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经
——木白研修荀子《劝学》
1.原文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xī)酸,而蚋(ruì)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2.译文
各类事物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长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追逐邪恶污秽的东西,会惹来怨恨。铺开的柴草看上去一样,但火总是向干燥的那些烧去。平整的土地看上去一样,但水总是向低湿的那边流淌。草木结伴,禽兽合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木成为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质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3.木白分析
昨天荀子提到了做事情要学会借外力,但要借对的力,要进对的圈子,要交对的人。今天荀子又继续深化圈子的力量,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我们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因果关系,所以不要抱怨结果,看看原因是什么?你做君子,身边就不会有小人;你做小人,君子就不会接近你。因为这都是你的感召。 看看你的朋友圈,常联系的是什么人,你就是什么人。因为,“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草木会结伴,禽兽会合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我们立身行道,一定要谨言慎行,读好书,交善友,近高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每日经典】
——木白研修荀子《劝学》
第十四天
1.原文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2.译文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3.木白分析
在这段,荀子告诉了我们要学习哪些经典教程,以及学习教程的次第。又深入说到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学习和创新,从书生起步,达到圣贤为止。长期坚持,活到老,学到死方能结束。我们人跟禽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在不断学习、进步、创新。如果停止学习,那无异于禽兽。所以,我们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拒绝学习。最快乐的当然也是学习,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本文作者:马松亘
古代缙云有几乡?
在我们缙云,有两句很有名的俚语,一句叫做:“缙云三乡(东、南、西),讲话七八十腔”,还有一句叫做:“自古缙云一大怪,有北门却没北乡,没西门却有西乡”。而北宋初著名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江南道 “缙云县……旧五乡,今六乡”。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另一部官修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也记载缙云县“五乡,胡陈一镇”。明、清《缙云县志》记载也都是五个乡。那缙云在清代及之前,到底是几个乡呢?
在字典中,“乡”字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如家乡、故乡等;二是国家的基层社会组织,例如我县当前设7个镇、8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其实,古代地理、史志等典籍所说的缙云五个乡,就是作为国家基层社会组织的乡。而作为缙云东乡、西乡、南乡的“乡”字,还不包括在以上字典所说的那两层意思之内。它所表达的不是宽泛的家乡,也不是一个基层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域概念。
在清代及之前,我们缙云县域作为国家基层社会组织的“乡”,基本上是5个;而作为一个约定俗成地域概念的“乡”,至今都只有3个。
为了能把缙云约定俗成地域概念的“三乡”情况介绍清楚,我们有必要首先把具有国家基层行政组织意义的5个乡作一介绍。
古代缙云县域内的县衙门所在地,即县治,不属于哪个乡,其基层社会组织是划成几个“坊”进行管理,例如:东和坊(今东门村)、龙津坊等,这里不作叙述。县治以外的村野,设5个乡,乡以下还划分有里、都、图、庄。缙云自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建县至清末的1200多年中,县域内乡的行政区划是比较稳定的。在唐代和吴越国时期,尚未找到全县行政区划划分的直接文字资料。
当前可查的最早记载缙云设乡情况的文献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其中记载:江南道 “缙云县……旧五乡,今六乡”。再是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王存主编的《元丰九域志》,其中记载:缙云县“五乡,胡陈一镇”。此后直至清末,全县行政区划俱相沿为5个乡的建置。故可以认为,缙云自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建县至北宋(960~1127)建立,全县区划应该是设置为5个乡。北宋建立后,曾一度划分为6个乡,大约几十年后,仍恢复为5个乡,一直延续到清末。这5个乡分别是:万安乡、景福乡、官政乡、仙都乡、美化乡。
根据清光绪《缙云县志》“疆域”记载,全县各个乡具体范围如下:
一、万安乡。在县北,辖都五(1~5都)
一都:龙湖、瀑川(姓孙)、姓姚、山前、碧溪、姓尚、城缺陶、坑底;
二都:碧虞、碧街、碧川、吴弄、大陆、大瑶山、桂溪、上湾、东光弄、麻村、底岙;
三都:泽矶、坑口施、姓应、马渡、前朱、后山沿、姓刘、姓邱、泉塘、岩沿、西岩、梅溪、溪上岸、横路、迎祥、雅施、谢岭;
四都:宏坦、笕头、箬溪、天井;
五都:大筠庐、山湾、东前、大筠黄、马桥头、六百田、七里、下余、金弄、上湖、岭下、古塘下、黄龙、白峰湖、川石、孤山头、白岩(陈徐田、陈弄口、兆弄、连塘、金古塘。
二、景福乡。在县西(6~10都)
六都:钦村、上堰头、黄弄、新建、韩畈、溪岩下、寺前、河阳、岩山下、皂川、重力;
七都:楼山、东岸、西岸、下杨、潘村、交雅、长冰、马堰、古川、凝碧;
八都:茭岭、葛竹、下神堂、白塘、木寮余、枥坑、李村、长坑、黄连坑、潘余、马岭、麻坪、谷树前、夏家畈、蒋山头、雅田、杨桥、雁湖、木家源、丹址、上里宅、张岭下、湖坑、周岭、山公碾、鱼仓、黄坑、陈宕、石九坑、雪峰;
九都:马墅、陶墅、张公桥、东山、陶村钟源、周店、山岭下、下井、下陈、朱村、章塘、葛湖、下山干、庙后、洋山;
十都:柳塘、大园、周村、麻车、马宅、黄山、岩门、小古、竹余、刑坑、三里街、黄村畈、梅贯塘、何宅、梅下、南溪、杜宅塘、周弄、黄店、麻弄、邢弄、古石、护九、钦山、杨岭、潘弄、上前、腰畈、杜塘、麻车。
三、官政乡。在县南,辖都八(11~18都)
十一都:荆坑、板举、东渡、兰口、雅宅、雅村、詹山下、杨岙、谢山头、湾潭、蒋家岭、金胡、东渡桥、后寮;
十二都:樊庄、狮子圩、项弄、杜村、陈弄口、、芥菜弄、西弄、隘头、水婆沿、吴岭、项坑、、长坑、二坑口、、阳山、半坑、胡村、果坑、东溪、麻奥、黄山、遮树、叶村;
十三都:兆岸、塘里、杨弄、牌头、西湖、坑上、麻弄、仓基、黄山下、堰头、盖竹、罗川、郑坑口、白面、金谷、麻坪、上黄、西坑、梨仓、西坑口;
十四都:鸟下、南溪、东余、黄寮、木樨花、小南、生姜田、湖西、木瓜坑、西俸、木栗岙、外前、黄坛、八尺、前村、后村、榧树后、大堰头、陈家下、厘腰坑、杨梅山、九主炉、朱庄、田村、大树坑、下院、天堂、栋头、蒙坑、后弄、东坑、刘坑、西坑、石笕、南山岭、炉西皓、陶坑、匣头、黄坑、刘思堂、严溪、李村、金鸟、下陆、上陆、胡章、方溪、曹头、松树胡、后坑、前当、新坑、八迭、、麻店、朱佑、方坑、方坑口、古路、石板路、章峰、车坑、大蓬;
十五都:舒洪、岭口、交堰、洪店、上陈、姓潜、昆坑、二百田、下园、里园、新屋、管村、隔墙、下周、溪下、上王、洪岭脚、螺狮岩、桥头、蟠龙脑、仁岸、南坑、洋坑;
十六都:章村、庄界、胡村、茶弄、东山、招树、上黄檀、田山、季坑、柘岙、溪干、田阳、新宅、岩坑、岭脚吴、□上、池岭、山圳、上坪、交坑、榧树根、羊岙、贤鲁头、北坑、下寮、花楼山、洪坑桥、西岙、前溪、陈村、东和坑、下岙、岩门、大路畈、下屋、里雅江、大黄、官坑、芦秋、宋村;
十七都:周札、眼前、双溪口、南弄、东里、金钩、西洋、上周、松树岗、平坑、塘孔、越王山、里雅潘、西山头、金岭脚、稠门、庙雅、雅丁、下叶、越尘、东山、麻田、大源、西坑、里思坑、杨村、衣弄、前溪、麻车、高畈、岭头、小浆、夏弄、寮车头、岭后、岙口、怀义堂、黄山、迭箱;
十八都:衡山、杜桥、金梅亭、潜庄、祝大河、西桥、洋泉、上名山、中名山、船埠头、西寥、项村、洋潭头、交路。
四、仙都乡。在县东南乡间,辖都五(19~23都)
十九都:周村、下洋、前胡、后井、官川、官弄、桑弄、石笋前;
二十都:板堰、田村、木白、梅宅、上章、仙岩铺、马石桥、东方、古楼、马鞍山、塘后、西山、青塘、张山、、苏宅、、徐宅、前宅、后宅;
二十一都:胪膛、皋头、深渡、岱石口、岱石、前金、郑弄;
二十二都:长澜、岩腰、陬星塘、汉溪、黄檀、白茅、西山、黄坑、岭头方、盛园、西应、井头、梁山、南坑、前陈、下溪滩、蔡宅、三百田、后吴、岭脚、丁村坑、马垅头、王弄、雅宅、厚仁、东俞、上沈;
二十三都:沈宅、里隆、宫前、前路、庙口、胡西坑、陈坑、皂荚坑、南隆、大小集、下叶、水口、胡川、后青、刘陶、宝坑、管溪、水碓坑、毛坑。
五、美化乡。在县东,辖都六(24~29都)
二十四都:宫宅、塘宅陈、观坛庙、社后、大溪滩、卢西、溪圩、青川、胡宅口、李庄、下南顿、雅化路、高陇、云岭、附马、云苍山、西山沿、坑沿、中王、上王、宅塘、黄鹄园、上倪、杨庵堂、杨园口、北山、上宅、塘下、美里、后沈、桐树岗、路川;
二十五都:上南顿、湖川、大路街、溪沿店、郭店、上下牛光、五笕头、陶滩、应庄、溪头、羊宅、五里牌、厚堂、小陶滩、石明堂、湖头、前岙、田畈、下新屋、前宅、后宅、迎祥、前后东山、前洋、后叶、苍岭脚、后湖、前山、项宅、杨梅园、神坛、坑塔;
二十六都:塘坑口、堰古、雅施、下潜、左库、田庐、曹坟、塘下坑、金竹、南宅口、羊上、大岩坑、赤溪、羊母田、曹里坑、后坑、棠慈、下鲁、北洪、柘标火、三里、杨柳树、钱岭、枝树下、枫树店、、白□臼、□背;
二十七都:潜溪、底坑、松岩、金村、里坑口、双溪口、心畈、龙溪、阳坡、西邱、西山、黄陇坑、上朱、西施、后陈、岛门包溪、黄秧树、槐花树、塘卢、山口、黄泥岭、冷水、南田、后山、岩背、岩下、□臼、士屏、苦竹坑、麻园、桂山、桂村、大塘、后寮、章墩、大山、西□、前陈、杨桥头、东岸、谷山、长潭、道石坑、朱坑;
二十八都:箬坑口、上婆滩、马头岭、胡山、西应、杨山、水坑弄、弹上、山干、岩潭、月塘、官山脚、小章、冷川、汴头地、田心、白岩、大溪泊公、潘田、五星殿、后圩、上下村、下坑、洞桥头、胡庄、月岭、□下、□上、石圩坑、峻岩坑、下奥、虬里;
二十九都:西宅、黄圩、山后、岭下、柳坡、溪心、赤岩前、后鲁、刘岸、方山、大皿、后塘、高里、荷溪、皂坑、方山岭、杨坑、溶坑、泊公坑、半坑、马岭、西山、平仰、滚陶、胡八坑、章圩、西窖。
以上介绍了古代缙云作为国家基层社会组织的5个乡情况,这对我们接下去介绍约定俗成地域概念的3个乡就容易得多了。根据有关古代文献记载,缙云古代的西乡: 万安乡(1都至5都)、景福乡(6都至10都)全部村庄,共10个都,即约今天的新碧街道、新建镇、七里乡全部,加上五云街道的三里街村。马渡、宅基以东称下西乡(万安乡)笕川以西称上西乡(景福乡);
南乡:官政乡(11都至18都)全部村庄加上仙都乡的19都、20都(苏宅村止)的村庄,共20个都,即约今天的东渡镇、石笕乡、方溪乡、大洋镇、胡源乡、舒洪镇、溶江乡、双溪口乡、大源镇、仙都街道全部,加五云街道除老县城外大部分村、东方镇苏宅村以下各个村;
东乡:美化乡(24都至29都)全部村庄加上仙都乡的21都(胪膛村起)、22都、23都的村庄,共9个都,即约今天的东方镇胪膛村以上的各个村、壶镇镇以及磐安县的冷水、仁川两个镇和双峰乡。
缙云为什么没有北乡呢?
缙云建县之前,东、西两乡与南乡,历史上不仅隶属于不同的郡县,还曾隶属于不同国度。今缙云县东乡和西乡,自秦开始历两汉均属杨州会稽郡乌伤(治所在义乌)县辖地。三国吴赤乌八年(245)析乌伤县南部上浦乡置为永康县,缙云县东西两乡地域属之,直至设县。所以括苍县东北部划为缙云地域,成为缙云南乡是不足为奇的。
永康县南部划为缙云地域,应为缙云之北部,称北乡啊,为什么称东乡、西乡呢?我认为,其一是这原永康县南部地域中,东西相距远达一百六十里;二是根据“缙云三乡示意图”可见,现属于东乡的东方镇与属于西乡的现新碧街道接壤地段非常狭窄,自然形成两个区域;三是东、西两端自古分别有一个足以影响一方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聚居村庄,那就是壶镇和新建。而由括苍县东北部划入缙云的地域中,也有大村舒洪,与壶镇、新建形成墙角之势。我认为这些就是缙云形成东、西、南三乡鼎立的根本原因。
作者:万庆涛王鸿杰
柏字,现代汉语常用字。两个读音,bǎi,bó。异体字栢,{白上木下}。
《说文解字》认为,“鞠也。从木白聲。博陌切。”《说文解字注》认为,“(柏)鞠也。釋木曰:柏,椈。襍記:暢臼以椈。鄭曰:椈,柏也。按椈者鞠之俗。”
《字源》认为,“(柏)形声字,从木白声。本义,树木名,柏树,一名椈。《尔雅释木》:柏,椈……柏与伯通……与迫通,如迫地之席……通栢。”
柏到底是鞠还是椈?柏与鞠、椈及栢是什么关系?
柏字,甲骨文有两种字形:一种是两个木字中间一个白字,指一种结球果的树木。经过西周金文,战国竹简,秦小篆,汉隶的字形演变,最终楷书写作柏。
柏字演变
柏树的果实是圆球形的,未成熟时是青绿色,表面有一层覆盖,密集生长在柏树枝上。宛如雨后成片反射阳光的水珠一般。这样的水珠,人们创造了“白”这个符号来表示。经过人们的联想,就把结这种覆盖的青绿色球果的树木,创造了“柏”字来表示。
如此看来,柏字,应该是会意字,本义一种结青绿球果且被覆盖的树木,同时也可以认为是形声字,从木白声。
柏字与水珠相关,椈字与蹴鞠相联
柏树球果成熟后,呈红褐色,形状与人们发明的原始足球“蹴鞠”非常相像。于是,人们就把鞠字的革字替换为木字,创造了“椈”字来表示柏树。
如此看来,椈字,会意字,本义一种结球果似蹴鞠的树木。
就是说,柏字和椈字,实际上有可能是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种植物柏树的不同称呼。这就像北方普遍叫黄瓜,广东却叫青瓜,虽然指的是同一种蔬菜,但却是黄瓜不同生长期果实的不同样子而命名的。
黄瓜还是青瓜?
黄瓜未成熟时,果实是青绿色的,因此叫青瓜。黄瓜成熟之后,果实就变黄了,因此叫黄瓜。
可能是因为,柏字更容易被人们观察和接受,椈字需要与鞠产生联想才能搞明白,如果不知道蹴鞠就不认识鞠,就无法把椈和鞠产生联想,得出椈字是一种结红褐色球果似蹴鞠的树木。同时,椈字笔画比柏字要多,白比匊更容易被人们认识。所以,人们更愿意使用柏字,而逐步放弃了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