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自古英雄出少年。
他,17岁来到延安参加革命,18岁分配到身边做军事参谋,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
他有一个雅号,叫“洛阳才子”,那是怎么得来的?
他就是开国将军“洛阳才子”雷英夫。
雷英夫是河南洛阳孟津人,1921年生。
据说他投奔延安是“逼上梁山”,当年雷英夫在洛阳读初中,这一年因家境贫困筹不足学杂费,被学校勒令退学。无奈辍学的雷英夫去各种单位找工作打工,但都因没有钱交押金而遭拒绝。就这样,他被迫报名参军当了兵。
先是在山西新军教导师军士第二团当兵,新军教导师军士第二团后编为晋西南独立第一游击支队,他担任宣传员。1938年,他进入“抗大”学习,由于他聪明好学,底子又好,后又参加了参谋训练队学习,在学习期间就得到了毛主席的注意。
当时的八路军总参谋长滕代远就对主席说,这娃娃别看初中未毕业,可思维敏捷,遇事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且写得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
1939年秋季,因南方局工作需要两名参谋,主席就把年仅18岁的雷英夫推荐给了南方局的做军事参谋。
那么,雷英夫的雅号“洛阳才子”是怎么得来的呢?
皖南事变爆发后,雷英夫随回到延安,担任八路军总部作战部资料室主任兼《解放日报》军事副刊编辑。
1942年6月,那时正是苏德战争一周年,雷英夫应《解放日报》约写了一篇题为《苏德战争一年》,文章通过对时局、战况进行综合分析,有据有理,分析得丝丝入扣。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主席还亲自跑到雷英夫的所在地王家坪,握着他的手说,你写的《苏德战争一年》我看了,很好,准确地反映了战争的情况和我党的观点,文字通顺。说服力强,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另外听叶参座讲,他舌战群儒的讲演稿是你写的,还有南方局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传单,也是由你执笔,真不愧为“洛阳才子”哟!
就这样,雷英夫就有了“洛阳才子”的雅号。
顶着“洛阳才子”雅号的雷英夫,在1946年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成立后,随去了北平任执行处科长、副处长、代处长等职。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雷英夫调任华东野战军,任第10纵队29师87团参谋长、副团长,第三野战军28军83师248团团长、师参谋长等职。
新中成立后,雷英夫先后任周恩来的军事秘书、军事顾问兼军委作战局副局长。总参谋部作战室主任,总参作战部作战处长、中央复员委员会副秘书长,兵工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
1955年,雷英夫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2005年去世,享年84岁。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催花诗》
明天早上我要游览上苑,火速传报给春神知晓。百花定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出来方才开放。
要春日百花在寒冬腊月间一夜开放,写出这样霸气诗歌者,不是别人,正是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
据说,武则天有一次想要游览上苑,就专门宣昭上苑,次日要看到百花齐放。当时正值凛冽寒冬,然而百花仙子听到宣昭后不敢违抗,都领命赶紧准备。
第二天,武则天游览上苑时,便见到一片花团锦簇,有如来到了春日。却独独有一片花圃中,不见花开,细问之后方知是牡丹违命。
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了艳丽的花朵,其他花仙都敬佩不已,从此尊牡丹为“百花之首”,
“焦骨牡丹”由此得名,即今天的“洛阳红”,而这段传说也就此成就了洛阳“牡丹城”的美名。
牡丹聚天地灵气,日月秀色,艳冠群芳,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而其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又成就了其“国色天香”的雅号。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的,“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而牡丹之盛,洛阳为最。
据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当时洛阳牡丹名品达24种,北宋后期周师厚、张峋等记载洛阳牡丹则达120种。每到清明前后,牡丹姹紫嫣红,开遍整个洛阳城,香飘十里,真可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东边依着嵩岳,西边踞着崤函,南望伏牛,北扼黄河,因着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古有“天下之中”、“九州腹地”之称。
清朝陈心传的一句话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洛阳的天然形势与人文风貌——“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雨之会,四通八达之所,声名文物之区”。
据考证,洛阳从最早建城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凭着独特的地势、繁荣的经济与文化,成为历代帝王建立都城的最佳地点。自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名副其实的13朝古都。
有唐一代,洛阳城成为除长安以外最繁华的都城,称“陪都”,唐玄宗、武则天更是都曾长时间住在洛阳。达官贵人们则多在洛阳置办了房产田宅,相比政治中心长安的肃穆,洛阳多了几分闲适安逸。
中唐诗人白居易更是与洛阳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不仅年轻时多次在洛阳逗留,人生的晚年更是主动求官洛阳,度过了十八年春秋。
洛阳期间,白居易写下了大量诗歌。据记载,在白居易传世的3000多首诗作中,咏洛阳的就有800多首。
洛阳城内风光名胜星罗棋布,白居易每到一处,便要写诗歌之、咏之、赞之、叹之。
他写天津桥:“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嫋嫋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他写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他写自己到洛阳郊外出游,“风光引步酒开颜,送老销春嵩洛间。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沿途经过村庄巷(hàng)道,见着人家院落里的花树长得鲜艳可爱,也不论贵贱亲疏,直直叩门而入。赏玩一番后,与主人聊聊天、喝喝茶,方尽兴而归。
而他去的最多的地方,还要属洛阳龙门香山寺。
在《修香山寺记》中,他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白居易潜心佛教,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漫漫寒夜,香山寺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以至于白居易自己颇有“自知之明”地写到:“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公元831年,白居易将自己为好友元稹写墓志铭所得的70余万钱尽数拿出来,用来修缮香山寺、重修藏经堂,此后更将自己在洛阳所写的800多首诗歌,合为一卷,取名《白氏洛中集》,存放于香山寺藏经堂,香山寺从此声名大振。
终生眷恋洛阳的,不只有白居易,还有晚唐才子韦庄。只是相比于白居易洛阳诗的闲适安乐,韦庄眼中的洛阳,则多了几分物是人非的凄清。
广明元年(880),45岁的韦庄在长安应举,此时正值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韦庄陷入战乱,与弟妹失散。882年由长安至洛阳,不久又到江南,一直到58岁才回到长安。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亡,王建成为前蜀皇帝,韦庄也成为宰相,此后终身仕蜀。这五首《菩萨蛮》便是在那时所写。前三首多被看作是对江南情事的追忆,后二首则写对洛阳春光的无限怀念。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菩萨蛮五首》其五
洛阳城里的春光多么美好呀,然而当年的洛阳才子却已在他乡老去。想起魏王堤上的柳树,那千条万缕的柳丝在我的心中唤起了无限的相思怀念。
又一个春天到来了,可那春天却却已不再是洛阳的春天,看着那水上成双成对的鸳鸯,和那落日斜晖,不禁激起我心间凝聚着的深深愁恨。
只因那样美的春光,留下那样多记忆的洛阳,已经再也回不去了呀!
而诗人也的确再也没能回到洛阳,王建在蜀称帝后,与篡唐的朱温成为对立的国家,韦庄从此便只能终老他乡。
在他对洛阳刻骨铭心的怀念时,又何尝不是在追忆怀念往昔盛世的大唐呢?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百年间,洛阳城以其巍巍的姿态,见证了数十个王朝的兴衰、历史的荣辱,而它自己也在那日深月久的历史的积淀中,变得愈加魅力。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沪剧曲调清新优美,
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沪剧舞台上明星荟萃,流光溢彩,
涌现了一批大家、名角。
“今日闵行”推出“沪剧人生”,
为你讲述沪剧发展中那些人、那些事。
本期介绍的沪剧大家是
杨雪珍
今天带来
老艺人杨雪珍(二)
音频最后请欣赏沪剧《玉蜻蜓》庵堂认母(片段),张莉芳、练益民、吴梦影演唱。(杨雪珍老师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但限于当时的录音条件,许多唱段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有点遗憾。这出戏曾经也是杨雪珍老师的代表作。)
杨雪珍老师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蝴蝶杯》又名《人头娃娃鱼》,讲述明朝江夏知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偶游龟山,恰逢总兵芦林之子芦世宽打死渔夫胡彦。玉川不平,将芦世宽打死,遭芦府追缉,田母为救儿子隐瞒玉川下落。田云山与田夫人为了儿子田玉川而夫妻相争。杨雪珍扮演田夫人,她对丈夫唱道:“儿子是我亲所生,吃娘奶 痛娘心,怀胎倒有十个月,要痛三日三夜三黄昏,侬勿养小囡勿晓得,男人家好像猪猡能。”几句唱词生动形象,体现了母子连心、爱子心切的真情。一句甩腔台下一片掌声。秉性耿直 艺术细腻01杨雪珍 生活照
《双珠凤》里的倪阿凤并非主要角色,但是杨雪珍从不忽视此类角色,她要想办法抓住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动作与唱词来塑造乡间少女的思想状态。洛阳才子文必正到抱头庄找倪媒婆,巧遇倪阿凤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一般演到文必正跟随倪媒婆走后,倪阿凤就没戏了。可杨雪珍别出心裁,抓住文必正换下的一件衣裳作文章。倪阿凤拿起公子的衣裳左看右看,坐在床边唱道:“公子衣裳新又新,我待公子亲又亲,夹牢衣裳一道睡,当作公子文必正。”几句唱词正是此时此刻少女的内心流露。
一次在宝山长浜演出,生意十分清淡,大家非常焦急。有人提议请杨雪珍来帮忙,并演唱全本《红鬃烈马》,剧中杨雪珍饰演王宝钏的表妹周静艳。其中有一场戏,王宝钏薛平贵夜宿卧龙亭时,表妹要上场唱上一小段,表明要去寻找表姐打听消息。当时离送客还有20分钟,表妹只是一个过场戏,最多5分钟就没戏了。为了要保证演出时间,大家要求杨雪珍多唱点,拖足时间,杨雪珍一口答应。虽然答应了,但是怎样拖时间也是要有本事的。她一边唱一边想,突然灵机一动,抓住表姐王宝钏为主线,把俩人的亲戚关系、从小到大的情谊和将来同嫁一夫的情况唱得有条有理清清楚楚,吸引了观众的耳朵,使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由于观众听了杨雪珍的演唱后,对故事情节产生了兴趣,导致第二天剧场客满,也为戏班增光不少。
杨雪珍对唱词非常严谨,不允许有任何疏漏与不当。一次唱《玉蜻蜓》“云房三结拜”,杨雪珍饰演张雅云、马秀君饰演智贞师太。为了寻找丈夫申贵升,张雅云有意与智贞结拜,试探丈夫下落。当问起是否见过申贵升时,智贞急忙否认。张雅云告诉智贞丈夫的容貌、衣着以及手中的真金扇玉蜻蜓,希望帮助寻找。饰演智贞的演员唱道:“没有看见倒还罢,只要看见手拿真金扇玉蜻蜓,我硬要将他拖回门。”扮演张雅云的杨雪珍觉得智贞唱得不妥当,当场就用责问的语气即兴唱出:“侬尼姑怎可拉男人。”一句唱词弄得对方十分尴尬。
好的演员总会得到同行的认可,渐渐地杨雪珍的名字也传到了沪剧名家王雅琴的耳边。一次,杨雪珍所在的沪风沪剧团在苏州万利剧场演出,恰巧艺华沪剧团也在附近的开明大戏院演出。当得知杨雪珍、王中玉在万利剧场演出艺华剧团的看家戏《碧落黄泉》时,王雅琴亲自带领剧团的主要成员前去观摩。演出后,王雅琴、小筱月珍、王盘声等还特地来到后台向演员致意,高度评价了杨雪珍所饰演的李玉茹一角,赞扬她表演上模仿周丽丽的风格,人物刻画非常到位。艺华沪剧团编剧张智行称赞杨雪珍组织的唱句文雅贴切符合人物感情的表现,杨雪珍深受感动。同行观摩、相互交流这件事也成为了沪剧界的佳话。
秉性耿直 艺术细腻02杨雪珍 艺术照
“饭吃三碗、闲事不管”是杨雪珍的座右铭。戏曲界有管闲事、搬是非、拍马屁、说假话等许多陋习,杨雪珍极度反感。她觉得自己努力唱好戏是最主要的,不愿意依靠他人的权势来扶持自己。她情愿睡最差的地方、吃最差的饭菜,也不愿屈服他人。
杨雪珍从不奉承拍马,与同行之间她也以礼相待。由于艺术上的刻苦与努力,她养成了自强、自立的性格。对于自己的点滴成绩与艺术积累她从不骄傲自满,岁月流逝、舞台远去,但杨雪珍老师经常饶有兴趣地回忆着她自己的沪剧人生。
作者:陶一铭
自幼受家庭的影响与环境的熏陶,有着浓厚的滩簧、戏曲情结。尤其,本滩、申曲他情有独钟。有关滩簧的相关内容,他全部收藏,仿佛“他就是为滩簧而生”。
自17岁认识沪剧前辈王雅琴后,他更是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访,20多年来,他与二百多位沪剧老艺人结缘、求教,竟成了忘年交。从中,他记录整理抢救了多部即将失传的滩簧老戏,使它们有了传承、有了延续,有了流传,他的“滩簧斋”便成了一个研究滩簧的“库房”和平台,从而也成就了他一位“草根”的沪剧研究第一人。
播音:高佩明
“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普通话一级播音员。从事播音工作至今已近40个年头,曾为闵行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编导、制片人。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
2013年编导、策划闵行电视台第一个大型选秀节目,闵行广播电视台“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
2014年再次编导策划了上海市“乡音和曲”“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
作者:陶一铭编导:高佩明顾问:洪立勇制作 合成:高佩明制片:李翔监制:孙立总监制:茅杰编辑:刘帆 高淑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催花诗》
明天早上我要游览上苑,火速传报给春神知晓。百花定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出来方才开放。
要春日百花在寒冬腊月间一夜开放,写出这样霸气诗歌者,不是别人,正是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
据说,武则天有一次想要游览上苑,就专门宣昭上苑,次日要看到百花齐放。当时正值凛冽寒冬,然而百花仙子听到宣昭后不敢违抗,都领命赶紧准备。
第二天,武则天游览上苑时,便见到一片花团锦簇,有如来到了春日。却独独有一片花圃中,不见花开,细问之后方知是牡丹违命。
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了艳丽的花朵,其他花仙都敬佩不已,从此尊牡丹为“百花之首”,
“焦骨牡丹”由此得名,即今天的“洛阳红”,而这段传说也就此成就了洛阳“牡丹城”的美名。
牡丹聚天地灵气,日月秀色,艳冠群芳,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而其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又成就了其“国色天香”的雅号。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的,“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而牡丹之盛,洛阳为最。
据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当时洛阳牡丹名品达24种,北宋后期周师厚、张峋等记载洛阳牡丹则达120种。每到清明前后,牡丹姹紫嫣红,开遍整个洛阳城,香飘十里,真可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东边依着嵩岳,西边踞着崤函,南望伏牛,北扼黄河,因着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古有“天下之中”、“九州腹地”之称。
清朝陈心传的一句话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洛阳的天然形势与人文风貌——“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雨之会,四通八达之所,声名文物之区”。
据考证,洛阳从最早建城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凭着独特的地势、繁荣的经济与文化,成为历代帝王建立都城的最佳地点。自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名副其实的13朝古都。
有唐一代,洛阳城成为除长安以外最繁华的都城,称“陪都”,唐玄宗、武则天更是都曾长时间住在洛阳。达官贵人们则多在洛阳置办了房产田宅,相比政治中心长安的肃穆,洛阳多了几分闲适安逸。
中唐诗人白居易更是与洛阳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不仅年轻时多次在洛阳逗留,人生的晚年更是主动求官洛阳,度过了十八年春秋。
洛阳期间,白居易写下了大量诗歌。据记载,在白居易传世的3000多首诗作中,咏洛阳的就有800多首。
洛阳城内风光名胜星罗棋布,白居易每到一处,便要写诗歌之、咏之、赞之、叹之。
他写天津桥:“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嫋嫋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他写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他写自己到洛阳郊外出游,“风光引步酒开颜,送老销春嵩洛间。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沿途经过村庄巷(hàng)道,见着人家院落里的花树长得鲜艳可爱,也不论贵贱亲疏,直直叩门而入。赏玩一番后,与主人聊聊天、喝喝茶,方尽兴而归。
而他去的最多的地方,还要属洛阳龙门香山寺。
在《修香山寺记》中,他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白居易潜心佛教,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漫漫寒夜,香山寺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以至于白居易自己颇有“自知之明”地写到:“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公元831年,白居易将自己为好友元稹写墓志铭所得的70余万钱尽数拿出来,用来修缮香山寺、重修藏经堂,此后更将自己在洛阳所写的800多首诗歌,合为一卷,取名《白氏洛中集》,存放于香山寺藏经堂,香山寺从此声名大振。
终生眷恋洛阳的,不只有白居易,还有晚唐才子韦庄。只是相比于白居易洛阳诗的闲适安乐,韦庄眼中的洛阳,则多了几分物是人非的凄清。
广明元年(880),45岁的韦庄在长安应举,此时正值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韦庄陷入战乱,与弟妹失散。882年由长安至洛阳,不久又到江南,一直到58岁才回到长安。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亡,王建成为前蜀皇帝,韦庄也成为宰相,此后终身仕蜀。这五首《菩萨蛮》便是在那时所写。前三首多被看作是对江南情事的追忆,后二首则写对洛阳春光的无限怀念。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菩萨蛮五首》其五
洛阳城里的春光多么美好呀,然而当年的洛阳才子却已在他乡老去。想起魏王堤上的柳树,那千条万缕的柳丝在我的心中唤起了无限的相思怀念。
又一个春天到来了,可那春天却却已不再是洛阳的春天,看着那水上成双成对的鸳鸯,和那落日斜晖,不禁激起我心间凝聚着的深深愁恨。
只因那样美的春光,留下那样多记忆的洛阳,已经再也回不去了呀!
而诗人也的确再也没能回到洛阳,王建在蜀称帝后,与篡唐的朱温成为对立的国家,韦庄从此便只能终老他乡。
在他对洛阳刻骨铭心的怀念时,又何尝不是在追忆怀念往昔盛世的大唐呢?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百年间,洛阳城以其巍巍的姿态,见证了数十个王朝的兴衰、历史的荣辱,而它自己也在那日深月久的历史的积淀中,变得愈加魅力。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