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雪节气
大雪节气的典型物候特征是什么?读完这篇文章,你或许会找到答案
草地周刊关注的两位南北不同地区的农人,在小雪前后又有哪些农活要干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
作者:大诗兄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大雪。
大雪是冬天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时开始。从农历上讲,大雪一般是在农历十一月前后。
所谓“大雪”,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继“小雪”节气之后,天气更加寒冷,雪也越来越大、越积越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节气临近时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拍摄的海浪河冬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春祥 摄)
我们在“小雪诗话”中讲过“岁寒三友”之松;而在“大雪诗话”里,我们来讲讲“岁寒三友”之竹。
竹子,其实是一种“大草”
竹子有很多种类,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全球竹林的自然分布可以划分为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而亚太竹区也涵盖了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很多地方。但是,竹子这种植物和当地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有着悠久、独特而紧密联系的,我敢说,首推中国。
形成这种情形,其中原因很多,首要一条,就是虽然世界竹区这么多,但主要分布还是在亚太,特别是在中国。据统计,中国竹子的种类,占到全球种类的一半;中国竹林的面积,则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容易跟你产生感情的事物,不论是同类还是动植物,首先是与你朝夕相处的。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在竹林中砍伐制作竹编所需的竹子。新华社发(王长育 摄)
再者,竹子是一种美丽而实用的植物。人类是“功利”的,美丽和实用兼而有之,最容易获得人类的青睐。竹子修长、青翠、茂盛,它的美丽自不待言,尤为可贵的是,这种植物经冬不凋,这一点,就已经“跑赢”大多数温带乃至带植物物种。至于实用,竹子的用途实在是太广,我们从许多带有“竹”字头的汉字就能感知到。器具上,有篮子、筐子、筛子、笼子以及竹床、竹椅、竹席、竹杖等;乐器上,有笛子、箫、竽、笙等,甚至“管弦”的“管”字,都是竹字头的,因为天生管状而适于吹奏的植物,还真的就数竹子;而古代的弓箭、长矛等武器,也都以竹子为主材;竹子还可以用来搭建房屋,用作脚手架,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材料。此外,不要忘了“舌尖上的竹子”,中国人可以用竹笋做出成百上千道美味的菜肴。
若论中国人使用竹器历史之悠久,我们可以看看收录在《乐府诗集》里的上古民歌:
弹歌
先秦 民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这得是三皇五帝时候的歌谣了吧?远古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人”,关键的一步是制造工具。而从这首民谣里,我们找到了制造工具的痕迹:把竹子砍断,再接续起来,制成标枪、弓箭、弹弓,配合手中的石块、土块,用来追逐、击打飞禽走兽,从而获得食物。“宍”,就是“肉”,这里指各类动物。你看,歌者没有说“断木,续木”,而是偏偏提到了“竹”,竹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很早就确立起来了。
在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回龙村,村民在清洗装竹酒的竹筒。新华社发(杨洋 摄)
以上这些,都与竹的生物特性有很大关联。关于“竹”的特征,我们可以翻阅《辞海》,其中条目这么写道:
竹,禾本科。多年生,有木质化长或短的地下茎。秆木质化,有明显的节,节间中空。主秆上的叶与普通叶有显著区别,通称箨(tuò),箨叶缩小而无明显的主脉;普通叶片具短柄,且与竹鞘相连处成一关节,容易从叶鞘脱落。不常开花。中国约有300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常见的有毛竹、刚竹、慈竹、箬竹、淡竹等。用途极广,秆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或编制用具;幼芽既竹笋,为鲜美的蔬菜。有的种类可为庭院观赏植物,如紫竹。
从竹子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关键词:
——“禾本科”,“木质化”。原来,竹子不是树木,不是乔木也不是灌木,而是“禾”。从本质上说,它和水稻、小麦是同一大类的,你可以说它是一种“大草”。但是,它又是多年生的,所以可以长得那么挺拔高大。
——“有明显的节,节间中空”。竹的这个特征很关键,有助于它在生存竞争中获得先机。在笋子长大成竹的过程中,竹的生长速度一度极快,甚至一天会“窜”高两米。这是因为,此时每一节竹竿都在“拔节”,就像动车组的每一节车厢都是动力源。中空,又可以令它更加节约资源,更加高效地长粗、长高。
杨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的竹林里挑选制作竹编所需的竹子。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不常开花”。竹子一般一辈子、几十年才开一次花,开花之后一般就要死掉。而且,这种死亡不是一棵竹子,而是整片整片的竹林。但反过来说,很多整片竹林,其实就是一棵竹子。我们看到的竹子,是它的地上茎;竹子的地下茎——竹鞭——才是关键,它们在地下“横行”,形成一个互联网络,有着很多节点,正是在这些节点上长出笋子、竹子。在本质上,它们是同一株植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事实上,很多植物一生中也只开一次花,开完结籽,结束生命。从这个角度看,竹子开花看似奇特,其实也属正常。
不过,竹子开花、连片死亡,会连累到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段时间,四川卧龙、九寨沟一带的竹子开花,就出现大熊猫饿死的现象。当时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竹子开花啰喂,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生态是个圈、是个链,哪一环出了问题,都要引起连锁反应。
大熊猫婷仔和隆仔在享受竹子大餐。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当我们说一种植物与中国人的缘分源远流长,最好的例证往往是《诗经》。能够在《诗经》中出现的草木,都是“久经考验的老朋友”。竹子,也是其中一种。
周朝时期,在今天的河南省北部、黄河之滨,有一个叫卫的诸侯国。国中有一条叫淇水的河流,注入卫河,再注入黄河。淇水,是卫国人的母亲河,在《诗经 卫风》中,这条河水反复地出现;而伴随它出现的,往往是绿竹。
淇奥(节选)
诗经 卫风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这首诗一共有三段,这里选取的是第一段。诗歌的每一段都以淇水和绿竹起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你看那缓缓流淌的淇水两岸呀,有着茂密青翠的竹林!这小竹林边呀,有一位美貌又高雅的君子;这位君子的德行,就像经过切磋、琢磨的美玉呀;我想念这位君子呀,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游客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的竹林中游玩。新华社发(王彦冰 摄)
我们再看一首诗:
竹竿
诗经 卫风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竿》,真是开门见山。“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籊籊”,又细又长的意思。用细长的竹竿,做成钓鱼竿,在缓缓流淌的淇水中钓鱼。人类制造工具的本能,这里体现在用竹子制作鱼竿上。
钓鱼,是一种古老的户外活动。钓鱼,还是一种静于外而动于内的活动,钓鱼人仿佛静止的雕塑,内心的活动却可以很丰富、很跳跃。“岂不尔思?远莫致之”,钓着钓着,突然想你了,但是路途遥远,我看不到你……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在这诗里,“岁寒三友”之松柏与竹子,毫无违和地聚到了一起。这钓鱼的人儿浮想联翩:可不可以跟着心爱的人儿,划着松柏制成的“柏舟”,荡漾在滺滺的淇水之上?
在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回龙村,村民展示刚取出的竹酒。新华社发(张鹏 摄)
《诗经》十五国风,风格各不相同,《卫风》系列以儿女情长著称。而从这几首诗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秘密:几千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是否比现在更加湿润温暖?因为在今天的中国,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而在当时,位于黄河流域的卫国可以生长大片的竹林,竹子还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卫国地处今河南一带,根据相关专家学者考证,河南的简称“豫”,就是一个人拿着矛猎取大象的意思。当时的河南居然有大象,温暖湿润可见一斑,由此类推,制作矛的最佳工具,应该是竹子吧?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籊籊竹竿,以钓于淇”,不论黄河流域曾经怎样地温暖湿润,它终究属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冬天总是寒冷的、要降雪的。最美的冬天,要有绿竹,要有白雪。而最能考验竹的,也是冬天和大雪。对于这个话题,白居易有发言权。
题李次云窗竹
唐 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李次云是白居易的好友。他的庭院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窗边的那一簇绿竹,丛丛掩映,赏心悦目。要我说,这笔挺修长的竹子,不必用来制作吹奏美妙乐曲的笛箫,也不必用来制作垂钓的鱼竿。不加斧斤,就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吧!
待到百花开后、万木萧条的冬季,请看,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天而降,就像无数洁白晶莹的小精灵,覆盖在万物草木之上,大地白茫茫一片。天地是一片雪国,但是,请看这一簇簇的竹叶,依然勾勒出绿色的边缘;一个个突出的竹节,镶上了洁白的环佩。
这是画家杨竹工作创作室“兰竹草堂”雪景(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国政 摄
还有更加美妙的一层境界:在寒冷的冬夜,你突然被冻醒,迷糊之中,你裹紧了被子,把头缩到被窝里,依然感到丝丝寒意。静谧的夜,耳畔传来悉悉簌簌的声响,若有若无;双眼虽然紧闭,却感觉到光线的细微变化。沉沉睡意中,你没有多加理会,又昏昏地睡去。待到黎明时分醒来,天光似乎也与往日不同,空气中弥漫着小清新。你忍着寒意,批衣起身,推开窗,打开门——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欢迎你!
雪还在静默地下。庭院的雪地上,留着小鸟的足印,就像一片片竹叶。窗边的小竹林,堆砌了太多的雪花,一阵微风,成团的雪簌簌地坠地。几枝细嫩的竹竿,竟已被雪压弯、折断。因为竹纤维特有的韧性,它们即便低下了头,依然保留着优美的弧形。细细嗅来,折断的竹子,好像散发出特有的清香;细细回想,半夜听到的声响,应该是雪落的声音,是折竹的声音。
这梦一般的场景,白居易是这样记录的:
夜雪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竹子轻易不会被压弯折断。能够压折竹枝的雪,一定是大雪,乃至是暴雪、雪灾。白居易在诗歌中,就曾记录了这样一场罕见的大雪:
村居苦寒
唐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唐宪宗元和八年,这一年的十二月,下了一场连续多日、非同寻常的大雪。瑞雪往前一步成了雪灾,白居易的心中充满了忧虑。“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竹柏无言,死生在天。但是,连“岁寒三友”中的竹子、松柏都挺不住,缺衣少食的父老乡亲们怎么可能扛得住?
当时,白居易已经退休回到老家的村子里居住,条件很一般,过着“草堂深掩门”的日子。身边的乡亲们,日子过得更艰难。“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他们家里哪有什么像样的冬衣和棉被,不过是在火塘里烧着四处捡来的柴火、牛粪,抄着手,哆哆嗦嗦熬过漫漫冬夜。?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雪中竹林。?新华社发(徐程摄)
?
?老白反观自己还有丝绵被子盖,被窝里还有一点儿热乎气儿;平时不用下地劳动,也不用担心庄稼的收成。“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跟乡亲们比,内心诚惶诚恐,自问何德何能,就能衣食无忧地过日子?
我们曾在“芒种诗话”中赏析过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观刈麦》,当他看着老百姓汗流浃背割麦子、寡妇家捡麦穗过日子,也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最冷最热的时候,总是能想到老百姓,总是能反躬自问,这是一个有百姓情怀的诗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惟愿诗人笔下的绿竹,是冬日大雪中的最美风景;惟愿瑞雪兆丰年,但不要暴虐成灾,不要为难已经是无比坚忍的猗猗绿竹和黎明百姓。
??
大?雪时节
南北方的农人们要做些什么?
北方 黄河流域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凤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薛凤梧
种植中药材的药农,这是正在收获瓜蒌籽和皮的工作。
这是晚熟玉米收获后,等待秸秆还田和深翻整地。
南方 长江流域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大石乡田祥嘴村 杨阳:
无人机喷洒草药,油菜早期如果无法控制好杂草的生长,后期将影响油菜的产量。
比起小雪节气时候比较早期的油菜,现在的油菜只是长高了点、密了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现在正处于葡萄浆果的膨大期,再有不久葡萄就要成熟上市了。现在大部分的果农朋友都片面的追求产量,但对于葡萄来说,如果葡萄因为上色浅或上色不均匀,使葡萄在外观上没能达到相应的色泽,即使葡萄的产量很大,也不能称作优质的葡萄,一般也很难卖出较好的价格,因为大部分消费者更喜欢购买色泽好、糖度口感好的葡萄。这也就是很多果农经常抱怨葡萄增产不增收的原因。
因此,在果园葡萄产量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谁家的葡萄上色好,也就更容易卖出更好的价格,获得更好的种植收益。所以说,在葡萄成熟上市前,葡萄的增糖上色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今天,农技小背篓就针对葡萄上色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葡萄是如何上色的?影响葡萄糖度和色泽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如何才能促使葡萄更快、更好的完成糖分积累与上色?
一、葡萄是如何上色的?一般来说,葡萄的颜色是多种色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色素相互作用的程度影响着葡萄果实的颜色,对葡萄颜色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花青素、类胡萝卜素以及叶绿素,其中花青素(主要在果树表皮细胞中合成)直接决定着葡萄果实的颜色,叶绿素和类胡萝卜在葡萄着色过程中起辅助性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葡萄上色的过程,就是随着浆果的不断发育成熟,果实中的叶绿色不断解体、花青素(以及类胡萝卜等其他色素)不断合成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果实中的糖分物质不断增加、芳香物质不断积累、有机酸不断减少,葡萄果实逐步由青涩坚硬向软甜红艳转化,直至果实绿色消失、变红或变紫后成熟上市。在葡萄成熟前的着色期,果实花青素合成积累的越多,葡萄上色就越快、上色就越均匀,花青素的含量与葡萄颜色的深浅成正比;而如果类胡萝卜素合成的比较多,葡萄黄到红的果实就比较多;如果叶绿素合成的多、分解的少,那么葡萄的果实大多数就表现为绿色。
但对葡萄着色度有决定性作用的花青素不具有稳定性,一般它随着糖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要受品种、光照、温度、水肥、养分、土壤、植物激素以及管理质量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容易造成葡萄上色质量差的问题,而我们提高葡萄上色质量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就是从以上几个影响因素入手。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影响葡萄糖度和上色的主要原因1、土壤因素
土壤,是葡萄能够稍叶抽发、开花坐果的根本,葡萄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营养也主要是由土壤中的根系吸收运输,而根系的生长发育程度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从这一点上来说,土壤是影响葡萄果实大小、色泽、口感的基础因素。
一般来说,土壤盐碱、酸化、板结、干旱、积水以及土层贫瘠、黏性重、偏施氮肥、有机质含量低、地下病虫害较多的果园,葡萄在上色时、转色速度、着色质量以及果实大小、口感风味等方面都要会差一些。比如说,板结严重的地块,葡萄果实上色晚且果粉较少,偏施氮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块,葡萄果实偏绿、上色少、果粉少。
对于葡萄来说,最适合的土壤种植环境为:土层厚度最低要求达到土层8-100公分以上,并且要求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地下水位在1.5-2米以下的微酸性的沙壤土。这样的土壤环境种出来的葡萄糖度口感价值比较高、上色效果比较好。
2、品种因素
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特性,在着色质量上也又较大的差异,这主要与品种的基因有关。在这一点上,建议大家根据当地的降水情况、光照情况、种植习惯、市场需求等因素,灵活选择最适合当地、最适合自己的品种种植。
3、光照因素
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光照,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与养分合成,都需要光照的参与。
对于葡萄来说,光照的质量,不仅决定着叶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高能力,影响着葡萄体内糖与霉等有机养分的合成,同时决定葡萄着色的花青素也受光的深刻影响,因为光照时花青素合成的诱导剂,光照充足,花青素合成越多,葡萄上色越好——充足的光照,一方面可以调节合成花青素的酶的活性,从而提高花青素的合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乙基等物质的合成累积、降低赤霉素的活性,从而减少对花青素合成的抑制效果。
一般来说,在葡萄果实成熟上色期内,如果能保证果实受光照强大于自然光强度的70%以上,葡萄果实就能快速、均匀的完成上色,并且确保葡萄有个一良好的色泽度。所以,改善葡萄果实的光照条件,是促进葡萄更好上色的重要手段。
4、温度因素
花青素的合成受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白天温度较高、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有利于促进花青素的合成。在合理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叶片的光合作用就越强、制造的碳水化合物就越多,而昼夜温差越大、夜间温度越低,葡萄呼吸作用就越弱、消耗的碳水化合物就越少,这都有利于花青素的合成,从而能够促进葡萄更好的着色。
5、养分因素
葡萄上色所需的花青素主要以糖为原料。一般来说,果实内积累的糖含量越多,合成的花青素就越多,葡萄的上色效果就越好。而糖的积累量与水分、养分的供应是否合理密切相关。
氮肥使用过多,不仅会造成葡萄植株贪青晚熟、叶绿素合成量增多,也会加树体内大养分消耗量、减少果实中糖分的积累,同时还会使糖分转化为氨基酸和蛋白质,从而降低果实中糖分的积累量,对花青素的合成与果实的转色具有不利影响。此外,氮过多会还会葡萄对钙的吸收,从而降低果实的糖度和香味儿。
钾肥对葡萄上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葡萄在硬核软化期是钾元素的吸收高峰期。一方面,它既能促进糖的代谢,又能促进糖分由枝叶向果实内运输积累,从而为花青素的合成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钾具有增糖降酸的作用,钾肥充足,有利于增加果实的糖分含量、减少果实的酸度。
磷,一方面对葡萄的根、花、种以及果实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葡萄叶片内形成的糖分在向果实运输的过程中离不开磷的参与,所以说磷肥充足,对提高果实的糖度和着色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缺磷,果实中花青素的合成就会受抑制,葡萄的上色就会受影响。
除此之外,葡萄缺钙、缺镁、缺硼,都会影响制造营养物质的光合作用、阻碍果实糖分的积累、抑制花青素的合成,从而影响葡萄的正常上色。
在水分方面,水影响着花青素的合成与分解,与温度一起影响着花青素的含量与稳定性。在葡萄成熟转色期内,如果浇水过多或者降雨量过大,会大幅提高果实果皮细胞的含水量,从而造成果实中糖和花青素的含量浓度,进而造成葡萄上色速度慢、着色质量差等问题。而在葡萄成熟转色期内适度干旱,有利于葡萄果实内糖分和花青素的合成与积累,从而能够提高葡萄果实的糖度口感和色泽度。
二、提高葡萄糖度和上色度的管理措施1、夏季剪稍去叶
在葡萄果实进入到转色期时,一方面要结合夏剪,对未成熟的遮光新稍进行短截、对架面上的密生枝要进行合理疏除,对遮挡果实光照的老黄叶以及基部老化变黄的叶片要及时进行摘除,对遮挡果实光照的功能叶可以采取移动果实位置的方法来增加光照,这样有利于大幅增加葡萄果实的光照量、促进葡萄更多更好的积累糖分和上色。
2、环剥增色
对于一些成熟较晚、上色困难的葡萄品种,可以通过环剥的方法来促进上色。操作方法如下:在葡萄果穗下节间环割出一条0.3公分左右宽的环形切口,深度以穿透韧皮部而不伤及木质部为佳,以此来促进果实更快、更多的积累可溶性固形物质,从而缩短成熟期、提高上色度。
3、地表铺设反光膜
对于光照积温不足的园地,或者是晚熟品种的园地,为了促进葡萄果实更好的上色与成熟,可以在葡萄成熟前35天左右时,在树下铺设银色反光膜,以此来提高土温、反射与增加光照,进而来提高葡萄果实的糖分含量和着色度。
4、尽早摘袋受光
果实套袋,是葡萄种植管理过程中应用比较普遍的管理方法。在各方面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葡萄摘袋越早,就越有利于果实上色。因此,对于上色差或上色困难的葡萄品种,可以在果实开始转色时提前摘掉套袋,从而使果穗更早、更充足的全面接受光照,这样对于葡萄上色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5、合理疏果整枝
葡萄开花结果量过大,容易造成树体营养负担过重、果实发育养分不足,从而导致葡萄个头小、糖度低、上色差,所以应当尽早进行疏果整枝,但要保证合理的叶果比。
在进行葡萄疏果时,建议在果实上色前或者花后15-25天果粒有花生米大小时就开始着手进行,按照疏小留大、去弱留强、除劣留优的方法进行疏果,在进行葡萄整枝时,建议每条果枝保留18-20片制造养分的功能叶片,然后疏除掉其他所有叶片,留叶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葡萄果实的顺利上色。
6、经常翻果上色
在葡萄成熟前7-10天时,可以把果穗经常进行翻动,以此来使葡萄多面均匀受光,从而促使葡萄更全面、更均匀的上色,但翻动果穗时要谨慎轻柔,也不要触摸果面,以防造成果实短穗或掉粉。
7、调控好温度
在葡萄成熟期内,最有利于果实发育膨大与成熟上色的温度环境是白天26-32度、夜间16-20度、昼夜温差最低要保持10度以上。当温度低于15度以下或高于35度以上,都不利于葡萄果实的成熟和上色。
8、合理水肥管理
对于葡萄来说,在施肥时要按照前期补氮、中期补磷、后期补钾的原则进行,同时要避严格控制氮肥使用量、合理增施磷钾肥、中后期补充中微量叶面肥、尽量多施腐熟有机肥。在葡萄茎蔓生长期施肥要以氮肥为主,但当葡萄幼果开始膨大时要以磷钾肥为主,并逐步减少氮肥的使用量。
因此,在葡萄果实第二次膨大期时,可以按照中氮高钾低磷的方法进行施肥,在葡萄果实开始上色时,可以按照高钾中磷微氮(或不施氮肥)的方法进行施肥,因此来逐步增加磷钾肥的用量、减少氮肥的用量。此外,因为有机肥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元素,如果有条件可以在葡萄成熟前35-40天时,每亩追施1000公斤的腐熟农家粪肥,这样可以促进葡萄更好的膨大发育和成熟上色。
与此同时,在葡萄成熟期内,为了提高果实的糖度与着色度,可以用0.3%的磷酸二氢钾、0.2%的硼砂溶液以及钙镁磷肥进行喷施,每隔10天左右喷施1次,连喷2-3次。
在水分湿度管理上,当葡萄幼果开始膨大时开始,可以根据天气降水与土壤干湿情况每隔7-10天浇小水1次,以此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此阶段可以保持70%左右的土壤湿度;在葡萄果实开始转色到成熟期时,可以适当降低水分供应量、保持适度干旱,土壤湿度可以控制在60%左右,但在葡萄采摘前15-20天时应当停止浇水,以此来促进果实更多的积累糖分、更好的上色和更快的成熟上市。此外,在葡萄成熟前,如果降水较多,应当在雨后及时进行排水防涝,以防影响果实品质。
9、科学使用激素
对于葡萄来说,对葡萄积累糖分、促进上色、加快成熟的激素类型比较多,常用的主要有花青素、脱落素、乙烯利、赤霉素、氯吡脲、烯效唑、吡效隆、复硝酚钠等,使用最广泛的是前三种(重点介绍这三种)。如果激素用的科学合理,对葡萄成熟或上色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量和浓度使用。
①花青素,一般在葡萄开始上色时开始使用,主要是喷施果面,虽然安全系数高,但价格贵、成本高,而且使用后上色速度比较慢。
②脱落素,一般在葡萄开始上色时开始使用,主要喷施果面,虽然对叶片的光合作用和糖度积累没有影响,使用后上色速度也比较快,但是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果实上色深浅不一致或果实色泽暗淡无光泽,使用过量还会造成籽粒脱落,而且它只能用来上色,不能用来促进成熟。
③乙烯利,以便在葡萄开始上色时开始使用,主要喷施叶片,虽然具有价格低廉、使用后上色速度快的优势,但是使用浓度过大会造成叶片老化、籽粒脱落的问题,建议配合萘乙酸一起使用。
以上就是农技小背篓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有关提高葡萄上色的知识,大家都学会了吗?
点击上方“关注”农技小背篓 每日了解更多新鲜农业种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