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性格命运

李炳淑简历(李炳淑简历李炳淑的个人简历)

时间:2023-12-28 13:45:33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1960年,曾希圣让李炳淑回安徽,毛主席了解后说:你叫我做人难喽

前言

漫漫长征的胜利,除了毛主席的英明指挥外,还离不开情报人员挖取敌军的机密。其中,作为二局的曾希圣,可谓是功不可没。

那么,曾希圣有何传奇经历呢?

图 | 曾希圣

毛主席把曾希圣比作“指路灯笼”

1924年夏,黄埔军校第四期招收学员,曾希圣赶赴广州报考入学。但不久曾希圣因病退学,后转入由林伯渠、主持的中央政治讲习班。这段时间的学习,对曾希圣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6年夏,曾希圣从政治讲习班毕业,与同学黄克诚等一起,积极报名参加北伐,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任营教导员。

1927年,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这时,曾希圣毅然加入了党组织,并接受党组织的指派,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做兵运工作,一方面收集情报、购买。

随后,他奉命前往上海,在周恩来领导的中央军委工作,任军委参谋部谍报科长。1932年初,曾希圣从上海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参与创建中央军委第二局,并任局长,开始领导红军的情报工作。

图 | 曾希圣

军委二局是为制定正确的军事部署、指挥红军作战、提供军事情报的机构。他为决策提供过许多重大的有价值的情报。

1932年8月,红军在江西宜黄战斗中取得大胜利,歼灭一个师的大部,并缴获电台两部。

战前,曾希圣就希望在这一仗中缴获敌军的密码本。战斗打响后,他亲自率领二局的部分人员,跟随主攻部队前进。部队攻入宜黄城后,他直奔敌师部和无线电机房搜寻。虽然未能找到密码本,但是他从大量电文中查阅到第9军司令孙连仲用“展码”发给所部的一份密电,已译出30多组汉字。

随后,曾希圣部署自己的电台重点抄收孙连仲的电报。

图 | 孙连仲

一次,在缴获的敌人电报稿中,曾希圣发现了一份师部之间交流的密码电报。其中,有20多组密码附有汉字译文。他立即兴奋地和报务员研究翻译。他们根据已知的30多组密码,译出已知密码,然后猜译未知密码。

为了破译这份密码,朱德、周恩来也亲自参加分析推敲,众人夜以继日,终于把这份密码电报的全文破译了出来。

原来,这是敌人的一份作战命令,内容十分重要,军情十分紧急。因为对译文是否完全准确可靠没有绝对把握,曾希圣立即请示方面军领导,并注明:“不知确否,仅供参考。”

鄂豫皖和湘赣两个根据地的领导人根据这份情报,部署部队出击迎敌,并取得了胜利。后来,经与部队核对敌情,证实所译是正确的。

此后,曾希圣等人机智地与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密码战,继而破译了第二、第三……个密码本,并逐步探索出一些破译方法。

从1931年至1933年8月1日期间,曾希圣领导的军委二局破译敌人的机密电报累计100份。到1934年7月,累计破译敌人密码本400多本,其中有一部分是特别密码本。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敌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曾希圣领导的二局的掌握之中。可以说,不管是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中,还是在长征路上,曾希圣领导的军委二局被叫做“千里眼”。

军委二局是一个极机密、极重要的单位,总共只有几十个人。就是这几十个人,凭着小功率的电台收报机,在长征路上一路收听敌人的电报,一次次破译成功,摸清了的部署乃至意图,及时给军委提供决策情报,立下大功。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在龙里、贵定之间不过30公里的地方,红军进进出出,来回穿插,把的军队调来调去,局外人看来非常神奇。殊不知除了毛主席指挥英明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有曾希圣二局准确及时的军事情报。

到达陕北后,毛主席也说:“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毛主席帮曾希圣解疙瘩

长征结束后不久,发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曾希圣秉性刚烈,火爆脾气。早在长征时期就是如此。

曾希圣当时任二局局长,工作一丝不苟,对部下要求很严,尤其是在任务紧迫的情况下,容不得半点懈怠和马虎。若是工作出了差错,他训起人来也不讲情面,弄得人下不了台是常有的事。

于是,在这次批评大会上,二局同志对他提了不少意见,有些难免掺杂着个人意气和片面不实之词。曾希圣有点沉不住气了,思想上结了一个大疙瘩。

曾希圣一肚子委屈无处发泄,便径直去见毛主席。他是经常到毛主席那里去的。毛主席一向器重和关心这位出色的情报专家,常找去当面谈心。1936年春节前夕,鲁迅先生为了表示对的敬意,从上海托人捎来两只火腿,即叫参谋将一部分火腿送给曾希圣,表示慰问和关切。

这次,曾希圣向毛主席诉说了大家提的意见有许多不实之词,毛主席微笑着,不说什么。最后,曾希圣提出要求调动工作,毛主席问道:“这是为什么呀?”曾希圣回答:“自己在二局工作时间久了,长期搞这项工作很不自由,想换个地方干干,自由些。”

毛主席笑了笑,风趣地说:“讲自由嘛,你可比我自由多了。我到哪里都要受限呀。”说笑之间,气氛和谐多了。

接着,毛主席教育他要能听取不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番话解开了曾希圣的思想疙瘩,愉快地回去了。

曾希圣把灾害频发的安徽,变成了商品粮基地

淮海战役后,1949年4月1日,华东局召开会议,决定安徽以长江为界分开,成立“皖北区委”和“皖南区委”。皖北区党委由曾希圣担任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至此,曾希圣开始了在皖北大地的新历程。

1950年夏季,安徽、河南交界连降大雨,淮河流域又遇到数十年未有的洪水灾难,豫、皖境内淹地4000余万亩,受灾1300多万人。水灾发生后,曾希圣向毛主席发了一封反映皖北灾情的调查报告。

毛主席看到报告后,心情异常沉重和焦虑。看着看着,竟流下了眼泪。主席说:“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

就这样,一场治理淮河的战役打响了。当时,曾希圣最早比较全面地提出了淮河上、中、下游综合治理,以及泄蓄兼顾的办法,对他的建议极为重视。

10月14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曾山任主任,曾希圣等4人为副主任。实际上,由曾希圣主持治淮委员会的工作。在曾希圣的领导下,治淮第一年完成了一批蓄洪工程、堤防工程、干支流疏浚和沟洫工程。

图 | 曾山

这些工程相互配合起来,使皖北初步实现了“小雨免灾,大雨减灾”。治淮第一年的成功,使曾希圣感到十分振奋。

1951年,毛主席又发出“一定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曾希圣坚决贯穿毛主席的指示,带领安徽人民艰苦奋斗,进一步全面推进治淮水利建设。

在治淮的同时,曾希圣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避灾保收的农业“三项改革”。安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省份,人们称安徽为“乞丐之乡”。曾希圣担任皖北区书记后,有人曾戏称他是“乞丐头子”。

结果,他的“三项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淮河流域普遍丰收。毛主席对治理淮河是满意的,他表扬了曾希圣的安徽治淮取得的成绩。

1955年,安徽粮食生产获得空前大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27亿斤,比1949年增加了一倍半。安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较快地改变了原先的面貌。对此,毛主席称赞说:“你这个曾希圣是搞生产力的,是农业专家。”

1958年9月17日,毛主席在安徽视察期间,来到了位于合肥的安徽省博物馆,参观安徽省工农业展览。水利馆的前幕上醒目地张贴着毛主席的题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主席走进展厅,仔细地观看了安徽省水库分布图、淮河治理图和淮北河网化图。

毛主席看了近3个小时,对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说:“明年开全国党代表大会的时候,你们应该把这些图挂到北京去。”这也侧方面地反映出,毛主席对于曾希圣等人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

在曾希圣等人的带领下,多灾低产的淮北平原,从1964年起开始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成了国家新的商品粮基地。

曾希圣极力为安徽留下人才

1952年1月,决定皖北、皖南区合并为安徽省,成立安徽省委,曾希圣为省委书记。

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撤销皖北、皖南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曾希圣又兼任省长。

上任之后,曾希圣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爱才如命。在安徽还流传着他“曾霸王”的说法。

这“霸王”并非是因为他遇事不讲理,处理问题蛮横,也没有其他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他特别“爱才”,在他身上有着很多奇特的故事,这个称呼是一种美名。

早在他任中央军委二局局长时,就懂得技术人才对于工作的重要性。

在二局出现以前,毛主席指挥红军作战所依靠的业务部门,便是一局。

这天,曾希圣专门拜访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向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把一局的作战科参谋罗舜初调到二局工作。曾希圣想收个徒弟,专门传授自己的手艺。

图 | 罗舜初

原来,在红军总司令部中。一局和二局工作联系最密切。在频繁的工作接触中,曾希圣发现罗舜初虽然读书不多,却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尤其对数字有与生俱来的特异能力。

为此,曾希圣还暗中搞了几次“测试”,认定他是一个破译密码的好苗子。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曾希圣曾准确地破译了敌人几乎全部的电报,为毛主席成功地指挥作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也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的青睐,无论走到哪里,都优先照顾二局。

但是,这一次却出现了例外,周恩来开口说:“不行,我们这里还离不开小罗。”

曾希圣虽然发现了罗舜初是个人才,却没能把他从总部首长身边“挖”过去。但红军到达陕北后,罗舜初接替他成了代理局长,专管业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海军中将。

不得不说,曾希圣识才的“慧眼”,可见一斑。

除了罗舜初这个例子外,为安徽留人的“争李案”也是一大看点。

1960年,上海戏剧学校京剧班的李炳淑,在一次表演《女起解》的演出中。凭着扮相秀丽、嗓音洪亮等特点,引起了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其五的注意。

陈其五看完表演后,得意地说:“上海出了个小梅兰芳呦!”

可是,他一打听,李炳淑是安徽学员,她14岁入安徽宿县京剧团学戏,后调安徽蚌埠京剧团。1959年夏,年方17岁的她作为“定向培训生”,从安徽蚌埠来到上海戏曲学校京剧班三年级当插班生。

她刻苦学习,在上海两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去逛过南京路。她的好学和才华,深得校长俞振飞的赏识,毕业时执意相留,而安徽方面也舍不得放。这下,陈其五想把李炳淑给挖过来,曾希圣听到风声,怒不可遏。

曾希圣是有“曾霸王”称号的,陈其五只好向上海市长柯庆施反映情况。在一次北京开会期间,柯庆施特意找曾希圣商量此事。但是,曾希圣仍不给老朋友柯庆施面子。恰好不久,毛主席来上海,于是,柯庆施又向毛主席反映。

一天冬夜,李炳淑在导师俞振飞的带领下,受命来到了锦江饭店。到了一间客厅,他们呆住了,毛主席、曾希圣都在。

毛主席风趣地说:“小李来了,你看,我们正在等着你呐。你很了不起啊,曾书记和柯市长把官司都打到我这里来了。你叫我做人难喽!”

接着,毛主席看着曾希圣说:

“我看反正都是党的戏曲人才,放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嘛!”

这时,曾希圣紧紧拧着眉头,就是不肯表态。毛主席只好说,让其忍痛割爱,小李留在上海,这样还是和你是一个华东局的。

说时迟,那时快,带着李炳淑一起来的导师,让她赶紧向毛主席和曾书记道谢。随后,李炳淑很有礼貌地向毛主席和曾希圣鞠躬致谢。因为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李炳淑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一贯以敢抗上而怕年轻人流泪的曾希圣,只好说:

上海条件好,那就留下吧。

因为毛主席的一番话一锤定音,李炳淑留在上海后,开始了她璀璨的艺术道路。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建成后,李炳淑作为当家花旦,陆续演出了许多梅派好戏。

1961年冬天,剧团去香港演出,她是十大头牌之一,在那个被成为国际自由港的大都市里,掀起了一股炽热的京剧浪潮。

后来,柯庆施见着曾希圣,开玩笑地说:“你这个曾霸王呀,就是毛主席才治得住你!”

虽然没有留下李炳淑,但曾希圣是不会放弃继续培养文艺人才的。在他的努力下,安徽的黄梅戏享誉全国,安徽的其他剧种也在蓬勃向上的发展。

曾希圣为安徽的建设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这位良心“父母官”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龙江颂》李炳淑:曾红极一时,丈夫离世16年

上世纪70年代,作为八大样板戏之一的《龙江颂》家喻户晓,风靡一时。戏里女主角“江水英”的扮演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堪称当时最红的全民偶像。她的剧照经常上年画和挂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今40多年过去了,这位京剧名宿的生活境况怎样?

李炳淑1942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县,父亲李润甫开诊所和私人旅馆,经济条件优越。他酷爱京剧,经常带小女儿李炳淑去戏园看戏。李炳淑是在戏园长大的,幼年坐在父亲腿上看,童年钻后台混进戏园,读小学时买站票看,经常一站就是半天。她天资聪颖,模仿力强,台上演员的动作、唱腔,她看几遍就学得惟妙惟肖。

14岁时,李炳淑开始学戏,拜言慧珠、张君秋等名家为师。3年后,李炳淑考入上海戏曲学校,学习梅派。李炳淑扮相俊美,唱腔优美动听,声音脆亮,工花旦、青衣。毕业后,她进入上海京剧院工作。此后数年间,李炳淑演出了《白蛇传》、《凤还巢》、《杨门女将》《伍家坡》等众多经典京剧戏目,是上海京剧团的台柱子。

1972年,著名导演谢铁骊筹拍京剧电影《龙江颂》,来上海挑选演员。经过层层选拔,李炳淑被选中扮演剧中女主角“江水英”。该片在全国公映后,李炳淑红遍大江南北。她的《百花盛开春满园》《一轮红日照胸间》等经典唱段风靡全国,至今还广为传唱。

李炳淑又在京剧电影《白蛇传》中饰演白素贞

1980年,李炳淑又在京剧电影《白蛇传》中饰演白素贞,也引起巨大反响。她成了深受观众喜爱的京剧名家,事业持续辉煌。

李炳淑的丈夫名叫李永德,是她在上海戏曲学校的同学。李永德是上海人,年轻时是养眼的大帅哥,李炳淑主动追他。当时学校有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李炳淑与李永德借观摩演出的机会,故意绕路晚归。走累了,李永德就花两毛钱买一斤洋钱饼,两人边走边吃。

李炳淑与丈夫育有一女,名叫李炜。女儿遗传了父母优良的艺术基因,也有一副好嗓子。但李炜不喜欢京剧,现在从事普通工作。

李永德是著名的余派老生,与李炳淑合作了《二进宫》《南海长城》《白毛女》等多部京剧。夫妻俩夫唱妇随,志同道合,是公认的恩爱夫妻。那时李炳淑名气比丈夫大,加上人漂亮温柔,李永德爱“吃醋”。李炳淑与其他男演员配戏,他就在家生闷气。李炳淑总是以柔情开解丈夫,团领导了解后,经常让夫妻俩同台演出。李炳淑也努力创造机会与丈夫同行,主办方邀请她演出,她把丈夫也带上。

李炳淑夫妇与女儿女婿

1999年,李永德突发脑梗,后引发糖尿病并发症,行走困难。2000年,李炳淑肾脏出现囊肿,术后身体大不如前。然而,她还是不离不弃地照顾丈夫数年,直到2004年李永德离世。送别丈夫,李炳淑很悲痛,李炜用孝心和爱引领妈妈走了出来。

2005年,李炳淑担任上海市振兴京剧促进会理事长。上任不久,她就与上海华夏文化促进会联手 ,在上海逸夫剧院举办了一台老艺人专场演出。后来,她还连续组织举办了京剧名家示范演出。

此外,李炳淑还做了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组织专家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经典剧目,创排适合某位艺术家表演风格的新编剧目。

2020年,李炳淑已经78岁了,仍坚持教学,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帮女儿做做家务,晚年生活紧张充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