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土德(土德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16 08:13:43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黄帝为何叫“黄帝”?甲骨文给出一种解读,或许更接近真相

关于黄帝为何叫“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中有一句解释,即“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土德是五德之一,即为大地的功德,尚黄。

然而,司马迁的解释显然苍白无力:首先,除了黄帝以颜色命名之外,五帝之中其他四帝都与颜色无关,又何来五德相胜;其次,五德相胜学是战国晚期邹衍创立的,而早在邹衍之前的春秋晚期,文献上就已经提到“黄帝”;第三,秦汉时皇帝衣服不崇尚黄色,民间也没有尚黄的习俗,考古显示新石器至秦汉时,中国崇尚的是黑色或红色。

可见,所谓因“土德之瑞”而称“黄帝”,只是在五德相胜学出现之后,古人以此附会在了黄帝名字上,无疑是曲解了“黄帝”本义!

既然如此,那么“黄帝”本义到底是什么呢?甲骨文给出了一种解读,或许更接近真相。

甲骨文中的帝字

甲骨文中的帝字,古字形模拟架木作为祭台的样子,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先,或祭祀上天。

根据卜辞记载,商朝统治者属于“生前称王,死后称帝”,生前统治者称“王”或“我”,死后成了先王称“帝”。

周朝之后,统治者弃用了“帝”,一般称“王”或“天子”。后来,“帝”就逐渐演变为表示大功德之人,所以春秋战国时才会出现“黄帝”、“尧帝”等说法。始皇帝之后,“帝”演变为“王天下之号”,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因此,“黄帝”中的“帝”字,应当是周朝文人添加的,之前大概只称“黄”,大致意思为上古有一个杰出人物或部落叫“黄”。

甲骨文中的黄字

甲骨文中的黄字,由“大”与“口”(或“田”)组成,其中“大”代表站立的人,“口”或“田”指代不明,或被解读为玉佩,或被解读为“腹部膨大”(孕妇或寄生虫等)等。

不过,《诗经》、《礼记》等古书中的“黄”字,普遍表示“玉佩”。而表示“玉佩”的还有一个字叫“璜”,其本意是指半壁形的玉。因此,如今表示颜色的“黄”字,本义可能借用了代表玉佩的“黄”,只是后来久借不还,于是古人又造了“璜”字表示本义。

从造字逻辑上说,颜色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难以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达,因此古汉语中的颜色词语,都是由具有这种颜色的物体的名称转化而来。考证也证实了这一点,即古汉语的颜色词均为借音词。

因此,无论从字形上、文献上,还是从颜色词的出现逻辑来说,“黄”字本义大致是佩玉之人,或人所佩戴的玉器。

文献中黄帝与玉

黄字字形显示,黄帝应与玉器有关,而巧合的是,文献中黄帝与玉器密不可分。

根据古史记载,“神农以石为兵,黄帝以玉为兵,蚩尤以金为兵,禹以铜铁为兵”,玉器能被作为兵器吗?其实,玉石材质坚硬,完全可以用作兵器,石峁遗址考古证实了这一点。

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一文:“从所征集到的石峁玉器看,其器类有牙璋、刀、钺、戈、斧、铲、璜、璧、牙璧、鹰首笄、虎头、人首、蚕形器等,但以牙璋、刀、钺等兵器的数量居多,也最具有特色。”

陕西石峁遗址中,数量众多、款式多样的玉制兵器,或许并非用于战争的真正兵器,而实际用于祭祀的礼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文献所载。以下图玉兵来看,上古时期的玉制兵器,起初绝不仅仅只是王权的象征和礼仪用具,极有可能是真正的兵器!

可见,早期玉器的功能可能是兵器、礼器等,那么为何后来发展为“君子佩玉”呢?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威仪之制,三代同之。五霸迭兴,战兵不息。佩非战器,韨非兵旗。于是解去韨佩,留其系璲,以为章表。”换言之,古人认为上古战争不断,起初腰间别着石制武器,后来发展为圭璋,最后演变为衣服带子上悬挂玉器表明身份。这一点也非常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

从兵器功能转变为身份标志,可能就是始于黄帝。相传,黄帝“始作带以束紧衣服”,但《礼记·玉藻》中说“凡带必有佩玉”。也就是说,黄帝开始在衣服上“作带”,而古代传统是衣服带子上悬挂玉佩,因此黄帝创立的衣服“作带”制度,极有可能就是用于悬挂璜佩,来表示不同的身份地位,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统治方式。

黄帝起初“以玉为兵”,战胜了炎帝、蚩尤(以金为兵)之后,获取了一些先进的技术,于是果断地吸取先进技术,而将成本高、不利于普及的玉兵淘汰,然后将玉兵变为佩戴的璜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当然,这里的“黄帝”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经过数代部落首领的努力,最终由兵器转变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通过甲骨文黄字与史料记载可见,“黄帝”本义由来大概是:黄帝部落特别擅长使用玉器,起初以玉为兵,后来独创佩戴玉器的治理方式,于是其他部落之人,就将黄帝部落中推出佩玉制度的某个人被称之为“黄”(玉器),或就将黄帝部落称之为“黄”(玉器)。

古老流传下来的“黄”,在春秋战国时代,又被赋予了“帝”之尊号,于是就成了“黄帝”!

《说唐全传》中瓦岗势力最强十大战将

《说唐全传》是成书于清代的古白话小说,其中蕴含了大量神话色彩,内容、设定上与现代评书《隋唐演义》《兴唐传》有很大差别,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瓦岗大将罗士信、罗松、王君可、杜文忠等书中皆不存在。

下面就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和大家聊一聊《说唐》中的瓦岗最强十大战将。

史大奈、尤俊达

虽然瓦岗一度是书中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有名有姓的将领有数十位,但是他们中多数作用也仅仅是有个名字而已,几乎没有单独的笔墨。所以史大奈和尤俊达出现在最强十将,多少有些矬子里拔大个的感觉。

史大奈曾奉北平王罗艺之命在北平府立擂求职,于擂台上秒败金甲、童环,而后秦琼登台,两人在拳脚上一度打得有来有回。

由于是贾柳店兄弟中少有具备单独战绩的人物,故而最强十将的最后一位我选择了史大奈。

尤俊达其实也没什么出彩表现,但是笔墨相对多一些,一来他曾传授过程咬金武艺,尽管老程什么也没学会;二来,在程咬金被杨林生擒后,尤俊达依旧敢跃马而出,对靠山王发起挑战,单凭这勇气就足以在瓦岗最强十大将中占据一席之地。

王伯当

王伯当比较特殊,如果单论武斗本事他比多数龙套兄弟强不了多少,扬州武举战面对名不见经传的铁木金被区区三合杀得大败(铁木金挡不住伍云召一两枪)。但是在李密恩封五虎将时,他却能够位列其中,这主要得益于其出色的神射之术。

大反山东时,王伯当凭借一张弓、数壶箭,硬生生堵住节度使唐壁大门,为兄弟们突围赢得了宝贵时间;而后又负责接应秦琼、单雄信,两箭射穿追击将领魏文通双手。

杨林征剿瓦岗失利后,举荐魏文通代其为帅,不想魏文通刚率大军驻扎下来就在追击秦琼时遇见了恰好赶到的王伯当。王勇张弓搭箭,正中魏文通咽喉,天下第九条好汉就此归天。

单雄信

单雄信为上界青龙星临凡,使一杆金钉枣阳槊,为人义薄云天,大隋朝称第十八条好汉。不过从战绩的角度看,单雄信的排名多少有些虚高。

被裴元庆戏耍;被罗成、魏文通吊打;被梁师泰一招击败;接尉迟恭一招料敌不过退走……纵观全书,单雄信似乎只有在黄泥岗击杀了一些不知名的朝廷军士,此外再无其他出彩表现。

所以,尽管单雄信位列瓦岗五虎,但是论近战硬实力,似乎只强过以弓箭之术见长的王伯当。

程咬金

上界土德星君临凡,使六十四斤八卦宣花斧,得仙人梦中传授三十六路天罡斧法,但只有前三招威力非凡,曾正面两斧击败过单雄信;三斧砍得杨林盔甲歪斜;卢芳、薛亮等更非其一合之敌。

此外,程咬金有遇土重生之能,尉迟恭月下赶秦王时,曾两三次将其击杀,不想落马遇土后瞬间复生,令敬德惊诧莫名。

秦叔宝

上界左天蓬大帅星临凡,使八十三斤虎头枪(后改用一百二十斤提颅枪),另有家传镀金熟铜锏一对,马步全能,器械、拳脚功夫俱佳,在江湖上颇具盛名,大隋朝第十六条好汉。

不过秦琼比较悲催,因为他在早期遇见的对手多数均为一流上将。北平府演武被罗成一枪击退数丈远;大反山东时三度被杨林两三棒击败;九战魏文通,被全程吊打,最多一次只挡住十五刀;临阳关之战被发狠的尚师徒一路追杀,以致“摔死黄骠马,别断虎头枪”。

后期患了痨病,实力有所减退,不过由于大将的陆续陨落,反而鲜有敌手,几乎算得上天下无敌。

邱瑞

邱瑞的设定和评书差别很大,擅使铁鞭的他极为骁勇,征讨瓦岗时和秦琼激战数十合不分胜负,若非不愿以伤换命,差点用杀招将秦琼打死,归降瓦岗后为五虎大将之一,后在临阳关被弟子尚师徒一枪刺死。

罗成

白虎星官临凡,七岁能打猛虎,十四岁大破番兵,使一杆家传丈八滚云枪,重两百四十斤,大隋朝第七条好汉。这里需要说明,在《说唐》中,罗艺并不是靠剽窃岳父的姜家枪法而出头的穷小子,他的父亲为北齐勋爵,罗家枪也是家传武艺。罗艺少年丧父,故而十五岁就继承了父亲的官爵,镇守幽州。罗成一身武艺皆为父亲传授,因天赋异禀,故而青出于蓝。

罗成的战绩很出色,除了紫金山被李元霸一锤打断长枪外再无败绩。曾两度击败杨林,第二次直接以回马枪将其刺死;吊打秦琼、尉迟恭、单雄信;能够完全无视程咬金的三板斧,两招将其击败;扬州武举战连挑十八路反王麾下四十二将,一举夺魁。

五龙会,在李世民“插簪定日”的帮助下,罗成于家锁山日锁五龙,成就不世之功,那一时期风头无两,并且随着上将的陆续陨落,纵观天下枪下难寻三合之将。

裴元庆

巡天都太保八臂哪吒临凡,使一对银锤,重三百斤,征讨瓦岗时戏耍单雄信,一锤打昏程咬金,瓦岗三四十将只能围住吆喝,无人敢上前。

裴元庆硬仗打得不如宇文成都多,但是从连接李元霸三锤的表现看,比宇文成都好得多。有人说成都的力量不如元庆,所以对战李元霸表现不佳,但技艺更高,综合起来还是略强一些的,这话说的毫无根据,毕竟书中没有宇文成都技艺出色的只言片语。所以个人认为论硬实力,裴元庆比宇文成都只高不低。

裴元庆是瓦岗的一字并肩王,不在五虎之列,是不少人心中的瓦岗第一将。不过由于瓦岗出了个妖孽,使得裴三公子只能屈居次席。

九将顺序排定,超过裴元庆位列榜首的谁呢?他便是一直低调,却随叔父修道,得以羽化成仙的谢科谢映登。尽管谢映登武艺未必多高,但是由于习得道术玄法,已然达到另一境界,故而冠绝瓦岗十大将,实至名归。

#暑期创作大赛#

西汉是水德?土德?火德?阴阳家邹衍、刘彻、王莽各有各的说法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和《阴阳五行说》其实并不难!

喜好历史的读者们、不知是否遇见过这种情况:

各种文章在介绍西汉的德行属性时候、说法大不同

一共就五个属性、西汉竟占领三个!厉害了、我的大汉!

其实、要说清楚西汉的德属、还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德属?

一切争议说法都来源于这位人物:战国末期道家分支及杰出人物

阴阳家创始人邹衍

在华夏统一的大势所趋下、阴阳家邹衍创立的阴阳五行说、为下一位大一统王朝奠定理论基础、

《五德始终说》把世界万物看成“金、木、水、火、土”的组合与转化

又称《阴阳五行说》

自己定洛阳的东周天子为“火德”

秦始皇统一后、喜欢黑色的他、接纳邹衍的说法

香港邹衍扮演者

定大秦是灭亡周天子的“水德”!并正好符合大秦的黑色

仅仅15年、大秦灭亡、汉王朝建立家

大汉立国之初、家穷啊!江山还不稳、那有什么心思去整什么《阴阳五行说》

加之楚汉时期、刘邦的军服都是直接拿了关中的秦军黑色军服、加之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直接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

高祖无为而治、加文景之治50年、到汉武帝登基、有钱啦、可以搞搞事情啦

汉武大帝

到汉武帝时,认为大秦虽短暂、但终结了华夏5000年大乱世、是里程碑式的大一统朝代!

大秦属于正统朝代、德行属水

改汉正朔为土德(因土克水)、土德说法延续150年!

王莽篡汉后、西汉德属又出问题了(王莽可不是个省事的主)

王莽建立新朝,得位不正、搞了一大批说法来支持自己!采用当时经学大师刘向刘歆父子德说法,将战国末期才有的阴阳五行说、硬生生搬到黄帝时期

人文始祖、黄帝

认为黄帝的五德中最高德“土德”

夏朝、属木德

商朝、属金德

周朝、属火德

秦朝、属水德

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怎么突然就变成火德了?

对!我也不明白!后世人评价王莽有时候脑子不好、可能还真是!

但西汉“火德”2000年、关键还是汉光武帝默认!

东汉稳定之后、就应该做做“国家正统”的工作、这时候、《阴阳五行说》又出现了

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王莽这种说法,并没有改为汉武帝时期定下来的“土德”

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

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

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好了、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了、小伙伴你们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西汉应该是什么德属呢?

传承“传说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原标题:传承“传说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共识。然而,如果要问,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应当从何说起?恐怕就难有标准答案。通常的看法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期,亦即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在那个时代,老子、孔子以及其他诸子,灿若群星,相互辉映,共同照亮了华夏的思想天空。因而,传承诸子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其必要性与可能性,都是没有疑问的。

然而,如果要追根溯源,我们又可以进一步追问:先秦诸子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传统中大放异彩的?先秦诸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还有没有更早的源头?显然就是一些颇具诱惑力的问题。譬如,孔子是后世景仰的至圣先师,但是,孔子自己景仰的圣人则是周公。以至于晚年的孔子,因为较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居然极为伤感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孔子所说的“吾从周”,就是要追随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初年的圣贤群体开创的文明。因而,从孔子的视野中看,传承周公时代的中华优秀法律传统文化,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了。

如果我们不止步于三千年前的周公时代,如果我们从周公时代再往前追溯,我们能不能看到一些更早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此,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称:“只有到殷墟时代(盘庚迁殷约当公元前1300年的开始时),才能算作进入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前约一千余年,文献中还保存一些传说,年代不很可考,我们只能把它叫作传说时代。”(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按照历史学家的这个划分,殷墟时代以后,是“狭义的历史时代”,周公算是这种“狭义的历史时代”中的人物。从周公时代再回溯两三百年,就迈进了“中华古史的传说时代”。那么,在“传说时代”,是否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幼芽?简而言之,“传说时代”是否蕴含了值得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传说时代”中的主角,主要是一些具有超凡魅力的、半人半神的人物形象,譬如若有若无、虚无缥缈的盘古,还有天皇、地皇、人皇,后面还有伏羲、女娲、神农,更有黄帝、颛顼、尧、舜、禹等等。这些“传说时代”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神农氏以前的那些人物形象,在客观层面、科学层面、事实层面上,基本上不具有真实性,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在意义层面上却不必否弃。因为,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相对晚出的黄帝、颛顼、尧、舜、禹,已经支配了、至少也是深度影响了历代中国人的意义世界。在徐旭生所谓“狭义的历史时代”的中国,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譬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当做什么,诸如此类的规范,归根到底,都可以追溯至这些传说中的人物。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已经成为了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终极根源,在某些时刻,甚至充当了一切“大是大非”的判断标准。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初始形态、萌芽状态。

作为《史记》第一篇的《五帝本纪》,其首句就是:“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就是“传说时代”中的黄帝,这也是鲁迅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致意的黄帝。在鲁迅那里,黄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黄帝的文化意义,显然不能因为他是“传说时代”中的人物,就可以打折扣的。

按照《五帝本纪》第二段的记载,黄帝是在神农氏之后兴起的。其时,“蚩尤最为暴”,“轩辕乃修德振兵”,平息了各方,建构了一个“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的政治共同体。因为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这样一个黄帝,显然可以归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譬如,他“修德振兵”的实践,就彰显了德与兵的关系,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法律文化问题;“有土德之瑞”则揭示了轩辕黄帝君临天下的法理依据。

《史记·五帝本纪》先讲黄帝,紧接着又讲黄帝的孙子颛顼,说颛顼其人,“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这就是颛顼的治国方略:利用土地发展经济,依照天时安排活动,敬事鬼神以制尊卑之义,遵循五行之气以教化天下民众,虔诚地祭祀各方神灵、历代祖宗。透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看到颛顼承载的传统法律文化:“法自然”的秩序观念,“依鬼神”的神权意识,祭祀作为“国之大事”,诸如此类,都体现了颛顼时代的传统法律文化。至于颛顼之后的尧、舜、禹,虽然也是“传说时代”中的人物,但是,他们的言行在《尚书》等众多典籍中都有各种各样的记载,他们的形象,较之于黄帝、颛顼,更加饱满,他们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可传承性,就更为明显了。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喻 中)

(人民法院报)

周朝尚火德,秦朝尚水德,汉初为什么不尚土德,而仍尚水德呢?

最近在看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对于朝代的轮回更替产生了一点儿兴趣。这个学说是什么意思呢?

五德始终说

总得来说就是:历史的演变始终离不开五行的相生相克,而且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我们都知道: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每个朝代都对应着不同的五行,凡是后面朝代推翻前朝,就必定是新的五行克旧的五行。当然这是邹衍的理论,不代表作者的立场,我们只是去分析和研究而已。

邹衍,战国后期人,齐国稷下学宫的高材生。

到了后来,又有一种新的学说被人提出来,就是:以五行相生来确定下一朝代的五行。比如汉献帝禅位给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禅位给晋武帝司马炎,就是一种相生性。

有的人可能到现在都还搞不清五行是怎么相生相克的,告诉大家一个秘诀,你只要记住这个口诀就可以了:

“木火土金水,顺位相生,隔位相克。”

好了,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来说秦朝和汉初的五行问题。

秦始皇是很信“五德始终说”的,周朝是火德,秦灭周,秦朝就应该是水德,这样才叫顺应天意。所以秦始皇什么东西都往水上面靠,比如他们的服饰颜色,水尚黑,于是秦国上下普遍以黑色为主色调,包括秦军将士、武器、装备,还有秦始皇的龙袍,都是清一色的黑色。

秦始皇

按理说: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应该是以土克水,而尚土德,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延续了秦朝的旧制,继续尚水德。这怎么理解呢?

难道是项羽在里面插了一脚?

秦朝灭亡后,项羽确实曾经建立过一个叫 “西楚”,自号“霸王”,但那算一个朝代吗?不算。

西楚

项羽建立的实际上是和很多并立的,即所谓的“十八路诸侯王”,只不过大家表面上尊项羽为老大而已,天下又回到了诸侯割据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的政治格局不怎么高)。

退一步说,就算把项羽的算作一个朝代,那么它应该是土克水,属土德,而刘邦灭项羽就应该是木克土,汉初也应该是木德呀!

其实,这里有一个很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刘邦的天下实际上是在秦人的基础上打下来的。

这玩笑开大了吧?刘邦不是楚人吗?

不错,刘邦是楚人,他被封汉王的时候,手里的10万人几乎都是楚、魏、韩一带的人。不过,凭这点儿人是不能和霸王项羽抗衡的。在刘邦暗度陈仓,袭取三秦的时候,他几乎收编了整个关中的秦人。包括后来在乌江边抢到项羽尸体的那5个将领,全是秦人。秦人支撑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汉军的主要军事力量和后勤。

汉军十面埋伏

所以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实际上是秦人和楚人的再一次争霸。因此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国都果断的定在了长安,秦国才是汉朝的根!

所以,刘邦选择了继承秦朝的水德(不过后来被他的儿子汉文帝刘恒所改)。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