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鼠

内三关(内三关指哪三关)

时间:2024-01-17 09:24:14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太原三关——天门关、石岭关、赤塘关

阳曲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扼太原与晋北出入咽喉,控太原北向交通要冲,有“并北屏障”“忻南锁钥”之称。明万历《太原府志》卷之四形势篇记载:“阳曲县居天下之脊,当河朔之喉。”

其地理位置险要,境内有著名的“三关”,亦称为“太原三关”。

天门关

一为天门关。位于现太原市尖草坪区关口村。《阳曲县志》记载:“二山廻合如门,在县之乾方故曰天门。”此关始建年代未确。明末巡抚陈纯德所建的“全民堡”,现已无存。原有关垣残迹在历年修路中开山炸毁。相传杨六郎曾驻军于此,附近有习武教场、杨家井等传说。天门关北去15公里是阳曲县西凌井,史称凌井驿,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阳曲县志》载:“阳曲旧设三驿,城晋、凌井直通石岭、天门咽喉之路。”

从天门至凌井驿只有一道相连,两边山势嵯岈,沟谷切深,史称“乾烛谷”。谷之东侧崖壁,旧有栈道,昔称“羊肠坂”,又名“杨广道”,乃杨广为晋王时所开。栈道,指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栈阁。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说:“缘坡岭行,有缺处,以木续之成道,如桥然,所谓栈道也。”乾烛谷栈道,当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当地俗语有“跌死狐狸弯死牛,行人过栈胆忧忧”,2004年国家修筑康西公路,峡谷变为坦途。

天门关,因山势峻险,阴森狭窄,曾经扼太原通往静乐、宁武等晋西北各县古道之咽喉,历为兵家设防和夺据之地。光绪《山西通志》载:“天门关,在(太原)府西北六十里。古乾烛谷也,旧设巡检司,其西为凌井口,有凌井驿。岚、保、兴、静诸州县南出之冲途也。”唐中和元年(881),李克用兵出天门、凌井,攻陷忻、代二州,威名远扬塞北。宋靖康初年,折可求统麟府之师三万,自府州过黄河,由苛岚、静乐一带直扣天门关,当时金人已占领山西全境,坚守天门关,两军在关前激战,终因关城牢固,金人坚守而不得前进,空留遗恨。明隆庆元年(1567),蒙古俺答举部进攻山西,兵至兴县,太原总兵申维岳、田世威率部北出天门关,截击东路胡兵,大获全胜,凯旋天门关。

天门——凌井一道,沟深谷险,古树苍苍,号称“七十二景”。古戏《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得知老母佘太君来到关口,便设计脱身,暮走凌井口,夜闯乾烛谷,而与母相会于天门关内的向阳台。明代山西巡抚苏惟霖《天门关》诗曰:“天门关里锦屏分,峭壁参天乱斗文。怪石斜飞全欲坠,野花倒挂暗来熏。湾湾泉响非关雨,曲曲峦封不借云。千里登临游颇倦,到来忽觉眼眸曛。”

石岭关

二为石岭关。古称“白皮关”“石岭镇”,位于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北1公里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阳曲县志》记载:“石岭关在县城(今太原城)东北一百里,为并代云朔要冲,势甚险固。”石岭关始建年代无考,史志载“明筑土城戍守,万历年间改筑石城”,石城于9年(1920)阎锡山修平遥至忻县公路用石时拆毁。现存中门一道,名曰“耀德”,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69)所建,门洞长10.3米,宽3.9米,高7.4米,石砌门台,砖卷门拱,十分坚固。

石岭关东靠小五台山,西连官帽山,山势险峻,关隘狭窄,为历代兵家据险争地,素称太原忻定出入门户。现所存关洞内有约10厘米深、20厘米宽的车辙印,可见当年人行的繁忙。金人元好问有描写石岭关的诗:“轧轧舟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已化中沙休自叹,厌逢虎豹欲安逃。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三为赤塘关。又称河庄关,位于阳曲县高村乡的河庄村。《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相传后魏刘赤塘曾隐居于此,所以得名;另有一说是这里地势低凹,地面土质为红色粘土,并且常有积水,故取名赤塘关。

赤塘关东16公里为石岭关,与石岭关一山两担,呈“犄角”之势。此两关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无论南攻北、北攻南,胜可并进,败可互应。据史书记载,宋开宝二年(969),太祖赵匡胤攻晋阳不下,遂移兵石岭,断北汉援兵,以使晋阳孤立。因石岭关坚难破,遂又分兵先克赤塘,绕道石岭背后方得攻破,得以两关“犄角”之险阻挡辽国数万援兵。27年(1938),国共两党军队联合反击日军,八路军120师首先进击赤塘关,切断关内处20余公里的北同蒲铁路线,然后连克豆罗、石岭关等处的日军据点,还炸毁日军军车多列。

赤塘关始建年代不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唐宋时期,官方曾在此设防驻守,直接管理赤塘、石岭关的军事防务。明洪武年间的《太原志》载:“赤塘关,在县北九十里,忻州西道也。宋之旧关,金置酒官。旧经云,昔有田父刘赤塘,曾隐居于此,故名之。”故址、残垣、破堡,清代尚存,21年(1932)阎锡山修同蒲路将古关残迹掘平,现北同蒲铁路由此通过。

来源:方志山西

编辑:老醯儿

九大著名关隘与内三关和外三关

说到我国古代著名关隘,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你肯定知道。还有玉门关、阳关、潼关等,虽然昔日用于军事的雄风不复存在,但“西出阳关无故人”、“万里从我塞上征”等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且生生不息。华夏大地著名关隘很多,有九大著名关隘、内三关、外三关等等,在此梳理一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九大著名关隘

1、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东北15公里处,因于山海之间而得此名。它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道雄关,和陕西潼关并列俗称“天下第一关”。

2、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为华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冲,也称冲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3、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大别山脉的鸡公山下,它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关中之关”的美誉。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

4、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18公里处,附近是崇山峻岭,关藏山谷深处,为西南边防重镇。友谊关始建于汉朝,初名雍鸣关,后改名为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到了明代又改为镇南关。1953年改名睦南关,1965年改名为友谊关。

5、嘉峪关

嘉峪关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西端的重要关隘,它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古称其为“天下雄关”。门额刻“嘉峪关”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6、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西北的雁门山腰,历朝历代都是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雁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

7、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明代时合称它们为“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要口。

8、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于此地,因而得名“娘子关”。

9、居庸关

居庸关始建于秦代,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长城险要关口之一,这里有昔日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毛主席曾赞誉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便指的是居庸关,其亲笔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便坐落于此。

二、内三关

“内三关”指的是明代时以现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一路的三关,分别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三关。居庸关在“九大著名关隘”中已经介绍过,此处省略。

1、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宋时名金陂关 ,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为现名。

2、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

三、外三关

外三关指的是明代以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三关。雁门关在“九大著名关隘”中已经介绍过,此处省略。

1、宁武关

宁武关位于宁武县城区,为始建于明代中期建筑,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在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故为外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合称宁武。

2、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上述中怎么没有玉门关和阳关的呢!这两关在诗词里的名气是很大的啊!既充满霸气和柔情,也是兵家必争之关隘。这应该是大自然的厉害吧!在唐代,玉门关就极度荒凉。宋以后,日益肆虐的流沙逼着人们东撤,阳关和玉门关两个共兴共衰的关隘,便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但她却活在了诗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文/蔡驷 图/网络)

九大著名关隘与内三关和外三关

说到我国古代著名关隘,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你肯定知道。还有玉门关、阳关、潼关等,虽然昔日用于军事的雄风不复存在,但“西出阳关无故人”、“万里从我塞上征”等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且生生不息。华夏大地著名关隘很多,有九大著名关隘、内三关、外三关等等,在此梳理一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九大著名关隘

1、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东北15公里处,因于山海之间而得此名。它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道雄关,和陕西潼关并列俗称“天下第一关”。

2、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为华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冲,也称冲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3、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大别山脉的鸡公山下,它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关中之关”的美誉。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

4、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18公里处,附近是崇山峻岭,关藏山谷深处,为西南边防重镇。友谊关始建于汉朝,初名雍鸣关,后改名为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到了明代又改为镇南关。1953年改名睦南关,1965年改名为友谊关。

5、嘉峪关

嘉峪关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西端的重要关隘,它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古称其为“天下雄关”。门额刻“嘉峪关”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6、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西北的雁门山腰,历朝历代都是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雁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

7、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明代时合称它们为“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要口。

8、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于此地,因而得名“娘子关”。

9、居庸关

居庸关始建于秦代,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长城险要关口之一,这里有昔日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毛主席曾赞誉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便指的是居庸关,其亲笔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便坐落于此。

二、内三关

“内三关”指的是明代时以现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一路的三关,分别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三关。居庸关在“九大著名关隘”中已经介绍过,此处省略。

1、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宋时名金陂关 ,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为现名。

2、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

三、外三关

外三关指的是明代以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三关。雁门关在“九大著名关隘”中已经介绍过,此处省略。

1、宁武关

宁武关位于宁武县城区,为始建于明代中期建筑,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在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故为外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合称宁武。

2、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上述中怎么没有玉门关和阳关的呢!这两关在诗词里的名气是很大的啊!既充满霸气和柔情,也是兵家必争之关隘。这应该是大自然的厉害吧!在唐代,玉门关就极度荒凉。宋以后,日益肆虐的流沙逼着人们东撤,阳关和玉门关两个共兴共衰的关隘,便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但她却活在了诗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文/蔡驷 图/网络)

孩子免疫力如何提高?不妨试试推拿

现在天气寒冷,正是孩子们容易感冒患病的季节。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孩子远离感冒?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儿科石艳红主任中医师介绍可尝试“绿色疗法”——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可选择这些手法

●推三关

位置:孩子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

●按揉板门

位置:小儿手掌大鱼际处。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

●按揉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

●捏脊疗法

小儿捏脊疗法也是小儿推拿疗法中的常用手法,通过手法操作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孩子在家中洗澡后,家长可给予捏脊疗法疏通经络,改善体质。捏脊结束后,记得轻轻拍打孩子背部,可缓解不适,增强通络作用。

多补充热源食物,补充水分

冬季是给孩子补充营养的最佳季节,建议适当补充鸡、鱼、牛奶、鸡蛋等优质蛋白,适量进食五谷杂粮如玉米、红薯等。

“蔬菜水果可以保证儿童维生素的摄入,保证营养的均衡。”石艳红建议,可适量给孩子吃绿叶蔬菜,胡萝卜中富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橙子、葡萄等偏平性食物。

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事实上,过食生冷不但伤肺,更伤脾胃。石艳红表示,孩子本身脾胃就相对较弱,如果给孩子进食生冷的食物,易造成脾胃不和,从而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疾病。因此,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最好在室内放至常温以后再给孩子食用。

另外,粥是特别适合孩子的食物,孩子肠胃功能弱,食物熬煮的时间长,粥里的营养物质析出就充分。因此粥方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有利于孩子吸取热量和营养。推荐的粥方包括红豆粥、山药粥、南瓜粥及小米粥等,交替食用,可达到益气养胃,增强体质的作用。

汤方推荐

淮山莲子百合瘦肉汤

用料:山药30克,莲子30克,百合5克,枸杞子5克,瘦猪肉125克。

制法:瘦猪肉沸水去肉腥,切块,与山药、莲子、百合、枸杞子一同置于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转慢火煮2小时,以少许盐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补肝肾,益脾胃,可作为冬季调理汤方。(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王雯玉)

来源: 羊城晚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