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王许(王许取什么名字)

时间:2023-12-30 05:46:37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只因老板说了一句:干不了就滚蛋。从此以后,他专杀各种老板

他是专业的老板猎杀者。他说这个世界上的无良老板都没有活着的必要。

1996年6月,18岁的王许文在饭店上班的时候,打碎了一个盘子。老板看见后,反手就给了他一巴掌。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他窝囊,然后又在他的工资里扣了40块。

看着王许文不服的表情,老板更嚣张了。他大骂王许文不识好歹,说给他个服务员的工作已经是开恩了。这活儿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滚蛋。

这已经不是老板第一次羞辱他了。从小穷苦出身的王许文只身一人来到哈尔滨,没有钱,没有背景,也没有朋友。

面对老板的打骂,他只能次次忍让。但这次他不准备再忍了,他认为这种无良的老板已经活到头了。

当天晚上,王许文就悄悄潜入了老板家中。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把刀捅进了老板的脖子。

听见动静的老板娘迷迷糊糊睁开了眼,但连一丝尖叫都还没发出,就被王许文捂住了嘴。

此时,王许文的愤怒也减弱了一些,穿着睡衣的老板娘是他从来没见过的。在暴打了老板娘30分钟后,他不顾老板娘的求饶,直接一刀送她去见了丈夫。

这是王许文第一次杀人,他没有马上离开现场。而是开始翻箱倒柜,找了半天找到了400多块钱。

从老板家里跑出来的王许文知道自己摊上大事儿了,于是他连夜跑路。带着偷来的400多块藏到了青岛,又找了一个给小卖部送货的工作。

他想从此以后改过自新,再也不杀人了。但事实证明,他并不是一个能委屈自己的人。

1998年,王许文按照老板的要求往乡下送饮料,但刚走到一半,自己的三轮车就坏在路上了。无奈的他只能向过往的路人求助,等了一个小时,才等到个骑摩托的人愿意拉他一把,条件是要给十块钱。

王许文当即答应下来,大不了回头找老板报销。但他送完货回到店里的时候,老板娘一句话让他又忍不住了。

老板娘说,你快别扯淡了,送一趟货我都挣不了十块,这钱你爱找谁要找谁要,没事赶紧滚,我还做生意呢。

听着老板娘不当人的辱骂,王许文握紧了拳头。于是在当天晚上,他再次站到了老板床头,还是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死法。

他先砍死了老板,然后又砍向了老板娘。但这个老板娘很显然更加勇猛一点,她完全没有求饶,而是立刻站起身和王许文扭打在一起。

在争斗中,老板娘咬掉了王许文的一块肉,但自己也被砍得全身都是刀口,慢慢地倒在了血泊中。

杀红了眼的王许文又来到了另一间屋子,他知道这里住着老板的女儿和侄女,此时她俩早已吓得缩成了一团。

但王许文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两刀结束了她俩的生命,下手的果断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这次王许文的收获比上次要多得多,他搜出了1000多块现金和一条金项链。然后他再次隐姓埋名跑到了山东济南。

经过这两次杀人,王许文已经彻底疯狂。他意识到,如果光凭自己的努力,一辈子也挣不到大钱。但是那些老板却一个个穿金戴银,于是他把杀老板当成了他的事业。并且把这一切都归罪于那些老板的为富不仁。

没多久,他经过观察,潜伏到了一家饺子馆当跑堂。这家饺子馆是当地出了名的味道好,分量足,生意在整条街都是数一数二的。

哪怕平时工作累点,王许文也毫无怨言。此时的饺子馆老板还以为自己招到了一个好员工,殊不知,王许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取得老板的信任。

慢慢地,王许文成为了老板的左膀右臂。一次晚上下了班,他送喝多的老板回家,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在和老板娘一起把老板放到床上后,趁着老板娘起身倒茶的功夫,他掏出了那把随身携带的刀,抵住了老板娘的后腰。

老板娘起初还以为他是喝多了,急忙连声说,小王啊,你可不能跟嫂子开玩笑啊。但王许文并没有回答她,而是把刀又往前递了一寸。

冰凉的刀刃,让老板娘意识到他是来真的,急忙带着他把家里的现金都拿了出来。王许文看着听话的老板娘,他已经有点神志不清了。

他带着老板娘来到了客厅,一只手用刀抵住老板娘的肚子,另一只手则去解老板娘的皮带。此时老板娘不敢有一点反抗,就在他即将得手的时候,老板晃晃悠悠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

王许文见状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把刀捅进了老板娘的肚子。然后趁着老板还没反应过来,就在他身上连捅数刀。没一会儿,老板就躺在地上没了动静。

此时的老板娘还没有完全断气,她祈求着王许文饶她一命,并承诺绝不会报警。但王许文却用刀直接割断了她的喉咙,然后带着抢到的53000元现金再次潜逃。

后来据王许文交代,这家饺子馆的老板夫妻对他是最好的。但他依然不觉得自己有错,他认为是老板在录用他之前,没有把他的身份调查清楚,才导致了这次惨剧。

往后的每一天,王许文都在东躲西藏中度过。在逃到天津后,因为找不到谋生的工作,只能入室抢劫。

2001年11月27日。王许文潜入到当地一个小超市老板刘某家中进行,但却和返回家中的刘老板撞了个正着,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虽然刘老板最终被捅了一刀,但动静也成功吸引了邻居。最终,王许文被警方逮捕归案。

此时的王许文也才23岁,但他身上已经背负了十条命案。在审问中,王许文逐一交代了自己每次犯案的具体过程。

但对于那些受害者,他并不觉得愧疚。他始终觉得,如果当初老板们可以对他公平一些,对他平易近人一些,他可能就不会走向这条路。

后来,警方也了解到了王许文的身世。他出生在黑龙江的一户贫困人家,家里兄弟姐妹一共五个,父母光是养活他们就很费劲了,更别说什么供孩子上学了。

所以,王许文仅仅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在帮家里种了几年地后,他独自一人来到了省城哈尔滨。

他原以为初中毕业的文凭怎么着一个月也得挣500,但没想到的是,初入社会的他立刻遭到了现实的当头一棒。

老板克扣工资不说,还经常对他进行辱骂,这让血气方刚的王许文再也忍受不了。他不能理解同样是人,为什么老板就能居高临下的羞辱他。

在心智还未成熟的时候,他开始连续犯下命案。其实纵观王许文的犯案经历,不难发现,他的手段并不高明,并且很多次都是冲动杀人。

可受限于当时的街头监控不完全,这才让他一直潜逃了五年才被抓捕归案。

最终王许文被判处了死刑,这个老板猎杀者也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最后,还是想提醒各位,赚钱的机会有很多,生命却只有一次。对别人包容一点,有可能就给自己多留了一条退路。

寻找浙东“唐诗之路”

作者 | 严勇

1

浙东三山,以会稽山开发最早,天台山次之,四明山又次之。四明山因其上有方石,四面有穴如窗,通日月星辰之光而得名。大岚山地处四明山山之心,在旧时几乎与世隔绝。就算现在,大岚山依然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我们是下午5点半离开溪口,驶入四明山的。四明山的夜晚,一片漆黑,只有一条窄窄的公路通向山中腹地。山路弯道特别险急,车速最多在三十码左右。

一座座诡异的山头,变换着姿势,好像一个个妖魔鬼怪。

刚进山,看着天将黑了,妍妍吓得哭了起来,不久就睡着了。其实,不只是小孩怕,连我们心里也怕。毕竟,在黑魆魆的大山面前,人显得何其渺小。况且这还是我们头一次夜里开山路。

夜入四明,其实是大杀风景的。李商隐在他的《义山杂纂》中曾列举了6个“杀风景”的例子:

一、“清泉濯足”:即在清澈的泉水里洗脚。

二、“花上晾裈”:在美丽的花枝上晾裤衩。

三、“背山起楼”:背着山盖楼房,打开前面的窗子看不到秀美的山色。

四、“焚琴煮鹤”:把琴劈了当柴烧,并把鹤宰杀,烧来吃。

五、“对花啜茶”:赏花时无酒或有酒不饮,只喝点茶。

六、“松下喝道”:清静幽雅的松林里,忽有官老爷的车骑人马呼喝而过。

这些做法无疑是不解风情的,也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亵渎。但是,为了能够能夜宿上虞,我们还是冒险作了这个决定。但接下来就轮到我们后悔了,短短几十公里的山路,远远比我们想象中难开。

过雪窦山、徐凫岩,再往前开,天就完全暗了下来。最要命的是山中团雾一阵阵袭来,能见度几乎为零,我们不得不将雾灯打开,以一二十码的速度前移。

一边应对着弯道、团雾,一边担心着汽油不够,轰隆隆的雷声又响了起来。我忽然想起,昨天天气预报说一个台风要经略浙江。心下猛然一惊,不会是台风要来吧。这样一想更加剧了我内心的恐惧。

过了四明镇,雷声越来越近,大雨眼看就要下来了。看着山路一边是万丈悬崖,另一边是泥石流冲塌的山体碎石,心中再也没有往前开的勇气了。

等车至大岚镇,我们便毫不犹豫的决定要在此过夜了。这时,雨也开始下大了。镇上的夜晚,非常安静,只有一条主街道,除了几家商店还开着,都已经打烊。镇上旅馆非常少,我们问到一家就入住了。

宾馆的环境还是不错的,只是屋内一只蟑螂着实将孩子吓哭了。店主人边打边解释说,“下雨了,蟑螂就跑出来,平时没有的”。

山里的空气在雨后更加清新,温度也比山下冷许多。我到对面的商店买了一瓶宁波大曲和一些零食,回到宾馆喝了点酒,人就兴奋起来了。

打开窗户,山外的风雨将阵阵凉气送了进来,冷的我竟倒吸了一口气。凭窗遥望,群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下隐约可见,树叶在风雨中上下乱颤,雨点打在屋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及至雨稍停,又是一片热闹的秋虫声。

这样的山夜,对于生于平原的我竟那样新奇。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温庭筠《商山早行》里的一句诗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们这座山并非商山,却让我有种身在商山的错觉。

宋代欧阳修也在山中留宿后仿作了一首,“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我问妍妍哪个写的好,她想了想说,还是温庭筠的好。

她自己兴致来了,也乱编了一首,“螳螂茅店夜,雨落板桥秋”。此情此景,竟如此真切。多少诗歌就是这么代代相仿沿袭,却永远不及第一个创造此意境的人。

一早醒来,我沿镇闲逛,这里除了静还是静。远望是山林叠翠,云雾缭绕;近看是小桥流水,屋舍俨然。一条小溪从西往东穿镇而过,泉水叮叮咚咚,仿佛是系在小镇身上的一条玉带。再往南便是乡间小路,只见渠里溪水潺潺,渠边柿叶翻舞,田里种满了花卉。这里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靠种植花卉和茶叶,而柿子则是大岚的极品。

据说每到秋天柿子成熟的季节,大岚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挂满了红彤彤的小柿子。一个个像一盏盏小灯笼,将整个大岚镇照得温暖而充满诗意。“红红瓶,绿绿盖,千人走过万人爱。”大岚的这首民谣见证了千百年间人与柿树和谐共存的紧密关系。

大岚的茶叶,有一种自在的清高。

茶生高山,为清高一;茶不争名,为清高二;自采自炒,为清高三;茶香清冽,为清高四。大岚云雾茶,就跟它的名字一样,仿佛只生长在云雾缭绕的诗里,梦里,而与俗世无关。

我寻至一家茶叶店,店主人说就剩最后两袋,都是自家采摘炒制的,你要拿去。我回宾馆泡在杯中,低头一瞧,绿色茶叶细长柔美,在氤氲中缓缓舒展,似一个个婀娜多姿的舞女,在碧波中轻甩水袖。缀一口便甘甜入味。再一口就身心放松,飘飘欲仙了。

怪不得明代的孙鑛看书看累了,伸手向友人史伯晋讨要大岚新茶润心润眼:姚茗论精品,佳园独占春。黄搴露里嫩,绿焙雨前茶。倦眼翻书涩,枯肠构句贫。愿分芳鼎味,一醒睡乡人。”孙鑛另有诗《葛公旦饷后山茶》,写他意外得到友人馈赠的“大岚茶”时的感受,简直可以用“受宠若惊”四字来形容:“正拟搜千卷,徐看绽百花。忽惊霞外使,分惠雨前茶。扫砌风初定,侵檐日未斜。旋移铜灶至,欹坐试纤芽。”由此可见,大岚茶的魅力所在。

大岚的美,最美在云溪。看看这村落名字,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了。云中小溪,完全代表了大岚的飘散之美,朦胧之美。我们一路绕着山路,或上或下,七拐八拐,执拗地行进在大岚群山之中,就为寻云溪的所在了。

一路没有遇到一个人,一辆车,只是好几次忍不住将车停下来,对着云雾缥缈的茶山大声呼喊,“大岚山,你太美啦”。对着山谷叮叮咚咚的泉水,又作了一次杀风景之举——清泉濯足。我们都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陶醉了,虽然还没有到达云溪,却似乎已经到达云溪了。

当一座古村落出现在眼前时,我们便知道云溪到了。云溪古村落中有一条又长又宽的溪水,因为身处高山云端之中,故名云溪。

我们到云溪时,小雨又淅淅沥沥的下起来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此行的目的——云溪漂流。我们到达停车场,那里意料之中的仅有一辆轿车。

这里硬件设施简陋,却干净清爽,到处充满了农家的温暖。我们买好票,换好衣服,司机把我们送到小溪上流。在那里,有许多皮划艇堆在溪水边,我们选了一个就下水了。

这里,溪水清澈见底,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满眼的青山绿水,古道人家。因为交通闭塞,这里许多房子还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原汁原味的古村落,纵情演绎着时序的变化,赋予我们一份难以忘却的尘外心境。

五六公里长的漂流,或缓或急,或开阔或狭窄,呈现给我们漂浮云端的幻游之美。妍妍特别喜欢这儿的漂流,其刺激程度刚好适宜。这正如这座古村落的气质一样,有着宽宽的肩膀和一颗质朴的心,让人安全、温暖。

溪水两岸的老人安详的看着我们漂流,不惊不喜,淡然处之,我们从他们眼里读到的同样是安静、静谧。

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在他们眼中不过是白云一朵,溪水一道。简陋、萧散、质朴的古村落,遗落在云端溪水里,不知几世几年。

2

从上虞到绍兴,已是晚上七八点。

夜色下的古城,到处都飘散着米酒发酵后的酸味。这酸味,告诉人们这里就是江南有名的黄酒之乡,也是盛产才子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绍兴,古称会稽,有会稽山在城西二十里。《史记》云:“禹巡狩至会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又说:“大禹封泰山,禅会稽。”秦始皇曾上会稽,祭奠大禹。

大禹,是绍兴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禹和夏朝是否存在,关系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如无大禹,便无夏启创建夏,更无“华夏”之说。

幸好,近三千年历史文物——遂公盨的发现,将有关大禹存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充分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在广泛传颂着大禹的功绩。

然而,令绍兴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艺术坐标之城,当属王羲之与他的“兰亭修禊”盛会。

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踏着大禹、王羲之旧迹来到绍兴并留下他们的兴叹。

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陆续将他们的足迹印在了绍兴大地上。他们一路祭大禹,寻王许,留下许多赞美绍兴的诗篇。

李白诗云“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歌吟越中山水;杜甫“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追慕绍兴人文。白居易“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回味越中时光。除了他们,还有400多位唐代诗人到过绍兴。

从此,绍兴一跃成为世人皆知的“唐诗之都”。

继唐诗之路之后,绍兴迎来了第一位本土杰出诗人、也是宋代最伟大的诗人——陆游。陆游(1125-1210),生平诗歌近万首,无论数量和质量均超越同时代诗人。然而在绍兴,陆游最有名的作品却不是他的诗,而是他题于沈园墙壁上的一首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其中掩藏着陆游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

公元1144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然而,陆母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婉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祀香火”为由,竟强迫陆游休妻。

陆游迫于母命,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另娶王氏,唐婉则嫁给赵士程,昔日情深的一对伉俪至此劳燕分飞。

十年后,陆游经过沈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意外地看见唐婉和他的丈夫也来游园。

尽管分别多年,但陆游内心依旧思念着唐婉。然而,现在的唐婉已经不是当初的唐婉,她已经嫁入人妇,已像禁宫中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他放下酒杯,正要离去。不料这时,唐婉给他送来了一杯酒,陆游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走后,唐婉呆呆的望着这首《钗头凤》,不禁想起昔日的甜蜜和分别后相思之苦。回家后,她也作了一首《钗头凤》,呼应了陆游的“人空瘦”: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不久,唐婉抑郁而终。陆游则“细雨骑驴入剑门”,入蜀参军,然而几十年的异地生涯,依旧没能抚平他内心的创伤。

六十三岁时,陆游“凄然有感”,写了两首回忆四十多年前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

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

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

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

只有清香似旧时!

六十七岁时,陆游重游沈园,而园已易主,看到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仍在壁间,不禁怅然,内心最柔软的情怀就此被唤醒:

枫叶初丹槲叶黄,

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

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

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

回向蒲龛一炷香。

七十五岁时,陆游近沈园而居,“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著名的《沈园》诗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八十岁时,陆游夜游沈园,并作《十二月二日夜游沈氏亭园》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

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

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埋泉下土,

墨痕犹鏁壁间尘。

八十二岁时,陆游对唐婉仍是念念难忘,又写下:

城南亭榭锁闲坊,

孤鹤归来只自伤。

尘渍苔侵数行墨,

尔来谁为拂颓墙。

临终前,陆游再游沈园,留下最后一首怀念唐婉的诗《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可见,陆游到老一直都未能忘怀这段感情,那是怎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大概只有诗人自己才能体会。

如今,漫步在沈园,依旧可以看到墙壁上的《钗头凤》。不过墙壁已不是当年的墙壁,故事却还是当年的故事。

园内满满一池荷花,尽情的绽放着青春的魅力,散发着迷人的清香。走在小桥上,看着荷花倒影,一丝感伤不由袭来。

这座宋代名园,历经800多年盛衰荣辱,依然碧波荡漾,不可不说是陆游的《钗头凤》的功劳。

人们记住了他们的爱情故事,将这里打造成爱情的伊甸园,许多少男信女都在许愿亭留下了他们一生的誓言。这也许是陆游不曾想到的,以一己之苦换来千百人的幸福,多少也算有点安慰。

沈园东首,就是情侣园,内有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

沈园南苑设有陆游纪念馆,由陆游史迹陈和碑廊陆游纪念馆组成,藏有陆游许多手迹、照片、碑刻、画幅、善本、拓片、实物模型等,并用详实的资料勾勒出诗人坎坷的一生。

沈园东南角有一个葫芦池和一座小山,是沈园不多的宋代原物之一。坐于小山茅亭,看着千年之前的一池秋水依旧,陆游与唐婉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不禁感慨岁月流转何其快哉。

3

嵊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已有2150多年历史。嵊州的出名,一大半要源于流经它境内的一条河流——剡溪。

当我们行驶至三界镇,高速路旁的一条明亮宽阔的大河出现在眼前,它就是李白诗歌中“湖光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中的剡溪。

李白在《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中赞美剡溪道:“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剡溪原本就是很普通的一条河,它的美在于两岸青山点缀的恰到好处。那些山,不高也不矮,却秀气十足的排布在剡溪两岸。

剡溪对岸住了一些散落的人家。夕阳将柔和的光线洒在剡溪上,好似一条金光闪闪的锦带。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我仿佛看到了李白扁舟而过的身影。

多想在此停留些时光,找一间临水的小屋,住上几日,在剡溪边钓钓鱼,散散步。一路上想找最近出口下高速,这一走,竟拐进了嵊州城。

嵊州是一座古城,古老的连城内灯光都显得黯淡。这里的建筑也大多数是旧式的,仿佛一切都为了印证这是一座古城。

我们找到一家酒店,空房很多,见价格合理,便选择了一间套房。这是国庆期间住的性价比最高的酒店。这样看来,嵊州绝对不属于一个热门旅游城市。

在街对过的一家酒店,我们点了一份鲈鱼和几个小菜。李白诗中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鲈鱼如此鲜嫩美味,李白却说不为此,可见剡中的山水是多么诱人了。

入剡中看名山也是我此行的目的。第二天我们在酒店隔壁吃过早饭,品尝了当地特色炒年糕之后,就前往李白笔下的新昌县天姥山。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道:“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山这么大的气势,着实令人心生向往。

山路崎岖不平,弯道很多,但路旁那一个个红彤彤的柿子,晃得人心里痒痒。终于在一处杂草丛生的荒山坡,我们看到有一棵野柿子傲然挺立在半山腰,身影婀娜,仿佛在向我们招手。于是,我们将车停好,便开心地前往野柿树所在的小山坡,通过去的只有一条狭窄的青草印子。我们循着这些青草印子,最终顺利攀登上去。

其实,这些柿子并没有熟,握在手上一个个圆滚滚,硬生生的。吃柿子当然不是重点,重点是享受采摘时的那份野趣。在山坡上,同样诱人的还有野栗子,一个个躲在毛茸茸带刺的圆壳内,铺满一地。只需用脚一碾,一个个小栗子便探出脑袋,被我们捡到油纸袋里了。以前只知吃栗子,不知栗子哪里来,这次真是长知识了。

过足了采拾的瘾,一路询问乡人,七拐八拐,上下颠簸,终于通过那些险峻的山路到达了天姥山。

谢灵运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道出了天姥山的高和大。而在我眼中,天姥山看上去就是一座很普通的山,除了高大,便是疏旷。

一条简易的登山小道便是天姥山的大门。溪水从山上不时穿过石头缝隙渗透下来,成为人们洗手、洗竹竿的地方。竹竿自然是下山的人丢下的,上山的人再洗洗,就可以继续用来登山了。

天姥山山脚下,除了两位卖拐杖的老人,就剩一支搜山志愿者救护队。买卖声在这里是听不到的,主要还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方便。

天姥山入口不远处,有一处开阔的平地,成了附近人们烧烤的好去处。烧烤器具需要自带,因为这里是买不到的。柴火倒可以就地取材,用枯落的松树枝叶就很好。松树是天姥山的主人,而那些深藏在松树林里的松鼠和云雀是它顽皮的孩子。

李白25岁第一次游天姥山,就写下《别储邕之剡中》:“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其后又多次来访天姥山并留下诗作。天姥山自从李白歌吟之后,几乎岑寂了千年。这其中的缘由我并不知道。也许是天姥山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只是浙东群山之中一座普普通通的高山,人们来了之后,发现它很普通,并不如李白笔下那么美。于是一阵寻仙问道的唐风过去,它也就慢慢淡出了名山的舞台。

当我走进天姥山,我一路上既没有听到“熊咆龙吟殷岩泉”,也不觉得“栗深林兮惊层巅”,更没有感受到“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气势,它在我眼中就是一座平凡的大山。

我们一路向上登攀,道路是前人踏过的小径,并没有人工修成的台阶。快到山顶时,道路变得陡峭,才看见有些木棍铺筑的台阶。我们踩着台阶,很轻松的就登上了天姥山最高峰“北斗尖”。

天姥山自古就是道教仙山。传说,就在这山巅之上,人们经常听到一位天姥娘娘在唱歌,这座山也因此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也就在这样的传说下,我们才一口气登上了山顶,为的是听听那天姥的歌声。歌声自然是没有的,臭虫倒是满地乱飞,不自觉的占据在人的身上,吓得小孩连声叫唤。

可见,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就在于重塑。重塑一座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重塑一座山在无数山中的特质。众人都知道黄山、五岳名气大,大得盖过了所有的山。

然而,李白偏要说不,偏要说“势拔五岳”,并为之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李白痛恨这种名气排序,正如痛恨贵贱排序一样,在李白心中权贵也不会高贵到哪里去。李白心中想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权贵就像名山一样,尽管李白也吟咏过黄山、泰山、华山、峨眉山等名山,却从来不像吟诵天姥山那样充满豪情、奇幻与诗意。可见,李白心中的天姥山,已经成为蔑视权贵的象征,其意义早已超过歌咏大山本身。别人眼中普通的天姥山在李白的眼中突显出异样的魅力。他要为这座毫无名气的天姥山正名,让它可以有独特的气质,在五岳面前也绝不低头。这也就是李白笔下“势拔五岳”的原因。

到了山顶“北斗尖”才发现,原来还有别的路线可以登山。我们选择的是一条最简单的路线——车开到天姥山林场再上山,不过40分钟,200多米距离。而据上来者说,另一条路线则更加险峻,许多山路都是笔直的,从上往下去,老人小孩几乎不可能通过。因为有老人、孩子,我们最终放弃了从这条路线下山。而这条陡峭的路线,或许就是李白走过的。独特的登山之旅,赋予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也许山的另一面,风景真的很美。

人生面临道路选择时,也是这样。走不同的路,就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李白走了一条不事权贵的道路,没能在政治上一展抱负,却成就了他“诗仙”的千古美名,成为唐诗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这是李白的不幸,却是天姥山的大幸,更是诗界的大幸。

4

离开天姥山,我们向着天台山出发。李白在《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中写道: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越中人文山水的喜爱,其末句则点出了天台山在越中所处的交通要道的位置。李白曾多次到浙东旅行,其《送杨山人归天台》则道出了对天台山的神往。

客有思天台,东行路超忽。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

今游方厌楚,昨梦先归越。

且尽秉烛欢,无辞凌晨发。

我家小阮贤,剖竹赤城边。

诗人多见重,官烛未曾然。

兴引登山屐,情催泛海船。

石桥如可度,携手弄云烟。

后来他的一首《天台晓望》终于帮他圆了这个梦。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我们追寻李白的足迹,沿着剡溪、天姥山的“唐诗之路”,一路向天台山驶去。山间道路崎岖不平,两岸青山一碧如黛。有时峰萦水映,红叶翻飞;有时风轻云淡,大雁南归。那些长于山岭旁的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仿佛是时光中的老者,静看世事变迁。大片的柿子林,已是天际间最美丽的一道秋景。

在新昌与天台交界处,乡风萧简,田舍俨然,一道明亮的溪水,几只悠闲的水牛,更是让路途充满了无限诗意。郁达夫在初入天台时写出八字感受:“清溪回绕,与世隔绝。”

“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天台山一直以古、幽、清、奇等特色,令无数文人骚客为其倾倒。东晋孙绰赞其:“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李白则高吟:“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来此结庐读书。崔峒则在送友人诗中直言:“剡溪木未落,羡尔过天台。”可见天台山在文人心目中的巨大魅力。

“石桥”是登攀天台山必经之路。刘禹锡《送元简上人适越》:“孤云出岫本无依,胜境名山即是归。久向吴门游好寺,还思越水洗尘机。浙江涛惊狮子吼,稽岭峰疑灵鹫飞。更入天台石桥去,垂珠璀璨拂三衣。”道出了石桥的位置和环境。

天台石桥,是石梁景区内一座天生桥。它距天台县城20多公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历代许多诗人都对它进行了描述。

唐人孟浩然在《舟中晓望》中写道:“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诗人跋山涉水专程来访石桥,可见石桥在当时就很有名气。

顾况身在临海县却不忘天台石桥,写下:“此去临溪不是遥,楼中望见赤城标。不知叠嶂重霞里,更有何人度石桥。”

唐人朱庆馀在《送元处士游天台》中描写了“叠嶂重霞”里的石桥美景:“树列烟岚春更好,溪藏冰雪夜偏明。空山雉雊禾苗短,野馆风来竹气清。”并在诗末建议元处士不妨在石梁飞瀑之石上题名。

宋人陈知柔(?—1184)有首七律,从桥、泉、寺、茶四个方面描绘出飞瀑的全景:“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好山雄压三千界,幽处常栖五百仙。云际楼台深夜见,雨中钟鼓隔溪传。我来不作声闻想,聊试茶瓯一味禅”。

宋人楼钥(1137—1213)《游天台石桥》写得是大气磅礴:“两龙争欲赴深壑,独破山骨成修梁。滔滔共出一门去,凛凛直落千丈强。初疑鞭石跨沧海,绝胜乘鹊横银潢。要须高蹑前峰过,往叩山中真宝坊。”

宋人释文礼(1167—1250)《天台石桥》写得也是风雷震怒:“桥横飞涧上崔嵬,涧瀑千寻吼怒雷。五百声闻看不破,至今活葬在岩隈。”

宋人包恢(1182—1268)《天台石桥》则道出了过石桥的个人感受:“石桥龙行甲台山,吼雷喷雪透玉关。石梁拟伦固未易,龙渊埒美犹良艰。风神凛凛耸毛骨,如在天外非人间。昔闻今见未曾有,游人何嗟行路难。”

明代徐霞客三上天台山,留下两篇《游天台山日记》,其一成为《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徐霞客在游记中这样描写石梁石桥:

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隤,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

一个“毛骨俱悚”,道出徐霞客在过石梁飞瀑时的胆战心惊之情,从侧面也看得出飞瀑的“壮美”。

诗人们吟诵石桥的精彩诗句远远不止这几首,但都不外乎一个词“壮美”。王国维认为美有“优美”和“壮美”之分。此石桥在崇山翠谷之中横跨天际,两条瀑布正好从梁相会期间,引起无数诗人情感的共鸣,不可不谓之“壮美”。

我站在石桥远眺,整个景区一派绿意葱葱,风景清幽,远胜别处。及至寻声瀑布下,只见一道白练从天空中倾泻而下,声响巨大,气势逼人,果如诗人所言“滔滔共出,凛凛直落”。

郁达夫在《南行杂记》对石梁飞瀑的形成有详细描写:“一道金溪,一道不知名的溪,自北自东的直流下来;到了上方广寺前,中方广寺侧的大磐石上,两溪会合,汇成了一条纵横有数十丈宽广的大河;河向西南流,冲上了一块天然直立在那里有点像闸门似的大石。不知经过了几千万年,这一块大石壁的闸门,终被下流之水,冲成了一个弓形的大窟窿。这石窟窿有四五丈宽,丈把来高,水经此孔,一沿石直捣下去,就成了一条数十丈高的飞瀑。”

石梁除了以飞瀑闻名,还以宋元明清的摩崖题记为人称道。由于天色渐晚,无暇分辨,只得作罢。

离开石梁景区,又是一阵上山下山,左拐右拐,突然一座黄墙寺庙出现在眼前。我心想,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天台国清寺了。

果然,来至门前,看见了寺院黄墙上“隋代古刹”的字样。“隋”字少了“工”部,原是为了避隋的国号名讳。寺院山门牌匾上写着“国清讲寺”四个大字,而这个山门却是我见过所有寺庙中最小的,如同寻常百姓的大门一样,这实在引起了我的好奇。

因为稍微了解佛教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国清寺,都会知道这里是浙东第一名刹,是中国和日本天台宗的祖庭。然而它的山门为何要建的如此之小呢?这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因为当时捐资兴建者可是隋炀帝。想必始建者是想通过这扇小小的山门告诉人们,佛教的修行在心,而不在形吧。

自从隋仁寿元年(601),智者大师高足灌顶禅师始建成国清寺,寺内高僧大德四海云集,极大的提升了国清寺的知名度。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据天台宗系谱,四祖为智者。因智者常住天台山,故名该宗为天台宗。天台宗,又称法华宗,中国十三宗之一,与华严宗、法相宗,合称“教下三家”。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实相法门”最精彩处。其要求是:正视日常一念,捕捉日常一念,并进而净化日常一念;正视一切可能的存在状况,捕捉一切可能的存在状况,并进而净化一切可能的存在状况。《法华玄义》上说,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备足。从中不难看出,天台宗“一念三千”的出发点是“观心”。

自从智顗大师栖止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观后,经过几代弟子的发扬光大,天台宗名气越来越大。唐代诗人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都曾到此游玩。李白在诗中赞叹道:“天台国清寺,天下为四绝”(《普照寺》)。这里的“四绝”是指天台国清寺、济南灵岩寺、镇江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四座寺庙。

国清寺名僧大德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寒山、拾得与丰干三位和尚。

丰干是天台县一位尚书的儿子,传说入寺后曾降伏一只猛虎,主要负责舂米工作。拾得是丰干外出捡回来的,所以取名拾得。寒山常到国清寺乞食,寺僧拿杖棍逐赶他,而拾得却将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他取用。寒山与拾得时常癫狂谈笑,众人闻其声,难会其意。

寒山拾得最广为流传的,是他们在《古尊宿语录》中的一段问答:

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清代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贤”。

国清寺四周群山环绕,风景清幽,宛如仙境,得益于智者大师风水理念。他初入天台,遍游山水,参访古迹。“数度石梁,屡降南门,荏苒淹流,末议卜居”。后来,看此处“山环水抱必有气”,“清幽深邃,蓄秘藏玄”,才决定以此地作为国清寺所在。

国清寺,山前道路非常狭窄,但有一泓清泉从下穿过,舒缓了群山绕寺的压迫感。《天台山方外志》记载:“天台山者,东濒大海,届水而止……其中所有灵粹之气,莫不毕集于此。”可见智者大师的眼光多么独到。

国清寺,还是讲寺的发源地之一。讲寺与禅寺、律寺不同,主要是注重经论研究的寺院。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解释说:“为僧之派有三:曰禅,曰教,曰律。今之讲寺,即宋之教寺也。”

如今,讲寺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也可看作是天台宗的又一次振兴。

离开寺院,至天台城,天色已晚,远处的赤城山却隐约可辨。这座令无数诗人向往的“仙城”,究竟让多少诗人于此仰望。

王岿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主任 许斌不再担任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中国经济网乌鲁木齐3月31日综合报道 据《新疆日报》消息,3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免去许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职务。决定任命王岿然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据中国经济网地方党政领导人物库资料显示,王岿然,男,1969年6月生,此前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王岿然简历

王岿然,男,汉族,1969年6月生,河南清丰人,1990年3月加入中国,1991年7月参加工作。天津大学工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

先后任原国家计委社会司、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调研员、副处长、处长、副巡视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划财务司副巡视员、副司长,期间挂任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稽察特派员(副司长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2021年3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任。

许斌简历

许斌,男,汉族,1960年6月生,天津市人,1978年12月参军,1981年10月加入中国。

1981年10月-1994年5月,乌鲁木齐市红山影剧院职工、乌鲁木齐市文化局团委书记;

1994年5月-1996年10月,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文化教育处处长;

1996年10月-1999年4月,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1999年4月-2001年5月,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党委书记、区长;

2001年5月-2004年4月,乌鲁木齐县委书记;

2004年4月-2004年8月,乌鲁木齐县委书记、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

2004年8月-2005年4月,乌鲁木齐市委常委、乌鲁木齐县委书记、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

2005年4月-2005年6月,乌鲁木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

2005年6月-2006年9月,乌鲁木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2006年9月-2010年12月,乌鲁木齐市委常委;

2010年12月-2014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

2014年7月-2015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厅长级)、办公厅党组成员;

2015年5月-2018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自治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8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副书记、自治区对口援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自治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