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堂创办者:觉智师兄整理编辑
印光大师:人生世间,父母,寿命,相貌,学问,夫妻,儿女,皆是前生所作之业之所感召。
若有大功德,则会过于前生所培。
若有大罪过,则便不及前生所培。
是以要认真修持,以转前业也。
汝欲得有学问,有才能,有德气之好丈夫,或恐汝前生未培到这个福,则便不能满汝痴心。
楞严经谓,念观世音菩萨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妻于菩萨,谓求菩萨加被,得其贤慧福德之妻。汝求夫亦然。极力念观世音菩萨,当能满汝所愿。否则,纵得好夫,或者又有短命,多病,祸患等事,况未必能得好夫乎。汝切不可以貌美起骄傲心。此心不息,便难载福。汝能谛听我语,则汝之所受用者,皆有超过前生所培多多矣。与周福渊女士书。
《求妻或者求夫疏文》
向观世音菩萨菩萨求姻缘,求(妻或夫)疏。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弟子XXX(名字要讲)由于过去所有世和这一世所造的各种身口意方面的恶业,乃至不孝父母不敬三宝,以及有意无意伤害的众生或者动物等,导致福报不够,弟子XXX真诚求忏悔,弟子愿永不再复造恶业。弟子XXX这世有缘遇到佛法后,明了因果,自己做的不善之事,应当承受果报。弟子以真诚心向观世音菩萨求忏悔,求菩萨慈悲,赐我一个幸福的姻缘,共同孝养父母以及弘扬佛法。
为此,弟子发愿:从今以后慢慢断除身口意不净之业,尽自己的努力这X年坚持每天至少诵观世音菩萨名号《108遍或者1000遍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再尽自己力量行XXX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求妻或者求夫疏文》
向地藏王菩萨求姻缘,求(妻)疏。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弟子XXX(名字要讲)由于过去所有世和这一世所造的各种身口意方面的恶业,乃至不孝父母不敬三宝,以及有意无意伤害的众生或者动物等,导致福报不够,弟子XXX真诚求忏悔,弟子愿永不再复造恶业。弟子XXX这世有缘遇到佛法后,明了因果,自己做的不善之事,应当承受果报。弟子以真诚心向地藏王菩萨求忏悔,求菩萨慈悲,赐我一个幸福的姻缘,共同孝养父母以及弘扬佛法。
为此,弟子发愿:从今以后慢慢断除身口意不净之业,尽自己的努力这X年坚持每天至少诵地藏王菩萨名号《108遍或者1000遍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再尽自己力量行XX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觉智师兄曰:下面再讲一个曾经看到过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不知道真假,不在这里评判,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就粘贴到这里来了,希望对您能够也有所启发。
《人世间的姻缘,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唐代人韦固家居杜陵地方,少年时代就成了孤儿。成年后就想尽早娶妻,所以就委托别人四处求婚,但都无功而返。元和二年,为了游历清河地方,便在宋城城南的旅店住宿。客人中有人建议韦固向宋城司马潘昉的女儿求婚,并且约好了第二天在客店西的一座道观相见。
为了表示自己求婚心切,第二天晨曦微露,斜月尚明之际,韦固就前往约定的地方。但见一个老人背靠布囊坐在道观的台阶上,正在藉着月光在翻检书目。悄悄观看其书,既非篆书亦非梵文,韦固不识一字。
韦固问老人:"老父要找的是什么书啊?我自幼年起即刻苦学习,人世间的字几乎没有我不认识的,西方的梵文也能阅读。惟有老父所要检读的书从未见过。是什么书呀?"
老人笑着说:"这是非世间的幽冥之书,君子自然不能见到。我是掌管幽冥之事的幽冥之人,本与君子阴阳相隔,但今天与君子在此相见是你来得过早,不是我来得不当啊!"
韦固回问老人:"那长者主管何事呀?"老人答覆说:"主管天下的婚嫁之事。"韦固心中窃喜,对老人说:"我自幼就成了孤儿,成年后想要及早成婚,繁衍子孙。十余年来多方求娶,不能如意。今天与他人相约在此,议娶宋城潘司马的女儿,不知是否可以成功?"
老人对韦固说:"不成。命不该合,虽降尊屈就求娶屠博之家的女儿,也是不可得的。君子你的妻子刚过三岁,十七岁时才会嫁入你家".
韦固问道:"您的囊中装的是什么东西?"老人答曰:"是红色的绳子,用来系住人间夫妇之足。人一出生就被此绳所系。不论是仇敌之家、贵贱悬殊,抑或为官天涯、地域相隔,此赤色绳索一系,终不可违。君子的脚已经系于他人,四处他求无益啊。"
韦固说:"那么我的妻子在什么地方?她的家人是干什么的?"老人答:"你的妻子是客店北边卖菜的陈姓婆子的女儿。"韦固说:"那我能不能看看她呀?"老人回答:"陈氏常抱着孩子来市场卖菜,你跟着我,我可以指给你看。"
及至天明,与韦固约定的人一直没有应约。老人也卷书负囊而行。韦固随老人进入市场。正好遇到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老妇怀抱三岁的女孩而来,衣敝形陋。老人指着女婴说,这就是你的妻子。韦固非常生气,说:"我能杀掉她吗?"老人说:"这个人命该食天禄,因子而贵,绝不可以杀。"说完隐身而去。
韦固骂道:"老鬼妖妄言如此荒谬!我出身士大夫之家,婚嫁须门当户对。即使我终究不能娶妇成婚,也可以攀援一些声妓美女。为什么要娶一个瞎眼老妇丑陋的女儿哪?"于是磨了一把小刀,交给他的奴仆说:"你向来干练,如果能为我杀掉这个女孩,我赏你一万钱。"
第二天,奴仆袖揣小刀随他进入菜市,在众人群中行刺。市场一时陷入混乱,韦固和他的仆人在混乱中走脱。离开市场后,韦固急切地问道:"刺中了吗?"他的仆人回答说:"初期我对着她的心脏刺去,不幸只刺在了她的双眉之间。"其后,韦固多次求婚,都没有如愿。
又过了十四年,韦固借助父亲的荫庇在相州军任职,相州刺史王泰让他做专门鞠审诉讼的司户橼。由于欣赏他的才能,刺史把十七岁的女儿嫁给了韦固。
刺史之女贤惠静淑,容色华丽。然而她的眉间常贴一花,即使在沐浴闲处之时,也不会除去。过了一年多的时间,韦固感到十分惊讶,猛然想起菜市行刺之事,就开始逼问事情的缘由。
他的妻子潸然泪下,说:"我其实只是刺史的养女。我的父亲曾经是宋城的县令,他去世时,我尚在襁褓之中。继而母亲兄长相继去世,只有一个庄园在宋城的南边,我和保姆陈氏居住。由于离市场很近,所以卖菜为生。三岁时,保姆抱我穿行市中,被强徒所刺,现今刀痕尚在,所以以花覆之。七、八年前,养父在卢龙任节度使,收我养女,后嫁君为妻。"
韦固问道:"陈氏一眼失明吗?"其妻对答:"是,你怎么知道?"韦固说:"刺你的人就是我呀。"随后说出整个事的来龙去脉,夫妻二人益发彼此尊重。后来其妻生子名鲲,官至雁门太守。韦固的妻子也被封为太原郡夫人。宋城令得知此事后,就把这家客店命名为"订婚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婚姻因缘之事、业果阴骘之定,终不可违。韦固不承认因果之事,也无法知道被指定的妻子会由老妇怀中的很丑的女婴,出落得容色绝丽、贤惠静淑,为追求门当户对和外在的容色,雇人行刺,除了造成其容色绝丽妻子被毁容外,并未改变与她结为夫妻的事实。当然,韦固行刺是做恶事,需要对妻子偿还;也许这其中有其他的渊怨,可能因此而了结。
觉智师兄曾经看见过某位前辈写的其中部分粘贴:在这里提一下夫妻之缘,在人世间所有的缘份中,夫妻之缘可能是最好的缘份了,我们知道在数千年来的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故事中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比如梁山伯和祝英台、罗密欧和朱丽叶。对于人来说,就是有男有女,男女结合来组成一个家庭。因为人间有情,世人就是为了情而活着,人的一丝一念、一举一动都是人情的表现,所以男女之间的爱情就是最让人魂牵梦绕、难以割舍的。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就是靠这种夫妻之缘而形成的家庭在维持着和存在着,所以说夫妻之缘是所有的缘份中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缘份。如果没有先天的约定,就不会有后天的因缘际会,就不会形成在人间的姻缘。所以说姻缘天定,夫妻双方都应该恪守承诺,风雨同舟。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一见钟情,他们的缘份在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而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用露水灌溉绛珠草,所以绛珠草就誓愿以后要用一生的眼泪来还他。
在小说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因缘是这样的,和小说内容不同的是,我们先天的约定,是在明明白白的状态下,为了当初最好的目地和愿望而结下的,彼此之间也都是心甘情愿的。但是因为一入世间,就是来到了迷中,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所以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姻缘都要有一个铺垫,都要由各种各样的原因来促成,他们才会走到一起。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要留下一个印记才可以。又因为人中有情,那么其中最主要的铺垫方式就是围绕着这个情。
关于人的姻缘,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过今天的大多数人都对这句话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虽然各自的说法也都有道理,但是都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那么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我们站在缘份的角度上看,之所以今生今世的有情男女能够彼此喜欢或者在各种原因下结合成为一家人,是因为在他们生命的历史上,在某一次或者很多次的前世中,他们本来就曾经是一家人。因为有那么大的缘份需要了结,所以在现实中无论相隔多远,无论贫富贵贱甚至年龄差距,到头来总会有“千里姻缘一线牵”和“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故事发生,今生今世再成为一家人。
但是这样的缘份大多数并不是把往世的因缘关系再重复一遍,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毫无新意了,因为历朝历代的发展过程也都是有目地的,都是为了给今天的人留下某一种文化,奠定认识更高层次的...思想基础。
所以人间的故事,就好比是一出大戏,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某一场戏中,有扮演父母的,有扮演子女的,有扮演亲戚朋友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到了另一场戏中,大多都会互换着角色。也好比我们看过的电视剧,在第一部戏中,有扮演皇上的,有扮演阿哥的,有扮演小姐的,还有扮演官员大臣和丫头婆婆的,但是到了下一部戏中,也许会发现那些角色的面孔都换了。
在现实中的夫妻之缘也是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今生的夫妻,也许曾经往世就是夫妻,也许还是往世的母子、父女、祖孙、兄弟姐妹以及亲朋好友,或者是有其他的原因促成,是各种情况都有的。
前几天从网络上看到了这么一则故事,原本是清代康熙年间江苏有位文人在其著作《觚剩》中记载的一桩曾惊动皇上的轮回事件,下面我把这段故事摘录过来跟大家分享。
北京城东部有一户寻常人家生了个女儿,这女婴刚出世,便能说话了。女婴说:“我是工部郎中郑濂的妇人,怎么在这里呢?我想回家了。”女婴的父母听了她的话,便让人寻找郑濂的住所,原来郑家离女婴家只相距二里多路。女婴父亲虽然知道郑家在哪,但却觉的此事太过怪异,因此严守秘密,不告诉女婴郑家在哪。
不料女婴刚长到能行走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要出门去郑家,有时竟跑出巷外。她的父母因此常抱着她、看管她,严防她私自出去。女孩越来越大,可她坚决要去郑家的愿望丝毫未变,一天天看管也不是办法。最后不得已,女孩的父亲只好来到郑家,向郑家说明情况,郑家就派车轿来迎接她。此时,当年的女婴已经是八岁的女孩了。
女孩来到郑家,毫不生疏,虽然郑家面积很大,房屋众多,可她竟轻车熟路,直入内室,坐到床上,面朝南对众人说:“我的儿子和媳妇在哪里?还不快出来见我。”众人见她那样子,都偷偷掩着口笑,不敢正眼看她。正好郑濂从外面进来,女孩站起身来说:“我与你分别已经很久了,难道你不认识我了?”于是,她又指点自己前生的衣服放在哪,鞋放在哪,与郑濂夫人生前的情况丝毫不差。郑濂觉的这事太怪异,当天又把她送回去了。但是听到看到的人到处传说此事,很快京城内无人不知了,就连皇宫内居住的人都知道了。
皇上因此特地召来郑濂询问,郑濂不敢隐瞒,如实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详细禀报给皇上。皇帝听后,竟命令他续再世之婚。郑濂急忙推辞说:“我们俩年龄相差太多,并且我的儿子都已经有了孙子,这样老夫少妻住在一块称呼恐怕有点太别扭。”皇上说:天命难违,等她长大后,你们再完婚,谁说不合适!女孩到了十多岁时,郑濂就奉旨与她结了婚,俩人伉俪如初。
我还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故事,这是一个修行人所看到的自己和现在丈夫的因缘关系。女主角是一个家庭条件不错的上班族,嫁给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的先生,而且在结婚后先生的表现让她越来越不满意,当她在心灰意冷以至于准备离婚的时候,她看到了自己和先生在历史上的因缘关系:
曾经某一世,女主角是一个小郡主,丈夫在那一世也是个女的,五十来岁,是小郡主贴身伺候的奶娘。在小郡主十岁左右时,她的家族遭到对手的攻击。一支敌军要来抓她,她知道如果落入敌军手中会生不如死,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她还在睡觉,就在懵懵懂懂之中被奶娘拖了起来逃命。奶娘很忠心,一直没有丢弃她,最后终于逃了出来。就在她们逃了出来之后,敌军也到了。
当时奶娘是在很危险的时刻救了她。所以这一世,她嫁给她的丈夫就是来报恩了,让他住她的房子,让她不由自主地下嫁给他做妻子,让他来驱使她,来报答他那世对她的救命之恩。
在前几年我还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两个人在历史上从战国时期的武将和美女、到东汉末年的吕布和貂蝉、又到了唐朝、宋朝的缘份,再到明末清初的吴三桂和陈圆圆,然后是清末民初的蔡锷和小凤仙,一直到****期间曾经有过八次未如愿的姻缘,这一生也就是他们的第九次相逢终于如愿以偿,喜结良缘的故事。
他们在以往的轮回转世中,一直都是彼此爱慕但又从未真正的成为夫妻,最后这一世终于修成正果。
还曾经看到过古书中的一个记载,说的是某家人的小男孩,在三两岁的时候得病死了,他的奶奶悲痛欲绝,不长时间之后也因为伤心过度而死,在他们的下一世,就是因为这样的缘份而结为夫妻。
夫妻之缘是人世间最好的缘份,所以在人的生命深处都会留下最强烈的印记和回忆,而且在以后的轮回转生中,曾经有过夫妻之缘的人往往还会再见面,尽管已经是各自有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关系,但是上天的安排总会很巧妙的让这些有缘人再次相遇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老话:见面即是缘,确实是这样的。
他们夫妻二人为什么遭雷打?
我们村上有两兄弟,因父早逝,由母亲背着要饭才算长大成人,成了家。但这两兄弟是附近有名的不孝之子,大逆不道之人。特别是老大,夫妻二人,更是人见人恨。他们不但不给老母饭吃,赶出门外,还常毒打老母,打得老人死去活来,谁劝都不听。最后,老母活活被折磨而死。
老母死后不久的一九四六年农历五月的一天中午,天下雷阵雨。兄弟俩又坐在堂屋的床上抽烟,老大的妻子在厨房洗碗。当大雨停了,人们都出来坐在门口乘凉。我那年刚十岁,和一群孩子在家门口玩耍,突然一声霹雳,只见比篮球稍大的一个火球落在他家门口,接着滚入他家中,只听一声巨响,一团烟雾从屋中升起,什么也不见。我们这些小孩子吓得个个趴在地上不敢动,只听到一些人大叫大喊:“金树家遭雷打了!”接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他家门口。这时烟雾散去,只见这家老二奇怪地跪在离他家十多米远的打麦场上,老大夫妻二人都被雷打死,一个死在堂屋,一个死在厨房。
乡亲们对他们夫妻被雷打死,个个拍手称快,都说:“这是不孝父母的必然下场,人不报,天报,真是恶有恶报。”
本文节选自邵伟华文章《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网络有广泛转载,本博转自地藏缘论坛,原文链接地址为:https://www.folou/thread-716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