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派武术中,咏春拳的发展最为迅猛。特别是在《李小龙传奇》《叶问》等武侠电影上映后,更是让咏春拳家喻户晓,一时成为武学爱好者的习武首选,咏春拳的弟子更是遍布海内外。其实,除了叶问和李小龙,还有一个让咏春拳发扬光大的重要人物就是梁赞,他被称为“咏春拳王”,可惜我们对他不是太熟悉。那么,梁赞是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有多厉害呢?
梁赞生于道光六年,是鹤山古劳人。他的父亲是赞生堂中医馆的掌柜,靠着祖传的医术,在店中坐堂行医,是远近闻名的中医名家。
出身于中医世家的梁赞从小就聪颖,老师教他诵读的诗文,他往往读个几遍就能流利背诵。吟诗作对这些,他都能做得有模有样。因此连老师都对他多有夸赞,认为他将来必能成大器。
不过,父亲并不打算让梁赞通过读书光耀门楣,毕竟中医馆和祖传的医术都需要有人继承,认为梁赞的未来一定是做一名中医。所以父亲经常在行医的时候,带着梁赞,为的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的医术。
除了读书和跟着父亲学医,梁赞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那就是特别喜欢武术。在父亲看来,习武是个好事,毕竟当时处于乱世之中,中医馆经常要穿省过县去购买药材,如果会些武功,在路上也相对安全。所以父亲很支持他习武,并且花重金广聘名师来教他各门武功。
父亲病逝后,在中医上已经学有所成的梁赞接替了父亲的生意,继续坐堂行医。
不过梁赞并没有因为事业,就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此时的他,已经学了不少功夫。但是他知道,武术博大精深,唯有不断深造,才能达到武学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总让家人朋友帮他打听武术名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友人的介绍下,梁赞结识了黄华宝和梁二姊。
黄华宝的身份是粤剧武生,但他早年便得咏春拳传人梁桂兰的真传,练得一身好武艺。
梁二姊本在红船任职。所谓“红船”,相当于现在的救生船,主要的工作就是海上救难。梁二姊还是洪门弟子,少林至善大师的徒弟,所学的六点半棍法所向披靡。
黄华宝与梁二姊因武相识,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探讨武术奥义,武术精进的同时,两人也都是南武林界无人不知的高手。
梁赞久闻大名,后来在友人梁佳的引荐下才得以认识,礼聘黄华宝与梁二姊到佛山传技。由于他态度诚恳,再加上他不光很有武学天赋,而且还异常刻苦,因此黄梁二人都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于是把咏春拳与六点半棍法都传授给他,并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指导。
待梁赞学有所成后,黄华宝与梁二姊在告别之前,这才将真实身份告诉他。原来,黄华宝是广东三合会头领之一。早在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便联合上千人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在两广之间进行反抗满清的活动。随后,黄华宝希望学有所成的梁赞能在佛山开馆授徒,并从中培养人才,以扩大反抗满清的队伍。
光绪年间,梁赞将咏春拳和六点半棍法重新进行了梳理,并开始在赞生堂收徒授拳。
很多武术派别在选徒弟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矩,这也让很多武功成了秘不外传的儿女防身术。但一心想推广咏春拳的梁赞,并没有只把这套拳术传给亲儿女们,他反而鼓励好武之人来学习咏春拳。
在梁赞教拳的时候,有个叫陈华顺的人,每天都趴在赞生堂门外跟着偷师学艺。梁赞不以为恼,反而被他数月里风雨无阻来偷学技艺的精神打动。再加上陈华顺身高1.9米多,高大魁梧,行动十分敏捷。习武多年的梁赞凭着经验,认定他是个习武奇才,因此破格收他为徒,还亲授拳法和棍法。得到衣钵真传的陈华顺,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宗师。
梁赞由于武艺高强,又常惩恶扬善,在地方上以行侠仗义而名声在外,因此人人都尊他为“佛山赞先生”。此外,他高强的武艺又引得不少武林高手来找他比武,尽管比武的次数很多,可他从无败绩,因此他在武林中影响深远,有“咏春拳王”的美称。
在梁赞习得咏春拳后,为了能博取名家之长,他曾在赞生堂门前挂了一根单头木棍,并在木棍旁侧写道:“如有人愿作友谊式交换武技及棍法,十分欢迎。倘有人将我手棍击落,赏纹银五十两,能将我打败,赏纹银一百两,若不能取胜,无任何附加条件,可以自由离去。”
然而,梁赞这根木棍挂了三年,却无人问津。原来武林各派都深知梁赞武功高强,因此谁都不愿冒险与他一搏。不过到第四年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找上门来了。
这个年轻人叫黄飞龙,是四川人。他的父亲黄锦勋是峨眉派嫡传弟子,除了一身绝技外,盘龙棍法更是笑傲江湖。黄飞龙自幼便跟父亲习武,在父亲严厉的教导下,黄飞龙不光学得了父亲的毕生绝学,而且他还四处拜师学艺,因此在他来找梁赞的时候,已经满身本领了。
其实,黄飞龙来的时候,那块写着字的长红,早已被梁赞收了起来,倒是那根单头棍还挂在门口作为招牌。但黄飞龙也有他的心思,他知道只要打败了梁赞,他就能名扬千里,同时他亦能在佛山开馆授徒,所以不管梁赞如何谦虚,他都铁了心一定要和梁梁比武。
梁赞本来也喜欢以武会友,所以在黄飞龙的坚持下,他也不再推辞,比武过程中,两人你来我往,各尽绝技,打得十分精彩。不过黄飞龙虽说一身绝技,但还是武功略逊一筹,最终他的棍被梁赞挑落在地,这一场比武才算结束。
自恃武功高强的黄飞龙在这之前,在江湖行走,尚未栽过跟头,尽管梁赞一再客气表示是切磋武艺,可是他仍面有不服,迟迟不肯离去。
梁赞一向是个不愿和人有过节的人,为了让黄飞龙心服口服,他又施展内功,将七枚山榄,钉入茶台脚下,然后执棍连演七度手法,将这七枚山榄的榄核都点得粉碎,而茶台却纹丝不动。
黄飞龙是个武术行家,他一眼就看出梁赞这几棍的厉害,他清楚这几棍若是打到人身上,外表毫无破绽,但内伤极重,根本无药可救。
这下,黄飞龙才知道自己还是太年轻,完全不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立刻拜倒在地,给梁赞拱手作揖,而梁赞也赶紧把他扶了起来,两人从此成了忘年交。
和梁赞比武的人形形,这其中亦少不了恶霸流氓。
比如在沙坪北街口,由于是深港澳的枢纽码头,因此那里常年有流氓地痞盘踞。只要有船靠岸,他们就围上去收码头费。此外他们还强逼商铺、茶楼、饭馆等交保护费。甚至逢年过节,他们还在码头上公然收节礼。如果不给,就会遭到一顿毒打。他们又十分下作,对那些不肯交节礼的商户,在半夜往别人店门口摆死尸。总之,他们无恶不作,引得大家对他们是恨到咬牙切齿。
不堪其扰的商户们,决定找有大侠之风的梁赞替他们惩治恶势力。梁赞听说后,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和他们一起定下了计策。
到了小年那天,流氓地痞又挨家挨户收岁晚钱。结果家家都不肯交,个个都说,他们已经得到梁赞武馆的保护了,要是不服,可以找梁赞公开比武。
一分钱没收到的地痞流氓,知道回去没法交差,于是又像从前一样,想毒打商户。结果不待他们挥拳,只见从店里出来一个人,几脚就把那几个地痞流氓踢到了街上,这个人正是梁赞。
黑社会头领也是一个很会些拳脚功夫的人,他当然不甘心失去沙坪这一块地盘,所以他同意与梁赞公开比武。但他哪是梁赞的对手,不过一招,他便被掼倒在地。老百姓们见了无不高声叫好。自那以后,黑社会头领和那帮地痞流氓,再也不敢在码头上撒野了。码头商户们仰慕梁赞的武艺,于是共同出资在沙坪建立了一所“梁赞练武馆”,并由梁赞的弟子来做武师。水手、苦力、店员等都可以免费到武馆习武。
江湖上关于梁赞的传说实在是太多了,而梁赞也因此威名远扬。不过,由于咏春拳入门很难,再加上梁赞对徒弟的品德非常注重,因此真正想要学得咏春拳和六点半棍法,那得经过他很长时间的考察。所以大多数人学的,都是最基本的拳法和棍法,真正得他真传的,只有他的儿子梁壁和徒弟陈华顺、陈桂等寥寥几人。
不过,陈华顺收了个好徒弟叶问,而叶问又收了个好徒弟李小龙。经过几代传人的努力,咏春拳在南派武功中,已经成了民间习武爱好者最想练习的武功之一,所以咏春拳武馆在全球范围内相继开花,而这些武馆也满足了更多习武爱好者。
因此,人们说到咏春拳的起源时,就有了“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传于叶问,盛于梁挺”的说法。
各位好,今天有点忙,写不了新稿子了,修改、补发一篇压箱底的旧文吧。
为什么“同文同种”的他们一直那么不对付。
1
乌克兰的故事,可以从一幅名画开始。
懂一点艺术史的人,大约都对俄罗斯大画家列宾的一幅名画有印象。画的名字叫《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该画讲述的故事是,17世纪中期土耳其苏丹致信游荡于乌克兰地区的查波罗什人,要求他们臣服于土耳其帝国。热爱自由的查波罗什人对此嗤之以鼻,于是围在一起嘻嘻哈哈地给苏丹写了回信,信中对高傲的苏丹极尽辱骂之能事。
据说,列宾对这幅画非常满意,画完以后立刻写信向朋友夸耀,说这幅画反映了“我们俄罗斯民族最能干的那些人”热爱自由、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
不过,身为俄罗斯国宝级的大画家,列宾其实犯了一个错误,他花费整整十七年时光画好的这幅“爱国主义巨作”中,其实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这些人其实是乌克兰人的祖先。
在古斯拉夫语中,乌克兰这个词是“边疆土地”,而从地理上说,这个地方也的确地如其名,对周边任何一个强大的势力来说都属于边远地区。
历史上,从古罗马帝国开始算起,数个看似无远弗届的庞大帝国曾将其边境线画在乌克兰境内。
在公元9世纪,乌克兰难得壮了一回,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的共同祖、古罗斯人在这里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该国极盛时人口达到500多余万,疆界空前广阔,成了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
基辅罗斯的留里克王朝,王室血统据说来自北欧维京人。
但这个帝国很快就陷入,变成了18个小国家,并不久之后就被东来的“上帝之鞭”一勺烩了。
公元13世纪初,横扫亚洲大陆的蒙古大军一路进发来到东欧草原。公元1219年和1235年,蒙古人先后两次西征,击败了罗斯诸国的抵抗势力,率军指挥第二次西征的蒙古军统帅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就留在了被征服的钦察地区,建立了金帐汗国。
就像元代汉族人被分为“汉人、南人”一样。在金帐汗国几百年的奴役过程中。东斯拉夫民族按照受控的程度,逐渐分化为了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罗斯人三个族群。
后来金帐汗国衰弱,莫斯科大公国崛起,经过不断扩张兼并,兼并了特维尔公国、普斯科夫共和国、梁赞公国,到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到了彼得大帝时代,俄罗斯帝国正式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沙皇俄国。
此时,沙俄对乌克兰这片土地的感情,就变得特别微妙了。
想象一下,如果不把诞生于乌克兰的基辅罗斯认作自己历史的一部分,俄罗斯历史就只能从数百年后莫斯科公国从蒙古金帐汗国手中独立时算起了。那样的话,俄罗斯会让自己显得很像一个被“野蛮的亚洲人”所领养、后来独立的“准亚洲文明”——这是数百年来一直孜孜不倦一直想要证明自己是“老欧洲”的俄罗斯人所无法容忍的。
所以乌克兰这个亲,俄罗斯人觉得他们必须认,这个心态,跟今天今天的土耳其人梗着脖子硬说他们是古突厥人的后裔有点像——这事儿对大俄罗斯主义者来说关乎“民族法统”
2
但遗憾的是,在之后的几百年里,从金帐汗国那里独立并逐渐做大的俄罗斯,一直没有机会染指乌克兰这片他们认为自己祖先“龙兴”的土地。
这片土地当时被波兰所占据,而15-17世纪的波兰完全不是后来那个欧洲受气包的角色,它与立陶宛所建立的共主联邦,曾经一度是欧洲大陆上幅员最辽阔的教国家。
这个庞然大物,当时还很弱的沙俄当然惹不起。
但到了17世纪,俄罗斯的运气来了。
17世纪中期,居住在乌克兰境内的东斯拉夫人爆发了的旨在反对波兰统治的“乌克兰大起义”中。此次起义的领袖名叫赫梅利尼茨基,此公应该是宋江附体,明明手握十万骁勇善战的精兵、据有广阔的乌克兰领土,他觉得乌克兰的立国条件是不够的,于是整日纠结于抱周边哪个大国的粗腿。
考虑到起义本来就是造了西邻波兰的反,跟土耳其又是异教加宿敌,赫梅利尼茨基最终决定投靠一直号称是“自家兄弟”的俄罗斯。
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与“同文同种”的沙俄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协定》。
这份协定,据说现在在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中是必考内容,用以说明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之早,打断骨头连着筋。可是俄罗斯的历史学者们,对这份协定的具体条款却是讳莫如深的。
因为协定本身明确了诸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赫梅利尼茨基本来的意思,是想通过认俄罗斯这个大哥,今后好借沙皇的名号行走江湖,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应该是同盟关系——如果日后过得不爽了,还可以解约的。
然而,宋·赫梅利尼茨基·江先生,显然不是很了解沙俄那出名的“领土爱好者”的脾气。
条约签订后,沙俄就一直将该协定单方面解读为“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条约”。赫梅利尼茨基自己在之后沙俄的宣传中,一直被解读成了“俄罗斯民族英雄”。而《佩列亚斯拉夫协定》的签订,也被说成是“乌克兰回归俄罗斯大家庭”的历史事件,直到今天,还有俄罗斯人坚持此观点。
其实,在“合并”乌克兰后不久,乌克兰人很快就后悔了。
到了1658年,乌克兰起义军的新领袖尤里·涅米雷奇就与故主波兰签订了《加佳奇协定》,宣布乌克兰重归波兰-立陶宛王国。
公正地说,与那份后来被俄罗斯曲解的《佩列亚斯拉夫协定》相比,《加佳奇协定》让乌克兰具有了更大的自治权,但就像梁山好汉最终分成招安派和反招安派一样,哥萨克起义军为了跟谁走的问题爆发内讧,结果是双方最终以横穿乌克兰的第聂伯河为界,划江而治。东面跟了同文同种的沙俄帝国,西面则从了血缘关系虽然远些,但更“欧洲气”一些的波兰人。
这段历史,在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那本著名小说《火与剑》当中有过详细描写。
当然显克微支是完全站在波兰民族主义立场上去写这本书的,所以书中把赫梅利尼茨描写的十分不堪,乌克兰人都不觉得什么,却让俄罗斯人很愤怒——如果你有俄罗斯朋友,千万别当着他的面夸显克维支,犯忌讳。
总之这次分道扬镳在乌克兰历史上非常重要,时至今日,我们在看有关俄乌战争的新闻时,依然会听说乌克兰民族内其实分为两派:一派更欧洲,另一派更俄罗斯,而两派过去在地理上的分野,就是以第聂伯河为界的。
3
但后来的故事,了解一点欧洲史的人都知道——整个波兰都被沙俄会同普鲁士、奥地利一起瓜分了,就更别说乌克兰了。这个时期,俄罗斯人对乌克兰人的心态,就像列宾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所体现的那样:咱俩本来就同文同种,现在我又把你解放了,怎么样,你该认祖归宗,感谢我了吧?
但实际上乌克兰人估计是一点都不感谢俄罗斯人。不仅是今天,近代史上只要一有机会,乌克兰人就会抬杠。
你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面对德国凌厉的闪电战,85万苏军在乌克兰基辅方向上面临被合围的危险,朱可夫强烈建议斯大林立刻放弃基辅。但这个基于军事的正确建议,却被斯大林劈头盖脸的一顿训:“基辅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
斯大林同志说这话时,应该是忘了他其实是格鲁吉亚人,但被列宁认定患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病”的他一点都不觉得这违和,他反而坚持认为,主要由乌克兰人组成的西南方面战士们会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无比坚定的保卫基辅——这个俄罗斯与乌克兰共同的文化圣地。
但结果是,基辅战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85万苏军中有65万人几乎没怎么抵抗,成建制的走进德国战俘营了。而被俘的大量乌克兰士兵,转头就加入了德军,二战期间,有百万以上的乌克兰人在为轴心国效力——事实证明,乌克兰人心底里一点都不认俄罗斯这个大哥。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无论是沙俄时代,还是苏联时代,乌克兰民族觉得自己一点都没受到俄罗斯“兄弟般”的关爱。
沙俄时代俄罗斯贵族把乌克兰自耕农的土地夺走,强迫他们成为农奴的烂事儿就不说了。到了二战开打前夕,苏联刚刚在乌克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乌克兰大饥荒。
当时,斯大林为了加速完成苏联的工业化,给国家制定的总方针是用粮食换取机器,而这个粮食又主要从粮仓乌克兰出。于是在1932年-1933年,乌克兰的44个区都出现了惨绝人寰、饿殍遍地的大饥荒。
乌克兰大饥荒的死亡人数至今依然是个很具争议性的话题,俄罗斯方面认为乌克兰的死亡人数“只有”100-200万人,而西方历史研究者比较接受的数字是500万人左右,乌克兰研究者更认同的数字的是700万以上。
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甚至宣布,饥荒时期乌克兰“至少饿死了四分之一的民众,是一场有计划的种族灭绝”。那么按照推算,尤先科是在指控,俄罗斯人要为1000万乌克兰人的死亡负责。
而需要注意的是,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前的历次民调先显示,有这种历史认知的乌克兰人是在逐年增加,并最终占据其国内绝大多数的。甚至导致赫亲俄的梅利尼茨基已经不再被视为民族英雄——虽然他其实并不能为后来发生的历史负责。
说到这里你应该有点明白了。可能就像普京说的,俄罗斯人也许一直觉得乌克兰是他们的“兄弟之邦”,甚至两国应该就是一个国家,你就不应该分家单过才对。就算是闹矛盾,我们也是“兄弟”之间的“家庭矛盾”,外人不可以插手。
但乌克兰人怎么看待俄罗斯呢?
可能跟我们中国人看待日本有点像吧——你口口声声说与我们同文同种,是“兄弟之帮”。但结果,你却侵略我们、奴役我们、我们……
同文同种?兄弟之邦?苏卡不列!能给你好脸色就有鬼了。
所以,俄乌闹得今天这样不死不休,真不意外。
我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听金重远教授讲欧洲史。
金老先生早年就读于列宁格勒大学,俄语恨不得说的比中文还溜,后来回了复旦大学任教,是个读过万卷书也行过万里路的老教授。
我上学那会儿他已经退休不讲正课了,但偶尔还会回学校办些讲座。
有一次,在讲座间隙的时候,他给我们讲了一段亲身经历,说上世纪90年代初两德合并的时候他正在苏联。每天看电视就觉得苏联高层对东德的表态一天一个变,没个准。
于是他就去问一位跟他相熟的苏联外交官:你们对东德到底是什么态度啊?
结果那个苏联外交官发挥了战斗民族一贯的坦率,直接告诉他说:老兄,我跟你说实话吧,我们知道东德已经保不住了,想把它跟西方换个好价钱,可是西方对出价一直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表态就一天三个变么。其实就是没跟西方谈拢……
讲到这里,金教授顿了顿,然后发了一通感慨,他说:同学们,你们交朋友,一定要找靠谱的好人,你看当时的东德,找苏联这样的朋友,危难时刻,你在它眼中就是个待价而沽的商品,不仅要被卖,还被卖的这么屈辱……
我觉得,金教授的这番议论,一度错认过俄罗斯当大哥的乌克兰,一定是感同身受的吧——如果说这个民族的历史,只告诉了他们一件事,那无疑是:交友需谨慎,认一个总想当自己爹的大哥,这关系要是能处好了,那才怪呢。
全文完
说起咏春拳,大家都不陌生,《叶问》系列、《一代宗师》等影片让咏春拳走进了大众视野。
叶问、李小龙师徒的故事,更是在民间传为佳话。
不过,大众所认识的咏春拳,多半都是以叶问为代表的那一套拳,严格来说叫做佛山咏春拳,也叫正身咏春。
相对应的,很少有人知道咏春有两套拳,除了叶问打的那一套,另一套更为厉害,其叫做古劳咏春拳,也叫侧身(偏身)咏春。
这一套拳的创立者,就是咏春拳传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咏春拳王”——梁赞。
说起来,他还是叶问的师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咏春拳王”,和他所创立的古劳咏春拳。
咏春拳起源说到咏春拳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言。
为了满足大众喜闻乐见的猎奇心理,这些传言多少都带有一些江湖传奇的成分,流传下来好些不同的版本。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咏春拳是为了纪念其创始人严咏春而得名。
严咏春是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之女,根据叶问遗稿记载:
“时先师(严咏春)年已及笄,有当地恶霸,涎其姿色,恃势逼婚。父女二人日有忧色,为五枚师太所洞悉。因怜其遇,许以传技保身,使该土霸俟能除。咏春随五枚返山,日夕勤修苦练。技成乃约恶霸比武,卒将恶霸击倒。
自此五枚云游四方,临行殷殷诫以严守宗风,待婚后发扬武术,同佐反清复明大业。综合历史事实,咏春派拳术,实宗于五枚师太也。”
五枚师太是何许人也?按考据人士所说,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乃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
是否真有其人我们暂且不论,总之根据民间传言,说是清朝中期,朝廷忌惮少林一派的强盛,于是勾结寺僧,里应外合,放火烧了福建莆田南少林。
而五枚师太正是当时南少林的长老之一,寺院被烧之后,五枚师太出走到大凉山一带,才有了上述传授武艺给严咏春的故事。
五枚师太当时教给严咏春的拳术,是白鹤拳。
有一天,严咏春在山上自行练拳,偶然间看见一蛇一鹤相互搏击。蛇鹤施展各自的身形,攻守交错,争斗不息。
严咏春在一旁仔细观看,并默默记下双方的身形姿态和招式战术。
最后,这场搏击战以鹤击败了蛇而告终。
严咏春回去以后,悉心钻研,将蛇鹤双方的身形和战术加以变化,取长补短,融汇于自己所学的白鹤拳当中,自创出一套全新的拳法。
后来经过五枚师太的修正,拳技大成。
严咏春请五枚师太为此拳术命名,五枚师太就借严咏春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咏春拳”。
咏春拳的发展和梁赞其人师祖严咏春后来成了婚,将咏春拳传给了丈夫梁博涛。
两人没有子女,于是过继了梁博涛的侄子梁兰桂为子,传授其武艺。
梁兰桂长大以后,到了佛山,传艺于黄华宝。
黄华宝是“红船”中人,与梁二娣等人为伍。
机缘巧合,南少林的至善禅师当时也混迹于红船之中,与二人相识后,将南少林绝技六点半棍传给了梁二娣。
黄华宝和梁二娣相互切磋学习,各自取长补短,由此,佛山咏春一派基本成形。
佛山咏春(即正身咏春)以“小念头”(基础拳术)、“寻桥”(防守套路)、“标指”(进攻套路)为拳路,以六点半棍为长兵器,以双刀为短兵器,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拳术体系。
这个时候,我们的“咏春拳王”还是一名少年。
梁赞,又名梁德荣,生于道光六年(1826年),原籍广东鹤山古劳东便坊。
其父梁志,曾考取进士,后不愿沉浮于险恶官场,便辞官回乡,于佛山经营绸缎生意。
梁志虽然无心仕途,却仍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饱读诗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于是重金聘请教书先生在家乡古导儿子梁赞读书。
十多岁的梁赞少年心性,不爱读书,经常跑去看人家舞狮子、练功夫,时不时地在外面打架闹事、惹是生非。
教书先生责骂多次,无奈屡教不改,一气之下便收拾行李回佛山去了。梁志没有办法,只好把梁赞接到佛山,自己管教。
佛山这个地方,地处广州交通要道,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人民为了自保,一直以来就有习武防身的传统。
清朝中晚期,佛山手工业受到西洋货物的冲击,许多人纷纷失业,社会动荡不安,于是各行各业都争相聘请武师教授武功,导致当时的佛山武馆林立,习武者众多。
梁赞在这样的氛围里耳濡目染,自然一心想要学武。
可是父亲不同意,他就偷偷地跑去跟一些坊间师父学拳。
十六岁那年,梁赞跟着父亲回乡过年,路上遇到了劫匪,要抢夺父子俩随身挑担的财物。
梁志吓得手足无措,眼看着多年的积蓄就要付之东流。
这时候,只听见梁赞大喝一声,使出在坊间学到的招数,仅凭一条湿毛巾就打落了劫匪手里的刀,然后三两下把歹徒打得落荒而逃。
从这以后,梁志便改变了初衷,不再反对梁赞习武。
不仅不反对,他还重金聘请了名师来传授武功。梁赞先后学了洪家拳、刘家拳等,打下了扎实深厚的武学基础。
正所谓“同姓三分亲”,在梁赞十八岁的时候,由父亲(一说是“悦安社”拳师梁锡佳)引荐至红船梁二娣门下,学习咏春拳。
两年以后,梁二娣把能教的东西都教完了,又觉得梁赞是学武之才,就把梁赞引荐至黄华宝门下。
黄华宝本也是鹤山人,跟梁赞是同乡,于是悉心传授。
梁赞也果然是天赋异禀之才,深得其奥妙,武艺已入化境。
据梁赞遗著《咏春妙手》记载,黄华宝感念梁赞天赋过人,将来定能光大门户,于是就对梁赞说:“你师祖严咏春虽已老迈,但尚在人世,你愿随她学艺,更上一层楼吗?”
梁赞自然满心应允,于是跋山涉水,按照黄华宝给的地址找到了师祖严咏春。
梁赞说明了来意,严咏春要求梁赞留下学艺,三年内不许回广东。
梁赞答应了,于是随严咏春学艺,最终习得真传。
相传,这三年内,梁赞所修习的,正是后来由他创立的古劳咏春(侧身咏春)的对拆身法和內炼养气的功夫。
再后来,梁赞决意把师从梁二娣、黄华宝时候学到的南少林跌打医术学以致用,就在佛山筷子街开设了“赞生堂”药店,专治跌打损伤。
梁赞医术高明,享誉佛山。除了医术高超以外,梁赞的名望还来自于其精湛的武功,和路见不平仗义相助的秉性。
他本人也喜好交游,人缘极好,人们都亲切地叫他“佛山赞先生”。
光绪年间,梁赞在赞生堂内收徒教拳,将咏春拳发扬光大,被咏春门人推崇为一代宗师。
“咏春拳王”江湖上流传着关于梁赞的许多逸闻,虽未必见于史料记载,然而众说纷纭,不啻为一代咏春宗师的脚注。
梁赞威名远扬,并不是因为开馆授徒。
事实上,他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武馆,只是在其经营的“赞生堂”药店教授武功。
他的名声全来自于真拳实脚的比武,梁赞一生许多次与人比武,从无败绩,在武林中声名赫赫,被誉为“咏春拳王”。
相传有这么一个故事:梁赞为了能博取名家所长,曾经在赞生堂门前挂了一根木棍,旁边写道:
“如有人愿作友谊式交换武技及棍法,十分欢迎。倘有人将我手棍击落,赏纹银五十两,能将我打败,赏纹银一百两,若不能取胜,无任何附加条件,可以自由离去。”
然而,这一根木棍一挂就是三年。
原来,大家深知梁赞武艺超群,都不愿意自讨没趣。
到了第四年,来了一个年轻人。此人名叫黄飞龙,自幼跟随身为峨眉派嫡传弟子的父亲习武,学到了父亲的毕生绝学,一手盘龙棍法在江湖上也是赫赫有名。
黄飞龙来的时候,那张无人问津的字条早就被梁赞收起来了,只有那根木棍还挂在门口作为招牌。
黄飞龙也不为什么纹银而来,他知道只要打败了梁赞,自己就能名扬千里,也能在佛山开武馆收徒弟了。
所以不管梁赞怎么谦虚,他都坚持要跟梁赞一较高下。
这一场比武,两人各显绝技,打得十分精彩。
要说的话,黄飞龙此前走南闯北,与人比武也从来没有输过,算得上是武艺高超之人。
怎奈何毕竟还是梁赞技高一筹,招式间挑落了黄飞龙手上的棍子,这才结束了比试。
黄飞龙头一回栽了跟头,又懊恼又心有不甘,迟迟不肯离去。
梁赞呢,一向不愿意和人有过节,为了让黄飞龙心服口服,于是施展内力,将七枚山榄钉入茶台桌脚,然后操起手棍连演七度手法,将七枚山榄的榄核一一点得粉碎,茶台却纹丝未动。
黄飞龙也是个武学行家,一看这光景,心里清楚这一手武功极为高深。
这棍子要是打在人身上,从外表看不出异样,但其实内伤极重,根本无可救药。
他这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于是心悦诚服地拜倒在地。
梁赞也赶紧把他扶了起来,两人从此成为了忘年之交。
古劳咏春梁赞中年以后,时常回乡住上一段时日。
那时,他已经创出“三拳、三膀、三掌、二指、二桥”等技法,也就是后来侧身(偏身)咏春的要点。
而古劳咏春这个名称,其实是外乡人为了区分梁赞早期传授的佛山咏春,从而这样命名的。
对于侧身咏春拳的传播和发扬,功劳最大的要数王华三。
王华三是古劳龙溪西便坊人,因排行第三,故而人称王华三。
王华三跟随梁赞习武,相传有两个版本。
其一,王华三趁梁赞回乡教授武艺之时,欲拜梁赞为师,却遭到了拒绝。
但他意志坚定,自己做了一个木桩,整天苦练不止。有一次梁赞外出散步,见到此情此景,被其苦心打动。
梁赞又经过明察暗访,得知王华三乃是正直之人,于是收了他为徒。
其二,王华三初次拜师被拒绝之后,就每晚爬上围墙偷师。记得了招式,就偷偷到树林里练习。
几个月后,梁赞让人把王华三找来,对他说:“我早知道你偷学之事,现在把你学到的东西练给我看看吧。”
王华三没有办法,只好把偷学的功夫使出来。
梁赞看了,觉得他是个练武的人才,又看中了他勤奋苦学的坚持,于是正式收他为徒,重新纠正了他那些偷学来的手法。
最初,梁赞传授徒弟的都是正身拳,他的传人当中,梁照、梁光华、易英等人在学拳时,学的也都是正身拳那些套路,黏手对拆也都是一出一入的正身拆法。
后来,王华三加入,由于王华三身材矮小,体重只有九十多斤,在跟有七年洪家拳功底的易英对拆时,根本占不到便宜,一接手就被制住,动辄就被放出几米以外。
于是王华三找到师父,苦苦哀求,梁赞这才把看家本领传授给他。
梁赞根据王华三的身形,结合自己一生习武的经验,传授给他“以闪为进”的三角马及侧身马,发挥其体形特点,运用“上箝肘,下箝阳,吞吐浮沉短胜长”的身形步伐,形成了别出心裁的侧身咏春。
自此以后,王华三与师兄对拆,终于可以打成平手了。
梁赞传艺有一个准则,即“妙技不可不传(以免失传),又不可妄传,恐传歹人,滋生祸端。大姓、强族、暴戾横蛮之人不可传,小姓、弱族而品性纯良者才可传授。”
当时的古劳龙溪,古、劳、冯三姓是大姓,王姓等其他姓氏则为小姓。
最初,梁赞是反对把咏春拳传给古、劳等姓氏的,但后来由于各种姻亲关系,最终由王华三把咏春拳在古、劳、冯三姓中广泛传播开来。
王华三深得师父真传,在梁赞的八大弟子中境界最高,培养后人又不遗余力。
其中第一位传人林伯长还曾经担任过先生的贴身保镖,历经多次生死决斗。
最为惊险的一次,是遭到清廷杀手的追杀,林伯长背负先生跳过围墙,才得以虎口脱险。
结语咏春拳源起于五枚师太,由严咏春开创,经梁赞发扬光大。梁赞中晚年在家乡古劳创立并传授了侧身咏春,世人称之为古劳咏春。
而他早年在佛山教授的一脉弟子,又以陈华顺为代表,开枝散叶,广传后世。
陈华顺的弟子当中,就包括了如今妇孺皆知的叶问。后世有云:咏春拳“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咏春拳王、佛山赞先生,一代宗师梁赞,为咏春拳的完善与传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