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随着元旦、春节的临近,不由得让人感觉到日渐浓郁的节日氛围。近日,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内悬挂起了万盏大红灯笼,火红的灯笼一排排、一串串,给景区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为市民游客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春节挂灯笼有着象征团圆的寓意,还能营造出一种喜庆热闹的氛围。每年新年,景区都会在四个园区挂起火红喜庆的灯笼,今年也不例外。
在趵突泉景区,一串串大红灯笼映入眼帘,古色古香的连廊和屋檐下、树枝上,挂满了红灯笼,映照在水面,装点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冬日的趵突泉景区静谧宜人,明媚的好天气,大红灯笼将公园装扮得分外亮丽,节日的喜庆气氛扑面而来。大红灯笼随风飘动着,远远望去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赏心悦目,漫步于此,赏景游玩,别有一番感受。
冬日里的济南五龙潭景区,颜色依旧丰富多彩,游客们趁着冬日暖阳在这里赏景游玩,一串串大红灯笼高高挂,给略显冷清的公园增添了吉祥喜庆的色彩,也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带来了浓浓的暖意。
景区内十几个大小泉池清澈碧绿,各种色彩的锦鲤在悠闲地游来游去,由于泉水景区独特的温暖湿润的小气候,这里的草木依旧保持生机。
在大明湖景区,众多大红灯围着湖岸布置,营造出浓厚火热的节日气氛。湛蓝的湖水,碧蓝的晴空,红红的大灯笼,这就是现在大明湖的各种颜色,以上元素的组合营造出浓厚火热的节日气氛,共同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喜庆图画,预备迎接四面八方的人们。在济南护城河边,一串一串,一排一排灯笼,挂满了护城河两岸的大树,给这个冬日增添了更多的姿色。
大红灯笼挂满河边,和碧蓝的河水构成最美的泉水景观,营造出红火的节日气氛。尤其是当夜幕降临,泉水、彩灯、灯笼交相辉映,把景区装点得五彩斑斓。
这些象征着平安祥和文明的红灯笼,使天下第一泉景区到处洋溢着新年的气氛,处处充满浓浓的年味,将让来往市民和游客感受到景区与众不同的魅力。
来源:济南文旅发展集团
灯笼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在每年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室内庭院更是把它发挥到极致: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兔子灯等等,经过历代灯艺人的发扬和传承,己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灯笼是起源于汉族的一种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它的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就成为了照明工具。要说它的来历,流传在民间的还是一个不错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一只神鸟因迷路降落到人间,不幸被一位猎人射中死亡。此事被天帝知道后恼羞成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下界焚烧其一切:人畜、财物统统不留。善良的天帝之女听到后迅速将此事传到人间。情急之下,一位老人想出了应救办法: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要张灯结彩、点响爆竹,并燃放烟火,让天帝误以为天兵已在人间放了火。老人的瞒天过海终于解救了所有人。从此,就形成了正月这三天挂灯笼的习俗。
传说归传说,灯笼的由来更多人还是相信以下说法。它起源于1800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认为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所以,他在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下令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一坛,以祭祀太一神。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又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在以后的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张灯结彩,汉武帝还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连连跪拜,祭祀祈祷,以求太一神福降人间。宫廷的这个惯例很快流传到民间,于是乎便逐步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笼的习俗。
还有另一种说法叫"燃灯礼佛",它开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据《西域记》记载:正月十五,印度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认为此时是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令正月十五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礼佛。这一做法经倡导后流行于民间,便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挂灯的传统。
无论是传说还是哪种说法,延续到今天,挂灯笼己成为喜庆的象征。它不仅只在元宵佳节,在其它喜庆的节日里,同样会有看到灯笼的身影,国庆节、开业典礼等等。愿中国的灯笼文化寓意更加丰富,范围也更加广泛。
临近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节,正月十三,是我国民间的“上灯”时间,也就是需要挂灯笼的地方就要挂上了,到晚上试灯,即“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除此之外,人们还会进行滚龙灯的习俗,这也是为了正月十五夜晚的正式狂欢作的预演。总之,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挂花灯,喜气洋洋迎元宵节了。
另外,在传统年俗活动中,正月十三还讲究“做5事忌1事”,都有哪些呢?
一、做5事1:点灶灯
正月十三,民间的习俗讲究在这一天人们要在厨灶下点一只灯,这既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快到了,各家各户试点制好的灯;也是一种祭拜,希望灶王爷保佑一家人顺顺利利的,在新的一年里吃好每一顿饭。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灯头生日”。
2:放海灯
在北方辽南等一些地区,民间传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因此在这一天要放海灯来拜祭“海神娘娘”,也寓意着祈求出海平安、捕鱼满载而归。甚至对一些海岛上的居民来说,正月十三可是比春节还要重要的日子。海灯是以木条、彩纸、玉米杆、藤条等为主材,渔民们自制而成的有船体、彩旗、粘贴福字和吉祥的联句、并带有蜡烛或电灯泡的迷你航母、渔轮、货轮等各种小灯船。
在民间传说中:海神娘娘本是东海龙王的六女儿,后来下嫁给一位渔民,死后成仙,经常为处于困境中的渔船送来指路明灯。因为她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三,于是,世世代代的海岛人为纪念她,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这一天为“海神娘娘”放海灯以示感谢,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正月十三的傍晚,渔家人带着自制的小灯船,来到码头,摆放好海灯和美酒佳肴、糕点果品等贡品,跪拜海神、感恩祈福,并点燃爆竹,再把制作精美并带有祝福的海灯船放入大海,祈求新的一年渔事活动一帆风顺、平安吉祥,鱼虾满仓。
大连市高新区龙王塘海灯节被民俗研究专家誉为中国北方妈祖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活化石”,这不仅体现了沿岸渔民对海洋和自然的敬畏,也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这种独特的民俗民风,无疑是我国珍贵的地域文化财富;在2011年,“龙王塘海灯节”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3:关公诞
正月十三,相传是三国名将关羽的诞辰,也称“关公诞”。被誉为忠义两全的名将,关羽死后被佛教神话,尊为关公、关帝,道教亦尊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所以,在正月十三这天,人们祭拜关公,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和憧憬,希望关公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福运和财运。
4:吃汤圆
在扬州等地区,正月十三有“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的习俗,像北方人过年讲究吃饺子一样,扬州人在过年期间,也是要吃不少顿的汤圆,从实心的汤圆到包裹着黑芝麻、豆沙、荠菜、菜肉等各种馅料的汤圆。在正月十三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动手包汤圆,或自己吃、或馈赠亲友,来庆贺灯节,寓意“阖家团圆、圆圆满满”。
5:豆腐节
正月十三吃豆腐,这是广东清远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也称之为“豆腐节”,其中,起源于1609年的“佛冈豆腐节”是第二批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据说有一年正月十三,村民们在祠堂上灯吃斋时,一位村民无意中将豆腐弄到另一位村民身上,引起了一场豆腐仗。后来,第二年参加上年豆腐仗的村民都喜添男丁,村民便认为是豆腐仗带来的人丁兴旺,此后每年正月十三给祠堂上灯时都由丁头组织打豆腐仗,直至今天发展成了全村老少全部参与的豆腐节。
每年的豆腐节由丁头(也就是在这一年最先出生的男丁是头丁,其父亲就是丁头)组织安排豆腐节的有关事项,首先便是提前准备足够多的豆腐,然后在正月十三这天,人们经过“接灯”、“挂灯”、“祭祖”等环节之后,便开始打豆腐仗。像傣族的泼水节一样,人们互投豆腐,谁被豆腐砸中,来年就能福气满满,吉祥如意,生活富足。“豆腐”谐音“兜福”,既寓意着添丁,又寓意着五谷丰登、生活更加美好和幸福。除了本村的村民,新奇、热闹的豆腐节还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二、忌1事杨公忌
杨公忌,也称“杨公十三忌”,来历和说法有很多。相传最早是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定的。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每月都有,七月份有两天,一年共有十三天。在这些天里,人们忌讳出行、且不适宜办大事,否则会有不吉之事发生。
作为中国四大堪舆名师之一,因杨筠松一生用“堪舆之术”(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风水”)以救善良、善德之人之贫苦,深得民心,人们尊称他为杨救贫。
这些流传已久的民间传统习俗,有些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都是来自于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为人们的春节庆祝活动增添了不少色彩和神秘感。“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
每天的柴米油盐让我们对琐碎繁杂的厨事早就没有了“若如初见”的感觉,但可是而but,“不计得失、浑然忘我、乐在其中”依然是我们每天的不懈追求。爱生活、爱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龟编辑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喜欢我就~关注!~点赞!~支持我吧~-~
大河网讯 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红火火过新年。2023年春节的年味,从悬挂的红灯笼中蔓延开来。大年初二,在郑州市人民公园内,大河网记者看到一串串红彤彤的灯笼随风摆动,与公园内绿色的植物交相辉映,映现出新春佳节的喜庆,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看,这红红的灯笼,还有各式各样的兔元素花坛,公园内到处充满着新年的氛围,这不仅可以让我们觉得赏心悦目,还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新春年味。”在公园游玩的王女士说。
春节主题景观花坛亮相郑州市人民公园
为喜迎兔年春节,公园内多处景点都布满了兔元素彩灯及景观花坛。其中,公园正中心的“迎春到山前”最为引人注目,象征着生命、活力和希望,也寓意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共贺新春佳节,共迎美好未来,整个公园都在向我们展示着新春佳节的独特魅力。如此美好的景致,引得不少市民前来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从1月中旬开始,就在公园广场的主要出入口、园区主路、游客聚集区的主要节点,陆续悬挂灯笼及各种灯饰。”据郑州市人民公园组宣部门工作人员李曜介绍说,公园本着“节俭、节能、环保”的原则,对去年的红灯笼、彩灯等进行循环再利用,总体设计坚持简洁、美观的理念,明暗有度、层次分明,让市民游客能够在园内处处见景、一步一景,在绚烂的光影交织中感受红红火火、年味十足的兔年春节。
“我每年春节都带着孩子来人民公园游玩,这些红火的灯笼和彩灯,感觉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道道温暖的风景线,也让我们更加期待美好的明天。”市民刘先生高兴地说。
挂灯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也代表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除了极具“年味”的红灯笼外,少不了新春景观花坛装扮。“今年春节,公园积极发挥园林行业公共场所和景观制作优势,共制作迎春到山前、兔逢盛世耀新春等春节景观花坛3处,西门外景观、法桐下景观等花境3处,摆放草花共计六万盆、园林小品二十余处,烘托节日氛围的同时给市民群众提供一个春节休闲游玩赏景的好去处。”李曜介绍说。
在营造喜庆气氛的同时,人民公园相关部门安排人员在节假日加强公园管理工作。“连日来,我们加强公园游园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清理垃圾、维护设施等。”李曜说,春节期间,将持续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公园职工和志愿者全员在岗,为市民群众提供游园保障,用心用情守护市民群众安全,为大家营造安全、放心的赏玩环境。(王晓颖 文/视频)
导语:八月十五中秋节:月圆人团圆,三不做保家兴财富多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岁月如莲花的开落,不经意间,中秋的脚步又悄悄走近了我们。
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起源于古人对天象崇拜,秋夕祭月。人们在节日当天会举行各种活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包括祭月、赏月、品尝月饼,以及欣赏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秋节日氛围。
为何说今年的中秋节不一般?2023年中秋节,月亮最圆(望)的时刻是在北京时间9月29日17时58分,也是从2021年开始,连续三年出现“十五的月亮十五圆”的情况。
月亮不能固定在哪一天圆,是因为月球绕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它的公转速度并不均匀。根据农历,“朔”是指农历一个月的第一天,但可能在凌晨或晚上。并且,每个朔望月的时间长度也有所不同。
准确来说,“朔”到“朔”或“望”到“望”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长和最短周期相差超过13小时。这意味着,“望”这个月亮最圆的时候,最早可能在十五日的凌晨,最晚可能出现在十七日的早晨。
还有一个不一般之处,是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日相连了,我们可以连休8天假,要多准备点钱了。当然,这8天是调休出来的,意味着节后可能会比假期更累。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祭月节”,而它的传统习俗则由传统的“秋分祭月”发展而来。
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朝日”指的是早上拜日,“夕月”指的是晚上祭月亮。这种习俗的起源可以归因于先秦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生计的祈愿。
在《礼记·祭义》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这句话意味着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的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障。因此,“早上拜日,晚上祭月”的习俗也就应运而生了。
最初,“祭月节”被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一天。然而后来,人们将“祭月节”的日子调整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日。农历的八月正好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而十五日又是这个月的中旬,与秋分一样,也具有平分的意思。这样的调整不仅符合人们对季节变化的关注,也进一步丰富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内涵。
老话说“月圆三不做,家兴财富多”,是指哪三件事不能做呢?下面来具体了解一下,别犯了忌讳!一、 不做婚宴传统节日自然会有很多习俗和禁忌,这些在我们现在来看,有些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没有了这些,反而感觉节日没有氛围了,只是放了个假,还如何去传承,也就没有文化可言了。
因此,我们最好不要去太排斥这些老传统和老的习俗,我们可以不去照做,但不能给忘了,忘了就变成别人家的了。
古人说中秋节不做婚宴,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与一段神话故事有关,传说,后羿和嫦娥原本是一对夫妻,后来因为嫦娥偷食后羿的仙丹,飞天成仙,从此夫妻两天各一方。
按古人的理解,这是一个分离的日子,选这天结婚,不吉利,怕日后会像嫦娥和后羿一样分离。
还有一个原因,古人认为“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八月十五是月球离地球最近的时候,也是阴气最重的时候,容易发生不好的事情,所以最好避开。
以上就是中秋节不宜做婚宴的说法,这只是老一辈的说法,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认知的提高,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并不忌讳这些了,简单了解一下即可。
二、送礼送双不送单中秋节送礼有着独特的传统和讲究,老一辈特别忌讳送单数。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双数被赋予了吉祥、成双成对、团圆等美好的寓意,而单数则被认为是不吉利、不圆满的象征。
所以,避免尴尬和被人笑话,老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三、男不拜月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性不能拜月亮,而女性不能祭拜灶神。
“男不拜月”,的意思就是男人不能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一天祭拜月亮。这主要和古人当时的观念有关,现在来看可能看上去毫无道理,但不妨碍我们了解古代文化。
在古代社会中,男人和女人被视为有严格的性别角色和行为规范,不能随意触碰或见面,否则被视为违反封建道德。因此,男人不能在月亮前拜祭。
总之,老话说的“月圆三不做”,指的是不做婚宴、送礼送双不送单和男不拜月。
今年的中秋不一般,十五的月亮十五圆,祝愿大家左右逢源,广接财源,八方合缘。月满心圆满、福满荷包满、喜满幸运满,福禄寿喜财通通都装满,往后的日子一年胜过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