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原文《哲学象形论的自然哲学应用:基于数学的科学之局限性(上)》第一篇第一章1.1]
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哲学”这个概念本身。然而,哲学到底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完全说清楚。不过,搞哲学的人最主要的特征倒是很清楚,那就是思考: 天上、地下,个人的、社会的,什么事情都能拿来想一想。
“哲学”(拉丁文philosophia,英文philosophy)这个概念起源自古希腊,是爱(philos)和智慧(sophia)两个概念的组合,通常解释为“爱智慧”的意思。它的中文意思“哲学”一词则是由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西周翻译过来的。
既然哲学主要活动是思考,那么我们不妨也思考一下“哲”字是什么意思。
“哲”字最早可考证到西周中期的铜器“史墙盘”,上面刻有:“渊哲康王”;《诗经.大雅.烝民》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后来引申为成语“明哲保身”;《尚书》曰:“知人则哲”;中文最早的词典《尔雅》 :“哲,智也”;中文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 :“哲,知也”。可见,“哲”确实有智慧的意思,而且似乎一般用来指大智慧。此外,相对于“智”“慧”二字,“哲”字在古文别是秦以后使用的频率不高,日本人西周用“哲”对应一门西方的专有学问,不容易混淆,确实非常适合。只是,只有“智慧”没有“爱”,philosophy的翻译难免是个缺憾。当然,既然是智慧,又有谁不爱呢?况且智慧是褒义词,暗含了爱的含义。
我们知道,中文是象形文字,字形结构本身就可能体现出字的意思。那么,“哲”字在字形结构上能否体现出智慧或爱的含义呢? “哲”字最早可追溯到金文。那时文字还未曾统一,金文的“哲”有多种写法,差异也很大。公认的是下面中的前两种写法[1]:
“哲”的古字显得比较复杂,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看相关的几个字——“木”、“手”和“折”。
“木”和“手”的演变分别为
“木”字从甲骨文至今,变化比较一致,字形意思清晰:一个树干上长两个向上的树杈,下面有两个向下生长的树根,由此,树干的上部就构成树的尖,树干的下部就成了树根的主树根。今字“木”只是把上面两侧的树枝拉平变成“一”而已。“木”的古字和树的形象非常相似,可以说是树最简单的简笔画。
“手”字就比较奇怪,因为这么重要的人体器官,竟然没有在甲骨文中找到对应的字。有的来源如象形字典认为,“手”字有甲骨文,和金文没什么两样。不过,由于其他来源上都没有提到“手”的甲骨文,姑且认为“手”没有甲骨文对应字。
从金文和小篆看, “手”和“木”的区别主要在于金文“手”的下面两个叉也是向上的,构成五指向上的形象——这和五个手指都朝一个方向是一致的。因为,通常用眼睛看手掌时,五个手指指向眼睛上方,即五指向上。此外,金文和小篆的“手”的中间一笔是弯折的,特别是中间一笔的上部分,故意写弯,似乎是想表明手是可以灵活摆动的。甚至在小篆之后至今,干脆把中间一笔的弯曲的部分单独写成一撇(“手”的头),再次加深强调弯曲摆动的含义。这一点明显有别于“木”字。
由此总结出,“木”和“手”的古字相对特点:
“木”:1)中间的笔画竖直;2)上面的两叉向上,下面的两叉向下。
“手”:1)中间的比划曲折,特别是上端;2)四个叉都向上。
再看看“折”字。“折”字的演变主要如下:
在小篆之前,“折”字明显都是分开或切开的意思——像是用斤(斧子)把一个东西切成两半,有的金文(例4)为了突出这两半,还特意在切开的两个端口处分别多加一横,强调切得平齐。《说文》 :“折,断也。”因而,“折”的意思非常直观,自古至今都是断开的意思。
唯一值得分辨的是,这个切开的东西(即“折”字的左侧),到底是“木”还是“手”。早期的文字看上去更像是切开“木”,而小篆之后,字的左侧就固定成了“手”。如果是“手”,那就是用斧子切开手。我们都知道,最早的中文现在只能考证到商朝的甲骨文,因而,假设商朝人发明了中文是可行的。而商朝的刑法残酷是公认的。那么,如果说商朝有一种把手切开的刑法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若这样理解“折”会有矛盾:“手”字没有在甲骨文中考证出来,至少非常不明显;如果被切开的是手,应该先发明“手”这个字,再发明“折”这个与“手”相关的的合成字,而甲骨文却缺少“手”字,这不应该;而且,把“手”切开这种刑法虽然惊悚而令人印象深刻,但手是劳动器官,奴隶没有手也不能干活,不能为奴隶主创造价值,也就失去了活着的价值,因而,与其切断一个奴隶的手,不如直接杀了更干脆,这种刑法简直多此一举。
“手”的中间一竖的是曲折的,这个特点在“折”的左侧完全体现不出。而早期的甲骨文中,左侧下部分的两个分叉有时是向下的,这符合被切开的“木”字的形象。因此,虽然这个被切开的东西的分叉大多时候都向上,从逻辑和事实两方面考虑,“折”的左侧绝不可能是“手”,那最接近的字只能是“木”。而斧子断木是古代劳动中普遍的行为,古人以此作为场景发明“折”字非常直观容易被记住。所以,“折”的意思可以确定为:用“斤”断“木”。
“折”字的本意既然是以“斤”断“木”,最终写法应该是“析”,为何后来左侧却变成了提手旁而成了“折”呢?这可能是字形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失误。或许是因为在“折”字的金文时期“木”字和“手”字并非有非常严格的区分。那个时候,“手”和“木”字实在太像了,甚至向前追溯到甲骨文时,“折”的断“木”有时也是像后来周朝金文中的“手”字断成两半的写法。假如商代真的没有发明“手”字,我们也可以想象,周朝人很容易从前人的“木”字中另行造出一个“手”字来。因而,虽然在早期“折”字的左侧在写法上类似于“手”字分两半,其实一直表示断开的“木”的含义。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与主题相关的“哲”字在字形上的含义。
现代的“哲”从小篆开始就是“折+口”的组合。而在小篆之前,“哲”字下面是几乎一直是“心”而不是“口”;此外,还有“目”即眼睛的参与;最早(西周中期)时还强调把某物(最左侧)分开,到后来最左侧消失了,分开的意思淡化了。最右侧是“斤”,即木柄石斧,表示用来砍伐东西,因而也有分化或分辨的意味。最上端可能是“手”或者“木”。到了小篆时,眼睛也消失了,“心”变成了“口”,左侧和上部分与“折”字完全相同,变成了“折+口”的组合。
“哲”整体的意思可能有两种:1.聚精会神地切开某物,主要强调“斤”的作用,“目”和“心”为辅;2.强调“目”和“心”的分辨力,特别是“心”的作用,“斤”在这里辅助表达“分辨”的意思。“哲”是用来赞美人的智慧的,显然第二个意思更符合。而“口”以说话的形式为“心”代言,到最后“心”的部分成了“口”也是可以理解的。
唯一有疑问的部分是最早上面部分是“木”还是“手”。如果是“木”,既然强调用“斤”分辨,为什么不像“折”那样分开?如果是“手”,那么“斤”在这里表示分辨,即通过人的“心”对手指的分辨,从而表示智慧初开,或者通过手拿过另一个东西(字形上没体现)到面前,用斤切开或分辨,都是比较合理的理解。但为什么不完全按当时“手”的写法即中间的一竖成弯曲状呢?此外,相对于“木”或“手”字,“哲”字上面部分,与通常金文“折”字左侧分开的两部分对接起来更接近。那么,这个部分是不是古人对“木”或“手”的误写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两个个相关字,“析”和“丰”的典型演变:
从“析”字看,古人从甲骨文、金文再到小篆一直有意维持着“木”字下面的两个叉向下写的习惯。而对于“丰”字,甲骨文和金文都强调中间一竖的下面要有一个点,这个点在小篆中用多出的一横来强调。
那么,在“哲”字被周朝发明以前,对于它上面的似“木”又似“手”的部分,周人有好几个字可以参考,“木”、“手”、“丰”——这三个字虽然相似但在写法上当时有着严格的区分。可是“哲”字的这个部分,如果说是“木”,下面的两个叉是向上的而不是向下,这就不是“木”;如果说是“手”,中间一竖太直了,而不是弯曲的,这就不是“手”;如果说是“丰”,又没有下面的一点,这就不是“丰”。或许周人有意没有按其中任何一个字的完整写法,而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抽象出共同的部分,造就了这样一个部分。由此,这个新造的部分与右侧的“斤”连在一起看,既像“折”又不是“折”、既像“析”又不是“析”。
这也解释了“哲”字的写法及演变为什么如此混乱且争议。后世还有三个“吉”或两个“吉”的组合写法。例3中的“哲”的上部分没有体现出“木”或“手”的含义,但也有在一条状物上画杠做区分的意味;而“吉”的组合更是完全颠覆了“哲”最早的构型。
如果说周人造“哲”字,有意取“木”“手”“丰”的共同特征而造了一个“三不像”,从而又根据“折”或“析”来造“哲”,他们为什么把事情搞得如此复杂呢?
我们知道,周人的“哲”最早是用来称呼赞美周王(“渊哲康王”的康王即周康王)的,不是随便能拿来用于一般人的。如果当时“哲”字被造出来,是为了称颂天子的丰功伟绩,以表达对天子超越凡俗的智慧之赞叹的话,那么这种称颂可要得非常了得才行,字即要造得漂亮又要有内涵,才拿得出手。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赞美周康王的“哲”字是怎么写的。
这个“哲”字强调眼睛和心的作用,心代表思维能力,眼睛代表洞察力,在眼睛和心的左侧有个趋向断开的两笔,可能是表示眼睛和心的分辨能力。“哲”字头上的“三不像”部分与右侧的“斤”合起来,既像“折”又像“析”。“折”表示断开,而在这里这个“三不像”相当于“折”字左侧被断开的部分重新被接上或者没有分开,可以是折而不断,也就可以表示分辨得意思,暗示这个人有判断力,甚至还暗含了“折”开后重新连接的重塑之力。而“析”字在《说文》中的解释是“破木也”,也就是砍断树木,表示有披荆斩棘,开疆拓土之能力的含义。此外,“析”字还像是“折”的前奏,“折”是砍断树木,“析”则包含了砍断之前的准备,这可能也是后来析字很快就演变出了分析之意的原因。如果把这个意思包含进去,和似“折”而非“折”字表示的判断力以及眼睛的分辨能力一起,就可以表示出明辨是非,善于裁决之意。
“哲”字头上的“三不像”,如果看成是“手”,可以表示拿到眼前看,也就是亲眼看看,表达出身体力行的意思;如果看成“丰”字,则可以意味着“哲”的品质可以带来丰收,这正好是智慧所被期望达到的效果,因此“哲”就有了智慧的含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哲”字通过“目”及其左侧的分开得两笔、似“折”和似“析”部分,至少有三处表达出判断、分析的含义。而“三不像”部分与“斤”字一起暗含的重塑重整之意,与“丰”表示的丰收之意,综合起来可以表示出挽回破碎局面,开疆拓土,获得丰收和业绩的含义。这样一来,哲字的这个金文既有分析分辨之意,又有整合综合之意。分而又不分。分与不分,可因情况而定:需要分析时分析,可以明辨事理;需要不分时综合,整合资源、统一调度,获得丰收和成就。这恰恰是智慧该有的或者说希望被赋予的能力。
我们知道,西方的思维主要有演绎、归纳两种。演绎即逻辑推理,归纳即综合抽象。演绎的前提是先要分析分辨,分清哪个是大前提哪个是小前提;归纳的前提要先要有综合,再从事物的综合中抽象出一般特性。对智慧而言,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是不可或缺。根据以上分析,“哲”字在造字之初,在字形上已经有了对心灵的这两种能力的体现,把它与philosophy对应,确实是非常适合的。代表理性的演绎能力与代表经验的归纳法,在哲学的历史上经常是冲突而难于调节的。西方古代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争,近代有理性派和经验派的冲突,现代有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分歧。如果一个人能够同时驾驭两种思维,使二者和谐相处,说他具有了“哲”品质,却也不为过。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中文的“哲”字的构型不仅体现出了智慧,而且是大智慧。
这样,我们从字形的角度就总结出中文“哲”的含义:同时包含了分析和综合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智慧的思维品质,懂得如何根据情况适时地从中选择从而能够合理驾驭这两种思维方式。
日本人西周能从中文的历史长河中挖掘出这么个字来对应西方的philosophy,并在一百多年来经受住历史的检验,还是很了不起的。当然,“哲”字后来的演化越来越趋于简单,最终成了“手+斤+口”的组合,意思也模糊了,甚至还出现了从字形上看完全不着边际的双(或三)“吉”的写法,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按照从史墙盘的这个经典的哲字结构来合理地简化这个重要的字,我个人更希望用 “心”字、“斤”字和“丰”字去一横的结构来构造,其效果如下:
在这里,“心”字表示的心灵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观察结果的归宿,“斤”开启分析之意,而“丰”字去一横的结构算是综合了上述木、手、丰三个字的含义——与“斤”字一起既代表了演绎之分析又有综合之归纳,并且这个结构在中文中几乎不用,也可以彰显代表智慧的哲字的特殊性。如此一来,这个新构造的字就能体现上述分析所得到的哲字的核心内涵了。
[注释]
1. 本书中的汉字字形及解读主要参考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資訊科學研究所共同开发的网站“小學堂字形演變”和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网站“漢語多功能字庫”。全书中汉字字形的图片如无特殊说明外,均来自“小學堂字形演變”。
哲学象形论的自然哲学应用:基于数学的科学之局限性(上册)【全本_书评_在线阅读】-当当云阅读
哲学象形论的自然哲学应用:基于数学的科学之局限性(上册)-费息明-微信读书
《哲学象形论的自然哲学应用:基于数学的科学之局限性(上册)【用比物理学更物理的思维方式,重新“理解”微广世界的物理景观。】》 费息明 书评 简介 电子书下载 Kindle电子书
《哲学象形论的自然哲学应用:基于数学的科学之局限性(上册)》(费息明)电子书下载、在线阅读、内容简介、评论 – 京东电子书频道
Amazon
一课一小结,基础更牢固。
我是思思老师,点击上方的“关注”,每天为你分享小学语文知识,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一、会写字组词
唤 huàn(唤醒、叫唤、呼唤) 纪jì(世纪、纪念、纪年)
技 jì(技艺、技术、) 改 gǎi(改正、修改、改变)
程 chéng(程度、日程、方程) 超chāo (超过、超越、超额)
亿 yì(亿万、百亿、十亿) 核hé(核能、核心、核潜艇)
奥ào(深奥、奥妙、奥运会) 益 yì(益处、益鸟、日益增长)
联lián (联系、联合、联结) 质 zhì(物质、体质、本质)
哲zhé(哲理、哲人、哲学) 任rèn(任何、任凭、担任)
善 shàn(改善、善心、善良)
二、会认字
获huò(获得、荣获、收获)赖lài(依赖、无赖、抵赖)
潜qián(潜入、潜力、潜水艇)索suō(探索、收索、思索)舶bó(船舶、巨舶、舶来品)兰lán(兰花、木兰、吊兰)
三、多音字
便 biàn(方便)pián(大腹便便) 晕 yūn(头晕)yùn(红晕)
奇qí(奇怪)jī(奇数) 任rèn(任性)rén (任丘)
悄qiāo(静悄悄)qiǎo(悄无声息) 核hé(核心)hú(梨核儿)
的dí(的确)dì(目的)dī(的士)de(我的)
持续分享小学语数学习资料,点赞+关注,下次找资料不迷路。
在文言文里,当一个动词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时,这个动词便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的翻译一般为“动词+的+名词”或“动词+名词”或换一个相应的名词。在下列条件下,动词活用为名词:
(一)动词充当主语,必活用为名词。因为动词不能充当主语,只有名词、名词短语、代词才可充当主语。例如:
(1)传(chuán)不习乎?(《论语·学而》)——(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一屠晚归。(蒲松龄《狼》)——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3)吾射不亦精乎?(欧阳修《卖油翁》)——我的射术不也是很高明的吗?(也可以说,动词“射”受定语“吾”的限制,活用为名词:箭术,射箭的本领。形容词“精”用在副词“不亦”后面,活用为动词:精通,高超)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由此看来,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然而却有人不采用;由此看来,有可以躲避祸害的方法,然而却有人不采纳。
(5)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现在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了,但魏国的救兵却未到达。(动词“救”充当“至”的主语,活用为名词。旦暮,时间名词活用为状语)
(6)视为(wèi)止,行为(wèi)迟。(《庖丁解牛》)——视线(或“目光”))因为它集中,行动因为它迟缓。(为,介词,因为,其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族”)
(二)动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必活用为名词。因为动词不能充当宾语,只有名词、名词短语、代词才可充当宾语。例如: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大国是难以推测(虚实)的,怕有伏兵在那里。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鸿门宴》)——第二天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骑,一人一马)
(4)谷与鱼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即“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了。(动词“生”“死”分别作动词“养”“丧”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胜,尽。)
(5)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贾谊《过秦论》)——追逐逃跑的败兵,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成河的血能使大盾牌漂浮。(动词“亡”“北”分别作动词“追”“逐”的宾语,活用为名词:逃亡的军队,溃败的军队。伏、漂,动词使动用法)
(6)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幼儿满室,米缸里没有余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资:凭借)
(7)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靠着南窗以寄托自己的傲世之情,深知仅容双膝的小屋容易使人安乐。(审,明白,知道。)
(8)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才不敢再有株连治罪的。(动词“株”“治”作动词“有”的宾语,活用为名词)
(9)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并且把成功的消息禀告先王。(动词“告”后省略宾语“之”)
(三)动词同形容词一样,受定语修饰限制,必活用为名词。因为定语只能修饰限制名词。因此,这个动词前常有代词“其”和结构助词“之”作定语标志。例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大概洞内更深的地方,那到达的人就更少了。(深,形作名,深的地方)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说明白,这些哪能说得完呢!(形容词“谬”带宾语“其传”,用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词“名”的后面有“者”,用作动词:指名,识其本名,说明白。)
(3)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他们的继承人还有为侯的吗?(也可以说,动词“继”直接作主语,活用为名词)
(4)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这是已经灭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直接把主语“此”与谓语“亡……耳”放在一起,表示判断)
(5)卒相与欢,为刎(wěn)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两人)最终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动词“交”活用为名词:①它的前边有定语标志“之”,受定语“刎颈”限制;②充当动词“为”的宾语。相与:一起,共同;与:结交,交往)
(6)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缴光他们地里的出产,用完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可以说,动词“出”“入”分别充当“殚”“竭”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殚、竭:形使动,把……全部拿出来)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jǐ)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收藏的金玉珠宝,经过了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那里抢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收藏的珍宝,聚敛的珍奇。形容词“精英”用作名词,指金玉珍宝。)
(四)动词出现在表被动得“为”“为……所”句式中,活用为名词。因为介词“为”引出的施动者均是人或事物。例如:
(1)是非木柿(feⅰ),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纪昀《河中石兽》)——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或河水或洪水)带走呢?(是,这。之,代词,指石兽。)
(2)贾家庄几(jī)为巡缴(jiào)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逼迫而死。(也可以说,动词“巡缴”作介词“为”的宾语,活用为名词。陵,通“凌”)
(五)动词在一个比喻句中作喻体,而本体又是一个名词,喻体的动词必活用为名词。因为本体与喻体的词性必须相同。例如:
(1)急湍(tuān)甚(于)箭,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好听有寓意的男宝宝名字和常用字介绍
男宝宝起名用字介绍睿:代表着意为明智,深远,通达。
舜:具有坚韧,坚毅,永恒的意思
哲:指有智慧,或者有智慧的人。象征着有才智,聪明过人,卓尔不凡。
柏:部首为木,代表生机和健康,此外柏树乃百木之长,坚毅挺拔,所以象征着长寿、正气和健康,意义吉祥。
榆:是指榆树,落叶乔木,实扁圆,木材坚实,可制器具或供建筑用。
衡:具有公正,正直,明辨是非的意思
彦:五行为木,贤士、贤才、俊才、才学寓指出类拔萃、廉洁无私、吉祥如意;用作人名意指杰出,廉洁,吉祥成功之义;
好听有寓意的男宝宝名字和常用字介绍
好听有寓意的男宝宝名字【文耀】
文字具有文化,文采,才情出众的意思,与耀字搭配很和谐,寓指才华过人、才德兼备、风流倜傥。
【梓书】
梓代表着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与书字搭配意为生机勃勃、茁壮成长、自强不息等意思。
【华阳】
有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意思,与华字搭配十分好听,寓指生机盎然、活泼开朗、积极向上。
【仁昊】
昊是大的意思,形容浩瀚无垠。是一个男孩起名的常用字,非常的大气,有气魄,用在人名里面寓意胸襟宽广,潇洒坦荡,和仁字一样是一个非常好的品格字。
好听有寓意的男宝宝名字和常用字介绍
【毅煊】
煊:指名声很大,人名中表示声誉好,人缘好,欣欣向荣之义,意义吉祥。
取名“毅煊”——寓意赫赫有名,有口皆碑,左右逢源,敦厚踏实
【轶淼】
轶字是指超过;古同“溢”,充满而流出;通“逸”。安闲逸乐。与淼字搭配非常文雅,寓意着喜乐随心、惊才风逸、出类拔萃之义。
【炜诗】
炜字具有辉煌,光辉,成绩卓越的意思,与诗字搭配非常宏大,寓指辉煌显耀、朝气蓬勃、为人文雅。
名字不仅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件礼物,而且也是父母对孩子爱意的一种表示,所以,在宝宝出生之后,父母也对其寄予了最美好的期望,希望通过名字来实现,因此,对男孩来说,一个有前程似锦寓意的名字,很有意义。那么接下来起名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前程似锦的男孩名字,以供需要起名的你们参考和借鉴。
哲谦
“哲谦”这个名字不仅给人一种风度翩翩的感觉,而且这个名字也很大气。在这个名字中,“哲”本义为聪明、有智慧,所以,这个字很美好,用作人名意指聪敏、才智卓越。“谦”是谦虚、不自满的意思,在起名中也可以引申为修养、品德高尚之意。因此,这个名字既有一种高风亮节,又带有君子的温润如玉。
承智
“承智”这个名字不仅很好听,而且也很有男子气概,在这个名字中,“承”是承担的意思,当其用作男孩名字时,也可以引申为担当,坚持,能干之义,“智”是智慧、见识、聪明的意思,其在起名中也有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寓意。因此,“承智”这个名字,既给人一种睿智精明的感觉,又有敢作敢为、坚持不懈的精神。
博嘉
在“博嘉”这个名字中,“博”字的本意思是大的意思,所以,当这个字用来起名时,可以引申为一个人有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胸怀,同时,这个字也可以指人博学多识、学识渊博。“嘉”是一个很优秀的字,一般指善美、赞许,其用作人名意指善良,吉祥,美好。因此,这个名字既有学识上的成就,又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成贤
“成贤”这个名字给人一种贤能、贤才的感觉,并且在这个名字中,“成”这个字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其也有能力、成功、成就的意思,在起名中也有十全十美、才高八斗、功成名就的寓意。“贤”这个字本意就是指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这个字未来可期,既很符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又温柔敦厚、出尘脱俗。
仲宇
“仲宇”这个名字第一眼就给人一种气宇轩昂的感觉,并且,这个名字也很适合男孩,在这个名字中,“仲”用作人名意指潜在的能力,谦虚好学之义,“宇”泛指房屋,也形容人的风度、仪表,所以,当这个字用作男孩名字,可以指其气宇轩昂、气质出众。因此,这个名字未来可期,寓指气宇轩昂、温文儒雅。
君颢
“君颢”这个名字不仅充满着古风雅韵,而且还独特好听。在这个名字中,“君”这个字是君主的意思,既有主宰、统治,贵族的意思,又可以引申为道德品行高尚的人。“颢”字是光明、浩大的意思,其在起名中有前程似锦,光明,公正之义。因此,这个名字可以说太适合男孩了,也符合父母对其的美好期望。
本文为起名网首发,禁止转载。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代表作:《形而上学》这本书,今天我们分享第五卷的内容。在这一卷内容主要阐述概念,亚里士多德在这一卷中阐释了30个基本的哲学概念,其中包括存在、一、实体,潜能等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包括初始和原因、元素和自然、量和质、在先和在后、完全和限制、部分和整体、拥有和影响、剥夺和持有、虚假和偶然等等这些看起来平常,但也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哲学中,对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重点介绍其中三对概念。
首先是初始和原因的概念。初始表示一个事物存在、生成或者被知晓的起点。它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开始生成的起点,一种是内在于事物的本性的起点。比如地基是房屋的起点,龙骨的是一艘船的起点,因为修建房屋和船是从它们开始的,这是它们生成的起点。
比如房屋和一艘船的设计、一个城邦的君主、一个人的思想和意愿这些让事物得以开始形成的起点,能推动事物产生的因素,也是事物的起点。我们很容易关注到事物生成的起点,但实际上内在于事物的原因的起点才是更重要的。就像一个人的动机和意愿,是先于他的行为开始的。
什么是原因?亚里士多德说,原因是指内在于事物的一部分或者事物由之生成的起点。所有的原因都是事物的初始。前面我们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一个事物包括多个原因,从形式、质料、动力和目的上事物都有不同的原因。
从质料上,青铜是雕塑的原因,土和木头是房屋的质料因;从形式上,房屋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是房屋的形式因;从动力上,工人的修建是房屋的动力因;从目的上,能提供给人们居住是房屋目的因。另外,在原因中,亚里士多德也区分了时间上先后的原因、重要性不同的原因,偶然和必然的原因等等。
其次是潜能与现实,潜能和现实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在这里一卷里面没有单独讲现实,但在对潜能和实体概念进行阐述的时候,都讲到了潜能和现实的关系。前面我们介绍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包括质料和形式,而质料和形式就存在的方式来说:质料就是潜能,形式就是现实。一块青铜还没有被雕塑之前,是一种雕塑的质料,也是雕塑的潜能,然后青铜被艺术家雕刻成为雕塑的之后,这种潜能才变成了现实,质料也有了具体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说,潜能有很多种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能力,其次它蕴含着可能性和未完成的意思。而且潜能更为根本的意义在于,它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起点和源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反过想,如果一个事物没运动变化,那么其实就说明它不具备潜能。
比如一个人没有艺术的潜能或者天赋,那么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一个事物是不易改变的,脆弱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不具备某种潜能。我们常说一个人思维僵化,认识很难被改变了,那么这个人就没有潜能,失去了自我提升和改变的潜力。
所以,潜能是驱动事物运动变化内在的根本原因,潜能和现实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很经典的概念,后面我们还会展开,这个概念也对后来黑格尔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黑格尔哲学中自在、自为的概念,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中,其实都蕴含了潜能与现实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认为,潜能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和动力。
最后,我们再讲讲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两个核心概念:存在和实体。前面我们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实体的概念是很难把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不同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给予了实体不同的内涵。
实体的四个特征:实体表示“这个”,实体没有程度差异,实体没有对立面,实体是变化中的不变。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实体一个经典的定义:实体不表述其他的主体,而是其他事物来表示它们。我们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人,我们可以用“古希腊人”来表述苏格拉底这个主体,但是我们不能说“古希腊人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这个实体不能用来表述其他的主体。
更具体来说,实体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从有形的方面来说,实体是构成事物的基质或者基本元素,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由水火土气构成,水火土气就是实体。另外,从无形的方面来说,实体表示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让事物与事物相区别,让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根本原因。比如灵魂对于动物,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于苏格拉底这个人。
亚里士多德说,实体也指存在于事物之中,并限制它们并把它们标记成为个别事物的东西,如果它们毁灭了,整体也就毁灭了,就像面的毁灭,整体也就毁灭了,从总体上讲,数目也是实体,一旦数目毁灭了,也就没有任何事物了。所以,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实体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方面:具体的个别事物、个别事物的形式和数目,独立于个别事物之外的理念或者共相。相对于后面两种,亚里士多德认为具体的个别事物,才是实体或者说是第一实体。
那存在和实体是什么关系呢?存在有很多内涵,而相对于实体来说,存在有十种,分别对应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范畴”。实体是一种存在,其他九个范畴也是一种存在,实体表示事物本性的存在,关系范畴,表示关系上的存在,还有性质、数量、时间、主动和被动等等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说,存在的含义和范畴的数目是一样的,每一种范畴都是一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也表示“真实”,它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假的,这里的真实也包括潜在的真实。比如苏格拉底是白人,而不是黑人,前者是一种存在,而后者就是非存在,因为是虚假的。再比如,没有成熟的谷物仍然是谷物,虽然还不是成熟的谷物,它是一种潜在,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仍然是一种存在。
好了,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第五卷的内容,在里面亚里士多德详细阐述了30个不同的哲学概念,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他哲学中一些非常核心的概念,比如实体、存在和潜能,我们后面还会反复讲到。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持续关注我,保持同步学习。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