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道家功法大全(道家功法大全下载)

时间:2024-01-19 20:28:35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几个功简效宏的道家功法

道家的养生气功,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乃是“精、气、神”合修的理论。精、气、神合修,是道家修身、养神,强健体魄,求得延年益寿的养生宗旨。道家经典著作《太平经》云:“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故,养生当以气为本,以精为根,以神为主。而习气练功,则当习气以养精,习气以养形,习气以养意,习气以养神。精、气、神、形、意,贯通一体,乃练功之妙、养生之本。习之日久,则必然产生养生之法,益寿之道。

道家经典著作《抱朴子》云:“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道家求长生,赖乎养生有道;求养生,赖乎益体得法。由于道家重于养生,所以长于“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为求益寿,便善于施“导引治病,行气延年”之术。故,道客讲求抑情养性,蓄精养神,修身养气“性命双修”,练内以养己。

道家“性命双修”之功法,为“三练实功”。日:精练气,气练神,神练虚。练精化气功日:“小成筑基。”练精化气,乃强化元精,化生元气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著作《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这说明,精乃育养生命的起源物质。《素问·经脉别论》:“饮人于胃,游溢精气,”“食气人胃,淫精于脉。”这说明,水谷精微乃是营养脏腑,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炼精化气,功在习呼吸,调气息,使水谷精气,贯通于经脉,使经气行归于肺,肺气输布精气以濡养脏腑,脉髓、筋骨、肌肤。习之日久,有祛疫病,去衰老,延年寿,返童颜之效。

练气化神功夫日:“中成养胎”。练气化神,乃强化元气,化生元神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著作《素问·生气通天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这说明,练气调息,使气息相合而和脏腑,脏气强盛,心得所养,神气必然充足。气与水谷精微化生血液,以营养生命,因气藉水谷精微而养,故练气调息,使精气相合,神藉精气而生。习气练功,使神气相依,气壮则神足,生机自然强健。习之日久,有生津液,少饥饿,耐严寒,祛暑邪,消除倦怠,焕发精神,智达心圣之益。

练神化虚功夫日:“上成乳哺”。练神还虚,乃强化元神,化生阳神,升华性命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者,正气也’’。两精相搏谓之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乃精气所生,精气足壮,神自焕发。故,神气充沛,身体自然强壮。

血液循脉道运行,受心气,心力所使,故血脉输注通达,阳神则必昌明,性命则必旺盛。故,练神还虚,乃养性益体之功,有协调阳神之效。

道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旨在善养精气神,成为益寿之基,而练精之要在于身,练气之要在于心,练神之要在于意,身心相交,精气相合,则可生神。神生性,气生命,性命双修,成为延年之本。

道家内养功法,旨在习气修其道,清静人之身心,感应人之经络传导;练功修其道,以求气血协调。习气练功,使精气长存,身心灵明,日久,可益寿延年。故,习练内养功法,必须修清静,而养身心,方可产生协调气血,合顺阴阳的功用。

道家修练内功,意在运精化气,运气化神,运精思固守,习气摄精神,精、气、神合一,方利于延年。

道书《丹经》云: “阳中之阴,其名日精;阴中之阳,其名日气;两者相须而物生焉”。故,道家习练内养功法,以养精气为首。因“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养生须生养其精,精足气方壮,气壮神方旺,神旺身方健。可见,精气为生神之本,精充气盛实乃习气练功之基础。故,习练气功,实乃保精养气,养气生神之道。

习气练功,尚需注重于春季而养脾气,夏季而养肺气,秋季而养肝气,冬季而养心气,四季而养脾气,五脏之气得养,方益于养生。性命双修之道,乃内养功深奥之妙处。道家养生学说认为:“命系乎气,气聚于身……积精累气以成真。”习练气功,强化元气,元气则充沛、畅达。“气为血之帅”,元气贯通经脉,营血则濡注充盈,脏腑则得以滋养,筋骨则得以营养,肌肤得以润泽,肌体则会强健而有力。养生之道,当营养元气,以气育神,以神合气,使精气神融合一体,则必神怡而益寿。

一、六节功

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掌心重叠(男左手掌心在上,右手掌心在下;女右手掌心在上,左手掌心在下),置于神阙穴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缓缓以口呼气。呼吸自然,协调。

“元神须存无,元气当守有,绵绵密密,渐人意境”。呼吸随意念发运于掌心,足心,贯通于肩、肘、腕、髋、膝、踝部位。功法之要,在于:气息调和,输布官窍;神气合一,气贯肢节。

练法:适于清晨、中午、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习练十五分钟~三十分钟为宜。男性习练二十四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廿一日,可受益。

按:本功法,使元气贯通输布四肢百骸,以壮身形。“形为神之宅”,元神气贯经脉躯体,则可濡养肢节,习练日久,则必强精益神,肌体强健而安适。

二、二脉功

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掌心按放膝盖(髌骨)部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七十二吸(连续三吸为一吸)共二百一十六吸,缓缓以口呼气七十二呼(连续二呼为一呼)共一百四十四呼。吸气宜浅短三吸为一吸;宜深长二呼为一呼。总共三百六十气息,呼与吸须相配得当,缓急相宜。意念存想,元神领元气,由督脉长强穴上升至督脉百会穴,由百会穴经印堂穴、素髎穴,由任脉廉泉穴下降至会阴穴,功法之妙,在于:呼吸引导而和谐,气意相合而融一。

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练此功法,以七十二呼吸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四十日,可受益,女性习练三十五日,可受益。

按:本功法,理气和血,贯通脉络,清脑怡神,强壮精力,协调气息,通经活络。习之以恒,则可强脉髓,益筋骨,健身益体。

三、关田功

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环抱,拇指尖触于内劳宫穴,置于关元穴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缓缓以口呼气。意守尾闾关(位于长强穴部位),徐徐吸气,以提升阳气;意念引导吸气,上达夹脊关(位于脊中穴部位)。缓缓呼气,以贯通肾脉之窍,继之,徐徐吸气,意念上升,达于玉枕关(位于风府穴上部)。缓缓吸气,以焕发髓脑精神。习练本功法,旨在通三关,而协调脉络。

意守上丹田泥丸(位于印堂穴部位)徐徐吸气,以补养元神,意念引降吸气,到中丹田土釜(位于膻中穴部位)缓缓吸气,以调和元气,继之,徐徐吸气,意念引导吸气,降至下丹田华池(位于气海穴部位),缓缓吸气,以滋润元精。

本功法,意在气在濡三田,通贯任脉气血。功法之妙,在于:吸气达于存意之穴,呼气止于存意之穴,呼吸和顺而匀畅。

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习练以气运三关、三田各一功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五十六日,女性习练四十九日受益。

按:三关、三田功法,有疏通任督二脉,调和气血周流之益,有固精壮力,补气养神之利,习练日久,可精满气足,神旺智盛。

四、九窍功

功法:正身站立位,双手掌背重叠(男左手掌心按于关元穴,右手掌心按于左手背,女右手掌心按于关元穴,左手掌心按于右手背)。清心,闭目,舌舔上颚,意守舌根两边左丹井穴,右石泉穴,徐徐以鼻吸气,引气于左右目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左右耳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左右鼻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口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前阴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后阴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舌根两边左丹井穴,右石泉穴,缓缓以口呼气。功法之妙,在于:气,生发丹田关元;气,生发于舌下灵液;气,贯通于人身九窍。《太上黄庭内景经》云:“七孔已通不知老。”乃是。

练法:适于清晨习练,每练此功法,以一至三遍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十六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十四日可受益。

按:本功法,有下降心火,上涌肾水之功。有固精生津,通达官窍之效。习之不懈,则可强化官窍生机,通利气血周流。

五、闭外固内功

功法:正身站立位,双手掌背重叠(男左手掌心按于命门穴,右手掌心按于左手背,女右手掌心按于命门穴,左手掌按于右手背)。清心,闭目。意守气穴(命门穴),徐徐以鼻吸气上提,同时,舌舔上颚,紧撮谷道(肛门),闭住三关(耳、目、口),继之,凝神气穴,缓缓以口呼气,功法之妙,在于提、舔、撮、闭之时,凝神气穴,使官窍合于气,气精合于神。日常习练此功,必生效益。

练法:适于夜晚习练。每练此功法,以十分钟至二十分钟为宜,男性习练十六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十四日可受益。

本功法,习练日久,有元精而不泄,元气而不漏,元神而不散之功效。

按:道家之见,耳乃精窍,口乃气窍,目乃神窍。修命,当“闭耳不听,则坎水内澄;闭目不视,则离火内营;闭口不言,则兑金不鸣”。此为外闭而内养,闭外而内固之道。故,以此而练精,乃练元精;以此而练气,乃练元气;以此而练神,乃练元神。养生之道,此乃首要。

六、日月功

功法:正身站立位,清心,闭目,男左手掌心按于下玄窍(气海、关元穴部位),右手掌心按于气穴(命门穴);女右手掌心按于下玄窍,左手掌心按于气穴。清晨,面向东方,连续以鼻徐徐吸气(深吸),缓缓以口呼气(浅呼),意想一轮红日,由海底(会阴穴部位)上升至尾闾(长强穴部位)、夹脊(脊中穴部位)、玉枕(风府上部位)、上昆仑(百会穴部位),经泥丸(印堂穴部位),达唇内齿部(龈交穴部位)。反复习气。至二百一十六吸(三吸为一吸)。

练法:适于清晨习练,每练此功法,以一遍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三十二日可受益,女性习练二十八日可受益。

夜晚,面向西方,连续以鼻徐徐吸气(浅吸),缓缓以口呼气(深呼),意想一轮皓月,由乾鼎泥丸(印堂穴部位)下降至重楼(咽喉部位)绛宫黄庭(膻中穴部位)、达坤炉(下丹田气海穴部位)。反复习气至一百四十四呼(二呼为一呼)。

七、三焦功

功法:取仰卧位,双腿平伸,双手掌心向上,闭目。意守膻中穴,徐徐吸气,气满,缓缓呼气;意守中脘穴,徐徐吸气,气满,缓缓呼气。意守阴交穴,徐徐吸气,气满,缓缓呼气。

练法:适于夜晚就寝前习练,每次习练十~二十分钟为宜,初练者男性乃习练二十四日,可受益,女性习练二十一日,可受益。

按:三焦式内养功法,乃崂山气功术内养功之一。中华医学基础理论认为:三焦,乃传输水谷出纳之通道,为疏导元气流注之枢纽。上焦位于膈上,聚经脉之气于膻中穴。中焦位于脐上,聚经脉之气于中脘穴。下焦位于脐下,聚经脉之气于阴交穴。

呼吸吐纳三焦之脉气,练内养之功法,乃聚精气于气之会穴膻中,运化六腑之会穴中脘;出纳三焦之募和任脉、少阴、冲脉之会穴阴交,以此,固本强标而养生机,以利增寿。

八、乾坤功

功法:盘膝平坐,挺胸收腹,双手握抱,拇指尖点内劳宫穴,手置于关元穴部位,闭目,舌舔上颚,徐徐吸气,意守头顶三阳(百会穴部位),缓缓呼气,意守足底心中(涌泉穴部位),任其自然,以神合气,以气育神,神气混一,相抱不离,元气则生,元神则旺。

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习练,初练者男性习练二十四日可受益,女生习练二十一日可受益。

按:道家立论,乾为天,坤为地;乾乃阳,坤乃阴;气为阳,血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通天地之气,化阴阳之精,贯通合一,则生化元神。习气以养神内,练气以固形外,神形合一,内外相合,人必受益而益生。

道家养生之说,注重于“内养心性”“外练形体”。即习练内养功法,重于养性,重于养形。养性练功,则可练神,养命练功,则可练形。所谓“性命双修”则为道家养生之要旨。而,养性之内功,必表于形体;养形之外功,必发于心性,二者相依相存,兼养兼修,方可达到神形交融,性命相合之境界。故,养生之道在于养性,养形之功在于养精;益寿之术,在于养气;延年之法,在于养神。

因而,养生须重精、气、神三宝,练功当注重养精、固精;养气、调气、补气;养神、保神、补神。

道书云:“以神归气穴,丹道自然成”乃是。因而,内养功法之调息先宜随息,随息之要,在于息息归根,次宜心息相依,心息相依,神必归气,气必随神。

习练气功,至神气相交之境,必益寿延年。

外动功法

道家养生之道,旨在强身、祛病、益寿、延年。养静,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核心;养动,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方术。《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养生之道,贵在养气。故,善养其形,须善养其气。人之生命,“精为生之根,气乃命之蒂”。养气,在于养乎内;练气,在于发乎外。养气,为不使气亏;练气,为不使气弱;养气,为使气顺;练气,为使气和。故,习气,练功,乃讲求气之通畅与充盈,气通畅,血则通达;气充盈,精则旺盛,故而,精气足,身必健,心必适。因, “形为神之宅”,“心为神之主”。心安则神怡,形强则神泰,年寿则必得其益也。

养动,乃身有所动,力有所行。身动,则可理气和血,通经活络;力行,则协调脏腑,舒展筋骨。所以,四体常勤常劳,官窍善使善用,强健体魄之利,益寿延年之益,则寓于其中矣。

崂山道长玄中子言:“养生之法,须静动相依。”

动,求之有方,动之适宜,方益于养生。

静者养内,益于气血、脏腑、经络之生理效能;动者养形,益于肌肤、筋骨、形体之生理机能。故,养静与养动,乃相生相成。只有内外兼修,静动合一,习气练功之益处,方会臻于领悟。

六字诀功法利于协调脏腑

道家养动功法,习之有常的“呬、吹、嘘、呵、呼、嘻”的六字诀,乃南朝时期道士、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所倡导之静

动皆宜之功法。咽气,为宜通肺气;吹气,为协和肾气;嘘气,为疏导肝气;呵气,为养益心气;呼气,为调节脾气;吸气,为舒达三焦。六字诀功法,可静佳或静立习练,亦可配合躯体动作习练,其益在于通畅呼吸,其利在于协调脏腑。

中华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饮食之精微,经气之化生,随血液循环而周流全身,产生气为血之帅的作用血液输注周身,维持了旺盛的生命活动,产生了血为气之母的功用,气血之相生相成,相依相存,构成了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功外动功法,基于调和呼吸,练养精气;气功外动功法,长于促进气血通畅,以营养生机,善于强健形体百骸,而养益性命。

五脏六腑互相制约

人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肌肤、筋骨,构成了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运动等系统,且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因而,习练外动功法,旨在协调呼吸、和顺血脉、促进消化、疏调排泄,益于安神宁志、利于结实体魄。故,外动功法,为练身之功、养形之术,习之得法,有强身益寿之功用。

道家养生之道,旨在强身、祛病、益寿、延年。《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善食其形,须善养其气,养生之道,贵在养气。人之生命,“精为生之根,气乃命之蒂”,善养形则须善养气。故,养气养乎内,练气则发乎外,练气为不使气亏,练气为不使气弱,练气为不使气竭。气功外动功法,即习气讲求气之和畅与充盈,气和畅,血则通达,气充盈,精则旺盛。精气足,身必健,心必适。因“形为神之宅”,“心为神之主”,心安则神怡,形强则神泰,寿亦必得其益。

气功外动功法,练养精气,乃基于调和呼吸,“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饮食之精微,经气之化生,随血液循环而周流全身,产生气为血之帅的作用;血液输注周身,维持了旺盛的生命活动,产生了血为气之母的功用。气血之相生相成,相依相存,构成了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外动功法,长于促进气血通畅,以营养生命,善于强健形体百骸,而养益性命。

人的五脏六腑,脉髓筋骨,是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肌肤、筋骨,构成了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和运动系统等。而各系统又相互联结,互相作用地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习练外动功法,旨在协调呼吸,和顺血脉,促进消化,疏调排泄,益于安神宁志,利于结实体魄。故,外动功法,为练身之功,养形之术,习之得法,可延年益寿。

一、劳宫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双手掌心向上,五指分开微屈,徐徐吸气,手臂缓慢抬到平头鬓部,翻掌;手心向下,缓缓呼气,沉肩直臂,自然收功,连续一一三次。

第二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双手掌心向后,五指分开微屈,徐徐吸气,手臂缓慢抬到肩部,仰掌;手心向上,缓缓呼气,用力举至臂直,仰面,睁眼,手掌心向下,沉肩直臂,自然收功,连续一一三次。

第三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内容来自武术丹道气功,双手掌心向下,五指分开,微屈。徐徐吸气,手臂缓慢抬至平胸乳部,双手掌、臂外展,双手心转向外侧,缓缓呼气,缓慢下蹲,用力向两侧推到臂平直,手掌心向下,缓慢站起。自然收功,连续一一三次。

第四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掌心向股外侧。徐徐吸气,屈指用力握拳,缓缓呼气,缓慢伸直五指,自然收功,连续五~七次。

按:劳宫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火)穴,意守劳宫,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可调节心包络之经脉,以疏通肺、心气血,输布精微,强化心神。

二、十宣功

功法: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徐徐吸气,掌心向上,握拳置章门穴部,成半蹲位,缓慢呼气,缓慢,用力向前方出左臂,同时,缓慢用力伸五指,左手由正前方,用力握拳,徐徐吸气,缓慢用力收拳到章门穴部。左右手交替,连续做一~三次,慢慢站起,自然收功。

按:十宣穴,为肺、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诸经井穴之端,意守十宣穴,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伸掌、握拳,可促进气血周流,强化经络传导,增强十宣穴之功用,十宣穴有活血、化瘀、消滞、解痉的作用,对调节脏腑气机具有良好效能。

三、九通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手臂伸直,外展四十五度,五指微分开,屏息,意守大杼、膈俞穴。

双手掌交替弹击大杼、膈俞穴。一左一右为一次,连续做一~三次,缓缓呼气,自然收功。

按:大杼穴,为骨之会穴,督脉之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意守大杼,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配以膈俞穴,可调节阳脉之脉络,以贯通诸阳,能强健筋骨,气化津液,以强肾络。

第二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稍宽于肩,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手臂外展握拳,屏息,拳腕拍击环跳、风市穴。缓缓呼气,直腰挺胸,自然收功。一呼一吸为一次,连续做一~三次。

按:环跳穴,为足少阳,太阳之会,配以风市穴,可通经以化湿痹,能活络以解拘挛。第三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稍宽于肩,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手臂外展握拳,屏息,急下蹲,拳心拍击阳陵泉、血海、绝骨穴。缓缓呼气,直腰挺胸,自然收功。一吸一呼为一次,连续做一~三次。

按:阳陵泉穴为筋之会穴,足少阳胆经之合(土)穴。血海穴乃脾经裹血之络输,绝骨穴为髓之会穴,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可调节筋髓,以益躯体,能强健腰膝,以利肢节。

第四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稍宽于肩,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臂外展四十五度,掌心向前,屏息,双手掌同时前后拍击丹田、命门穴。连续五~七次。

按:丹田穴,道家视为藏先天真一精气之处。医家认为,乃任脉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等四穴之经气聚处。命门穴,为督脉脉气之原,阳气之根,精气之海,意守命门、丹田穴,呼吸气息,随意含而吐纳,可调节任、督二脉,以壮元精,益气力,协调阴阳,养生益寿。

四、形神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正视,双手掌心向前,徐徐以鼻吸气,握拳、屈肘,拳臂抬至膻中穴部位,双拳内收,拳心向下,双腿平蹲,拳臂用力向前平伸,急速以口呼气。连续做一~三次。

第二式:双腿平蹲位,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前视,徐徐以鼻吸气,双拳臂平伸,交叉上举,双拳臂迅速用力抡下成四十五度,急速以口呼气,收腹挺胸站立,松拳,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第三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前视,双手掌心向前,徐徐以鼻吸气,握拳、屈肘,拳臂平抬至膻中穴部位,拳心转向下方,迅速用力伸臂,双腿平蹲,急速以口呼气,手掌向左右力推。收腹挺胸站立,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第四式:双腿平蹲位,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前视,双手掌臂屈收,迅速用力平伸,用力推向正前方,急速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双手掌臂,迅速用力向左后右方连续跳蹲出拳。急速以口呼气,起身收腹挺胸站立,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按:道家养生贵在养神,“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养神即可养气,练气即可练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精生,精气神相合,形骸必健。形神功法,练精、练气、练神习之日久,可促进气血之周流,强化脉髓筋骨。

五、金钟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意守膻中穴,双手掌心重叠按于百会穴(右手掌心在下,左手掌心在上),以鼻徐徐吸气,双手重叠下降环抱于胸前膻中穴部位,双掌向左右平分,掌心向上,五指并拢,拇指屈于食指根处,下蹲,以口缓缓呼气,双臂掌向正前方用力伸出。连续做一一三次。

第二式:下蹲位,意守膻中穴,双手掌平伸,双目向正前方凝视,以鼻徐徐吸气,握拳,屈肘,双臂伸直下垂于股外侧,以口呼气。

第三式:接第二式下蹲位,双目正视前方,意守气海穴,徐徐以鼻吸气,屈肘,双臂拳上提至丹田部位,双手掌心重叠按于气海穴,屏息,顺时针旋转揉动三环,手掌心向内重按,以口缓缓呼气。连续做一~三次。

第四式:下蹲位,双目正视前方,意守京门穴,以鼻徐徐吸气,双手掌向左右分推至京门穴,屏息,顺时针旋转揉动三环,以口缓缓呼气,直腰挺胸,站立,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按: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膻中穴,为足太阳、少阳、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海穴,为生发元气之海;京门穴为肾之募穴。意守百会,贯通诸阳之海,疏调手足三阳之脉,上融膻中气会之气机,下合气海生发之元气,通达封藏精髓之肾募,习练日久,有聚元气以生神,聚元精而生力。

收藏版——打包古法道家养生功法(一)按摩导引和内家拳

这两年疫情期间,国人多注重养生。于是《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养生功法流行起来。不少网友也很喜欢古代养生健身功法,而且据说越古越有味道,今天就介绍下有记载的古法养生功法(不一定是气功)。

先秦之前,有著名的《道德经》和《庄子》等,其中有关养生修炼的部分有点隐晦,而且多为高级修行之法,并不能完全作为普通老百姓日常养生健体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也有调摄之法或者真人所达到的境界:“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但并没有具体的练习方式。

真正有记载的适合普通民众的,大概是从汉代和南北朝开始。

为了便于认知,我把其分为四类:按摩、导引和内家拳(运动之术)、辟谷和服气(气功渊源)、存思和守一(静心之术)、行气和胎息之术(高级气功丹道入门)。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其中多为相互配合练习的功法。

今天先介绍按摩导引和内家拳概略。

按摩、导引术渊源

按摩和导引可以说是一体的:导引是四肢运动,沟通天地;按摩是人我唤醒,借助自己或他人辅助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按摩又叫按跷,与现代按摩不太一样。

古代导引和按摩术都来自于古巫的舞蹈,以沟通天地的方式舒展肢体,活动血脉。《吕氏春秋》也有记载说因为民气血淤积、筋骨萎缩,“故作舞以宣导之。”而这些宣导的动作,往往和祭祀的舞蹈类似,四肢充分伸展,但又有敬天地之姿态。

《孟子梁惠王》中有“为长者折肢”说法。按摩除了他人帮助折按肢体,或推拿筋骨皮肉,更重要的则是自己按摩,多和导引结合一起。

如最著名的“文八段锦”(坐式八段锦),之前有文章介绍。

但记载比较早的是南北朝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记载的:“导引按摩篇”中所讲:《导引经》等所记载按摩脸部、眼睛、耳朵、干洗澡等。

纯粹的导引术种类也有很多。

秦汉时期文献最出名的是《导引图》。1974年,马王堆出土《导引图》,四十四副导引图。网上可查到。

古法五禽戏是这样描述的

导引术流行最广的当属《五禽戏》。记录年代为后汉时期,《后汉书华佗传》中说这是古之仙人导引之法,五禽为虎、鹿、熊、猿、鸟。但没有具体练习方法。

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但因为是古文,所以理解各有不同。现代五禽戏的练法更是五花八门。

按摩导引术大全:《修龄要指》

现代流行的按摩导引术记录最多的属明代冷+谦《修龄要指》中的记载:有九大篇章,包括“四时调摄”、“起居调摄”、“延年六字诀”、“四季却bing歌”、“chang生一十六字诀”、“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bing歌诀”和“却bing八则”等内容。但其内容其实多有重复,显示出这些功法其实是很多人总结前人而来,因此有不同传法。

调摄之法是参考《黄帝内经》中的说法,其实很多功法都在用。包括清代养生专家研究《彭祖养生》,也说,调摄之法是彭祖养生法。

“延年六字诀”就是嘘、呬 、呵、吹、呼、嘻六字诀。之前,我也有文章介绍过。

四季却bing歌,其实也是六字诀,只是强化了四季的用法。

“chang生一十六字诀”:是借助丹道的方法用于日常养生。非常简单,其实也很适合现代人。就是经常舌头漱口,然后舌头抵上颚,吸气提肛门;舌抵上颚很容易产生口水,然后吞咽口水。至于水火相见不去管它。

“十六段锦”:其实是陶弘景说《导引经》复杂版,或者说导引按摩术“文八段锦“的复杂版。以后有机会单独详细介绍,此处不展开。

“八段锦导引法”:就是文八段锦,坐式八段锦。我之前有专门文章讲解,此处不展开。

“导引却bing歌诀”:也是十六个法门。类似八段锦和十六段锦。分为水潮除后患、起火得长安、梦失封金匮、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聚、兜礼治伤寒、叩齿牙无疾、升观鬓不斑、运睛除眼翳、掩耳去头旋、托踏应轻骨、搓涂自美颜、闭摩通滞气、拧抱固丹田、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

“却bing八则”:是行走坐卧的小窍门,其实也是根据修道法门而改编的。此处不展开。

内家拳这个大家最熟悉

纯粹导引术动作再大一些,更强调动功的就是内家拳法。

据说是道教导引术演化而来,变成攻击之术。

如后来的武当拳、八卦拳、形意拳、太极拳、金家拳、大成拳等。

因专门说养生,内家拳篇中技击多于养生,不去展开说。

篇幅有限,详细养生按摩方法,有机会单独详细阐述。

感谢关注。

2022年10月8日

卫昌国学原创。

几个功简效宏的道家功法

道家的养生气功,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乃是“精、气、神”合修的理论。精、气、神合修,是道家修身、养神,强健体魄,求得延年益寿的养生宗旨。道家经典著作《太平经》云:“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故,养生当以气为本,以精为根,以神为主。而习气练功,则当习气以养精,习气以养形,习气以养意,习气以养神。精、气、神、形、意,贯通一体,乃练功之妙、养生之本。习之日久,则必然产生养生之法,益寿之道。

道家经典著作《抱朴子》云:“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道家求长生,赖乎养生有道;求养生,赖乎益体得法。由于道家重于养生,所以长于“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为求益寿,便善于施“导引治病,行气延年”之术。故,道客讲求抑情养性,蓄精养神,修身养气“性命双修”,练内以养己。

道家“性命双修”之功法,为“三练实功”。日:精练气,气练神,神练虚。练精化气功日:“小成筑基。”练精化气,乃强化元精,化生元气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著作《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这说明,精乃育养生命的起源物质。《素问·经脉别论》:“饮人于胃,游溢精气,”“食气人胃,淫精于脉。”这说明,水谷精微乃是营养脏腑,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炼精化气,功在习呼吸,调气息,使水谷精气,贯通于经脉,使经气行归于肺,肺气输布精气以濡养脏腑,脉髓、筋骨、肌肤。习之日久,有祛疫病,去衰老,延年寿,返童颜之效。

练气化神功夫日:“中成养胎”。练气化神,乃强化元气,化生元神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著作《素问·生气通天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这说明,练气调息,使气息相合而和脏腑,脏气强盛,心得所养,神气必然充足。气与水谷精微化生血液,以营养生命,因气藉水谷精微而养,故练气调息,使精气相合,神藉精气而生。习气练功,使神气相依,气壮则神足,生机自然强健。习之日久,有生津液,少饥饿,耐严寒,祛暑邪,消除倦怠,焕发精神,智达心圣之益。

练神化虚功夫日:“上成乳哺”。练神还虚,乃强化元神,化生阳神,升华性命的功夫,中华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者,正气也’’。两精相搏谓之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乃精气所生,精气足壮,神自焕发。故,神气充沛,身体自然强壮。

血液循脉道运行,受心气,心力所使,故血脉输注通达,阳神则必昌明,性命则必旺盛。故,练神还虚,乃养性益体之功,有协调阳神之效。

道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旨在善养精气神,成为益寿之基,而练精之要在于身,练气之要在于心,练神之要在于意,身心相交,精气相合,则可生神。神生性,气生命,性命双修,成为延年之本。

道家内养功法,旨在习气修其道,清静人之身心,感应人之经络传导;练功修其道,以求气血协调。习气练功,使精气长存,身心灵明,日久,可益寿延年。故,习练内养功法,必须修清静,而养身心,方可产生协调气血,合顺阴阳的功用。

道家修练内功,意在运精化气,运气化神,运精思固守,习气摄精神,精、气、神合一,方利于延年。

道书《丹经》云: “阳中之阴,其名日精;阴中之阳,其名日气;两者相须而物生焉”。故,道家习练内养功法,以养精气为首。因“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养生须生养其精,精足气方壮,气壮神方旺,神旺身方健。可见,精气为生神之本,精充气盛实乃习气练功之基础。故,习练气功,实乃保精养气,养气生神之道。

习气练功,尚需注重于春季而养脾气,夏季而养肺气,秋季而养肝气,冬季而养心气,四季而养脾气,五脏之气得养,方益于养生。性命双修之道,乃内养功深奥之妙处。道家养生学说认为:“命系乎气,气聚于身……积精累气以成真。”习练气功,强化元气,元气则充沛、畅达。“气为血之帅”,元气贯通经脉,营血则濡注充盈,脏腑则得以滋养,筋骨则得以营养,肌肤得以润泽,肌体则会强健而有力。养生之道,当营养元气,以气育神,以神合气,使精气神融合一体,则必神怡而益寿。

一、六节功

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掌心重叠(男左手掌心在上,右手掌心在下;女右手掌心在上,左手掌心在下),置于神阙穴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缓缓以口呼气。呼吸自然,协调。

“元神须存无,元气当守有,绵绵密密,渐人意境”。呼吸随意念发运于掌心,足心,贯通于肩、肘、腕、髋、膝、踝部位。功法之要,在于:气息调和,输布官窍;神气合一,气贯肢节。

练法:适于清晨、中午、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习练十五分钟~三十分钟为宜。男性习练二十四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廿一日,可受益。

按:本功法,使元气贯通输布四肢百骸,以壮身形。“形为神之宅”,元神气贯经脉躯体,则可濡养肢节,习练日久,则必强精益神,肌体强健而安适。

二、二脉功

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掌心按放膝盖(髌骨)部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七十二吸(连续三吸为一吸)共二百一十六吸,缓缓以口呼气七十二呼(连续二呼为一呼)共一百四十四呼。吸气宜浅短三吸为一吸;宜深长二呼为一呼。总共三百六十气息,呼与吸须相配得当,缓急相宜。意念存想,元神领元气,由督脉长强穴上升至督脉百会穴,由百会穴经印堂穴、素髎穴,由任脉廉泉穴下降至会阴穴,功法之妙,在于:呼吸引导而和谐,气意相合而融一。

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练此功法,以七十二呼吸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四十日,可受益,女性习练三十五日,可受益。

按:本功法,理气和血,贯通脉络,清脑怡神,强壮精力,协调气息,通经活络。习之以恒,则可强脉髓,益筋骨,健身益体。

三、关田功

功法:盘膝正坐位,双手环抱,拇指尖触于内劳宫穴,置于关元穴位。安静,闭目,舌舔上颚,徐徐以鼻吸气,缓缓以口呼气。意守尾闾关(位于长强穴部位),徐徐吸气,以提升阳气;意念引导吸气,上达夹脊关(位于脊中穴部位)。缓缓呼气,以贯通肾脉之窍,继之,徐徐吸气,意念上升,达于玉枕关(位于风府穴上部)。缓缓吸气,以焕发髓脑精神。习练本功法,旨在通三关,而协调脉络。

意守上丹田泥丸(位于印堂穴部位)徐徐吸气,以补养元神,意念引降吸气,到中丹田土釜(位于膻中穴部位)缓缓吸气,以调和元气,继之,徐徐吸气,意念引导吸气,降至下丹田华池(位于气海穴部位),缓缓吸气,以滋润元精。

本功法,意在气在濡三田,通贯任脉气血。功法之妙,在于:吸气达于存意之穴,呼气止于存意之穴,呼吸和顺而匀畅。

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任择一时)习练。每次习练以气运三关、三田各一功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五十六日,女性习练四十九日受益。

按:三关、三田功法,有疏通任督二脉,调和气血周流之益,有固精壮力,补气养神之利,习练日久,可精满气足,神旺智盛。

四、九窍功

功法:正身站立位,双手掌背重叠(男左手掌心按于关元穴,右手掌心按于左手背,女右手掌心按于关元穴,左手掌心按于右手背)。清心,闭目,舌舔上颚,意守舌根两边左丹井穴,右石泉穴,徐徐以鼻吸气,引气于左右目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左右耳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左右鼻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口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前阴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后阴窍,缓缓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意守舌根两边左丹井穴,右石泉穴,缓缓以口呼气。功法之妙,在于:气,生发丹田关元;气,生发于舌下灵液;气,贯通于人身九窍。《太上黄庭内景经》云:“七孔已通不知老。”乃是。

练法:适于清晨习练,每练此功法,以一至三遍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十六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十四日可受益。

按:本功法,有下降心火,上涌肾水之功。有固精生津,通达官窍之效。习之不懈,则可强化官窍生机,通利气血周流。

五、闭外固内功

功法:正身站立位,双手掌背重叠(男左手掌心按于命门穴,右手掌心按于左手背,女右手掌心按于命门穴,左手掌按于右手背)。清心,闭目。意守气穴(命门穴),徐徐以鼻吸气上提,同时,舌舔上颚,紧撮谷道(肛门),闭住三关(耳、目、口),继之,凝神气穴,缓缓以口呼气,功法之妙,在于提、舔、撮、闭之时,凝神气穴,使官窍合于气,气精合于神。日常习练此功,必生效益。

练法:适于夜晚习练。每练此功法,以十分钟至二十分钟为宜,男性习练十六日可受益。女性习练十四日可受益。

本功法,习练日久,有元精而不泄,元气而不漏,元神而不散之功效。

按:道家之见,耳乃精窍,口乃气窍,目乃神窍。修命,当“闭耳不听,则坎水内澄;闭目不视,则离火内营;闭口不言,则兑金不鸣”。此为外闭而内养,闭外而内固之道。故,以此而练精,乃练元精;以此而练气,乃练元气;以此而练神,乃练元神。养生之道,此乃首要。

六、日月功

功法:正身站立位,清心,闭目,男左手掌心按于下玄窍(气海、关元穴部位),右手掌心按于气穴(命门穴);女右手掌心按于下玄窍,左手掌心按于气穴。清晨,面向东方,连续以鼻徐徐吸气(深吸),缓缓以口呼气(浅呼),意想一轮红日,由海底(会阴穴部位)上升至尾闾(长强穴部位)、夹脊(脊中穴部位)、玉枕(风府上部位)、上昆仑(百会穴部位),经泥丸(印堂穴部位),达唇内齿部(龈交穴部位)。反复习气。至二百一十六吸(三吸为一吸)。

练法:适于清晨习练,每练此功法,以一遍为宜。初练此功者,男性习练三十二日可受益,女性习练二十八日可受益。

夜晚,面向西方,连续以鼻徐徐吸气(浅吸),缓缓以口呼气(深呼),意想一轮皓月,由乾鼎泥丸(印堂穴部位)下降至重楼(咽喉部位)绛宫黄庭(膻中穴部位)、达坤炉(下丹田气海穴部位)。反复习气至一百四十四呼(二呼为一呼)。

七、三焦功

功法:取仰卧位,双腿平伸,双手掌心向上,闭目。意守膻中穴,徐徐吸气,气满,缓缓呼气;意守中脘穴,徐徐吸气,气满,缓缓呼气。意守阴交穴,徐徐吸气,气满,缓缓呼气。

练法:适于夜晚就寝前习练,每次习练十~二十分钟为宜,初练者男性乃习练二十四日,可受益,女性习练二十一日,可受益。

按:三焦式内养功法,乃崂山气功术内养功之一。中华医学基础理论认为:三焦,乃传输水谷出纳之通道,为疏导元气流注之枢纽。上焦位于膈上,聚经脉之气于膻中穴。中焦位于脐上,聚经脉之气于中脘穴。下焦位于脐下,聚经脉之气于阴交穴。

呼吸吐纳三焦之脉气,练内养之功法,乃聚精气于气之会穴膻中,运化六腑之会穴中脘;出纳三焦之募和任脉、少阴、冲脉之会穴阴交,以此,固本强标而养生机,以利增寿。

八、乾坤功

功法:盘膝平坐,挺胸收腹,双手握抱,拇指尖点内劳宫穴,手置于关元穴部位,闭目,舌舔上颚,徐徐吸气,意守头顶三阳(百会穴部位),缓缓呼气,意守足底心中(涌泉穴部位),任其自然,以神合气,以气育神,神气混一,相抱不离,元气则生,元神则旺。

练法:适于清晨、夜晚习练,初练者男性习练二十四日可受益,女生习练二十一日可受益。

按:道家立论,乾为天,坤为地;乾乃阳,坤乃阴;气为阳,血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通天地之气,化阴阳之精,贯通合一,则生化元神。习气以养神内,练气以固形外,神形合一,内外相合,人必受益而益生。

道家养生之说,注重于“内养心性”“外练形体”。即习练内养功法,重于养性,重于养形。养性练功,则可练神,养命练功,则可练形。所谓“性命双修”则为道家养生之要旨。而,养性之内功,必表于形体;养形之外功,必发于心性,二者相依相存,兼养兼修,方可达到神形交融,性命相合之境界。故,养生之道在于养性,养形之功在于养精;益寿之术,在于养气;延年之法,在于养神。

因而,养生须重精、气、神三宝,练功当注重养精、固精;养气、调气、补气;养神、保神、补神。

道书云:“以神归气穴,丹道自然成”乃是。因而,内养功法之调息先宜随息,随息之要,在于息息归根,次宜心息相依,心息相依,神必归气,气必随神。

习练气功,至神气相交之境,必益寿延年。

外动功法

道家养生之道,旨在强身、祛病、益寿、延年。养静,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核心;养动,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方术。《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养生之道,贵在养气。故,善养其形,须善养其气。人之生命,“精为生之根,气乃命之蒂”。养气,在于养乎内;练气,在于发乎外。养气,为不使气亏;练气,为不使气弱;养气,为使气顺;练气,为使气和。故,习气,练功,乃讲求气之通畅与充盈,气通畅,血则通达;气充盈,精则旺盛,故而,精气足,身必健,心必适。因, “形为神之宅”,“心为神之主”。心安则神怡,形强则神泰,年寿则必得其益也。

养动,乃身有所动,力有所行。身动,则可理气和血,通经活络;力行,则协调脏腑,舒展筋骨。所以,四体常勤常劳,官窍善使善用,强健体魄之利,益寿延年之益,则寓于其中矣。

崂山道长玄中子言:“养生之法,须静动相依。”

动,求之有方,动之适宜,方益于养生。

静者养内,益于气血、脏腑、经络之生理效能;动者养形,益于肌肤、筋骨、形体之生理机能。故,养静与养动,乃相生相成。只有内外兼修,静动合一,习气练功之益处,方会臻于领悟。

六字诀功法利于协调脏腑

道家养动功法,习之有常的“呬、吹、嘘、呵、呼、嘻”的六字诀,乃南朝时期道士、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所倡导之静

动皆宜之功法。咽气,为宜通肺气;吹气,为协和肾气;嘘气,为疏导肝气;呵气,为养益心气;呼气,为调节脾气;吸气,为舒达三焦。六字诀功法,可静佳或静立习练,亦可配合躯体动作习练,其益在于通畅呼吸,其利在于协调脏腑。

中华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饮食之精微,经气之化生,随血液循环而周流全身,产生气为血之帅的作用血液输注周身,维持了旺盛的生命活动,产生了血为气之母的功用,气血之相生相成,相依相存,构成了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功外动功法,基于调和呼吸,练养精气;气功外动功法,长于促进气血通畅,以营养生机,善于强健形体百骸,而养益性命。

五脏六腑互相制约

人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肌肤、筋骨,构成了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运动等系统,且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因而,习练外动功法,旨在协调呼吸、和顺血脉、促进消化、疏调排泄,益于安神宁志、利于结实体魄。故,外动功法,为练身之功、养形之术,习之得法,有强身益寿之功用。

道家养生之道,旨在强身、祛病、益寿、延年。《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善食其形,须善养其气,养生之道,贵在养气。人之生命,“精为生之根,气乃命之蒂”,善养形则须善养气。故,养气养乎内,练气则发乎外,练气为不使气亏,练气为不使气弱,练气为不使气竭。气功外动功法,即习气讲求气之和畅与充盈,气和畅,血则通达,气充盈,精则旺盛。精气足,身必健,心必适。因“形为神之宅”,“心为神之主”,心安则神怡,形强则神泰,寿亦必得其益。

气功外动功法,练养精气,乃基于调和呼吸,“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饮食之精微,经气之化生,随血液循环而周流全身,产生气为血之帅的作用;血液输注周身,维持了旺盛的生命活动,产生了血为气之母的功用。气血之相生相成,相依相存,构成了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外动功法,长于促进气血通畅,以营养生命,善于强健形体百骸,而养益性命。

人的五脏六腑,脉髓筋骨,是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肌肤、筋骨,构成了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和运动系统等。而各系统又相互联结,互相作用地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习练外动功法,旨在协调呼吸,和顺血脉,促进消化,疏调排泄,益于安神宁志,利于结实体魄。故,外动功法,为练身之功,养形之术,习之得法,可延年益寿。

一、劳宫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双手掌心向上,五指分开微屈,徐徐吸气,手臂缓慢抬到平头鬓部,翻掌;手心向下,缓缓呼气,沉肩直臂,自然收功,连续一一三次。

第二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双手掌心向后,五指分开微屈,徐徐吸气,手臂缓慢抬到肩部,仰掌;手心向上,缓缓呼气,用力举至臂直,仰面,睁眼,手掌心向下,沉肩直臂,自然收功,连续一一三次。

第三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内容来自武术丹道气功,双手掌心向下,五指分开,微屈。徐徐吸气,手臂缓慢抬至平胸乳部,双手掌、臂外展,双手心转向外侧,缓缓呼气,缓慢下蹲,用力向两侧推到臂平直,手掌心向下,缓慢站起。自然收功,连续一一三次。

第四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闭目,意守内劳宫穴,掌心向股外侧。徐徐吸气,屈指用力握拳,缓缓呼气,缓慢伸直五指,自然收功,连续五~七次。

按:劳宫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火)穴,意守劳宫,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可调节心包络之经脉,以疏通肺、心气血,输布精微,强化心神。

二、十宣功

功法: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徐徐吸气,掌心向上,握拳置章门穴部,成半蹲位,缓慢呼气,缓慢,用力向前方出左臂,同时,缓慢用力伸五指,左手由正前方,用力握拳,徐徐吸气,缓慢用力收拳到章门穴部。左右手交替,连续做一~三次,慢慢站起,自然收功。

按:十宣穴,为肺、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诸经井穴之端,意守十宣穴,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伸掌、握拳,可促进气血周流,强化经络传导,增强十宣穴之功用,十宣穴有活血、化瘀、消滞、解痉的作用,对调节脏腑气机具有良好效能。

三、九通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手臂伸直,外展四十五度,五指微分开,屏息,意守大杼、膈俞穴。

双手掌交替弹击大杼、膈俞穴。一左一右为一次,连续做一~三次,缓缓呼气,自然收功。

按:大杼穴,为骨之会穴,督脉之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意守大杼,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配以膈俞穴,可调节阳脉之脉络,以贯通诸阳,能强健筋骨,气化津液,以强肾络。

第二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稍宽于肩,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手臂外展握拳,屏息,拳腕拍击环跳、风市穴。缓缓呼气,直腰挺胸,自然收功。一呼一吸为一次,连续做一~三次。

按:环跳穴,为足少阳,太阳之会,配以风市穴,可通经以化湿痹,能活络以解拘挛。第三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稍宽于肩,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手臂外展握拳,屏息,急下蹲,拳心拍击阳陵泉、血海、绝骨穴。缓缓呼气,直腰挺胸,自然收功。一吸一呼为一次,连续做一~三次。

按:阳陵泉穴为筋之会穴,足少阳胆经之合(土)穴。血海穴乃脾经裹血之络输,绝骨穴为髓之会穴,呼吸气息,随意念而吐纳,可调节筋髓,以益躯体,能强健腰膝,以利肢节。

第四式:站立位,双脚左右分开稍宽于肩,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徐徐吸气,双臂外展四十五度,掌心向前,屏息,双手掌同时前后拍击丹田、命门穴。连续五~七次。

按:丹田穴,道家视为藏先天真一精气之处。医家认为,乃任脉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等四穴之经气聚处。命门穴,为督脉脉气之原,阳气之根,精气之海,意守命门、丹田穴,呼吸气息,随意含而吐纳,可调节任、督二脉,以壮元精,益气力,协调阴阳,养生益寿。

四、形神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正视,双手掌心向前,徐徐以鼻吸气,握拳、屈肘,拳臂抬至膻中穴部位,双拳内收,拳心向下,双腿平蹲,拳臂用力向前平伸,急速以口呼气。连续做一~三次。

第二式:双腿平蹲位,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前视,徐徐以鼻吸气,双拳臂平伸,交叉上举,双拳臂迅速用力抡下成四十五度,急速以口呼气,收腹挺胸站立,松拳,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第三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前视,双手掌心向前,徐徐以鼻吸气,握拳、屈肘,拳臂平抬至膻中穴部位,拳心转向下方,迅速用力伸臂,双腿平蹲,急速以口呼气,手掌向左右力推。收腹挺胸站立,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第四式:双腿平蹲位,收腹挺胸,意守气海穴,双目聚神前视,双手掌臂屈收,迅速用力平伸,用力推向正前方,急速以口呼气。徐徐以鼻吸气,双手掌臂,迅速用力向左后右方连续跳蹲出拳。急速以口呼气,起身收腹挺胸站立,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按:道家养生贵在养神,“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养神即可养气,练气即可练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精生,精气神相合,形骸必健。形神功法,练精、练气、练神习之日久,可促进气血之周流,强化脉髓筋骨。

五、金钟功

第一式:站立位,双腿左右分开同肩宽,脚尖向正前方,收腹挺胸。意守膻中穴,双手掌心重叠按于百会穴(右手掌心在下,左手掌心在上),以鼻徐徐吸气,双手重叠下降环抱于胸前膻中穴部位,双掌向左右平分,掌心向上,五指并拢,拇指屈于食指根处,下蹲,以口缓缓呼气,双臂掌向正前方用力伸出。连续做一一三次。

第二式:下蹲位,意守膻中穴,双手掌平伸,双目向正前方凝视,以鼻徐徐吸气,握拳,屈肘,双臂伸直下垂于股外侧,以口呼气。

第三式:接第二式下蹲位,双目正视前方,意守气海穴,徐徐以鼻吸气,屈肘,双臂拳上提至丹田部位,双手掌心重叠按于气海穴,屏息,顺时针旋转揉动三环,手掌心向内重按,以口缓缓呼气。连续做一~三次。

第四式:下蹲位,双目正视前方,意守京门穴,以鼻徐徐吸气,双手掌向左右分推至京门穴,屏息,顺时针旋转揉动三环,以口缓缓呼气,直腰挺胸,站立,自然收功。连续做一~三次。

按: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膻中穴,为足太阳、少阳、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海穴,为生发元气之海;京门穴为肾之募穴。意守百会,贯通诸阳之海,疏调手足三阳之脉,上融膻中气会之气机,下合气海生发之元气,通达封藏精髓之肾募,习练日久,有聚元气以生神,聚元精而生力。

抽龙筋,闹东海的三太子究竟是哪来的?难道也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相信有的人一看到文章的标题就要笑了:这问题还要问么。哪吒的来历,凡是读过《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中国人都知道。话说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三年后生下了一个肉球,被李靖一剑劈开,冒出来了个哪吒。后来哪吒闹东海后,被逼迫之下削骨剔肉以报父母,魂魄投往太乙真人处,被真人以莲藕为身,又给救活了。

不过,以上的是《封神演义》里的说法,而哪吒可不是被《封神演义》的作者凭空创造出来的,其实在明朝之前,相关书籍中就已经有了哪吒的身影。那么,哪吒的人物原型究竟是谁呢?

其实和中国的许多神仙一样,哪吒其实也是一个舶来的神仙,而且也是从天竺国来的。“哪吒”这个名字,源自于佛教中的“那吒”, 而那吒则是梵文的音译。唐朝以前,那吒的传说并不盛行,或者说没有出现,那吒在唐朝之后出现,其实还是靠他父亲。

根据佛经的记载,那吒是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而毗沙门天王又名多闻天王,是佛教著名的护法神之一,现在在日本很多地方还能见到毗沙门天王的形象,日本战国时期的上杉谦信最崇拜的神灵也是毗沙门天王。那吒作为毗沙门天王的儿子,曾经一手持戟,一手捧塔,随着他父亲巡视各地。这和《封神演义》中李靖和哪吒父子之间水火不容的关系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为毗沙门天王在唐朝实际上名气非常大,他在唐朝的地位就好比明清时代的关羽关二爷,因此那吒也因为这层关系慢慢扬名了。后来,道教在完善道教的神仙系统时,使毗沙门天王化成了李靖,又把那吒改了个名叫哪吒,同时又加上了父子之间的各种冲突等元素。

如此一来,哪吒便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难得的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这位小英雄爱憎分明,武艺高强,法宝和衣着都有鲜明特色,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哪吒形象的丰富性,估计也只有孙悟空,猪八戒等少数几个可以相提并论了。

最后回答一个问题:有人问说哪吒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想什么呢!哪吒百分之一百是男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