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摆放

镣铐束缚

时间:2024-01-17 18:24:13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国家级特等奖作文《戴着镣铐的舞》,谈教育如此通透,哪像个少年

第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题目: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谈谈你对当前学校教育的看法。

小作者谈教育,辩证思维,说理通透。本文获奖,主要靠立意。

戴着镣铐的舞

我们身上背负着镣铐。

教育是为达到春风化雨、融会贯通的境界。塑造一个人时,它就在他的骨架上填补血肉,给他筚路蓝缕的勇气,给他玉汝于成的决心。“教”是为了成人、立人,而不仅仅是为升学、应试。走出象牙塔,也能求得新的海阔天空,才是谓“不需教”。

可横亘在我们眼前、难以撼动的是——标准答案。

在现行教育下,升学率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让我们只能看见终点,为迎合答案,陷入“为教而教”“为学而学”的窘境。数理化为了追求结果而疏忽了趣味,语文有了大框架的答题模板而忽略了对美的品味,英语常常流连于主谓宾从句等语法……我们在摘取高分的路上,不停地奔跑,不得喘息。

就这样,答题也成一种技能,这种可训练性其实是一种好事,换言之,它给了教学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多的机会。但是学生的作文居然也有了“套路”“公式”,为用格言而用格言,为深度而追求空洞堆砌的辞藻华章。于是,无数个不同性情的人,无数支不同的笔,有了差不多同一种风格的文字,文章透视出的性格又趋向扁形化,学生写起来没有兴致,老师也看出了审美疲劳,正像朱光潜先生曾批判的“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而我们,在今天,还戴着同样的枷锁。

那么我们的哈姆雷特呢?难道一千个之中,我们只选择了最接近标准答案的那个?

但真的是答案的错吗?也不尽然。事情到底没有两全之策。呼吁思想没有标准、灵感不能打分的同时,也得想想,如果没有人来给我们给出的回答一个丈量的标准,那么整个教育和选拔机制不是也要崩溃吗?标准虽然不能代替每个不同的人格,但它已经是大众的、尽可能合理的趋势。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可分割的体制下,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追求独立也确实不能脱离水平线。

尽管受着镣铐的束缚,我们仍然可以起舞。

社会不乏敲钟人,仍有人在为改变而发声,像是曾经的叶老。回忆那些钟声,也许我们可以多增加一些近代学术内容,给大家试错的可能;也许能把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复制一份到科研上,不让数学、科学的理论研究者被打上“无前途”的标签,成为时代的“伤心者”……

龙应台曾言台湾是它的病母,我想现行教育在某些角度于我们也是如此。它有着暗中的创伤,有时候,学生不再是一个一个的人,而成了上下浮动的百分比。但是,我们更不可否认的是,义务教育的普适性,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教育改革一直再进行,从没有止步,教材的变化,考试形式的改革,题型的调整,“新高考”的革新,等等,一切都是为了更好。

但不能就此止步。齐邦媛在《巨流河》中谈及国文课本向文学化的改革时,感慨“巨流河滚滚前流”。深邃的哑口海已填平了昨日的荒诞,但回溯昨天,仍不应该满足于今天,因为今天的教育,必将在明天走的更远。

戴着镣铐跳舞吧!我以为不管要改变什么,都要和它站在平齐的高度,才能看的更透彻,想改变教育,就要回归它本身。

今非昨,昨也非今,风雨不停,我们只管前行。

简评:

和很多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的人一样,小作者对当下的教育也有些许困惑。但她能透过现象思考本质,而不是只停留在无奈、抱怨的层面,这就让文章的立意有了一定的深度。

结尾部分,有淡淡的怅惘,有殷切的希望,有坚定的信念。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她从落笔的那一刻起,对后面要写什么怎么写,已成竹在胸。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