝山,斩其渠杨宁等。芳世疏言:“漳州乱后,臣叔梧、弟芳度旧部离散,臣渐次收集,得四千八百人,选补本标五营六百人,馀无额可补,乞汰留三千人,别立三营,视经制给饷。”部议从之。未几,病卒,遗疏言:“闽省久困兵祸,漳州尤甚。原大师底定后,严饬有司轻徭薄赋,甦此残黎。”并区画海疆数事,复以子溥年才九岁,请以弟芳泰袭爵,诏赠少保,谥忠襄。

黄芳世传:清史稿列传四十八

黄芳泰

芳泰,字和士。少为诸生。佐芳度守漳州,突围出乞援。城陷后,父母妻子皆遇害。至广东,值尚之信叛,芳泰与芳世从巡抚杨熙力战得出。寻授江南京口总兵。芳世卒,袭爵。屡出剿贼,复平和、漳平诸县。总督姚启圣疏言芳泰年少,不能辖标兵。下部议,令芳泰诣京师。芳泰疏请暂驻汀州,为兄芳度营葬。启圣复言海澄公标下旧兵,闻芳泰在汀州,皆走依之,伪将吴淑兄弟以曾害芳度,不敢来降,请敕芳泰速离福建。十八年,芳泰至京师,上言:“臣久经行阵,不为幼弱。离漳已十月,不闻吴淑投诚。督臣无计办贼,以臣藉口。臣当壮年,乞仍驻闽疆督剿,以报主恩。”上慰谕之。二十二年,许其回籍营葬。二十九年,卒,以子应缵为芳度后,袭爵。四十九年,应缵为芳泰请恤,赠太子少保。乾隆初,追谥“襄愍”。三十二年,高宗特诏以公爵世袭罔替。

应缵卒,谥“温简”。无子,以从子仕简为后,袭爵。乾隆初,朝京师。高宗以其幼,令还里待命。十九年,授衢州总兵。二十四年,迁湖广提督,历广东、福建陆路水师。疏发厦门商船陋规,上嘉之,谕:“汝知恩,朕亦知人。”漳、泉民流入台湾,屡出劫掠,仕简亲渡海督兵捕治。再入觐,赐黄马褂、双眼花翎、黑狐端罩。病后偶踬,赐人参、高丽清心丸。淡水生番戕同知杨凯,复渡海督兵捕治,加太子太保。林爽文乱起,督兵讨之,师久无功。总督常青、李侍尧先后劾仕简贻误,夺官,逮下刑部论斩,特宥之。寻赦归,卒。

仕简子秉淳前卒,以其孙嘉谟袭爵。秉淳初授蓝翎侍卫,累迁至狼山总兵。嘉谟初授头等侍卫,累迁至温州总兵。

黄芳泰传:清史稿列传四十八

黄叔琳

黄叔琳,字昆圃,顺天大兴县人。康熙三十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丁父忧,服除,起原官,迁鸿胪寺少卿。五迁刑部侍郎。雍正元年,调吏部。命偕两淮盐政谢赐履赴湖广,与总督杨宗仁议盐价,革除陋规,从所请。疏言:“各省支拨兵粮,布政使、粮道为政,先期请讬,方拨近营。否则拨远汛,加运费,民既重累输輓,兵亦苦待饷。请敕督抚察兵数,先拨本州县卫、所,不敷,於附近州县拨运。”下部议行。旋授浙江巡抚。时御史钱廷献请濬浙江东西湖,蓄水灌田,命叔琳会总督满保勘议。叔琳等奏言:“西湖居会城西,周三十馀里,南北山泉入湖处,旧皆设闸以阻浮沙,水得暢流;又有东湖为之停蓄,湖水分出上下塘河,农田资以灌溉。自闸废土淤,民占为田,筑埂围荡,栽荷蓄鱼。请照旧址清釐,去埂建闸,濬城内河道,并疏治上塘河各支港,及自会城至江南吴江界运河港汊坝堰。”部议从之。

叔琳疏荐人才,有廷臣尝言於上者,上疑叔琳请讬先容,谕戒郑重。会有言叔琳赴湖广时,得盐商赇,俾充总商,及为巡抚,庇海宁陈氏仆;其弟御史叔敬巡视台湾,过杭州,仆閧於市,叔琳皆以罪商,有死者,商为罢市。上命解叔琳任,遣侍郎李周望与将军安泰分案按治。安泰等奏叔琳以陈氏仆与商争殴,逮商杖毙,事实,无与叔璥事,亦未尝罢市。周望等奏叔琳贷金盐商,非行贿,上命毋穷究。三年,命赴海塘效力。

乾隆元年,授山东按察使。疏言:“旧例州县命案,印官公出,由邻封相验。嗣广西巡抚金鉷奏请改委佐杂,夤缘贿嘱,难成信谳。”又言:“审案旧有定限,逾限议处。嗣河东总督田文镜题定分立解府、州、司、院限期,虽意在清釐,適启通融挪改之弊,请皆仍旧为便。”从之。二年,迁布政使。四年,丁母忧。服除,授詹事。以在山东误揭属吏讳盗,夺官。叔琳登第甫二十,十六年,重遇登第岁,命给侍郎衔。二十一年,卒,年八十三。

叔琳富藏书,与方苞友。苞治诸经,叔琳皆与商榷。

黄叔琳传:清史稿列传七十七

黄登贤

子登贤,字筠盟。乾隆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左副都御史,督山东学政。康熙间,叔琳来督学,立三贤祠,祀胡瑗、孙复、石介,以式诸士。后六十年,登贤继之,训士遴才,皆循叔琳训。四十九年,卒。

黄登贤传:清史稿列传七十七

黄廷桂

黄廷桂,字丹崖,汉军镶红旗人。父秉中,官福建巡抚。廷桂,初袭曾祖宪章拖沙喇哈番世职。康熙五十二年,授三等侍卫,迁参领。圣祖幸热河,屡扈从。世宗在潜邸,知其才,雍正三年,授直隶宣化总兵。五年,擢四川提督。疏言:“四川三面环夷。军械多敝缺,现饬修补。川马本不高大,又日系槽,多羸毙。令在丰乐场后荒山督牧。士卒骄奢,饬服用毋僭官制。岁十月,番入内地佣工,名曰‘下坝’,次年夏初始归,以禁携妇女,致成群肆恶,饬携家属方许就雇。成都属德阳、仁寿二县,南北距数百里,驻一把总;永宁协驻贵州永宁城,中隔河,东隶黔,西隶蜀,兵民歧视,应更定汛守。”命会总督岳锺琪议行。又奏请严捕窃贼及博奕之具,上谕曰:“禁令弗行,咎在不公不明,不在不严。法犹药也,取攻疾而已。过峻厉则伤元气,徒猛不足贵也。”又奏严治建昌降番劫掠,又奏省城设防火堆棚,营置救火兵二十,上并嘉之。六年,请於提标及城守等营各设义塾,上谕曰:“文武不可偏重。少年聪颖,稍通文墨,势必流为怯懦,不原为兵。则营伍所馀,皆鲁钝一流。是非兴文,实乃废武。邀虚名而无实益,将焉用之?”

乌蒙米贴苗妇陆氏为乱,发永宁、遵义兵援剿。四川雷波土司杨明义阴助陆氏,诱附近结觉、阿路、阿照、平底诸苗劫粮。陆氏既擒,请剿明义,令廷桂率总兵张耀祖率兵往。军至拉密,擒明义,并获造谋人卑租及结觉酋双尺、阿路酋鲁佩及阿不罗酋觉逼,斩馘近万。上谕曰:“览奏,斩馘何啻猎人弋兽!傥兵退仍复如故,岂有尽行杀戮之理?当详思善於措置之道。”师复进攻确里密、阿都、阿驴诸苗,砲殪确里密酋利耶。阿都苗擒其酋阿必以献,阿驴苗降。七年,奏军事竟,上以效忠奋勇嘉之。寻疏陈苗疆地方诸事,上命筹善后。复奏湖北容美土司田雯如在四川界徵花丝银,咨湖北察究。上谕曰:“楚、蜀诸土司容美最富强,越分僭礼。应晓以大义,渐令革除。”又奏筹剿瞻对土司,上谕曰:“瞻对虽微,亦不可轻视。凡事概以敬慎出之。”奏请开采黄螂等处铜铅,以资鼓铸。上谕曰:“黄螂、雷波与新抚凉山诸夷错壤,第宜示以静镇,胡可兴起利端?若听民开采,流亡无藉之徒必群相趋赴,酿生事故。速会同巡抚宪德将金竹坪、白蜡山诸地铜铅矿厂概行封禁。脱至纷纭,黄廷桂、宪德之身家性命不足赎其辜也!”廷桂奏引罪,复以详慎申戒之。

寻奏捕得妖言罪人杨大铭等,言其渠杨七匿酉阳土司所,已檄令擒献。上谕曰:“此事尤宜详慎!朕料酉阳土司未必为此事。”八年,奏於杨隘嘴获杨七,非酉阳境内。上谕曰:“朕非有过人技,但较汝等克诚克公耳。人有利害是非之心,遇事接物,非过即不及。惟公与诚为对证之药。”十二月,奏倮乱,发兵攻克金锁关、黑铁关、黄草坪诸地,恢复永善。得旨奖许。上尝谕宪德,令密陈廷桂为人,奏称“多疑偏听,好胜矜人,是其病痛”。上终以实心任事嘉之。

九年,师讨噶尔丹策零,分设四川总督,即以命廷桂,仍兼领提督。奏请将四川常平仓捐穀改银,上谕曰:“四川本产米地,积贮尚易。遽请开捐,误矣。且欲改穀作银,又将银买穀,更转展滋弊,当另议增贮。”十年六月,奏建昌镇辖竹核,当凉山之中,为苗疆腹心要地,请於附近各险隘增兵设镇,上命大学士鄂尔泰详议。寻议兵力宜合不宜分,蛮巢宜远不宜近,但使我势联络,不必随处设防。请於竹核设兵三千,分驻吽姑、格落、鱼红、大赤口、阿都、沙马、普雄诸地。敕下廷桂行之。

八月,兒斯番为乱,奏遣总兵赵儒剿捕,上责廷桂从前未料理妥协。十月,廷桂奏言:“雍正五年兒斯番为乱,臣檄副将按治。时臣甫到川,地利夷情尚未谙习。今凶锋既肆,由臣抚驭无方,已遵旨密谕赵儒凛遵料理。”十二月,擒兒斯酋,并剿定河东各寨勾结诸番。复奏言:“前所惩创,不过兒斯一堡。今仰蒙指示,赵儒督励将士,一切险巢重地,深林石穴,悉行荡平。”上深奖之。

十三年,奏:“贵州古州苗乱,四川建昌、永宁俱与连界,已饬将吏加意抚辑。”上谕以“不动声色,静镇慎密”。乾隆元年,裁总督缺,廷桂仍为提督。十二月,召诣京师。二年,授銮仪使。寻授天津总兵。五年,迁古北口提督。六年,上幸热河,道古北口,阅兵,营伍整肃,赐廷桂马,并上用缎。寻授甘肃巡抚。十二年,署陕甘总督。

十三年,授两江总督。疏言:“江西俗悍,有司因循姑息,动辄喧閧,饬严捕究治。”又言:“南方晴少雨多,各营操练閒旷,令於阴雨时择公所或宽敞寺宇操练。”上谕曰:“汝至江南,整饬振作,但不可欲速,要之以久可也。”十五年,太子少保。疏劾“江苏巡抚雅尔哈善以奏销钱粮,奉旨训饬;知县许惟枚等经徵未完,不及一分,例止罚俸。忽奏请夺官。人必以为出自上意,居心巧诈”。雅尔哈善下吏议。

十六年,调陕甘总督。时四川复分设总督,十八年,仍以命廷桂。奏四川岁丰穀贱,上命转输二十万石赈淮、扬被水州县,御制诗纪其事。进吏部尚书,留总督任。四川滨江诸县引江水溉田。馀多山田,每苦旱。廷桂奏饬通省勘修塘堰,新都、芦山等十州县及青神莲花坝、乐山平江乡、三台南明镇次第修举,悉成腴壤。二十年,奏请增炉铸钱,为通省修城。上谕曰:“有益地方之事,详妥为之。”授武英殿大学士,仍领总督事。打箭炉徼外孔撒、麻书两土司构衅,金川、绰斯甲布袒麻书,革布什咱、德尔格忒袒孔撒,互攻杀。廷桂偕提督岳锺琪饬谕解散。

六月,复调陕甘总督。师讨阿睦尔撒纳,陕、甘当转输孔道。廷桂途次以军中调取营马,并令州县采买马驼,即饬各驿马十调五六,得马数千匹佐军。寻奏军中文报,责成沿边提镇料理,诏如所请。二十一年四月,命驻肃州督办军需。奏言:“各处调解军马,口外严寒,自安西至哈密,经戈壁十馀站,饲饮不时,每致疲毙。现派专官分站料理,将积贮草豆、经过匹数、住歇时刻、行走臕分,按日呈报。”又奏:“山西解驼,先留安西牧放。陕西解马,亦先调甘肃饲养。陆续前运,以济实用。”先后送军前驼马七万馀。又言:“西北两路军营向通商贩,后因撤兵禁止。巴里坤军营应用牛羊诸物,专自肃州贩往,路远价昂,难资接济,请照旧通商。”上命筹济库车、阿克苏粮运。廷桂奏:“夹山一路,可自哈密直趋辟展、吐鲁番,其间骡驼通行,水草饶裕,较绕行巴里坤为近。拟即运粮贮吐鲁番,转运军营,往返更加迅速。”又发银二十万,解阿克苏买回城米,运粮十万储巴里坤。凡所经画,屡合上指。十二月,上谕曰:“廷桂於西陲用兵,虽未身历行阵,而筹办军需,每有朕旨未到,旋即奏至,与所规画不约而同。体国奉公,精详妥协,而又毫不累民,内地若无兵事,其功最大。”积功自太子太保进少保,自骑都尉进三等忠勤伯,先后赐双眼孔雀翎、红宝石帽顶、四团龙补服、白金二万。二十四年正月,驻凉州,以病剧闻。命额驸福隆安率御医诊视,甫行,廷桂卒。上即命福隆安奠醊,御制诗輓之,赐祭葬,谥文襄。丧还,上复亲临奠醊。二十五年,凯宴成功将士,追念廷桂,复赋诗惜之。寻命图形紫光阁,御制怀旧诗,列廷桂五督臣首。

孙检,官副都统。乾隆四十九年,以刻廷桂奏疏,载两朝批答,被严旨申饬。曾孙文煜,自侍卫累擢副都统,调马兰镇总兵。

黄廷桂传:清史稿列传一百十

黄 标

黄标,字殿豪,广东潮州人。由行伍拔补千总,擢守备。乾隆五十五年,艇匪肆掠,总督福康安议练水师,募奇才异能者领之。标技勇过人,生长海壖,习知水道险易,能久伏水底,视物历历可数,特被识拔。以捕获龙门洋盗及狗头山匪功,擢都司,署游击。

嘉庆元年,剿匪於南澎外洋,获李超胜等三十馀名。仁宗素知其名,诏嘉缉捕勤能,擢参将。二年,俘洋盗胡三胜等,复击毙安南匪首,尽获其众,被优叙。三年,迁澄海副将。未几,擢广东左翼镇总兵,命总统巡洋水师,责以肃清海盗。四年,剿匪大放鸡山及双鱼桅、夹门外洋,歼获甚众,赐花翎,命绘像以进。寻以盗劫盐艘被劾,诏原之。六年,复击贼於南澎外洋,获田亚猛等。七年,偕提督孙全谋剿博罗会匪,连破羊矢坑、罗溪营要隘,捣其巢。事平优叙,并被珍赉。自将水师,饮食寝处与士卒共,先后获匪六百馀名,粤海倚为保障。八年,偕孙全谋出海捕贼,贼遁广州湾。标议合兵守隘,俟贼粮尽可尽歼。全谋虑持久有风涛患,乃分兵,贼得突围逸出。标叹曰:“此机一失,海警未已!”愤懑成疾。寻坐师久无功,吏议夺职留任。未几,卒。

自安南夷艇散后,馀党留粤者分五帮:曰林阿发、曰总兵保、曰郭学显、曰乌石二、曰郑乙。提督钱梦虎、孙全谋皆庸材,不能办贼。标殁后,益无良将,惟林国良、许廷桂以死事闻。

黄标传: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七

黄恩彤传: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八

黄爵滋传: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五

黄宗汉传: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一

黄琮传: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六

黄翼升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二

黄开榜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十五

黄淳熙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

黄辅辰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一 

黄彭年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一

黄体芳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一

黄绍箕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一

黄万鹏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二

黄遵宪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一

黄忠浩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七 

黄贞麟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循吏一 

黄世发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四循吏二

黄宗羲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儒林一

黄宗炎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儒林一

黄宗会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儒林一

黄百家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儒林一

黄熙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儒林一

黄式三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九儒林三

黄任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

黄与坚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

黄虞稷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

黄仪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

黄文莲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二

黄景仁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二

黄丹书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二文苑二

黄易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

黄子高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三文苑三

黄新德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五忠义二 

黄辅相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七忠义四

黄鼎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七忠义四

黄为锦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八忠义五

黄祖莲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一忠义八

黄兆熊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三忠义十

黄凯臣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三忠义十

黄为熊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三忠义十

黄农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四孝义一

黄嘉章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四孝义一

黄简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五孝义二

黄向坚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五孝义二

黄洪元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五孝义二

黄学硃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孝义三

黄成富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孝义三

黄调鼎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孝义三

黄元御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九艺术一

黄鼎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

黄均传: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

中华黄姓历代名相录

黄尹

黄尹(公元前2100-前2020年) 又名阿衡,伊尹(有史载为古黄国人),文韬伟略,才具王佐,隐居不仕,商汤五聘乃就。助汤灭桀而有天下,连任商汤、外丙、中王、太甲四朝宰相,确定政治、经济、军事、政策等制度,建立殊功,尊为阿衡(宰相)。汤王崩,太丁子太甲立,黄尹全心全力辅佐,统理国事,条晰有方。太甲不务朝政,不明厥德,暴以待民,被尹流放思过于桐宫3年,黄尹代行摄政。太甲悔过自新,尹乃迎之复位。商人怀尹,视之如君,祀之若王,备受赞颂,是一位功德双馨的非凡人物。

黄要

黄要(公元前1500-前1420年)古黄国人,南陆公第十五代孙,辅助夏少康讨伐篡位的寒浞,为恢复夏朝立了大功,任少康右丞相。

黄修

黄修(公元前500-前425年)周威烈王时新田人。初仕鲁,为参军;后仕晋,居相位。忠君为国,学贯文典,端萧纲纪,德显于世,誉传古今。

黄歇  

黄歇(前314-前238年),古黄国后裔。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战国楚国楚考烈王任楚国令尹(宰相)25载,为楚国作出重大贡献,封春申君,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黄霸

黄霸(公元前132-公元前51年),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汉宣帝时,召任为廷尉正,后历任杨州刺史、颖川太守、太子太傅、御史大夫等职,公元前55年任西汉丞相,封建成侯。他一生为官以奉法循理著称,故史家誉之曰循吏,后被史家推崇为循吏典范,记入史册而流芳百世。

黄香 

黄香(68-106年),字文强。江夏安陆(湖北云梦)人。公元前92年任东汉尚书左丞。

黄琼 

黄琼(86-164年),字世英,黄香子。初屡召不就,后因李固致书,顺帝时应徵至京,拜议郎,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为政练达,能争善辩,忠君敢言。桓帝欲加封大将军梁骥,满朝称颂,公独提异议:“赏必当功,爵恐怕越德。”旋因宦官左官等五侯擅权,称疾不起。临终上疏,要求皇上“广纳贤才,依靠忠良,远避谗佞”。言辞恳切,一片忠心。延熹七年卒于家,赠车骑将军,谥忠侯。

黄琬

黄琬(141-192年),字子琰,黄香曾孙,东汉献帝时累官至司徒、太尉,封关内侯。189年,与司徒王允共诛灭董卓。192年(献帝初平三年),董卓部将李傕,攻入长安,被俘下狱而卒。黄琬与祖黄琼,曾祖黄香,皆名相忠贤,世代英杰,自东汉中期以来,绵延100多年,是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家族。

黄尚 

黄尚(100-180年),字伯河,河南郡邔(今湖北宜城县)人,东汉顺帝阳嘉三年(134年),以大司农职替代刘崎为司徒,任宰相职5年。

黄琼芝

黄琼芝(380-450年) 女,河南潢川定城人,十六国时南汉国中宗时侍中,朝服冠带,参决政事,为我国古代少有的巾帼女宰相。

黄中庸

黄中庸(1030-1110年),字长行,号军城居士,谥文正。北宋名相,福建兴化军城西驿前街府西巷(即闽莆田城西瑞龙庵西侧黄文正宰相府尚存)俗称黄侍中枢密第。北宋景佑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皇佑三年兴化府试贡元、四年(1052年)福建乡试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历官江西安福知县、县令;宋治平二年(1065年)起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北宋治平四年(1067)四月,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为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月司马光为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辞去相职判西台,向神宗帝荐授德才兼备黄中庸拜侍中至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十二月底理宰相之职。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司马温国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继任司马光为宰相。崇宁二年(1103年)遭奸相蔡京排挤,被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祐碑而致仕焉。蔡京败,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有旨复起黄中庸为宰相未拜命卒,诏赐赠侍中谥文正。

黄履  

黄履(1030-1101年),字安中,福建邵武人。宋嘉祐元年(1056年)进士。神宗朝,累官御史中丞。哲宗即位(1097年),拜尚书右丞。绍圣初,复御史中丞,弹劾吕大防、刘挚等人甚力。后两任尚书右丞。

黄祖舜  

黄祖舜(1100-1165年),字继道,号巩溪宫人,世称莆田巩溪枢相族。福建福清平南县(东瀚镇)大壤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迁参知政事。祖舜一生著作甚丰,除《论语讲义》、《易说》、《国风小雅说》和《历代史议》外,还有其他文集15卷。

黄潜善

黄潜善(1070-1129年),字茂和,福建邵武人。聪敏好学,18岁登徽宗元符三年进士。宣和初,为左司郎中。靖康二年(1127)为中书待郎,高宗即位,潜善为右仆射兼御营使。不久高宗决计南迁扬州为行在,准李纲辞相位,迁公为相。

黄洽

黄洽(1122-1209年),字德润,宋福州侯官(福建福州市区)竹岐乡榕岸村东里人。唐朝御史黄滔九世孙。隆兴元年(1163)以太学士进士第二及地,授绍兴府观察判官。历任浙江安抚使、太学国子博士、枢密院编修官、通判福州、太常丞、秘书郎、著作郎、右正言、待御史、右谏议大夫、御中史丞。孝宗经常召其商榷政事。淳熙十一年(1184年)任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年)致仕,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敏”。著《奏议杂著》、《文集》、《奏议》85卷。

黄镛  

黄镛(1230-1300年),字器之,福建莆田后黄人,宋进士,宋德佑圥年(1275年)镛升给事中,正色立朝,言论不挠,陈时政十二事,转兵部侍郎,兼国史实录院修撰,升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加太傅。玺书褒崇,追封五代,建筑府第,御书“新府堂”赐之。翌年二月,又升任右丞相,参知政事。景炎元年(1276年)再授丞相。逝世后,赐茔于光化县之温阳。

黄淮  

黄淮(1367-1449年),字宗豫,浙江温州嘉善人,明永乐间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1449年卒,寿83岁,谥文简。著《黄介庵集》、《省愆集》等。

黄立极

黄立极(1568——1637年)字中五,明直隶元城(今河北大名)人。万历(32年)进士,任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五年(1625)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旋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次年迁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为首辅。

黄景昉  

黄景昉(1596-1662年),字太雅,明晋江东石人。北宋宰相黄中庸二十世孙,天启(1625年)进士,崇祯元年,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庶子直日讲。十六年,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尽忠职守,敢于直言,屡有建白。著有《馆阁旧事》、《读史唯疑》、《宦梦录》、《经史要论》、《东崖诗稿》、《国史唯疑》等。

黄士俊

黄士俊(1570-1661年),字亮垣,号玉仑。明广东顺德杏坛甘竹右滩人。莆田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宋状元尚书黄由字居正十七世孙。万历丁未(1607年),殿试第一、状元及第,任修撰。历官宫谕少詹,升礼部佳郎,晋礼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年)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行相事)。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1647年南明桂王时,召为相辅国,因年过八十,不能决事,辞职归乡,卒于家,谥文裕。

黄鸣俊

黄鸣俊(1580-1646年),字启甸,号千万,明末福建莆田东里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南明唐王即位福州,召兵部侍郎,进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

黄道周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平,明末福建漳浦人。黄道周祖籍莆田文赋里双牌铺(即莆田山牌村),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刺史开国公谥忠义黄岸公三十世孙、兴化军城始祖北宋会元郑獬榜传胪进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二十一世孙、宋隆兴癸未特奏进士潭州知府黄丰十八世孙。黄道周乞言自序状云:“先代从莆田徙居铜海(今福建省东山县)再世矣。”明天启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崇祯初官右中允,上疏救宰相钱龙锡,降调。又上疏语刺大学士周延儒、温体仁被斥遭为民。崇祯九年(1636年),后起为少詹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官僚多畏忌。上疏劾阁臣杨嗣昌;谪戌辰州,后以病告归。南明福王明官礼部尚书,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唐王立,任为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率师至婺源抗击清军,兵败被执至江宁(今江苏南京)不屈被杀。学识渊博,贯通古今,通晓天文历数。尝谓“性则通天彻地”,“著不得丝毫气质”,驳诘宋儒“气质之性”说。工书善画,文章风节高天下。著有《易象正义》、《三易洞玑》、《洪范明义》、《孝经集传》、《石斋集》、《骈枝别集》、《春秋揆略》等。其《博物典汇》20卷,分72类,始自“天文”终于“四夷”,堪称书中之上乘,是研究古代科技及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

黄锡衮

黄锡衮(1621-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福建晋江池店镇潘湖人,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平抚三藩荣绩素著,深受圣祖倚重,康熙九年十月晋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入阁参与机务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衔。康熙三十八年十月致仕,钦赐“卿相扬祖武”御匾。1707年卒,谥号文僖。著有《黄文僖鸣凤集传》、《白叶乡杏塘黄一鲁武士记》、《潘湖叟黄大学士文集》十卷、《金墩黄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