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家有五术,山、醫、命、相、卜,互术可以说是道家修道的根本,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道者若能精通五术,就可以通达天地从而达到祛病救人的目的。
道家修道包含出世和入世两个部分,这五术中除了山术,其他都是入世之术。山术作为五术之首是修炼自身精神及肉体的、也是最难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包含了玄典、養生、修密三个部分。玄典就是读各种道书经典,养生、秘修包括丹道修炼的方法。为什么山术是最难的,必须要有禀赋的悟性,有了悟性自然就可以一通百通。
至于医就很好理解,就是指医术。其中包含了三个部分,“方剂”:使用药物来治疗各种疾病,“针灸”、“灵疗”,但精通山术者一定精通医术。真正厉害的中医一定是修道的,所以医道相通。
所谓命通俗来说就是算命,通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分析宇宙自然日月星辰对人体的影响的一种学问,一般来说主要是以数学的演绎法,以及归纳法为基础。
所谓相就是形象现象,象不止在眼,所以观察也不止是有形之象、还有无形之象,而所有象都是会变化的,但又是有规律的,修行人通过当下的象可知未来会变化成什么象,观其形而知其意。
看这个卜,其实就是占卜,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地、人三者相互制约而推断的方法。历朝历代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如诸葛亮、刘伯温、李淳风等人。
道家这五大术在流传下来时,过程中内容或有丢失、增删或有分歧,也被很多江湖术士利用,但道家的五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华文明的瑰宝。
去年参加《黄帝内针》读书会的时候也是一周一次,同学们每周如期来到位于郑州东区的教室学习,内针读书会采取的是自己读书与同学共读相结合的形式,比如有一次在开课前两天,同学们在自读后抛出了读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1.患处有症,为何会在远端有痛点?
2.关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如何引?比如患处为阳,针处为阴,是把针处之气引过去,还是把患处之气引出来,又或者是从别的地方引?
3.关于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上下左右前后皆是阴阳,阴经阳经更是阴阳,是不是阳经上的病优先从相表里的阴经上下针更符合理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带着这些读书的疑惑,老师带领大家开启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之旅。《黄帝内针》的第二章是黄帝内针的灵魂,是本中之本,是理法所在,理法是根本,理通法自明,只有明理了,才知道哪里是落针之处,才能“取穴得当,入针便有桴鼓之效”。“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与阴阳相关”。书中也说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阴阳就是相对,阴随阳长,阳主阴从。阴阳无处不在,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比如在炒菜中就发现很多阴阳关系,咸淡、生熟、软硬,比如大家坐地铁也能发现阴阳关系,走停、站坐、门的开关等,虽然是生活中小事,但无处不显露着各种阴阳关系。
黄帝内针是不折不扣的六经辨证,心主神明,辨别症之所在,才能抓住阴阳的本质,但“如果没能虑及阴阳,那么一根针也就仅限于一根针,它不过刺破皮肤,刺入层层组织,引起小小损伤而已”。所以“需要我们在自己身上,在日用中,慢慢研习,渐渐地熟能生巧”。
谈到扎针效果的时候,老师说一定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向内求,问问自己的心是否安放在法理上,是否领悟了“大医精诚”的精髓,所有的外求都解决不了问题。同学们在读书会还问到了单卵繁殖的草履虫,谈到了克隆,热烈的讨论更加深了对阴阳的理解。
中医的全科是五术俱全,包含砭石、九针、毒药、灸焫、导引按蹻,五术皆出一理,就是阴阳。黄帝内针一定不能当作针道来学,一定是全科的,调理好阴阳,必定中正平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平人者,不病也”。
在读书会里,有几个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在校学生,他们自愿来当助教。说到针具的时候,中医药大学的同学给大家分享了他用银针的感受:银针分92银和99银,银针扎针的效果更好,吸力特别强,因为银针比较软,也只有内功强的施针者才能运用自如。助教同学还分别给各个小组的同学讲解了具体的六经循行路线和黄帝内针36总穴的位置,再次加强了穴位记忆,为下一步的辨证识证扎针打下基础。有同学问到发烧的辨证方法,老师说发烧就是阳,额头热找阳明经。发热恶寒找太阳经,发热不恶寒找阳明(积食),忽冷忽热找少阳,帮助同学们理解了发烧的阴阳关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自从报名参加同有三和的医道传承项目同有班,参加《黄帝内针》和《五行针灸》读书会,学习五行针灸基础班,参加校友会组织的活动,才有幸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中医老师和同学,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缘,“走一起是缘分,一起走是幸福”。希望我们这样同气的一群人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学习并践行中医,虽然路上很艰辛,但在中医学习和传播的路上能坚持下去,一同陪伴着能走得很远很远……
(河南省新华书店 弓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