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的文化阐释之二
“所”
黄永
“所”字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的“所”字是左右结构,《说文解字》的解释非常简单:“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意思是说,“所”是砍伐树木的声音,并举《诗经》中的例子:“伐木所所。”即砍伐树木“所所”地响,有的叫“许许”。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得很清楚:“伐木声乃此字本义,用为处所者,假借也。”
“所”字的左边是一个象形字“户”字,表示“门”,《说文解字》解释为“半门”。甲骨文里,“户”是一扇门的形状,只是到了隶书和楷书中,这种象形的效果不太看得出来了。“所”字的右下部是一个“斤”字,“斤”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说是砍木头的小斧头。唐蓝的《古文字学导论》说它“像曲柄斧形”。所以,两形相会意,“所”字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它是制作、安装门户的意思。
古人建造房屋,当门窗安置妥当以后,就表示房屋的建造完工了,人可以在里面居住了,所以,“所”字的常用意义是“住所”。又由于人常居于住所中,又引申出“处所”“地方”“地位”“位置”等意思。《诗经•••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里的“所”就是“处所”的意思。
这个意思,随后逐渐引申为代词“此”“这”等义项,如:
《吕氏春秋·审应》中的一句:“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这里的“所”字,就是“这”的意思。
凡是屋子都有门,在古代,一扇门往往就代表一幢房子,所以,“所”又常作量词,用在与房屋、地点等有关的事物上。如:
班固的《西都赋》里的一句“离宫别馆三十六所”,这里的所就是表示房屋的量词。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如现代汉语中,还有“一所房子”“几所学校”等用法。
当然,“所”字还有其他的一些用法,主要是与其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如《聊斋志异·促织》中的 “抚军不忘所自”以及《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学者溺于所闻”,就都是这个意思。“所”也可以和“为”等结合,构成被动结构,如《梦溪笔谈·活版》中的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就是这种用法。
【选自《语文报》(高中版),2017年第34期】
18个文言虚词的文化阐释之二
“所”
黄永
“所”字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的“所”字是左右结构,《说文解字》的解释非常简单:“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意思是说,“所”是砍伐树木的声音,并举《诗经》中的例子:“伐木所所。”即砍伐树木“所所”地响,有的叫“许许”。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得很清楚:“伐木声乃此字本义,用为处所者,假借也。”
“所”字的左边是一个象形字“户”字,表示“门”,《说文解字》解释为“半门”。甲骨文里,“户”是一扇门的形状,只是到了隶书和楷书中,这种象形的效果不太看得出来了。“所”字的右下部是一个“斤”字,“斤”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说是砍木头的小斧头。唐蓝的《古文字学导论》说它“像曲柄斧形”。所以,两形相会意,“所”字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它是制作、安装门户的意思。
古人建造房屋,当门窗安置妥当以后,就表示房屋的建造完工了,人可以在里面居住了,所以,“所”字的常用意义是“住所”。又由于人常居于住所中,又引申出“处所”“地方”“地位”“位置”等意思。《诗经•••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里的“所”就是“处所”的意思。
这个意思,随后逐渐引申为代词“此”“这”等义项,如:
《吕氏春秋·审应》中的一句:“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这里的“所”字,就是“这”的意思。
凡是屋子都有门,在古代,一扇门往往就代表一幢房子,所以,“所”又常作量词,用在与房屋、地点等有关的事物上。如:
班固的《西都赋》里的一句“离宫别馆三十六所”,这里的所就是表示房屋的量词。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如现代汉语中,还有“一所房子”“几所学校”等用法。
当然,“所”字还有其他的一些用法,主要是与其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如《聊斋志异·促织》中的 “抚军不忘所自”以及《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学者溺于所闻”,就都是这个意思。“所”也可以和“为”等结合,构成被动结构,如《梦溪笔谈·活版》中的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就是这种用法。
【选自《语文报》(高中版),2017年第34期】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神话,但是现在我真想相信起来,我真希望有一个天国。可是我知道,须弥山已经为印度人所独占,他们把自己的天国乐园安放在那里。昆仑山又为中国人所垄断,“王母娘娘”就被安顿在那里。我现在只能希望在辽阔无垠的宇宙中间还能有那么一块干净的地方,能容得下一个阆苑乐土。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大地上一切花草的魂魄都永恒地住在那里,随时、随地都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我们燕园中被无端砍伐了的西府海棠的魂灵也遨游其间。
\r\r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优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
\r\r在这微白的长长的路的终点,在雾的深处,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地方,有一个充满了威吓的黑洞,在向我们狞笑,那就是我们的归宿。障在我们眼前的幕,到底也不会撤去。我们眼前仍然只有当前一刹那的亮,带了一个大混沌,走进这个黑洞去。
\r\r我总觉得,在无量的——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宇宙进程中,我们有这次生命,不是容易事;比电火还要快,一闪便会消逝到永恒的沉默里去。我们不要放过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要多看一些东西。就因了这点小小的愿望,我想到外国去。
\r\r我看了在豆棚瓜架下闲话的野老,看了在一天工作疲劳之余在门前悠然吸烟的农人,都引起我极大的向往。我真不愿意离开这故国,这故国每一方土地,每棵草木,都能给我温热的感觉。但我终于要走的,沿了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路走。我只希望,当我从异邦转回来的时候,我能看到一个一切都不变的故国,一切都不变的故乡,使我感觉不到曾这样长的时间离开过它,正如从一个短短的午梦转来一样。
\r\r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摩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且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r\r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r\r它们鼓动了我当时幼稚的幻想,把我带到动物世界里,植物的世界里,月的国,虹的国里翱翔。不止一次地,我在幻想里看到生着金色的翅膀的天使在一团金色的光里飞舞。终于自己也仿佛加入里面去,一直到忘记了哪是天使,哪是自己。这些天使们就这样一直陪我到梦里去。
\r\r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每次回忆学习英文的情景时,我眼前总有一团零乱的花影,是绛紫色的芍药花。原来在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几个花畦,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白天走过那里,紫花绿叶,极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课结束后,再走过那个院子,紫花与绿叶化成一个颜色,朦朦胧胧的一堆一团,因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还知道它们的颜色。但夜晚眼前却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点花香而已。这一幅情景伴随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学习英文,这一幅美妙无比的情景就浮现到眼前来,带给我无量的幸福与快乐。
\r\r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r\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