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新十条”下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目前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存在干咳、咽痛、咯痰、咽痒、流涕、身体疲乏、肌肉酸痛等常见症状,安徽省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李飞介绍,可以通过中医针灸、穴位按摩、耳穴贴敷、艾灸及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非药物疗法,简单、有效地进行自我治疗,以缓解症状。
一、穴位按摩、刮痧等
针对感染后的不同症状,可以选取相应穴位进行穴位按摩、刮痧或艾灸。市民可在家选取棉棒、筷子或勺子,或者直接用手指进行按压,力求达到酸麻胀痛的感觉,力度以自己能耐受为度。
1、浑身疼痛:
可按压身痛穴。掐揉的时候要向着骨头的方向掐揉,找到那个最痛最敏感的点按揉三分钟左右。
定位:沿着第二掌骨的边缘向上推,推不动就是一穴,往下滑,滑不动了就是三穴,那么它们的中间的一个点就是二穴。头痛颈肩疼痛点按一穴;腰背痛:点按二穴;腿痛点按三穴。
2、咽痛咽痒:
可用棉签或自己的拇指按压少商、商阳穴,每个穴位1-3分钟,以能耐受为度,两边交替,每天两到三次。
定位:少商穴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旁开0.1寸处;商阳穴在手指食指末节挠侧,指甲根角旁0.1寸处。
3、干咳咯痰:
可按摩肺俞、丰隆、阴陵泉、天突、脾俞穴等,每穴按压或按摩一分钟,每天两次到三次。
定位:肺俞穴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天突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脾俞: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4、发热:
可穴位按压大椎、外关、曲池,或者使用勺子、筷子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以皮肤潮红出现鲜红或暗红痧为度。
定位:大椎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外关位于前臂背侧,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5、头疼:
可按压太阳、率骨、风池、完骨、天柱、曲鬓等,用筷子或拇指点按,要有酸胀或者麻木感并使感觉向头颞部眉棱骨处传导为佳。
定位: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1横指的凹陷处;率骨在侧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完骨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天柱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曲鬓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6、疲劳乏力:
可按摩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穴,每次每穴一分钟,以酸胀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天两次。
定位: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1. 5寸,前正中线上;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7、鼻塞、流涕:
手指按摩迎香、印堂、四白穴等,每次每穴一分钟,以酸麻胀痛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天两到三次。或者用清艾条熏灸迎香穴,以鼻腔通畅、迎香穴周围皮肤潮红为度。
定位: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上;印堂位于两眉毛连线中点;四白位于瞳孔直下,眼球与眼眶下缘之间。
8、腹泻:
艾灸天枢、关元、中脘、足三里。可用艾条灸,腹部穴位可以用艾盒灸,灸至皮肤潮红为度。足三里可以用温和灸或雀啄灸,以皮肤潮红为度。
定位: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9、畏寒怕冷:
可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盒熏灸神阙、关元、命门三个穴位。
定位:神阙就是肚脐,在脐中部;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命门又名丹田,处于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下,相对位置为腹部正中线,肚脐下2寸处。
10、失眠(焦虑)睡眠障碍:
按摩太阳、印堂、神门、内关、太溪穴、申脉、照海等,每晚睡前半小时按摩,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
定位: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1横指的凹陷处;印堂位于两眉毛连线中点;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缘;内关在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申脉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照海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二、耳穴压丸
耳穴压丸又称耳针疗法,是中医针灸的一个分支,通过刺激耳部反射点来达到治疗效果。用代替针的药丸、药籽、谷类等贴于胶布上,贴于穴位,用手指按压已达到刺激耳穴,通过经络传导,达到行气止痛、宁心安神、调整机体平衡,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对于情绪焦虑的患者,可以选取耳部心、肾、交感、神门、垂前5个部位。神门穴可镇静安神;心穴可安神定志;交感穴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发挥止痛、解痉、止涎、止汗等作用;垂前穴可安神定志,行气止痛,与神门、心、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改善神经衰弱,调节情绪。刺激以上耳穴能够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在康复阶段通过对耳穴贴片进行触摸或按压操作,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焦虑忧郁的心情。
操作:先以75%的酒精拭净耳廓皮肤,用干棉球擦净。用手指点按,或配合使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按压,每次以5~7穴为宜,每穴按压1分钟,以耳廓发热能耐受为宜,每日按压2-3次,隔2~3天换1次,两耳穴位交替贴压。
三、艾灸及日常预防方面
可以每天打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运动至身体微出汗为宜。还可以使用艾条进行艾灸。
艾灸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该法操作简便安全,工具及材料也易获得,患者可在医师的指导下自行操作,是居家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艾灸疗法可发挥温阳散寒、通经活络、宣通气血、扶正祛邪及泻热拔毒等作用,从而增强抵抗力。可选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穴等穴位。使用艾条温和灸或者雀啄灸,灸至皮肤潮红,并使温热感分别向小腿及腹部放射为佳。(记者 徐慧媛)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散风寒药
香薷 化湿和中(善治阴暑)
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桂枝 助阳化气、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紫苏 发散风寒 力缓 行气宽中 安胎(气滞之胎动不安)
生姜 解鱼蟹毒 温胃止呕(呕家圣药) 解药毒
荆芥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 以祛风见长 胜湿止痛(风药润剂)、止痉 羌活 发散风寒 性升散 善治太阳经后头痛、上半身痹痛 解表
胜湿止痛 祛风湿
藁本 (风寒夹湿之表证)善治巅顶头痛
白芷 发散风寒 善治眉棱骨头痛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宣通鼻窍
细辛 祛风止痛 善治少阴头痛连齿 、温肺化饮(解表寒,散里寒) 散风寒
通鼻窍
苍耳子 散风寒 兼胜湿止痛 (善治鼻渊)辛夷 通鼻窍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疏散风热、 辛散力强、清利头目、疏肝解郁
蝉蜕 利咽、透疹 发散力弱、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既祛外风,又息内风)
牛蒡子 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桑叶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主入肺经、偏于清肺润燥菊花 平抑肝阳 主入肝经、偏于清肝平肝 解表热,清里热
牛蒡子 疏散风热 、透疹 利咽、润肠通便升麻 清热解毒 升阳举陷 升阳举陷 柴胡——和解退热、升阳举陷、疏肝解郁
长于退热
葛根——解肌退热(善治项背部疼痛)、升阳止泻、生津止渴、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善祛头面诸邪)
淡豆豉——宣散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 清热泻火 味辛长于透热 为清解之品 又(煅用)收湿敛疮除烦止渴
知母 药力强 味甘养阴生津 为清润之品 又清相火、退虚热 清肺胃热
芦根 清热泻火 清胃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 生津止渴 兼养肺胃之阴,生津止渴力强 又消肿排脓
竹叶 清心除烦 长于清心 又生津 上清心火
淡竹叶 清热利尿 长于利尿 下利小便
夏枯草 清肝明目 清肝火力强,又散郁结
草决明 明目效佳 虚实皆宜 又润肠通便
栀子——清热泻火(清泻三焦,尤善清心火而除烦) 泻火解毒 、凉血止血(气血双清)、
清利湿热
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 主上焦、清肺与胸膈之热、善清中上二焦湿热、清热安胎、凉血止血黄连 泻火解毒 主中焦、善清心胃之热、善清胃肠湿热(湿热泻痢要药)
黄柏 主下焦、 善清下焦湿热清相火、退虚热
龙胆草 善清下焦湿热、泻肝胆实火
苦参 善清下焦及肌肤湿热、又杀虫利尿
清热燥湿
白鲜皮 祛风解毒(止痒)
秦皮 收涩止痢、止带、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力强、又凉血止痢、清解暑热(为阳痈要药)
连 翘 疏散风热 又散结消肿,散结力强,善清心火,尤为疮痈要药、
蒲公英 善治乳痈(清肝胃之热、兼能通乳)又利湿通淋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 善治疔毒
鱼腥草 消痈 善治肺痈(清透肺热)、又利尿通淋
野菊花
败酱草 活血祛瘀红 藤 善治肠痈 又祛风止痛
贯 众 杀虫、凉血止血大青叶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力强
青 黛 凉血消斑 长于凉肝定惊(清肝火)
板蓝根 长于解毒利咽散结射 干 清热解毒 祛痰(善治痰火互结之咽喉肿痛)
山豆根 利咽散结 为咽痛要药 有小毒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为治梅毒要药)
白头翁——凉血解毒,止痢(功专力强,为治热毒血痢要药)
半边莲 利水消肿
蛇舌草 清热解毒(解热毒、蛇毒) 利尿通淋
蚤 休 凉肝定惊
清热凉血药
生 地 清热凉血 凉血、养阴力强、又凉血止血、退虚热玄 参 养阴生津 又泻火解毒、软坚散结
丹 皮 清热凉血 偏凉血止血、消痈、退虚热
赤 芍 活血祛瘀 偏活血止痛、清肝火
紫 草 清热解毒、透疹
水牛角——凉血解毒、定惊
清虚热药
青 蒿 清虚热 又截疟、解暑(气味芳香,宜后下)
地骨皮 凉血除蒸 (味甘质润,善治有汗之骨蒸) 凉血止血,清肺降火
银柴胡清退虚热 清除疳热
胡黄连 又清热燥湿
泻下药
大黄 攻下力峻,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
泻下攻积、清热
芒硝 润燥软坚,(外用)清热消肿止痛
番泻叶——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火麻仁 兼补虚之功
润肠通便
郁李仁 兼行气滞
甘遂 消肿散结
大戟 峻下逐水
芫花 (用于水湿壅盛之实证) 杀虫、疗疮
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牵牛子——泻下逐水、祛积杀虫(别名:二丑)
祛风湿药
独 活 偏治寒湿痹痛及下半身痹痛,解表威灵仙 善治行痹(性猛善走,通经络), 消骨鲠
蕲 蛇 祛风湿 善治行痹、顽痹(祛风力强),祛风通络,止痉
川 乌 止痹痛 散寒止痛力强,善治痛痹
木 瓜 舒筋活络,化湿和胃,善治着痹
秦 艽 通络止痛,为风药润剂。退虚热,清湿热
防 己 为治热痹要药,利水消肿(木防己偏于祛风止痛,汉防己偏于利水)
豨莶草 祛风湿 清热解毒,利关节
桑 枝 清热 利关节
络石藤 止痹痛 凉血消肿雷公藤 通络 活血消肿止痛,杀虫解毒。善治顽痹
五加皮 祛风湿 祛风湿力强,又利水消肿
桑寄生 补肝肾 补肝肾力强,又养血安胎
狗 脊 强筋骨 温补兼能固摄
化湿药
藿 香 化湿 辛香性温,兼能解表,止呕(善治湿浊呕吐)佩 兰 解暑 辛平(平而偏寒)尤善治脾经湿热
苍术 燥湿 健脾(燥湿力强),祛风寒湿(善治寒湿痹痛,及风寒夹湿之表证),明目
厚朴 下气平喘,行气,消积除满(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砂 仁 化湿行气 行气力强,功偏中下二焦,长于温脾止泻,安胎
豆 蔻 温中止呕 化湿力强,功偏中上二焦,长于温胃止呕
利水渗湿药
茯 苓 (补气)健脾 宁心安神薏苡仁 利水 药力和缓(宜于脾虚水肿)除痹(善治着痹)、清热排脓
猪 苓 消肿 利水力强 专于利水泽 泻 泻热(清利下焦湿热及清相火)
善治着痹的药物:木瓜、薏苡仁、苍术
车前子 善治热淋,渗湿止泻(善治湿盛之水泻)、清肝明目、清肺祛痰
滑 石 善治石淋、热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
利水通淋
木通 善治热淋, 清心除烦 清心力强 入血分,通利血脉
通草 通乳 入气分,通达胃气
萹蓄 杀虫止痒
瞿麦 破血通经
石韦 凉血止血,善治血淋
地肤子 清热利湿止痒(清利下焦湿热及肌肤湿热)
海金沙——清热利湿、通淋止痛(善治诸淋涩痛)
萆薢 ——利湿去浊(善治膏淋白浊)、祛风除痹
茵 陈 治黄疸要药,退黄力强
金钱草 利湿退黄 利尿通淋(治热淋、石淋)
虎 杖 解毒 活血祛瘀,祛痰止咳,泻下通便
温里药
干 姜 回阳救逆,温里 温中散寒,温肺化饮,主中上二焦附 子 散寒(治亡阳证) 回阳力强(要药),补火助阳,主中下二焦
肉 桂——补火助阳(命门火衰要药),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引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暖肝疏肝要药)
(温肺化饮药:干姜、细辛)
小茴香 理气和胃,温肾暖肝高良姜 温中散寒止痛 温中止呕
花 椒 杀虫止痒
丁 香 长于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理气药
陈 皮 理气 力缓,主入脾胃,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青 皮 力峻,主入肝经,消积化滞,(破气)散结
行脾胃大肠气滞
枳 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木 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沉 香 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乌 药 温肾散寒
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疏肝、清肝之要药)
香 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薤 白——通阳散结(胸痹要药)、行气导滞
柿 蒂——降(胃)气止呃
荔枝核——行气散结(入肝经)、散寒止痛
行肝胃气滞
佛 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消食药
山 楂 善消肉食积滞,行气散瘀神 曲 焦三仙 兼助金石药物消化,解表
麦 芽 消食 善消米面积滞、疏肝解郁、回乳
莱菔子 善行气消胀(消胀除满之要药)、降气化痰
鸡内金 消各种食积,消食力强,又化坚消石、涩精止遗
驱虫药
使君子 主杀蛔虫 消(疳)积,味甘,小儿多用苦楝皮 疗癣(清热燥湿、杀虫)
槟 榔 消积导滞、行气利水、截疟(杀虫兼泻下)南瓜子 主杀绦虫 甘平
鹤草芽 兼泻下
止血药
小 蓟 凉血止血 善治尿血、血淋(兼利尿)大 蓟 解毒散瘀消痈 药力较强
侧柏叶 凉血止血 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地 榆 兼收敛止血 善治下部出血,解毒敛疮(水火烫伤要药)
槐 花 清大肠积热而善治便血、痔血、清肝泻火
白茅根 凉血止血 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苎麻根 安胎、清热解毒
三七 化瘀力强(化瘀不伤正,止血不留瘀)、活血定痛,为伤科要药茜草 化瘀止血 兼凉血止血、活血通经(血热兼瘀者尤宜,妇科多用)
蒲黄 兼收敛止血,性平力缓(寒热虚实皆宜),兼利尿、活血止痛
白 及 善治肺胃出血、敛疮生肌
仙鹤草 收敛止血 用于各种出血,补虚、截疟、止痢
棕榈炭 收敛力强
血余炭 兼化瘀止血、利尿
凉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宜与化瘀药同用,以免止血留瘀。
艾 叶 温经止血 主入下焦(暖宫),善治下焦虚寒之崩漏,散寒调经、止痛、安胎炮 姜 主入中焦(温中),善治中焦虚寒之出血,温中止痛
活血化瘀药
川 芎 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妇科调经要药、头痛要药)玄 胡 长于止痛
郁 金 活血行气止痛 疏肝解郁、利胆退黄、清心凉血
姜 黄 通经(善行肢臂)
乳 香 活血行气止痛 为外伤科要药 偏于行气、止痛力强没 药 消肿生肌 偏于散瘀止痛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丹参——活血调经(药力和缓,能祛瘀生新)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桃仁 活血调经 消痈,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红花 祛瘀止痛、药力强 善于通经
牛膝——活血通经、利湿通淋、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性通利,善下行)
川牛膝偏于活血通经,怀牛膝偏于补肝肾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妇科经产要药)、清热解毒(既活血,又利水)
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止痛力强,善治风湿顽痹)
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骨碎补——活血疗伤、补肾强骨(别名:毛姜)
苏 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性善走窜,攻逐力强)
莪术 破血逐瘀 偏于破气三棱 消积止痛 偏于破血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为治寒痰、湿痰要药)、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 燥湿痰、祛风痰止痉 善祛经络之风痰、外用散结消肿禹白附 散结消肿 善祛头面之风痰、止痛、解散结
白芥子——温肺化痰(善于搜剔寒痰伏饮)、利气散结(善治皮里膜外之痰)
皂 荚——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旋覆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呕(降肺胃之气)
白 前 降气化痰 性微温前 胡 性微寒,兼宣散风热
川 贝 润肺止咳力强浙 贝 散结消痈 清热散结力强
瓜 蒌 ——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竹 茹 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清心胃之热)竹 沥 ——性质滑利,清热祛痰力强(豁痰)、利窍定惊 同出一物
天竺黄 ——清心定惊(定惊力强)
海蛤壳 ——软坚散结
海 藻 消痰软坚(为治瘿瘤瘰疬要药)昆 布 利水消肿 常相须为用
桔 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性质升散,可载药上行)
止咳平喘药
杏仁 降气止咳平喘 兼能宣肺、为咳喘要药苏子 润肠通便 化痰(寒痰咳喘尤宜)
百 部 润肺力强,尤宜于阴虚劳嗽、又杀虫灭虱紫 菀 润肺止咳 长于祛痰
款冬花 祛痰 长于镇咳
桑白皮 泻肺平喘 偏泻肺热、力缓、偏治风水、皮水
葶苈子 利水消肿 偏泻肺中痰火、水饮、力峻、偏治水湿壅盛之实证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枇杷叶——清肺化痰、清胃止呕(降肺胃逆气,清肺胃热)
安神药
重镇安神——质重、多矿石、贝类、药力强、多治标、多用于实证
养心安神——味甘质润、多种仁类、药力缓、具补养之功,多治虚证
朱砂 ——清心镇惊安神(心火亢盛之证尤宜),药力强,清热解毒
磁石 重镇安神 聪耳明目、纳气平喘龙骨 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外用生肌敛疮
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药力和缓)
酸枣仁 养心安神 养心益肝,敛汗
柏子仁 重在养心,润肠通便
远 志——安神益智(善交通心肾)、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合欢皮——解郁安神(善解肝郁)、活血消肿
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
平肝息风药
平肝药
石决明 平肝潜阳 为平肝清肝要药、明目佳品珍珠母 清肝明目 又重镇安神
牡 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降肺胃气)、凉血止血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止痒
主降肺胃之气的药物:旋覆花、枇杷叶、代赭石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息风止痉力峻(要药)、清热解毒、清肝明目钩 藤 平肝息风 兼清肝热、药力和缓
天 麻 性平质润,宜于各种肝风内动证、为肝阳眩晕要药、又祛风通络
(祛内外风)
牛黄——息风止痉(热极生风尤宜)、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地龙——清热息风(热极生风尤宜)、通络、利尿、平喘(肺热喘证)
全蝎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力较缓、性平、毒性较小
蜈蚣 通络止痛 力峻、性温、毒性更大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祛内外风)
祛内外风的药物有:天麻、僵蚕、蝉蜕
开窍药
麝 香 力峻、温开之品,活血通经、消肿止痛苏合香 开窍醒神、止痛 力次、温开,辟秽、止痛
冰 片 力次、凉开,清热止痛
石菖蒲——祛痰开窍(力缓、宜于痰湿偏盛之窍闭)、化湿和胃、宁神益智
补虚药
补气药
人 参 益气生津 力峻、补五脏,大补元气,安神益智党 参 主补脾肺之气 力缓
太子参 力弱西洋参 益气养阴 重在益肺气、养肺阴(药力次于人参),清火生津
山 药 平补三焦气阴、药力和缓、又固精止带
黄芪 益气、固表止汗 主补脾肺之气,升阳举陷、托疮生肌
白术 利水 主补脾气,燥湿、安胎
白扁豆——补脾和中、化湿(药力和缓)
甘 草 补脾益气 补益心脾之气(要药)、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大 枣 缓和药性 养血安神、力缓
蜂 蜜——补中(补脾气)、润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缓急止痛、解毒(乌头类药毒)
补阳药
鹿 茸 补肾阳 峻补肾阳,强筋骨、固冲任、托疮毒肉苁蓉 益精血 药力和缓,润肠通便(阳虚便秘尤宜)
巴戟天 补肾阳、强筋骨 药力和缓
淫羊藿 祛风湿 药性温燥
补骨脂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偏补肾阳、又纳气平喘
益智仁 暖脾止泻 偏补脾阳、又开胃摄唾
菟丝子 补肾固精(平补肾中阴阳) (温脾)止泻、安胎
沙苑子 养肝明目(平补肝肾) 功偏收涩
杜仲 补肝肾、强筋骨 补肝肾力强、为腰痛要药
续断 安胎 活血疗伤、为伤科要药
蛤蚧 补肺肾 峻补肺肾之气,助阳益精
虫草 平喘嗽 平补肺肾阴阳,止血化痰
紫河车——温肾益精、益气养血(平补气血阴阳)
补血药
熟地 养血滋阴 峻补肾阴、填精益髓(性温)阿胶 药力强 长于滋肺肾阴,润燥止咳、止血
既补血又止血的药:阿胶
既补血又滋阴的药:熟地、阿胶、何首乌
当归 补血调经 活血、润肠通便
白芍 止痛 柔肝止痛、敛阴止汗、平抑肝阳
既补血又活血的药:当归、鸡血藤
何首乌 生用——截疟、解毒、通便
制用——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性平力缓,不腻不燥)
补阴药
北沙参 养阴清肺 养阴力强南沙参 益胃生津 兼益气、祛痰
麦冬 养阴清肺 又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主中上二焦)
天冬 又滋肾清火(主上下二焦)
石斛 益胃生津 滋肾、易于留邪
玉竹 养阴清肺、养阴不恋邪
百合——养阴清肺、清心安神(主养心肺之阴)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平补肝肾)
墨旱莲 滋补肝肾 又凉血止血
女贞子 药力和缓 药力更弱、又乌须明目
龟甲 滋阴潜阳 滋阴力强,又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血
鳖甲 (补肝肾阴,药力强) 清虚热力强,又软坚散结
补肺胃阴的药:沙参、麦冬、玉竹
补心肺阴:麦冬、百合
补肺肾阴:阿胶、天冬
补肝肾阴:熟地、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龟甲、鳖甲
养肝明目药: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沙苑子、覆盆子
清肝明目药:车前子、决明子
收涩药
麻黄根 固表止汗 专于止汗浮小麦 兼益气阴、除虚热
乌 梅 敛肺涩肠 安蛔止痛
五味子 生津 滋肾涩精、宁心安神、敛汗(补心气,益肺肾之气阴)
五倍子 清肺、止汗、固精止遗、止血、收湿敛疮
罂粟壳 敛肺、涩肠 止痛
诃 子 利咽开音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别名:玉果,止泻宜煨用)
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山茱萸——补益肝肾(平补肝肾之要药)、收敛固涩(固精缩尿、敛汗固脱)
覆盆子 兼益肝肾明目桑螵蛸 固精缩尿 补肾助阳
金樱子 止带、涩肠止泻
海螵蛸——固精止带 、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芡 实 益肾固精 除湿莲 子 健脾止泻、止带 养心安神,补心脾肾
平补肝肾药:枸杞子、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
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 攻毒疗疮 尤为疮痈要药 (忌火煅)硫黄 杀虫止痒 燥湿,尤为疥癣要药、(内服)壮阳通便
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助阳
大 蒜——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拔毒去腐(不单用,与煅石膏同用)、别名:升丹
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眼科及皮肤科多用)
硼 砂——外用清热解毒、(五官科常用)、内服清肺化痰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小方子,叫选奇汤,其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原文记载“主治眉骨痛难忍”,其方药由黄芩、羌活、防风和甘草组成,汉方家在使用时常加半夏,森道伯与矢数有道常用此方治疗眉间和眉棱骨的疼痛。此方可以看做是一张专病专方,在某些时候可以不受脉诊和腹诊的限制,甚至可以逃脱辨证论治的束缚,上升到辨病论治的地步。下面看一则案例。
一位33岁的女子,头痛20年,每隔几天就剧烈发作一次,除此之外,还有站立则头晕,腰痛,失眠,手足冰冷,夜尿频多,肩膀不适,后背难受,矢数道明刚开始辨证为虚寒证,使用了当归芍药散、五积散,但各服1个月,无效。后来仔细讯问头痛之具体部位,得知为眉间到太阳穴,于是选用选奇汤加半夏,效果颇佳,3个月都未发作,可以认为是治愈了。
虽然《方汇歌诀》中写到:选奇汤治痰火、肝火之头痛,但这个医案中患者的症状基本就是个虚寒证,可见辨证论治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一套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猛如虎,最后还不如人家一句口诀就解决了,看来单方气死名医的故事可能就是这样来的
吧。
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攒竹穴在眉毛边上,为什么叫攒竹?因为这个穴是在描述人的一种表情,我们如果经常有什么愁事,眉头就会攒在一起,眉头上就有好多纵纹,就像竹子立起来了一样,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攒竹穴的养生作用——
攒竹穴的养生作用
【取穴方法】坐姿,轻闭双眼,两手肘撑在桌面,双手手指交叉,指尖向上,将两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置于眉棱骨凹陷处,则拇指指腹所在的位置即是攒竹穴。
现代应用:
1治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损伤,临床上多为一侧或两侧腰部突然有“炸裂”或“闪断”的感觉。多由于伤及经筋,脉络受损,淤血凝滞所致。
腰背部即为膀胱经所过之处,攒竹穴为足太阳经穴,能够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使经络通畅,气行血行,通则不痛,故用它来治疗急性腰背疼痛有较好的效果。
2治打嗝
打嗝在中医看来是“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同时还认为打嗝与阳明和太阳的“复气”有关。
攒竹穴是阳明、太阳两经气交会之处,有清泻阳明、太阳复气之功,即有和胃理气止嗝的功效,是临床治疗打嗝不止的主要穴位之一。
3治疗眼睛方面疾病
攒竹也是治疗眼睛方面疾病的要穴,而且它还能治疗热证效果通常要比其他穴位好,比如眼睛这块红肿了肿痛了,赶紧揉攒竹穴。
三种保健方法
1按摩法
自我保健时,可用两手拇指腹揉按两侧的攒竹穴30~50次,可以预防各种目疾。
2点按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攒竹穴上,其余四指紧贴头部两侧,持续均匀地点、按揉,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力度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复以上动作5~10分钟。
3悬灸法
患者取舒适卧位,操作者将点燃的艾条放置于穴位上,距离皮肤约3cm的位置,使局部产生温热感但又不灼伤局部皮肤为度,每次约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宜,每日1次。多用于治疗局部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