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见善则迁(见善则迁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19 19:32:08 作者:超甜的布丁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大大用典|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原文】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传》

【解释】

风雷交助,互相增益,构成益卦。君子因此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向着真善美的方向不断迈进,当然是对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有了过错就能立即改正,也意味着个人素质能及时摆脱下滑的危险,因而也是一种智慧的提升。所以,“迁善改过”是不断提高和增强个人素质的重要手段。那种盲目自赏、我行我素且拒不迁善改过的人,是很难在素质上获得增益的。

青年人要自觉培养优良品德,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做一个素质全面的人;要热爱生活、热心公益、积极实践,更加快乐的成长,快速的进步,将来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人;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青年的道德修养事关整个国家素质的高低。道德养成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一蹴而就的。广大青年正处于各种品德和意志的养成时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良好的道德品行要靠自我修炼和自觉践行,才能不断提升道德境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品行的悠久历史,历朝历代不乏道德高尚之人,也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并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这些传统道德之于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绵延不绝。大凡具备优秀道德的人,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会超越平凡。

广大青年修炼道德品行,首要的是要怀有一颗崇尚高尚道德的心,不仅要汲取传统道德的精华,在领会思悟中升化思想境界,更要从古今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和事中激发践行道德的动力,学习效仿他们,向他们看齐。在日常学习中,为人处事上,对待同学上,胸怀善心,施以善行,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地积累沉淀,积累善行,修成正德。

《易经》:明辨是非,才能塑造良好的人生

引言:一个人首先要具备一种能力,那就是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何做才正确,我们需要如何规划这一切?

这些都是我们在遇到事情是必须要考虑的,而且这些决定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人这一生中,事事需要决断,如何英明的决断,都需要以“明辨是非”作为标准。

有这样一句话:诸葛亮一生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句话就是说诸葛亮和吕端两位忠臣的显著特点,有的人在小事上聪明,大事上糊涂,而有的人在小事上不计较,但是大事上可以明辨是非。

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的人才能果断行事的,人有着正确的判断力,就会有果敢的决断力,这样才能正确的把握事情的走向,有了大是大非的标准,人生才不会迷失自我,才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更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智慧解读

在《易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象传》之中说:本卦上卦为拱,拱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风雷激荡,是益卦之象。君子观此卦象,敬畏于风雷的威力,从而见善则从之,有过则改之。

而这一句话给我们带来的智慧就是:君子从中得到启示,见到善的就向善的方面迁移,发现过失就及时改正,只要这样处理,才能真正的受益。

有一次和一个朋友在聊天,也就是聊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其中就提到“明辨是非”这一个观点。

“明辨是非”看似容易,实则很少有人做到,因为真实的生活不会像电视剧里面一样黑白分明,总是掺杂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而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些因素之中,找到一个相对适合的立足点,否则就会被情绪左右,而做出错误的结果。

就好像在生活中,有一些人非常聪明,学历也高,但是并不见得能够明辨是非,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甚至被大众的价值观影响了自身,像墙头草一样跟随大众趋势站错了队。

而且,在生活中很多家庭父母本身就没有正确的三观,价值扭曲也影响了孩子,当孩子长大之后好赖不分,糊里糊涂的度过了一辈子。

真正完美的生活,需要以明辨是非作为基础,清醒的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是对的,能让自己终身受益。

有这样一句话叫:“心能便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心中能辨别清楚是非,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毫不犹豫的决断,人能不忘廉耻心,在社会上为人处事就不会做出卑鄙污秽之事。

正确的判断力,就是对于是非的正确把握,凡事都与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符合社会的道义和各方面条件要求,这就是一种真理,这就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

有了大是大非的标准,立身处事就不会迷失方向,凡是逆规律和潮流而动的就是非,顺应自然就为是。

立身处世,要能明辨是非,更要能守廉耻,这一些都是由心而生,所以修心也是一门大学问,在自己内心修正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自然受益。

-end-

文|易论

《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

内容提要

本集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教民以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展现了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整体阐述

主持人康辉:

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辉。

首先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同学们,欢迎大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

一直到今天,在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以今天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就围绕着“仁政”这两个字展开。

现在让我们掌声欢迎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思想解读人王杰:

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过学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重民生。

第二,兴民德。

第三,得民心。

下面我谈第一个问题,重民生。

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体现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地、落实上。一句话,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更多的实惠,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么关于民生,下面我们请看总书记是怎么说的。

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主持人康辉:

刚刚总书记的这段话是2016年的1月18号,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的。

在这段讲话当中,总书记也有一处用典,就是“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不难理解。但它典出何处?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当中,这句话又有怎样重要的地位呢?现在我们请出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给大家做讲解。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大家好!“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氾论训》。这句话的意思是非常明白、非常简单的,很容易懂。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呢,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比如说,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史记》和《战国策》,在谈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故事的时候,就用到了这句话,“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我们知道,赵国其实是在华夏诸国当中比较靠北边的,靠北边就意味着它是和游牧民族杂错而居的。游牧民族是骑马的,所以他们的军队行动起来机动性是非常强的、非常灵活。所以赵国在跟游牧民族杂错而居的时候,就常常吃亏。在屡战屡败之后呢,赵武灵王就决定要引进骑射技术,要建设自己国家的骑兵队伍。

我们今天说要引进骑射技术,就是他的士兵要学会骑马。我们今天说起来好像觉得,这好像很简单吧?但是在当时,这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引进。

它要改变这个骑兵的整个服饰系统都要改变。这对于华夏民族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挑战、巨大的心理挑战。

但是赵武灵王想了又想,还是下定决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既然胡服骑射是一件可以保护赵国人民生产生活的事情,它是一件利民的事情,那么排除万难也要搞下去。由此带动了整个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运动才轰轰烈烈地开展,赵国的国力才达到了最强盛。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赵冬梅教授的讲解。赵老师刚才说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个道理特别地简单。但是从历史上来看,真正地把它实现好并不容易。像刚刚您谈到的这个胡服骑射,确实是利民之事。但是当时施行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这就想到了今天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一直说,是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说明真正行利民之事确实不容易。

刚刚王杰教授也谈到,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抽象的空话。那王老师,您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怎么样真正能够把这些利民之事落到实处?

思想解读人王杰: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落地,的确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具体的要落地,那么这一点,我想在我们今天来说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只有这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主持人康辉:

其实知易行难,但是如果真正有了知,再难也要行。

这个《淮南子·氾论训》后边还有一句,“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其实说的是不是也是我们一定要落地,要有行动力?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对,一定要落地,一定要有行动。但实际上它前提就是说,政府的每一个命令出来之前,都要充分地考虑到利民,而且要做充分的调研。这个命令出来,就是可以推行的、是符合实际的、是能够推行得下去的。那么这样出来一个命令,就能行使一个命令,这个政府它就会是一个有信誉的政府。

主持人康辉:

其实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当中的这些精髓,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仍然有这种推动力、仍然有教益。也就是要让它常用常新。但是前提一定是“用”字在先。

那总书记,他在从政的实践当中,又是怎样真心实意、真抓实干地来行这些利民之事的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请思想解读人王杰教授,来给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为政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那么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思想,对咱们今天的治国理政,对我们今天的实际工作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看,几十年来,总书记投入精力最多,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我们通过总书记身上发生的小故事,可以窥见一斑。

2012年12月29号,离2013年元旦还有两天,中央总书记驱车300多公里,来到了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连夜就听取了省市县主要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第二天一大早,总书记便冒着严寒来到了几个贫困村,走访贫困群众。他走进贫困群众的家,盘腿坐在炕头上,仔细地询问群众,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总书记问得非常地仔细。

随后总书记又来到了村委会,同村干部、村民及驻村干部一道,共同协商加快脱贫致富的好办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点。脱贫攻坚工程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刚才谈了重民生,下面我谈兴民德。

说到兴民德,我想起了两千多年以前中国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叫管子。他说过的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物质财富对一个人的重要。你饿着肚子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不现实。但是追求物质财富绝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唯一的目标追求,不应该是个终极目标,因为对老百姓来说,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什么事情?对老百姓进行人伦、道德教化,提高老百姓的整体道德文明素养。这个思想来自于儒家,来自于孔夫子。

其实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孟子他说,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什么意思?就是老百姓富裕起来以后,要兴办各种各样的学校,把人伦道德、人伦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让老百姓能够去实行。孟子还说,好的政令与好的教育相比,好的教育更容易赢得民心。

那么教民教什么?就是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关于民德,下面我们请看总书记又是怎么说的。

第二段落

微视频二:

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主持人康辉:

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当我们的发展到了这样的一个阶段,当中国需要在国际上,承担起更多大国责任的时候,兴民德就变得更加地重要。那在今天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新时代教民以德的具体表现。

刚刚我们听到总书记的这段话是2014年的5月4号,他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的时候讲的。总书记有一处用典,“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那这八个字典出何处?又有怎样的含义呢?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是《周易》六十四别卦当中的第四十二卦,它的原文是说,“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说的其实就是做人修身的道理:我们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人。今天来讲是说,怎么样做一个更好的公民?那就是,你要看见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看见别人比自己更好的这些地方,那你就要向他学习。你向那些更好的东西靠拢,这叫“见善则迁”。那么当你发现自己有些事情做错了,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怎么样呢?一定要改正,要不怕改正错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你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做一个君子。那放到今天就是我们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更好的公民。

在这八个字当中,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分解出三层意思来:

第一层呢,就是我们要抱持着一颗永远向上、永不满足的心,要不断进步的要有一颗向上的心。不管是“见善则迁”还是“有过则改”,它说的都是要进步,我要更好,我要让我自己变得更美好起来。

那么它的第二层意思呢?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苦练内省的功夫,儒家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省”其实就是自我检查。不断地内省才能够不断地进步。

那么这句话还有第三重的意思,就是说“见善则迁”,当你发现比自己更好的人和事的时候,你究竟应该抱持着怎样的态度,做到见贤思齐。所以我们看到的古代那些最优秀的读书人,他们是能够把书读进生命里、读进血液里来,把读到的道理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并且作用于社会。古代那些最优秀的读书人,是非常善于自省的,是勇于改过的,是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磨砺自己不断取得进步的。那么在科学技术上、在物质上、在知识上,我们可以傲视古人,我们也应当傲视古人,我们应当比古人强。但是在精神上,古人所指示的这些进步的路径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是永远都不过时的。

主持人康辉:

如果我们善于内省、勇于改过的话,就会成为一个有德之人。人们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是古今一致的。正所谓道不远人、德必有邻。那总书记关于兴民德还有哪些重要的论述。

思想解读人王杰:

“兴民德”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有大德,也有小德,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就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与师生们进行座谈和交流。在座谈和交流过程中,他提出了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记住16个字。这16个字就是“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总书记最后还说,养小德可以成大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铭刻在头脑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总书记说这些话,是非常地接地气。

第三个问题,我谈得民心。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一定要赢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关于得民心,我们请看总书记,又是如何论述的。

第三段落

微视频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总书记的这段话是2016年10月21号,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的。当年长征胜利,依靠人民;今天我们走在新的长征路上,依然要依靠人民。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都在人民。

总书记在这段讲话当中,引用了一句古人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大家都特别地熟悉吧?但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哪儿呢?我想问问今天在现场的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位女同学,好。

观众:

我记得这句话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这位同学。其实你的水平跟我差不多。当时我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回答也是:不是唐太宗说的就是魏徵说的。但其实告诉大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八个字最早的出处,比唐代要早得多。那它典出何处呢?我们现在请经典释义人赵冬梅教授,来为大家做讲解。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把船托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

荀子的这个比喻当中其实包含着民本思想,就是老百姓是重要的,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统治的根基,荀子的这个比喻,用水和舟来比喻老百姓和君主之间的关系,这个比喻非常地形象。朝代更替的历史当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水是怎样载舟的,水又是怎样覆舟的。比如说隋朝,隋炀帝做的很多的事情,我们站得极远的时候,站在历史的高度,当我们站在鹰的高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是积极的,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但是历史不能只有这一个维度,看历史的时候,不能只站在鹰的高度,站在两千年、一千年的尺度上去看历史。其实看历史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看当时,看人的生命的尺度。如果站在人的生命的尺度,去看历史的话,那么隋炀帝做的这些事情,对于隋朝治下的老百姓来说,那么快的节奏、那么高的速度、那么高的频率的战争和劳役,对于当时隋朝的老百姓来说,就意味着非常现实的苦难。

那么老百姓没有办法。在这时候愤怒的老百姓,一滴一滴的水就汇成了一个愤怒的巨浪,这种愤怒的巨浪,最终推翻了隋朝的。这就是我们在隋朝灭亡当中看到的非常形象的,水是怎样覆舟的这个过程。

隋朝灭亡的过程,唐太宗他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隋朝“水则覆舟”的那个教训,在他的心里边仍然是非常之鲜活的。他知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而这番道理,他是从自己的生命经历当中体验出来的,所以他信,所以他能够接受批评。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唐太宗是能够接受批评的,所以才有了我们大家都学过的“贞观之治”。

关于“贞观之治”,其实我想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误解,就是觉得好像到了“贞观之治”的时候,唐朝就非常地强盛,已经超过了隋朝。其实唐朝的强盛还在后边,要到“开元盛世”的时候。在“贞观之治”的时候,如果论到唐朝的国力的话,不管是谈人口的数量,还是说仓库里边仓储的物资。其实这个时候的唐朝,都比隋朝末年还要差得远得多。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如此称颂“贞观之治”呢?那个“贞观之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看《贞观政要》的描述。它说道路行旅十分安全。旅行是安全的,路上没有打劫的,没有拦路的。监狱里头也常常是空的,没有犯人,没有人犯罪。田野里边放牧着牛羊。人们离开家的时候是不用关大门的。因为连着几年都是大丰收,所以粮食便宜极了,一斗只要三四个铜钱。出门旅行的时候呢,从长安到岭南,从山东到大海,都不用随身背着粮食,路上都可以买到粮食,是可以置办到你要吃的、要用的东西的。而客人、行旅之人,从山东的村子里边路过的时候,村民一定会好好地款待,而且临走的时候还有送干粮的,这就是唐朝人描述当中的“贞观之治”。如果论国家的力量来讲,它不是特别强大,它不如隋朝末年的时候,但是这个“贞观之治”它和谐、安静、美好。这个时候的老百姓,就像是蓝天之下平静的海水,它托载着唐王朝的大船向前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两个的老百姓微不足道。但是当他们聚集起来的时候,他们就是国家兴亡的决定力量。

主持人康辉: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的力量是如此地庞大,那么作为为政者来说就要施仁政,要善用这种力量。

那今天我们一直在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要善解民心之忧,要善谋民生之利。怎么样才能得民心呢?关于得民心,总书记还有哪些重要的论述呢?我们接下来继续请思想解读人王杰教授为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你才能够赢得民心。这是一个辩证法。所以总书记指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就是说,要用真情的付出、切实的行动来赢得民心。人民群众的认可是最高褒奖,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最大支持。

观众举手示意了,请问你有什么问题?请讲。

观众:

王老师您好,刚刚您讲到有关于民生的问题,说我们要重民生,然后要实行惠民政策,让我们得到一些幸福感,但同时我们也很看重国家在高科技方面的发展,但是也有人说,这些国家在高科技方面的发展,它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自豪感的同时,它与我们的民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思想解读人王杰:

这是一个科技和民生的关系问题,前些年在发射遥感卫星、通信卫星的时候,说这些卫星发射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讲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咱们谁都离不开高科技了,对不对,咱们的智能手机、咱们的人脸识别、咱们的共享单车、咱们的电动汽车、咱们的高速火车,这都是靠高科技的结果。我们都已经在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所以高科技,不能够只看到自己眼前的这点事情,把这个事情把它放大,就是高科技与我们的民生,可能暂时它看不到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是呢,随着它的发展,它一定和我们的民生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我的一个简单的回答。

观众:

谢谢老师。

思想解读人王杰:

刚才谈到了民生。要赢得民生,就必须不断地改善民生。同志早年在基层工作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赞誉。同志在梁家河村插队时,中间有八个月的时间,在另外一个村——赵家河村驻点。在赵家河村的这八个月时间里,同志主要负责村里的一些日常的行政工作,同时还和村里的老百姓一起打土坝、修梯田、植树造林,同志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主持人康辉:

是的正像王杰老师讲的那样,同志当年在陕北的赵家河村,那八个月工作的时间,给村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在节目现场,特别请到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赵家河村的一位村民高生智高大爷。我们掌声欢迎他。

高大爷您好。

嘉宾高生智:

您好。

主持人康辉:

您好您好。

主持人康辉:

当年那些北京知青里面,同志是给村民们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我听说一直到现在赵家河村的老百姓们还经常会说起当年这个北京后生的故事。还有个“好后生”的故事是不是?

嘉宾高生智:

嗯。

主持人康辉:

您跟大家讲一讲。

嘉宾高生智:

事情是这样,这个冯俊德老大爷,他在自己的地里头种了一点旱烟,把这个旱烟都搬了一架子车。

主持人康辉:

种旱烟。

嘉宾高生智:

旱烟。他往回拉,自己运回来。拉着拉着他就有点累了。70多岁的人了。这时候呢,后面来了个小伙子。小伙子就说,来,大爷我帮你拉一会儿。顺手就从大爷手里把这个车把就拿过去,他自己拉。

两个人就这样拉着车子慢慢地往前走。这个冯大爷说,我还不知道你是谁?这时候,小伙子就说,我姓习,我叫,是插队青年。这时候冯大爷说了,姓习的这个姓很少,一般都不这样叫。只有在陕北那时候跟刘志丹闹革命的姓习。小伙子就说了一句,是我爸,我是他儿子。这时候呢,这冯大爷就说,你是个好后生。

主持人康辉:

所以大家就知道了,同志不论走到哪儿,都是有很多的百姓特别支持他、特别拥护他,特别愿意和他一起干事。就是因为他自始至终心里想的就是老百姓的事,自始至终是在帮老百姓做事,所以这就是得民心。这就是好后生的这个故事。一直到今天,总书记仍然坚持着为百姓一直在做实事。

今天特别感谢高大爷来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好,谢谢您,谢谢。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最朴实的,只要你真心真意地为百姓做事,就能够得到百姓最高的评价。而有的时候这个最高的评价,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好!而要得到这个最高评价,又非常地不容易。总书记说,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那我们今天应该怎么样让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能够经得起这样的检验呢?我们继续请思想解读人王杰教授来为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刚才听了这位村民的介绍:好后生。其实好后生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对同志的一个质朴的评价。当然,也是最高的评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所向往的就是的奋斗目标。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主持人康辉:

谢谢今天的思想解读人和经典释义人给我们带来的深入浅出又生动的讲解。今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仍然在吸吮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积累起的这些文化养分。在总书记的讲话、文章、论述当中,像“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样的中国古代的利民思想,经常被提及。人民始终是总书记心中的牵挂。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人民被提到了203次,可见“人民”这两个字的分量,在总书记的心中,是重于千钧的。在这次节目的最后呢,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些经典的篇章,我们再次来感受“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思想和情怀。

经典诵读环节

经典诵读人朱卫东:

《老子》节选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咏煤炭》·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稿)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有云:“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君子见到善人善事善行,就要毫不迟疑地追随、仿效;发现自己有过错时,也要毫不犹豫地改正。

在历史的长河里,凡成大事者皆是“见贤思齐、乐于改过”。战国时,赵国将军廉颇在得知上卿蔺相如每次相见都远远回避自己,是为了避免个人之间的冲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将相和”、齐心协力共同保卫国家;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君臣关系成为千古佳话,魏征敢言直谏,唐太宗善于纳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过错时,不妨多“照镜子”,多与他人作对比,学习他人身上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个人的道德品行、能力素质就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与提高。

同志说过:“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应“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就像宋代人赵概“投豆自省”那样,“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不断励己向善,让自己的“白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

【每日金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句话,是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谈到加强道德修养时引用的。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出处是《周易·益》。《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书,是中国文化源头性的大经大典。它的内容玄妙深奥,宇宙天文、历史规律、思维逻辑,应有尽有,奠定了我国古代基本哲学体系和主流观察认知方式的基础。“益”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二卦,原文为:“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遇此卦适于有所前往,有所追求,利于渡过大江大河,《象辞》解释为,本卦上卦为巽,巽就是风;下卦为震,震就是雷。君子见到风鼓雷鸣会因惊恐而产生敬畏,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就自觉去学习,自己有过失就努力改正。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善”与“过”的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将其引入本门思想,成为儒家积极入世的基本价值观中克己修身、养德向善的基本道德要求。孔子曾经感慨:“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把有人发现、指正自己的过失当作幸运的事。又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与益卦中的思想一样,追随美好的事物、改正不好的地方,本来就是修身养德所必须走的路。

这就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出处和大致背景。这句古老的格言,突破了环境、时代、地位、学说的种种约束而闪烁着智慧的光彩,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历史上,因为“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而获益的例子很多。

比如春秋时期晋国的主帅栾书。晋成公八年,楚国攻打郑国,晋国前去解围。楚国自知很难获胜,于是不战而退了。晋国撤兵时,大将赵同、赵括不想无功而返,就想顺路攻打蔡国。他们找到主将栾书请战,栾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这时候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个谋士赶紧过来劝说:“这种不义之战,胜利不会是荣誉,失败将成为耻辱。”栾书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顶住主战众人的压力,继续退军。《左传》对此事称赞说:“从善如流,宜哉!”(《左传·成公八年》)实际上,当时的情势分析,晋国攻打蔡国的战役一旦爆发,势必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很难获得胜利。一战之胜败也许不需要太过计较,但是留下的恶名和对国力的损伤却很难弥补。这就是“见善则迁”的力量。

对于普通人来说,“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对于我们提高修养、养成美德,也有着积极的作用。齐国宰相晏子有个马夫,总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仿佛自己不是车前的马夫,而是车里的宰相。时间长了,估计大家都习惯了,也没人说他什么。有一天,他的妻子凑巧看见了,自己的丈夫比宰相还趾高气昂,这怎么行呢?于是,妻子劝告他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身居高位的人尚且那么谦恭,你有什么可骄傲的呢?马夫恍然大悟,此后时时注意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面对马夫的改变,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你怎么了?”马夫就把妻子的劝诫告诉了晏子,晏子听后大为欣赏,推荐马夫做了大夫。试想,如果这位马夫面对妻子的话不是从善如流地“有过则改”,那么他的一生充其量也就是个熟练的马夫而已吧。(《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前事之成,后事可学。小到个人,大到组织、国家,莫不如此。想要最大程度地有善可从、知过能改,就必须拥有敏锐的耳朵和博大的心胸。用心胸去容纳天下的事物,好的就去学习,不好的就引以为戒。一个自信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家,而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家也必然是一个从善如流的国家。今天,国家治理的完善,要听民众的声音,要听社会各界的声音,还要听世界的声音。广心怀,乐倾听,迁善改过,才能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最充足的条件。

来源:员网

●2019/5/28(1864)勃利县检察院检察长出庭支持公诉 重拳打击黑恶势力犯罪

●【扫黑除恶】全国扫黑办升级智能化举报平台,群众动动手指就能一键举报黑恶线索!

●【重磅】选人用人怎么管?一图了解这个重要文件

●【每日金句】仁者爱人

●【荐读】真正的高手:做事有首尾,做人有担当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

勃利县人民检察院

微信号:bljcy123

学习用典|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句话,是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谈到加强道德修养时引用的。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出处是《周易·益》。《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书,是中国文化源头性的大经大典。它的内容玄妙深奥,宇宙天文、历史规律、思维逻辑,应有尽有,奠定了我国古代基本哲学体系和主流观察认知方式的基础。“益”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二卦,原文为:“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遇此卦适于有所前往,有所追求,利于渡过大江大河,《象辞》解释为,本卦上卦为巽,巽就是风;下卦为震,震就是雷。君子见到风鼓雷鸣会因惊恐而产生敬畏,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就自觉去学习,自己有过失就努力改正。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善”与“过”的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将其引入本门思想,成为儒家积极入世的基本价值观中克己修身、养德向善的基本道德要求。孔子曾经感慨:“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把有人发现、指正自己的过失当作幸运的事。又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与益卦中的思想一样,追随美好的事物、改正不好的地方,本来就是修身养德所必须走的路。

这就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出处和大致背景。这句古老的格言,突破了环境、时代、地位、学说的种种约束而闪烁着智慧的光彩,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历史上,因为“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而获益的例子很多。

比如春秋时期晋国的主帅栾书。晋成公八年,楚国攻打郑国,晋国前去解围。楚国自知很难获胜,于是不战而退了。晋国撤兵时,大将赵同、赵括不想无功而返,就想顺路攻打蔡国。他们找到主将栾书请战,栾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这时候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个谋士赶紧过来劝说:“这种不义之战,胜利不会是荣誉,失败将成为耻辱。”栾书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顶住主战众人的压力,继续退军。《左传》对此事称赞说:“从善如流,宜哉!”(《左传·成公八年》)实际上,当时的情势分析,晋国攻打蔡国的战役一旦爆发,势必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很难获得胜利。一战之胜败也许不需要太过计较,但是留下的恶名和对国力的损伤却很难弥补。这就是“见善则迁”的力量。

对于普通人来说,“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对于我们提高修养、养成美德,也有着积极的作用。齐国宰相晏子有个马夫,总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仿佛自己不是车前的马夫,而是车里的宰相。时间长了,估计大家都习惯了,也没人说他什么。有一天,他的妻子凑巧看见了,自己的丈夫比宰相还趾高气昂,这怎么行呢?于是,妻子劝告他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身居高位的人尚且那么谦恭,你有什么可骄傲的呢?马夫恍然大悟,此后时时注意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面对马夫的改变,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你怎么了?”马夫就把妻子的劝诫告诉了晏子,晏子听后大为欣赏,推荐马夫做了大夫。试想,如果这位马夫面对妻子的话不是从善如流地“有过则改”,那么他的一生充其量也就是个熟练的马夫而已吧。(《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前事之成,后事可学。小到个人,大到组织、国家,莫不如此。想要最大程度地有善可从、知过能改,就必须拥有敏锐的耳朵和博大的心胸。用心胸去容纳天下的事物,好的就去学习,不好的就引以为戒。一个自信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家,而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家也必然是一个从善如流的国家。今天,国家治理的完善,要听民众的声音,要听社会各界的声音,还要听世界的声音。广心怀,乐倾听,迁善改过,才能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最充足的条件。

来源:“员”微信公众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