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枕骨(枕骨凸起的人命运)

时间:2024-01-21 01:41:46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秒懂骨相:从枕骨看富贵贫贱

枕骨位于脑后正中偏下的部位,由于人睡觉时,枕骨首先接触枕头,所以叫做“枕骨”,又名后山骨、玉枕骨、乘枕骨和后枕骨。在头部骨骼中,除“九骨”为贵骨外,枕骨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贵骨。《神相全编· 枕骨部相》中说:“人之骨法中,贵者莫出于头额之骨,头额之奇莫出于脑骨成枕之人;有枕骨如山石有玉,江海有珠,一身以恃其荣显也……若有骨名曰枕骨,凡丰起者富贵,低陷者贫贱也。”

枕骨的类型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的相术家持不同的观点,有说18 种的,有说23 种的,还有说35 种的。根据《神相全编》,枕骨共有35 种类型,它们形状各异,而且所主的富贵程度也有所差异:

三才枕,即三骨上下排列,圆凸而有光泽。有三才枕的人,聪明显达,魄力十足,能做国家级大官。

五岳枕,即四个角和中央各有一骨耸起,如同五岳。有五岳枕的人,才智过人,能做地区高官。

双龙骨,即两骨很尖,高耸。有双龙骨的人,勇武双全,有耐心和韧性,适合在军队工作,能做高官。

车轴枕,即四边高而中央低,如同车轴的骨骼。有车轴枕的人,适合在小地方立足,能担当大任。

连光枕,即三骨并起、相连。连光骨小的人,一生衣食无忧;连光骨大的人,能做高官。

偃月枕,即弯弯的、仰上而生的一块骨骼。有偃月枕的人,能在小部门做领导。

覆月枕,即俯下而生的弯弯的一块骨骼。有覆月枕的人,能在小部门担当大任。

相背枕,即弯弯的两块骨骼,上下排列,俯仰相对。有相背枕的人,文武兼备,能做文武官职。

三星枕,即上面生有一骨,下面并生两骨。有三星枕的人,能身兼两副制馆职。

方枕,即四方有耸起的骨骼,其中一骨有角。有方枕的人有小智小慧,能福禄双全。

圆月枕,即圆润而耸起的一块骨骼。有圆月枕的人有小聪明,能做清闲而俸禄多的官职。

垂露枕,即上方下圆的一块骨骼。有垂露枕的人,能做副级官员。

玉樽枕,即上下排列,圆而有棱角,如同盆器的两块骨骼。玉樽枕大的人,能做国家高官;玉樽枕小的人,能做地方小官。

背月枕,即两骨弯弯,上下排列,相背靠。有背月枕的人,一生显达,地位尊贵。

一字枕,即如同一字的一块骨骼。有一字枕的人,性情耿直而刚烈,讲究诚信,易受人尊敬。

回环枕,即如同回字的一块骨骼,又叫率福枕。有回环枕的人,其富贵能荫庇其子。

左长枕,即往左方向倾斜生长的骨骼;左撒枕,即往左方向纵深生长的骨骼;右撒枕,即往右方向纵深生长的骨骼。有这三枕骨的人富贵运不是很佳,但能长寿。

三关枕,即三骨圆而有棱,呈长条形,上下并列。有三关枕的人,一家之中能有多人发达富贵。

连枕,即与两耳后玉堂骨相接的两块相连的耸起的骨骼,又名列环枕。有连枕的人,出身好,地位高,而且能长寿,但这种人往往比较情绪化,喜怒无常。

鸡蛋枕,即突出如同鸡蛋的骨骼。有鸡蛋枕的人,脾气暴躁,自负而狂妄。

山字枕,即突起如同山字的骨骼,又名横山一字枕。有山字枕的人,性情刚烈,守信用,能为官,有所显达。

悬针枕,即如同悬挂着的针头的骨骼。有悬针枕的人,虽不能大富大贵,但能丰衣足食。

垂针枕,即上面宽厚,下面尖如针头的骨骼,又叫玉枕。有垂针枕的人,一般长寿,而且能安享晚年。

屈樽枕,即上略宽下略窄,如同酒樽的骨骼。有屈樽枕的人,很有福气,但没有官运。

上字枕,即突起如同上字的骨骼。有上字枕的人,志向远大,有胆识和魄力,能干大事业,但命途不太顺,有成功也有失败,最终小富小贵。

腰鼓枕,即突起如同腰鼓的骨骼。有腰鼓枕的人,一生浮浮沉沉,时而富贵时而贫贱。

丁字枕,即突起如同丁字的骨骼。有丁字枕的人,性情宽厚,待人和气,人际关系好,能小贵。

如珠枕,即粒粒珠子的骨骼。有如珠枕的人,容易获得地位和名声,但不是很富有。

形山字枕,即三骨在上,平列直起,下面有一横骨相托。有形山字枕的人,头脑聪明,一生富贵,而且还能长寿。

叠玉枕,即两骨上下分布,上骨圆,下骨方。有叠玉枕的人,一生锦衣玉食,功勋卓著,能光宗耀祖。

象牙枕,即一骨耸起,下宽而上尖细,如同象牙。有象牙枕的人,适合在军队发展,能掌握军权。

悬针骨,即一骨突起而分成四个角。有悬针骨的人,适合担当武职,或从军,或练武,能有所成就。

一阳枕,即一骨横生,四角分明。有一阳枕的人,财运亨通,一生非常富裕,而且能长寿。

以上35 种枕骨,绝大部分都是好骨,拥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便能富能贵。据史料发现,唐代房玄龄就因为脑后有多种枕骨显露而成为一代名相,而宋代张尧封面相非常好,本来可以身贵子荣,但他后脑却没有枕骨,终因前后不应而为破相。可见,枕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命运。

流传千年的特殊习俗,枕骨变形在古代社会的传承

导语:人工枕骨变形,就是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变枕骨的形态,一般在婴幼儿时期开始就需要加以改变,使得枕骨变得更加扁平,以达到符合当时普遍审美的标准。人工枕骨变形,俗称叫做"扁头",这种习俗最早在新石器时始出现,历史时期普遍盛行,甚至到了近代还在汉、满等民族当中普遍流行。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先后存在过许多其他风俗,但是毫无例外地,这些风俗随着人群的迁徙、消亡而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睡扁头"的习俗却从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是如何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保留一席之地的呢,又是如何被人们广泛接受的?

1、 枕骨变形风俗的兴起

任何一种风俗文化的传播都必定有其根源,换言之,一定是最早某个人群开始出现这种习俗,然后随着人群的扩散传播到其他人群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出现最早出现这一风俗的地区已经不再使用这一风俗了,而在其他地区的人们却将这种风俗保留了下来。枕骨变形就是如此,因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并且是终身的,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在一些史前时期的人骨遗存上看到扁平的枕骨,从而印证了这种风俗的古老性。

图一 枕骨位置示意图

目前来说,我国最早发现的枕骨变形出现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北辛文化当中,而后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尤为盛行,随着人群的扩散和传播逐渐向北发展,以至于现在在北方和东北地区仍然保留有这种习俗。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是我国古代位于海岱地区的史前文化,其创造者为古老的东夷族群。这一民族有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习俗,比如扁头、口含石球、手握牙璋、拔牙、断发纹身等,而流传至今的也只有枕骨变形,也就是扁头习俗。

图二 大汶口文化遗存

尽管在北辛文化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扁头习俗,但是直到大汶口时期才真正流行起来。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山东曲阜西夏侯墓地中发现的人骨当中,男性扁头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女性扁头率则达到了百分之百。山东邹县野店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的男性扁头率更是高达百分之八十,女性占到了百分之百。在大汶口文化最盛期,扁头习俗于拔牙、口含石球、手握牙璋等风俗几乎代表了整个海岱地区的风俗面貌。

2、 枕骨变形风俗的继续流行

海岱地区尽管是扁头风俗的发源地,但是在经历过大汶口文化的兴盛之后,紧接其后的龙山文化中却体现出扁头风俗的衰落。山东诸城城子遗址记载了从大汶口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转变,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地中我们发现枕骨变形高达百分之百,但是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可以观察到的个体中却无一有过枕骨变形的痕迹。

图三 龙山文化墓地

除了海岱地区之外,这一时期我们在中原地区、江汉地区、以及北方的内蒙、辽宁等地的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枕骨变形的出现。并且从发现的史前人骨上看,枕骨变形率并不低,最高的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史前史前人群的交流和往来尽管不如我们今天一般便利,但是在漫长的时间场合中人们的流动距离也是十分可观的。并且海岱地区本身就处于一个人口流动的交通要道,向东可以驾驶船只航行向岛屿扩散,向西则能够翻过山脉向中原地区以及更北流动。

图四 史前社会的独木舟

到了商周时期海岱地区以及中原内地的扁头之风几乎以及销声匿迹,但在东北及东北亚地区还十分流行。而到了明清时期,满族的前身女真也是典型的以"扁头"为美的民族,他们将枕骨向外隆突视为丑,久而久之,扁头也就成为了满族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清代满族人入关为主后扁头更是一度成为了身份的象征。而受到满族人的影响,东北、河北以及山东等地的汉人也开始流行扁头,在新生儿时期就开始有意地给孩子头枕硬物,使其枕骨变得更加扁平。

3、 枕骨变形兴盛不衰的原因

从本质上来讲,枕骨变形其实是属于头骨畸形的一种,也就是使得枕骨不同于正常的人骨形态,呈现出更加扁平的特点。目前的人工畸形中较为常见的认为有意地改变骨骼生长方式主要体现在头骨和足骨上。就头骨的变化来讲,主要有枕型、额枕型、环形和混杂型四种,其中以枕骨变形最为常见,另外还有一种高而长的颅骨变形在古代也比较常见。而足部变形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古代的缠足了,这种习俗据说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被视为旧社会的陋习而被明令废止了。

图五 三寸金莲绣鞋

同样都是使人骨发生畸形改变,为什么缠足就受到人们的抵制并且逐渐消失了,而枕骨变形,也就是"扁头"却仍然存在并且流行呢?首先来说,我们应该知道缠足主要是针对女性而言的,缠足之习流行之初本就是体现出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诸多压迫。缠足一般在女性三至五岁时开始,并且缠足的过程伴随着女性的痛苦和终生难以愈合的残疾,缠足之后女性的日常获得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也正是如此,有识之士纷纷将之视为封建社会之陋习。

图六 头骨人工畸形

而扁头则不然,扁头习俗无论男女皆流行,并且扁头的过程没有伴随着疼痛,也不会对于人体造成任何实际上的损伤,它是基于某种长期的卧式习惯逐渐形成的变形。枕骨变形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中的普遍社会行为以及集体性的价值认同,实际上并不带有任何轻视、或者反映身份高低的印记。从实际发现来看,扁头者有男有女,既有身份等级高的人,也包括普通的民众。

图七 大汶口文化墓葬

其次,扁头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尽管我们不知道最早的东夷族人是如何进行枕骨变形的,但是根据现有的民俗志和历史文献记载也可窥见一丝端倪。《魏略》中记载"辰韩俗‥‥‥儿生欲其头扁,以石押其头",以石押头的说法显然有些荒谬,因为如果是以石押头的话必然会对人的面部产生改变,并且长期押头并不利于健康,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头部疾病。现在东北地区常见的扁头方式是"睡摇车",也就是将孩子放在摇篮里,头枕较硬的枕头,然后将摇篮悬在房梁上,使得孩子不容易翻身,久而久之头部就变得扁平了。

结语

从扁头的发展来看,它最初是起源于东夷族的社会风俗,和拔牙等一样反映了东夷族人独特的信仰和习惯。扁头风俗在漫长的历史中并没有逐渐消亡,而是一直延续到了近代,深刻影响了一些民族特质的形成。扁头风俗之所以如此盛行,可能与古人认为改变枕骨可以具有某些宗教上的作用,比如防止病害入侵等,此外可能还与审美、显示族群身份有关。东夷社会无论男女都流行扁头很有可能就是基于当时以扁头为美的审美习惯,久而久之就使得扁头成为了他们特有的习俗。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文化在发展中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那些以畸形审美和封建为特征的人骨变形已经不存在了,而枕骨变形却仍旧存活了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并没有给人体造成实际损害,并且已经成为了为多数人们接受的民俗。

参考文献

颜晔《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

李德山,薛成城《略论我国东北一种特殊的审美习俗——扁头》

黄明乐《东北满族的睡扁头习俗起源及其利弊初探》

赵永生,曾雯等《大汶口文化居民枕部变形研究》

颅骨骨折有多危险?

病例小记

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不小心在爬桌子时从桌子上掉下来磕到了头的侧面,立刻起了个大包,哭了几声又玩去了。家长在孩子睡着时摸了摸那个大包和头颅,发现在肿起来的地方颅骨明显有个乒乓球大小的凹陷。

带孩子去医院做了脑CT,果然有凹陷性骨折且压迫了脑组织。医生建议手术,家长犹豫再三还是同意做了,好在孩子后来一切都恢复的挺好的。

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但从高处掉下来还是要积极预防的,从一定的高度跌落不是伤到头颅就是会四肢受伤。那颅骨骨折的症状都有哪些呢?

头颅外形看着异常;头疼、头晕、下颌疼;恶心或呕吐;婴儿囟门凸出;头皮局部肿胀;耳朵或鼻子有清亮的液体或血流出;视觉不清或重影;眼睛周围或耳朵后面有淤青;睡不醒或意识不清等;颅骨骨折的诊断

通过头颅受伤的病史,查体时头颅外观异常及血肿,神经体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意识及记忆力等)来初步判断颅骨骨折的可能性。进一步确诊需要X光、CT或核磁的辅助。

颅骨骨折的治疗

治疗取决于骨折的种类,如: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还是开放性骨折等等。很多线性骨折一般建议观察,凹陷性骨折如果压迫脑组织则需要手术,有些凹陷的颅骨也需要手术修复,否则外观会明显异常。开放性骨折治疗更为复杂,不仅需要手术还需要抗感染等一系列治疗。

孩子头部受伤时应该怎么办?首先看看孩子是否有呼吸及脉搏,如果没有的话赶紧叫救护车并开始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如果孩子严重受伤,不要搬动孩子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孩子要是有呕吐,把孩子放到侧卧位,注意转动时要把头和肩膀一起转,不要只转头部。不要在孩子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碰脑袋里出来的任何东西,如:骨头碴。如果头颅出血可以局部加压止血。不要搬动孩子,耐心等待救护车。

如何预防颅骨骨折?孩子坐车永远要做汽车座椅或戴安全带;永远不要把宝宝一个人留在家具上,如:床上、桌子上、椅子上等等,地上更安全;不要允许孩子头冲下地跳入海绵池或水池;孩子参加运动时一定要戴好护具。对婴幼儿,大人一定要时时盯着,别让他独处。

安全无小事,多少家长的眼泪换回的教训是要吸取的。

长“反骨”的后脑:一篇低质研究的传播狂欢

或许,你在几个月之前读到过这么一条科学新闻:手机看多了,头上会长角!

已经低头玩了两个小时手机的你,可能会在诧异之余点进这条新闻。一张研究者的X光片跃然眼前,头骨后面千真万确地多了一块骨头,就像是角一般凸出。国内报道的时候,还会将它与“脑后有反骨”联系起来,颇有点“科学证明了俗语”的味道。

你看完之后,若有所思,又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

(剧透:别担心了,你不会长角的。)

图 | Scientific Report

文|李子李子短信

“注意啦!注意啦!看手机看多了,脑袋后面可能会长角!”

这个研究来自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的一个医生,David Shahar。他在过去20年从医的经历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后脑勺窝里、颈子上面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凸起。这玩意儿,学名为“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他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和同事一起“看了各个年龄的1千2百多张X光片”,发现在18-30岁的人种,这块小骨头出现的频率“异常高”。最大的一个枕外隆突案例,“角”甚至凸出来了接近3厘米。

Shahar 医生将这个现象归结于年轻人使用手机和其它电子产品的习惯。他认为,长期的“坏姿势”(Poor posture)让骨头被迫增生,去平衡颈部肌肉和韧带受到的压力。一个成年人头部的重量大约为4.5千克,我们的颈部的确每天都受着不小的压力,因为这个习惯而影响到骨头的发育,似乎也是十分说得通的事情。

并且,电子产品让我们身体失调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用久了鼠标害的筋膜炎就是一例。

David Shahar,他自己自称 Dr. Posture | researchgate

这个研究一开始发在了《自然》(Nature)旗下的《科学报道》(Scientifc Report)上,此刊虽算不上顶刊,发文数量巨大时有“灌水”,但也算是知名期刊了。这个事情,也被许多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过,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等大媒体;BBC 甚至以这个研究为引子,写了一篇深度报道,讲了人类的习惯与人体构造的相互影响,读了之后也是大长见识。“我们的骨头的可塑性十分强,”BBC 在那篇文章里写道,“虽然我们每个人的骨头架子都由我们的 DNA 所决定,然而它们却也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以适应每个人生活中独特的压力。”相关的研究,甚至催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叫骨骼档案学(osteobiography)。

至于各类小报,中外估计都一个样,为了这个有点奇怪的研究结果而手舞足蹈。澳大利亚新闻网(news.au)最先开始用“长角”(horn)一词。而类似于太阳报(The Sun)这样的英国小报则是一贯大惊小怪的调调——“妈呀手机!(HELL PHONE)研究者发现数十个千禧一代因为看多了手机,头上长角啦!“

图 | The Sun

然而,这个研究本身却有不少蹊跷的地方。首先,这些X光片都来自 Shahar 医生自己的脊柱按摩诊所,也就是说,来这儿看病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毛病——样本一开始就有偏差了。

然后,判定长出枕骨隆突(原 paper 根本没说“长角”,毕竟动物的角和骨骼的成分根本不同)的标准在10mm,只要超过这个值,就在数据中算作是阳性,而不一定真的长“出来”了那个东西,文中配图里的案例其实非常极端。研究者把这些X光片按年龄和性别分了组,发现年轻人当中长出枕骨隆突的人要多一点点:35%的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有这个隆突,而在30-50岁的观察者中,此比例不到15%。

在论文的讨论环节,作者“推测”,年轻人长出这个东西,“可能与手机使用有关”。然而,这个纯观察归纳的研究论文,并没有调查每个人使用了多长时间手机,或者平时生活习惯如何,家庭病史如何等等,所有的变量就只是年龄、性别、长没长“角”,而且还对“长角”一事的判定十分模糊。

另外,给X光片进行测量的人也没有双盲。换句话说,如果他心里对结果早有预期,那么手抖给年轻的X光片测长一点的情况就会变多。

由此可见,这个研究本身就问题重重。

图 | lucidchart

而当新闻突然开始铺天盖地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看起来有点怪异的研究发出了疑问。除了质疑这篇文章本身的因果链条不足和推测过于武断之外,也有人从专业角度出来拍砖。

威斯康辛大学考古人类学教授 John Hawks 写了一篇文章,质疑了这个研究本身的充分性和必要性。枕骨隆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而且在男性中的发生率比女性更多;在考古人类学中,判定一个骨骼的性别,枕骨隆突也在考虑的因素之中。的确,在 Shahar “长角”文章的综述中,说男性长枕骨隆突的几率是女性的5倍多;但他们自己的数据中,年轻女性的“长角”样本却大于男性,若不是样本有问题,那也是前后矛盾了。

而且,Hawks 表示,不少考古人类学研究也分析了相关的骨成型案例。关系到颈和背的运动其实非常多,不仅仅只有持续低头看手机这一项;而与枕外隆突相关的运动特征,还有大量的点头、仰头、转头等,比如从事编织的群体,或者大量使用前身负重的群体等等(比如把娃挂在前面)。看手机有可能吗?或许有——但是,没有实锤。

显然,Shahar 的研究,并没有把实锤拿出来。

图 | pixabay

而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 Shahar 的背景。虽然他在论文中并未声称本研究有任何利益关联(即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COI),但是,在石英杂志(Quartz)的调查中,他们发现 Shahar 除了行医以外,还有一个副业,那就是卖枕头。

他自创了一个叫 Dr. Posture(姿势博士)的品牌,在卖一种胸枕的同时,号称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外加把背部垫在这种枕头上睡觉,就能矫正脖子前倾的坏姿势。在商品网页上,他不厌其烦地强调着“姿势”的重要性,和他在论文里面的调子颇有几分相似。

顺便说,这枕头也不便宜,要195刀。

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利益关联了。在这个问题曝光之后,华盛顿邮报迅速修改了他们的报道,在后面附上了相关信息,且调整了报道的话术。而 Shahar 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声称这项研究即使有一些限制,总体还是有意义的。他会对论文做出“微小的修改”(Minor Correction),但大致结论并不会改变(Stand by his research)。

不过看客们至此也就基本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图 | pixabay

整件事在最近划上了句号。Scientifc Report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查之后,要求作者撤回并对这篇文章进行修改后才可发表。而修改后的文章,也将确定性的语句删掉、改成了推断性的语句,并陈述了样本的偏差问题。文章最后也加上了相关的 COI 信息。

不过,这篇文章依然非常嘴硬地表示,坏姿势和手持电子产品使用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毕竟在他们的观察中,年轻人的确是肩背和脊柱相关问题的高发人群。

只是,可能看过这个报道的大部分吃瓜群众,可能除了记住“手机+长角”之外,根本就不会看到撤回修改这回事儿。大部分媒体把水泼出去之后,也懒得回来再修改。所以,你现在一搜“手机+长角”(cellphone horn),跳出来的大部分报道依旧还是原版。就连BBC那篇长报道也字句没动,只在最后添了一行字:“长角”相关研究有问题,详情请见另外一篇报道,blabla。

这篇文章是科学研究吗?当然是,而且也没有明显的不规范(除了 COI 那个部分以外),最后也没有完全撤稿、演变成学术丑闻。热衷于搞大新闻的媒体,可能会把小保方晴子、韩春雨这样的“问题研究”扒个底掉,但对于这个小风波,可能最多也是撇撇嘴就过去了。

图 | pixabay

但这篇文章是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吗?当然不是。稍微内行一点的人,都能用肉眼看出来问题。但问题就在于,从媒体到一般读者,对“科学研究”的层次和纠错机制缺乏认知;媒体报道只要讲了“科学研究证明”,就仿佛是白底黑字的宣言一般。

然而,就算是科学研究,也有小样本的探究型研究,定性的描述型研究,综述型研究,大样本调查,元分析,等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各种研究对于结论的确凿性天差地别。当今的科学研究专业性极高,许多领域都是小碎步前进,有的时候发个 paper 可能也只是抛个砖,实验需要同行重复、结论需要后人进一步验证甚至推翻……这些复杂的层次,媒体和读者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追究。

而在科学共同体的工作机制下,也难免出现漏网之鱼。毕竟,看得不严的审稿人是人,想要多灌点水早点毕业的苦逼 PhD 学生是人,看领域大佬脸色说话的期刊编辑也是人。这并不是一个严密运转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了权力博弈、不可测因素和人情世故的网络。再加上总想搞个大新闻的新闻官,想赚点击的媒体,或者是拿了钱的利益团体和社会运动组织等等,最后的产品,并不如人们想象一般纯净无暇。

这一切最后呈现出的面貌,就是各说各话。新闻媒体里充斥的大量研究结果,特别是与营养学、心理学相关的研究,都存在着样本量不足、可重复性差的特征。而如果一篇报道并不对原理和背景加以阐述,仅仅陈述单个研究的结果,即使没有“误读”或者“标题党”,也会让人冒问号——今天吃鸡蛋有害,明天吃鸡蛋有益,我到底该听谁的?

或者换句话说,无法呈现科学研究的机理和面貌,不去“打开黑盒子”的报道,根本就不是“科学”的——科学从来不是一个只陈述结果的东西,而是不断批判进展的过程。

图 | pixabay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最近发表的一篇评论便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如何将科学研究“可靠性”的“信号”充足地呈现出来(Signal Trustworthiness),不仅给同行看,也方便媒体和政策制定者。其中包括强调证据的价值(样本数量、质量,如何使用),提升报道透明度,强调自我纠错和重复性问题,注意偏差,以及保持批评文化(a culture of critique)等。来自宾大传播系的凯瑟琳·杰米森(Kathleen Jamieson)呼吁,在研究进行和发表的时候就建立一个展示可靠性信号的机制,而不是一味要求媒体和公众拿着放大镜去艰深的 paper 里找。

那么有了这么多东西,人们还爱看吗?其实,公众也不会满足只有一个结论的科学。宾大传播学院2019年一项调查显示,有68%的受访者都表示,希望看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数据,而63%希望研究者公布利益联系。

或许,这个“长角”的闹剧对大家而言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儿,人人都知道做低头族的健康隐患。但以后,若有更多的人给我们打开高冷科学的“黑盒子”,大众对于科学本身的认知,也会有所改观吧。

作为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者,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去打开这个“黑盒子”。

最近读的一本书,叫「Damned Lie and Statistics」(该死的谎言与数据),这是一本经典的“打开黑盒子”的书——研究中的数据,与媒体解读的数据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这与调查数据的产生、“如何产生”以及“为何产生”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果你不想被统计局忽悠,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可惜还暂时没有中文版。)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个明眼人——当然,我更希望的是,在这个社会。即使并不是明眼人,也不会总掉坑里。

参考来源

[1] Retraction Watch, Text neck’ — aka ‘horns’ — paper earns corrections. /d/file/gt/2023-09/auh2hzpnanz

[2] \"Signal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science,\" by Kathleen Hall Jamieson, Marcia McNutt, Veronique Kiermer, and Richard Sever, PNAS 09/23/2019.

[3] John Hawks, Are Millennials Really Growing Horns From Using Their Phones? https://elementaldium/are-millennials-really-growing-horns-from-using-their-phones-2b7bd6162938

[4] Katherine Ellen Foley, The researcher behind the smartphone “horns” study sells posture pillows. https://qz/1649011/researcher-behind-smartphone-horns-study-sells-posture-pillows/

文中提到的新闻:

http://www.bbc/future/story/20190610-how-modern-life-is-transforming-the-human-skeleton

https://wwwinsider/horns-from-cell-phones-study-flaws-2019-6

https://www.thesun.uk/news/9341200/millennials-horns-skulls-smartphones/

https://www.washingtonpost/nation/2019/06/20/horns-are-growing-young-peoples-skulls-phone-use-is-blame-research-suggests/

「李子的人间博物馆」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与人

佐治亚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PhD 在读

果壳特邀主笔

微信 museumofus

微博@李子李子短信

图 | knowyourmeme

头疼可能是身体的警告 这几种头疼千万要当心

“头疼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它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其实很多疾病都会出现头疼的症状。头疼是机体给出的防卫信号,告诉我们身体出现了问题,比如五官疾病、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近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田霞在接受辽沈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田霞主任介绍,从中医的理论讲,引起头疼的原因主要包含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引起的头疼,多与风、寒、暑湿、燥、火相关。内伤引起的头疼,多与日常饮食习惯、劳倦过度、体虚等因素相关。头疼有很多表现形式,包括针扎疼、隐约疼等。

头疼位置不同 引发疼痛的原因也不相同

田霞主任表示,头疼的位置不同,引起头疼的原因也不相同。中医认为人体共有12条经络,而头部是诸阳之会。其中太阳经头疼一般是枕骨疼痛,枕骨疼痛放射到颈部,多见于外感风寒、肾虚引起。如果感觉前额痛甚至牵连眉棱骨处疼痛属于阳明经头疼,多由中焦脾胃虚弱引起。如果感觉是隐约疼痛,可能与胃虚血虚有关,如果属于剧烈疼痛,可能是胃热的表现。如果感觉前额头疼、头重,是痰湿的表现。此外,很多人比较关注偏头疼,偏头痛属于少阳头疼,代表肝胆系疾病的改变。如果感觉头顶痛多与厥阴头痛相关。

“还有一部分人感觉整个头都疼痛,这种疼痛多见于少阴经头痛,如果是慢性发作的头疼,一般是肾虚的表现如果是急性发作的全头痛,可能是由外感风寒引起。”田霞主任介绍。

不良的生活习惯

可能会引发内伤头疼

田霞主任表示,内伤头疼存在着虚实夹杂的情况。一般因内伤引起的头疼,起病比较慢,病情相对轻。内伤头疼一般与不良生活习惯、情志刺激等因素相关。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饮食不规律、劳累等。生活中如果情绪波动过大也会引起内伤头疼的发生,比如大喜大悲、易怒等。

“因此,预防头疼的发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避免熬夜,早睡早起,规律饮食,少盐少盐,忌暴饮暴食。注意休息,不要让自己过度疲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易怒。”田霞主任建议,导致头疼的原因还包括眼部疾病、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如果感觉头疼不建议自行用药缓解,药物可能会缓解一时的头疼,但也有可能延误了疾病的治疗。因此,如果感觉头疼,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通过检查确定头疼的原因,并进行治疗。

辽沈晚报记者 勾思涵

专家简介:

田霞,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