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青葱岁月,铭记同窗情谊。适逢毕业季,当你正忙于做毕设、备答辩、写留言、照合影时,想不想了解一下上世纪初叶的毕业青年?
今天,让我们翻开军博馆藏《中国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同学录》,这里汇集着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的黄埔军校首批毕业生名录,这本旧痕斑斑的同学录,将把我们送回那风云迭起的大革命年代……
《中国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同学录》
年代:1925 年
质地:纸、布,系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梁广烈所存,1985年由其子梁元捐献军博。
军博“中国领导的革命战争陈列”展出的黄埔一期同学录
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的军事学校,借鉴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强化军事政治训练,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成为国共两党的将帅摇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和军事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军博所藏《中国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同学录》,包含遗言、中央执行委员会祝词、大元帅训词、本校誓词、蒋中正校训、对陆军军官学校开学训词、第一期同学录及教官、学员照片和通讯地址等。
1925年11月,中央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部动员党员、青年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黄埔军校。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旧址
1924年,在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下,在广州附近的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黄埔,故通称黄埔军校。时值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时期,两党的大批精英和全国各地的许多优秀青年纷纷报考于此。据载,1924年3月27至30日,黄埔军校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考场,举行一期新生考试,科目除原定的国文、算术外,加考几何、三角、代数三门。
黄埔军校旧址
军博“中国领导的革命战争陈列”展出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证图片。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清晨6时,先生偕夫人宋庆龄乘江固舰从大本营出发,7时40分抵达军校码头,全体师生列队候迎。上岸后,先生首先对军校进行巡视。在校本部,浏览了职员任职图表,翻阅了教学计划,了解了学生入学情况。随后由教授部王柏龄主任带领各教官觐见,又由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带领各队长及特别官佐觐见。8时50分,巡视了课室和宿舍,9时20分,回校长室休息片刻,即赴礼堂参加开学典礼。先生在演说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的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证章,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馆藏。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上课情景
据载,黄埔军校第一期1924年5月入学500人,11月底毕业,因湘军讲武学堂合并到军校及四川送来的20余人编成的第6队学生也归入第一期,毕业生实际数为645人。他们部分留校,或到教导团,或派往海军、空军、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等任军事教官或从事政治工作。
热血沸腾的黄埔学生,为铭记同窗友谊,联络感情,酝酿编撰第一期毕业生同学录。但编撰工作刚开始不久,风云突变,1925年2月,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为主力的军校教导团,迅速投入了讨伐陈炯明叛乱的第一次东征战役。他们英勇善战,拼死杀敌,连战连捷。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到东征前线,正在指挥作战的黄埔军校校长,经潮汕回到黄埔本校。先将在淡水、棉湖等战斗中阵亡的将士安葬于八卦冈,继之开始为第一期同学录作序。序中记叙了蔡光举、胡仕勋等40余人阵亡经过,其中杨厚卿、章琰、刁步云等6人犹为壮烈,另有学生数十人受伤,此次出征加上士兵伤亡总计600余人,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在黄埔一期里,有入学试和毕业试都列第一名的蒋先云,有同列“黄埔三杰”、“中山舰事件”受害者、员李之龙,有英年早逝被誉为“飞兵团长”的红军骁将王尔琢,有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在北伐中“誓以我血浇灌革命之花”舍生取义的曹渊,有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在作战一线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左权,有被称“铁甲骑士”的开国上将周士第,也有成为心腹、跻身上将的胡宗南,有自称“鹰犬将军”的陆军中将宋希濂,有在解放战争中兵败被俘的杜聿明、黄维、李仙洲……他们来自黄埔一期,同窗学习、同校共事,曾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但因信仰不同分道扬镳、兵戎相见,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书写了重要一页……
蒋先云
李之龙
王尔琢
徐向前
曹渊
周士第
标题图设计:汪 聪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第20军注定是一页熠熠生辉的存在。
自成立以来,第20军不仅战功卓著,更是英雄辈出,出色地践行着保家卫国的使命与职责。
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随着军委做出了“部队减员”的重大决定,很多优秀的我军指战员不得不脱去视若生命的“绿军装”,而第20军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新陈代谢”。
依据指示,第20军将与其他部队一起整编合成为第20集团军,成为我军“最年轻”的集团军之一。
一切行动听指挥,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所以,尽管整编工作千头万绪,依旧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支部队由谁“掌印”?新老交替的工作能否顺利?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军委颁布由扛起“第20集团军军长”这副重担的任命之时,悬念解开,实至名归。而前任军长杨石毅同样赞同上级的决定。
当两任军长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仿佛看到了这支作风优良的军队走过硝烟弥漫的过去,走向了更高更快地发展。
整编:铁血劲旅二十军第20军成立于1949年,其前身是华野第一纵队,但它的建制沿革却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那便是长征时期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闽东独立师”,而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更改番号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
抗战胜利后,这支部队在南征北战之中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在1946年和1947年,先后两次更名,第一次更名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年再次更名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
“华野一纵”威名赫赫,特别是其“穿插分割”的战术和战绩更是享誉全军,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为全歼敌整编第74师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后来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100多次战斗中,更是让黄维兵团和杜聿明的集团军闻风丧胆,在歼敌数量上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勇冠三军。
到了1949年2月,军委下达统一编制和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首任军长由刘飞担任。
新中国成立后,第20军在1950年受命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再一次彰显出卓越的战斗力。
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第20军运用分割包围的战术,给美陆军第11师迎头重创,后来的战役中再次出击,全歼南朝鲜军第5师、第7师,并在华川地区的防御作战中出色地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军中还涌现出一大批以“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为代表的英雄人物和英模连队,成为全军乃至全国学习的榜样,在英模人数上更是居各军首位。
到了1955年,我军进行了首次海陆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第20军在攻克一江山岛的战役中,迅速抢占203高地,占领敌军司令部,让一江山岛的主峰上第一次飘扬起鲜红的军旗。
这次战役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口赞誉,说“打得很好”,当时担任前敌指挥部司令的张爱萍将军更是填词《沁园春》进行表彰。
江山代有才人出。
到了1979年中越作战的时候,第20军第58师奉命出征,同样在战场上表现优秀,继续发扬着“善野战、有朝气”的第20军军队作风,而此时第58师的指挥员中,就有。
受命:一代名将“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可以说,将军是真正从一名普通解放军战士成长起来的“军界骄子”。
,1940年12月生于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三台县,十八岁那年,他应征入伍,成为我军第1军的“普通一兵”,由于训练努力认真、积极要求进步,到了1960年,参军第三年的时候,组织上给了他一次提干机会,担任部队的一名副排长。
勤奋好学的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开始更加刻苦地钻研先进的军事技能,很快被调入团部,成为了作战股参谋。
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的才干不断受到重视,到了1979年的时候,他调任武汉军区,任职作战部副部长。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亲自点将,让跟随南下,在西线战事中参与指挥,他的军事才干让他第一次在实战中崭露头角。
通过对战场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当时提出并制定出一个系列的作战方案,分成“大打、中打、小打”几个选择,给当时国家的战略决策极高的参考价值。
随着战事的结束,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被派往野战部队任职,成为了第20军第58师副师长。
就这样,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在野战军中找到了大展身手的舞台。
1983年,他被提升为第20军副军长,随后在1985年,开始正式接手第20军。但摆在它面前的却是一道严峻的考题,如何做好集团军的整编工作?
由第20军整编为第20集团军,并不是简单的名称上更加“高大上”,而是意味着要完成一次陆军部队的“体制改革”,并且军委也把第20军作为了一个“试点”。
换句话说,我军以军为“战术单位”的建制形式,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改为以集团军作为“战斗单位”,改变相对单一的编制方式,还处在摸索和探索阶段。
因为过去的编制中,通常以步兵为主要部队,而坦克、炮兵和高炮等不对作为辅助,真正遇到战事,这样平时“各自为政”的状态,合作作战的能力就会因为协调性而大打折扣。
所以,集团军的编制形式,就是要在根本上增强我军的协同作战能力,不再出现“步兵独大”的局面,从而让装甲、防空、炮兵以及通信等各兵种发挥最大的作用和威力。
这样的“改革”,从军事部署到人员调配,差不多要来一次全新的“洗牌”,而牵一发动全身,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到全局。
欣慰的是,不辱使命,不仅完成了整编工作,还让整编后的第20集团军成为了野战部队的主力军。
1988年,在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时被授予少将军衔,但是他还未满48岁。
其后,梁将军又因为其整编第20集团军的成功经验,赴任第54集团军,又一次完成了对一支“王牌军队”的整编训练。
在2008年,梁将军出任我国国防部部长,他在和时任日本防卫大臣的浜田靖一一段对话中,豪迈地说出了中国的未来必将拥有自己的航母,其信心和胆魄,至今依旧振聋发聩,振奋人心。
2013年,将军退下来颐养天年。他接任第20集团军时的成为最年轻的军事主官的故事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而每说及此,人们也自然而然地想起他的前任,更不愧为沙场老将的杨石毅军长。
让贤:沙场猛将杨石毅杨石毅将军,原名杨宝琦,1926年9月出生于浙江诸暨,曾在一家工厂做过学徒,深知旧社会穷人的苦难。
还是在抗战时期,18岁的杨石毅就光荣地加入了新四军,投身到反抗侵略的斗争之中,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就是著名的金萧支队。
可以说,随着戎马生涯的开始,杨石毅见证着第20军“前生今世”的成长历程,而不管是抗战时期、解放战争,还是后来的抗美援朝、对越反击,都有着杨石毅浴血奋战、运筹帷幄的身影。可以说,第20军历次的经典战役,杨石毅从未缺席。
特别是在朝鲜长津湖战役中,时任营长的杨石毅率队担纲阻击任务,实现“斩蛇腰”行动。
杨石毅身先士卒,英勇奋战,并且通过政治手段“劝降”两百多名联合国士兵,既在客观上减少了我军的伤亡,也使我志愿军部队在气势上压制了敌人,促进了战役最后的全面胜利。
更为难得的是,杨石毅还利用在朝鲜的战斗隙暇,把自己在战场上的见闻和感想都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战地笔记。
这份鲜活的“一手资料”,为抗美援朝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很高价值的参考,已经被国家军博收藏,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1981年,长期战斗生活在第20军的杨石毅出任军长,而也就是在这一样,从对越战场回归的也来到了第20军,成为第58师副师长。
在自己“老部下”们眼中,杨军长的作风低调务实,虽然身居高位却最反对光动口不动手,他一直强调干部们要以身作则和自我要求,上级要带动下级,就要先做给下级看。
也正是这样的治军理念之下,但“裁军”工作开始之后,为了做好干部战士们的思想工作,杨石毅在会议上第一个站起来表态。
他提出只要是组织需要,自己会第一个从军长的位子上“下来”,用实际行动支持军委决定。
就这样,整编工作开始后,杨石毅把第20军队“接力棒”交到了当时的副军长的手中。
事实上,杨石毅主动引退时,才只有59岁,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凭借几十年的战功和资历,“升一格”担任大军区的副职“养老”,并且在两年后的新军衔授予中获得更高荣誉。
然而他只是到信阳陆军学院担任院长,离开了自己奋斗一生的野战部队,并且在第二年正式离休。
2010年,“言出必行”的杨石毅将军去世,终年85岁。而他还做过的一件铁面无私的“猛事”,被人们传颂至今。
那就是他亲自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对越作战的战场。
立功:将门虎子杨少华杨石毅的儿子杨少华,同样是一名军人,但他却从来没有受到过自己军长父亲的照顾,不仅如此,连他的母亲对他的要求也很是严厉。
有一次杨少华从部队回家休假,因为是凌晨四点下火车,根本没有公交,于是杨少华便给父亲打电话“求助”,希望父亲派辆车接自己。
没想到,杨石毅说:没车你就自己走回来!
不甘心的杨少华又悄悄联系自己母亲,而母亲的反问登时让他哑口无言,他母亲说:派车?请问你是几级干部呢?
正是有着这样的家庭,作为的杨少华,完全没有“纨绔习气”。
杨少华原本在空降兵部队,因为两地分居,1984年才调入第20军担任副连长。
而部队接到参战命令后,杨石毅毫不犹豫地告诉儿子,立刻跟随队伍前往前线,并嘱咐儿子,要和所有官兵一样,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不许特殊化。
杨少华到达南疆以后,驻守在著名的“李海欣高地”,那里离敌军距离只有几十米,而且被敌人三面环伺,异常凶险。
可杨石毅得知情况后,并没有想办法给予照顾,反而在一次军党委的会议上,拿出儿子寄来的“遗书”念给大家听,用来鼓舞士气。
后来杨少华的事迹被《解放军日报》刊登,当时的中央书记处书记感慨地说:这就是《高山下的花环》里塑造的艺术形象在现实中的真实例子。
后来,杨少华也真的像在信中写的那样,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在“1.15”战斗中表现出色,荣立了二等功。
遗憾的是,杨少华从战场上回来以后,并没有继续自己的军旅生涯,而是转业到其他地方继续为国家建设做着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着光辉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无论是从建军时期走过来的老革命,还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接班人,以及他们的后人们,从选择了军人这一职业,都做好了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为着一份光荣的使命奋斗着。
杨石毅将军、将军和杨少华们,也许发展各有不同,但所相同的是,他们都在传承着我军的红色血脉、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
参考资料《国防部长的54年戎马生涯》(毅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君威)
《杨石毅——诸暨当代人物专题》
《我愿在正义的战火中雕塑成器——老山前线访军长之子杨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