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清茶与田园 原创
“报丧”,是我们皖南老家对某一去世人家的亲戚朋友送信一事的民间俗称。比如,村里有哪位人家“老人”了,要差人去重要亲戚家送信,大总管会根据这户人家亲戚的多少,路途的远近和具体方位,一一标识清楚,写清楚姓名住址和丧事的日程安排,然后派人去送信。
这一次周末回家,正碰上老家的一位80多岁的刘奶奶去世了,目睹了这一流程。
其实,在我们皖南老家,这个事情,只要是派到你,基本上是无法拒绝的。家里其他事情都要放一放,先去做大总管安排的这个差事。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没有比“人死了”更要紧的事了!
这一次,刘奶奶去世了,刘奶奶家族里的长辈首先去请了大总管过来。
死者的遗体停床之后,就需要请来“阴阳”先生按照死者咽气的时间推定“出殃’的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安葬、“头七”、“总七”、百日、一周年等具体的日子,并把这些时间用白纸罗列出来,贴在墙上,丧葬祭礼按照此表如期进行。
与此同时,“大总管”要安排指路和“报丧”等事宜。比如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这些都是由大总管统筹安排指挥,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大总管会拟写了一个名单,这个名单中包含“八仙”、“地仙”、“报丧”等等其他帮忙人员名单。村里人听到哭声,每家每户都会过来帮忙搭丧棚,根据名单各司其职帮忙料理丧事等等。
然后,大总管带着身穿孝服的孝子,先去八仙家一一请求帮助。只见大总管在门口一声喊:“某某某在吧?”然后孝子“嘭”的一声跪下来,这时候,眼疾手快的就赶忙把孝子托起来,不让跪。等孝子说出诉求,被求的人都是连忙答应,即便家里等着要采茶插秧,都统统往后挪。
等把“八仙”确定好,大总管再安排孝子去刘奶奶家的重要亲戚家“报丧”,这个重要亲戚指刘奶奶家的“娘家一族”。其他附近亲戚就是“报丧人”去报信。
“报丧”也大有讲究,在我们皖南一般“报丧人”胳膊上系个白布,到了要“报丧”的那家,人是不能进家里去的。只能在院子里放串鞭炮,等主家人出来,“报丧人”向主家鞠躬,然后告诉他,谁谁谁过生了,准备哪天抬上山之类的,像这样把入殓日期说清楚,“报丧”就算结束。孝子报丧却是要哭着下跪的,再把去世的人和下葬的日期说清楚。#头条创作挑战赛#
等到刘奶奶的娘家一族人来上香吊唁时,孝子们是要跪地哭嚎迎接的。这时,棺材旁边的执事先生就会根据来人的身份,给他们每人一块长短程度不一样的白布,俗称“丧布”。
我们皖南的规矩是:去世之人的直系晚辈是3.5尺白布长,扎在头上,以拖到腰部合适;隔一代的2.5尺左右白布,扎在头上,以拖到背部合适;隔2代的直接以红布包头即可。
这一次刘奶奶的葬礼上就有4个扎红布的小朋友,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第四代人。
看着他们悲戚戚的跪着给刘奶奶上香烧纸,不由感叹生命无常!
总结:其实在农村人的心中,“送死”是比迎接新生还要重要的事情,风光厚葬已经成为了一项传统民俗。如今,虽然很多流程仪式都已简化,但还保留很多传统习俗,这些仪式都蕴藏着活着的人对逝去之人的不舍和留念!
———————————————
我是@清茶与田园,谢谢您的支持!如果有幸收到您的评论,我会尽量一一回复,原创不易,感谢您的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此图为“冷丧和热丧”一并举办“下书”内容
父亲早亡未举办丧礼,自己又早于母亲先亡,其子要为祖父和父亲“下书”举办丧礼,也就是“冷丧”和“热丧”一并进行。
丧礼一并举行时讣告一般按照长幼顺序合并书写在一张纸上。如果祖母尚在,在书写讣告时应该以“承祖母命”的名义来操办丧礼,具体操办丧礼人的称呼应以和祖母的关系来确定。
给亲友“下书”时一般应通知亲友家族的“长支”。
“热丧”为家祭,“冷丧”为墓祭,很多时候“冷丧”往往伴随着迁坟,一般在墓地搭建灵棚进行。所以当两种丧事一并举行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家族人丁兴旺,参加丧礼的人数较多,会将“跪棚”人员分成两拨,分别进行;另外一种是先在墓地灵棚进行墓祭,然后回到家中再进行家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丧礼的很多程序已经淡化或消失,但是自古以来丧礼“当大事”中蕴含着的文化,无论精华还是糟粕都依然在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丧葬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一种,丧葬中的很多礼仪,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记得去年的时候,我的一个姨夫去世,我从别的亲戚那里得到消息,急忙去告诉我父亲,并告诉我父亲我马上就过去。姨夫家在邻村,作为不远的亲戚,平时我们两家走动很近。
我父亲和我姨夫平时关系也很不错,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早先时候还一起做过买卖。平时我姨夫来我们家串门,或是我父亲去我姨夫家串门,双方都是无比客气,热情招待。
在我马上要离开的时候,不料我父亲说道,“你现在不能去”。我能听得出来,父亲声音发颤,我姨夫死了,他也很伤心。
我旋即就很纳闷,本来我们两家关系走得近,父亲为啥不让我去呢?
没等我问,父亲便说道,“你没听说过不报丧,不吊孝吗?”
别看我四十多岁的人了,这个还是第一次听说。父亲今年七十岁,小的时候读过几年书,但也没读出啥名堂,不过他对一些老道理懂得却不少。在我心里,有时候就是封建、迷信、老套。
不但父亲这样说,就是刚进来串门的四叔也这样说。
他们说到的其实是一种丧葬礼仪。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的礼仪并不是完全相同,不过大同小异。
“不报丧,不吊孝”指的就是去世的人家必须要派人亲自来告诉亲戚。这个派出来的人,一般都是死者的家属,或是死者家族里面的人。一般都是在五服之内的人。在有些地方也称之为“送信”其实就是报丧。
没有人来报丧,即使知道了亲戚家有人去世的消息,也不会去的。就权当是不知道。因为这是一种礼仪的问题,有人去世的家里没有礼貌在先,亲戚不去吊孝属于正常。
所谓吊孝,就是拿着烧纸、纸钱之类的到死者家,给死者磕头,有的时候还需要哭上几声。
“不烧纸钱,不谢孝”指的是前来吊孝的人,要烧纸磕头的,如果没带纸钱,没有磕头(或是鞠躬)这就属于没有礼貌的行为。吊孝的人没有礼貌,那作为死者的家属也就没必要有礼貌了,所谓礼尚往来。这时候死者的家属就可以不谢孝。
谢孝,顾名思义,就是感谢、答谢前来吊孝的人。如何感谢,一般都是给前来吊孝的人磕头。在民间如果有人家死了人,儿女们通常都会见人矮半截,膝盖当脚的。
“不报丧,不吊孝,不烧纸钱,不谢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礼仪,规矩。这其实是在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要讲究礼貌。如果失去了礼貌之类的东西,那我们的民族也就不是礼仪之邦了。
社会发展到今天,老一辈的很多礼仪慢慢被人所淡化。比如报丧吊孝这类事情,有时候只是通过手机打个电话而已。现在的年轻人对老祖宗留下来的礼仪知道得少,需要尽量多学习。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各种优良文化传统发扬下去。(END)
在农村,一直以来都有着非常多的风俗讲究需要遵守,即便经过了千百年时间的洗礼,这些风俗依旧存在!
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
丧不报孝不吊:在农村一旦家里有老人去世,则家里必须要有人去给亲朋好友报信,告诉他们这个消息。我们称这种行为叫做报丧,一般报丧的人都是与逝者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儿子或者侄子之类的。如果接到了通知,则会去吊唁,可如果没有接到消息,只是从别人那里听到消息,则不必去吊唁!
不烧纸钱不谢孝:在农村有人去世的时候,农村会有停丧的习俗,再次期间,逝者的后代会在灵前跪拜,并对前来吊唁的人进行感谢。如果有人过来吊唁的时候没有烧纸钱的话,那表示来人与逝者的关系并不是非常的亲近,这时候并不需要行跪拜的谢孝礼。
七不出门,八不还家
现在的意思:这句话说的是大年初七和大年初八两天的贵,大年初七不能离家,大年初八在外的人不宜返乡回家。人们认为这两天做这两种事情时非常不吉利的,容易发生不好的事情。可是这种迷信的说法并不是这句话原有的意思!
古时的意思:其实所谓的“七不出,八不归”,指的是在人们外出的时候,家里必须要有七件事要办理妥帖才能没有后顾之忧,这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种日常所需。因为在以前外出的都是家里的主心骨,大多是男人,所以对于家里的事情要做好万全的考虑才能安心。而“八”则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在外面正当做人,遵守礼义廉耻,才能有脸面回家,不然就算回到家乡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所以在古时,人们会用“七不出,八不归”这句话来教育后人做事要心思缜密,做好万全的考虑。做人要行的端,做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