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自清朝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谜题。在这方面,雍正一直百口莫辩、受尽了臣民质疑。然而在1929年,故宫档案馆发现了一封特殊的生辰八字。而这张生辰八字也成为了解开雍正继位之谜的金钥匙。
一、三帝齐聚1929年,故宫博物院曾经公布了一批内阁大库的档案,其中有一些珍贵的、隐秘的原始文件。其中一张,竟是乾隆的八字,上面还附有康熙六十一年的批语。乾隆的八字的内容如下:
“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批语:此命贵富天然,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年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别的不用问。”
也就是说,乾隆八字,用术语叫做火炼秋金,是天赋极厚的强势命运。有这种八字的人,极其聪明,极其仁孝,文武双全,将来妻子也非常销毁,命中注定会有很多子嗣。小的时候会有点浮灾,但并不碍事。十六岁之后,就一切顺利。将来健康长寿,贵不可言。可以说,这是绝对的、王者的命运。
那么在故宫档案馆中,为何会留下这样一张生辰八字呢?而这,就要从康熙立储说起了。
清朝时期,科技并不昌明,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走卒贩夫,都十分迷信命运。而康熙,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康熙为何要在康熙六十一年,专门给年幼的弘历算上一卦呢?
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22年。当年的阴历三月十二日,《清高宗实录》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那一天,清朝最著名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破天荒地聚在了一起,只不过当时雍正还得叫胤禛,乾隆还得叫弘历。
当时康熙执政已经进入了尾声,这位皇帝成功了一辈子,却偏偏在立储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原本,康熙想将皇位传给皇后赫舍里所生的皇太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就不让位,父子俩间生嫌隙,因此发生了两废太子事件。在此期间,他的九位皇子趁势而动,为争夺皇位撕破了脸皮。
康熙还发现,皇长子、皇八子和权臣联合,不断攻击废太子,欲取而代之。儿子们的图谋,让康熙心力交瘁,晚上经常失眠,成天唉声叹气,似乎得了抑郁症。
为了给父亲散散心,当时还是四皇子的胤禛上奏道:“我在圆明园的赐园里,有几百棵牡丹,都是珍贵品种,花开争艳,希望皇阿玛赏光,来我的园子里散散心。”
对于胤禛这个的儿子,康熙还是很器重的。此人不争不抢,对皇位似乎没什么兴趣,整天以书法和读佛经而自娱,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胤禛常称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
虽然胤禛十分“与世无争”,但是只要交给他一些任务,他又总能漂漂亮亮地完成。例如康熙朝的皇太后病逝,康熙将丧事交给胤禛来处理,结果胤禛安排得井井有条。后来,胤禛又多次奉命巡幸各地,总能出色地完成政务。因此在康熙心中,胤禛是十分能干的,是相当务实的。
在众兄弟中,四阿哥胤禛简直是一股清流。因此康熙常常巡幸胤禛的花园,前后达到11次,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虽然康熙很亲近胤禛,然而胤禛也不是没有弱点。首先,他不是嫡子,更不是长子,没有年龄优势;其次,从才干上来说,胤禛确实很有能力,但是八皇子、十四皇子也是文武兼备。最后,从个性上来说,胤禛为人阴沉、城府极深,深居简出、独来独往,似乎不是很能团结人。因此在当时,胤禛应该不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
然而在康熙六十一年阴历三月十二日,胤禛却借这次游园活动布了一个大局。而这个大局,将决定雍正是否能继承皇位。
二、康熙初见弘历当天,康熙来到圆明园,胤禛将他引导至牡丹台,父子俩欣赏着怒放的牡丹,说着家长里短,好一派父子情深。就在这时,胤禛突然对康熙说:“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就没见过你,今年都是十多岁了,你想不想见见?”(《清高宗实录》:以予名奏闻,遂蒙眷顾……)
明明有孙子,却自出生后十多年都没见?在通常家庭看来简直不可理喻,然而在皇家,却是稀松平常之事。康熙活到成年的儿子有20个,光孙子就有97个。康熙每天政务缠身,哪有那么多功夫去见自己孙子呢?因此康熙一生中,只见过了30多个孙子。其他孙子,一生都没见过爷爷。
既然来了,自然要见见。康熙说:“那就带上来吧”。随后,胤禛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被带了上来。两人今年都是十二岁,并非一母所生,年龄相差只有两个月。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对于弘昼,康熙并没有什么印象。但看到排名第四的弘历,康熙却感到非常惊讶。从相貌上看,弘历皮肤白皙,长得很出众,同时气质沉稳,眼神不卑不亢。
其后,弘历和弘昼给皇爷爷行礼。相比之下,弘昼显得很拘谨,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反观弘历,则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似乎没有紧张和局促。
康熙作为皇帝,一辈子不知和多少人打过交道,却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于是康熙和蔼地问弘历:“你今天读了什么文章?”弘历则回答:“我正在读周敦颐的《爱莲说》。”
康熙接着说:“那你背背看?”随后弘历一口气将《爱莲说》背出,一字不差。这让康熙非常惊喜。(《清高宗实录》:偶举《爱莲说》以试,诵通融彻,奖悦弥至。)
据乾隆后来自述,自己从小就天资过人,记忆力非常好。与众兄弟相比,乾隆总是过目不忘。兄弟们还没背完一篇,自己已经背了三篇,因此老师不得不给乾隆布置更多作业。而从乾隆继位后的表现看,也确实多次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因此他的说法并非吹牛。
当晚,弘历、弘昼和康熙一起吃了顿饭。吃完饭后,康熙便回宫了。当天晚上,康熙想了很久,最终做出一个决定。
第二天,康熙的宫廷宦官来到圆明园,向雍正讨要一件东西,那就是弘历的生辰八字。到了这一步,雍正已经明白,自己成功了。
前文也提到,雍正将弘历介绍给康熙,事实上是个局。
康熙废掉太子后,之所以迟迟不能立储。一方面是因为皇嗣确实难以抉择,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特别喜欢皇太子的儿子弘晳。作为废太子胤礽的第二子,弘晳从小就被养育在宫廷中,备受康熙的怜爱。这一点,甚至连朝鲜人都看得出来。
就如《李朝实录》所说:“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尙尔贬处(允礽)矣。”
也就是说,康熙虽然非常厌恶废太子,但是对贤能的皇长孙却爱怜备至。因此,康熙迟迟不立储,也有想将弘皙立为太子的打算。因此太子虽废,却依然存在东山再起的可能。
为了彻底灭掉废太子,胤禛想出一条釜底抽薪之计,就是让自己的儿子代替废太子的儿子。知子莫若父,弘历的本身,胤禛是心知肚明的。从小到大,弘历就一直是胤禛最出色的儿子,文化上乾隆博闻强识;武艺上,弘历身材矫健,善于骑射。这样优秀的皇孙,康熙怎么会不喜欢呢?
康熙六十年,在承德避暑山庄,雍正真正见识到了自己儿子的天赋有多么恐怖。根据乾隆《御制诗全集》记载:
“康熙六十年,予年是以,随皇考(胤禛)至山庄内观莲所下,皇考命予背诵所读经书,共五千余言,不遗一字,时皇祖(康熙)近侍,皆在旁环听,咸惊颖异。”
也就是说在当天,雍正考了弘历一篇经书,长达五千多字,结果弘历竟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当时,康熙的近侍们也在一旁围着听,都感到十分惊讶:“这孩子太聪明了啊!”
近侍随口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雍正。第二年,雍正就将弘历介绍给了康熙。而弘历,将是彻底打倒废太子的秘密武器。最终,弘历不负雍正所望,成功地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因此,才发生了康熙要弘历生辰八字的事件。
经过测算,乾隆的八字简直贵不可言,真是难得的大富大贵之命。迷信命理的康熙当即做出决定,将弘历“养育宫中”。
在97个皇孙之中,之前仅有一人享有“养育宫中”的殊遇,他便是弘皙。康熙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将他作为未来的继承人进行培养。而如今,弘历也有了这样的待遇。很显然,弘历也成为了未来储君的候选人。作为弘历的父亲,胤禛的继位希望一时间大增。
那么在宫中,弘历能不能抓住机会,让康熙宠爱和重视自己呢?
三、康熙的恩眷此时的康熙已经是风烛残年,从康熙六十一年夏天开始,弘历陪伴康熙长达五个月,两人在避暑山庄一直形影不离。乾隆回想当年祖孙相伴的情景,动情地写道:
“夙夜祗随圣祖,绨几展书,则亲授章句;批章引见,则敬立座侧。至于传餐侍膳,曲承含饴依膝之欢。”
也就是说,弘历昼夜陪伴皇爷爷,为他展书研墨。而康熙则亲自教导他知识。吃饭的时候,两人工作一桌,康熙就像全天下普通的爷爷一样,不住地给弘历夹菜。在康熙最后的岁月里,这个乖巧的孙子给了他非常大的慰藉。短短半年里,祖孙俩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清高宗实录》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细节。一天,康熙在避暑山庄的一个小湖便泛舟,眼看就要靠岸。当时乾隆正在一座山上玩耍,他看到爷爷后,急急忙忙地跑下山,想迎接皇祖父。康熙见了,担心地不得了,急忙站在船头,大喊:“弘历慢一点,别摔着了。”这样温馨的一幕,甚至乾隆到了晚年都无法忘怀。
还有一次,弘历随康熙打猎。在马上,康熙用一杆鸟枪射杀了一只黑熊。那黑熊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于是康熙对弘历说:“你上去补一箭吧!”谁知当天,一向乖巧的弘历就好像没听见一样,坐在马上昏昏欲睡。康熙看着有些生气:“你为什么不动?”
话音刚落,那熊突然暴起,像发了疯一般向人们扑来,所有人都被惊呆了。还好康熙比较震惊,一枪爆了黑熊的头,这才让大家转危为安。
这件事,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眼中,古往今来的皇帝都是强运之人。如果当时弘历听了自己的话,恐怕早就被黑熊撕碎了。平时弘历一直很勇敢,而这一天却表现得昏昏欲睡。迷信的康熙认为,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事毕,入武帐,顾语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也就是说,康熙对随侍的太妃说:“弘历的命运太贵重了,将会比我还有福气。”要知道,康熙执政六十年,多子多孙,富有四海,试问谁能比他更有福气?很显然,从此时起,康熙已经正式将乾隆列为自己的继承人了。
此事发生一周后,康熙特地去了圆明园,他要见一个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弘历的生母钮钴禄氏。迷信的康熙,也要看看钮钴禄氏的面相。
和《甄嬛传》不同,历史上真实的钮钴禄氏只是个出身低贱的大丫头,长得也不像孙俪那么美艳,在府内只是干一些粗活、累活。在她十九岁那年,三十四岁的胤禛突然心血来潮,和她发生了。谁知正是这一夜,让钮钴禄氏珠胎暗结,生下了弘历。
由于钮钴禄氏相貌平平,因此胤禛不是很待见她,因此连个名分都没有。在王府内,仍被称为“格格”。
虽然钮钴禄氏长相一般,却身体健康、十分有活力,老太太最后竟活到了86岁。当上皇太后之后,她还特别喜欢旅游,乾隆出去几次,钮钴禄氏每次都会跟随。85岁那年,她竟然登上了泰山顶,一路上步履很稳。由此可见,钮钴禄氏长得有多么“皮实”。
那一天,康熙接见了钮钴禄氏。面对着这个大脚丫头,康熙端详了很久,然后说了这么几个字:“果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
古代选择皇后,并不看重其相貌,主要看重其德行。因此不太漂亮,反而是钮钴禄氏的加分项。从后来的画像来看,钮钴禄氏长得五大三粗,方面大耳,是真正的福相。乾隆后来回忆:“似已知予异日可以付托。”弘历有福,他的生母也有福,雍正和弘历的皇位这时候终于能够坐稳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雍正、乾隆能继位,并不完全是因为康熙十分迷信,而主要因为父子俩确实有才能。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猝然病逝,他的继承人正是四阿哥胤禛。根据朝鲜人的记载:
“康熙曾遗言: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这里的第二子,其实就是弘历,因为弘历的两个哥哥早就已经病逝了。可以说,康熙之所以立雍正为皇帝,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弘历的存在。
弘历后来继位后,一直都在怀念着自己的皇祖父。他一生效仿康熙,甚至表示自己绝不会做“六十年”的皇帝。因为他决不能超过自己祖父的“六十一年”。在他执政的第六十年,乾隆见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嘉庆。
因此在执政中,乾隆每每想起皇祖父对自己的重托,总会朝乾夕惕,战战兢兢。因此,乾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工作狂”皇帝。就如他自己所说
“若予,则皇祖、皇考付托所游重,言念及此,自视常若不足,岂敢弛朝乾夕惕之志?故凡出 治临民,惘不尽心筹度,日慎一日,至于今三十年。”
他非常清楚,如果不是皇祖父的提携和呵护,自己这个王府“格格”所生的庶子,只不过会成为一个历史上籍籍无名的王孙公子而已。
在以往,康熙索取乾隆的生辰八字,不过只是乾隆的一家之言。到了1929年,乾隆八字在故宫档案馆被发现。人们才知道,乾隆所言不虚。十四阿哥确实才干过人,但他所面对的不只是雍正一人,而是雍正加上弘历。无论如何,康熙也不可能传位给他。
至于雍正改“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就更是无稽之谈了。首先,古代的“于”应写作“於”,无论如何也不能涂改。况且,康熙的传位诏书还有满文副本。请问在满文里,如何将“十”改成“于”呢?很显然,雍正篡位之说不过是乡野议论的野史罢了。
#历史开讲#
在封建社会,皇帝突然暴毙身亡,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件,而如果其生前还没有明确的指定太子,那么两者互相加持,将会引发朝野的极大动荡危机,以至于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局面。在这一点上,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范例。
而1643年的清朝,恰好也遇上了这种突况,被史书称为“长益神勇,善骑射”的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暴毙于盛京,时年52岁,由于其到死也未立过太子。因此,刚刚诞生的满清迅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状态。
上图_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
六岁的小娃娃最终笑到了最后皇太极死后,皇族宗室们蠢蠢欲动,既然“先帝”没有指定太子,那就意味着“能者居之”,大家都有机会。这其中,皇长子肃亲王豪格正值34岁壮年,且屡立战功,堪称帝位有力的竞争者。
而另一位“候选人”似乎比起豪格更具个人魅力,这就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比豪格这个侄子还要小三岁)。这位后来被乾隆赞誉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的青年王爷,除了军功卓著,更是曾担任吏部尚书一职,行政经验丰富,且很有大局观念和战略思维,这在当时的满清宗室内可算凤毛麟角,这也是皇太极在对其忌惮的同时又不得不放手重用的原因。而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前,也对这个十四皇子器重有加,甚至有努尔哈赤本来想让多尔衮继位的野史传说。
当然最后的结局却是,豪格没有上位,而在各方面都更具帝王之相的多尔衮最后也没有上位,反而是庄妃的儿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笑到最后,成为了皇帝。
上图_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
“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野史段子正因为出现了如此反常的一幕,因此一直以来的各种八卦段子也是满天飞。多尔衮和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当然这个真名远不如野史给她杜撰的名字“大玉儿”有名)本来是青梅竹马的一对,结果因为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做了庄妃,成了多尔衮的嫂子。
而多尔衮一直对庄妃痴心一片,不仅处处暗中帮助庄妃,还在关键的时候为了庄妃,将皇位主动让给了庄妃的儿子福临。不仅如此,多尔衮更是在日后为了庄妃福临母子打下了天下,而他自己到最后也只是甘于做个摄政王,到死也没有篡位。
诸如如此的故事,自清初的时候就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出现了“太后下嫁”这样位列满清“八大疑案”之首的传说。后世的各种传说故事,以致于今天各种烂大街的影视剧作品更是将这段野史渲染的栩栩如生,以致于多尔衮成为了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典范。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上图_ 朱祁钰(1428年—1457年),即明代宗
从继承顺位来看,“兄终弟及”的多尔衮根本不如“父子相承”的豪格在古代,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父子相承一直都是皇位继承的主流,而兄终弟及只是辅助,而且一般都出现在一些特殊非常时期。以明朝为例,朱祁钰以皇弟身份上位是因为皇兄朱祁镇兵败被俘,而太子朱见深当时年纪幼小不足以应付瓦剌大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局面,因此才得以上位。而朱厚熜上位则是因为朱厚照生前既没有子嗣,又没有亲兄弟,因此他这个堂弟才得以捡漏。
因此从身份上来看,尽管豪格的生母后来被皇太极所休妻,但毕竟是皇长子,还是要比多尔衮皇弟的身份要占尽优势。因此,多尔衮向正黄旗出身的重臣索尼谋求支持时,索尼毫不客气的断然拒绝,还表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上图_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
从实力来看,多尔衮也处于下风,并无优势多尔衮主要的支持者,在于自己同父同母所生的弟弟多铎、哥哥阿济格,以及苦心经营多年的正白旗、镶白旗两旗的兵马。多尔衮三兄弟都是能征善战,多尔衮自不必说,多铎后来还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两白旗的兵马也是身经百战。但除此以外,支持多尔衮的寥寥无几。
而豪格这一边,作为皇太极亲自统帅的嫡系正黄旗、镶黄旗两旗是其绝对的支持者,索尼还拉上鳌拜,并联合其他六位两黄旗重臣搞了个歃血为盟的八人“小圈子”,并扬言“原生死一处、立肃王维君”。除了两黄旗,资历最深的宗室,清太祖次子礼亲王代善也表示豪格 “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而另一位老资格,郑亲王济尔哈郎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见。而其他各方势力也基本持相同的立场。
由此可见,从实力对比上看,多尔衮一方其实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果真就撕破脸皮开战,多尔衮一方可谓凶多吉少,会面临被其他各旗兵马围殴的局面。
上图_ 镶白旗
福临继位对于多尔衮来说是最佳结局因此实际上,多尔衮无论是法理还是实力上,帝位的希望相当渺茫。因此,尽管多铎、阿济格一再领衔两白旗“规劝睿王当即大位”。但多尔衮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如果强行上位,必然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不仅自己这一派最终会失败,而且内斗也会导致新生的清蒙受毁灭性灾难。
但同时,自己与豪格明争暗斗多年,早已势同水火,豪格一旦上位自己这边也就是案板上的鱼肉,可谓“若立肃王,我等均无生望”。可以说摆在多尔衮面前的是进退两难的“死局”。
上图_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
然而,在一片大好形势下,豪格竟然公开谦让道“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当然以豪格的前后的表现看,他并非是真的“高风亮节”,而是假惺惺的推辞。他认为接下来大家会主动开始“劝进”,然后自己再“顺应”上位。
但事实证明,豪格的想法比较天真,他这一主动表态,多尔衮立马就坡下驴,当即表示豪格“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这是你自己说的不当皇帝,那就如你自己的愿。豪格没想到多尔衮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被怼的真是哑口无言。可见豪格虽然军功卓著,在政治斗争方面还是稚嫩的多。济尔哈郎对其“性柔,力不能胜众”的评价还是颇有些道理的。
上图_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顺治皇帝
接下来,多尔衮直接抛出了一个新结果“当立帝之第三子(福临),而年岁幼稚,吾与右真王(指济尔哈郎)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番话首先是明确表示了自己不做皇帝(其实也坐不上),向大家表达了自己的“大公无私”。
其次是确立了福临这个娃娃当皇帝,既是断了豪格上位的念想,也是向支持豪格的大众“服个软”,福临毕竟也是皇太极的儿子,还是符合“父子相承”这一原则的。况且庄妃不仅比较得宠,又是蒙古科尔沁出身,符合满清“满蒙联合”的一贯方针。
最后,则是明确了自己将来的地位,是辅政王,福临毕竟年纪太小,因此需要我去辅佐。值得注意的是另一“辅政王”多尔衮建议的是济尔哈郎,此人只是清太祖的侄子,而非直系子嗣,因此从“血统”上要远逊于多尔衮。由其同为“辅政王”,要比代善或者豪格来出任这个角色,对自己的威胁要小的多。
上图_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这一套操作可谓秀出天际。妙就妙在,本来根本就没有机会上位的多尔衮硬是将自己包装成了一个顾全大局主动放弃皇位的大度英雄。当然,出于对自己主动放弃皇位的“补偿”,让自己当个拿权的“辅佐王”也是理所当然。同时,还将死对头豪格彻底压制。多尔衮真堪称是政治PUA的大师,虽然其最终没有上位,但是依旧可以算是最后的大赢家。
皇太极当时给其亲王的封号“睿”还是恰如其分的。多尔衮的政治手腕,确实也比起豪格高的不是一点半点。当然从大局上看,如此结局也避免了满清为了皇位发生内战的局面。可谓“于公于私”,都是一个很好的处理结果。
由此可见,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为了儿女私情主动让位,有的只是多尔衮在深陷“死局”的情况下通过精心谋划去反败为胜。以“恋爱脑”的思维方式去解读这位枭雄的操作和心态,实在只是“徒增笑尔”。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清史稿》,,赵尔巽等著
[2]《历史上的多尔衮》,纪连海著,中国法制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很多新领导上位都信奉“新官上任三把火”,用立威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但这种做法不一定就是最优选择,年轻精明的乾隆就走了另一条更精明的路。
乾隆的继位与雍正相比算非常顺利了,但是继位顺利不等于能快速坐稳江山。正如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所说的那样:
“新皇帝一旦从前一代统治者手中接过权力,他立即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官僚政治的旋涡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谣言,摇尾作态的献媚乞恩,诚惶诚恐的畏惧战栗。这一切往往会使一个不够老练的统治者头晕眼花。”
乾隆继位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
这个年龄放到现在也就是硕士刚毕业,一个应届毕业生能有什么职场经验。从一个小白要变成一个成熟的职场人,还得经过一段较长的“实习”期,同时还得遇到一个好前辈指导。
乾隆幸运的是,他父亲雍正死得早,他能早点登基;但他的不幸就是在他实习期的时候,指导老师雍正就突然驾崩,导致年轻的乾隆在猝不及防、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承担起整个大清王朝的重担。
这个担子是真不轻,面对的挑战是真不小,那年仅二十五岁,既没来得及在朝中经营人脉,又没有过实习期的乾隆,他该如何处理各方势力坐稳自己的帝位呢?
雍正突然驾崩,乾隆猝不及防登基雍正的死,非常突然。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大学士张廷玉刚刚睡下,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是圆明园的太监来传圣旨,皇帝要他火速入宫。
张廷玉自然不敢怠慢,火速赶往圆明园。等张廷玉进到圆明园见到雍正时,张廷玉是“惊骇欲绝”,此时的雍正已经躺在龙床上,双目紧闭,呼吸微弱,陷入了昏迷。
这一年,雍正不过五十八岁,年龄不算老。前两天,雍正的身体确实有点不舒服,但依然可以正常办公。二十二日这一天的白天虽然病情有点加重,但依然能接见大臣处理政务,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雍正皇帝就迅速地进入到濒死的弥留状态。
太医开的药无力回天,拖到二十三日,雍正驾崩了。
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坊间有很多传言,最荒诞的说法是被吕四娘飞剑取了首级。而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雍正的暴毙是因为服用丹药导致中毒而死的。一个证据就是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雍正死后第三天,乾隆就把宫中那些被雍正豢养的炼丹道士全部扫地出门了。
雍正死得太突然,以至于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诏,接下来谁都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确立新君。此时,雍正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都在忙着大声号哭,那谁是雍正选择的下一任皇帝呢?
康熙大帝晚年最为伤心和无奈的事情恐怕就是“九王夺嫡”了,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雍正创造性地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就是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太子,而是将写有继承人名字的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等到皇帝驾崩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开传位诏书,确立新君。
其实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就把亲书密诏藏在了“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就在群龙无首之时,还是张廷玉最先镇定下来。
根据《张廷玉年谱·雍正十三年》的回忆:“我和鄂尔泰对聚集在寝宫的王公大臣们说:‘大行皇帝生前写有传位密诏,曾让我们二人看过。现在最紧要的事就是要找到密诏。’大家说是。
于是命令总管太监去找。总管太监说:‘这件事皇上没有和我们说过,不知道密诏藏在哪儿。’我说:‘大行皇帝当日密封的文件,应该也不会多。你就找外面用黄纸封着,背后写一个‘封’字的小盒,应该就是。”
没过多久,太监果然在张廷玉的指示下找到了密诏,王公大臣一起宣读诏书,诏书的原文是: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清世宗实录》
那乾隆听到诏书之后是什么反应呢?
根据张廷玉的回忆是,“新皇帝乾隆听到是自己继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劝解,新皇帝仍不起来。”
乾隆的哭是复杂的。虽然乾隆早就猜到自己将是大清国的继承人,但在他看来,储君的“实习”应该是场耐力竞赛,他都做好了四五十岁登基的准备。但没想到父亲雍正比祖父康熙还少活了十一年,死得太过于突然,以至于他毫无心理准备。
可以猜测,乾隆的痛哭,有丧父之痛,也可能是在释放毫无准备就要承担如此巨大责任的压力。
正统儒家信徒,反感严酷刻薄雍正为了保住皇位,为了大清江山,殚精竭虑拼命工作了十三年,但他个性刻薄,让人不敢亲近;在继位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和心腹大臣残酷无情;
最令人反感的是为了扭转康熙晚年政局的宽纵废弛,雍正施政过于猛烈,动不动就抄家,因此获得了一个“抄家皇帝”的恶名,最终是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厌恶他。
那顺顺利利登上皇位的乾隆,会像他的父亲雍正一样,以严酷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帝位吗?没有,乾隆“背叛”了自己的父亲。
乾隆应该是大清开国以来历代皇帝当中,受教育最完整、最系统、最严格的。从他青年时的诗集《乐善堂全集》来看,他应该算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儒家信徒。在他眼里,完美君主治理天下的做法“应该以德而不以力。所以德行高尚的人成功,德行不佳者失败。”
在《宽则得众论》一文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宽仁的政治理念:“如果能宽以待人,宽容他人的小过,成就自己的大德,那么人人都感其恩德,心悦诚服。如若不然,以褊急为念,以刻薄为务,虽然为政勤奋,如秦始皇那样每天批阅无数奏折,像隋文帝那样亲自替百官治事,又有什么用处?”
因此在乾隆眼里,父亲雍正并不是一个成功者,并且在内心深处对父亲的严酷刻薄深有反感,同时惋惜父亲吃力不讨好,不会做人。
与父亲唱反调,以宽仁笼络人心虽说古语有云“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但为了稳住自己的帝位,乾隆没有被这些空洞的字眼束缚住,而是毫不犹豫地与父亲唱起了“反调”。
雍正最为人诟病的是对手足兄弟的残酷无情。大哥、二哥都在雍正任内被监禁至死,老八、老九被禁锢削籍。三哥和老十、老十四也永远被囚禁。其他宗室被杀、被关、被流放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乾隆在当王爷的时候就对这些宗亲怀有同情,但是摄于雍正的威严不敢表露,可是为了赢得皇室和上层王公对自己的支持,乾隆登基一个多月后,就发出了一道震动朝野的谕旨: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万无可矜,而其子若孙实圣祖仁皇帝之支派也,若俱屏除宗牒之外,则将来子孙,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乃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具奏。——《清高宗实录》
乾隆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恢复这些罪人子孙的身份,那底下的王公大臣当然心领神会了。不久,几乎所有因为储位斗争而被摒出宗籍之外的人又恢复了身份。
乾隆赏赐给“阿其那”“塞思黑”的子孙相当丰厚的产业。就连雍正朝最重要的,前十四阿哥允禵也被放了出来,并且赐给公爵,给予优越的生活待遇,以让他安养晚年。
可以说乾隆的这一举动,一下子扫除了皇室王公之中对雍正乾隆一支的怨恨,新皇帝的“宽仁”如春风一样,让他们重获新生。
争取到皇室王公的支持之后,乾隆也已“宽仁”取得了官僚集团的效忠。
雍正时期的君臣关系,就像猫鼠关系一样。雍正总是以恶意去揣测自己的臣子,对臣子的一举一动都苛刻明察,一丝错误也不放过,而乾隆却让这些人感觉到了温暖。
对雍正留给他的老臣,比如张廷玉、鄂尔泰等,乾隆不但没有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例罢黜免官,反而非常尊重,即位之初对他们都称呼“先生”,还动不动就施恩赏赐。
对那些获罪的官员,乾隆不是像雍正那样锱铢必较,严厉冷酷,而是以“宽则得众”的原则给予开释,比如著名将领傅尔丹、岳钟琪都因贻误军机被判死刑,乾隆给予释放。
雍正去世时正因追赔赃款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官员一律获得宽大处理。据统计,乾隆初年从轻处理的官员,多达2100多名。
乾隆的宽仁是否赢得了人心?可以说效果是非常明显,全国臣民对乾隆的印象极佳,认为他是一位仁慈善良,甚至有点柔弱的贤君。
《啸亭杂录》说:“乾隆皇帝即位时,正是雍正皇帝严厉治理之后,他凡事皆以宽大为政,罢开荒,停捐纳,重视农业,限制僧尼。万民欢悦,颂声如雷。江南出现了‘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这样的歌谣。”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就连当时在北京的朝鲜使臣也称赞说:“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宽大之政。以求言诏观之,不以论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于罪台谏,可谓贤君矣。”
防微杜渐,大权独揽如果因此你就觉得乾隆是一个宽仁柔和的君主,那就把乾隆想简单了。
贯穿乾隆一生的政治信条就是大权独揽,正如他所说:“盖权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乾隆上位之初虽然执行的是一种宽仁的政治,但是对于能威胁到他帝位的势力,乾隆可是一点都不会放松和手软。
从古至今,对新皇帝权力威胁最大的势力就是太后和外戚势力,熟读史书的乾隆当然知道这一点。于是乾隆以一种“隆养”的方式处理与母亲钮祜禄氏的关系,虽然非常尊重孝顺,但是绝对不允许太后碰一下他的权柄。
举个例子,有一次,太后和乾隆聊天,就想让乾隆拨点钱修修顺天府的一座庙,乾隆当即满面笑容地应承下来。但转过脸他就降旨,严厉斥责太后身边的太监张保和陈福:
“张保糊涂不知事务,陈福随侍圣祖多年,理合深知体统,几曾见宁寿宫太后当日令圣祖修盖多少庙宇?朕礼隆养尊,宫闱以内事务,一切仰承懿旨,岂有以顺从盖庙修寺为尽孝之理?”看在太后的面子上对他们不予严惩,但声明下不为例:“嗣后如遇此等事务,陈福等不行奏止,轻意举动,多生事端,朕断不轻恕。”
乾隆表面上是在斥责太监,其实是在敲打太后。除了太后和外戚之外,乾隆防范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自己的兄弟叔伯。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清朝的崛起最倚重的就是家族力量。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是兄弟儿子一起打天下。为了皇位,爱新觉罗皇室内部几乎每一代都有激烈的政治斗争,康熙晚期激烈的“九王夺嫡”乾隆也是亲身经历过的。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乾隆刚登上皇位,就决定彻底改变清王朝的贵族政治传统,把所有皇族人物都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
对于自己还活着的两个弟弟弘昼和弘曕,乾隆在金钱、爵位上毫不吝啬,但是一涉及权力,乾隆就会格外警惕严厉,丝毫不让他们染指,还经常提醒他们:“不许干预政事,保全名誉。”
比如有一次,乾隆让弘昼在宫中给八旗子弟监考,考试开始了,乾隆迟迟不退席。弘昼大大咧咧地请皇帝回宫吃饭,说这里有他就行了。乾隆只是点了点头,但还是坐在那里没动。这时弘昼公子哥的暴脾气就来了,对乾隆说:“你难道连我也不相信,怕我被他们买通了吗?”
在专制时代,对皇帝这样说话就是大逆不道。当时乾隆一言不发就走了。等乾隆走后,弘昼才回过味儿来,知道自己犯了大错。第二天,就去给乾隆请罪。
乾隆对他说:“昨天,如果我答复一句,双方顶撞起来,你就该粉身碎骨了。你的话虽然不好听,但我知道你内心友爱,故而原谅了你,今后要谨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弘昼这才知道自己逃过了一劫。
乾隆即位时,弘曕年仅两岁,对于这个幼小的弟弟,乾隆很是关照,但自幼娇生惯养的弘曕性格缺陷很多,有一次给太后请安跪错了地方,跪在了乾隆平日跪坐的地方,乾隆就特别敏感,于是弘曕就被诸过并罚,革去亲王,降为贝勒,并解去了一切差事,永远停俸。弘曕经过如此挫辱,居然因此身患重病,很快不治身亡,年仅三十二岁。
对兄弟都如此严峻,对其他皇族,乾隆的严厉就不用多说了。至于说对于前朝泛滥的太监乱政,乾隆的防范也非常成功。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十一日,刚登上皇位两个月的乾隆就开始敲打太监。他发布上谕,指责雍正时期,一些太监不遵守既定礼制,妄自尊大。
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太监就是《甄嬛传》里的老熟人,雍正驾前太监苏培盛。乾隆指责苏培盛妄自尊大,竟然敢和阿哥们平起平坐,说“以前在朕弟兄面前,或半跪请安,或执手问询,甚至与庄亲王并坐接谈,毫无礼节”。
乾隆在上谕中严厉地敲打说:“太监等乃乡野愚民,至微极贱,得入宫闱,叨赐品秩,已属非分隆恩……尔等当自揣分量,敬谨小心,常怀畏惧,庶几永受皇恩,得免罪戾。”
为了有效管理太监,乾隆总结了积累近百年的管理经验,下令编纂“宫廷法典”——《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和《国朝宫史》。由于时时提防,所以乾隆朝六十年,太监们始终没有对皇权构成任何干扰和威胁。
乾隆的即位之初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乾隆即位之时虽然很年轻,但他已经是一个非常精明的青年政治家了。他并没有用传统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来树立权威,而是知道应该拉拢谁,应该打击谁,而宽仁与严厉,都是这位新生代皇帝的一体两面。
参考资料:
《饥饿的盛世》
《乾隆帝及其时代》
乾隆皇帝作为清朝时期最幸运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之一。在他十六岁的时候,雍正皇帝就希望自己的这位儿子,能够多子多福扩张清朝皇室的子嗣,为此雍正皇帝给自己的这个儿子选择了很多的妃嫔。那么乾隆皇帝一生中有多少为皇后呢?
乾隆皇帝作为清朝历史上妃嫔最多的男人,他一共拥有四十二位嫔妃,这其中有三位皇后,五位皇贵妃,五位贵妃,五位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一位答应。从这些女人的人数就能看出,乾隆皇帝有多么喜欢沉迷于后宫之中,而且这还只是有位份的,那些没有位份的女人更是数不胜数。不过在这些女人中,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女人要数皇后富察和令妃娘娘了。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完成了雍正皇帝的心愿,为皇家扩充了二十七个子女,其中有十七个小皇子,十个公主。
乾隆皇帝最爱的女人要属富察皇后了,他是乾隆皇帝的白月光,为乾隆皇帝生下了四个孩子,分别是皇长女、皇二子、皇三女和皇七子,不过她的四个孩子夭折了三个,最终顺利活下来的只有她的女儿皇三女。可惜富察皇后是一个命薄的人,她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命丧于东巡的路上。在富察皇后去世以后,乾隆皇帝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遇到了令妃娘娘才缓了过来。不过为了纪念自己的这位妻子,乾隆皇帝还写了几百首诗,甚至因为妻子是在济南去世的三次路过济南城,也没有进去。
他的第二个皇后就是乌拉那拉氏,乾隆皇帝并不喜欢这个女人,让她上位只是出于无奈之举。可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乾隆皇帝还是和这个女人恩爱了四年,在这四年时间,乌拉那拉氏为乾隆皇帝生下了三个孩子,可是乾隆皇帝去对乌拉那拉氏一直都很平淡。后来再一次南浔的路途中,乌拉那拉氏和皇帝发生了争执,她愤然断发让乾隆皇帝十分的生气,从那以后她在宫中的境遇越来越差,最终郁郁而终。
乾隆皇帝的第三个皇后就是人们熟知的魏璎珞也就是令妃娘娘,这个女人和乾隆皇帝恩爱了十年,并且为乾隆皇帝生下了六个孩子。可是这个女人也没有陪伴乾隆皇帝走到最后,在她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不过她的儿子非常有能耐,不仅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而且还顺利地成为了下一任继承人,当嘉庆皇帝继位以后就把自己的母亲追封为皇后。
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妃子就是高贵妃,可惜这个女人的运气一点都不好。在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她只被乾隆皇帝宠幸了一年就因病去世了,并且她没有为乾隆皇帝生下一儿半女。哲悯皇贵妃是乾隆皇帝最无法忘怀的记忆,她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个女人,并且还为乾隆皇帝生下了皇长子和皇二女。可是这个女人的命更薄在乾隆皇帝没有登基的时候,她就去世了。淑嘉皇贵妃这个女人活到了四十二岁,为乾隆皇帝生下了四个儿子,而乾隆皇帝最喜欢的皇贵妃大概要属纯惠皇贵妃了,不过这个女人也红颜薄命,没有活到四十岁就去世了。
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儿子永琪就是愉妃娘娘的儿子,可惜永琪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这让乾隆皇帝十分的难过。不过当时乾隆皇帝认为自己的年纪还比较轻,后宫的子嗣又比较多,还有时间寻找下一位继承者。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乾隆皇帝认为哪一个儿子都不如永琪聪敏,在愉妃娘娘七十多岁的时候就经常被乾隆皇帝翻牌子,两人一起回忆年轻时候的时光,尤其是五阿哥永琪。愉妃娘娘在孤寂中生活了二十六年,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到了儿子永琪身上,但是没想到永琪竟然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离世了,她到后半生永远都活在对儿子的思念之中。
如果说乾隆皇帝最长寿的妃子,那一定就是婉贵妃了。这个女人活到了九十岁,她一生最爱干的事情就是为乾隆皇帝画像。不过他的性格比较佛系从来都是不争不抢,这也导致她在后宫之中一直都是透明人一样的存在,就连乾隆皇帝也经常想不到她。可能就是她这样不争不抢的性格,让她十分的卑微从来都不敢在乾隆皇帝面前多说一句话,这也导致乾隆皇帝从来都没有注意过这个女人。
荣妃和卓氏她是少数民族向乾隆皇帝进献的妃子,这个女人不仅长得十分美丽,而且还有独特的体香。乾隆皇帝对这个女人也是十分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她代表着两族的和平,而且也是因为这个女人十分能够讨乾隆皇帝的欢心,据说宝月楼就是专门为这个女人建造的。
乾隆皇帝一生之中有四十二位嫔妃,但是在这些嫔妃之中,能够生下孩子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孩子顺利长大成人的也并不多。这些妃嫔之中为乾隆皇帝生下孩子的只有十一个妃嫔,也就是说三十多个妃嫔是一个孩子都没有生。这些女人在后宫之中默默无闻地活了大半辈子,最终她们一点依靠都没有在乾隆皇帝去世以后,成为了孤苦伶仃的存在。
这些女人在人生之中最美好的年纪进入了皇宫之中,但是没想到乾隆皇帝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她们相处,于是这些可怜的女人就默默无闻的在乾隆皇帝的后宫之中生活了一辈子。
以上就是“乾隆的42位嫔妃:最长寿的活到90岁,一半人无子嗣孤独终老”的内容,不知大家怎么看待,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内留言,本期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