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法乎其上(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时间:2024-02-17 07:31:26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老子讲“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如何理解?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唐孔颖达疏:"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若雷风山泽之类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于是始作八卦。"意谓观察和研究人自身的身体,身边的事物,以至各种自然现象之后,才制作了八卦 。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周期往复运动,老子形象地比喻为橐龠,《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描述生命体自然、造化的原动力,这也是人体阴阳开阖枢的原动力。

老子讲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中”,应该是橐龠的基轴,应该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周期往复运动的基准点原点地轴,应该是天地之太极的阴阳鱼眼,黑白点,也是黄帝内经讲的“欲如運樞”的枢。枢是人这个太极的核心,五行属于戊己土,脏属于人的脾胃。人的欲望,人的意志,是人的神气,人的精神,人的生意,是驱动人的气机围绕戊己土,脾胃,气血周期性升降运动,是“运枢”的表现形式。人体的气机,如天枢一样运行,与天地之间的气的周期性升降运动相类似,相随动,运枢就是五行。人法地,地法天,一元分十二会,生命体所秉受为性,宫有宫性。地有十二月,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段里各有为用,当旺,主政,司令的时气,表现为六气。人体的“欲如運枢”表现出人这个太极的五运六气。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陽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陽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

《素问·阴阳离合论》日“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数多难守。宋代易学家邵雍所著《梅花易数》,诗文为:“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亦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告诉我们道在一元之中,在一太极之中,在一乾坤之中,在天地之中,在万物之中,更在人体之中。

从太阳辐射能对地载万物作用的消长的周期变化,是从玄的变化,是从阴、阳的开阖枢而来的。先天八卦的“离”卦在东边,代表太阳,但是太阳升起来以后不会停留在东方,要转到南方,所以后天八卦的“离”卦就从东方转到了南方。夏季太阳在东北方升起,中午以后又要不断地下降,太阳在西北方落下地平线,所以代表最大阳状态的“乾”卦就落到西北的方位了。北方原来是“坤”卦,都是阴爻,为什么后天八卦要变成“坎”卦,里边加一个阳爻?因为冬季,植物地面上的秸秆茎叶枯萎了,死亡了,乾道尽了,植物并不是所有的阳气没有了,它的一部分阳气以成实的子粒,也即种子的有机物的形式潜藏起来,古人所谓“精”的形式储藏起来。

种子落在地里,作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原动力,是《易经》里的乾元,是《黄帝内经》的“命门”,是传统文化里的祖德,这些思想就是这样来的。

道是生命体的性元,生殖遗传信息,文的化生,与生存环境协同的生化,安生才能够立命,生命体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法自然而化。

德是生命体性元,基体,生殖遗传信息,文的率性程度,善化程度,完美状态。 道是来自父体母体二元的文合化而确定的新的生命体一元的文的文化与运化,道可道,万物,所有的生命体都是道化的结果,都是文化与运化共同造就的,是生殖遗传信息与环境协同的成果。

学霸父母为什么会生出学渣娃?

2019年3月18日,广州太古汇方所书店,

下班后的白领们正在挑选的书籍。

本以为孩子会继承自己的聪明才智躺赢在起跑线,结果娃却平平无奇泯然众人。能让从小到大拿奖拿到手软的学霸爸妈看了干着急的,恐怕只有自家娃的成绩单了。

当年自己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击败99%的同龄人走上金字塔尖,光辉事迹如今却只能换来家长会上老实挨训。学霸爸妈想不明白,手握优渥的文化资本,家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为什么会生出一个学渣娃呢?

作者:乐水;编辑:Vivi;本文授权转载自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你聪明,孩子还真不一定

学渣还是学霸,最容易想到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智力。高智商的学霸爸妈生出了个学渣娃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基因和智力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强。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说法,智商只是一个中度可遗传的属性。换句话说,智力的变异中大约只有一半受遗传因素决定,剩下的一半就主要看环境因素了。

对天才爸妈更不利的是,遗传有一个向均值回归,也就是向平均水平靠拢的趋势,这让他们的孩子在智力上很容易跟不上他们的脚步。

达尔文的表哥高尔顿注意到,人的身高和智力也服从正态分布的规律。他进一步发现,身高和智力等代际遗传特征都会向均值收缩,也就是说,当上一代偏离均值太远时,下一代往往会更加靠近平均水平。

高尔顿选择了更容易被测量的身高来验证他的假设。他研究了205个父母和他们的930个成年后子女的身高,结果发现,高的父母的子女身高仍然会高于平均,但是总体来说没有父母这么高了,而是会更趋向于平均值。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不是这样,高个和矮个在遗传中会越来越两极分化,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侏儒和巨人。

北京暑期期间各大书店开始热闹起来。

智力的先天状况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后天的锻炼。

对此,高尔顿的解释是,孩子除了会遗传父母特征,还会遗传到其他的祖辈,遗传谱系越往上追溯,祖辈之间差异就越大,直到与大多数人没什么区别。

所以说,别怪孩子不聪明,要怪就怪学霸爸妈太优秀,进化论的神秘力量要把孩子拉回平均线。

学霸爸妈的孩子不出成绩也可能不是因为笨,而是爸妈的期望实在太高了。

6月7日,不少考生家长来到郑州文庙为考生烧香祈福。

有时期望太殷切,反而会给孩子增加压力。

在上清华还是上北大之间纠结过的爸妈,很自然地会指望孩子也能考满分或者成为年级第一,然而,虽然老话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不免为下”,但是事实上,目标太高,只会适得其反。

慕尼黑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相对于孩子的实际水平,如果父母的期望太高,会给孩子的成绩带来负面影响。对于中国初中数学成绩的研究也指出,父母期待过高会有损孩子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导致成绩下降。

北京奥数一对一辅导班,一位家长坐在教室的后排。

想必孩子会很紧张,期望多大,压力就有多大。

所以,学霸爸妈们,与其苦苦相逼非要孩子考满分,不如接受孩子不如你的事实,说不定哪天他就开窍了。

成绩一般,要看和谁比

学霸爸妈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当年一路第一名,但是孩子再怎么努力,也就是个班里的中不溜秋,甚至垫底呢?也许不是孩子变差了,而是同龄人都更强了。

现在学霸的标准真是越来越高了。上一代人杀出小县城,考到城里的大学,可能就是吊打全县的学霸。到了自己这一代,考上211才稍微有点自称学霸的底气。下一代恐怕不是985毕业,就要被人嘲笑是学渣了。

学霸门槛的提高,主要来自圈子的变动。参加高考有很大的机会能够跳脱出原来的圈子,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在过去,这个趋势尤其明显。

一项对厦门大学1950到1980年间的学生背景调查发现。1976年后,厦门大学工农出身的学生比例占42%。即使是1997-2001届的博士毕业生,仍然有约57%来自除教师和干部外的非知识阶层家庭。

也就是说,很多人是通过高考才实现了阶层跃升,从小县城来到大城市,进企业做白领,或者在事业单位当个管理层,落户成为新中产。

和爸妈一代不同,我们成长的城市里学霸家庭要多得多。2010年,在北京和上海,有大学学历的人占比分别为31.5%和21.95%,而同期全国仅为8.9%。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 高学历人才占比能比全国平均高出2-3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大城市里每天都在打响的,是学霸家庭之间的教育战争。比起这里武装到牙齿的高强度竞争,过去你夺得学霸名号的光荣历史简直是小打小闹。

河南省安阳市一栋写字楼

这种环境下,下一代想当学霸自然是更难了。孩子如果既没有申上国外藤校,也没有录取北清复交,那在班里真是抬不起头,都不好意思再回去看老师。

怎样才能打造一个学霸?

你可能不太认同这个说法,明明是在我们那一辈上名校才更难,现在大学天天扩招,孩子成为学霸考上好大学应该更加容易了才是。

事实并非如此。199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之后,考大学没那么难了,但考好大学照样难。科幻作家郝景芳曾提到过,虽然他们夫妻都是清北毕业,但是,“现在的孩子考清北比我们那个时候困难了太多,几乎不敢期待孩子同样能上清北”。

作为出身清华物理系的学霸,

郝景芳直言不敢期待孩子同样考上清北。

不说高考,甚至中考这一关,都成了考好大学路上难以逾越的龙门。有研究发现扩招之前,中国城市重点高中生比普通高中生,录取公办大学本科时有29%的优势。而扩招后,这个优势扩大到了60%。

中考并不是这场竞争的起点,考上重点高中,往往需要考生从重点小学、重点初中一路拼杀上来。成为学霸考取名校,已经成了一场从小到大每一环都不能松懈的升学竞赛。

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学生里,在重点小学就读的,升入重点高中的概率,比普通小学的学生高出79.2%。而就读于重点初中的学生,升入重点高中的概率,比在普通初中读书的学生整整高340.6%。

这意味着名校席位的争夺战,早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前就打响了。

要想孩子上一个好的幼儿园,你要提前一年排队报名;孩子小学面试,学校要审查你的学历;到了小升初,还要带着孩子奔波参加各校考试,焦急等待报考上万人录取几百人的热门学校的通知。在这场升学马拉松里,每一步都不能踏空。

竞争这么激烈,光是在学校努力肯定是不够了。在爸妈小时候,只要好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而到了孩子这辈,不补课几乎是不可能的。

数据显示,2017年,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高达48.3%,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支出约为5616元,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

想知道现在的学生竞争有多激烈,可以来教育地标北京海淀黄庄看看。这里扎堆了数不清的课外培训机构,培优竞赛K12,托福雅思SAT,涵盖各个科目各个年龄段。孩子在拥挤的教室里上着一节节动辄三小时的大课,你在路口堵着车等孩子下课。

北京海淀区一家科技启蒙教育培训中心,

等待上课孩子的家长分坐在走廊两排。

学霸家长们是如此害怕孩子落后,以至于有人问“孩子4岁1500英语词汇量够不够”。答曰: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

这已经不是学生一个人的战斗,背后是父母人脉财力资源的全方位拼。

或许,学霸爸妈们真的不该太苛责孩子,毕竟,在一群从小接受双语教学,初中学高中,高中学竞赛,左手钢琴篮球特长兴趣,右手天文地理时事政治的同学们中间,能排个中游已经很不容易了。而那群自己上学时最烦家长管着的学霸爸妈们,现在却是看孩子看得最紧的。

网易新闻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意犹未尽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2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3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1

组工干部要做作风好的“实诚人”

改革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实干担当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根本保证。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要始终把“实干担当”牢记心中,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披荆斩棘、攻坚拔寨、勇往直前。

一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吃苦心。组织部是吃苦的地方,吃的是加班加点的苦,吃的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苦,吃的是工作和家庭无法兼顾的苦,更有甚者吃的是“职业病”带来的身体之苦,但也正是这些“苦”造就了我们的“进步”,能力的进步、思想的进步、境界的进步。

二要有“干一行钻一行”的敬业心。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何时何地,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有加。对于我们来说,践行敬业的价值追求,不仅是一种职业操守,更是日常的行为规范。

三要有“干一行精一行”的进取心。“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上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因此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只有把标准定得高些,才能让工作干得更好。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20200412读书摘抄(《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方莉)

11.《论语》中有一句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12.受家长支配太多、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压制,好奇心也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

13.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家长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的行为合乎社会的规范。

14.在日常交流中,我也总是表现出对孩子们目前接触的东西和学校流行的文化的好奇和尊重,这样孩子很乐意与我分享他们的想法。

15.谁说当家长的就必须摆着家长的架子,高高在上?试着蹲下身来,你站在孩子的高度,才能看到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

16.我按照约定给儿子买了游戏机,儿子也按照约定写完作业才玩,没有因玩游戏而晚睡,也没有因玩游戏而影响学业。但如果我坚决反对,儿子因感觉被玩游戏的同学孤立会影响心情,甚至会影响到学业。也有可能因为被禁止而更想去尝试,反而出现背着父母偷偷玩的状态。

17.为什么不建议跳级? 跳级了,身体还没成熟,思想也还没成熟,别的男孩开车,跳级的学生没到年龄,不能开;别的男孩子找女朋友,跳级的学生身体和思想还没成熟,不敢找。所以怕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18.其实孩子在学校,重要的不是能不能把书读出来,重要的是身体条件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是否成熟。自信心不光来自成绩,还有他对周围环境的反应。

19.我相信,爱是相互的,当我们给予孩子爱的关怀,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也必然会收获孩子的爱、孩子的信任与尊重。

20.假如孩子说什么你也不懂,一问三不知,还唠叨太多,命令他们做这做那,心想我是家长你就得听我的。这种做法只能让孩子关起心门,不愿与你沟通。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学习书法选择字帖为什么要法乎其上?”这个问题提的相当好,是一个书法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书法理论问题。

我们学习书法,经常要说到“法乎其上”,那么,这句话从何而来?所谓的“上”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一个品第概念?可能我们至今还是稀里糊涂的。

我们不妨就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角度谈谈“选择字帖”和“法乎其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法乎其上”源自何典

“法乎其上”是我们学习书法绘画等艺术的一个金科玉律,他明确告诉我们:有样学样,如果不学好样,后果非常严重。所以,“法乎其上”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艺术箴言。

不过,在大家津津乐道这个箴言的时候,往往引经据典,说出一大堆的经典。

我在网上看到的,就有好几种说法,例如《易经》说、孔子说、孙子说、唐太宗说、严羽《沧浪诗话》说等等。

其实有人说《论语》中有:“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句话,是没有根据的,《论语》二十篇中,没有这样一段话。但是,网上盛传的“法乎其上”来自于《论语》说法还是比比皆是,这纯属无中生有。

还有人说,《易经》中有“法乎其上”这句话,也是没有依据的。

无中生有毫无根据的,还有说“法乎其上”出自《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而《孙子兵法》十三篇中,也没有这样一段话。

但是,《孙子兵法-谋攻》里有这样一段话,与“法乎其上”的意思比较接近。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说,作为用兵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选择最大的战争利益。

孙子这段话虽然与“法乎其上”没有关系,但是,与“法乎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许,孙子这段话对后世“法乎其上”有一定的影响。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己丑,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告诫太子李治说:“汝当更求古之圣哲王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这就是“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这么一段话的原始出处。《资治通鉴-唐记》贞观二十二年也记录了其事。

这是唐太宗在去世前,把自己写的《帝范》赠送给太子李治时说的,而不是《帝范》中的话。

所以,说“法乎其上”出自唐太宗的《帝范》,其实是不准确的。但是,“法乎其上”确实是唐太宗说的。

其实,唐太宗把自己写的治国经验都写下来,后来,经过整理就叫做《帝范》,并不是说唐太宗 写的署名叫《帝范》。《帝范》的意思是皇帝的家训。

唐太宗把《帝范》这本书赐给李治。目的在于希望李治继续沿着贞观既定的方针政策,弘扬“仁政” 发展经济民生,“永保社稷”。

第二,“法乎其上”是时间概念还是品第概念

我们在唐太宗“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这句话的语境中看得出来,唐太宗说的“上”是上古贤王的意思,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中”和“下”也都是时间概念。

“上中下”相当于唐太宗划分的上古,中古,近古。

中国有一种尚古的文化,以敬仰崇尚古人为最理想的美德和标准。

其实,古不如今,这是社会必然发展必然进步一个结果。但是,古人总是要美化古人理想化古代,所以,崇拜古人,其实也就是忠实于理想信念的意思。

这是中国特定的一种传统文化积淀,我们不必担心古人就甘愿永远拜倒在自己的古人脚下,古人改革的勇气也是巨大的。

还有说“法乎其上”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法乎其上”的观点,他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但是,我们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也没有找到这个句子。尤其是《沧浪诗话-诗法》这一卷中,也没有“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的这句话。

其实,假如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有“法乎其上”这句话,那么,“上”也是一个时间概念。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他在诗歌美学上,也是崇尚“古代”诗歌的,尤其对汉魏诗歌,推崇备至,其次才是唐代李白和杜甫。所以,如果“法乎其上”,按照严羽的说法,先学汉魏诗歌,才有可能达到李白杜甫这样的成就。严羽还一再强调,李白杜甫的诗,都可以从汉魏诗歌中找到影子。

所以,我们说“法乎其上”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高古”的美学,而不是时下的美学。

作为书法艺术,既有时间上的美学,也有品第的美学。我们在理解“法乎其上”的道理的时候,一个对这两个概念有一定的区别。

第三,为什么“法乎其上,仅得其中”

如果按照“法乎其上”的原则,也就是学习最好,为什么不能达到最好的,只能达到“次好”的?

这个问题确实也是存在的,例如,我们初学书法,你不可能一下就把古人的东西都学到手,所以,临摹学习很多年了,仍然不如古人的书法,这是完全得到证明的。

即使我们长期学习古人,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古人的水平的。

这是因为,我们学习的字帖,本来就是古人中最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本来就是超越了千千万万个书法家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是古人,但是,我们也只能达到相当于次古人一级的中等水平。

那么,由此推理,如果学习古人“中等”水平的书法,当然,书法成就就会更低一等了。

因为,那些中等水平的书法,本身的完美程度就不高,遗留着一些时代的不足,你学的时候,没有鉴别能力,把古人不足的地方也学上了,所以,比古人中等水平又差了一点,我想这是非常自然的结果。

所以,选择字帖,就一定要选择古人最完美的书法作为字帖,即使学得不是很到位,但是,还不会更不到位,成为最不到位的书法。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从时间上看,有一个“上”的问题。

例如王羲之比王献之“古”,颜真卿比米芾“古”。

同时还有一个书法艺术本身的品第问题。

例如同一时代时代,也有高下问题。不是越古越好,而是完美度越成熟才是真好。

比如说,《兰亭序》和《祭侄稿》他们在时间上是“古今”问题,但是,在艺术品第上都是完美的艺术,就不存在“古今”问题了。

那么,我们选择字帖就不是要以时间的“古”来论价,而是以艺术自身的完美来论价的。

例如,王羲之与赵孟頫之间的“古今”时间不知差了多个时代。但是,王羲之和赵孟頫的字帖,从艺术品第来说都属于“上”。

如果我们把时代的“上”和艺术品第的“上”搞清楚了,就算是真正懂得什么是“法乎其上”?为什么要“法乎其上”了。

第四,从崇尚时代到崇尚艺术,“法乎其上”不是绝对的

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习最好的,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中国最早对书法鉴赏分级是从南朝庾肩吾在《书品》中提出的,他把书法分为上中下三等,又在上品中分上中下,中品中分上中下,下品中分上中下,共分类九等。庾肩吾说“小例而九,引类相附,大等而三。复为略论,总名《书品》” 。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以品级论书法高下优劣,以后,中国书法史上,都是以庾肩吾的这种方法分书法品级的。例如,唐代的李嗣真、张怀瓘都是这样分的。

所以,后来我们就把“上品” 作为最好的书法了。

这也是书法艺术学习引进“法乎其上”的原因。

书法的“品级”引入书法学习以后,“古代”就不是唯一的师法依据,而是“品级”才是决定书法学习的依据。

所以,古代书法家学习当代书法家,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例如,褚遂良跟欧阳询、虞世南学习书法,颜真卿学习褚遂良的书法。柳公权学习颜真卿的书法,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所以,我们说“法乎其上”不是一个绝对的时代概念,它还包括了书法艺术的“品级”、“品位”原则。

例如中国有“天下十大行书”的说法,这十大行书,从王羲之到宋代,时间跨度很大,前后有将近800年的时间。所以,“古今”差别很大。但是,这十大行书都是行书历史上的精华,从艺术品第看,当然都属于“上品”,是我们学习的首选。

“法乎其上”就是这样一个以艺术品质为核心的师法原则。所以,我们必须“法乎其上”,选择艺术品位最高的字帖学习。

但是,“法乎其上”也不是绝对的,很多书法家的书法学习视野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视野。

所以,也不排除选择一些与古人的艺术标准不一样的书法字帖学习书法。例如清拓的隶书、篆书金石学书法,可能古人没有过多已经过这些书法,但是,这些书法中同样也有“上品”书法,值得我们开拓书法视野。

但是,初学书法的朋友,还是先按照传统的书法字帖选择标准去临摹就可以了,等到书法基础丰富以后,再去寻找新的书法品位也不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