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融”字的理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中的“融”字是什么意思呢?看起来很好理解:“融”就是“融化”,“泥融”就是“泥土融化”。
这样理解其实是有问题的。
首先,这首诗的第二联是讲究对仗的。因为绝句本就很讲究对仗。再者,杜甫的诗也是以讲究对仗闻名的。
既然讲究对仗,那么第二联上联的“融”和下联的“暖”词性上必须相同。所以,这首诗中的“融”应该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动词,所以不能理解为“融化”。
对于这一点,本地方言中是有例证的。比如一个人干活干累了或者生病了,浑身酸软,本地人就会说“身上稀融的”。(本地人把融读作yong第二声,与康熙字典中的“以戎切”相吻合。)
在课文中,对于“泥融”有一个注释:“这里指泥土变湿软。”可以看出,编者完全注意到了这一点。
所以“融”字大约可以理解为“松软”、“湿软”等,用作形容词。
这是本人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同看法,欢迎交流。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鬲”部的三个汉字:“鬴、鬳、融”。这三个字中,“融”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是本课的重点汉字。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鬴。读音有两个:
(一)fǔ。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鬴,鍑属,从鬲,甫声。”形声字。本义是古代的一种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经典多作釜,惟《周礼》作鬴。”
(鬴)
《韩非子·说疑》:“以其主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为壑谷鬴洧之卑。”把君主当作高高在上的天和泰山一样尊崇,把自身看成谷底和锅底一样低下。《汉书·五行志中之下》:“燕王宫永巷中豕出圂,坏都灶,衔其鬴六七枚置殿前。”颜师古注引晋灼曰:“鬴,古文釜字。”燕王宫中长巷里的猪从猪圈中跑出来,撞坏了大灶,叼走灶前六、七口锅,放到大殿前面。
又指一种古代的量器名。也用作量词。《正字通·鬲部》:“鬴,量名。”《周礼·考工记·栗氏》:“量之以为鬴,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郑玄注:“以其容为之名也。四升曰豆,四豆曰区,四区曰鬴。鬴,六斗四升也。”所铸造的量器为鬴,深一尺,可容纳一立方尺,而口缘为圆形,它的容积即为一鬴。
此外,鬴还是姓氏。《元和姓繤·麌韵》:“鬴,人姓也。见《纂要》文。”
(二)l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鬲”。古代炊器。《集韵·锡韵》:“鬲,《说文》:‘鼎属。’或作鬴。”鬲,学过前面课程的应当非常熟悉了。
(青铜鬲)
“鬴”的小篆写法如图:
(鬴的小篆写法)
2、鬳。读yà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鬳,鬲属。从鬲,虍(hū)声。”形声字。本义是鬲鼎类的炊具。桂馥《说文义证》:“鬲属者,疑作䰝属。”《说文·瓦部》:“甗,甑也。”实际上,“甗”是“鬳”增加了偏旁的后起字。我们现在理解这个字,就是一种鬲或者一种甑。由于字形的原因,它很可能是两种器具的综合体,是双层锅,是釜与甑的结合,总之是古代的一种炊具。
【参考】高鸿缙《字例》:“(鬳)字象器形,器分上下两截,或分或联,中隔以有穿之板,上盛米,下盛水,可以蒸也,故即后事之甑字。初变作鬳,从鬲,虔省声。后又加瓦为意符作“甗”。“鬳”最初是象形字。与“鬲”有别,其后相混,于是加了“虍”,以区别两字。
(鬳)
“鬳”的小篆写法如图:
(鬳的小篆写法)
3、融。读ró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融,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声。”形声字。本义是炊气上出。这个字本义许慎解释很正确,但融的早期构字却不是形声,而是象形,如图:
(融的字形发展)
很显然,“融”是从象形字渐渐演化为形声字的。左部的鬲,是炊具的象形,右部的虫,是炊气的讹变。最终形成了“融”的形声字字形。
徐锴《说文系传》:“气上融散也。”晋顾恺之《风赋》:“惠风飏以送融,尘霄霏以将雨。”《晋书·文苑传·王沈》:“融融者皆趣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挟炭之子。”用的都是融的本义,炊(热或蒸)气上出。
本义之外,“融”还有很多用法:
(1)大明;大亮。《广韵·东韵》:“融,朗也。”《左传·昭公五年》:“明而未融,其当旦乎?”孔颖达疏:“明而未融,则融是大明,故为朗也。”已经天明然而不是大亮,大概是正相当于(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吧。
(天刚亮)
(2)昌盛。陶潜《命子》:“在我中晋,业融长沙。”在我东晋中世,长沙郡公家业昌盛。
(3)融化;消溶。比如:积雪融化。鲁迅《致萧军萧红》:“虽是江南,雪水也应该融流的。”
(积雪融化)
(4)融合;调和。如:融会贯通;水融。鲁迅《社戏》:“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地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5)和乐;恬适。《左传·隐公元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杜预注:“融融,和乐也。”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
(6)流通。比如:金融。对,金融是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其中的“融”字,用的就是“流通”这个意义。金融就是指货币流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转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金融)
(7)长久。《尔雅·释诂》:“融,长也。”《方言》卷一:“融,长也……宋、卫、荆、吴之间曰融。”《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毛传:“融,长;朗,明也。”您的伟大光辉是那样的长久,高风亮节将使您必得善终。
(8)火神祝融的省称。《国语·周语》:“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祝融降临在崇山。
(火神祝融)
此外,融还是姓氏。《世本》:“融氏,祝融之后。”《通志·氏族略四》:“融氏,祝融氏之后也。”
“融”的小篆写法如图:
(融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3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汉字生存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对于岁不过百的今人,我们除了敬仰和尊重之外,对汉字并没有过多评说的资格,也只有好好去“认识”,才是主要的。
——《双法字理》
今日汉字主角:虫、融01
《双法字理》丛书当中,关于动物的“汉字家族”大类分了四项: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肢体部位。“天上的”我们已经讲完了,“地上的”讲了不少大型、小型的走兽,还有爬行类的没讲,今天要开始的就是爬虫类动物的汉字世界。
地上的爬虫有很多,今天统称为虫,关于爬虫类的汉字家族,我们主要认识的就是这个“虫”字,以及与这条“虫”相关的其他字,如“它”“也”“巴”“巳已己”等及其家族。
“虫”字就是一条长虫的样子,就是蛇。它的甲骨文画得非常明显,活像一条蛇的样子,突出了头部,金文也是如此。
到了小篆,字形弯曲是蛇弯曲爬行的样子,且开始讲究字形的对称美。此后“虫”字逐渐就代表了除蛇之外其他虫类,用作动物的通称,如:大虫,指老虎;长虫,指蛇;介虫,指有介壳的虫子。
隶书、楷书一脉相承,笔画越来越规范和方正,期间变化就不大了。
“虫”字造出来以后,代表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就把它进一步细分,更精准地表达事物。
于是便有一个虫的,两个虫的,三个虫的,大体分成了三大类:一个的就是“虫”,表示一个大的种类,和个体较大的生物。如人无羽毛鳞甲为倮虫,鸟类有羽为羽虫,鱼蛇有鳞为鳞虫,野兽有毛为毛虫,这是大的分类。此外老虎因个头很大,古时也被叫作大虫。
两个的为“䖵 kūn”,两两一对虫,如螳螂一公一母,蜘蛛一公一母等,今书改为“昆”字。
三个的为“蟲 chóng”,群居有王的虫子,如蚂蚁群居有蚁后、蜜蜂群居有蜂王等。
无论“虫”“䖵”还是“蟲”,都还是虫,都以“虫”做旁归类,这就有了各种虫子的名字,如蚂蚁、蜜蜂、蜻蜓、蝴蝶、蚂蚱等,这些有管声音的部分,在它们各自的家族中。
02
以“虫”字本身表读音和意义的造字有融、蚕、蜀、蛊等字。“虫”字做声音符号时,读音最接近的就是“融 róng”字,左边部分是一个“鬲”字,这个字当地名时念“gé”,当古代容器时念“lì”。
“鬲”与“鼎”都是古人做饭用的容器,就是锅。右边一个“虫”字表音表意,指虫肉即猎物的肉。“融”的读音便是“虫肉”的合音,侧重于肉,故以肉(r)表声,虫(ong) 表韵。
“融”字最早的意思就是煮肉,把肉化入水中成为肉汤,使肉的作用最大化,以便平均分配,所以引出“融化”一词。
今天更有“金融”“融资”等词,就是把个人的金钱聚在一起,好似放在一个锅里融在一起,把钱的作用最大化,最终使每个人的利益的最大化。
祝融,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
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历史上有颛顼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
其中,黄帝夏官祝融容光为南方灶神火神,颛顼之孙重黎是高辛氏火正祝融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颛顼之孙吴回(楚国先祖)在帝喾诛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关于祝融的传说,比较复杂,说法莫衷一是。有说“祝融”是官名,有说是人名,到底该作何解呢?还需多方查证才能有比较靠谱的答案,以上内容也仅供参考,权当了解,不可尽信。
○〢关于作者:
本文改编自《双法字理》,作者:白双法老师。
读《双法字理》,学汉字文化!你值得拥有!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关注和转发,感谢支持!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著名作品及诗句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望岳》、“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登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春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杜甫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故居“杜甫草堂”现为国家4景区。
“诗圣”杜甫
2、迟日。《诗经·豳风·七月》中的诗句“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豳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中之一。豳,bīn,指豳山;风,带有地方色彩的歌谣。)
3、鸳鸯。鸳指雄鸟,鸯指雌鸟,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因此被看情的象征。相关的著名诗句有:唐·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
鸳鸯戏水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著名题画诗有:唐代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元代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
2、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均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在诗、书法、美术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也是著名美食家。
苏轼画像
诗代表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题西林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词代表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文赋代表作:《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人物故事几则
(1)“东坡肉”。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首创。因为在宋朝羊肉才是主流肉食,而猪肉则是“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食材,因此苏东坡用自己的方法对猪肉进行加工“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创造了一道流传千年的美食。要注意,现在的东坡肉是后期改良做法,根据《猪肉颂》里的做法,东坡肉只是白水煮肉而已。
现在吃的是改良过的东坡肉
(2)羊蝎子。苏轼因政治斗争而被贬官惠州,苏轼作为被贬的官员收入并不高,因此苏东坡去买来一般没人要的的羊脊骨,因为形状有些像蝎子,因此被称为羊蝎子。苏轼将羊脊骨切段煮透后再调味烤制,自称能吃出虾蟹海鲜的味道。苏轼在给弟弟的信中调侃羊蝎子的美味弟弟无法知晓,另外还开玩笑说因为他把骨头的肉吃光导致身边的小狗也都不开心。
现在的羊蝎子以火锅为主
(3)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苏轼任杭州时,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干涸,长满野草,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第二年苏轼动用民工二十万,率众疏浚西湖,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堤春晓在南宋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
(4)苏轼和佛印禅师。苏轼与佛印禅师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两个人经常会开一些很有意思的玩笑。有一天,苏轼去找佛印禅师,还没进门呢苏轼就大喊“秃驴何在?”而佛印禅师听声音就知道苏轼来了,因此连头也没抬,非常淡定地说了一句“东坡吃草”。因为苏轼又被称为苏东坡,一语双关,暗讽苏轼在吃草,才是秃驴。
苏轼与佛印禅师
3、惠崇。北宋僧人,擅诗、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均对他的画赞赏有加。现流传《沙汀烟树图》,乃国宝级藏品,现收藏于辽宁博物馆。另外苏轼和惠崇并不认识,惠崇于1017年离世,而苏轼生于1037年,因此由这首诗出现的一些牵强附会的苏轼和惠崇的故事都是编造出来的。
《沙汀烟树图》
4、春江。春天的江水
5、蒌蒿。一种草的名字,可入药。《诗经》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诗句。
6、芦芽。芦苇的嫩芽,芦苇在春季发芽,也叫做芦笋,可食用,味道鲜美。
7、河豚。鱼名,是一种海洋鱼类,早春洄游江河产卵。遇敌害时能吸入水和空气,使胸腹部膨胀如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高档水产品,被誉为“菜肴之冠”,但其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中含有剧毒,处理不当或误食,轻者中毒,重者丧命。
看着呆萌的河豚竟含有致命的毒素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曾几。南宋诗人,与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亦师亦友。
2、梅子黄时。指的是初夏这个季节,因为在江南地区,梅子这种果实一般都是在五月份到六月份期间变黄成熟的。
需特别注意的字词
融的部首: 鬲、虫
鸳鸯的读音:[yuān yāng] 都读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