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人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作者简介::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
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
同乡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此后勤加钻研。禹襄长兄澄清从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转交给禹襄。太极拳本为民间秘传,传承无可考。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不足五百字,是当时仅有的太极拳理论文章。禹襄比照参悟,结合实践,常招来力大者与之较技,检验实际效果。
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禹襄处念书。禹襄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禹襄。
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畲、李承纶均从其学,尤以李亦畲拳艺最精。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武禹襄武学,以气贯串。武禹襄的武学理论,除了追随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之外,其个人特色最为强烈,影响後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气\"论。\"气\"字用於武术,虽然不是武禹襄所独有独创,但是却可以说是完全发扬光大於武禹襄。在他短短的\"打手要言\"中,武禹襄就使用了二十五个\"气\"字,在他极短的\"四字秘诀\"中,也使用了六个\"气\"字。由此可见,武禹襄的武学理论可以说完全是以\"气\"来贯串。武禹襄故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瞻仰。
武式太极拳的源流、特点、练法简介姚继祖
关于永年武式太极拳的根源问题,据我先师李逊之先生生前告诉我是这样的:永年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永年县城里东街武禹襄,他的名子叫武河清,禹襄是他的字,另外一个号叫濂泉。一八一二年生,一八八〇年卒。得太极拳真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清平。所传架子是陈氏新架。因这个架子是陈清平从陈家沟移居赵堡镇后,由赵堡镇传出来的,所以这个架子又名“赵堡架”。
关于武禹襄学习太极拳的经历,永年城内西街李亦畬亦有记载,今略述于后:李亦畬名经纶,字亦畬,一八三二年生,一八九二年卒。他于清代光绪辛已年(公元一八八一年)写《李氏廉让堂太极拳论》时,在其中“五字诀”前面的序文里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大概。素闻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李逊之先生与挚友赵俊臣及弟子的师生友合影
根据上述叙述与记载,可以证明武式太极拳的理论是由陈氏所传诀要,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于舞阳县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论携归)与武禹襄、李亦畬的学习心得溶合而成。武式太极拳架子,是由陈氏“赵堡架”演变而来。
武式太极拳的传流武禹襄和李亦畲都是清代文人,在重文轻武的封建社会里,他们愿以儒生自居,不愿为武术教师,因之武李两家授徒很少。后传至郝维真(或为贞)时。才开始正式教授武式太极拳。以后由于社会的影响,当时政府的提倡,逐渐活跃起来,形成一派。现将武式太极拳传流系统列表于后。
武式太极拳传流系统表
武式太极拳架子的沿革
武氏所传太极拳架子,经李亦畬老先生传给郝维真等的架子,可谓武式老架。郝维真在明末清初时,任直隶省广平府中学堂(即后来的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校)和永年县立小学堂(即后来的永年县立高等小学校)武术教授时,为了便于集体教学,适合一至四呼发口令,将架式中的懒扎衣、搂膝拗步······等式后面添了开合,即成郝派的“开合太极拳架子”。至郝月如南下教拳时与郝少如写“武式太极拳谱”时,都又有增益(如:双峰贯耳、左上步、右上步等)可谓武式中的新架。
郝维真传孙禄堂,孙禄堂又在郝式开合架子的基础上改进了步法与式法,就成为现在流行的孙式活步太极拳架武式太极拳(老架)拳式内容
起式、左懒扎衣、右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式、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式,上步迎面掌.搬揽捶、六封四闭、抱虎推山、手挥琵琶式、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高探马、肘底捶、倒撵猴,手挥琵琶式、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式,按式、青龙出水、三通臂、单鞭、下势、纭手、单鞭、高探马、右起脚,左起脚、转身蹬脚、践步栽捶、翻身二起脚、跌步披身、伏虎式、左踢脚、转身瞪脚、搬揽捶、六封四闭、抱虎推山、斜单鞭、提手上势,野马分案、手挥琵琶式、懒扎衣单鞭、玉女穿棱、手挥琵琶式,懒扎衣、单鞭、下势、纭手、单鞭下势、更鸡独立、倒辇猴,手挥琵琶式,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式,按式、青龙出水,三通臂、单鞭、纭手、单鞭、提手上势,高探马,对心掌、十字摆莲、指档捶、懒扎衣、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海底捞月,弯弓射虎,懒扎衣(至此可以循环。如不循环可接),双抱捶,收势。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
武式太极拳与各式太极拳,同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式。在理论与练法方面基本上是--致的。现就练法的程序与着重点上的不同,简单地谈一些,就作武式太极拳的特点吧。1、武式太极拳是由中架子开始教学的:
武式太极拳架子是由陈式太极拳新架演变而来的中架子。它的势法比大架子小,比小架子大,是由大架子到小架子间的过渡架子。
根据太极拳论老前辈们说:练习的程序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按陈式太极拳论中所说的程序是:由大圈练到小圈由小圈练到没圈。所谓大架子,即先求开展的架子,亦即走大圈的架子,要求大则无外;所谓小架子,即后求紧凑的架子,亦即走小圈的架子,要求小则无内。若让学习的人由大架子一变而走小架子是有困难的,故在练习大架子以后,再练中架子再由中架子过渡到小架子,这样的程序使学习的人容易接受武式太极拳,因武禹襄和李亦鑫都是旧社会的文人,不愿脱去长衣(长衫棉袍)去教练拳术,就不教大架子而从中架子开始教学,最后亦以过渡到小架子为终点。
2、武式太极拳的开、合、隐、现:
武式太极拳和各式太极拳一样,亦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达到刚柔相济的。但它是在松静之中,暗含着开、合、隐现的。在走架时开则俱开,周身骨节和肌肉群都微有开展的意思,开为发,发力的神意,微现于体外;合则俱合,周身的骨节和肌肉群都微有收缩的意思,合为收,把运力的神意收隐于体内。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云:“忽隐忽现”,说的是应用。武式用在练功上则是用内气的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支配外形,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的由开到合,由合到开,互相转换的渐隐、渐现。
3、武式太极拳是保健结合医疗的:
在走架时,武式太极拳除“开、合、隐、现、使周身骨节和肌肉群,进行开展收缩、运动外,它还每式结合“开呼”“合
吸”使横隔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压的作用,促使胸、腹、脏、路亦随着蠕动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周身骨节、肌肉群、五脏六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在技击上则是呼吸结合虚实开合变换,在神意的领导下腰与身躯及手时肩胯膝脚等各部方向位置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种内外协调而统的运动,是太极拳能够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根本原因。
武式太极拳并在呼气时结合了古代的“踵吸法、用呵嘻、呼、咽、吹、嘘六个字,来分别医治心、肝、脾、肺、肾、胆等各部分疾病。没病的人,则用“呵”字,以健心脏,按中医学说,心为君,心脏安健,对其他各脏腑是能起到好的影响作用的。念上述各字时,要求做出念某字的口型,轻微呼气即可。发音要小到似有似无,不让别人听见为宜。
4、武式太极拳的推手
关于推手,武式有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定步推手,武式有“老三着”推手。武禹襄大哥武秋瀛拳论中说:“初学打手先学搂按肘:此用搂,彼用肘;此用按,彼用搂;此用时,彼用按人一样手不离手,互相粘连,来往循环,周而复始,谓之老三着”。这种推手,现在习者多不练习。活步推手有“三步推手与二步半推手”。三步半推手和三步推手基本一样,唯步法上少有不同,退者,退够三步,把前脚再向后提收半步;进者,进够三步,将后脚再向前跟进半步,这样就成了三步半推手步法
武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武式太极拳的基础功,就是走架,走架的最终目的,是练
到周身一家,脚手随。李逊之先生说:《十三势行功歌》中云,“命意源头在腰
隙”,已说明腰为太极拳运动的枢纽矣,腰与脊骨连结一起,上接肩臂,下连胯腿。脊骨必须要正,才能起到怦准的作用,带动四肢,一动俱动,一静俱静,上下相随,八面支撑;否则,毕生学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走架时除严守提顶、吊档、松肩、沉肘、涵胸、拔背、裹档护脑、腾挪、闪战、尾闻正中、气沉丹田、虚实清楚等十三要点外,还要注意:出手发力,手要高不过眼、远不过足;步的最大限度,要求腿自然伸出、自然着地;步的进退,要进低退高;两脚站立,要成不丁不八形式;眼要活、神要足,做到眼到手到、
手到神注。劲起于脚,上运至手,周身要完整一气,虚实变换听命于腰。腰忌填,填腰则滞。腰滞则劲滞,进退亦因之不能灵活顺随。
关于推手的练法,武式教学推手,开始亦练习沾连粘随继则注意接劲制人不提倡用着制人。郝维真虽留有“一时短打”,据说那是为了提高学习人的兴趣,所以命名为“一时短打”。逊之先生说:“练习推手时,要注意接劲,能接劲才能知人,能知人,才能渐达懂劲。要在舍已从人中求懂劲,不要用由己不从人的方法抢上风,致使自已练拳终生仍不免在“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的道路上徘徊,达不到“四两拨干斤”的妙境。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枉费功夫遗叹惜”附:说明武禹襄、李亦奋著作中几个问题。
1武、李著作中“劲”与“力”两个字是同意词,没有“灵劲”“笨劲”或“功力”与“拙力”的区别。例如:
“彼有力,我亦有力”不能解为他有拙力,我亦有拙力,或他用拙力,我亦用拙力.
“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中的“我劲“彼劲”“我劲”可以说是我的功力,或我的灵活的劲“彼劲则不能这样解,因“彼”字代表的是广泛的人,不一定是练拳的人。武禹襄的大哥武秋瀛在他著的“积原论”中说:“身随劲(已之劲)转;引劲(人之劲)落空;然非懂斤力(此斤力字兼令人己)不能”
以上诸例,都说明武李太极拳著作中,所用的“劲”和“力”二字,在字义上是没有区别的。
2、“神如搏兔之鹄”,中的“搏”字,多误写为“博”。搏是搏斗的意思,必须免与鹄两方互相争斗,才能用搏字在免逃鹄追的情况下,用搏字来比喻,表现得形象是真切的。
3、“若物将掀起”多误为“若将物掀起”太极拳是以小力胜大力的,将物掀起则用力一定超过物体的压力,则不省力;物将掀起则用力尚未达到物体的压力、自然是要用些力的。
在我国传统太极拳中有五大流派,分别是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这次来邯郸旅行,就有幸来到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吴禹襄的故居,感受武式太极拳的文化。那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
武禹襄故居在广府古城里面,如果购买了邯郸的市民卡,这里是可以免费进入,如果没有购买的话,则可以购买景区的联票还可以一同游览很多景点,比如说武家大院,因为市民卡并不可以免费参观武家大院,联票相对来说是可以游玩整个古城的景点。
武禹襄故居位于古城的迎春街上,也是我们来到古城游玩的第一个景点,这座建筑建造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有9200平方米,曾经有75间房屋,分为了东中西三条南北轴线排列,房屋错落有致,十分精美,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和珍贵的历史文物,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还剩下了42间房屋。
来到武禹襄故居门口,它门外的广场上建了一座长方形的碑墙,进入到门里面,有一处空旷的场地,墙上刻着太极拳十三势说略,走进去有垂花门骄房等组成。
来到故居的主体建筑,它是南北的三段院咯,分别是仪门、客厅、过厅和居室,第一院落式仪门,后面是客厅,也就是接待室,里面有梅兰竹菊4幅大型图案的画。
第二院落是厢房,西厢房为禹襄曾孙武毓荃居室,东厢房为禹襄玄孙武福鼐居室。这里也是整个故居中最大的院落,无论是眼下的雕梁画栋,还是瓦房上的瑞兽,都十分的色彩斑斓之精美。
来到书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这里曾是武家的私塾,大部分子孙都是在这里学习。虽然故居的东西轴线的建筑很多都已经毁坏掉了,但是中轴线还保留着很多历史的痕迹,经过修复,如今可以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你来过这里面吗?来过邯郸吗?想来看一看吗?欢迎讨论。#暑期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