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枕外隆突(枕外隆突位置)

时间:2024-01-25 16:33:26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流传千年的特殊习俗,枕骨变形在古代社会的传承

导语:人工枕骨变形,就是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变枕骨的形态,一般在婴幼儿时期开始就需要加以改变,使得枕骨变得更加扁平,以达到符合当时普遍审美的标准。人工枕骨变形,俗称叫做"扁头",这种习俗最早在新石器时始出现,历史时期普遍盛行,甚至到了近代还在汉、满等民族当中普遍流行。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先后存在过许多其他风俗,但是毫无例外地,这些风俗随着人群的迁徙、消亡而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睡扁头"的习俗却从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是如何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保留一席之地的呢,又是如何被人们广泛接受的?

1、 枕骨变形风俗的兴起

任何一种风俗文化的传播都必定有其根源,换言之,一定是最早某个人群开始出现这种习俗,然后随着人群的扩散传播到其他人群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出现最早出现这一风俗的地区已经不再使用这一风俗了,而在其他地区的人们却将这种风俗保留了下来。枕骨变形就是如此,因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并且是终身的,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在一些史前时期的人骨遗存上看到扁平的枕骨,从而印证了这种风俗的古老性。

图一 枕骨位置示意图

目前来说,我国最早发现的枕骨变形出现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北辛文化当中,而后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尤为盛行,随着人群的扩散和传播逐渐向北发展,以至于现在在北方和东北地区仍然保留有这种习俗。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是我国古代位于海岱地区的史前文化,其创造者为古老的东夷族群。这一民族有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习俗,比如扁头、口含石球、手握牙璋、拔牙、断发纹身等,而流传至今的也只有枕骨变形,也就是扁头习俗。

图二 大汶口文化遗存

尽管在北辛文化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扁头习俗,但是直到大汶口时期才真正流行起来。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山东曲阜西夏侯墓地中发现的人骨当中,男性扁头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女性扁头率则达到了百分之百。山东邹县野店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的男性扁头率更是高达百分之八十,女性占到了百分之百。在大汶口文化最盛期,扁头习俗于拔牙、口含石球、手握牙璋等风俗几乎代表了整个海岱地区的风俗面貌。

2、 枕骨变形风俗的继续流行

海岱地区尽管是扁头风俗的发源地,但是在经历过大汶口文化的兴盛之后,紧接其后的龙山文化中却体现出扁头风俗的衰落。山东诸城城子遗址记载了从大汶口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转变,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地中我们发现枕骨变形高达百分之百,但是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可以观察到的个体中却无一有过枕骨变形的痕迹。

图三 龙山文化墓地

除了海岱地区之外,这一时期我们在中原地区、江汉地区、以及北方的内蒙、辽宁等地的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枕骨变形的出现。并且从发现的史前人骨上看,枕骨变形率并不低,最高的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史前史前人群的交流和往来尽管不如我们今天一般便利,但是在漫长的时间场合中人们的流动距离也是十分可观的。并且海岱地区本身就处于一个人口流动的交通要道,向东可以驾驶船只航行向岛屿扩散,向西则能够翻过山脉向中原地区以及更北流动。

图四 史前社会的独木舟

到了商周时期海岱地区以及中原内地的扁头之风几乎以及销声匿迹,但在东北及东北亚地区还十分流行。而到了明清时期,满族的前身女真也是典型的以"扁头"为美的民族,他们将枕骨向外隆突视为丑,久而久之,扁头也就成为了满族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清代满族人入关为主后扁头更是一度成为了身份的象征。而受到满族人的影响,东北、河北以及山东等地的汉人也开始流行扁头,在新生儿时期就开始有意地给孩子头枕硬物,使其枕骨变得更加扁平。

3、 枕骨变形兴盛不衰的原因

从本质上来讲,枕骨变形其实是属于头骨畸形的一种,也就是使得枕骨不同于正常的人骨形态,呈现出更加扁平的特点。目前的人工畸形中较为常见的认为有意地改变骨骼生长方式主要体现在头骨和足骨上。就头骨的变化来讲,主要有枕型、额枕型、环形和混杂型四种,其中以枕骨变形最为常见,另外还有一种高而长的颅骨变形在古代也比较常见。而足部变形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古代的缠足了,这种习俗据说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被视为旧社会的陋习而被明令废止了。

图五 三寸金莲绣鞋

同样都是使人骨发生畸形改变,为什么缠足就受到人们的抵制并且逐渐消失了,而枕骨变形,也就是"扁头"却仍然存在并且流行呢?首先来说,我们应该知道缠足主要是针对女性而言的,缠足之习流行之初本就是体现出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诸多压迫。缠足一般在女性三至五岁时开始,并且缠足的过程伴随着女性的痛苦和终生难以愈合的残疾,缠足之后女性的日常获得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也正是如此,有识之士纷纷将之视为封建社会之陋习。

图六 头骨人工畸形

而扁头则不然,扁头习俗无论男女皆流行,并且扁头的过程没有伴随着疼痛,也不会对于人体造成任何实际上的损伤,它是基于某种长期的卧式习惯逐渐形成的变形。枕骨变形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中的普遍社会行为以及集体性的价值认同,实际上并不带有任何轻视、或者反映身份高低的印记。从实际发现来看,扁头者有男有女,既有身份等级高的人,也包括普通的民众。

图七 大汶口文化墓葬

其次,扁头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尽管我们不知道最早的东夷族人是如何进行枕骨变形的,但是根据现有的民俗志和历史文献记载也可窥见一丝端倪。《魏略》中记载"辰韩俗‥‥‥儿生欲其头扁,以石押其头",以石押头的说法显然有些荒谬,因为如果是以石押头的话必然会对人的面部产生改变,并且长期押头并不利于健康,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头部疾病。现在东北地区常见的扁头方式是"睡摇车",也就是将孩子放在摇篮里,头枕较硬的枕头,然后将摇篮悬在房梁上,使得孩子不容易翻身,久而久之头部就变得扁平了。

结语

从扁头的发展来看,它最初是起源于东夷族的社会风俗,和拔牙等一样反映了东夷族人独特的信仰和习惯。扁头风俗在漫长的历史中并没有逐渐消亡,而是一直延续到了近代,深刻影响了一些民族特质的形成。扁头风俗之所以如此盛行,可能与古人认为改变枕骨可以具有某些宗教上的作用,比如防止病害入侵等,此外可能还与审美、显示族群身份有关。东夷社会无论男女都流行扁头很有可能就是基于当时以扁头为美的审美习惯,久而久之就使得扁头成为了他们特有的习俗。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文化在发展中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那些以畸形审美和封建为特征的人骨变形已经不存在了,而枕骨变形却仍旧存活了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并没有给人体造成实际损害,并且已经成为了为多数人们接受的民俗。

参考文献

颜晔《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

李德山,薛成城《略论我国东北一种特殊的审美习俗——扁头》

黄明乐《东北满族的睡扁头习俗起源及其利弊初探》

赵永生,曾雯等《大汶口文化居民枕部变形研究》

颈椎疼痛松解术「精品教学」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疼痛的部位,疼痛的程度,以及动作和局部功能障碍,是构成我们这项技术的中心内容。

一、头颈部疾病

上项线:枕外隆凸到乳突上缘之间的连线,枕外隆凸从头顶向下摸高高隆起的骨性点。

下项线:两个乳突下缘之间的连线。

上项线和下项线之间大约有一指宽的距离叫做向平面。

顺着枕外隆突向下推,从颈椎摸到的第1个骨性点就是颈2棘突。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颈1横突的位置:从乳突向下一横指向后一横指。

第7颈椎(大椎穴)横突的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缘向外三厘米向上一厘米的位置。

肩胛内上角、肩胛冈、肩胛下角摸点时遇体型较胖患者,需叫患者手背后,这样肩胛骨就充分暴露出来了。

头痛、头昏、神经性头痛

枕大小神经卡压并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包括:视力疲劳,前额疲劳,眼球发胀,甚至突出,它最容易形成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旁开2.5厘米,刃针松解即可。

三叉神经痛,又称为面神经痛,三叉神经一共分为三个支,颞支(上)、颧支(中)、颊支(下)和下颌支(下)。

临床上我们需要把三叉神经痛和颈椎病引起的疼痛相区分。

三叉神经痛特点:疼痛区域不能跨过面部前正中线位置,发作时间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一天发作数次或几天发作一次,大多数患者可在面部触及一个扳机点,也就是病人触摸该扳机点时会引发疼痛,以至于患者不能刷牙或洗脸。

神经痛相较于肌肉来说,疼痛程度比较严重。一般用激烈的语言来形容,例如刀割样的疼痛,烧灼或闪电样剧烈疼痛。

三叉神经痛处理

外周治疗点:肩胛内上角,颈7横突,颈2棘突旁,颈1横突,颈2棘突(摸到颈2棘突向外旁开1.5厘米左右找压痛点)。

局部治疗点:1、乳突下缘一厘米左右位置,2、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下1/3处,3、咬肌前内上缘,颧骨下缘1.5厘米左右寻找压痛点,4、眉弓后缘1.5厘米左右位置找压痛点。

颈源性综合症引起麻木的选点:第二,三节颈椎椎间孔变形变小时,患者仅仅出现后背痛和麻木,局部没有症状。

第3 、4颈椎椎间孔变形变小时,患者就会出现颈痛、肩痛伴麻木。

第4、5颈椎椎间孔变形变小时,患者就会出现颈痛、肩痛以及肘关节下方10厘米位置麻木疼痛。

第5、6颈椎椎间孔变形变小时患者会出现颈痛、手臂疼痛、拇指、食指、中指发麻。

第6、7颈椎椎间孔变形变小时,患者会出现颈痛,手臂痛,伴有无名指、小指和中指发麻。

颈一横突综合症

第1颈椎也叫环椎,它是由前后弓和两侧块组成,前弓比较短,其前部中央有关节面与枢椎的齿状突构成寰枢关节。寰枢关节错位会引起患者出现头晕症状,第1颈椎无棘突很难触摸到。两侧头后小直肌附着于第1颈椎结节上,椎动脉从两侧沟部穿出,经过枕骨大孔进入颅腔,第1颈椎横突尖附着着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

第一颈椎-横突综合症临床表现

1、头部僵硬,一侧或双侧枕骨下项线外侧部疼痛

2、头昏、太阳穴疼痛、一侧面部疼痛或发紧感,严重者眼球突出,眼袋明显

3、下颌关节疼痛,以张口或咀嚼食物时疼痛加重

4、耳鸣或听力下降,用力将耳朵向上提拉可暂时明显缓解,稍后症状又复原

5、可引起面瘫,面肌痉挛,面部发麻

6、可引起三叉神经痛,牙痛等症状

第1颈椎横突综合症治疗点

1、颈1横突横突尖,(乳突向下一横指向后一横指)

2、颈2棘突旁的痛性结节点(颈2棘突向外旁开1.5厘米处,寻找压痛感)

注:治疗时让患者采取适当姿势(俯卧位胸部下垫一个枕头,使前额与床面接触,将后颈部向上弓起)

头后大、小直肌损伤

头后大直肌起于第2颈椎棘突,向上止于枕骨下项线的外侧骨面,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旋转,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向后仰

头后小直肌起于第1颈椎后结节在头后大直肌内侧,止于枕骨下项线的骨面,其作用同头后大直肌

大、小直肌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不能做点头动作,但可以缓慢低头,因为头后大直肌都附着于下项线位置,所以下项线是我们重要的治疗点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