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跃的意思(跃的意思及寓意)

时间:2024-01-14 13:53:31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易经》爻辞“或跃在渊,无咎”,蕴含的人生哲理,原来这么简单

接着上篇继续讲乾卦爻辞:

怎么理解“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四是跃龙,《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意思是,龙要么一跃飞天,要么潜入深渊,表示可以有所行动,抓住时机,适时进退,而没有灾祸。

这里用了“或”这个词,说明一切未定,可能一飞冲天,也可能潜入深渊,要根据形势的需要进退,才不会有错误。

龙跃幽潭

一跃飞天的例子:纣王昏庸无能,荒淫残暴,武王节俭爱民,善用人才,以姜太公为师,使周朝不断强大,待时机成熟,一举灭纣。

做人一定要知进退,做事一定要给自己留后路。如果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可能就会跌入深渊。到达一定地位之后,不要盲目地升迁,否则会带来灾祸。

拜将坛

韩信帮刘邦打败魏、赵、燕、齐四国,围歼项羽于垓下,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邦称帝后,很快就解除了韩信兵权,将他降为淮阴侯,韩信心生怨言,结果被怀疑有谋逆之心,被设计斩杀,并被诛灭三族。

战国名将白起也是因功高震主,不知隐退而被杀害的。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萧何同是刘邦手下立下卓著功勋的大臣,却有着不同的命运 。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后,论功行赏时把萧何放在了第一位。

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

萧何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懂得退隐保身,刘邦给他士兵他不接受,刘邦让他可带剑穿鞋上朝,他却不敢有半点特殊,坚持与他人同礼,甚至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才解除了刘邦的猜忌之心,得以安享晚年。

又如:耳熟能详的卧薪尝胆的历史案例。范蠡与文仲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文仲居功自大,自认为帮主子打下江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结果被越王赐死。范蠡却带着西施一起归隐于五湖之中,躲过了杀身之祸。

水墨画 卧薪尝胆

九四爻是从下卦走到上卦,又是上卦的开始,虽有了突破,但刚刚走到上卦,有很多未知因素,如地方官员提拨到京城之后,一定会面临新的处事规则和人情世故,新的问题,如果处理的好,会继续更上一层楼,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就会惹来灾难。

九四与九五接近,伴君如伴虎,谨防功高震主,被君主打压,皇帝都要时刻警惕大臣造反,总经理都要防止副总经理抢位一样。

选择“跃”还是“渊”要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况而定,要学会审时度势,认清自己,时机成熟,抓住机遇,一跃而起,时机未到,要懂得功成身退,藏好锋芒。

这一爻告诉我们,人在取得成就并具备了很强的能力之后,已到了跃跃欲试的阶段,不要急于往上爬,要谨慎决策,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即可获得吉祥。

下一篇我们继续讲乾卦爻辞。

感谢阅读!创作路上有您的陪伴,我会更加努力的!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讨论交流

泰吉先生在此祝您:

三阳开泰 四季平安 五福临门 六六大顺

励志语录: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要知命而不认命,不管扮演什么角色,都要全力以赴,这样才没有白走一趟人生之路。

140个立意新颖,宠到心尖上的女孩名字,让人忍不住想呵护

名字是一个人的社交的符号和称谓,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父母无限的爱和希望。名字可以成为人生之路,指点方向的路灯,当迷茫的时候,它可以为你照亮前方的道路,可以让人心中燃起坚定的信念。

人如其名,名如其人。名字和人的性格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名字可以鞭策人更加进步,可以激励人更加勇敢,可以安慰人更加善良。今天子墨老师为家长们准备了140个意味深长、立意新颖的好名字,希望能给担心名字的你带来一点帮助。 如需子墨老师为您赠名,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留下名主的姓氏和性别。

梦胥

诗词出处:"梦断华胥人乍起,冷浸一天霜月。"——《全宋词 念奴娇(次刘周翰韵)》

点评:“梦胥”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突然从梦中醒来,看到窗外一轮霜月,细腻的刻画了女主人公敏感的内心。“梦胥”作为起名,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胥”字也指代华胥,寓意理想安宁的梦境生活,体现了孩子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梦胥”适合作为女孩起名,有温柔善良、心怀大志之义。

锦知

诗词出处:"一片殷红新锦样,天机知费春多少。"——《全宋词 满江红(乙卯咏海棠)》

点评:这两句描写了娇艳的海棠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锦知”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女孩名字,给人一种富贵聪慧的感觉,寓意孩子性格张扬、有学问、有气质。“锦知”作为起名也寓意孩子学识渊博、知书达理。

秋林

诗词出处:"秋云冒原隰,野鸟满林声。"——《全唐诗 杨参军庄送宇文邈》

点评:“秋林”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秋天林中传来的声音。“秋林”适合作为女孩起名,一方面体现了句中一副充满生机的画面,寓意孩子活力四射,不会轻言放弃;一方面寓意孩子成熟稳重,走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清跃

诗词出处:"见金鳞、戏跃清波。"——《全宋词 夏初临》

点评:“清跃”选自于句中,意思是夏日里金色的鲤鱼在池子里跳跃,展现出了一种生机勃勃、鲜活的生活气息。“清跃”作为起名,赋予了孩子一种灵动、清雅的气质,寓意孩子如鲤鱼般勇敢坚强,总有一天能跃过龙门,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胜月

诗词出处:"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全唐诗 别裴九弟》

点评:这两句描写了春日夜晚清凉舒爽的景色。“胜月”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具有英姿飒爽的气质。“胜月”可以理解为比月色还要迷人,寓意美丽智慧,有才能、有谋略,方方面面都显示出了不输男子的能力。

燕婉

诗词出处:"燕婉之求,蘧篨不鲜。"——《诗经 新台》

点评:“燕婉”作为名字,很容易联想到有诗云:“嬿婉及良时”,可见,人如其名,诗意美好,灵秀内婉。而且“婉”是婉转,温柔美好的意思,取名“燕婉”寓意孩子聪明伶俐、温柔美丽、安静美好。

延佳

诗词出处:"认瑶车冰辙,佳致肯延留。"——《全宋词 八声甘州》

点评:这两句写出了看到周围银装素裹的画面,内心又起了兴致。“延佳”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景致激起了自己的游兴,心中愈发感到愉悦。“延佳”适合作为女孩起名,寓意让美好的品格延续下去,形容孩子追求进步、品格出众。

尤巧

诗词出处:"刻木工夫最巧,舆梁底事尤精。"——《全宋词 西江月(赠造浮桥匠者簇)》

点评:“尤巧”选自于句中,表现出了匠人精湛的技术。“尤巧”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形容女子贤惠聪颖,做事利落爽快。“尤”字代表优异、突出,用作起名,寓意聪明、有谋略;“巧”字用作起名代表心思奇巧、机智灵敏。

玲雪

诗词出处:"梅雪相兼不见花,月影玲珑彻。"——《全宋词 卜算子》

点评:这两句营造了冬季浪漫唯美的景色。“玲雪”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小巧景致的雪花。“玲雪”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展现了女孩独立、自信的形象,寓意孩子不畏困难,心思玲珑剔透,处理事情井井有条。

念新

诗词出处:"晚窗谁念一愁新。"——《全宋词 浣溪沙》

点评:这句词的意思是对着傍晚的窗子,又起了新的愁绪。选择句中的“念新”作为起名,可以理解为思想时时在更新,不会因循守旧、一尘不变。给孩子起这个名字,寓意着他(她)是个很有思想的人,善于思考,且有悟性;记忆力不错,重情重义,对于父母的恩情会牢记在心。

新可

诗词出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第02章 为政》

点评:“可以为师矣”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点,这句话强调的是别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虚心学习。而这句“温故知新”表达的是自己可以为老师,要不断地充电学习。所以“新”是“变”,“可”是“学”,寓意孩子灵活变通,与时俱进。

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理解词语含义"4步骤"

第一步: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具体语境。

第二步: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

第三步: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荷塘月色》一文中"酣眠""小睡"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借"酣眠"喻满月的"朗照",借"小睡"喻疏云遮掩的"淡淡月色",而这正是"酣眠""小睡"的真正的含义。

答题模板:

词语表层含义+词语深层含义+手法及效果。(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高考在线

一、(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5分)

[满分示范]

第一步: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具体语境

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关于"窗子"的描写。读原文可以发现,第二、三、四、五、七段都写到了窗子。第二段写"我"看到铁纱窗外面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第三段提到铁纱窗、玻璃窗,第四段写"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都在窗子以外,第五段写书房窗外的情形,第七段写即便是出门旅行,"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第二步: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

表层含义就是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

第三步: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要在理解、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文章写到窗子之外的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平原、山峦、麦黍、外院的日常琐事和杂音、带着各种用品的时髦的学者,文章始终流露出窗子以内的知识分子对窗外真正生活的陌生与隔阂,造成这种隔阂的是观念的差异。这是一种"无形的窗子"。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答出"窗子"的深层含义了。

[尝试写满分答案]                                    

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二、(2015江苏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   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13.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由此可见,这一家的生活风格"比较具有装饰感",日常生活气息远不如第一家浓烈。

【答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玉成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当时的我看祖母,更像一个巫婆,她告诉我不要用手指着彩虹,她说那样手指会烂掉。孩子的心,总是相信这样的话,竟然有好多年,我真的不敢用手指着彩虹。每到给先人上坟的日子,她还告诉我,烧了纸不要回头,如果回头的话鬼魂就会跟上来。我便吓得真的不敢回头,哪怕现在还是。这些我都信了,可是,为什么偏偏就没有相信她临终前用干瘪的手轻拍我的脸说的那句话呢?她说:"莫哭,莫哭,奶奶只是去睡会儿。"

这一睡便是长眠不醒。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兵,所以,""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终于知道了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6.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倾听黑暗"的丰富含义,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6分)

答案:

6.①"倾听黑暗"一语运用了暗喻、通感的手法。"黑暗"喻指人生中的种种苦难。这一说法形象地表达了我们面对苦难时应该有的正确态度。(1分)②"倾听黑暗"就是遭遇到生命中的黑暗时要有良好的心理,不能畏惧害怕,也无需怨天尤人。祖父一去不还,祖母就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儿都不去,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从未退缩,毫无怨言。(2分)③"倾听黑暗"还包含着面对生命的苦难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倾听"不等于"屈从",而是在黑暗中持有一种坚韧乐观的精神,永远不丢失对光明的追求。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2分)④认识:言之成理即可(1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 《人民日报》)

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文中说"桥是沟通的纽带",这是对桥的总体解释。第②段中"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写的是桥的本义,也就是交通之桥;第④⑤两段"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这里的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和谐之桥;第⑥段写了一个旅游者和桥隧工人的故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里突出的是桥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用,也就是心灵之桥。

答案:(示例)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6分)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⑧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⑨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⑩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EQ \o\ac(○,11)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2月24日第12版,有删改)

3、根据全文概括"铁匠铺"在文中的含义。(6分)

【答案】①是制造、修补农业用具的店铺,是曾经农业生活背后的力量;②是农民在农闲时聚会聊天时的精神放松处;③是即将消失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④是给予我美好回忆的"天堂"。

六、[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陌生的气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示例】 (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的能力。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弄清该词语出现的语境,然后揣度该词语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包括浅层义和深层义。(1)"陌生的光",从第2段的描写可知,"他"平时满村子乱蹿,回家吃饭都要先挨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那么,母亲平时的目光一定是不满的、责备的,而这次面对着他带回家的巴掌大的一条鱼,母亲的目光中应该是"惊奇、赞赏与欣慰"了。(2)"陌生的气息",围绕着一条鱼,家里发生了许多变化:第5段中父亲"埋怨了几句""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前后对比中表现出平日家庭气氛的"苦涩沉闷";第4段中"他没吃过鱼""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这些描写中透露出"他""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我喜欢漫步野外放声吆喝,于林间荒野、湖滨河畔、黄土高坡,粗粗狂狂、无遮无拦地来他一嗓子。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面对连绵起伏的群山,抑或远眺银装素裹的雪国,啊——呵呵、啊——呵呵,嗷嗷嗷嗷嗷……直抒胸臆,吐故纳新,浑身轻惬舒爽,一整天心情舒畅。

古人也爱吆喝,不过表达得很含蓄,常常把吆喝称为“啸”,“长啸”“吟啸”“啸咏”“啸傲”“啸歌”,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直“啸”得抑扬顿挫、缠绵悱恻、恣意潇洒、壮怀激烈。

在《诗经》里,“啸”,是人们抒感的特别方式,而且多为女性用啸表情达意。《召南·江有汜》云: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小雅·白华》曰: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不论是被遗弃还是被思念,这些女子都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其他古籍中,也常能看到美女作啸的记载。《列女传·仁智篇》载:

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

这里说鲁国的漆室之女因忧念邦国,倚柱而啸,而且很有感染力。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其《美女篇》有句: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美女衣袂飘飘,婀娜多姿,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怎能不令人为之倾倒啊!

到了后来,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女性那里进入了文人的生活圈。《说文解字》对“啸”的解释为:“啸,吹声也。”《辞海》里释为:“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古代汉语辞典》也释为:“撮口作声。”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啸”后来意思演变成了类似现代的“吹口哨”。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喜欢“吹口哨”,“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到了魏晋南北朝,“吹口哨”成为文人的一种时尚,似乎不会吹啸就不是真正的文人。

在魏晋诸多人物中,皆风行吟啸,以表现自己的名士风度。最有代表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他“嗜酒能啸”,其“啸”可“闻数百步”,阮籍还发明了“指啸”。《晋书》载,他和当时的另一文人孙登都是著名的长啸大师,二人曾赴苏门山相互比赛“吟啸”,声若鸾凤之音,在山谷久久回荡。《世说新语》提及的谢安“吟啸自若”、谢鲲“傲然长啸”、周顗“啸傲”,他们敢在大庭广众下“长啸当歌”,反映出魏晋名士超凡脱俗的一种孤傲清高心态。而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归去来辞》中的“登东臯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唐代之后,“啸”的意义更为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多指大声地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或清越激昂,或幽咽悱恻,或妙曼轻唱,变化多端的啸声蕴含着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

清亮的啸声里,我们感受到那种返璞归真、闲适自得之情。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在《竹里馆》里长啸: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仿佛让人置身深山竹林中,听竹听泉,听月听琴,尘虑皆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唐人贾岛在秋月里翘盼啸客吕逸人,吟道:

逸人期宿石床中,遣我开扉对晚空。

不知何处啸秋月,闲著松门一夜风。

——《夜期啸客吕逸人不至》

想那友人在朗朗秋月下悠悠长啸,是何等恣意畅快啊!南宋词人张孝祥在洞庭湖的一叶扁舟上“独啸”,口占一曲:

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

这悠扬的啸声宛若一首小夜曲,流淌在美妙的湖光月色的意境中,令人神思幽远,心驰神往。

激昂的啸声里,我们体味到那种坦荡不羁、慷慨悲壮之情。诗仙李白爱笑,更喜“长啸”,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管不顾,任性倜傥,酒入豪肠,立马“七分酿月光,三分啸剑气”,游山玩水去了。到了泰山南天门: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一声慨然长啸,万里清风都在呼应,那种居高临下的壮阔与藐然之气令人啧啧称赞。

南宋初年的朱敦儒也游历泰山,他的“啸”有一种怅然之感:

赤松认得虚空,便一向、飞腾缥缈。

直上蓬瀛,回看沧海,凄然长啸。

——《柳梢青·水云照》

这是壮志未酬、山河异样之感啊!而抗金名将岳飞一首《满江红》首句令多少人热血沸腾: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一声“仰天长啸”,泪眼空濛,胸怀激烈,一个豪气干云、顶天立地的抗金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幽咽的啸声里,我们品悟到那种凄婉幽怨、愁苦悲愤之情。曹植在《杂诗(其三)》中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思念戍边丈夫的凄苦之境:

西北有织妇,绮镐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晷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她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妇,一声“太息”缠绵凄恻,在长夜里萦绕不绝;一缕“悲啸”哀怨动人,在云天里袅袅如烟。唐代的白居易垂钓之时,悠然长啸,发泄悲愤之情: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此诗应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临水的一声长啸之中。南宋的陆游一生颠沛流离,到了晚年境况更是窘迫,他在《霜风》一诗中说:

身老啸歌悲永夜,家贫撑住过凶年。

眼看到了岁寒之际,暖床厚被都没有预备,连粥食都要向邻人赊借,家境衰败又遇凶年,我这垂老之人只能无可奈何,在漫漫长夜里啸歌。

悲也罢,喜也好,哪怕爱过恨过、哭过痛过,人生在世,莽莽苍苍,都是过往云烟,何不“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我们不妨向古人学习,高兴时哼着小曲,“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失意时款步故园,“顿洒尘喧意,长啸满襟风”;悲愤时把酒当歌,“倚剑呼黄鹤,遽然发长啸”......

洒落任性,率真自然,岂不优哉乐哉、不亦快哉!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歇(xiē) 颓(tuí) 沉鳞(lín) 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词语。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4.一词多义

(1)欲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自

自康乐以来(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5.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三、重点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文章思路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深层探究

1.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多种视角相结合。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六、语言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和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七、探究写法

1.描写细致。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八、文章主旨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高雅之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九、全文图解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 仰视——高峰入云

谢 四季景 俯瞰——清澈见底

中 写景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书 日变景 晓雾将歇

书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十、改写散文

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我现在将人生的感受说给你听,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见底的溪流明净清新,山水相伴相映真是神采奕然,情味盎然啊!峰高水清,明媚悠然。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两岸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青翠的竹林与五色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如同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真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奇妙画卷啊!

晨雾的美更是让人窒息。白雾先是缭绕不绝,像是柔曼的轻纱,亲吻着天空,垂询着大地。继而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猴,鸟儿的鸣叫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傍晚,夕阳的余晖铺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宛如一条金丝带,闪烁着点点金光,在水面上不停地跳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也争相跳出水面,仿佛在欣赏这奇丽景色。

这简直是人间仙境啊,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就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妙景色了,能够把我的感受讲给您听,真是美哉乐哉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