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烟,过去老祖宗将自己一生的经验与智慧,都总结出了一句句俗语,这些脍炙人口的俗语,成为了我们后辈子孙的宝贵经验。
民间有着“二更更,三暝暝,四数钱,五烧香,六拜年”的说法,那么,这句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老祖宗所说的这些“二、三、四、五、六”又分别指的是什么?
老祖宗说“色是刮骨钢刀”,所以在哪些方面一定要节制,尤其是在年纪比较大时候。而这句“二更更,三暝暝,四数钱,五烧香,六拜年”的说法,便是老祖宗在教导人们要节制、克制。
所谓“二更更”,说得便是二十岁的时候,人们的身体机能都处于巅峰,每更都可以。而“三暝暝”,则说的是,三十岁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可以。“四数钱”指的就是,四十岁的人,就要像是数钱一样,每周一五一十的进行。“五烧香”则指的是,五十岁的时候,就要像人们上香一样,每月初一、十五,甚至是每月去上一次香。而“六拜年”,则说的是,到了六十岁,人们会像拜年一样,一年一次,甚至更少!
民间这样的说法很多,甚至古代的奇书《素女经》中有说道:“人年二十者,四日一;年三十者,八日一。年四十者,十六日一......”这样的说法也与“二更更,三暝暝,四数钱,五烧香,六拜年”的俗语是一样的。
同时,老祖宗为了避免人们心生邪念,还有着“男勿看春,女勿看灯”的说法,就是为了让人们避免在外与异性接触,而产生邪念!
为了让人们不心生邪念,古代的人们甚至还有“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男人莫看三国,女人莫看西厢”,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避免心中的一些念头!
很多地方还有“惊死暝暝一,不惊死暝暝七”,说得便是怕死的每夜一次,不怕死的“暝暝七”。就是在提醒人们,万万不要过度!
除了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次数要求之外,老祖宗还认为不同的时间,也有说法。
比如说,每年的五月初五,在老祖宗看来,这是“五毒日”,这个时节,阴阳之气不调,鬼魅、毒气盛行,是不宜进行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同样也是“九毒日”,阴盛而阳衰,更是不宜阴阳相合。同时,每天的早上,处在阴阳转换的时候,也是禁做这些事情的!
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七月半等鬼节,也是不能够进行的。
在民间,这些讲究和俗语,往往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直到如今,人们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自己、控制自己,避免因克制不住,而损伤自身。
当然,老祖宗的一些经验,虽然有些已经不再适宜当下的社会,但是还有一些智慧,直至现在,也依旧能够给我们的生活以启迪!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楷书《千字文》。需要说明是,单字是从下面作品里摘取制作的,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解释】看泽去山东巨野,望湖上湖南洞庭。中国的土地辽阔遥远,没有穷极,名山奇谷幽深秀丽,气象万千。
第六百四十八个字:冥
冥 míng:异写,上下结构,上下对正,中宫收紧。
上部“宀”头整体稍抗肩,勿宽。首笔竖点居中,稍左斜,厚重,勿长;第二笔左竖离竖点距离稍近,起笔不要低,稍左斜,稍长;横钩虚接起笔,横画勿重,稍抗肩,从竖点的下部穿过,过竖点后右边稍长,渐轻,稍呈俯势,到位后向上稍提笔锋,然后顿笔向左下方出钩,钩要短促有力。
下部“昗”字要紧凑,上窄下宽。上面“日”不要写大,等距抗肩,中心与上部首点重心直对:左竖斜切起笔,向下略右斜,渐轻;横折虚接起笔,横画抗肩,勿重,到位后向右下方稍重顿笔、稍内擫写竖,稍左斜,渐轻;里面小尖横虚接起笔,抗肩与上同,轻盈;底横实接起笔,略呈俯势,实接右竖。下面“六”形扁宽,要上靠:竖点半虚接起笔,位置稍偏左,稍左斜,勿长;横画起笔左探,抗肩与上面协调,略呈拱形,收笔稍下拉;撇笔虚接起笔,注意与“日”的左竖的相对位置,角度稍平,勿长;最后右点稍靠下,稍长,厚重有力,以平衡整字。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通
王羲之
赵孟頫
米芾
怀素
孙过庭
赵佶
鲜于枢
宋 米芾 《苕溪诗卷》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唐 钟绍京《灵飞经》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元 赵孟頫《行书二赞二诗卷》
明 王铎《草书诗卷》
进入砚田书院书友圈,每天进步一点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谈谈鲁迅先生的《死》
3月15日,和学生一起阅读了萧红女士的《回忆鲁迅先生》,文中提到了鲁迅先生《死》这篇文章,作者说“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的《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学生问我,那篇《死》讲了什么,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我建议她读读杂文《死》。这篇文章先前我是读过的,但具体内容已经忘却了。我觉得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有必要再读读。
原文:
当印造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所作版画的选集时,曾请史沫德黎(A. Smedley) 女士做一篇序。自以为这请得非常合适,因为她们俩原极熟识的。不久做来了,又逼着茅盾先生译出,现已登在选集上,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许多年来,凯绥·珂勒惠支——她从没有一次利用过赠授给她的头衔——作了大量的画稿,速写,铅笔作的和钢笔作的速写,木刻,铜刻,把这些来研究,就表示着有二大主题支配着,她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的是母爱,母性的保障,救济,以及死。而笼照于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难的,悲剧的,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有一次我问她,‘从前你用反抗的主题,但是现在你好像很有点抛不开死这观念。这是为什么呢?’用了深有所苦的语调,她回答道,‘也许因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 ……”批注:文章先从珂勒惠支以死为题材的版画谈起,引出谈论的话题
我那时看到这里,就想了一想。算起来: 她用“死”来做画材的时候,是一九一○年顷;这时她不过四十三四岁。我今年的这“想了一想”,当然和年纪有关,但回忆十余年前,对于死却还没有感到这么深切。大约我们的生死久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认为无足重轻,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那样的认真了。有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最怕死。这其实是不确的,——但自然,每不免模模胡胡的死掉则有之。
大家所相信的死后的状态,更助成了对于死的随便。谁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相信有鬼 (近时或谓之“灵魂”)的,既有鬼,则死掉之后,虽然已不是人,却还不失为鬼,总还不算是一无所有。不过设想中的做鬼的久暂,却因其人的生前的贫富而不同。穷人们大抵是以为死后就去轮回的,根源出于佛教。佛教所说的轮回,当然手续繁重,并不是这么简单,但穷人往往无学,所以不明白。这就是使死罪犯人绑赴法场时,大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面无惧色的原因。况且相传鬼的衣服,是和临终时一样的,穷人无好衣裳,做了鬼也决不怎么体面,实在远不如立刻投胎,化为赤条条的婴儿的上算。我们曾见谁家生了小孩,胎里就穿着叫化子或是游泳家的衣服的么?从来没有。这就好,从新来过。也许有人要问,既然相信轮回,那就说不定来生会堕入更穷苦的境况,或者简直是畜生道,更加可怕了。但我看他们是并不这样想的,他们确信自己并未造出该入畜生道的罪孽,他们从来没有能堕畜生道的地位,权势和金钱。
然而有着地位,权势和金钱的人,却又并不觉得该堕畜生道;他们一面化为居士,准备成佛,一面自然也主张读经复古,兼做圣贤。他们像活着时候的超出人理一样,自以为死后也超出了轮回的。至于小有金钱的人,则虽然也不觉得该受轮回,但此外也别无雄才大略,只豫备安心做鬼。所以年纪一到五十上下,就给自己寻葬地,合寿材,又烧纸锭,先在冥中存储,生下子孙,每年可吃羹饭。这实在是比做人还享福。假使我现在已经是鬼,在阳间又有好子孙,那么,又何必零星卖稿,或向北新书局去算账呢,只要很闲适地躺在楠木或阴沉木的棺材里,逢年逢节,就自有一桌盛馔和一堆国币摆在眼前了,岂不快哉!
就大体而言,除极富贵者和冥律无关外,大抵穷人利于立即投胎,小康者利于长久做鬼。小康者的甘心做鬼,是因为鬼的生活(这两字大有语病,但我想不出适当的名词来),就是他还未过厌的人的生活的连续。阴间当然也有主宰者,而且极其严厉,公平,但对于他独独颇肯通融,也会收点礼物,恰如人间的好官一样。
有一批人是随随便便,就是临终也恐怕不大想到的,我向来正是这随便党里的一个。三十年前学医的时候,曾经研究过灵魂的有无,结果是不知道;又研究过死亡是否苦痛,结果是不一律,后来也不再深究,忘记了。近十年中,有时也为了朋友的死,写点文章,不过好像并不想到自己。这两年来病特别多,一病也比较的长久,这才往往记起了年龄,自然,一面也为了有些作者们笔下的好意的或是恶意的不断的提示。批注:就中国一般人对于死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表达自己把死看得随随便便”的态度从去年起,每当病后休养,躺在藤躺椅上,不免想到体力恢复后应该动手的事情:做什么文章,翻译或印行什么书籍。想定之后,就结束道:就是这样罢——但要赶快做。这“要赶快做”的想头,是先前所没有的,就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却从来没有这么直接地想到 “死”。
直到今年的大病,这才分明地引起关于死地预想来。原先是仍如每次的生病一样,一任着日本的S医师的诊治的。他虽不是肺病专家,然而年纪大,经验多,从习医的时期说,是我的前辈,又极熟识,肯说话。自然,医师对于病人,纵使怎样熟识,说话是还是有限度的,但是他至少已经给了我两三回警告,不过我仍然不以为意,也没有转告别人。大约实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险了的缘故罢,几个朋友暗自协商定局,请了美国的D医师来诊察了。他是在上海的的唯一的欧洲的肺病专家,经过打诊,听诊之后,虽然誉我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灭亡; 并且说,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这判决使善感的朋友们下泪。我也没有请他开方,因为我想,他的医学从欧洲学来,一定没有学过给死了五年的病人开方的法子。然而D医师的诊断却实在是极准确的,后来我照了一张用X光透视的胸像,所见的景象,竟大抵和他的诊断相同。批注:他对自己仅存的生命和时间却倍感珍惜,觉得不应该随便放过,所以他说:“每当病后休养,躺在藤躺椅上,每不免想到体力恢复以后应该动手的事情:做什么文章,翻译或印行什么书籍。想定之后,就结束道:就是这样罢——但要赶快做。”总之,死后可以随便,未死却不可随便,应当更加争分夺秒地去工作和战斗,在死神未降临之前,对于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要赶快做。这是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革命精神的充分体现。我并不怎么介意于他的宣告,但也受了些影响,日夜躺着,无力谈话,无力看书。连报纸也拿不动,又未曾想到“心如古井”,就只好想,而从此竟有时要想到“死” 了。不过所想的也并非如此 “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或者怎样久住在楠木棺材里之类,而是临终之前的琐事。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角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是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批注: 由于大病,引起过鲁迅有关死的豫想,考虑到了留给亲属的遗嘱。鲁迅的遗嘱,除了向亲人叮嘱自己的有关后事外,还把自己毕生的战斗经验留给了后代。他希望亲属对“别人应许给你的事情,不可当真”,“对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这是鲁迅从复杂的生活和斗争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也是指导我们生活和斗争的准则。在长期尖锐复杂的斗争中,鲁迅深刻认识到,对敌人讲宽恕,讲仁慈,就是对革命的残忍,所以他在文章中表示至死也不宽恕敌人。这种至死不宽恕敌人的精神是鲁迅一贯的对敌毫不妥协的大无畏斗争精神的具体体现。但这仪式并未举行,遗嘱也没有写,不过默默地躺着,有时还发生更切迫的思想:原来这样就算是在死下去,倒也并不苦痛;但是,临终的一刹那,也许并不这样的罢;然而,一世只有一次,无论怎样,总是受得了的。……后来,却有了转机,好起来了。到现在,我想,这些大约并不是真的要死之前的情形,真的要死,是连这些想头也未必有的,但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九月五日。
批注:文章的语言幽默明快。整篇文章是在议论有关死的问题,其中包括作者自己的死,但文章没有给人造成悲凉低沉的感觉,这除了作者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外,还应得力于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考究。文章前半部分,是分析批判中国人对死的各种态度,作者大多使用幽默的语言,间或进行讽刺。文章的后半部分是作者阐明自己对死的观点、态度,主要运用明快的语言,议论使文章显得明白畅快。
关于鲁迅遗嘱的理解
01、 遗嘱第一条:“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与第三条:“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均是在表明同一个意思,即看透世相后的体悟,又由体悟兼及对各种朋友的认知。世上真正在乎你的人,除了至亲就是挚友。
02、 遗嘱第二条:“赶快收敛,埋掉,拉倒。”没有看透后的旷达,就难有这样超然的心态。真可谓视死如归,视生如归。人活到一定时候,就会知道,极致的人生,一定是素和简。
03、 遗嘱第四条:“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无疑,这是针对许广平而言的。鲁迅这种思想,恰是对封建专制意识的大逆悖。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就是鲁迅的态度:在他看来,婚姻从来不是彼此的束缚;你来了,我欢喜;我走了,你随意。
04、 遗嘱第五条:“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作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鲁迅一生尊重文学甚或美 术事业,才由衷感到文学艺术绝不是轻言的儿戏,绝不是人人都可为之的。一辈子务实的鲁迅,希望孩子也能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烟火生活。
05、 遗嘱第六条:“别人应许你的事物,不可当真。”内在是无比的清醒,自然也是看透了人间的伪诈,深味了人间的欺骗之后的几近无奈的慨叹。轻信承诺,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人活在世上,永远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06、 遗嘱第七条:“损着别人的牙眼,却批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这是鲁迅一惯性文风的真实体现,是看人议事最为透彻的深邃表述。
鲁迅的一生,一直被政治掮客、洋场恶少、“正人君子”、封建遗老遗少、及至文痞、骗子、流氓所攻讦和诬陷。原因固然种种,但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他看到了民族劣根性病灶,看到了这一毒瘤通过种种形式浸入腠理深入骨髓,直至造成对民众的精神危害,于此自然对其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此外,加之文笔的泼剌与思想的尖锐,就免不了会触及到上面那群人的灵魂以及撕下各种假面。而他们对鲁迅的反扑和围剿,各种伎俩也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这类人所体现出来的对鲁迅的仇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仇恨。远离那些一边害人,一边主张宽容的人。毕竟,不是所有“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你的原谅,要有底线;你的善良,亦有锋芒。如鲁迅自己所说,“创作总是植根于爱”。也正是这种爱与恨的交织,鲁迅才明确无误地指出“他得像热烈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热烈地拥抱着所憎”(《鲁迅全集》第三卷356页)。
七条遗嘱,也如一面人生的三梭镜,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了世相的吊诡和变异。鲁迅的意义是多重性的,非三言两语就能定位,其死亡观,也仅是一个侧面缩影。
而这缩影,也可联想到鲁迅一生的创作目的:
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 ”呐喊。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三是为他的敌人。他说过,“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 。
鲁迅的遗嘱,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人们或许记不住鲁迅文学中众多具体的言辞和表述,但能记住这七条遗嘱恐怕是一定的。
读了文章,结合自己的经历也是颇有感触,涉猎一些网页的赏评,亦是感慨横生。都讲给孩子们?估计涉世未深的他们也不会很懂,还是鼓励他们读读,自己努力去悟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暝(míng),指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秋暝,秋天的傍晚。
空旷的大山刚刚经历了一场雨,天色将晚的清凉让人感到秋天来临。明亮的月光穿过松柏的缝隙照射下来,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竹林中传来回家路上洗衣姑娘的嘻笑声音,顺流而下的渔舟使莲叶轻轻摇动。春日芳华随它停歇,隐居之人自可留在秋日的山中。
诗人此时正在享受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身处如诗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般理想之所,远离世间纷争,尽享大自然清静和谐美景,内心自是非常惬意。全诗有静有动,视者可见,听亦可闻,展现出一幅美妙山水画卷。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唐玄宗时进士,后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乱被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亦官亦隐。王维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作品描绘山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评价)。王维是唐朝时期山水田园诗的著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