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定裕(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以考据学为主要特征的清代学术是中国学术史上的繁盛期,在经、史、子、集等领域都取得了超迈前人的学术成就。清代学术史研究往往集中于经史之学,而对清代学者在集部整理上所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综合之论略。事实上,清代学者在楚辞学、总集的辑佚与编订、别集的整理与注释以及诗文评的编订与注释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以对唐代重要别集的整理与笺注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
清人唐集笺注之学的成就
清人唐集笺注之学是指清代学者对唐代重要别集所作的整理与笺注的学问。清人唐集笺注之学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清人唐集笺注之学著作丰富。《清史稿·艺文志》著录清人唐集笺注本47种,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著录清人唐集笺注本78种,可见清代唐集笺注类著作数量之丰富。清人笺注唐集主要涉及骆宾王、王勃、王维、李白、杜甫、韩愈、李贺、卢仝、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许浑等12位诗人,以杜甫、李商隐诗集的笺注,注家最多,成就最高。
第二,清代学者在唐集笺注的学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诗歌笺注学术范式。包括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笺解、评点、诗集编次与诗歌系年、年谱考订、集末辑评等十项学术规范,这些学术规范可分为三个研究层面:一文献学层面,包括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在版本上,他们努力做到采用最善之本作为底本。在校勘上,他们精益求精,把尽量保存校勘的异文作为校勘通则。在辨伪和辑佚方面,他们除了不同版本的互勘之外,还能够从总集、选本、杂著、方志中广泛搜求,或作外集或为附录,以备后学考核,体现出多闻阙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清人唐集笺注之学的学术根基。二是注释学层面,包括注释、笺解和评点等。注释是清人唐集笺注之学的核心工作,包括题解、词义训释、名物训释、语典、事典、地理、职官、典章制度、人物、时事等。清人的诗歌注释约定俗成地形成“注”和“笺”的观念,笺之原义与注相当,但钱谦益作《钱注杜诗》在注中单列“笺”之一体,与注相别,从而形成“注”多征引故实、“笺”为诗意之阐发的观念。朱鹤龄提出“事义兼晰”,仇兆鳌有“内注解意,外注引古”之说。冯浩则说“以征典为注,达意为笺。”可见,乾嘉时期以“征典为注,达意为笺”已是普遍的笺注观念,清代唐集注释本多以“笺注”为名。注释,朱鹤龄提出:“凡征引故实,仿李善注《文选》体,必核所出之书,书则以最先为据。”书证“以最先为据”,成为后来注家遵循的基本原则。评点,本是元明诗歌批评的重要形式,在清代注本中多采摘历代评杜的精彩之语,或附于篇末,或夹注于文中,成为笺注的重要补充。三是知人论世的综合研究层面,包括诗集编次与诗歌系年、年谱考订和集末辑评等。首先诗集编次,清初钱谦益、朱鹤龄就杜集编次问题发生争论,编次问题越发受到注家的重视,逐渐形成“编杜者,编年为上,古今分体次之,分门为类者乃最劣”(浦起龙语)的普遍观念。杨伦说“诗以编年为善,可以考年力之老壮,交游之聚散,世道之兴衰。”“以编年为善”的观念,与清人唐集笺注之学“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学理基础有关。其次诗歌系年,“以编年为善”的观念流行,作为编年依据的诗歌系年,其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仇兆鳌说“散见诗中者,或记时,或记地,或记人,彼此参证,历然可凭。”浦起龙说“准居处,酌时事,证朋游,得者八九矣。”时、地、人是诗歌系年的主要依据,诗歌系年的考证将唐诗研究引向更深细的境地。再者年谱考订,清人笺注之学的基本学理依据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最有效的方法即是编订诗人年谱。通过诗歌系年,可以了解诗人之经历以及与所处的时代之关系,与此同时,通过了解诗人之时代和诗人之经历,亦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诗歌笺注和年谱编订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所以冯浩说:“年谱乃笺释之根本,非是无可提挈也。”最后集末辑评,清人唐集笺注之学以考订精深,资料详备为学术追求,所以,在诗文笺注的正文之后往往有多种辑评附录,包括传记材料,各家序跋、诸家咏杜、诸家评论等,这些材料,对于我们综合认识诗人之全人具有重要的价值。
清人唐集笺注之学的学术特点
第一,阶段性特点。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清代唐集笺注之学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初顺康雍三朝,主要特点有:一是由于受明清易代剧烈社会动荡的影响,清初学者以杜诗注释为情感寄托,形成了继宋代之后第二个杜诗注释的热潮。其学术方法直接承接宋代杜诗编集与注释的学术方法,取得了超越宋人的巨大学术成就。清代最重要的杜诗注本多成书并刊刻于这一时期,以《钱注杜诗》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尤其是钱谦益和朱鹤龄的注杜之争,对清代杜诗学,乃至整个清代唐集笺注之学的学术规范的确立具有既深且巨的影响。二是在钱谦益的指引下,朱鹤龄为李商隐的诗歌作注,开启了清代李商隐诗歌注释的热潮,清代李商隐诗歌注释是仅次于杜诗学热潮的专门之学。清代诗歌笺注之学以杜诗学和李商隐诗歌笺注之学所取得的成果数量最多,创获最大。而这两门学问的开拓与钱谦益、朱鹤龄二人关系最大,所以钱谦益和朱鹤龄是清代唐集笺注之学的开山人物。第二阶段,清中叶(乾嘉时期)的唐集注释之学。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杜诗仍然是笺注的热点,但和清初杜诗学相比,更多呈现出由博返约的学术特点。二是李商隐诗歌成为清中叶唐集笺注之学的学术热点。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注本,这些注本之间,体现出一种学术竞争的态势,相互辩难,后出转精,以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最有成就。三是清中叶,从杜诗、李商隐诗歌注释的热点逐渐向唐代其他重要别集,如王维、李白、韩愈、李贺、杜牧等拓展。清中叶唐集笺注领域的拓展,是清人唐集笺注之学全面发展的表现。他们以清代杜诗学确立的学术范式为基本原则,在重要作家的注释上,逐渐形成了一批学术经典之作。第三阶段,清末道咸之后,总体上走向衰微,不仅在数量上锐减,所取得的成就也很有限。
第二,地域性特点。以考据学为主流的清代学术,主要繁盛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清据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受清代学术地域性特点的影响,清代的唐集笺注之学同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一是吴中,包括今天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其著名的笺注学者有:钱谦益(常熟人)、朱鹤龄(吴江人)、浦起龙(无锡人)、杨伦(阳湖人),顾宸(无锡人)、吴见思(武进人),吴中注家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杜诗学上,在清初到清中叶都很兴盛。二是浙中,重要的注家有王嗣奭(鄞县人)、仇兆鳌(鄞县人)、赵殿成(仁和人)、王琦(钱塘人)、冯浩(桐乡人)、冯集梧(桐乡人),清初王嗣奭、仇兆鳌等浙东学者主要成就在杜诗学,清中叶以后的浙西学人在王维、李白、李商隐等诗集的注释上成就突出。三为安徽,主要的人物有黄生(歙县人)、吴瞻泰(歙县人)、汪灏(休宁人)、方世举(桐城人),安徽注家前期在杜诗学上成就显著,而后方世举著有《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李长吉诗歌批注》,均为名作。清代唐集笺注的地域性特点与各地区的学术风尚有关,比如仇兆鳌对王嗣奭《杜臆》的推崇与他们的同乡关系有关。王琦为赵殿成之内弟,赵殿成作《王右丞集笺注》,佛典之注释出自王琦之帮助,王琦笺注《李太白全集》《李长吉诗歌汇解》同样受到赵殿成的学术影响。冯浩、冯集梧、冯应榴父子在李商隐、杜牧、苏轼等诗集的笺注上都做出了一流的成就,足见家族内部的相互影响。
第三,科学性特点。清代唐集笺注之学与清据学之间有深层的学术关联。一是清人唐集笺注之学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清据学学术精神,二是清代唐集笺注之学与清代学术在史学考证,尤其是唐史研究以及地理、方志考证之学的繁盛密切相关。三是清代江浙一带的文化氛围育时代精神共同孕育了清代学术,包括唐集笺注之学的繁荣。
清人唐集笺注之学的现代影响
清人唐集笺注之学在清代诗歌注释学中成就最大创获最多,作为一种成熟的学术范式,仍然对现代学术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清人开拓的笺注研究范式是二十世纪唐代文学研究最重要最有成就的学术研究范式之一。今人在清人唐集笺注之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人已笺注过的别集重新笺注本有29种之多,今人对清人未笺注过的唐代别集作了笺注,涉及59位唐代诗人,有109种之多,以此可见清人开拓的唐集笺注之学仍然在现代唐诗研究领域具有旺盛的学术活力。
第二,笺注之学的学术范式在唐诗研究之外的古代诗歌研究中发生着深远的影响。汉魏六朝重要别集的笺注,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比如曹植、阮籍、嵇康、陆机、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等诗人的集子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上,现代学者都做了更为精细的考证笺注。宋元明清的重要诗家,在二十世纪以来,不断有大量的笺注本问世。可见,笺注之学的学术研究方法,仍旧是现代古典文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学术范式。
第三,清人唐集笺注之学是富含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学术资源。颜昆阳指出:“诗文集之笺释学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书写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郭绍虞以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已定型为仅采择概念表述的理论性史料,于实际批评略而不谈,后继者相沿成风,至今仍未有学者反思而做出适当的调整”。近来以清代杜诗学或清代重要的唐集注本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大量涌现,不仅在文献学、注释学方面有所清理,更重要的是清人诗学观念中的“诗史”“比兴”“知人论世”等学术观念得到了深入的理论阐发。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8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不等式的解与解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等式的解是指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不等式的解集是指不等式的所有解的集合。
对于一个具体的不等式,它的解是未知数具体的数值,而且有无数多个;而解集是唯一的,但不能一一列举出它的解。
对于含参数的不等式,如果已知它的若干个解,则可以求得参数的取值范围;如果已知它的解集,则可以求得的是参数的具体数值。
例如,如果x=3是关于x的不等式mx+2<x+2m的解,则不等式中的x可以用3替代,得
3m+2<3+2m,
解得m的取值范围为m<1;
而如果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mx+2<x+2m的解集是x>3,则不等式中的x如果用3替代,则
3m+2=3+2m,
解得m=1。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关注槐序姑娘,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01 / 引
今天我们讲一首和酒有关的古诗。
提起酒,自然就会想到李白,除了有“诗仙”之誉,他还有“酒仙”之名,更是“仙宗十友”“酒中八仙”之一。
但李白的酒,多少有些忧郁,这和他的经历有关。
比如他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其实是人生最不如意之时。24岁仗剑出蜀,求官十余载,依旧入仕无门。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诗人,他笔下的“酒”更为开朗,更为豁达。
同样,这和人生追求有关。
他叫:聂夷中
晚唐诗人,生在乱世,出身微寒,寒窗苦读20年后,终于在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进士及第。然而时也命也,当时时局动荡,又逢同昌公主病卒,唐懿宗无力理朝政,所以聂夷中滞留长安许久,一直未得吏部铨选。
聂夷中本来就很贫寒,等得到封官时,已经身无长物,但有两样东西他一直没丢,就是一把琴,一箩筐书。
因赶上了王朝巨变,所以聂夷中的很多诗都是讽刺现实的,寓意深刻,同情普天百姓。唐亡以后,聂夷中结庐草野,以诗酒为乐。
但他有一些作品,不乏仿前人之笔,总体来说成就不算太高。
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他的“饮酒诗”。
02 / 诗
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
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
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
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
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
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
出自聂夷中的《饮酒乐》
阮步兵:指“竹林七贤”阮籍,曾为步兵校尉,常与刘伶酣饮。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也很有理,从意境中看,当是作于聂坦之晚年,此时天下已大乱,民不聊生。
聂夷中(字坦之)隐于乡野,因年迈再也无力问苍生,故效阮籍饮酒为乐。
03 / 品
诗文大意可解为:
这月亮和太阳似乎也很忙,每天都在轮转,急匆匆的一夜就能行一周。岁月无情地流逝,连草木都会变老,又何况人呢!何以解忧?为杯中美酒,一饮解心结,百饮解千愁;
人老了,连白发都欺负人,不经意间就两鬓染霜,但是,这白丝偏偏不生长在饮客的头上,因为饮者总是心胸豁达。
果然是“酒是粮,越喝越年轻……”
希望东海的水,都变成美酒,全部都流到酒杯中来,若是能遇见阮籍这样的酒友、知音,一同在梦乡里畅游,人生何其快哉!
一个人的豁达,从字里行间中就能看出来,诗人起句就言月亮和太阳也忙,要不停地轮转,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让光阴流逝也变得可爱了许多。
轻松的状态体现了诗人的开阔,纵然岁月无情、苍天无情,但人有情,天不怜我我怜天,一杯浊酒敬流年。
着实有趣!
世人忙碌,容易苍老,不经意的就白发满头,但是对于一个饮者来说,能够挂牵的事不多,反而不为风霜所染。
自然,酒大伤身,所以诗人想表达的是,“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强调了人不要杞人忧天,更不要患得患失。
就像岑参在他的诗中所写: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诗人好酒,自然也豪放,“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这两句,彰显了一种大气。诗人先提到了日月,又提到了海,觉得它们都很匆忙,永不停歇,还不如将这东海化作酒池,与我一起畅饮。
如果是文化人聚会相饮,酒桌上把这两句诗吟出来,那是相当有面的。
末尾两句“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诗人并非想和阮籍做朋友,毕竟也不现实,他是慨叹世人皆忙,无法像阮籍和自己一样,能看透这些琐碎、喧嚣,最后匆匆赴老。
同时,也是知己难求的原因。
酒须与同好者吟,琴须与同心者弹,伯牙与子期,世间少有,人这一生缺的不是朋友,而是同类。
喜欢文字的人,总是愿意和喜欢文字的人在一起玩。
如此而是也。
#文化历史解析#
小学教材全解是一本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辅助书籍,涵盖了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各个科目。通过详细解析教材内容,提供练习题和答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掌握学习方法。全解书籍注重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结合实例、图表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展示。小学教材全解旨在帮助学生从基础巩固到深入探索,成为自主学习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