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员的角色滤镜能有多大?
前阵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下称人艺)官宣了第五任院长,冯远征。
消息一出,配图一放,评论区却“哭声一片”。
安嘉和(哭泣.jpg
看到冯老师还是会害怕(哭泣.jpg
不是对冯远征有啥意见,而是一见他就怕。
二十年前,他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扮演的安嘉和,至今依然是国产剧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家暴男。
安嘉和成了一代人的童年阴影,而冯远征也让人怕了20多年。
这份怕,也足以证明冯远征的演技有多神。
内娱戏骨很多。
可像冯远征戏路这么宽,又这么邪气的很少。
别人都爱挑正派又阳光的主角来演。
他倒好,总演一些心理阴暗,个性复杂的边缘人物,还特活灵活现。
是他审美独特,还是外形所限,不得已而为之?
今天我带你重新认识一下,令人又爱又怕的冯远征。
冯远征被许多人称为“变态专业户”。
他确实演过很多心理扭曲的男性角色,而且自成一格。
不少人演变态,是把“坏”字刻在脸上。
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骚扰女主的犯,高兵。
外形粗犷,欲望感强,变态得很直白(没有攻击演员长相的意思)。
但冯远征不同。
他演的变态,一个字概括:阴。
表面看书卷气重,是个斯文人。
实际绵里藏针,内心九曲八弯,阴暗又扭曲,是典型的两面派。
他扮演的变态坏男人,都有很强的迷惑性。
身份上,都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体面人”。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安嘉和是医术高明的博士外科专家,是他们医院的“至尊情人”。
《敏感事件》的李宝宝,曾是有才华的诗人。
《爱了散了》里,因为性无能而自卑多疑的方凯,是集团总经理。
表面上,他们是众人眼里的好同事,好丈夫。
《爱了散了》里的方凯,开着豪车主动接妻子下班,满目柔情,礼貌得体。
是体贴多金的好好先生。
可得知妻子跟情人藕断丝连后,他发起疯来,却怒目圆睁,恨不得把对方吃了。
演出前后两种状态的反差,以及情绪失控的暴力,对于塑造一个变态男人来说,已经合格了。
但冯远征演的,要比极端的情绪与暴力再多一层。
通过动作和眼神,他把握住了人物内心扭曲的根源。
自卑、控制欲强。
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犯高兵绑架了他的妻子梅湘南,为了刺激他,故意打电话谎称自己在跟他妻子亲热。
警察为了从通话中确定绑匪的方位,当着安嘉和的面一遍遍公放录音。
对此,他的反应是——眉头紧锁,下意识啃手指,无措得直搓手。
这些神经质的动作,瞬间就能让人感受到安嘉和内心被激起的占有欲。
在《爱了散了》里更明显。
接妻子下班,看到她跟新来的男同事搭话,就一直耿耿于怀。
回到家阴阳怪气地反复逼问,眼神阴森,宛如安嘉和附身。
直到吵闹声太大,被方凯爸爸叫出去调解后,他的眼神才泄下狠劲来。
这种无法自控的多疑和冲动,全因内心的不安全感。
我控制不住
我怕晓晗离开我
这类男性角色的可怜、可恨,都被他演活了。
因为太传神,现实中的他,也被蒙上了“变态”的滤镜。
演完性无能患者方凯,剧院一位老前辈一本正经地悄声问他。
“你真的不行了吗?”
演完安嘉和,不仅被入戏太深的观众拦路“教训”。
“以后别再打梅婷了。”
同为演员的妻子梁丹妮,在剧组也因此收到很多莫名其妙的关心。
“你身上没伤吧?”
来源|非常静距离
虽有几分无奈,但也恰恰能证明他表演有多逼真。
更绝的是,他不仅能把变态演得炉火纯青,也没把自己的戏路走窄。
在演员圈里,冯远征就像那种全能型学生。
除了安嘉和类的心理阴暗小男人,他还有不少其他的记忆点。
摆出这两句经典台词你就知道了。
严肃点,我们这打劫呢
我,建国啊
前一句出自《天下无贼》里翘着兰花指的搞笑劫匪。
后一句出自《非诚勿扰》的同性恋相亲男,艾茉莉(原名建国)。
这两个角色戏份非常少,是作品里毫不起眼的配角。
但经过冯远征的演绎,都成了看一眼就忘不掉的经典角色,《非诚勿扰》的艾茉莉一角还让他提名百花奖最佳男配。
凭什么?
冯远征深谙人物心理。
《非诚勿扰》里的建国,他是怎么演的?
抓住了一个字,“恋”。
看向喜欢的人时,他眼里灌蜜,眼神拉丝。
因为在意,听对方说话时,眉毛还会跟着话里的情绪起伏。
拍俩人握手时,冯远征临时起意。
在葛大爷准备松手前,故意拉住他的手不放,把他吓得一哆嗦。
为了见喜欢的人,人的爱美之心会越发泛滥,才会更注重形象管理。
于是,冯远征让化妆师只在自己的尾指上涂指甲油,用手指着介绍自己的双眼皮时,刚好可以自然地露出来。
这些细节,每一个都准确讲究、不偏不倚,才塑造出痴而不油的艾茉莉。
除了这些为人熟知的边缘化角色,他演起其他角色,也游刃有余。
细数冯远征的影视作品,角色类型跨度非常大。
坏人能演,好人也能演。
在电影《应承》里,他演一个为了信守承诺而穷苦一生的老好人,同样颇受好评。
生活剧能驾驭,正剧也不在话下。
塑造《建党伟业》中的陈独秀,一样很到位。
演得了阴柔男,也演得了纯爷们。
《钢铁年代》里,他演的杨寿山血性十足。
把一类角色演得深入人心,是演员的本事。
但这类演员,往往也容易陷入角色固化的困境,戏路越走越窄。
比如演完《伪装者》后,因为明楼一角一炮而红的老干部靳东,就陷入精英角色的怪圈,导致口碑下跌。
而把变态演成代表作的冯远征,是如何破局的?
作为演员,在专业上,他有着很强的危机感。
他不担心角色重复,却担心表演固化。
在安嘉和大获成功之后,他担忧自己在表演上演不出新东西。
于是回去人艺,在慢工磨细活的创作氛围中苦练基本功。
来源|人民文娱
这种危机感使得他一刻都不敢放松。
对于每一次好成绩,在布满掌声和质疑的路上,他只是默默掏出错题集,查漏补缺去了。
之所以对自我要求如此严苛,是因为冯远征迷恋表演。
是的,迷恋。
很多演员都热爱表演,但像冯远征这样,达到迷恋程度的,不多见。
在表演这件事上,他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虔诚的朝圣者。
成为演员前,冯远征在拉链厂当了一年工人,当时表演于他充满着未知的魅力。
真正让他立下从艺志向的,是去人艺现场看的一场表演,《绝对信号》。
当时话剧演员尚丽娟的近距离表演,带给他极大的震撼。
于是,他几乎把所有积蓄拿去报班学表演,后来干脆辞职去打零工,开始了三年半工半读的求艺生活。
来源|名人面对面
对待表演,冯远征的心眼儿实。
下多少苦工,结多少果。
这是冯远征在学艺过程中悟出来的道理。
有一回,冯远征和另一个同学忘记完成“观察生活”的作业,索性现编一个小品。
没想到,这个自编自演的作业最后反响不错,俩人正得意着,结果还是被老师一眼识破了。
从此之后,他再没敢懈怠,在表演和工作中耍小聪明。
虽然下了功夫,不一定能被人看到。
但没下功夫,早晚会露出马脚。
来源|B站@王淳华导演工作室
而他的理想主义,则体现在对演员职业价值的追求上。
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冯远征挑角色,看的不是好人坏人,也不是主角配角。
而是角色的价值。
不少记者问他,演完安嘉和怕不怕被骂。
他回答,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关注到家庭暴力问题,甚至让家庭暴力受害者意识到“这是家庭暴力,而不是家庭纠纷”,从而走出麻木的黑暗。
来源|每日文娱播报
他在意的,是角色背后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这是他作为演员一点傲娇的追求。
演完安嘉和后,有将近20个类似的心理变态角色找上他,他都推了。
但有一部例外,就是无性婚姻题材的《爱了散了》。
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大家关注和正视性无能患者的心理健康。
来源|鲁豫有约
这份理想主义精神,也使得他在表演上足够拼命。
当年好不容易考入梦寐以求的人艺,他学起艺来毫不惜力。
当时剧院请来了一位德国教授梅尔辛给他所在的学员班培训,同学们要么觉得累,要么觉得观念不同,都懒得练。
同在学员班的“达康书记”吴刚,就不爱练,一会儿头疼,一会儿脚气(被翻译成脚骨折才成功请到假),三天两头找理由告假。
但身体素质好,上课又积极的冯远征每回都能被表扬。
有一回上形体课,冯远征不知怎地身体被激发出潜能,一口气顺着木条爬上了排练厅,惹来全班一片惊叹。
结果上去之后潜能没了,下不来,成了幸灾乐祸的同学们调侃的谈资。
来源|鲁豫有约
如此勤奋有天赋,才被梅尔辛教授相中,成为唯一一个多次被邀请去德国学习格洛托夫斯基派表演体系的演员。
后来在剧院学员班当表演队老师,他在表演面前依然很较真。
最基本的,剧院那些尊重舞台,尊重创作的规矩必须遵守:
比如,不带手机进排练厅,排练时不能说无关的话;
进排练厅前,要先听有没有人在排练,再扒开门缝观察,然后才能适时放轻脚步走进来……
冯远征很看重这些规矩,不光自己遵守,也要求学员严格遵守。
严苛到把平日里温和的他,生生逼出冯氏霸总语录。
来源|每日文娱播报
甚至制定成守则,贴在墙上,给学员们立下明文规定。
为的就是让年轻演员们把尊重创作的观念烂熟于心。
来源|B站@冰心小姐姐的读书时间
把戏路越走越广、越走越高的冯远征,靠的又何尝不是自觉二字?
在低处时自觉磨练,在巅峰时自觉反思。
其实现在不乏同样怀有表演理想的年轻演员,只不过时代环境不同,诱惑更大。
他们需要的,恰恰就是守住演员的本心。
什么是演员的本心。
听着挺虚的。
可从冯远征身上,我们看到了,何为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