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陕西省各个城市的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例如渭南市、榆林市、汉中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陕西省的鄠邑区。目前,鄠邑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管理,属于西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西安市和咸阳市之间,围绕鄠邑区的归属,曾经反复调整了4次。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聊聊陕西省的基本情况。陕西省属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省份,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陕西省由陕北、关中、陕南三个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的风俗、口音、饮食等各方面的情况,区别巨大。例如陕南的汉中等地,喜欢吃米饭,正好连接了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兼容了两个区域的特点。从口音来说,陕南口音比较接近于四川。
至于陕北的榆林、延安等地,则是另一个风格,与关中地区截然不同。这是陕西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地貌等各方面因素形成的。按照2020年七普统计的数据,陕西省总人口3900多万人,在西北各省中,排名第一位。2021年,陕西省的GDP总量为2.98万亿,接近3万亿的水平。
目前,陕西省总计下辖了10个地级市,分别是: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其中,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西安市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15个新一线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万亿GDP城市。目前,西安市下辖了11个区、2个县,合计13个区县。
从区划隶属来说,鄠邑区隶属于西安市管理,属于西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鄠邑区的总人口超过了60万。2021年,鄠邑区的GDP总量达到了260亿。目前,鄠邑区下辖的14个街道。鄠邑区的前身是户县,户县的前身则是历史悠久的鄠县。在几十年时间内,围绕鄠县的归属,西安市与咸阳市之间,曾经反复调整了4次。
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朝几百年时间的调整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内陆各省的基本框架格局。截至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陕西省形成了7个府、5个直隶州的区划格局。分别是:西安府、同州府、凤翔府、榆林府、延安府、兴安府、汉中府、绥德州、商州、乾州、鄜州、邠州。
在清朝统治时期,作为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府下辖了15个县、1个散州、1个散厅,分别是:长安县、咸宁县、临潼县、高陵县、蓝田县、鄠县、盩厔县、咸阳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富平县、礼泉县、渭南县、同官县、耀州、孝义厅。当时,鄠县隶属于西安府管理。不得不说,陕西省下辖很多县的名字,都非常有寓意,透着古典气息。
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时期。陕西省扼守咽喉,军阀之间的相互进攻,对各地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时期。在陕西省的各地,开始陆续组建各个专区、地级市。
咸阳专区组建以后,下辖了13个县,分别是:咸阳县、兴平县、鄠县、盩厔县、高陵县、三原县、泾阳县、淳化县、醴泉县、栒邑县、富平县、耀县、铜川县。由此可见,鄠县在这一时期,隶属于咸阳专区管理。当时,西安市的管理范围有限,仅仅管理了主城区。外围的各个县,隶属于周边的几个专区管理。由于管理范围有限,很多项目和工程的进一步推进,都面临各方面的束缚。
1958年,在陕西省新一轮的区划调整中,咸阳专区的鄠县,划入了西安市管理。不过,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交通、通讯水平有限,下辖的县太多,并不利于管理和建设。1961年,鄠县第二次划入了咸阳专区管理。在陕西省的各个县中,部分县的名字属于生僻字,例如鄠县。1964年,出于书写和称呼方便,鄠县更名为户县。
从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户县一直隶属于咸阳。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咸阳专区更名为咸阳地区,管理区划基本上不变。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各省下辖的各个地区,开始陆续进行各方面的调整。
这一阶段,西安市仍然存在管理范围不足的问题。1983年10月,为了扩大西安市的管理范围、增强综合实力,咸阳地区的户县,划入了西安市管理。从1983年开始,户县重新隶属于西安市管理,成为了西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发展建设非常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西安市的区划开始了进一步的调整。2016年,西安市的户县被撤销,组建了鄠邑区。不得不说,西安市的主城区扩大了不止一圈。当年的各个下辖县,基本上都改为区。
目前,鄠邑区属于西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十年的历史中,户县先后隶属于咸阳专区、咸阳地区、西安市,先后4次调整了自己的归属地。近年来,鄠邑区的发展速度加快,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11月5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命名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通知》,决定命名西安市鄂邑区等40个县(市、区)、乡镇(街办)为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商洛市洛南县(洛南静板书)、柞水县(古镇渔鼓)、丹凤县(竹林关竹编)入选。
文件要求,获得命名的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要珍惜荣誉,开拓创新,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创建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在促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洛南静板书
洛南静板书早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到处盛行。过去,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多是盲人求生糊口的手段,说唱以求神谢土和为农户红白喜事助兴取乐为主。
洛南静板书主奏乐器为三弦,辅助乐器有:大锣、小锣、铜镲、脚踏梆子、蚂蚱板。
洛南静板书一人可操六种乐器,溶弹、敲、打、说、唱于一身,一人顶七人,简便易行,田间地头,家庭院落,一张桌椅即可。说唱时只用脚踏梆子打击节奏,过门中才用其他乐器渲染气氛,唱腔清晰文雅,故称“静板”。
洛南静板书还根据地域口语之故自然形成东路、西路、北路三种不同的说唱风格。
主要演出书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封神榜》、《隋唐演义》、《三国志》、《杨家将》、《拉荆芭》、《小女婿》等300多本回。
为了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洛南县还成立了静板书保护发展委员会。洛南静板书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镇渔鼓
古镇渔鼓是陕西省柞水县凤凰镇的一种传统民族曲艺形式,起源于陕西南部柞水县,独树一帜;渔鼓声腔曲调源于湖广、汉江流域,而柞水又为中国南北结合部交织区域,境内又有从关中迁往而至的客籍,南北语音方言长期杂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方言土语,音乐的声腔基于此而形成,形成了现如今的柞水渔鼓声腔派别。
渔鼓曲目内容大体上分为三大类,一为说教类:无故事情节,把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编成唱词说唱,用以劝化教育世人。二为故事类:多属传统曲目,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社会案例、家庭轶闻等。三为赞颂小事及寓言类笑话等。如《鹬蚌相争》、《愚公移山》等。两种形式,一为小故事,多演唱民歌、小调、内容单一,情节简单;二为中、长篇戏,多为民间故事、传说、历史题材的戏曲改变等。
渔鼓唱本传统曲目相当丰富,有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如经典曲目有《三国》、《水浒》、《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薛仁贵征东》等,有历史上历朝代的皇家秘闻轶事,民间野史,还有大量反映民间冤情冤案的说唱曲目,一度很是流行,被称为:“冤案戏”。还有直白大胆诉说男女缠绵绻恋情的“酸”戏本。
渔鼓的演唱基本方式有三种类:一是只有唱,二是有说有唱,三是说、唱、表演结合。
竹林关竹编
千百年来,竹子“中空” “有节”的特性令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或以其为题材作诗歌咏,或铺纸研磨挥毫作画。而在另一些手工艺者的手中,经纬纵横间,或成为精工细作的盛放器皿,或成为一件欣赏把玩的雅器,展示出另一番清丽神采。竹编的历史相当悠久,在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就有竹编器具。2008年,竹编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自古以来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它笔直向上、高风亮节,它坚韧、顽强。正因有此“ 坚韧 ”,也成就了后来的竹编。
陕南竹编为陕南各县一大特产,主要产于秦岭和巴山的一些山区县。系利用单竹破为细竹篾,有的还以小竹做骨架,再经传统手工编织而成的日用竹编制品和竹制工艺品,按用途分为日用竹器与工艺竹编两类。日用竹编主要为箩、筐、篓、筛、箕、庆、椅、篮、席、斗笠、书架、沙发、竹笼等;竹编工艺品主要有挂帘、屏风、竹箱、花篮、果盘以及各种竹编动物,如青蛙、兔、金鱼等。陕南竹编制品,结构严实,造型别致,工艺精巧,平整光滑,线纹优美,经久耐用,古朴素雅,端庄大方,牢固不拙笨,精巧不单薄。
现在民间竹编工艺,与我们渐行渐远,甚至面临着消失。在城市,几乎已绝迹;但仍有一些匠人仍坚持着这门手艺,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竹编工艺品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也依然散发着令人惊叹的魅力。
最近有很多朋友私信我要我讲一下易经以便大家更好的共同学习,那么我就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来讲一下易经,从头开始。
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过对物象的观察与感悟,洞悉天地之变,体悟乾坤阴阳之道,后将其引入社会与生活实践的各种情境之中,给出风险警示与忠告,诞生了富有中华民族独特智慧的变易哲学,经过世代演绎发展,被系统地概括为《易经》。
《易经》由谁创作,为中华乃至人类文明贡献了什么?
《易经》四圣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西周王朝奠基人西伯侯姬昌、儒学先驱周公、儒家鼻祖孔子发挥伟大的“工匠精神”,接力创制人文杰作;道家鼻祖老子弘扬变易哲学思想,使《易经》光芒璀璨。
一、伏羲一画开天而八卦出
作为世界文化宝藏、智慧宝库的《易经》,也被称作《周易》。起源于中华最原始、最古老的文化符号。传说是由一万年以前的中华始祖伏羲画出来的-----为阳交,-- --为阴爻,两者作为基本符号,创立先天八卦系统,肇始中华文明。
据相关史料记载,伏羲风姓,爆人氏之子,也常被称为必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等,在《史记》中称伏牺,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他生于成纪,所处时代大约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也是古籍中记载的中华民族最早的王。关于伏羲传说比较多,有的说其人首蛇身,有的说他雌雄同体,有的说他与女娲兄妹相婚配,生儿育女,颇具神秘色彩。伏羲对《易经》的贡献是根据天地万物变化,创造了先天八卦,以先天八卦为字根又创造了早期的文字,他结绳为网,用以捕鸟打猎,教授人们渔猎方法,他发明了瑟,创作乐曲,用以尊崇美好的德行。
《易经》六十四卦,是颇有规律的符号象征体系。由“阴”-- --和“阳-----符号构成。那何谓阴阳?
现代易学研究者张善文在《象数与义理》中写道:“远古时代的人们创立这两种符号代表“阴’阳’,其所包含的直感的象征蕴意十分丰富,因此,这两条线所喻示的事物、现象至为众多。在古人的心目中,寒暑、日月、男女、上下、高低、昼夜、内外、表里、正反、黑白、胜负等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均属于阴阳范畴。事实上,即使是现代科学中的阴电阳电、正极负极、正数负数等物理、数学概念,也皆可纳入这两种符号象征类例中去。可见,“阴'“阳’符号的设立,是古人对大自然一切对立而又和谐现象的高度的象征性概括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
《说文解字》道:“卦,笼也。
《说卦传》言:“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易经》中象征意义的符号以阳交、阴交相配合,每卦三个爻,组成八卦(象征天地间八种基本事物及其阴阳刚柔诸性。八卦所代表的宇宙间的八种自然)
现象为: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震为雷,巽为风,良为山,兑为泽。
二、姜里蒙难,西伯侯创制六十四卦体系
介绍西伯侯姬昌,需要从周朝祖先后稷说起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朝的始祖叫后稷,名弃,喜爱种植庄稼,能根据土地的栽培特性,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加以种植与推广,民众都纷纷仿效他。尧帝听说后,推举选用弃掌管农业,弃教授老百姓遵循农作物规律种植庄稼,老百姓都得到了利益和好处。舜继承帝位之后,深感百姓受惠于弃,便对他说:“弃,百姓当初忍饥挨饿,全靠你教授百姓播种各种谷物,才有粮食吃。”舜根据他的功劳将邻(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封赏给弃,称后稷,另外册封弃姓氏为姬氏。姬氏祖先以务农为业,姬氏家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造福百姓,对养育古代民众做出了巨大贡献。历经陶唐、虞、夏几代,姬氏家族美德广为流传。姬氏家族开始生活在今陕西省境内的漆、泪两条河流流域,后来繁衍扩展到渭水河畔,历经十三代,传至西伯侯姬昌的祖父古公宣
古公宣父重新恢复后稷等祖先发展农业生产的旧业,积德行义,民众都拥戴他
当时,我狄的薰育族来侵扰他,想要得到财物,他就把财物给他们。过了一阵他们又来攻打古公鸾父,还想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群情激愤,人人都想迎战。古公宫父说:“人民立君长,是求对他们有利。现在我狄部族之所以来攻打,是为了得到士地和人民。人民由我统率与由他们统率,有什么不同呢?人民是为了拥护我的缘故才去打仗,但靠牺牲别人的父亲和孩子来统治,我不忍心这样做。”
因而他同亲近左右离开了原来的封地,渡过漆、沮两条河流,翻过梁山,定居在岐山脚下,现岐山县因此山得名。岐山县位于陕西省西部,宝鸡市境内东北部。北接麟游县,南连太白县,东与扶风、眉县接壤,西同凤翔、陈仓区毗邻。而当时居住在翻地(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的人民扶老携幼,也全部来到岐山脚下,回到古公宫父身边。
周围国家的人民听说古公父仁慈,也都来投奔他。从此古公父建造城郭和房屋,分成邑落居住,设立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种官职。司徒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司马掌管军事大权,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司空掌水利、营建之事,相当于现在的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等职务;司士掌管群臣的名册,辨别贵族等级,排定朝仪席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司寇负责稳定国家秩序保障社会治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部长。将社会公众事务分条块管理,构建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古公宣父正妃太姜,生了三个孩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是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姜、太任都是贤惠的妻子。太任生子姬昌,有圣明之兆头。古公宫父说:“我的后代中应当有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大概就是昌吧?”长子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为继承人,以便将来能传位于姬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荆棘丛生的蛮地(大致是现今湖北一带),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让位给季历。
古公父死了,季历即位,即公季。公季遵循古公父留下的原则,笃行仁义诸侯都顺从他。
公季死后其子姬昌继承了西伯侯爵之位。历史上称作西伯侯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由于他能礼遇贤能,对人才笃诚相待,为了接待士人,每天到中午还顾不上吃早饭,士人纷纷投奔他。伯夷、叔产在现在河北省东部的墨氏封地孤竹国(约涵盖今天太行山以东、内外蒙古及东北和朝鲜地区),听说西伯侯姬昌善于敬养老人,一起投奔了他。太颠、闳天、散宜生、墨子、辛甲大夫等人也去投奔了他。后来辅佐姬昌建立西周王朝的股脑之臣相继聚集麾下。
姬昌先后在位五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在位时期,“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公元前1056年,姬昌驾崩,葬于今陕西咸阳、西安附近渭水南北岸的毕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剿灭商朝,追尊他为周文王。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为周文王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旧传《周易》为周文王所演。他对《易经》的贡献是一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撰写卦辞与象辞。除此之外,创周礼,为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张善文在《象数与义理》中认为:《易经》各卦“均以六画卦的象征符号,反映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种种认识,预示各种事物、现象特定的发展程序、哲学义理。六十四卦的出现,形成了《易经》以阴阳线条为核心、以八卦物象为基础的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
《易经》每卦中的象辞为揭示本卦核心启示的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强调加强道德修养的相关卦核心启示。《系辞下》说:“象也者,像此者也”。其采取的方式是,取象比类,使用比喻修辞方法,通过观察自然景物的象,发现和掌握一定的规律或道理,对治理社会管理民众事务的君子提出风险警示与道德修身的忠告。六十四卦每一卦最核心、最精髓的、发自肺腑的启示是象辞所开示的内容。象辞乃取象比类开示易理之辞,既是风险警示的忠告,也是道德修养的法则,是每一卦中最有价值的核心理念,是学习《易经》时必须牢牢把握的核心和关键,如果疏忽或偏离了它,就会偏离大旨与要义。此处的象,为卦象。交辞中出现的象,为交象。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西伯侯姬昌被发配去姜里而演绎《周易》的缘起是这样的:
商纣王天资聪颖,口才好,神思敏捷,行动迅速,适应力强,勇武有力,空手能擒狼,赤膊打虎,振臂能驱豹,猛兽望风而逃,但是他又恃才傲物,藐视群僚,嗜酒成性,放荡作乐,宠爱女人,特别宠爱姐姬,一切都听从姐姬的。他加重赋税,聚敛钱粮,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招来大批戏子与乐师,聚集在沙丘,用酒当作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作树林,让男女赤身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天天快活胜神仙。
商纣王如此荒淫无度,整天玩得要多嗨有多嗨!自己倒是挺痛快的,百姓可不舒服着呢!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点燃炭火,人爬不动了就掉在炭火里。商纣王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商纣王,她不喜,商纣王大怒,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醮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千。西伯侯姬昌听说此事,暗暗叹息。崇城(今陕西鄂邑区)国君、侯爵崇侯虎得知后,向纣告发,商纣王就把西伯侯姬昌囚禁在羡里。
姜里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姜水流经境内。西伯侯姬昌在蒙难之地羡里将八卦相互组合重叠,组成八八六十四卦并撰写象辞、象辞,展现事物间矛盾联系的各种情状,每一卦,用一种自然物象打比方,揭示某一方面的规律,适宜于工作或生活的某种或多种情形,然后给出风险警示或忠告。
《易经》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卦名是:乾、坤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屯、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顾、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膜、蹇、解、损、益、夫、垢、萃、升、困、井、革、鼎、震、良、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六十四卦图像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
三、父子同八卦,周公协助进一步推演交辞
周公,姓姬名旦,是西伯侯姬昌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指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在周,爵位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人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他对《易经》的贡献是协助其父西伯侯姬昌进一步推演三百八十四爻并撰写交辞
什么是爻呢? 交是易学名词,会意字,字从二乂。“乂”即“又”(变形)“二又”上下排列,表示“手拿著草上下两次”“两次用手排列“又”即“右手”著草”。其本义是绳结,在一根绳索上分段打结,表示一定含义。交表示的是阴阳交织的整体作用,对地球来说就是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对地球的交织作用,有“作用相交织”的含义。
其基础符号用“一”来直观表述太阳的阳性作用,用“一”来直观表述月亮反射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和月亮自身对地球的作用,即两个“一”表述阴性作用。原始日暑观察日影变化时,用了八根绳索,每根分三段,段中打结。由于用了八根绳索,八卦曾经叫“八索”。八根绳索挂成一排,由“八挂”而有“八卦”,绳索“爻”与“要”同音,可以的三个结成了卦的三爻,代表一个观察记录的三个要素。理解为“要素”。西伯侯姬昌演绎与周公共同推演六爻的过程中,据推断,应当使用了相当数量的乌龟壳甲骨片与著草编制的绳索,记录下所获得的宝贵开示。
何谓爻辞?爻,象形字,本义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爻符组合可构成卦符。.画亦称“爻符”“爻象”“爻形”,指爻的符号。爻的爻错变动组合出不同的卦,故交表示交错和变动的意义。《系辞上》写道:“爻者,言乎变者也。效此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说文解字》写道: “爻,交也。象易六爻,头爻也。”在古《易经》中并没有“阴阳”的明确定义。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 --叫阴爻。
爻辞是说明爻义的文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每爻先列爻题,后为交辞。交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爻的性质,阳交记为“九”,阴交记为“六”;另一个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别记为初、二三、四、五、上。交序号后面的话就是“交辞”交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有很多具有哲理性,如:“无平不,无往不复(泰卦·九三),(损卦·六三)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张善文在《象数与义理》中对《易经》的意义、特色、文献地位进行了洁静精微的概括:
“卦爻辞的出现,有两大意义,其一,使《周易》经’部分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本来,仅有六十四卦符号,不过是一套自成象征体系的图案而已;加入文字,图文并列,则使之具备一部特殊的哲理专著的规模。其二,使,《易》象’从隐晦的符号暗示,发展为用文字表述的带有一定文学性的象征形象。如果仅凭卦爻符号,一卦一爻的内在含义颇难显明;有了卦辞、爻辞的说明,则卦爻的象征意义遂获得文字形式的较明确的喻示,便于读者理解。
“卦爻辞的基本特色是假象喻意’,即借用人们生活中习见常闻的物象,通过文字的具体表述,使卦形、爻形内涵的象征旨趣更为鲜明生动。如《中孚》卦九二交辞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卦名“中孚’的意思是中心诚信’,九二交以阳居下卦第二位,与上卦六五真诚相应,象征笃实诚信的“君子’,故交辞用警喻性的语言说道:“鹤鸟在山阴鸣唱,其同类声声应和;我有一壶美酒,愿与你共饮同乐。’ 这些拟取生动的事象、物象来说明卦义、交义的文辞,有不少是用韵文写成的,上文所引一则甚至采用了“比兴’手法。所以宋代陈骅《文则》指出:《易》文似《诗》’,并说有些内容“使入《诗·雅》,孰别交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因此,当卦爻辞撰定之后,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辞两大要素的独特的古代哲学专著一《周易》,终于以完整的面目、严密的体系出现于世,流传不衰。
四、儒道双弘,孔老升华哲学思想
《易经》思想,衍生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等诸多流派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百家争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邑 (山东曲阜) 人,曾从事“儒” (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讲学十三年,其讲学言行的记录被弟子归集成《论语》传世。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领域之中,同时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五十喜易,对《易经》的贡献是一撰写《十翼》,也称《易传》
孔子将《易经》所涉猎的哲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提炼和阐释,将其哲学方的意义和功用进一步彰显出来。《易传》之《十翼》,包括《象传》上下、《象传》上《文言传》、《系辞》上下、《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等七种十7篇。这十篇的创作宗旨,均在解说“经”文大义,犹如“经”之“羽翼“,故汉代人合称之为《十翼》,后世亦称之为《易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今河南鹿邑境内)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乃是在《易经》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开掘了一座金矿,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他对弘扬《易经》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后世对其学问中玄学过分宣扬,他被蒙上了神秘化的色彩。
老子是使《易经》绽放光芒的重要工匠
如果没有孔子与老子的开凿与弘扬,《易经》有可能天折。
伟哉!
伟大人文工匠,使伟大的《易经》变易哲学,根植华夏,广播世界,流传后世永垂不朽!
此后注家风起云涌,西汉京房的《京氏易传》、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代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清代李光地等的《周易折中》等是诸多注释学家中的佼佼者。这些专家虽有贡献,但基本上停留在训诘注释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