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提车吉日

梧桐叶落(梧桐叶落秋将暮解签)

时间:2023-12-30 02:20:29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梦华录》里神仙姐姐手不离扇,可不是为了凹造型

#梦华录#

最近《梦华录》很火。

这部剧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生活被搬上荧幕。开封位于东113°52′~115°02′,北纬34°12′~35°01′之间, 地处豫东平原,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

所以,《梦华录》里的小娘子手不离扇、手不离伞,绝对不是为了凹造型。

图源:《梦华录》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天气实在太热,毕竟开封极端最高温度可是到过42.9°C的。

也怪不得赵盼儿着急上火,“半遮面”茶坊,因为冰块供应不足,客流量大为减少的时候。

宋朝民间的冰块交易,大多被具有权贵后台的商人垄断。《梦华录》中的池衙内,就是东京城的官二代,被家族按了个贸易公司的总经理职位,垄断着东京城内十二行的货物交易,包括冰块的买卖。池衙内一声令下,东京城就没有商人敢卖冰块给“半遮面”茶坊了。

图源:《梦华录》

大暑天,在开封经营吃食,哪样都离不得冰块。

《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夜市......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不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直至三更。”

到了六月中下旬的杂市上,“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云、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通夕而罢。”

图源:《梦华录》

品类繁多的宋代冷饮,承包了宋朝古人的炎炎夏日:凉茶、雪泡梅花酒、酸梅汤、木瓜汁、冰镇荔枝。

宋代的冷饮,统称“凉水”,细分下去,冷饮家族又分为四大分支:果汁、凉茶、酒、汤饮。

《荔枝歌·粤犬吠雪非差事》节选

宋 杨万里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古代消暑的法子可不仅经是做些冰饮冷食那么简单。从“凉屋”到“自雨亭”到“含凉殿”,人们努力通过营造居住环境来对抗气温变化带来的不适。

“凉屋”就是其中的一种,它通常建在活水边上,用水车把活水抽到屋顶,顺着屋檐流下来,周而往复,流水就会带走整个屋子的热量,这个水车叫做“扇车”,在抽动活水的同时,还能驱动屋里的风扇轮子转动,送出凉风,这种机械装置巧夺天工,堪称中国最古老的空调。

“凉屋”则起到空调房的作用。如果它刚好被修建在山脚下、流水边,直接利用山泉、瀑布、河流的重力势能,那么连卖苦力的仆人都省了,直接使用水流做功,既能降温,又能送风,还能成为一道水帘瀑布般的风景。

凉屋,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自雨亭”的规模比“凉屋”小些,但纳凉原理是相同的。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虽然这个自雨亭,没有利用河流、山泉、瀑布,而是用的自家的冷水储备,还得在屋顶装个水箱,才能制造出类似的效果,但能够制造使用这样的机械力,有效降温。

自雨亭,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唐玄宗时期发明了大规模的“中央空调”房,就是著名的“含凉殿”。

大明宫“含凉殿”一项大规模避暑建筑体系,在结构设计上,尽可能地阻隔了阳光直射入室,从而保持了室内的阴凉。

机械化装置是“含凉殿”媲美中央空调的关键,与现在电力广泛的运用不同,它的制冷设备是由水力驱动的。

“含凉殿”建筑内外都设置了许多水车,流水激起扇叶转动,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而且还把水引到天花板上再洒下来,其清凉自不必言。它的原理和凉屋、自雨亭类似,但规模更大,效果更好。

《唐语林·豪爽》记载 “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宋代就更发达了,他们的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

含凉殿,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帝王家有“含凉殿”,百姓家有“空调井”。这种“空调井”在徽州的西递古镇至今仍可见到。

在室内的地下,挖出一个深坑,然后盖上一块有孔的石头板。人往这块中间有通气孔的方石板上一站,你就能感受到一股股沁凉的空气冒出来。

其实在石板之下,是个一两米见方的空间,有效利用常年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空气形成温差对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房间保持凉爽。

空调井,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除了在住所下功夫,古人也有很多降暑神器:

· 服装

“竹衣”是用细竹管,穿结而成,能够起到透气和清凉作用,还能够隔绝汗水透出,防止穿在最外层的珍贵丝织绸缎袍服,因浸汗而褪色和变形。它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和考究,制作成本很高。

竹衣,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最早在唐朝,出现了用竹子作原料织成的布。

元代出现了最早的竹衣,元散曲作家乔吉有一部作品叫《竹衫儿》,里面就形象地描述了竹汗衫的制作过程。“并刀剪龙须为寸,玉丝穿龟背成文,襟袖清凉不沾尘。汗香晴带雨,肩瘦冷搜云,是玲珑剔透人。浃背全无暑汗,曲肱时印新瘢,衬荷花落魄壮怀宽。挹风香双袖细,披野色一襟团,满身儿窥豹管。”

· 日用品

“竹夫人”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一物品。

谜底就是“竹夫人” 。竹夫人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取凉用品,用竹子制成,长度在一米左右,中间镂空,四周有竹编网眼。在炎热的夏夜,抱着竹夫人睡,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竹夫人,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有一段关于竹夫人的趣闻。某日,苏东坡问一个和尚:“你有妻子吗?”和尚笑着说:“有啊,有两个。”苏东坡大吃一惊:“你一个和尚,怎么能够有妻子呢,还一下有两个?”和尚笑眯眯地解释道:“我夏天拥抱'竹夫人’,冬日怀揣'汤婆子’。”苏东坡听后恍然大悟,然后两人开怀大笑。

“七轮扇”

在古代酷热的夏天,一把蒲扇一盏青灯就能度过一个漫长的夜晚。为了纳凉,古人甚至发明了一种“七轮扇”。这种扇子巨大无比,以机轮运转。

七轮扇,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西京杂记》记载:“ 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长安城内一个叫丁缓的人,发明了七轮扇,每个轮片一丈长,一个人运作,满屋里都是凉风,甚至冷得让人直打寒颤,比现在的空调还管用。不过,毕竟只是人力的,苦了一个人,清凉了一屋子人。

“冰床”

古人很早就在夏季用冰,通过冰来降温消暑。由于古代制冰不易,一般来说是皇家专用。民间比较简单粗暴的就是冬季藏冰,夏天享受,挖个藏冰室,把冰块儿都储藏起来,留着夏天用。

《庄子》有:"叶公子高问孔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左传》载:"申叔豫夏日以冰为床,穿皮衣躺在冰室的冰床之上。"《吴越春秋》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

冰床,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冰鉴”

先秦时,各诸侯国君开始储冰,同时出现盛放冰块的器物冰鉴。《诗经·七月》中“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的就是此事。

冰鉴,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冰鉴,除了具有冰箱的功能,还能当成空调使用:夹层放冰块,内层让它空着,然后把盖儿打开,丝丝冷气从冰鉴里冒出来。把冰鉴放在卧室的中央,或者在房间四个角各放一个体量较小的冰鉴,室温会很快降下来,堪称最原始的冰箱和冷气机。

暑天追剧,追出“北宋防暑降温小手册”,顾大人还是快些帮赵小娘子解决冰块供应吧,毕竟这天才刚刚热呢。

谁不想去“半遮面“去躲个懒,消个暑,一份果子,一杯茶饮,外加一曲琵琶妙音……

作者:小卫

图源:电视剧《梦华录》、图书《一只早飞千年的鸟:中国古代气象观测与测量科技》

《咄咄怪事》连载 名人传奇 (风送滕王阁的故事)作者/吴德珠

153.风送滕王阁的故事

众所周知的“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其中最著名的当推王勃。他有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曾经被主席引用来表达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两国之间的友情。

他的一篇《滕王阁序》更是为无数的文人交口称赞的旷世奇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篇奇文还与神仙有关系哩!

王勃,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隋朝末期大儒王通的孙子。王勃小时候聪明好学,9岁读颜师古注《汉书》,撰《指瑕》十卷以挞其失,被誉为神童。

他通贯九经,诗书满腹。王勃写文章,开始先磨墨数升,磨墨困倦了用被蒙头睡觉,醒来后挥笔成篇,不易一字。其实,他睡觉是假,打腹稿是真。

王勃13岁时常随母舅游江湖。有一天,他从金陵坐船到九江,经过马当山下,忽然江里风涛乱滚,水响翻空,船一会儿随浪峰腾空,一会儿跌落浪谷,满船的人都很惊恐,唯有王勃像没有事情一样,毫无惧色,朗朗读书。船上人说:“我们眼看快要没命了,你为何还在读书,一点都不害怕?”王勃笑了笑,说:“我当救一船人性命。”说完取纸笔,写诗一首:“唐圣非狂楚,江渊异汨罗。平生仗忠节,今日任风波。”写完,将诗投入水中,顿时风平浪静。满船夸赞王勃:“郎君奇才,几句诗文就感动了江神,要不然,我们都淹死在江里了。”不一会儿,泊船上岸,岸上就是马当山。

王勃上岸,一人独自闲游,走着走着,发现青影里,绿桧阴中有一座古庙。王勃向前一看,上面有朱红漆牌,上面写着:“敕赐中原水府行宫。”王勃仔细观赏了一番,取笔写诗于壁上,诗曰:“马当山下泊孤舟,岸侧芦花簇翠流。忽睹朱门斜半掩,层层瑞气锁清幽。”写罢,走进庙里焚香。

王勃焚香后,转身出庙,欣赏了一阵江里景色。正要上船,忽然看到江边一位老人坐在石头上。老人碧眼长眉,须发皆白,神清气爽。王勃见老人有仙风道骨,很惊异,连忙上前行作揖行礼。老人问:“你不是王勃吗?”王勃大吃一惊,在这他乡异地,无亲无故,老人怎么会认识我的呢?于是问道:“老人家,您怎么知道我姓王,名勃呢?”老人笑了笑,说:“我早就知道了。”老人叫王勃和他同坐,王勃再三谦让才坐在老人身边。老人说:“我听说你在船上作诗,救了一船之人,义理可嘉,况诗文又清奇,为何不求进取,身达青云之上,而困于家食,受此种旅况凄凉?”王勃说:“家寒窘迫,缺乏盘费,只好流落穷途,有失青云之望。”老人说:“不妨,来日重阳佳节,洪都阎府君要请人作《滕王阁记》。你有绝世之才,何不去献赋。这样既可以获资财数千,又能垂名后世。”王勃问:“这里离洪都有多远的路程?”老人说:“水路有700余里。”王勃说:“现在天已经晚了,只有一夜时间,怎么能赶到哪里呢?”老人说:“你上船,我用清风助你一帆,使你明天一早到达洪都。”王勃问:“敢问老人家,您是仙还是神?”老人说:“我就是中原水君,你刚才在山上看到的庙,就是我的香火。”王勃大惊,又拜道:“勃乃三尺孩童,一介寒儒,肉眼凡人,冒渎尊神,罪过,罪过。”老人说:“这是什么话,你到了洪都,如果得了润笔的金银,分一些给我不就得了。”

王勃说:“如果有所赠,怎么敢私自独有呢?”老人笑着说:“我和你说着玩儿的。”说话间,来了一只小船,老人叫王勃上船。才解缆张帆,忽然祥风缥缈,瑞气盘旋,红光照岸,紫雾笼堤。王勃心中惊异,回首看江岸,老人已经不知到哪里去了。只听得风声呼呼响,哗哗浪说话。帆开如鹏鸟展翅,舟去似银河星飞,眨眼如趋百里,回头若失千山,晨鸡未唱晓,漏鼓犹传声,已过潘阳,临江右。

这叫做:梧桐叶落秋将暮,行客归程去似云。谢得马当高着力,顺风航船到洪都。

天亮时,船已经到了洪都江边,王勃又惊又喜,当下吩咐船上人在这里等,他离船上岸入城,只见:洪都风景特繁华,旭日光照十万家。水绿山青花似景,连城带阁腾烟霞。

那天正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王勃一直走到帅府,阎都督果然大开盛宴,遍请江右名儒,士夫秀士,济济都在堂上。太守开筵命坐,酒果排列,佳肴满席,请各处来到的名儒,分尊卑而坐。与阎公对席的是新徐浓州牧学士宇文钧,也有赴任官,也有进士刘祥道、张禹锡等有身份的人。其他桌席,文词超绝,抱玉怀珠者一百余人,都是当世名儒。王勃是一个没有身份、不起眼的13岁孩童,谁都没有介意他,坐于座末。这些名流名儒谈笑风生,吟诗作对,显露胸中才学,吆五喝六,好不热闹。王勃听在耳内,知其佳拙,只是默不作声。人客都坐齐了,阎公起身一拱手,对诸儒说:“帝子旧阁,乃洪都绝景。所以相屈诸公至此,欲求大才,作一《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来,留万世佳名,使不失其胜迹。愿诸名士勿辞为幸!”说罢,就命左右穿红衣服的吏人,捧出笔砚纸到诸位名儒面前。

诸位名儒开始都满腹经纶,听了阎公的一番言词,头脑里顿时一片空白,看到笔砚纸仿佛看到了烫手的山芋,扎手的毛刺猬,不敢轻受,一个让一个,从上至下,却好轮到王勃。

王勃却不推辞,慨然受之。满座之人,这才注意王勃,原来是一个孩童,不认识。有人吃惊,有人为他担心,有人认为他是初生毛犊不怕虎,有人私下议论道:“这小子不知道是谁家的,怎么这么无理无知,不知道天高地厚!”这时阎公见王勃受了笔砚纸,心里也不高兴,就起身更衣,进了一个小厅。阎公嘴上不说,心里想:“我女婿吴子章乃长沙人,有冠世之才,今天邀诸儒作记,如果诸儒让过了,就让女婿作记,以光显门庭。哪来的小子,竟敢欺满堂名儒,分毫不相礼让!”想到这里,吩咐吏人,观其所作,依次报知。

一会儿,一吏报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一吏又报:“星分翼軫,地接衡庐。”阎公道:“此故事也。”又一吏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不语。又一吏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道:“此小子想与我相见也。”

又一吏报道:“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邦,宾主接东南之美。”阎公心中微微一动,想道:“此子之才,信亦可人。数吏分驰报句,阎公暗暗称奇。又一吏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听罢,不觉以手拍案几说:“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于是更衣复出至座前。宾主诸儒尽皆失色。阎公看着王勃说:“观子之文,乃天下奇才也!”要邀王勃上座。王勃谦辞说:“待俚语成篇,然后请教。”不一会儿,文章做成,呈上阎公。阎公看了大喜,于是命令左右吏人,从上至下,遍示诸儒,诸儒见了,一个个面如土色,不得不惊伏,不敢拟议一字。

阎公亲手携王勃之手,坐于左席,说:“帝子之阁,风流千古;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功也!吾当厚报。”阎公刚说到这里,忽有一个人离席而起,高声道:“是何三尺童稚,将先儒遗文,伪言自己新作,瞒昧左右,当以盗论,兀自洋洋得意耶!”王勃听了大惊。太守阎公抬头一看,正是女婿吴子章。

子章说:“此乃旧文,吾收之久矣!”阎公问:“何以知之?”子章说:“恐诸儒不信,吾试背一遍。”说罢,朗声背诵,无一字差错。满座诸儒顿时大惊失色,阎公也产生怀疑,众人犹豫不决,刷--众人一齐把目光投向王勃,王勃成了众矢之的。王勃面不改色心不跳,站起来,慢慢地说道:“观公之记问,不让杨修之学,子建之能,王平之阅市,张松之一览。”

吴子章说:“此乃先儒旧文,吾素背诵耳。”王勃又说:“公言先儒旧文,别有诗乎?”子章说:“无诗。”王勃于是离席,一拱手,问诸儒:“此文果新文旧文乎?后有诗八句,诸公莫有记之者否?”问之再三,无人回答。王勃说:“好,既然诸公皆默认无诗,勃不妨在《记》后续诗八句。于是提起笔来,拂纸如飞,有如宿构,其诗曰:“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呈上太守阎公并座间诸儒、吴子章看过。王勃问:“此新文旧文乎?”子章见了羞愧满面惶恐而退。王勃在写最后一句时,为了防备有人再起事端故意卖了一个关子,“空”字这个字没有写,阎公和诸儒们不解,问王勃所空是何字,王勃说:“空字,乃‘空’字也。”众人惊服不已。众宾一齐起身向阎公道:“王子之作性,令婿之记性,皆天下罕有,真可谓双壁矣!”阎公笑道:“诸公之言诚然也!”当下王勃与吴子章互相揖拜,互表钦敬之意,满座欢然,饮宴至暮方散。众宾散去后,阎公独留王勃共饮。

第二天,王勃告辞,阎公赐予五百缣及黄白酒器,共值千金,勃拜谢辞归。

阎公派左右相送下船,船上人解缆而行。当船行到马当山下,系船泊岸,王勃将阎公所赐金帛拿进庙中,陈列在中原水君塑像前,叩头称谢。起身发现壁上所题诗句,诗兴又发,又作诗一首:“好风一夜送轻舟,倏忽征帆达上流。深感神功知夙契,来生愿得伴清幽。”王勃没有想到,许下“伴清幽”之愿,后来果然应验。当下王勃题诗毕,步出南门,想买牲牢酒礼供奉中原水君。看岸边船已经不知去向,船上人也没有踪影。正在疑惑之间,忽然祥云瑞霭笼罩庙堂,香风起处,见一位老人坐在石矶上,正是中原水君。王勃上前纳头就拜,拜毕起身谢道:“蒙上圣助一帆之风,到达洪都,使勃获得厚利。勃当备牲牢酒礼到庙下,拜谢尊神,聊表心意,不知船家哪里去了。”老人听了,俯首大笑:“你刚才说供奉牲牢,何为牢也?吾闻小牢者羊,大牢者牛。礼曰: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我怎么能以一帆风,而受你厚谢呢!我水府向来以好生为德,杀生以祀,我不敢享也,更不必费你措置。刚才看到你在庙壁上的题诗,有伴我清幽之意,我非常高兴。但是你命数未终,凡限未绝,再等几年,我们再相会吧。”王勃听了稽首拜谢,说:“愿从尊命!然勃之寿算前程如何,您能告诉我吗?”老人说:“寿算者,阴府主之,不敢轻泄天机,而招阴祸。我说你日后的穷通倒不妨,我看你的身躯,神强而骨弱,气清体贏,加上你脑骨亏陷,目睛不全。虽有子建之才,高士之俊,终久不能大富大贵。你只要多做善事,自有天曹注福,穷通寿夭都不要当作一回事,切记,切记!”老人说完与王勃作别,。老人行了几步又走回来,对王勃说:“我有一件小事相托,你如果到了长芦之祠,当买些冥帛,替我烧了。”王勃问:“这是什么原因呀?”老人说:“过去我欠长芦神簿债未还,你可替我还一下。”王勃说:“不是勃不舍得替你还债,我刚才在庙里看见上圣殿上,金钱堆积如山,何不用它们还债呢?”老人说:“你不知道,殿上的钱,皆是贪利酷求之人,害物私心之辈,损人利己,克众成家。偶一过此,妄求非福,神不危而心自危之,所以求献于庙。此乃枉物,譬如我之赃矣,焉敢用哉!”原来如此,王勃再拜受教。老人的一番话使王勃如醍醐灌顶,心脑一新,为他后来任酹州参军成为清官打下了思想基础。当下,老人说完化清风而去。

王勃携金帛乘船离马当山,顺流而下,船行到长芦,忽然寒风大作,雪浪排空,群鸦绕船翻飞,噪声不绝。其鸦或歇桅橹,或落船头,船不能前进。满船人大惊失色,王勃也受惊不小,问船主:“这是什么地方?”船主说:“这是长芦地方。”王勃听了,连忙焚香默祷,等风息上岸,买金钱答还中原水君所欠债务。

祝毕,风平浪静,群鸦皆散。满船人欢喜不已。第二天,移船泊岸,王勃买金钱10万下船,到风起鸦噪处焚化,船才继续前行。后来罗隐到了此处,曾作诗一首:“江神有意怜才子,倏忽威灵助去程。一夕清风雷电疾,满碑佳句雪冰清。直教丽藻传千古,不但雄名动两京。不是明灵祐词客,洪都佳景绝无声。”

意思是神助当世大才子王勃赶到滕王阁写下《滕王阁记》才使得洪都府及佳景为世人知晓,否则将是虽然有宝地美景如同虚设,被淹没了,也就没有了为当代和后人传颂的王勃和《滕王阁记》。

王勃16岁那年,到海南探望其父,骑马往省,到了一个驿舍,想暂歇。刚要和驿吏说话,忽然听到驿堂上一人大喊:“王君,久不拜见,今日何由至此?”王勃闻言大惊,这里怎么会有人认识我?王勃上前看了看,似曾相识,却忘了姓名,想了半天也记不起来是谁。

那人说:“王君怎么忘了呢?昔日洪府相会,学士宇文钧也。”王勃大喜,整顿衣冠拜揖。宇邀王同坐叙话。宇说:“回想昔日洪府之乐,安知今日有海道之忧,岂不悲哉!”王勃问:“学士因何至此?”学士长叹一声,说:“钧累任教授,后越阙为右司谏官。唐天子欲征高丽,钧直谏,触犯龙颜,将钧迁于海岛。千里独行,方悲寂寞,何期旅邸幸喜得遇故人。某有《迁客》诗一首,为君诵之。‘万里为迁客,孤舟泛渺茫。湖田多种藕,海岛半收粮。愿遂归秦计,劳收辟瘴方。每思缄口者,帝德在君旁。’”王勃听罢,说:“有犯无隐,事君之礼。学士虽为迁客,直声播于千古矣!”说完,答诗一首:“食禄只忧贫,何名是直臣!能真为兴国,获罪岂惭人。海驿程程远,霜髯日日新。史官如下笔,应也泪沾巾。”当夜二人互相吟咏,到半夜才睡觉。

第二天,宇学士置酒招待王勃。第三天宇邀王勃同行,行程不远,下起雨来二人只好回到驿舍,海阔天空,谈诗论文,议论朝政国事,民俗风情。到第五天,天放晴了,二人同下海船,船开数日,到大洋深波之中,忽然狂风大作,巨浪接天,船在水中如一片竹叶随波逐流,忽上忽下,船上人惊恐万状,宇文钧心中大惊,叹道:“远谪海隅,不想雪上加霜,又遭风波,此实命也!”而王勃则镇定自若,讲他当年马当山遇风始末,与中原水君两次相遇的故事。王勃刚说完,却见波涛暂歇,风平浪静,船上人都很欢喜。这时忽然听到水上仙乐飘然而至,五色祥云从天而降,浮于水面,眼看来到船边,众人都很惊异。只见祥云影里,幢幡宝盖,绛节旌旗,锦衣对对,绣衭攒攒,花帽双双,朱衣簇簇,哗的一声两行摆开。前面有10几个人,都是仙娥玉女,仙衣灼灼,玉珮珊珊,最前面有一个青衣女童,手执碧符,大呼:“王勃,奉娘娘之命,特来招你!”王勃吃了一惊,问女童:“娘娘是何人也?”女童说:“乃掌管天下水籍文簿、上仙高贵玉女吴彩鸾便是。今于蓬莱方丈翠华居止,其内有马当山水君,举荐你文章贯古今,特来请你同往蓬莱方丈,作词文记,以表蓬莱之佳景,可速往,不可违娘娘之命!”王勃说:“我与君人神异途,焉有相招之说?我听说生死分定于天,寿算乃阴府所主,岂有玉女招我作文,何召之有?我决不从召!”女童说:“君如果不去,中原水君必然亲自到来。”女童刚说完,只见一朵乌云自东南方而来,到了船边从空堕下,水面上出现一个神人,头戴黄罗包巾,身穿百花绣袍,手仗除妖七星剑,高声大叫:“王勃,吾奉蓬莱仙女敕,召汝作文词,何不往也?况且中原水君也在蓬莱赴会,今众仙等之久矣!你也有仙骨之分,昔曾在庙里题诗,愿伴清幽,难道忘了吗?”王勃听了回想,马当山中原水君曾言日后遇于海岛,岂非前定乎?想到这里,说道:“愿从命矣!”神人听说,召鬼卒牵马来到船边。王勃很欢喜,忘了是大海深渊,以为是平地,回身与学士及满船人作别,出舱往水面攀鞍上马。顿时乌云惨惨,黑雾漫漫,云霄隐隐,满船之人和宇文钧学士无不惊骇。

回头看王勃,已经不在船上。须臾,雾散云收,风息浪静。船上其他人都平安无事。

另有一说,王勃和宇文钧同船行到南海,因狂风大作,巨浪拍天,受惊吓,翻出船舱淹死。王勃死后,每逢阴风怒号,霪雨霏霏,日星隐耀,便在南海海面上吟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声音不知道是喜是悲,有一位渔人常年在海里捕鱼,听这两句话耳朵都听出老茧来了,很烦。有一天,风萧萧,雨蒙蒙,海面上又传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吟唱,渔人听到了,大声说:“你老唱这两句干什么,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看这两句诗文太罗嗦,我替你改一改:‘霞骛齐飞,水天一色’,这样不是更简练吗!难道后人就再写不出好文章来了?”渔人说完,海面上就只有浪涛之声了。

后来,有人评价:渔人是一位炼句的高手,属于缩句的修辞格,文词虽然简练了,但是失去了具体性,缺乏明丽的色彩。

据说,当年令阎公拍案叫绝的这两句话,是王勃得益于天时、地利和鸟助。

王勃作《记》时,西天正好泛起晚霞,恰好有一只野鸭子迎霞而飞,而朵朵晚霞又似在飞,滕王阁就在江边,王勃见景生情,生情成文,便有了使阎公和众文儒吃惊的绝妙佳句。

吴德珠,盐城射阳人,大专学历,市作协会员,种过地,当过兵,教过书,业余写过新闻,教学论文,小小说,诗和散文等在电台,报纸,刊物上发表,编著《咄咄怪事》一书岀版。

主编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联墨双修副总编;《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今日头条》认证编辑。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2022年10月荣获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三等奖,有百余篇散文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三千余首;配音秀达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