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翁仲
阮翁仲,人名。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到了汉代时期人们用石头和玉雕刻成英勇无敌的大力士阮翁仲的形象做为辟邪,石头雕刻成的翁仲是用来守护坟墓,优质的玉雕刻成的翁仲是人们用来佩戴在身上保佑人们平安,人们将这种佩饰称为“玉翁仲”。
作者:赵心放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还实际掌权三年零四个月至寿终。活了89岁,晚号十全老人,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弘历在位期间使国家达到了史称的“康乾盛世”的最高峰,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就其个人能力而言,他武才和文才俱全。武的方面最擅长射箭,每每比试一般都是九箭中六七,有次是箭箭中的。文的方面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具有相当水平。他喜欢诗书画,尤勤于写诗,每天要写好几首,一生写诗有四万多首,可与全唐诗集的数量匹敌。本文专门聊聊他写诗的逸闻趣事。
(一)爱用诗来作弄人乾隆作诗有一个习惯,就是本人用朱笔写草稿,交给军机处大臣用楷书工工整整的抄写出来,诗中如用了典故,还要注明典故的出处。虽然大臣们大多是饱学夫子,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谁能知晓通盘?乾隆爱卖弄他的博学,使用的不少典故非常生僻,大臣们常常翻了不少书也找不到典故出处,要说多狼狈就有多狼狈。此外,乾隆还很会用他人诗中的失误来作弄人。
某日,乾隆亲率一大帮大臣去朝拜孔庙,看到神道旁的石人问是什么?他身旁有个翰林脱口而出是“仲翁”。乾隆自言自语地哦了一声。
殊不知第二天乾隆用朱笔写的诗草稿送到军机处来了。军机大臣一瞅就发现了昨天那翰林的失误,把”翁仲“误说成“仲翁”了。翁仲何人也?相传秦始皇朝有个巨人阮翁仲,身高五丈,脚长六尺,奉命去出征匈奴,立下赫赫战功。他死后,秦始皇为纪念他,专门在咸阳宫司马门外铸了一尊他的铜像。以后人们就称铜像和石像为“翁仲”。
乾隆不能原谅学富五车的翰林犯如此纸级的错误,将他贬出京城去当一个州县小吏“通判”。在诗中还学其颠倒儿样,最后一句写成“贬尔江南作判通”。可怜这位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的翰林,就这么灰头灰脑坐起滑板车下滩了。
(二)嘲讽劝谏的大臣上述这件事虽然成为一时笑谈,但也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传统观念认为,作为皇帝热衷于吟诗作赋,是不务正业,荒废了政事。俗话说,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作为君王搞这歪门斜道,上行下效嘛,不仅朝官中会出现文恬武嬉的问题,还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于是一天早会就有个叫李慎修的大臣劝他要尽量少作一些诗,不要以诗为能。
乾隆听了很不高兴,就有意问道是那个渺小丈夫胆敢如此说话?为啥乾隆称说话的人为渺小丈夫呢?原来这人身材短小,长像十分难看,外号“短李”。在朝堂上,乾隆借说诗的事叫他的外号“短李”来嘲弄他。
向来以刚直著称的“短李”说道,臣面丑而心善,人渺小却有大丈夫之举。乾隆夸奖了一番“短李”后,情不自禁的又作了一首诗。试将原诗改写成现代诗:
短李劝我不要经常写诗,我亦知道诗写多了误事。没其他爱好过日子咋办?只好写诗消磨打发闲时。
乾隆把诗吟完,提起朱笔把诗写出来,按惯例交给军机大臣去抄写,就宣布退朝了。“短李”劝谏的结果是,自己受了番挖苦,乾隆又增加了一首诗,还得到一片“嗬嗬”声。
(三)诗的意境谐多庄少乾隆的诗写得多,不少诗写得太直白缺少意境,有人给他取名“烂诗专业户”。其实要说写得烂,朱元璋比他烂得有水平得多,比如老朱写的:我爱东风从东来,花心与我一般开......真格是贻笑大方!
话说回来,乾隆写的诗搞笑谐趣的多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某天看到下雪,他的诗瘾来了,开口就吟道一片二片三片...... 吟到九片时就吟不下去了,幸好有个大臣救驾,忙接着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包括自己和大臣吟的,按惯例都算皇上的杰作。乾隆有自知之明,他曾说他的一半诗是大臣们的功劳。不就是大臣们常常拿着他的诗稿,提起笔来方的方点,圆的圆点,加的加点,来凑成一首吗?
某年冬月,接连下了好几场大雪,这天雪后初晴,乾隆一时兴起,带几个太监到御花园去赏雪。自己吟了几首诗还没过足诗瘾,还叫太监们也来吟。
这可苦了没啥文化的太监 们,好不容易才有了两句: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等了多一会第三句才出来:回头看起来。第四句真的难产,很久没人吭声,最后是个小太监说的:江山一笼统。乾隆评议,头两句粗俗,第三句平庸,第四句是佳句。其实喜欢诗的人一看就明白,是瞎编的故事,不就是唐朝张打油《雪诗》的翻版吗?笔者估摸,编故事人的意思,是说乾隆只有欣赏这类登不了大雅之堂诗的水平。
实话实说,乾隆写的诗并不全是下脚料,有的诗还是很有意义的。比如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写的《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怀》,表达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花费了六七十年的时间,收复了当时的新疆第一重镇伊犁,将天山南北牢牢地掌握在了手中的激动心情。这首诗值得每个人看看。当然,要说作诗的水平,不见得有质的提高。但是就诗的平仄、对仗、押韵等技巧而言,有人说从唐以来看,还是能处于中等水平的。笔者认同这观点。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人。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