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也就是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
在古代,春节是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也称作“元旦”,或叫“元辰”、“元日”、 “元朔”、“朔日”等等。还有称正月初一为“三元”的,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改用阳历纪年,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
“年”,传说原是太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上生有触角,十分凶猛,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之际,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时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把“年”吓跑。夜去天明,大家安全无事,便高兴地相互祝贺,拿出最丰美的食物在一起吃。这样,年复一年,这一天便形成了一个相互祝贺的欢乐节日,叫做“过年”。
另一种传说是,“年”有谷物成熟的意思,《春秋谷梁传》说:“五谷大熟为人有年”。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后来又逐渐成了“岁”的代称。久而久之,农历新年也便成了我国民族的重要节日。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迎接这个节日,民家常在年前好多天就做准备。过去有句歌谣说:“二十三点灶腊,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去插花,二十九去沽酒。”这大体反映了各地准备过年的情景。
一年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除夕守岁是春节活动中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叹风土记》说:“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风俗开始于南北朝时代。现在,一般人家在除夕都要吃一顿最丰美的晚餐,有的地方叫“年夜饭”。饭后,全家欢聚谈笑,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直至深夜。一到半夜子时三刻(即—卜二点),鞭炮齐鸣,相互庆贺新春快乐。
在春节期间,食品既要丰美,又要讲究意义。在民间,大部分人家都有吃年糕和年粽的习惯。吃年糕,是希望生产和生活步步高(“糕”和高谐音),吃年粽则象征天天都足食,岁岁有余粮。有的人家在春节这天,每个人都要咬一口生萝卜,俗称“咬春”,以预防疾病。
春节期间还有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习俗。
上一期分享了二十四节气的前十二个,接下来继续分享后十二个节气,想了解前十二个节气的点击这里!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详情介绍
13、立秋 - 秋天开始第一候:凉风至。酷热即将退去,迎来清爽。
第二候:白露降。昼夜温差开始变大。
第三候:寒蝉鸣。与“蝉始鸣”相呼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的8月8日或9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到了这个季节,梧桐树的叶子开始落下,故有“一叶落秋来”之说。虽然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炎热的天气并不会结束。立秋后的炎热天气通常持续30天,称为“秋虎”或“小阳春”。由于降水量减少,这段时间比大暑期间更加闷热。
传统习俗: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中国人也会祭拜土地神以表达感恩之情。农民们也会聚在一起分享西瓜或其他当地食物,这被称为“咬秋”,试图摆脱厄运,庆祝今年辛勤劳动的收获。 另一个有趣的习俗就是“贴秋膘”,这可以帮助人们度过接下来的严冬。
14、处暑 - 标志着炎热天气的结束第一候:鹰乃祭鸟。老鹰此时最为活跃,开始大量捕食。
第二候:天地始肃。草木开始发黄并不再发出新芽。
第三候:禾乃登。禾类作物开始成熟收割。
“处暑”发生在每年8月23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至此,炎热的夏季过去了,暑气也停止了。这是一年中从炎热到凉爽的过渡时期。随着降雨,气温逐渐下降,早晚凉爽明显,但白天炎热天气仍可能持续。传统上,极限暑气是夏季与秋季之间的较量,两个季节日以继夜地比拼实力。
传统习俗:迎秋,民间常有庆祝秋季的活动。如今,人们经常去山里旅行,欣赏美丽的秋景。对于渔民来说,这个时期是钓鱼的好时机。海水温度依然温暖,外海有大量的鱼、虾和贝类。
15、白露 - 植物上开始出现露珠第一候:鸿雁来。鸿雁开始飞向南方过冬。
第二候:玄鸟归。对应春分“元鸟至”,燕子开始飞向南方。
第三候:群鸟养羞。群年开始储存食物和换羽毛。
“白露”来临时,气温进一步下降,天气转凉。早晨,你可以看到草地和树木上的露珠。“白露”发生在每年的9月7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65度。鸿雁和燕子飞回南方,鸟类开始储存过冬的食物。到了这一天,凉爽的秋风从北向南吹过淮河以北的大地。中国的很多地方,空气清新,天高云淡。人们时常能感受到徐徐的秋风徐徐吹来。
传统习俗:福州吃白露桂圆、南京喝白露茶和白露米酒。吃山楂的季节,浆果提取物长期以来一直用于草药。山楂中的抗氧化剂被认为可以通过强化血管和刺激血液流动来促进心脏健康。
16、秋分 - 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第一候:雷始收声。秋天以后雷声渐渐少去。
第二候:蛰虫坯户。小虫子开始躲起来并用土封上入口。
第三候:水始涸。华北地区河流水位开始下降。
每年9月22日至9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到来。古书上有“秋分”之说,这一天阴干阳气各占一半。意思是昼夜平衡,冷热均匀。在中国农历上,“秋分”是秋天的开始,这一天正好是“立秋”到“霜降”的中间点。“秋分”过后,气温明显下降,正如农家谚语所说的“秋雨一场更冷”、“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传统习俗:在古代从皇室到平民,所有人都会在这一天祭月。由于这种情况每年不会发生在同一天,有时这一天的月亮也不是最圆的。 拜月仪式逐渐成为农历8月15日的中秋节,此时月亮美丽而完美。一些时令蔬菜水果和胶布丁是当天最受欢迎的食物。
17、寒露 - 天气开始变凉第一候:鸿雁来宾。鸿雁陆续到店南方。
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鸟雀都不见了而海边出现很多蛤蜊。
第三候:菊有黄华。此时菊花开始绽放。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在每年的10月8日或10月9日。意思是比“白露”还冷,露水正在变成霜。十月气温明显下降。当冷空气遇到秋雨时,空气中丰富的水蒸气很快达到饱和,从而产生烟雨或雾。鱼儿都游到浅水区,正是出钓的好季节,而却又到了秋收的时节。
传统习俗:许多人利用好天气去徒步旅行,寒露时节,正是石榴上市的季节,也是喝菊花酒的季节。湖南西部的侗族有寒露时制作腌鱼的习俗。据说,寒露当天用米酒、盐、糯米、花椒粉、辣椒粉、生姜等辅料制作的腌鱼特别美味。
18、霜降 - 天气转冷出现霜第一候:豺乃祭兽。豺狼会把捕捉的猎物陈列好存放。
第二候:草木黄落。草木开始发黄凋落。
第三候:蜇虫咸俯。小虫子躲在暗处不动也不进食。
“霜降”通常发生在每年的10月23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黄河沿岸大部分地区出现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许多地方的气温达到0摄氏度。空气中的水蒸气以微小的冰针或六角花的形状冻结在地面上。树叶落下,虫子停止进食,准备冬眠。枫树的叶子在这一天之后会发生一些化学变化。颜色由绿转红,正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
传统习俗:中国许多地区在这个时候吃柿子,被认为是预防感冒和流感的绝佳方法,古话说:“吃柿子不流鼻涕。”最喜欢的活动是与家人和亲密的朋友一起欣赏这个季节最美丽的花朵菊花。天气变冷时,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鸭肉、芋头或羊肉也很受欢迎。
19、立冬 - 冬天开始第一候:水始冰。此时有些地方水开始结冰。
第二候:地始冻。土壤也开始冻上。
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海边可以看到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每年的11月7日或11月8日是“立冬”,太阳到达黄经225度。当北斗七星的柄指向西北, 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降临在中华大地上。从占星学上来说,它标志着冬天的开始,动物进入冬眠、植物枯萎、地面荒凉、准备下雪时储存能量。然而,从气象上来说,当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的第一天,冬季就开始了。
传统习俗:这一天,人们除了举行传统的祭祖仪式外,还要烧五彩纸,这一习俗在中国很多地方仍然沿用。冬补,因为冬天即将到来,所有该吃些好的补充一下。吃饺子,在北方尤其是冬天的节日,饺子都比较受欢迎。
20、小雪 - 开始下雪了第一候:虹藏不见。即便下雨也见不到彩虹了。
第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阳气上升阴气下降。
第三候:闭塞成冬。天地万物进入休眠状态。
每年11月22日至11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正是“小雪”时节。黄河沿岸部分地区开始下雪。通常是小雪,夜间结冰,早晨融化。土壤不够冷,地上不可能积很多雪。这段时间,彩虹消失了,因为不再下雨了。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万物失去生机。小雪意味着北半球气温急剧下降,降雨甚至降雪的可能性增加。
传统习俗:这天的传统食物是糯米糕。在古代,糯米糕是传统的祭祀祭品。农民用来祭祀“牛神”。这天过后,农民们也开始制作腊肉。长桌宴,贵州省雷山县的苗族在农历十月上半月庆祝新年。人们走村串户,祭祖、杀年猪、敲糍粑、吃长桌宴、跳芦笙,节日庆祝活动可以持续整个冬天。
21、大雪 - 第一场大雪第一候:鹖鴠不鸣。鹖鴠鸟停止鸣叫。
第二候:虎始交。老虎开始社交求偶。
第三候:荔挺出。马薤草开始生长。
“小雪”之后就是“大雪”,时间为每年的12月7日或12月8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大雪顾名思义,就是雪天多、降雪多的意思。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0摄氏度以下。大雪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如果雪很大,说明明年将是丰收年。这是因为雪中的氮化合物比雨中的氮化合物多4倍。
传统习俗:农民们要为蔬菜、果树、花卉和牲畜的种子保暖。还要检查冬麦田,松土。这一天是中国人开始腌肉迎接新年的日子。人们还认为,这一天是吃羊肉、当地水果或粥等美食并获得更多能量以预防疾病的绝佳时机。
22、冬至 - 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第一候:蚯蚓结。蚯蚓交缠在一起过冬。
第二候:麋角解。与鹿角解类似,麋角开始脱落;
第三候:水泉动。地下水还在流动且感觉温热。
“冬至”是在12月21日至12月23日期间,太阳到达黄经270度,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这一天之后,中国许多地方都会经历最冷的时期,此时起开始“数九”,总共有九个时段,每个时段九天。
传统习俗:人们相信这一天是阴消阳生的日子,是值得庆祝的吉祥日子。冬至这一天,中国皇帝会率领官员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百姓之间互相问候。 北方地区这一天最喜欢的食物是饺子,而南方地区则最喜欢吃汤圆和面条。
23、小寒 - 变得更冷了第一候:雁北乡。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第二候:鹊始巢。喜鹊开始筑巢孕育。
第三候:雉始鸲。此时雉会感到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是第23个节气,发生在1月5日至1月7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对于中国来说,小寒意味着天气开始进入最冷的日子。这段时期北京平均气温在-5℃左右,东北部分地区可达-30℃。秦岭、淮河一带气温保持在0℃左右。过了小寒春节就不远了。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一切。
传统习俗:在南京,人们常吃菜饭。在广东省,人们早上吃糯米。小寒期间,人们开始囤积年货,比如春联、年画、灯笼、窗花等。根据中医理论,人们需要多吃阳气较多的食物,才能防止寒气损伤脏腑。羊肉火锅、栗子、烤红薯是小感冒的三种推荐食物。
24、大寒 -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第一候:鸡始乳。此时母鸡开始孵小鸡。
第二候:征鸟厉疾。凶猛的鸟类因饥饿而变得凶猛。
第三候:水泽腹坚。寒冷知己,冰冻三尺。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的1月20日左右,当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大寒到来。当这一天一到,就到了迎接春节的时候了。人们忙着买新东西、腌肉和准备年货。“大寒”代表二十四节气的结束,也标志着冬季的结束,而新的一年也将要来临,大寒是在冬至后的第四个九天,所以也是最冷的时刻。
传统习俗:一个重要日子是“腊八”节。“腊”是农历最后一个月,“八”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我们通常用八种杂粮熬成粥,即“腊八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所有腊八过后,农场的集市上开始热闹起来,各家也都准备好了杀猪宰羊。
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古人伟大的智慧,其中不仅涉及到了季节的变化,还涉及到了气候、自然物种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一年分为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气候变化: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了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气温变化。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雨和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体现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自然物候: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了自然物候现象。#传统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