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关于\"辟邪\"的故事,各地民俗里也有许多关于“辟邪”的传说。
到底什么是邪?
邪者,侵扰人身,招至霉运,甚至灾祸。邪为超自然现象,多数都是科学无法解释和证实,却又事实发生的现象。有过亲身经历的,体会深刻。比如换个地方睡觉则作噩梦,但又醒不来的“鬼压床”;比如夜路时总觉得有人跟着自己,回头却什么也看不到;还有突然迷路,心里明白却走不出去的“鬼打墙”;有些车祸幸存的人事后说,当时感觉有人在推他、刹车无故失灵、方向突然不受控制、有的是大脑突然不能思维,车祸瞬间竟然无意识等状态,还有一些奇怪的路段,总是经常发生车祸,类似的现象很多,有人试图用科学解释,但也无法阻止事情的继续发生。这便是邪事。
笔者经过梳理总结,认为“邪”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鬼邪,即是鬼魂作祟,多是一些含怨有恨、凶祸横死、冤债未了的鬼魂,牠们或居于某地,或四处游荡,一些人不幸遇上,便被侵扰,比如有些河边,每年都有人淹死在那里(抓替死鬼),某一路段经常有人出车祸事故。笔者有一次亲身经历的邪事,有兴趣的可去看一下我的头条文章《风水先生亲身经历的诡异事件》,建议胆小的不要看(先观注我,之后点我头像就可看到),这类的邪,比如常走夜路、司机、家中小孩无故啼哭、出门旅游、住宿酒店、常去野外的驴友等要心中有数,尽量避免,遇上轻者压运气,重者。。。。。。
二,畜邪,比如黄鼠狼等具有特殊能量的动物,传说中经过多年修练,到道成仙,其中恶者,作害人间。
三,物邪,即是一些物件受某特殊能量场长时间辐射,而具有了能量和灵性,比如古寺里的东西、坟墓里的物品、多年的古树等等此类。
遇邪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撞邪,不经意间遇到的,或者是有意或无意闯入邪灵之地,导致与邪灵遭遇。
二,侵邪,是由因果引起,或因杀生、或因各种怨债,致使某些邪灵专找某人,纠缠折磨。
三,招邪,因某些人身体虚弱,阳气不足,邪灵便挑软柿子来捏,再有一些人心里阴暗,心存邪念,易招邪灵,这是物以类聚,还有是某些因人口业引起,经常辱骂,特别是辱骂至亲的,骂长辈、骂老公老婆、骂孩子,这些人一旦在身体虚弱的时候,易招邪灵,这是与邪灵同气相求之理。
那么,如何有效的辟邪呢?是不是买个神兽、挂串铜钱、狗牙、玉石、桃木剑等就可真正辟邪了呢?
有些人一听说这辟邪、那辟邪,不明就理,盲目就用,这很荒谬,好比是有人说这是药可治病,也不管不问,拿过来就吃么?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没有可辟所有邪的镇物。药能治病,在于是否对症,辟邪物也是如此,能不能辟邪,也要看什么物能辟什么邪,这是有针对性的,用对了起作用,用不对,不管事。
观注作者,看下一篇文章《平安是福——如何有效的辟邪》
欢迎与符宽先生交流,粉丝必回。
“春风送暖入屠苏”是王安石在熙宁二年正月初一,迎合了变法革新、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有感而写的千古名作,《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酒的由来诗中的“屠苏”其实就是屠苏酒,在古代,人们齐聚一堂,家中合饮屠苏酒,这是元日,正月初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屠苏酒”相传是汉末名医华佗发明、创造的,据说就是由八味中草药调制而成的。其中包括:白术【zhú】、大黄、蜀椒、桂心、虎杖、防风、乌头共八味制成的“八神散”。
在腊月里,人们准备好这八味中药,在除夕的傍晚,将这些中药用布囊裹紧,然后悬入井水中浸泡。元日早上,也就是正月初一一大早,从井水当中把这个布囊袋子取出来,然后浸泡到酒里。这个中药酒便是古人元日全家共享的屠苏酒了。
喝屠苏酒是有细节讲究的正月初一一大早,全家人穿戴一新,衣冠整齐,按照先长后幼的顺序分别去拜贺新年,然后共饮屠苏酒。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国人比较注重长幼尊卑的顺序,平日里,有好吃好喝好穿的都是按照”先长辈后晚辈”顺序进行。
而恰恰喝屠苏酒是特例,顺序刚好反过来,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喝,也就是说年纪最小的先喝,最长辈的是最后一个喝。
喝屠苏酒还有一个讲究方位的要求,那就是喝屠苏酒时必须面向东风,因为东方是春风启动的地方,春天迈开脚步的地方,寓意着迎春接福。
”屠苏”背后的含义
屠苏酒中的
“屠“就是屠绝鬼气;
“苏”就是苏醒人魂。
合起来就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寓意着这一年无灾无祸,平平安安。
屠苏酒是“八神散”浸泡的酒,”屠苏”二字和原材料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跟人们赋予这种八神散酒的一种吉祥的愿望,和愿景有关系。人们希望喝了屠苏酒之后,能够驱恶避邪,驱除瘟疫,能够保全家老少长寿安康,是新年的吉祥寓意。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过年贴春联、迎门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且有着数千年历史。春联寓意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那门神自然便是防止鬼祟进门,祈求一年平安。那么,过年贴门神的习俗是何时兴起,又是从何而来呢?你可知道这些门神画像的来历呢。
古人比较信奉迷信,认为门户是鬼祟脏邪之物必经之道,因此便有了守护门户的神灵之说。早在战国时期,便已经出现“贴门神”的先例,不过当时的门神可不是画像,而是在桃木上刻写符文,以求驱灾辟邪。后来,纸张发明并广泛使用,桃符则由画像取代,每逢过年期间,就在大门上贴上门神画像,保佑新的一年平安。
早期,门神并不是今日我们所熟悉的几人,而是神荼和郁垒。这二位门神为传说人物,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其中记载:在远古时期,世间有两个亲兄弟,名为神荼、郁垒,二人本领非凡,且擅长捉鬼。如若哪里有恶鬼现身祸害民间,俩兄弟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将恶鬼收服,喂食老虎。
此传说在战国时期广泛流传,百姓为了驱鬼辟邪,便在门上作画,制作出二人画像,通常左门为神荼,右门为郁垒,这便是中国古代第一对门神。后来,发展到唐代,两位门神便被秦琼、尉迟恭取代,成为新一代门神,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对门神加以礼敬,并沿用至今。
秦琼为唐代名将,早年跟随李渊南征北伐,是一位威名赫赫的传奇将军,可以说,唐朝的建立,秦琼功劳甚大。尉迟恭同样是唐初名将,为唐朝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二人在唐朝建立后,均被列入唐朝二十四功臣之中。而他俩为何能成为门神,据传与李世民有关。
隋朝末期,因隋炀帝荒淫无道,国内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离,原为隋军将领的李渊引兵起义,讨伐隋朝。双方第一战在吕州霍邑,为当时战略要地。据守此地的隋将为宋老生,李渊与之数次冲锋激战,历经一月,终于将其斩杀。
此战之胜,令李渊部将士气大振,其后一路攻城拔寨,势不可挡,直至攻下长安,大唐建立。但国内形势还不明朗,尤其是军阀刘武周趁着李渊与隋军交战,霸占了山西。山西原是李渊老巢,起家便是来于此地,得知山西被占,李渊遂命李世民率军征讨刘武周。
李世民一路相继收复多地,终于,行进至霍邑外围。刘武周命宋金刚镇守霍邑,领命之后,宋金刚为了稳妥起见,命手下将领尉迟恭扼守白壁关。就这样,李世民军队率先遭遇尉迟恭,当天交战中,与之对战的是李世民手下大将秦琼。
二人激战良久,难分难解,李世民见尉迟恭如此英勇,便有了收服之念,然而,尉迟恭对刘武周忠心耿耿,拒绝了李世民的好意,并称除非刘武周死了他才愿意。这句话给了李世民希望,他命人找来一个形似刘武周的人,割下脑袋让尉迟恭看,尉迟恭信以为真,遂归降了李世民。
拿下霍邑之后,李世民有日夜宿霍邑衙门,却在梦中遇到两个无头人纠缠。惊醒之后,李世民想起这两个人一个像被杀的隋将宋老生,另一个应该就是酷似刘武周的人。当时,李世民没有过多在意,只是当做偶然事件 ,继续埋头休息。
然后刚一入梦,那两个无头人便再次出现,骚扰不断,李世民无法安眠。起床后,李世民召见徐茂公,请求驱除鬼祟良计,徐茂公遂建议道:“主公之所以屈杀长相酷似刘武周之人,是为了收复尉迟将军,何不让尉迟将军前来守夜,这无头鬼自然不敢上门。”
李世民闻此,觉得有些道理,便令尉迟恭守在房门前,自己安然入睡。这次梦中果然不见那个酷似刘武周的无头人,然而,宋老生的冤魂却是依旧前来骚扰。
李世民醒来后,再次找到徐茂公,请求解决之策。徐茂公思索少许后,说道:“臣素闻隋将宋老生为人忠义,且极为敬仰秦琼将军,主公可增加秦琼将军前来守夜,或许能够安眠。”李世民照做,这次那无头的宋老师也不再出现。
后来,此事经过广泛流传,为百姓熟知。大家为了驱除鬼祟,遂绘制尉迟恭与秦琼的二人画像,以保家庭平安。而秦琼与尉迟恭也成了大家口耳相传的门神,并流传至今。不过,史书记载的门神还有一位,这就是古代的另一位勇士成庆。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吴县志》云:“门神彩画五色,多写温、岳二神之像。”
此“温”神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神即指岳飞。
参考资料:
『《山海经》、《汉书·广川王传》、《风俗通义》、《吴县志》、《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文|三七观世音
导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声长叹,鼓舞了无数满怀梦想的奋斗者。
五月自古被视为忌月,称为恶月或毒月。
端午节这天为一年中最毒。《奉天通志》上说:“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
是说:端午,阳气升至最高的那个点。如日中天,巅峰之位,“初九,潜龙勿用”,到了需要潜藏、蛰伏的时候。
今年的端午节,也是本世纪最晚的三个端午节之一。
受“闰四月”的影响,今年比去年端午整整推后了18天。
本世纪最晚的三个端午节,分别在2001、2020和2058年。三者端午均为6月25号。
这一年一度,充满“魔性”的端午节,世人都道端午是为纪念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谁曾想这千百年的与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相互交融的节日却另有一番来源。
01、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屈原投水的故事,也有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 俗称恶月, 多禁忌。”
中国民俗认为五月为凶月,端午最初作端五,古人忌重, 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
《艺文类聚》载:“五月五日, 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 以止恶气。”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 《杨公忌》载:“( 五月) 初五日, 不宜问疾, 名地腊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等没有关系。
《古尊宿语录》中《舒州白云山海会( 法) 演和尚语录》中载:
“端午, ( 白云禅师)上堂, 举( 言曰:) 昔有秀才造《无鬼论》,论就,才放笔,有鬼现身,斫手谓秀才云:‘你怎奈何? ’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谷孤。’”
慧日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 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 蓦然撞着桃符神,两手捶胸叫冤苦”。
古时端午节有些佛寺会举行仪式,这些仪式的中心就是驱鬼祈福, 它清楚地表明: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
《古尊宿语录》卷27载,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
“今日端午, 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 使万邪不窥其户, 百鬼不入其门; 世间人又使针烧灸, 采药登山, 使万病不干其体, 疫疠不入其身。”
上述描述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驱鬼除病。可见,端午节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 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02、端午节起源于伍子胥郸淳《曹娥碑》载:“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里的”伍君“即伍子胥,古人认为伍子胥因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 由于屈原影响大, 端午节渐渐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伍子胥原有的记载的被湮没无闻。
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驱鬼的动机起源也被遮蔽, 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03、你不知道的端午古俗
《五灯会元》载: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 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 暗展铁旗; 一盏菖蒲茶, 数个沙糖粽。”
这里写到了许多失传的端午古俗:
第一, 后世认为端午龙舟是为了救屈原:“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但古俗中端午龙船原来是为了“安龙”。
第二, 一般认为端午龙舟发生在水乡。但古人这天在高山上划龙船。
第三,一般认为,五月五日采兰草、菖蒲是用来煎汤洗澡, 大戴礼》:“五月五日, 蓄兰为沐浴。”但这里表明,它用于制作“菖蒲茶”。
佛教东林《云门颂》也说:“一挝涂毒闻皆丧”。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时击鼓是为了统一划船的节奏,但是佛教典籍显示:端午所用鼓上涂了毒药,以增强鼓声的力量,以达到安龙、镇龙的目的, 它是驱鬼观念的具体体现。
安龙、菖蒲茶、赶龙船、毒鼓等是失传的端午古俗, 这些资料既可补端午
资料之缺, 又可见出中国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对佛教影响的深度, 弥足珍贵。
04、古人过端午放大招古人在过端午节除了吃咸鸭蛋、粽子,挂艾草、菖蒲,带五色线,挂香包,吃五毒饼,喝雄黄酒之外,还有一个大招:
挂钟馗像。
《清嘉录》云:“五月,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大概因为钟馗能驱邪啖鬼,故需挂钟馗画像来驱邪,以求平安度过这“五毒月”。
看了这些,是不是更觉得咱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激起了您对中华传统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习之心呢?
总结:
传统节日,传承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儿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到世界各个角落,愿每一个人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更加富足美好,诸事吉祥、圆满。
文|三七观世音
图|网络
作者简介:摩羯座的射手。我们一起感受美妙的世界,做自己喜欢的自己,过子想要的生活。生命不是过程,而是美丽旅程。作者:庞春燕
门,人由此进出,暑热时敞开纳凉,冬寒时紧闭保暖,关上门即是私密空间。在古人万物有灵的思维中,门的种种功用获得了神秘主义和想象力的加持,成为辟邪、祈福之处,由此产生了祭祀、门神、春联、时节门俗、风水等种种民俗……从祭“门”祭“户”到祭“门神”
古人素重门户,五祀(即祭门、户、井、灶、中)中井(水)、灶(火)、中(土地)关系衣食要祭祀,但都比不上门、户双双受祭重要。《礼记》中也有“孟春之月其祀户”“孟秋之月其祀门”之说。先民们把祭祀门户与四时、五行、阴阳联系起来,表达一种顺应天地自然的世界观。
祭门户是对物的崇拜,祭门神则是对神祇的崇拜。“门神”二字最早见于东汉郑玄注解的《礼记·丧服大记》:“君释菜,礼门神也。”之后,祭祀门户的古风逐渐融入门神祭祀中。如历代皇家最遵古制,据《清史稿·礼志三》记载,岁孟春宫门外祭司户神,孟秋午门西祭司门神,可这司户神和司门神却有着神荼、郁垒和秦琼、尉迟恭的影子,可见两者早已融合。
那么,门神是如何出现的?诸多门神中,神荼、郁垒是最“资深”的一对,其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引用的《山海经》故事: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万年古桃树,枝干蜿蜒三千余里,大树东北段有树梢弯曲至地面,形成一扇天然大门,山中居住的妖魔鬼怪进出都要经过此门。门外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奉黄帝之命在此守卫,如有鬼怪做伤天害理之事,二人便将其捉去喂虎,故鬼怪均畏惧二神。
由此,古人为辟邪祛祟便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形象挂在门首,久之便敬为门神。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记载:“人家门符,左神荼,右郁垒。张衡赋云,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可见早在东汉时期,度朔山鬼门的守将神荼、郁垒就已经成为百姓家的门神。
此后,门神的队伍不断壮大,仅唐代人物就有秦琼、尉迟恭和钟馗、魏征等。前者成为门神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西游记》中的记载,泾河龙王命犯天条由魏征处斩,他向唐太宗托梦求救,太宗答应后故意在处斩时留魏征下棋,岂料魏征一个打盹便“梦斩龙王”,龙王怪罪于太宗,夜夜纠缠,太宗只好让秦琼和尉迟恭守前门、魏征守后门才得以安寝;另一个说法出自《隋唐演义》,太宗有一阵子睡觉时常听室外鬼魅呼叫,告诉群臣后秦琼曰:“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如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于是二将夜夜守卫。太宗见二人辛苦,便让画师绘二将真容贴在门上。
如果说唐太宗让秦琼、尉迟恭和魏征成为门神,那么钟馗则是唐玄宗钦定的门神。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记载了他在宋代皇宫见到的唐代吴道子《钟馗图》题记中的故事:
玄宗久病之后,一日梦见一小鬼偷了贵妃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一蓝衣人捉住小鬼,挖其眼珠吃下。玄宗询问后得知蓝衣人是发愿尽除天下妖孽的钟馗。梦醒后玄宗的病好了,他让吴道子依描述画出钟馗之像,诏告天下,岁暮张挂,以祛邪祟。
据玄宗时期大臣张说在《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中的记载,“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可知岁末时节玄宗以钟馗图赐大臣已是惯例。不同于神荼、郁垒,或秦琼、尉迟恭,钟馗和魏征一样是“后门门神”。因为前门多为双扇,需贴成对的门神,后门多是单扇。河南朱仙镇传统年画《新年大吉》,画面便是钟馗手持判笔写下“新年大吉”四个大字。
古代门神还包括诸多历史人物、传说或小说人物,如名将郭子仪、关羽、岳飞、韩世忠,《封神演义》中相互斗法的赵公明与燃灯道人,《杨家将演义》中的孟良、焦赞和穆桂英……
门神是人们虚构出来的神祇,其形象的变迁也反映了民众心理的变化。在汉代画像石中,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相貌怪异,形象可怖,折射出先民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他们期盼凶恶有力的门神来保护自己;至南北朝时,石刻的神荼、郁垒已和人一样,并穿上了盔甲;宋代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更加自信地面对自然,门神演变成镇殿将军模样,威风凛凛中透着庄严和善,还出现了双手持笏的文官门神,这显然是祈福子孙读书入仕,侧面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
从桃符到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的王安石写下此诗时,源于先秦的桃符正向春联过渡。
桃符即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用纸描绘二神的形象,悬挂或张贴于门首。为什么用桃木呢?这源于上文《山海经》故事中度朔山的古桃树,桃木也因此有“鬼怖木”之称。可以说,这就是辟鬼祛邪的“符”。
桃符如何变成春联呢?元杂剧《花》中有一段唱词:“来到这饭店门首,桃符都有。来的狮子店门首,我试看咱,可怎生则有‘宜入新年’一个,无那‘长命富贵’?我将这一根比则,正是一对儿。”这段唱词反映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一方面,其形式仍为辟邪的桃符;另一方面,这两片桃符上“宜入新年”与“长命富贵”相对,不仅形式上接近春联,内容也是为节日祈福的春联。
那么这是最早的春联吗?非也。清代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春联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甚至在《尚书》和古器物铭文的对偶句中寻找更古老的春联。近年有学者引用敦煌遗书S0610卷(《启颜录》唐开元十一年抄本)中的文字,认为最早的春联出现在唐代,所录如下:
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古回(殓)百殃。宝鸡能僻(辟)邪,瑞燕解呈祥。立春回(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回回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鸡回辟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这些联句分别录于“岁日”和“立春日”,时间上吻合;内容上多有沿用至今的春联常用词“三阳”“五福”“富贵”“庆寿”“呈祥”等;其位置“书门左右”;其功能“吾傥康哉”,即为主人祈福。故笔者赞同这是最早的春联。
从桃符到春联,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内涵。旧的桃符脱胎于木刻神荼、郁垒像,意在驱鬼辟邪、以求生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希望提高生活质量,要辟邪更要纳祥,于是桃符便被“年年有余”“福禄绵长”之类的春联所取代。
传说春联之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说》记载了一则故事:朱元璋曾在除夕前下诏各家挂春联,之后微服出宫查看,偶见一阉猪人家还没有请人写,便亲书“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出身贫寒、未受过系统教育的朱元璋居然能即兴创作一副对仗工稳、极具行业特色的春联,可见当时春联已深入民间。
皇帝喜爱春联,文人则更加推崇春联——谁会放弃这样一个显示才华的机会?由此,春联逐步推广并普及到民间,又发展出了匾额和不拘于新年时节的楹联。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每个院子门前的匾额和楹联便是众人展示才情的产物。
岁节与门俗
春种、夏作、秋收、冬藏,时令和气候决定着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套精密的时序系统——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并衍生出诸多与门相关的习俗。
除夕倒贴“福”:门上除挂春联、贴门神之外,还要倒贴“福”字,这个风俗源于清代帝王。从康熙开始,清代皇帝形成了除夕之前写“福”赏赐臣下的惯例。臣下得到后十分荣耀,便将其装裱供奉起来,引得民间纷纷效仿,之所以倒贴是取“福到”之意。
立春贴“春”:“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玉令》中记载:“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贴春”为北方习俗,江南地区的人此日要郊游踏青,采集常青的冬青枝、松枝、柏枝、竹枝等插在门上,曰“插春”,以期“四季长春,春福富足”。
破五送穷:正月初五民间谓之“破五”。穷是人们最恐惧的存在,故民间安排这天“送穷”。把穷送到哪里?以门为界,把它扫地出门。故至今在河南、河北等地还保留着除夕之后家中不再洒扫,至初五清晨打扫后,将垃圾送出门外的习俗。送完之后,还要在门口燃放鞭炮炸“穷”,意为与“穷”绝交。
上元悬灯: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灯节”,家家门前悬灯结彩,灯上可粘诗设谜。古时赏灯从正月十三开始,至十六七方止。士民赏灯、猜谜,嬉游达旦,尽情欢乐,可说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清明插柳:很多地方志都载有“清明门上插柳”之俗,其用意何在?有学者认为,古人钻木取火时,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木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后世皇帝便遵循《周礼》《论语》所载古制,在寒食禁火后将柳火赐予臣下,以示恩宠。受赐者将柳条插在门楣上以示荣耀,引得民众效仿,遂有此俗。
蚕月闭门:蚕桑业发达的江浙等地以农历四月为“蚕月”,此时有“蚕忌”,家家闭门闭户。南宋范成大诗曰“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叶绍翁诗曰“田因水坏秧重播,家为蚕忙户紧关”,气氛颇为神秘。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幼蚕娇嫩,对温度、湿度、气味等很敏感,稍有不慎就影响生长,故各家闭门谢客、轻手轻脚,只怕惊动蚕宝宝。此时不仅大门紧闭,还在大门上贴门神,一为祈福蚕茧丰收,二为提示蚕忌,令外人望而却步。
端午门饰:古人认为“午”为阳极,端午则双午重叠,是一年里阳气最盛之时,故阴阳失衡,多有不祥。很多地区在门楣上悬挂红绿黄白黑五色丝线搓成的彩绳,在门边插艾草以禳毒气、辟瘟疾,如《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习俗:“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艾本就是一种草药,可用于内服、外敷和灸疗,故为民俗所重。
冬至门上糯米圆: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人认为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需沟通天人、通达阳气。福建等地要用米粉制作九枚丸子粘在门楹间。为何用丸子呢?丸,圆也,太阳是圆的,那么各以其类象之,圆象阳。为何用九枚呢?九为阳数之极。其中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宇宙观。
风水之“门”
在古人看来,门的朝向关系重大。帝王宫阙的阙门是大地上的星空四象(古人将星辰划分为二十八星宿,东南西北各七,分别将其看成一种神物,坐北向南看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民居则讲究“宅以门户为冠带”,门的吉凶福祸是古代风水学研究的重点。
秦简《日书》中标出了二十二种门的吉凶,如南门—将军门,弗敢居;屈门—其主昌富,女子为巫;失行门—大凶等。这种由古代中国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观念衍生出的神秘文化流布已久,剔除其神秘色彩,今天看来倒也不乏合理之处。
有些风水理论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如民宅多“子午向”,即大门在南,正房在北,这或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坐北面南利于采光,夏季纳南来之凉风,冬季蔽西北之寒流。而且大门还要在面南时稍稍偏东,曰“抢阳”,古人日出而作,这应当是为了让阳光尽早照入。此外,还讲究大门不可正对正房门窗,否则南火、北水相克,实在错不开就在院中建一座照壁。这应是避免气流直接冲入户内有碍健康。粤北地区还讲究各家大门不能相对,否则邪气相撞,这似乎是被神秘化了的个人隐私保护措施。
还有些风水理论源于审美和习惯。如把大门正对街路称为“箭射”,大门正对交叉路口称为“人字杀”,这种形象的描述或许并非迷信,而是不合乎重视稳定、和谐、对称的中国式审美,这种直观感受在神秘主义的加持下,“大凶”“主孤寡”等说法就出笼了。这些说法能被大众接受,其基础仍是朴素的审美体验——那大门,不美。
镇物厌胜:古人认为建房时在门下埋吉符可祈福纳祥。如我国台湾某些地区认为建门时将米置于门槛下,“可致富贵”。青海农村地区在修大门时,要选吉日吉时在门槛下埋入内装钱财(代表富足)、药材(代表祛除疾病)的“宝瓶”,取“招财进宝”“平平安安”之意;此外,还要在门梁上凿洞装钱、粮,并雕刻青砖狮子辟邪,这些都属厌胜之术。
厌胜术本质上是生产力和文明发展不充分的产物,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可作为民俗保留,也有些鼓吹驱邪功能,迷信色彩浓厚,纯属无稽之谈,需要大众甄别和抵制。
门悬辟邪物:辟邪闭户,纳祥开门,门户被古人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门楣上挂木刻的衔剑吞口(即彝族、水族、羌族、白族等守门辟邪的神灵,多为变形的虎头,圆睁目、大嘴张,意为尽吞世间邪恶),羌族悬挂羊头骨和羊角,台湾某些地区挂形象凶恶的木刻狮头……这都是选取具有威力和令人恐惧的事物,以期以恶制恶,从而起到心理慰藉之效。
河西走廊一带居民要在门楣上挂“财角”,即用一尺见方的红布缝成两个三角形袋,袋里装五谷和硬币,将一对财角、一双筷子、一卷古书悬挂于门楣上,意为祈求五谷丰登、财源茂盛、人丁兴旺、诗书传家。
门俗的变迁中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和文明发展的历程。从远古洪荒岁月中的驱邪辟祟,到后世的纳祥祈福,变幻的是门上的风景,不变的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庞春燕)
来源: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