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心经原序
妙哉妙哉,此经实讲治心功夫,不着一道家常谈。其论治心处,统之则为三十六,分之则为七十二。三十六,天数也;七十二,地数也。通篇计句一百单八句,是总三十六,七十二之数;合天地之道也,计字四百四十四,纯阳数也;天道也,合三十六,七十二,一百单八,四百四十四。则成六百六十,纯阴数也;地道也,见得人心治,则天地交。天地交,则上下泰,而四时行;万物育矣,于此,足征内相爕理之才焉,是为序。
吕祖曰:
天生万物,惟人最灵。非人能灵,实心是灵。
心为主宰,一身之君。役使百骸,区处群情。
物无其物,形无其形。禀受于天,良知良能。
气拘欲蔽,日失其真。此心即失,此身亦倾。
欲善其身,先治其心。治心如何?即心治心。
以老老心,治不孝心;以长长心;治不悌心;
以委致心,治不忠心;以诚恪心,治不信心;
以恭敬心,治无礼心;以循理心,治无义心;
以清介心,治无廉心;以自爱心,治无耻心;
以积德心,治为恶心;以利济心,治残贼心;
以匡扶心,治倾陷心;以仁慈心,治暴戾心;
以谦逊心,治傲慢心;以损抑心,治盈满心;
以俭约心,治骄奢心;以勤慎心,治怠忽心;
以坦夷心,治危险心;以忠厚心,治刻薄心;
以和平心,治忿恚心;以宽洪心,治偏窄心;
以伤身心,治沉湎心;以妻女心,治心;
以果报心,治谋夺心;以祸患心,治斗狠心;
以正教心,治异端心;已至信心,治大疑心;
以悠久心,治无恒心;以始终心,治反覆心;
以施与心,治悭吝心;以自然心,治勉强心;
以安分心,治非妄心;以顺受心,治怨尤心;
以推诚心,治猜忌心;以镇定心,治摇惑心;
以中正心,治偏袒心。以大体心,治细务心。
嗟乎人心,不治不纯。如比乱丝,不理不清。
如彼古镜,不磨不明。如彼劣马,不勒不驯。
我故说经,欲治人心。人心得治,天地清宁。
偈曰:
一切惟心心最危,范天围地发光辉。
天心即在人心见,人合天心天弗违。
吕祖,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道教全真派祖师。
【道家.静心诀】
冰寒千古,万物尤静;
心宜气静,望我独神;
心神合一,气宜相随;
相间若余,万变不惊;
无痴无嗔,无欲无求;
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道家.清心诀】
清心如水,清水即心;
微风无起,波澜不惊;
幽篁独坐,长啸鸣琴;
禅寂入定,毒龙遁形;
我心无窍,天道酬勤;
我义凛然,鬼魅皆惊;
我情豪溢,天地归心;
我志扬迈,水起风生;
天高地阔,流水行云;
清新治本,直道谋身;
至性至善,大道天成。
【道家.冰心诀】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尘垢不沾,俗相不染;
虚空甯宓,浑然无物;
无有相生,难易相成;
份与物忘,同乎浑涅;
天地无涯,万物齐一;
飞花落叶,虚怀若谷;
千般烦忧,才下心头;
即展眉头,灵台清幽;
心无罣碍,意无所执;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水流心不惊,云在意俱迟;
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
【定心心经】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忘我守一,六根大定;
戒点养气,无私无为;
上下相顾,神色相依;
蓄意玄关,降伏思虑;
内外无物,心神净明。
图文均来自网络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上路不久遇到一位鸟巢禅师,传授给他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教他时时诵念,可保平安。此部《心经》仅有二百多字,却由浅入深地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而道教也有一部经,全文五百九十一字,同样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谓与《心经》相当的道家经典。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文中声称,老君西游白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后来由三国时期的葛玄书而录之。但从内容来看,成书不晚于晋魏,因为其中渗透杂揉了佛教的重要思想,应当是道家吸收佛理融会贯通之作。
《清静经》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作为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清静经》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教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参悟大道。
下面是主要内容的文字和翻译。
老君曰:天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老子说:大道本来无有形象,但是能够生育天地;本来无有情感,可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本来无有名称可以标记,但是能够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如此玄妙,我不知它的名字是什么,勉强命名为“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世界本是混沌一片,然后太极分两仪,清气上扬为天,浊气凝聚为地。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秉乾道而成,为清为动,女秉坤道而成,为静为浊,但都有着共同的本源。大道无微不至,无所不含,陰陽相感,变化纷繁,自然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玄妙无边的大道,包含着清浊动静,可是细心追究,万物由一气演化,气聚为浊,气散无物,因此天是地的本源。万事万物都处在无休无止的运动之中,但这是就现象而言的,我们在安静专一的状态,能体验到万物并作的自然变化,可见道之本体是清静的。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就可以感应到宇宙万物,天地于身心汇集为一体。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人天生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虚空无碍的。因为受到人心的扰乱,便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了。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因长大起来知识渐开,薰陶渐染,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有了执著之念,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缰之劣马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如果能够将所有的私欲杂想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心不妄动,再加上澄清妄念的功夫,元神能洒洒陀陀,虚空寂静,一点挂碍也没有了。不用去造作勉强,色、声、香、味、触、法所带来的贪、嗔、痴,也就消灭的无踪了。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之所以做不到的原因,是由于心中的杂念还没有澄清,贪欲没有除尽的缘故啊。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能够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内观自心,本来无可捉摸,找不到一个可抓住的实体。外观其形,人的形体只是因缘和合的暂时现象,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远观其天下的物,所有的物体同样是气之变幻,不可能永久存留。心、形、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要知道一切的事物,都是人给它的假名。明了身心幻境,万物无常,心、形、物都是假相,唯有本性圆明,超然物外,不为浮欲所扰,不被声色所迷, 朗然天真,妙意得存。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义呢。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湛然,形容极清幽的意思。寂,安然清静的意思。事物既空,再转观“空”相,空亦是空。如此空到极处,无所再空,所余者是一个“无”字,然而到达究竟,“无”亦不立。因为有所在,即不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方算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静。但是寂静到了极点,亦不知道其所寂了。此时的心性,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私欲杂念无所生,这才是真实的清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在清静的状态下,能够顺其自然的应对事物,而不是在妄念妄想中远离真常之道。这样活在真实不虚的境界,率性而行,就符合了人的本性。即便是应于万事,亦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就可以一直这样的清静自适,寂然安乐。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既然得入真道的门径,便可以说是得着真道了。虽如此说,确也毫无所得。只是为了化度众生,才叫做得道。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呢。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老子说:上等的贤人,因他深明大义的,故没有什么争贪。下等的愚人,因执着己见,不察情理,总是好起争贪。上等有德的人,有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还不以为是德。下等无德的人,有心积德,作一点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执著于德行的人,实际上他不明白道德的真义啊。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机缘。然而众生仍是认假不认直真。推其原因,唯有妄心所致。妄念一动,道心即远。妄心,即虚妄不实的计著,也是妄分别之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一有了贪妄之心,就要惊动那内在的精神。精神被惊,心意外弛,便要耽着于万物了。既然接触了万物,就要生出不想离开,而要索取的心。人寄红尘,总是纷纷扰扰,朝夕营求,不得歇心。妄心一动,神随意迁,追逐万物,恋恋不舍,甚至废寝忘食,自甘其愿。但是天下的事,那能尽如所愿呢?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无穷的烦恼。《道德经》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佛云:“寂然不动”。都是让人不动心的意思。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对于万事万物,如有求不得的时候,便会生出烦闷恼怒的事情来,由烦闷恼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动,身心添了无穷忧愁和苦恼,便要遭受到许多的污浊耻辱。惹得飘泊下流,转变生死,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境遇中,迷失了真常不朽的大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真实不虚、永久不变的圣道,有悟性的人,自然会得着真意。得能悟透道理,便能永久皈依清静,不生不死了。
(注:原文中的“天动地静”、“男清女浊”之说,应是古人想当然的推断附会,没有科学依据,在文中逻辑不通,但不影响其整体意义。)
附全文: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於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於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於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易筋经》相传为达摩所创,不论在武侠小说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易筋经》都受到了极大的推崇。
在历史上,少林寺也因为此经,付出了不少惨痛的代价。
但是《易筋经》的来历,真的是达摩所做吗?
“易筋”之名明显是道家之语。而且《易筋经》中多是导引吐纳等功夫,讲究的是神、体、气三者的结合,使五脏六腑、以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调理,从而得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假如有见识过《易筋经》的人,再比较华佗创造“五禽戏”,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其实颇多。
《易筋经》的文字内容还有许多,类似道家房中术的思想,道家房中术相信稍微精通道学的知道是什么意思,其中不乏许多男女媾和之意,是道家追求长生的一种手段,
“和尚学什么房中术。”虽然话糙了些,但是理不糙。
或许又有人要站出来反驳了,道家房中术讲的是阴阳合阖之道。
可是阴阳合阖不也是道家汲取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融入道家思想中的吗?
最后同样隶属于道家文化,和隶属于中国本土文化。
而达摩一个来自异域的僧人怎么会对中国文化如此精通。当然有人会说,可能是梵文所做,后经人翻译过来罢了,
这种说法当然也站得住脚。
可是《易筋经》在民间,或者是佛教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也正是因此,清朝乾隆皇帝为了避免武林无谓的厮杀,命人围攻少林寺,少林交出《易筋经》。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达摩是印度僧人,源于南北朝时期,可是放眼达摩来中国传教历史经籍中,并无《易筋经》的相关记载。
而且现在大多数学者认证,《易筋经》实是外人托达摩之名伪作。正如现在某些“小说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畅销,而托为某某名家的作品是一样的。
而达摩身为一名外来异僧,所传所学,不能尽为外人道,刚好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无疑是最佳的托名对象了。
结语:学术有真伪。不过对于好的东西,我们还是善于吸纳,不论是外僧所做,还是中国本土的文化,我们都应当怀着虚心进取的心思来学习。
对于《易筋经》也是如此。
最近越来越盛行养生功夫,《易经筋》作为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必然有他的可取之处,而且《易筋经》有内外功法,有兴趣的可以试修一下。
《易筋经》相传为达摩所创,不论在武侠小说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易筋经》都受到了极大的推崇。
在历史上,少林寺也因为此经,付出了不少惨痛的代价。
但是《易筋经》的来历,真的是达摩所做吗?
“易筋”之名明显是道家之语。而且《易筋经》中多是导引吐纳等功夫,讲究的是神、体、气三者的结合,使五脏六腑、以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调理,从而得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假如有见识过《易筋经》的人,再比较华佗创造“五禽戏”,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其实颇多。
《易筋经》的文字内容还有许多,类似道家房中术的思想,道家房中术相信稍微精通道学的知道是什么意思,其中不乏许多男女媾和之意,是道家追求长生的一种手段,
“和尚学什么房中术。”虽然话糙了些,但是理不糙。
或许又有人要站出来反驳了,道家房中术讲的是阴阳合阖之道。
可是阴阳合阖不也是道家汲取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融入道家思想中的吗?
最后同样隶属于道家文化,和隶属于中国本土文化。
而达摩一个来自异域的僧人怎么会对中国文化如此精通。当然有人会说,可能是梵文所做,后经人翻译过来罢了,
这种说法当然也站得住脚。
可是《易筋经》在民间,或者是佛教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也正是因此,清朝乾隆皇帝为了避免武林无谓的厮杀,命人围攻少林寺,少林交出《易筋经》。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达摩是印度僧人,源于南北朝时期,可是放眼达摩来中国传教历史经籍中,并无《易筋经》的相关记载。
而且现在大多数学者认证,《易筋经》实是外人托达摩之名伪作。正如现在某些“小说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畅销,而托为某某名家的作品是一样的。
而达摩身为一名外来异僧,所传所学,不能尽为外人道,刚好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无疑是最佳的托名对象了。
结语:学术有真伪。不过对于好的东西,我们还是善于吸纳,不论是外僧所做,还是中国本土的文化,我们都应当怀着虚心进取的心思来学习。
对于《易筋经》也是如此。
最近越来越盛行养生功夫,《易经筋》作为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必然有他的可取之处,而且《易筋经》有内外功法,有兴趣的可以试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