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大橘财经讯 编辑/王一鸣)
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CCG常务理事,中国服装协会副主席,汉帛国际总裁高敏就“探索国际视野的可持续发展密码”问题发表了她的看法。
高敏称,时尚行业是全球浪费第二大的行业,多年以来中国在绿色供应链,甚至整个可持续时尚的探索发展中,都做了很多努力。而疫情以后,更是把这个主题提到产业的高度上。
CCG常务理事,中国服装协会副主席,汉帛国际总裁高敏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积极地响应这样的号召,从原材料的层面,从供应链的层面,甚至从产品设计的层面,把这样的概念植入进去。”
而要实现这些,科技驱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尤其是在中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火热地加速中。
“今天我们表示在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当你有了很多to C的数据以后,你就必须需要有to B的数据去做出很好的全产业链的协同,产能数字化正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之下才可以实现的。”
在她看来,如果中国能找到一条新的路去重构这个行业,把这样的产业通过数据呈现出来,将会给很多国际的、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一带一路”上相关企业,带来一个新的标杆。
以下为高敏演讲全文,观察者网整理发布:
我来自汉帛,同时担任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我想从协会的角度跟大家做三个大方向的分享。
第一个,时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时尚行业是全球浪费第二大的行业,多年以来,中国在绿色供应链,包括整个可持续时尚发展中都做了很多努力。今年疫情以后,一方面整个中国纺织在全球物资的部分,尤其是口罩防护服部分,除了给大家提供很多贡献以外;同时在整个产业中,把可持续时尚发展这个主题正式提到产业的高度上,现在整个行业都在积极地响应这样的号召,从原材料的层面,从供应链的层面,甚至从产品设计的层面,把这样的概念植入进去。
第二个,科技驱动。疫情以后,从出口、进口层面来讲,有很多的产能,从海外又转回到中国。同时,在整个中国直播和电商的带动之下,产业的数字化的转型正在火热地加速中。
汉帛在过去的三年当中,一直在做产能数字化这件事情。为什么会提到这件事?大家知道,今天我们在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当你有了很多to C(消费端)的数据以后,你就必须需要有to B(企业端)的数据去做出很好的全产业链的协同,这件事情正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之下才可以实现。
当我们可以把精准的产品,或者是消费者的信息,从C端第一时间传递到工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获取大量的这些数据。当我们在B端的数据形成到一定层面的时候,就可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浪费在哪里,我们可以共享的是什么,可以调整的是什么。这件事情,在整个行业中也是比较大的变革。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的企业,无论是安踏也好、李宁也好,真正意义上都在加快对于工厂的产能数字化的需求,包括我们在印染的层面、原材料的层面,都在加大力度。
在未来3-5年当中,我们可以完全呈现出一个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可以把消费者这样一个需求跟产能端进行精准匹配。同时,也可以通过供应链的整合,反复孵化很多品牌。
现今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从想法驱动供应链,带来了很多的浪费。如果我们是从供应链出发、从工厂出发,以本身现有的资源反过来赋能品牌的时候,大家会看到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也是接下来2-3年中,在可持续性发展这件事上,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会给海外、东南亚甚至“一带一路”上的整个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第三点,文化交流。很荣幸,在今年,我们跟CCG成立了全球时尚文化研究中心,我们汉帛也跟WWD(world woman daily)进行了在中国层面的合作。WWD是一家有110年历史的产业媒体,它是第一次进入中国,我们整个中国服装协会,甚至整个纺织工业联合会都将和这样的媒体紧密合作。
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动作?可持续时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体现了多元化的交流。大家知道,有很多海外品牌在疫情之后,纷纷来到中国,提出了一个APEC的战略,希望在中国基于电商层面能有大量发展。但在国际交流过程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很多不足以构成合作的断点。我们希望通过跟这样的国际媒体合作,可以把断档的点连起来,在文化交流打通了以后,更多地去了解中西两方之间的需求。
在可持续时尚的发展上,这三点不仅仅是一个趋势或者一个方向,而且是现在正在发展的一部分。
就今天的主题,整个中国服装协会的社会责任来说,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跟全球,包括联合国在讨论这样的话题。我想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之下,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新的路去重构这个行业,也能给更多人带来一个就业的机会。
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工厂,不仅是大厂、还有无数分散的中小工厂。在中国服装协会,2000万以上规模的企业,只占到全国的20%,剩下还有80%的工厂是没有达到规模以上可统计标准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如果把这样的产业通过数据呈现、整合起来,就会给很多国际的、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一带一路”上的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一个新的标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汇集全球创意力量,让京城的秋日潮起来!9月4日下午14点,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汉帛(国际)集团共同打造的“汉帛奖”第30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总决赛拉开帷幕。这不仅是SS23中国国际时装周的青春号角,同时也是东西方时尚理念碰撞与融合的平台。
大赛自1993年创办以来,肩负“让创意产生价值,以国际化视角开疆拓土”的使命,以亲历者的身份记载了中国时尚创意产业发展30年的春秋。作为“高标准、高起点、高品质”的全球化时尚赛事,本届大赛继续以“硬糖青春”为命题,从“保护海洋”的角度出发,挖掘未来全新生活方式的设计新势力。
(01)“可持续”迫不及待
新风尚应运而生
本届大赛人气爆棚,疫情并没有降低青年设计师的参赛热情。自去年9月3日启动,至12月3日正式截稿,共收到858份稿件。其中,海外作品数量超过百余份,包括西班牙、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挪威、法国、摩洛哥、荷兰、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菲律宾、巴西、科索沃地区、乌克兰等18个国家及地区。
经初评遴选后,26位参赛选手脱颖而出,携101套设计作品震撼登场,呈现出一个星光璀璨的创意盛典。不同风格的焕彩霓裳在大气磅礴的艺术舞台映衬下款款而来,尽显新锐设计师们的巧思妙想。无论是从面料使用,还是在对结构的理解上,我们都能感受到国际青年设计师的飞扬青春和梦想。
大赛决赛也邀请了豪华的评委阵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当岐,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元风,“金顶奖”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海燕,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金顶奖”设计师王钰涛,EOD北京教学总监徐楠,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授胡迅,WWD首席内容官、副总裁Johannes Neubacher,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教授Federico Castigliano担任评委。评审团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大赛原则,注重高质、高效、高水平,以专业负责的态度挖掘新一届设计新星。
30th
HEMPEL AWARD
金奖
#1
经过专业评审,最终来自中国北京的涂宇豪以一组《无序造型》问鼎汉帛金奖。他的作品设计概念来源于正负极转化。在他看来,将地球拉成平面时,海洋和地面是互为正负空间的,并用充气充绒工艺表现这一理念。涂宇豪在赛后也谈到,可持续时尚是未来时尚界发展的趋势,将有更多设计师以再生面料和循环再造款式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创想。
30th
HEMPEL AWARD
银奖
#2
另外,来自中国湖北的李文欣和来自挪威的Iris Schieldrop斩获银奖。
30th
HEMPEL AWARD
铜奖
#3
来自中国北京的高平和来自科索沃地区的Leona Abdyli获得铜奖。Itoh Gakuki 获得企业认定奖,陈佳豪获得网络人气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大赛创办的第30个年头,在30周年的特别年份,大赛组委会将前29年的获奖服装作品带到决赛现场,用最摩登生动的方式再现经典风尚,直接把T台变成了一台时空穿梭机。
从大赛走出的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如吴海燕、马可、杨剑青、武学伟、武学凯、戴维·铁里特、高巍、彭涛、邹游、李迎军、邓玉萍、谢瑾、胡劢、蔡宜颖、Romy Rosser、王静、大卫·UBL、陈嘉慰、Maria Emmanuel、朱圣伟、陈龙、王智娴、毕然、郑冉旭、严梅凌、张梦云、曾成、赵锐、林晏德、冷清的作品悉数登场,以“三个十年”的角度诠释了大赛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批获奖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时尚文化上的内在审视,在设计表现上力图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方向,可以称之为时尚启蒙的十年;到了21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的设计作品走向国际化,更多的是结合时事背景,设计师们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表达设计师的时尚态度,可以称之为走向全球和社交化的10年;2010年之后的获奖时装设计作品则将多元文化进行整合、内化,新生代设计师的作品展现出不同地域文化的交织,以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意识,对大赛来说,是将多元文化进行融合的全新十年。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从最初的“时尚唤醒”“时尚启蒙”,逐步走向“时尚引领”“时尚浸润”。30年间的设计作品从上世纪末横跨到新纪元,复盘那些知名时装设计师的成长片段,到新一代设计师的传承,都令人感叹。在为观众贡献一顿视觉饕餮的同时,也为“汉帛奖”第30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总决赛划下圆满的句号。
(02)30年,始终以前瞻性思维,
“占卜”时尚产业转型
除主体赛事外,“不止于观看——从兄弟杯到汉帛奖”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30周年展览于当日开幕。
此次展览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汉帛(国际)集团、兄弟工业株式会社主办,北京迪百可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越时尚(北京)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产业中心多家单位承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杰艺时尚协办。是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创办30周年之际,呈现的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辐射中国当下时装设计演变的艺术盛宴。
展览以“不止于观看——从兄弟杯到汉帛奖”为题,通过历年奖项获得者的时尚作品及影像,以点带面地揭示中国社会30年间的时尚产业变革、科技革新、经济文化等历史变迁。既是对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历程的总结与回顾,也是对时尚产业及设计教育界三十年来发展阶段的检阅与展示。
国际纺联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汉帛(国际)集团董事长张列军,汉帛(国际)集团总裁高敏,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尹炳新,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职副主席杨健、朱少芳、谢方明,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黄萍,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751园区总经理张翼,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越,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教授季晓芬,北京服装学院传播学院院长谢平,WWD中国联合创始人暨华意明天全媒体集团首席运营官傅琳。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为大赛做出过贡献的专家和领导、第30届”汉帛奖“大赛的评委以及各院校的专家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兄弟杯”金奖获得者吴海燕教授, 第3届“兄弟杯”银奖获得者贺阳, 第7届“兄弟杯”银奖获得者王钰涛,第8届“兄弟杯”金奖获得者邹游,第9届“兄弟杯”金奖获得者李迎军,第15届“汉帛奖”铜奖获得者边惠中,第21届“汉帛奖”银奖获得者汪丽群,第29届“汉帛奖”银奖获得者毕然等历届兄弟杯及汉帛奖获奖设计师代表也莅临开幕式现场,共同回溯当年那些有温度的参赛故事及成长轨迹。
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越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梳理了赛事30年的发展历程,是具有节点性、纪念性的展览。多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代代学子在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中学习、参与、成长,对大赛感情深厚。
本次展览学术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当岐也谈到,自己曾多次担任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的评委,目睹着大赛的一路发展,对大赛感情深厚。大赛集结了全球优质青年设计师,挖掘设计人才的同时,引培人才,是国内时装设计专业最高水准的赛事,也是东西方时尚理念碰撞与融合的平台。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职副主席朱少芳从赛事历程的角度表示,此次展览是中国时尚30年的集中体现,30年前,中国的时尚产业尚处于启蒙阶段。30年后,中国时尚产业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与自觉,相继展现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骨、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本次展览可以让公众能够更生动直观地感受中国时尚行业的变化,增强设计文化的自信和影响力。
汉帛(国际)集团总裁高敏指出多年来汉帛以大赛为支点,深入挖掘全球新锐设计力量,为中外时尚业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才俊,本次展览不仅是他们年轻时的“赛果”,更承载了时尚的变迁,这不仅是回顾,更是未来的序章,坚定了汉帛扶持青年设计力量的决心,和实现决心的恒心。
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尹炳新表示兄弟公司重视设计新秀的培养和孵化,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是众多设计师的成长摇篮和尽情挥洒创意的舞台,大赛跨国界、跨文化,本次展览凝结了从“兄弟杯”到“汉帛奖”的设计精髓,是对赛事的全面回顾。
本次展览由两个单元组成,分别是以“1993年—2002年‘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获奖作品”、“2003年—2022年‘汉帛奖’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获奖作品”两部分呈现30年社会生活与时尚文化的发展变化。
展览的艺术水准之高、跨越年代之久、展示范围之广,在近年来同类展览中均为罕见。最重要的是,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年奖项得主们的创作,不约而同地展现出相似的时尚探索路径:从“以西为美”到中西合璧,近年来愈发回归东方美学及可持续设计,令现场观众赞不绝口。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由此可见,此次展览是站在30年回顾的角度上,对中国时尚展开的“感”与“悟”。这不仅仅是回忆和致敬,更是急不可待地翻开新的一页,探究时尚的新边界。回溯30年来取得的成绩,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自创立之初,便有别于其他赛事,它更加注重本土产业与国际设计力量的协同发展,注重时尚产业与供应链的融合共生。行至第30个年头,大赛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号召力的设计盛事,它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国际创意交流活动。在此次大赛中,各国选手们都创造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设计方案和可持续样本,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年轻一代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新着创意美学的内涵。
时尚是社会的镜子,它深刻反映着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未来的时代趋势,这正是时尚的伟大之处。三十年的结束是一个阶段的终结,也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30年间,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虽已特色鲜明,但求新求变的宗旨并未随着历史的沉淀而停滞不前。它是一个正在不断生长的赛事,不仅为时尚产业绿色性、科技性双向转型升级提供创意参考与人才积淀,同时将提升中国时尚话语权的决心与魄力铺陈开来。因此,本届赛事虽已落下帷幕,而青年设计师们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未来,年轻的他们将与大赛一同成为时尚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续写着时尚新篇章。
撰稿:Lisa
排版:陈幸福
责任校对:王潇
图文审核:王潇
汉帛(国际)集团介绍
汉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装为主导产业的跨国集团,1992年由企业创始人高志伟先生成立,总部办公大楼和生产基地位于浙江杭州。
汉帛成立30年来,从开始的女装加工发展成为一家涵盖出口贸易、智能制造、品牌零售、产业服务、时尚智慧产业园区5大业务板块的大型企业。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服装企业之一,汉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和了解中国服装产业的标志性企业。
新一代的汉帛,以“ZHI”Fashion为核心理念和价值,正在用全新的角度诠释汉帛国际集团未来业务形态,构建“ZHI”时尚产业链,逐步打造成为服装行业360°全供应链服务的平台商。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玉皇山下,是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类专业博物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于1986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立项,由纺织工业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建。1987年12月28日,杭州玉皇山下,中国丝绸博物馆破土动工,1992年2月26日正式建成开馆。2004年1月1日,在全国率先实行公众免费开放;2016年9月,完成改扩建,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新馆启用。博物馆占地面积 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01
场馆概况
中国丝绸博物馆现在分为四个大板块:丝路馆、非遗馆、修复展示馆和时装馆。
丝路馆,主要以中国传统的、历史上的丝绸为主,聚焦“丝绸之路”。非遗馆主要展示整个中国蚕桑、印染刺绣等相关技艺,尤其包括一些工具和样本的收藏。修复展示馆对全国各地出土、保存的纺织品及相关文物进行鉴定、测试、修复和保护。时装馆则与当下及时尚密切相关,展示了大量中西方的时装服饰。
新猷资料馆是以蚕桑丝绸界老前辈朱新予和蒋猷龙两位先生命名的纺织信息中心,展示现代纺织面料样本、珍贵纺织人物档案和蚕桑丝绸史、染织服装史、纺织考古、丝绸之路相关的有历史价值的中外报刊书籍、音像资料,同时利用现代技术记录、整理,为纺织科研提供图情信息服务。
02
基本陈列
--- 锦程 ---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以发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数千年来,中国丝绸以其独有的魅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文明谱写了灿烂篇章。
同时丝绸催生了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角,丝绸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和艺术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内容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东西方文明互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史前走来的中国丝绸,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直至今日依然绚烂如花。
展览以“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为线索,共分为8个单元,以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汉唐织物等精品文物,向观众讲述中国丝绸走过的五千年光辉历程及其丝绸从遥远东方传播至西方的万里丝路。
二楼展览分为源起东方(史前时期)、周律汉韵(战国秦汉时期)、丝路大转折(魏晋南北朝时期)、兼容并蓄(隋唐五代时期)、南北异风(宋元辽金时期)5个单元,展示了从史前社会到宋元时期中国丝绸的历史及各个时期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文化的交流。
三楼展览分为礼制煌煌(明清时期)、继往开来(近代)、时代新篇(当代)3个单元,展现从明清到当代的丝绸发展历程。其中明清丝绸展示漳绒、妆花缎等高档织物;反映封建礼制的清代龙袍、蟒袍、袍料、补子和明清官服、明清男女织绣服饰及晚清外销绸。
展览还通过蚕学馆首届毕业生题诗扇面、像景织物、美亚丝织厂绸样等实物,讲述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丝绸的近代工业化转变;通过20世纪50至70年代丝绸样本、意匠图小样稿及当代新型面料、数码织锦,展现改革开放前和20世纪80年代后的当代丝绸风采。
--- 更衣记 ---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一直是礼仪制度的一部分,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时装越来越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更衣记:中国时装艺术展(1920s—2010s)”,以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这近百年服装演变为脉络,分缤纷世相(1920s—1940s)、革命浪漫(1950s—1970s)、绮丽时装(1980s—2010s)三部分,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起,文明新装的流行,旗袍的逐渐形成和成熟,西装与西式裙装的引入与中西搭配的穿着。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装、青年装、军装等的流行,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后,喇叭裤、蝙蝠衫等一些国际流行元素的本土化,尤其介绍了中国时装设计快速发展的30年中著名设计师在历届“兄弟杯”、“汉帛杯”中的获奖作品与相关品牌。
--- 从田园到城市 ---
西方时装是当代国际时装的核心和主流。当代国际时装日益多元化,东方的、区域的、亚洲的、非洲的、南美的以及各种分支文化的元素不断交融汇合。但是,西方时装的影响仍然一家独大。
中国丝绸博物馆从馆藏近4万件西方时装中甄选了约408件精品,于新建成的西方时装馆中展出。展品囊括了欧美17—20世纪各重要时期的服饰品,分五个板块展示了西方时装四百年的发展轨迹、时代特征、服饰风格以及时装与艺术的关联和影响。
大部分展品为西方服饰史中的代表性服饰,或具备该时期服饰的典型特征。包括17世纪巴洛克礼服裙、18世纪华托服、波兰裙、 帕尼尔廓形的礼服裙以及19世纪帝政时期的简·奥斯丁裙、巴瑟尔裙等。
20世纪展品中有半数出自扬名史册的杰出设计师之手,例如:郞万(Jeanne Lanvin)、夏奈尔(Gabrielle Bonheur Chanel)、迪奥(Christian Dior)、巴伦夏加(Cristobal Balenciaga)、纪梵希(Hubert deGivenchy)、巴尔曼(Pierre Balmain)等。另外单设服饰品展示区块,展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精美鞋子、手包、首饰、化妆用具等。
--- 天蚕灵机 ---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已于2009年9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天蚕灵机”展示的正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蚕桑、习俗、制丝、印染、刺绣技艺的方方面面。
展览共展出藏品270余件,紧紧围绕着蚕桑丝织这一主题,分“天虫作茧”“蚕乡遗风”“制丝剥绵”“染缬绘绣”和“天工机织”五大部分娓娓展开,并选取与主题紧密结合的展品,让参观者能更多地了解到展品及展品背后蕴藏的故事。
展览强化了中国蚕桑丝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是博物馆全面系统地传承、保护和展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尝试。在展览展示中,不仅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还采用活态演示的形式,努力将保护、传承与传播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更深刻准确地理解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临时陈列
--- 西海长云 ---
青海地处祖国的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三山高耸于此,三江发源于此,一湖碧水,无穷旷野。它东接中原,甚至远及长江流域,西达新疆南道,北通河西走廊,南接吐蕃高原,道路畅通,盘据要津。
丝绸之路青海道开拓甚早,但其繁盛则在吐谷浑时期。公元4世纪初,鲜卑族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青海,约于313年建吐谷浑国,至663 年被吐蕃所灭,历时约350年。
展览将简述吐谷浑国历史,并以近40年来海西地区吐谷浑-吐蕃相关考古发现为依据,通过一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精美观赏效果的文物,展示6-8世纪(包括吐蕃统治期间)吐谷浑人的生活、文化和艺术史,揭示青海道在沟通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历史过程的重要地位。
青海地处西陲边境,浙江则在东部沿海,但两地之间的关系却是由来已久。产自浙江的丝绸,早在历史上就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青海,并通过青海再走向边疆及域外。今天,浙江也是援助青海建设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海西州设立了援青指挥部,在工业、农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各个领域贡献了浙江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在文物考古领域中,特别是对丝绸之路丝绸的保护和研究上,浙江的学术机构和学者很早就与青海特别是都兰建立了联系,开展了合作。
2022年是热水考古40周年,又恰逢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丝绸之路周邀请青海作为主宾省,于是,浙江援青指挥部作出重大决定,与海西州、都兰县共同举办“丝路上的都兰:热水考古40周年回顾”展览及相关学术活动。
本展通过回溯40年热水考古历程、展示出土文物、梳理研究成果、彰显热水考古的重大学术价值以及都兰在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重要地位。
--- 华彩重现 ---
2022年,正值中国丝绸博物馆建馆30周年,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挂牌10周年。本展览以科研基地历年保护修复的纺织品文物为载体,展示传统修复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协同应用,期以此回顾、总结科研基地历年工作,从而促进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高水平发展。
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分为起源(仰韶时期)、交融(北魏)、雍容(唐)、清雅(南宋)、月华(明)、流光(清)及溢彩(西方19-20世纪)等七个单元,每单元展示不同形制的纺织品及其修复方法。
--- 缀以织彩 ---
中国传统服饰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二维的平面造型,缀缝各式缘边是其主要的装饰手段,除了用华丽厚实的织物外,各种特别织造的宽窄带子也被用作缘饰的材料,通常称之为“花边”,古时也叫作“绦带”“绦子”“阑干”等等。
从考古实物中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服装上就有花边的使用,此后历代均有延用,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各式花边应用之广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除了男女服装外,鞋、袜、帽及荷包等佩饰上也都大量使用,有的甚至缀缝有十几道花边,极富装饰效果。
以降,随着服装款式的不断演变和面料花样的不断更新,机织花边的使用已不如鼎盛时期那么流行,但其原料更为多样,除了传统的蚕丝和棉之外,还有人造丝、金银线、锦纶、腈纶和涤纶等,在图案题材上也有一定的时代突破,是中国染织艺术史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04
馆藏珍品
--- 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 ---
汉代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新疆楼兰遗址出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捐赠。此件织锦采用平纹经重组织织造,以绛红色经线作地,蓝、黄、绿、白等色经线显花,其中绿、白两色经线分区交替,是典型的汉式云气动物纹锦。其图案以穗状云气为骨架,其中穿插奔跑的神兽,能辨认的有龙、虎、鸟等图案,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天上仙境。在云气和动物纹间织有“延年益寿长葆子孙”八字铭文,寄托了人们对祈求长生、保佑子孙绵绵无极的渴望。
--- “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 ---
汉代“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通袖长165.5厘米,衣长121厘米,裤长108.5厘米。此件锦缘绢衣和锦缘绢裤为一套,其中锦缘绢衣的正身由本色素绢制成,其袖口、下摆及衣襟处使用红地“长葆子孙”锦镶缝作缘;锦缘绢裤正身亦由本色素绢制成,裤脚镶缝蓝地“长葆子孙”锦作缘,虽然正身部分素绢脆化情况较为严重,但形制尚为完整。此套服装的款式与新疆尼雅遗址八号墓出土精绝国王所穿之锦缘褐袍及锦缘布裤十分类似,而从其所用锦缘来看,其组织结构均采用了汉代典型的经重平组织,图案的云气动物和铭文也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 无极”锦 ---
无极”锦年代为东汉晚期zh至晋,长29厘米,宽18厘米。这是当时常见的云气动物纹锦,其中织有铭文,目前保留下来的有“无极”二字。
--- “恩泽”锦 ---
“恩泽”锦年代为东汉晚期z至晋,长80厘米,宽25厘米。此锦共由两块织物拼缝而成,其经线共有五色,并时有少量黄褐色丝线间隔,使之有雨丝之感。织锦采用连续的云气纹作骨架,有些地方还表现出了岩石的形象,云气之中分布着立鸟、羽人、身带豹斑的辟邪、神鹿和猛虎等神兽。其中织有铭文,目前保留下来的有“恩泽”“下岁大孰宜子孙富贵寿”等两段文字,表达了人们对长生的渴望和荫及子孙的观念。
--- 团窠联珠翼马纹锦 ---
唐代团窠联珠翼马纹锦,长34厘米,宽47厘米。此件残片为斜纹纬锦,目前残留有一个半的联珠团窠图案。其中外圈的联珠图案底色由深蓝、红两色构成,较为别致。团窠外装饰有十字宾花图案,团窠之中是一翼马纹样,翼马的原型是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与美杜莎之子珀伽索斯(Pegasus),据说它的马蹄踩过的地方便有泉水涌出,诗人饮用后可获灵感。类似的翼马纹锦在埃及的安底诺伊、我国吐鲁番的阿拉沟等地也有出土。
--- 立狮宝花纹锦 ---
唐代立狮宝花纹锦,长29厘米,宽46厘米。此件织锦虽然只有蓝黄两种色彩,但其图案极为华丽,以大窠花卉为环,环中是一站立的狮子,环外是花卉纹作宾花。这种花卉已具写实风格,枝叶繁茂, 花的造型总体如牡丹,但其中的花蕾却如石榴。花卉环中的动物纹样创自唐代初期,称为陵阳公样,是典型的将西域传入的团窠联珠环内的动物纹样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纹样相结合的产物。此件织锦采用辽式纬锦,而且其纹样已带有自由的写实风格,应是陵阳公样在唐代晚期流行的典型代表之一。
--- 素罗单衣 ---
南宋咸淳十年(1274)素罗单衣,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衣长120厘米,通袖长140厘米。此件单衣对襟、窄袖,长至膝下,两侧开约64厘米高的衩。衣身主体部分以深褐色素罗织物制成,领、襟及袖口处以浅黄色素罗织物缘边,宽约6厘米,领缘处还缝有宽约1厘米的窄边饰。尤为珍贵的是前门襟中部缝有一粒纽扣,用素罗织物制成,是目前发现我国最早的纽扣实物之一。这种款式或可称为“褙子”,是宋代青年女子常用的服装,《朱子语类》载:“褙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褙子。后来习俗相承,遂为男女辨贵贱之服”,这是褙子由来的一种说法,后又逐渐发展为后妃、贵族的常服。
--- 紫地缂丝龙袍 ---
清代紫地缂丝龙袍,衣长150厘米,通袖长192厘米。该晚清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冰梅纹缘,曲水云龙纹领。整件衣身以缂丝工艺精心织制,采用通经回纬的技法,紫色地上以金线缂织出满地曲水“卍”字纹,并以捻金线缂出正龙和行龙共九条,其中前胸和后背各三,两肩各一,里襟一,并以石青、白色等丝线缂出云、仙鹤、花篮、扇子、洞箫、盘长、法螺等杂宝纹和火珠、蝙蝠等吉祥图案。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