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汉字五行

玉字旁(玉字旁和王字旁的区别)

时间:2024-01-26 19:01:55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说文解字》有124个“玉”旁汉字、《红楼梦》石头开篇,玉藏着哪些中国奥秘

玉石里的中国史,是近万年来一直延续着的、不曾中断的历史。这代表着在21世纪初年,国学知识全面更新换代之后,对“文化大传统”的新发现与再认识。其认知结果,便是所谓“全景中国观”的命题之提出。以往的国学,主要靠文字记载的书本知识去认识我们的中国。相对而言,《玉石里的中国》文献里的中国,只能呈现出一种较为片面的认识和较为短浅的历史视野。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不是有三千多年吗?

怎么能说依靠文字记录所认识的中国是片面的和目光短浅的呢?

因为汉字所能记录下的中国史,仅有三千多年而已,文学人类学一派将这样的文字书写的历史,视为“文化小传统”的旧国史。按照旧国史的通行说法,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率先开创大一统的中国,从那时到今日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已。我们说,这是文化小传统之中的“断代的”更小传统。如今的大传统新知识观有一个空前的提法是:“玉文化先统一中国”,其时间要比秦帝国的诞生至少早两千年。

本书希望通过玉文化的发生发展脉络,呈现出一部重新构思的“极简中国史”。它有近万年的时间跨度,能够覆盖当今国土的960万平方公里。除了时空方面的数据以外,还有一组古老的“大数据”,对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重新认知,具有引领性的意义。

其一,为什么许慎为汉字编撰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会有124个从“玉”旁的汉字?对照一下香港学者饶宗颐的一种说法:整个印欧语系文字的词汇中,就没有和中国人说的“玉”相当的词语。

其二,为什么《山海经》所述天下河山全貌,一共具体记载有400座山的物产,其中有玉石出处者多达近200处,几乎占据普天之下全景山河数量的一半?

其三,打开中国文学最早的经典《诗经》和《楚辞》,不是“琼瑶”就是“昆仑”“瑶台”“玉英”之类语词,简直是充满着玉石的奇光异彩和琳琅之声。这又是为什么?

其四,到了曹雪芹构思《石头记》之际,一开篇的起笔,就写到大荒山下一块石头。再从石头写到人,让男女主人公都以玉为名,还有妙玉、红玉、蒋玉菡……再加上从玉字旁的贾瑞、贾琏、贾珍等一大批编码的名称。这里表现出经典性的中国小说写法套路。至于含玉而生的贾宝玉之降生叙事,表明了男主人公得名的奥秘。

显而易见,在以汉字为标志性媒介的文化小传统中的所有执笔的作者,从汉字的第一部字典书《说文解字》的编著者许慎,到《山海经》的不知名的执笔人,再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们都在暗地里被文化大传统的圣物原型所支配。潜含在玉石这种物质中的精神、信仰和观念,是他们写作和编码的原型与基础,这也是本书最需要突出揭示的方面。

不光是写作者被这一套编码原理默默地支配着,就连权倾天下的华夏最高统治者,也都受到玉文化神圣价值观的关键性支配作用。此中奥秘,只要看看秦始皇选择什么物质材料作为统一国家的权力象征物——传国玉玺,就一下子明白了大半。

在秦王横扫六合的那个年代,金银铜铁等所有贵金属都已经陆续登场,冶炼、铸造、金银加工技术等,都已经具备实用性。但嬴政为什么偏偏放弃所有的其他贵重材料,唯独取用一件玉石,来打造天下权力象征物,其取舍的奥秘或诀窍何在呢?

最高统治者秦始皇,专门授命丞相李斯,在传国玉玺上用小篆字体镌刻出八个汉字。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对这八个字的解释:玉在万物中的特殊性,首先是其特殊的联想空间——玉最能够代表天和神,因此能够代表天命。能够代表天命的东西,一定是享有永恒生命力的。人和人所建立的都是有生有死的,天神是不死的。只有和天神的特殊恩赐或恩准,人间的和人体的寿命才有可能延长,乃至永生不死。

秦始皇求长生的故事,古往今来尽人皆知。秦始皇为秦帝国求长生的全部希冀,都体现在他私人订制的这一件传国玉玺上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枚破天荒的传国玉玺,并不能保佑秦国长命,完全无法兑现“既寿永昌”的愿望。但是,嬴政所开创的国家权力象征符号采用玉玺的这个先例,居然能够历经后世的各个朝代而保持不变,一直延续到1911年清朝覆灭:被革命者赶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所交出来的国家权力符号,还是传国玉玺!

秦帝国之后,迎来较为长命的汉王朝,其国家命脉的象征物,依然是传国玉玺,更有甚者,还让刘氏家族的所有王者,私人订制地享有最为奇特的追求永生的奢侈品待遇:金缕玉衣。

这种举世罕见的圣物,乃是本书中将要展开解说的文化奇观之首。随后还有相关的玉文化奇观,穿插在各章节之中,全面展现玉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将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都没有纳入的华夏文明核心内容,重新补充到我们的知识和视野之中。

简言之,本书主旨是用玉文化解说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先通过考察玉文化的生发路线,带着读者领略和读懂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解说国土博大的所以然和历史精深的万年深度新线索,再选择玉文化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奇观,彰显这个古老文明的独特风貌和独家信仰的文化底蕴。希望《玉石里的中国》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读者的中国观和历史观,对深度阐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发挥出自觉引导和有效辅助的作用。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学习笔记(二):以人体为内容的部首02

一、“后”、“後”

1.“后”

▲“后”。

第一种解释:上面是一个反向的“人”,下面是“口”,表示施令以告四方,君后也。参见《说文》。

“后”,最初指的是君主、君后,至于“皇后”的“后”专指女性,则是后起意。

第二种解释:甲骨文、西周金文中无“后”字,皆以“毓”为“后”。后来,“每”(戴头饰的女人)演变成了反向的“人”,倒着的“子”演变成了“口”,就成了“后”。

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比较牵强,“每”变成“人”还可以说得过去,毕竟生孩子的都是人嘛,但是,把“子”的胳膊腿都去掉,仅剩下一个头来代表“子”,不合情理。

甲骨文:“毓”(育)

《史墙盘》:“毓”(育)

▲“毓”(育)。像女人生孩子的形状。上面是“每”(带头饰的女人),到金文字形中也有写作“人”的。中间是头朝下的“子”,下面三点表示生孩子时流的血。本义是“生育”。

2.“後”

▲“後(后)”,左边是“彳”(与道路或行走有关);右上是“幺”(束丝);右下是“夂”(方向朝下的脚)。表示在行走时,脚上被丝线所绊。本义是“迟缓”。

“后”和“後”的区别:“后”和“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①用于“君后”、“皇后”、“后翌”、“后土”等词汇时,必须用“后”,不能用“後”。

②用于“前后”、“后代”的“后”时,必须用“後”,不能用“后”。

二、“王”、“玉”、“士”、“且”

1.“王”

《大盂鼎》:王

▲“王”,斧钺形,象征王权。中竖代表的是斧杆,比较长,所以第二横和第三横的距离比较远。最下面的一横代表着斧刃,所以写得比较宽大。

2.“玉”

《毛公鼎》:玉

▲“玉”,就像串起来的一串玉石,只是把玉石写成了横,三横之间的距离基本上是平均的。现在的很多“王”字旁的字,其实都是“玉”字旁,例如“珍”、“珠”、“珊”、“玲”、“环”、“瑜”等字。

3.“士”

《士上卣(yǒu)》:士

▲“士”,与“王”字构形相类,盖皆出自斧钺之象形。金文中常用做职官名。参见《字源》。

另,《汉字源流字典》中将“士”解释为雄性,我看着不像。倒是有一个字很像男性,那个字是“且”(祖)。

4.“且”(祖)

《史墙盘》:且(祖)

▲“且”(祖),郭沫若说像男性,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体现。参见《字源》。

三、“龍”(龙)、“龔”(恭)

1.“龍”(龙)

金文:龙

金文:龙

▲“龍”(龙),“龍”字上面的“立”像龙头上的角,“凤”字也有这个部件(凤冠);“龍”字里面的“月”像龙的长长的嘴;“龍”字右边的部件像龙长长的身体,只不过后来分成了两部分书写。

3.“恭”

“龔”(恭)

▲“龔”(恭),上面是“龙”,下面是两只“手”(共),表示举起双手对龙参拜。“龔”的本义是“肃”、“恭敬”。

后来,又另造字“恭”,上“共”下“心”,表示用心参拜,代替了“龔”字。

而“龔”则演变成了“龚”,由“供奉”之义演变成了“供给”,现在只作姓氏用。

(董志国)

解密汉字:细说“玉”字旁的字

上一集我们讲了,“王”字旁的字其实不应该说是王字旁,应该是“玉”字旁。古“玉”字本无右下方的一点。汉字隶变之后“玉”字有了一点,但作为偏旁时,它仍保留了原来的字形。结果因与“王”字形相近,被大家误认为了“王”字旁。

各种玉器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玉”字旁之字的本义,今天我们就分类细说一下。要想理解“玉”字旁之字,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它的本字“玉”。

“玉”圭也。

《仪礼·聘礼》“君使卿皮弁,还玉于馆。”又《左传》“执玉帛者万国。”这里的“玉”都是指圭。圭是古代天子和诸侯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

玉圭

玉乃德之至美者。古人以玉喻人。

玉有五德。一曰温润以仁德;二曰之外而知内,有义理;三曰其声舒远可闻有智慧;四曰折而不挠有有勇力;五曰己虽裂而不伤人,洁身自好。

玉字旁的字都与玉石有关,这些字的本义可以按玉的形状、产地、大小、颜色、用途、材质等分为几大类。

1.我们来看因形状的不同而定义的与玉有关的字。

来看“璧”字。“璧”也是玉字旁的字,与其它玉字旁的字不同的是它是玉字底,其它的字大多数玉字旁。《说文解字》“璧,瑞玉圆也。”“瑞”亦为玉字旁,以玉为信称之为“瑞”。“瑞”,节信也,即今之印信。《周礼·典瑞注》“人持之以见曰瑞。”祭祀时人手持的玉称作瑞,而圆的瑞则称之为璧。

玉璧

《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器。”“肉”是指边缘,“好”是指中间的孔。边缘大于孔的圆玉器称之为“璧”。

那么,边缘小于孔或者边缘与孔相等的圆玉称之为什么呢?

《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yuàn),肉好若一谓之环。”孔大于边缘的称作瑗,孔与边缘一样的称作环。瑗、环都是璧的一种,但又不同于璧。因其孔与边缘的大小不同而名称各异。

“璧”是玉器中的一大类。上面说了通过孔径与边缘的大小来命名璧、瑗、环。还有一种玉器只有半个璧的大小,这种形状的玉器称之为“璜”。

2.根据产地来命名玉名。

“珣”。《尔雅·释地》云“东北之美者,有医无闾珣玗琪。”医无闾山在辽宁省锦州。“珣玗琪”当组合为玉名。段玉裁曰“医无闾”、“珣玗琪”皆为东夷语。总之,“珣”是指医无闾山所产的玉。

还有“璠”(fán)。《说文解字》云“璠玙,鲁之宝玉。”《左传·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阳虎将以璠玙敛。”

医巫闾山

3.以大小尺寸来看玉器之名

“琮”《说文解字》云“瑞玉大八寸,似车釭。”段玉裁解释说大琮八方之径八寸。所谓八方是指外边有八个角,它长八寸。似车釭者即形似车彀,中空,外有八角。八角代表八方,像地。这是以大小尺寸来定名“琮”。

此外,《仪礼·聘礼注》云“君享用璧,夫人用琮,天地配合之象也。”又《周礼·小行人注》“五等诸侯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这里的“享”是贡献、上供的意思。可见,“琮”为王后专用。

再来看“瑒”(chàng)。《说文解字》“圭尺二寸,有瓒,以祠宗庙者也。”明确说明圭大一寸二尺者名“瑒”。

又“珽”字。《说文解字》“大圭,长三尺。”此种圭长三尺,广三寸。《管子》“天子执玉笏以朝日。”《玉藻》谓之珽,即笏。

“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瑁之。”《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天子执瑁言天子之德能覆盖天下。《尚书大传》“天子执瑁以朝诸侯见则覆之。”

周天子

4.以颜色来命名玉器之名

玉色鲜白做“瑳”(cuō)。

玉色鲜者做“玼”。《诗经·邶风》“玼兮,玼兮。”言衣之鲜盛。“新台有玼”言台之鲜明。

玉色小赤者曰“瑕”。《子虚赋》“赤瑕驳犖”张茸曰“赤瑕,赤玉也。”扬雄《蜀都赋》云“瑕英”。《广雅》“瑕,玉属,有赤瑕。”

“碧”在《说文解字》中不是归在“石”部,而是在“玉”部。“石之青美者曰碧。”可知“碧”也是根据颜色来定名的宝石。

5.按玉的用途不同来命名的玉器

“琫”(běng)和“珌”(bì)分别为佩刀的上饰和下饰之名。天子以玉做琫、珌,诸侯用金。又“璏”为剑鼻之玉。

玉剑饰

除了剑饰还有车饰。“瑵”(zhǎo)《说文解字》云“车盖玉瑵也。”意思是说车上伞盖的弓形支架末端用玉装饰,这种玉就叫做“瑵”。张衡《东京赋》“羽盖葳蕤,葩瑵曲茎。”李善注曰“凡乘舆车皆羽盖金华爪。”“爪”与“瑵”同。《汉书·王莽传》亦言“金瑵”,许慎不以金瑵为言,必是以玉饰之者,故言“瑵”。

6.表示玉佩之意的字有“璬”(jiǎo)、“珩”(héng)、“玦”(jué)等。

“璬”通“皦”,玉石白者乘“璬”。古者杂佩谓之玉佩。

“玦”《白虎通》云“君子能决断则配玦。”韦昭注“玦,环而缺。”即半环为“玦”。许书不言半环,只言玉佩。

玉玦

“珩”,《说文解字》云“珩,配上玉也。《韩诗》“佩玉上有蔥衡,下有双璜衡牙,瑸珠以纳期间。”“衡”即“珩”。《国语·楚语》“楚之白珩犹在乎”注“珩,佩上之横者。”“珩”为佩上之饰。

7.根据材质的不同,从“玉”旁的字有很多不同的含义

如“瑜”、“琳”、”璿”(xuán)等皆为美玉,可谓玉中之极品。《左氏传》“瑾瑜匿瑕”即没有瑕疵。

一般的玉如“璐”、“璥”、“琠”等只称玉而未加修饰语,这类玉最多。又“珛”(xiù)为朽玉。王筠说“朽玉者,朽败之玉也。今出土之玉,有为土所蚀者,蓋即珛也。”

本身为石,而以玉为偏旁的字。如“珢”表示石之似玉者。“玖”、“玽”、“璓”表示石之次玉者。“琨”、“珉”则是石之美者。

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篇文章就将一百多个“玉”字旁的字全部讲解完,但“玉”字旁的字基本可分为上述几大类。

当然,还有些今天我们并没有讲,比如“琢”为动词“治玉”之意等等。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文为《解密汉字》系列第六集。由听涛轩书法特约作者碣石老人撰文。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参考书目:《说文句读》、《说文解字》、《经籍撰诂》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