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编者前言:
天度,以周天子北渡天庆河去龙光寺祭神而得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山川秀丽,气侯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著称。王氏族人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千年之久。
据“王氏族谱”载,始祖王 曾于宋末仕武功县令,四世祖王世安,元朝至正二年进士,任庆阳知府。自八世起,嗣绪繁衍,世裔弥洪;爵秩显荣,仕宦无穷。清官廉吏比比皆是。成为扶风乃至西府之名门望族。迨至明正德年间,天度镇盖以“铁胆御史”王纶家乡而闻名于世。
王忠蒙先生,陕西省扶风县天度镇人,地方学者,系王氏二十三世孙,年届耄耋。一生经历丰富饱经沧桑,博学多才。尤其对古碑文、族谱等深有研究,孜孜不倦,撰文解读,挖掘和发掘当地历代名人事迹,发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
忠蒙先生文章诗词颇丰,近年来,见于媒体网络平台发表的近百篇。本集“美篇”仅选编其有关王氏家族人文历史之文章十余篇。以飨读者。
扶风天度王氏二十二世孙 王金虎 庚子春月于海口
目录一览表
【一】天度《王氏族谱》简介
【二】天度街历史概况及古城墙始末
【三】扶风天度王氏祖坟始末概述
【四】天度王氏清代敕建贞节牌坊之由来
【五】天度村两通“姑嫂节孝碑”之由来
【六】封建礼教桎梏下的节妇之命运归宿
【七】铁胆御史王纶传略
【八】明正德皇帝封赠“铁胆御史王纶”之父母勅命旨
【九】为民请命的明廷忠臣廉史王玑
【十】明廷廉史王秉鑑辉煌仕途及其书香门第
【十一】大明忠臣王政蒙恩荣亲惠家风
【十二】晚清“农官”王森之善举孝行
【十三】天度王氏“族谱”惊动大人物
【十四】王立仁兴学简述
【十五】忆古槐
【十六】一位老兵对篆刻艺术的追求与执着
扶风《天度王氏族谱》简介
文/ 王忠蒙
家谱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云:木之茂盛,其本则固;水之汪洋,其源必深;人之繁衍盛大,又岂非祖宗积累之所致!
〔一〕
天度王氏始祖王 曾,于宋末自太原仕任武功县令,三载期满。弃官后正值战乱,金起兵灭宋,归途不宁。后经同僚好友的筹化,遂携家眷定居扶风县明月山前之天度镇。耕读传家,有粟盈于耕,有财盈于商,列庠者以文著登仕。四世孙王世安为元末至正二年人才科進士,官至庆阳知府。王氏显荣,成为扶凤乃至州府之名门望族。
自明清直至,一些巨族大户,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多编修家谱族志,盖以传统的道德观念,加强族谊,维护族权,并以先世之楷模,行实于教育其子孙后代。《天度王氏族谱》便是其中之一。
扶风天度王氏族谱(以下简称《王谱》),系王氏八世孙---王政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建立。
天顺六年(1462),王政以《明经科》登乡贡进士,初拜河南开封府兰阳县令,继之为直隶广平府威县令,秩满升授泽州同知。在此任中,因“丁外艰服”(父丧),告假回故里葬父并依旧礼守孝三年。籍此期间,纂修家谱。首立凡例,以明作谱之意,次列谱图,以别昭穆之序!惟记其所知,不强附其所不知,无攀援之谬,得传信之真,诚足以统族人,而垂裕后昆矣!正如《王谱》前序所云:“家谱之作,所以明一本九族之义,尊卑长幼之别,亲亲睦族之巨典也”、“凡登于谱者,当思水木本源之义,孜孜为善,笃尊祖敬祖之心,敦孝友姻睦之行,以继祖德于无穷,庶不忝为王氏子孙矣!”云云。《王谱》面世之际,幸得赐进士出身奉议大夫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晋城“李谅”序文。并得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南京浙江道监察御使晋城“张泽”谱赞!
〔二〕
晋城李郎中于《王谱》序云:“谱谍系于氏族也,夫祖以一人之身,分而为千百人,历数代,人事更迭,枝分蔓引,非有谱以统之,孰不至视至亲如途人者”!
《王谱》创立者,追本溯源,传真求实,考至王 曾为始祖。二世曰:钦、三世三子,曰:子荣、(伯玉、伯珍移居永平里下晁畄南堡),四世曰:世安、五世曰:克忠(因家遭变故,流落宝鸡县八鱼镇淡家村,其子仍居天度),六世曰:思和、七世曰:海、生六子。八世依次曰:信、林、秀、全、政、臣。王氏家族自九世始衍生为六大分支,延续至今,子孙繁衍迄今廿八世,约三千余人,仍系一谱统之。
《王谱》仿欧、苏二家之谱例,故按志体分六卷编纂。“卷首”包括谱序、谱赞、题词、凡例、目录、附祖坟葬规;“卷一”世系,包括总图、分支图、坟图;“卷二”行实,包括忠良、节义;“卷三”著作,包括恩命、志铭、文章、奏疏、诗词;“卷四”族训家规;“卷五”附录,为族谱后序。
“世系”为谱之根本,谱牒以血缘为范围,以世系为主体,记载以父系血缘关係的家族世系繁衍之延续,以达纪先后,明嫡庶及其生养绝续之沿革。其表达方法:自一世至五世为一图,五世更提至九世为一图,九世复提至十三世为一图……余以此类推。俗称“五世一钻天”,以示“五服”意也!
“行实”卷中,宋元明清时期之“忠良”、“节义”可称者,族谱记载共计二十九人。(至新中国建立未收录)。“忠良”篇中诸如:四世孙庆阳知府 王世安;五世孙处士 王克中.;七世孙赠文林郎威县知县 王海;八世孙乡贡进士辽州同知 王政;九世孙井研县知县 王义;十世孙明监察御使 王纶;十世孙四川训导 王綵;十二世孙兰阳县令 王蘭;保定府通判 王衡;正定府通判. 王龙;定辽卫教授 王栋;承天巡抚王玑;浙江参政 王秉鉴;清顺治翰林侍读 王豫嘉;瓯宁知县 王正雅……等等不胜枚举。“节义篇”内载入受封诰、省府县授牌嘉奖者之“节妇”、“安人”、“孺人”计二十余人。尔时,進士、监察御使 晋城张泽在其谱赞中称:“王氏爰居天度,世裔弥洪,爵秩显荣,仕宦无穷!”云云。
“著作”卷中,〔恩命〕类共收《敕令》十一篇,皆为明、清朝庭圣文与封诰令。〔志铭〕类收存七篇,其中著名之作有武功状元康海、康浩分别为御使王纶及其父母所撰之墓志铭。〔文章〕类仅存六篇。据康先生云:王氏族谱中载有王纶之《塞责录》、《西山奏议》、诗赋、乐府多篇。另据扶风教育界老前辈冯公略先生谈,他于早年在其朋友家见过王氏先世论著的木刻版数十页,历经变乱,几度沧桑,王氏遗著散失无存!“诗辞”类共收六十余首。皆为王纶、王棟、王龙等族人之作,其中如《贤山晚照》、《多贤书院》、《绛帐传心》、《遠爱亭》、《法门晓钟》、《杏林霞彩》、《飞凤拱秀》、《美阳郊行》等十四首已载入邑志。此外,还有明朝状元 余煌、榜眼 华琪芳、探花 吴孔嘉所写《祝渊泉王太翁八十六》贺寿诗三首。
“族训”卷内,立族训家规六条:〈一〉敦孝悌;〈二〉尚和厚;〈三〉崇勤俭;〈四〉存忍恕;〈五〉安生理;〈六〉慎婚姻。各条皆有训诫教诲之论述,循循善诱,语重心长,言简意赅,寓意深远!族训之设,历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虽时代各异,而大义不殊,至今王氏后裔仍引以为训,行实以教育其子孙后代!
〔三〕
“王谱”自创立迄今六百余载,悠悠岁月,族谱相继而延,续之不断。期间曾历五次纂修,方臻完备。考究相关历史沿革:一世始祖于北宋末年(约公元1250)、二至六世历元代明初(约1270---1368)。《族谱》创立于明弘治八年(1480)、第一次续谱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由十二世举人兰阳县令主修;第二次续谱于清乾隆十年(1746)、由十五世王锡衮主修;第三次续谱于清同治五年(1866)、由族人嘉珍、得麟等主修;第四次续谱于三十年(1941)、由族人立仁、齐贤、俊德主修;第五次续谱于公元一九九零年,由廿三世族人介民、忠蒙、公禄、效文等主修。凡每次续谱,皆遵祖训,循旧章,追源溯本,详尽考核。对流落在它乡异地之族人,或通过直系族亲,或通信联系,或委派专人访查等途径,不漏一户,不缺一人。达到昭穆有序,脉络清楚,宗支不乱!
“王谱”记载着一祖六宗嗣续繁衍之沿革,记载着家族兴衰浮沉之历程。亦是王氏世代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真实写照。“王谱”亦因其历史悠久和翔实可信的史料记录而著称!对研究扶风人口发展史和宋末明初人口流向,有重要价值。古今曾有方志学专家、文史学者、高官名宦等仁人志士为谱拜题,并撰文赞颂!载入“王谱”的题词、谱赞计十五篇首。其中包括:《明》张御使赞、進士李郎中序;《》中央陸军第二十三军军长冯华堂拜题;中央执行委员山西陕西监察使王陸一题词;九0年第五次续谱之时题词者诸如:宝鸡市政协研究员、文史委副主任 娄生成;宝鸡市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 翟敬宽;扶风县政协主席 赵靖国;宝鸡市志副总编、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唐文学学会会员 梁福义;扶风县志编委会副主编、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特邀主编 昝耀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文信息研究所所长 陶沙;成都科技大学教授、中文信息杂志社主编 李硕;北京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 董林;扶风县政协副主席 蔡洲。
“王氏族谱”因历史久远,乱世沧桑,一至三次修谱之原版无存,四、五次续修版系手抄本,上下两册共五百余页,约六万余字。
“王谱”作为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历史资料,被扶风县档案馆收藏保存。复印件五套交由各分支族专人保管。
追宗认祖,乃我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王氏”门第高雅,先祖德风淳朴,堪称世家名门!凡王氏后裔当继承先祖遗风,弘扬社会新道德,新风尚!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以厚风俗!
大明台臣有德,王氏后继有人!谱续百世,德垂千古!
公元二零一八年元月十八曰
精选留言:
沐宝
天度王氏家谱共有四个,就是没有见过,为王忠蒙王老点赞
王思过
牢记祖训,耿耿为人,敬吾家叔,弘我家风。
好男人光芒万丈
天度王氏二十五世孙王鹏达拜上!
不可无信(朋友)
祖训谆谆,后辈焉敢藐藐!
王金虎
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三大历史文献。拜读忠蒙先生撰写的《天度王氏族谱》简介,倍感亲切,更加全面了解王氏族人在历史上贡献。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恩德,而代代相传。忠蒙先生功德无量,受人敬佩!
郭方正(战士)
王老师致力于天度王氏族谱研究,这是天度王氏后裔的骄傲,平凡而又有重大意义。慎终追远,更有诗意和传承。为王先生的精神点赞。
柏又
《天度王氏族谱》乃王忠蒙先生整理,撰文。此谱追溯久远,考据严谨翔实,承前代书礼忠实之风,启后来者循德谨行之准则。堪称族谱之范本。
此谱亦可为世人立身笃志之教科书。行文流畅简洁,意境隽永。非唯王氏家族独训矣。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有普遍之社会意义!
天度街历史概况及古城墙 始末 文 / 王忠蒙
天度,以周天子北渡天庆河去龙光寺祭神而得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山川秀丽,气侯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著称。王氏族人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千年之久!
据王氏族谱载,始祖王曾曾仕宋末武功县令,四世祖王世安,元朝至正二年进士,任庆阳知府。自八世起,嗣绪繁衍,世裔弥洪;爵秩显荣,仕宦无穷。成为扶风乃至西府之名门望族。迨至明正德年间,天度镇盖以“铁胆御史”王纶家乡而闻名于世。
明初,朝廷推行“广积粮,高筑墙”之国策,各地筑城之风盛行。弘治年间,王氏家族正值鼎盛时期,凭借家族门第优势,遂以筑城“防御”为由,逐级报批获准。弘治十年春,古镇城墙修筑工程奠基动土,全方位展开。
城墙修筑工程浩大,施工艰巨。加之资金、人力等困难因素的影响,历时三年余,主体方趋完善。
城墙高二丈五尺,底宽一丈四尺,顶宽八尺。南筑城墩六座,北设城墩七座,墩宽一丈五尺,向外突出二尺。寓意南斗六郎,北斗七星。顶部外沿设置带有垛口约二尺高的矮墙,亦称“女墙”。东、西城墙中央建城楼两座。城楼是标志性建筑,亦是防御性设施,由窗户可窥视外面动静。两门楼面额方石皆雕刻“天渡”二字。城楼气势宏伟,巍峨壮观!
城池东西长一百二十丈,南北宽五十丈,占地总面积百余亩(不含东关、新堡、南堡)。天庆寺、福善寺、重光寺、文昌寺、药王寺五座庙宇星罗棋布于古城四周。西门外与重光寺正南相对,于乾隆年间修建戏楼一座。
明、清、时期,街道东段除少数几户农家外,多为阛阓门市、商铺之设。中段建有私塾学堂、诊疗所及“天安鲁联保处”等。西街皆为村民住户。清康熙、乾隆年间王氏族奉敕为节妇屈氏修建的“节义坊”、为节妇刘氏、兰氏修建的“姑嫂节义坊”两座牌楼屹立于街道两侧。古朴典雅,颇具气派。
土城墙坚固耐久,防御性很强。晚上把城门关闭,整个城堡如铜墙铁壁一般。历来为防盗贼,抵匪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以重要作用。
迨至公元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运动中,生产队以搜积肥为由,部分城墙开始被挖掘。到六十年代初,全城毁之殆尽。
数座庙宇与戏楼于解放初被拆除。由此消声匿迹!
20190109
精选留言:
王金虎
家乡古城墙记忆较深,年少时常与玩伴去城墙上面玩耍,特别记得城门楼面额方石雕刻的“天渡”二字醒目可见,这就是最原始古城冠名。中蒙先生撰文对古城墙给予概述,是同乡同族人了解这段辉煌的历史。值得点赞!
柏又
天度古城墙毁了太可惜。那是历史的见证。如果保护好,天度的旅游业会缘此而兴起。前几年去山西平遥,平遥古城保护修缮得非常完好。那里游人如织。
王老师善于用简约的笔触把悠久的历史沿革写得一清二楚,感佩王师的精确构思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精湛功力!
不可无信
忆家史知国史,赖国族兴家族。国昌家必旺,国富族必强!
阳光人生
少了古城墙,天度古镇少了一座往夕岁月怀古风景。给王忠蒙老师妙赞!
善行天下
北乡的大堡子都筑有城墙,我的老家也筑有城墙,我们村为南北向街道,这叫做子午街,丹凤穴。城门楼子建在大街南头,正南面有两个雕刻的大字《齊勝》旁边有二行八个小字,左为"一门吉慶",右是"二字平安"。门洞青石铺地,并留有排水沟槽。城墙内南北留有车路,俗名叫马道。
超级辣妈
在我的记忆中,记得城墙,没见过城门,那时候我们上小学,和同学们在城墙上玩。
天马某人
感谢王老前辈,使我们对家乡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焕然一新
承前启后,光前裕后!
胡夫金字塔
有老人,就能了解过去;有老人,就有近史。所以,要爱老人,保护好老人!
菊黄雪白
天度的历史尽在文中!为王老师点赞
阳光人生
天度历史详实,给八旬王忠蒙老师妙赞
老郭
文章好象嚼关中干籽麦磨的面,扯的扯面,劲道、有嚼头。
扶风天度王氏祖坟始末概述
文/王忠蒙
慎终追远,百年祭祀,乃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亘古及今,人们对祖坟有着特殊的情结。一则缅怀逝去的先人,死尽哀戚,孝之终也。二则普遍认为祖坟的风水往往影响着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因此,祖坟的重要性自然就毋庸置疑!
天度王氏明清时乃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祖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王氏族谱”载,王氏祖茔始建于元朝中期,坟地位于天度街西门外正南向约一里许,占地近百亩,为全族公用。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族谱中附有老坟营葬规则曰:“南北老坟,乃祖先尊茔,众人官地,自今以后凡葬者,必先告知尊长,经族众商议妥当,方可下葬,不得私自随意选择墓地,以紊乱昭穆之序”!迨至清乾隆十年,丈量坟地,核查面积,确定四至,并绘制坟图附于“族谱”。
考“坟图”,一至六世祖葬于南坟。诸如始祖王 曾(宋末武功县令)与妻马氏、二世祖王 钦(宋处士)与妻葛氏、三世祖王子荣(元处士)与妻李氏、四世祖王世安(元进士庆阳知府)与妻董氏、五世祖王克中与妻董氏、六世祖王思和与妻韩氏,皆为夫妻合葬。
祖坟因何故由南变迁于北,曾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据传王氏家族一至六世均一子嗣续,后继乏人,先祖为此忧之!遂请风水先生,大设香案,祭神拜祖,祷告天地,察风水,观坟脉,寻龙点穴。美其名曰“背子抱孙穴”,嗣迁设坟茔于北。七世“海”祖以子“政”贵,大明朝廷赐封“文林郎”职,封君之位居祖坟其首。并立“神道之碑”巍然对峙!自明弘治年间起,北坟起葬。八世:信、林、秀、全、政、臣等六祖,先后依昭穆之序,统一安排设立坟茔。列祖列宗,井然有序!迨至清乾隆后期,分支设茔。
此传闻虽属虚幻迷信之说,但考其族谱世系之记载,察其坟图表述之状况,顺理成章,足以印证!
七世祖——“海”生六子。自八世始,嗣绪繁,世裔弥洪;爵秩显荣,仕宦无穷!成为扶风乃至西府之名门望族。
数百年来,王氏世代子孙遵祖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南北祖坟,三年小祭,五年大祭。凡遇“续谱”之际,灵园设祭坛、唱大戏、张灯结彩,祭祖声势与规模十分浩大和隆重。以此彰显祖德而垂范子孙后代也!
据族谱载,万历十九年清明祭祖文曰:维
万历十九年岁次辛卯三月丁酉朔越十四日庚午六世孙举人兰谨率六支子孙敢祭告于
敕封文林郎显祖
敕封太孺人祖妣之墓前曰
追唯我祖性率纯,谨崇素朴,生当洪武二百之遗泽未斩,终于成化八十岁之英爽如存,维六子继生孙支衍于八世,自五世乡选冠裳济乎六科,虽禄养之隆未遂,而郎官之号已赠,皇恩久被龙碑靡成,此前人欲终之典,固后裔所当继之志者也,兹当清明须石督工,聊陈牲醴拜扫告成神其予顾,更进宠荣,恩启行翼,受赐无穷 尚飨!
王氏祖坟自建立以来,历元、明、清、,垂六百年之久。灵园内古柏参天,碑石林立。坟茔外向东伸展约二百米处,设立两座坟冢,高大雄伟,呈现一派威严气势!成为天度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延至公元一九五八年起,南北老坟屡遭厄运,几经损毁,直至一九年“社教”运动中坟茔被夷为耕地。坟内千余棵古柏,百余尊石碑皆荡然无存!
王氏祖坟由此而消声匿迹!
◎备注:据“王氏族谱”载,十世孙御史公王纶暨妻党氏继魏氏合葬于县城北门外北菴村;十一世孙庠生封知县王绍武暨妻袁氏、十二世孙知县王国琏暨妻周氏葬于鲁马王家村;十六世孙翰林侍读王豫嘉暨妻张氏继李氏葬于上宋东作村。另有二支族数位为官者择风水宝地安葬于野河龟蓋。
(作者:王忠蒙,系天度王氏二十三世孙,年届八旬。此文意欲为族众留存资料。)
精选留言:
柏又
一个自宋有传续的显赫的族系只所以渊源流长至今,一是王氏族人资质特别优秀,人才辈出,并且对社稷邦国有重大贡献,比如铁胆御史王伦。族人德孝为祖训,。上沐浩荡皇恩,下浴黎民百姓,深受后世崇尚。二是祖坟风水极佳。
王老师不但文词优美,而且考据瑾严,逻揖性强。无人能出其右者也。
不可无信
时移境迁,祖茔无存。今我王氏后裔仰赖天功祖德,娴于诸营,甘食美服,乐业安居,永受阙福。此文足以激励王氏后裔报本追远,饮水思源,感念生命根基,开启裕后悲心!
王金虎
王忠蒙先生撰文《王氏祖坟始末概述》值得留存与发表。在我的记忆中,当年的“老坟”,古柏成林,古碑林立,祖坟无数,石马石象,祭祀敬坛,镶嵌其中,每逢祭祀,东至兴平武功,西到宝鸡,王氏族人尊醇先祖,前来祭奠,香火不断,使我记忆犹新。在六十年代“社教”及“”运动,上百亩的老坟夷为平地,这种激进的思想和道德缺失不可能复制 ...。此文告知天下,祖坟是族谱文化的一部分,是珍贵的历史遗存。
秦川人
天度王氏祖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是有一定规模的,记忆中其位置在现天度西街小学以南,一直延续到齐横的王家庄子(王家庄子人的根也在天度街),西与蔡马相接,东与天度中街南部相连。王氏祖坟松柏遮蔽,有的坟头有一丈多高,并有石人、石马等石雕分布四周。坟地面积六十年代中期逐渐缩小,前期全部平为耕地。
王思过
天度镇南一坟园,古碑林立柏参天。王氏千年辉煌史,之前毁乌然!
天度王氏清代敕建贞节牌坊之由来
文/王忠蒙
“贞节牌坊”,乃古代朝廷旌表“节妇”,褒扬彰显女姓恪守妇道“从一而终”,居孀守节,坚贞不二之标志!
统治者广泛推崇“立牌坊、修祠堂、载方志、进族谱”以及物质奖励等形式,宣扬“忠孝节义”,传抪贞节观念,极力提倡“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和行为规范。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其封建统治。
清代是建祠立坊最兴盛的时期。顺治五年曾下诏:“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州府县衙举报,巡按再为核实,造册转呈,获准即行旌表门闾,发帑立坊,除免本家差役”。
清乾隆年间,天度王氏家族奉诏敕建两座“贞节”牌坊。亦曾盛极一时!
其一,二分支十五世孙,处士王克让之妻屈氏“节孝坊”座落于东街路北。(今国药商店东侧)牌坊正中上方横额雕刻“流芳百世”四个大字;下方横匾书:《旌表处士王克让妻屈氏节孝之坊》;中门左侧立柱书:“乾隆三年二月命下”、右侧书:“乾隆四年仲秋吉日成”。
其二,六分支十三世孙,生员王国璿之妻刘氏,十四世孙,生员王爌之妻蘭氏合建“姑嫂贞节坊”,位于西街路南。(今邮政所址)
据“王氏族谱”《节义》篇之记载:
节妇屈氏,德性贤良,笄龄归王门。仅三载,克让逝,遗子方两月,氏效“柏舟”节,养老抚孤,誓不再醮,(注)称未亡人者三十三年。邑广文(注)马杨二先生匾其曰:“节孝贤渊”!乾隆元年,钦奉恩诏,查取节孝,学宪(注)周文宗,批以“孝慈克盡貞節永堅”。乾隆三年发帑(注)建坊,崇祀“節義祠”。距生于康熙十八年八月廿一日巳时,卒于雍正九年三月初八日巳时,寿五十三岁。
节妇刘氏,生员国璿之妻,永寿县训导刘闻人之女也。夫故时,年方二十一岁。遗子爌,孤幼,氏鞠育教诲,孝事舅姑(注),抚子爌入庠。含辛茹苦,无怨无悔,苦节四十一载,享寿六十一岁。县令张公旌其门曰“松筠挺操”!乾隆三年钦奉恩昭,查取节妇,发帑建坊,崇祀“節孝祠”。
节妇蘭氏,生员爌之妻,邑庠生蘭異芳之女。年廿八岁夫故,遗二子。苦守冰霜,矢志不渝,抚子成立。享寿八十,于乾隆九年腊月十九日卒。与其姑同时建坊,崇祀节义祠。亦曰“姑嫂节义坊”。一时称双美!
奉天承运,皇恩加封,千秋伟业,光耀门第!王氏为名门望族,官宦之家。主其事者,皆为族中德高望重之仁人志士。其牌坊设计规划、鸠工庀材、建筑施工甚为考究。工既竣,两座牌坊庄严屹立,古朴典雅,宏伟壮观,相互辉映,颇具气派!
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屈氏、刘氏、蘭氏三位太孺人,苦节感苍穹,功德佑后人!龙天赞叹,人神共鉴!其高风亮节,良操美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声施无穷,名冠乡闾,深受世人钦仰!王氏族人以祖为荣,百年祭祀,传颂不息!
憾哉!象征“高洁”且辉煌荣耀了二百余载的巍巍“节义坊”牌楼,于公元廿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全社会“破四旧”的声浪之中被推倒,由此消声匿迹……
注释:
1、“笄龄”,女子十六岁
2、“醮”,嫁。
3、“帑”,国庫之资银。
4、“广文”,明清时泛指儒学教官。
5、“学宪”,清代主管一省的教育和科举,亦称学台、学使。
6、“舅姑”,指公、婆。
精选留言:
精彩人生zai.qian.pai
立贞节牌坊,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封建礼教的禁固,是妇女的一大悲哀。小脚女人,缠脚裹足,五岁最佳,五寸为荣,这又是封建习俗致残妇女的软刀子,二大悲哀。男人的缚佣,三妻四妾,传宗接代的工具,夫为妇纲,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三大悲哀。忍气吞声,挨打受骂,任人,动辄休辞,封建陋俗妇女的处境,四大悲哀。妇女政治地位提高,男女平等,各行各业都有妇女的身影,逐如女兵,司机,科技工作者,飞行员,航天员都是妇女的代表亮点。只有新中国,才给妇女以人的尊严。
万德福
忠蒙先生承先贤之德,继百世之根,宏传统之道,今世之难得!
天度村两通清代“姑嫂节孝碑”之由来
文/王忠蒙
“清明”,是祭祀和感恩的节日。我怀着虔诚和敬仰之情,带着香蜡纸表,拜谒矗立在茫茫田地中的两座古碑。
石碑位于天度街天西村西南方向公路旁的田地里。系清代路碑,无坟茔。因而在漫长岁月中,被族人遗忘而遭受冷落。但我深知此碑由来之不凡,多年来每逢清明佳节,总是例行瞻仰膜拜之礼,以表示对故者的钦仰和怀念之情! 并立在一起的两通石碑,其右侧为王崇雅之妻窦氏节孝碑。书曰:“旌表处士讳崇雅王公之妻窦孺人节孝碑” 碑额书:皇清。上款曰:特调扶风县正堂加五级记录五次 宋世荣。落款书:道光二年岁次壬午十月上浣之吉。碑高二米三、宽七十七公分、厚二十六公分。 左侧之碑书:“旌表王公讳保贞之妻郭氏节孝碑”。碑额书:聖旨。上款书曰:钦命提督陕甘全省学院翰林院编修左春坊左庶子编修文渊阁加八级记录六次 金 为 落款书:道光二十四年岁次甲辰十二月中浣穀旦。碑身高二米五、宽八十四公分、厚二十八公分。 两碑并立,高大宏伟,图䅁华美,雕工精细。碑帽皆为双龙戏珠,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中间楷书“聖旨”、“皇清”御批,足以见证为至高无尚之荣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
考“王氏族谱”,王崇雅、王保贞系父子。分别为王氏十八世孙、十九世孙。窦氏与郭氏系婆媳关系。两碑合称“姑嫂节孝碑”。 窦氏、郭氏虽为普通民妇,但她们坚贞守节,奉亲教子,勤劳、善良、贤惠的良操美德卓卓可称。成为人们传颂的楷模,更值得世人千秋钦敬! “旌表”是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道德的一种形式。古往今来,对有影响的人进行褒扬,不外乎树碑立传。立传,流芳汗青;树碑,显耀世人。 明清时期,由地方衙门,对居孀守节,忠孝双全的妇女申报朝廷,由皇帝钦定颁诏,地方官吏督办立碑。旌表褒扬,大力推崇,蔚成风气。贞节牌坊和节孝碑遍布各地。
天度村两通旌表的“姑嫂节孝碑”,就是那种历史背景下的真实见证! “姑嫂节孝碑”,经风雨,历沧桑,迄今逾二百载春秋。茫茫天地间,贞珉通阴阳。
古碑依然承载着它的历史使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润物细无声的昭示世人,亦默默诉说着那个久远的年代,广大妇女不幸命运之归宿!
己亥年清明节于天度村
精选留言:
善行天下
婆媳守节,抚养儿孙。功在千秋,旌表传颂。忠孝节义,中华传统。王老为文,教育众民。
焕然一新
忠孝节义,百世流芳!
罗尔本杰明
这两座石碑所在之地称为“双碑壕壕”,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拔草时去过很多次。钻进玉米地里,忽然见两座石碑矗立眼前,肃穆之气油然而生。娃娃伙们偶而有点怕,赶紧窜出玉米地,跨过石子公路,往正南的长畛方向去了。
不可无信
目瞻双碑,旌表犹眎!
王金虎
清代“姑嫂节孝碑”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是教育子孙后代的实物见证,弥足珍贵,值得很好的保护和传颂。为忠蒙先生孜孜不倦,籍书撰文的精神点赞!
阳光人生
婆媳守节,芳名留乡里。
老郭
路碑应在路旁,诏示路人,弘扬社会风气,乡贤文化;能保存到现在不易,文章平实、简洁
菊黄雪白
传承中华美德,忠孝节义,仁爱廉洁!促进社会和谐!扬正气,树正能量!为王老师文笔点赞
党彦林
传承孝道,弘扬中华美德,扶风天度走在前列。赞
攀登者
很有价值,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