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过生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年龄、地域、民族,都有各自的习惯和风俗。
那么过生日是按照阴历还是阳历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回答。
因为中国人传统上是按照阴历过生日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开始按照阳历过生日了。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吧!
其实中国最早的生日纪念方式并不是按照阴历或者阳历,而是按照岁数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岁,也就是出生时就算一岁,每过一个春节就加一岁。
这样做的原因是古代人认为出生就是一种幸运和祝福,所以要多算一岁来表示感恩和尊重。
而且,古代人对阴历和阳历的概念并不清楚,所以只能用岁数来表示年龄。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那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按阴历过生日呢?
阴历是中国特有的历法,它是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而制定的,与自然界的节气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阴历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属相、生辰八字等文化习俗相联系;很多人还会根据阴历来选择吉利的婚期、搬家日期、开业时间等。
因此,过阴历生日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一种对祖先和祖国的敬意和归属感。
当然,过阳历生日也有它的好处和理由,比如:
1、阳历是世界通用的历法,与西方的星座、国际节日等文化习俗相联系,过阳历生日就是一种与时俱进和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2、阳历更方便记忆和安排。由于阳历是固定的,所以每个人的阳历生日都是不变的,这样就容易记住自己和亲友的生日,也方便提前准备礼物和庆祝活动。
而阴历生日则需要每年查看日历才能知道,如果不注意就可能错过或忘记。过阳历生日就是一种简单和便捷的选择。
最后,我们还要了解一些关于过生日的讲究。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关于过生日的禁忌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由于古代人对天命、命运、寿数等方面的信仰而形成的。比如:
六十之前不过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很多人不清楚或混淆的一个原则。
在古代,他们认为六十岁是一个人寿命的极限,如果在六十岁之前就过寿,就会引起天妒和妖孽,导致寿命缩短。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六十是一个完整的周期,代表一生的圆满和成就,所以过六十岁生日是一种隆重的庆典和祝贺。
而六十之前的年龄都是不稳定的阶段,代表一生的变化和挑战。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只能过六十岁生日,而不能过六十之前的生日。
特殊日子不过生日:这是因为古代人认为特殊日子是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比如清明节、忌日等,如果在这些日子过生日,就会影响自己的运势和命运。
当然,这些讲究都是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很多人已经不再迷信这些东西了,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过生日。
所以,我们在选择过生日的方式时,没有必要拘泥于阴历还是阳历,也没有必要担心这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毕竟,生日是一个人最特别的日子,只要你开心就好!
文 | 读书君
“过寿”和“过生日”是同一个意思吗?严格来说,其实是有差别的。虽然两者都有表示庆生的意思,但是“过寿”具有更明显的年龄限制和条件要求。
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也就是60岁以上的才叫过寿,小于60岁的叫“过生”。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说的过寿,是给老人庆生,过生日。
从概念来说,“寿”一般指六十岁开始逢十的寿辰,即从六十开始是大寿。
中国人不管是过生日还是过寿,都是有讲究的。
给小孩过生日,忌讳提前过,民间认为提前过有“短寿”的意思,这是不吉利的。
给中年人过生日,讲究过“三十六,四十九”,俗称“门槛儿”。在过生日这一天,当事人要系上亲人用红布做成的红裤带在腰间,或者穿上用红布做成的内衣,寄托人们希望趋吉避凶,消灾免祸的心愿。这个说法其实和本命年穿红色一样,红色在中国代表吉祥如意,喜庆美好的寓意,在容易“犯太岁”的本命年里,穿红色寄托着人们期盼能够辟邪,消除霉运的美好愿望。
而给老人过寿,讲究更多。具体来说,都有哪些讲究呢?一起来看看,别弄错了,不仅出洋相,还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01“庆九不庆十”在过去,基本上60岁以下的都不过寿,老人过寿的下限年龄是60岁,正所谓“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老祖宗认为,人在未过60岁的时候,享受的还是“人命”,给人过寿、祝寿是一种不好的祝福,不吉利,有让人折寿的意思。到了60,人生走完了一个轮回,正所谓“六十一甲子”。人到花甲之年,人生的各种风雨基本都已经经历过,都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算是半个“智者”,集成熟、沉稳、淡然为一身。为此,民间有习俗,人到六十才过寿。
从年龄来说,逢十的整数过的生日叫“大生日”,其余的称为“小生日”。而人到60岁后过生日,往后每逢十年过的生日,称为“大寿”,每逢5年过的生日称为“小寿”。
(小知识延伸:民间还有七十岁为「大寿」,八十为「上寿」,九十岁为「老寿」,百岁为「期颐」的说法。)
子女给老人过寿,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的孝道文化。不过,在民间给老人过寿也是有一些年龄禁忌的,比如老话说“庆九不庆十”。什么意思呢?
“庆九不庆十”,就是说到了准备过60岁、70岁、80岁、90岁等逢整10岁的寿诞时,要提前在59岁、69岁、79岁、89岁时举行隆重的过大寿的仪式活动,到了60岁、70岁、80岁等整10岁的寿辰时,就不再举行隆重热闹的庆寿仪式了,这就是所谓的“庆九”“不庆十”。
为何如此呢?
原来,这和汉字发音有关。老祖宗认为,“十”和“死”发音相近,“死”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词汇,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更是忌讳。给老人过寿,目的就是让老人开心,期望老人身体健康,过得幸福长寿。一个“死”字,听了就非常不吉利。放在过寿这样的大喜事上,更是犯了大忌。
而“九”和“久”同音,“久”有“天长地久”“长长久久”“永远”“长寿”等美好的寓意,鉴于“9”和“10”相近相邻,所以人们将逢整10岁的大寿往前挪了一年过。这不仅表达了人们希望老人长寿健康的祝福,也体现了人们对给老人过大寿的重视,且也体现了中国人“宁亏勿满”,切勿过满的思想文化理念,这也是“实九虚十”的道理。
02 “73、84也不过”在民间,“73、84”被视为年龄忌讳,民间有句俗语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意思是73岁,84岁是一个极为避讳的年龄,活到了这两个年龄,即便阎王不来请自己也会去。
为何这样说呢?
这主要与中国古代的两大圣人孔子和孟子有关。大家都知道,孔子享年73岁,孟子享年84岁,古人认为那么伟大的圣人也逃不过73岁、84岁的死亡关卡,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更是难以熬过去。
所以,73岁、84岁被视为老年人要面对的两道坎,是两个不吉利的年龄,需要避讳。为此,民间讲究老人过寿不过73岁、84岁。
此外,在过去还有不过百岁大寿的说法,因为古人认为百岁容易招损,所以不过寿。
当然,抛开封建迷信不说,这主要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祝福和期望。如今,人们将百岁过寿看得可是十分重要的。
03 “66岁”是最为隆重的寿辰之一如果说逢十岁过的大寿是隆重的,那么还有一个年纪是特别值得一提的,那就是66岁。古人将60岁称为“花甲之年”“还乡之年”“耳顺之年”等。
“花甲之年”:即按照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花甲,一轮回。
“还乡之年”:是因为在古代当官者到了60岁就可以退休告老还乡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令致仕。”这里的“致仕”,即退休。
(当然,60岁就可以退休是从明朝开始的,早在这之前,官员几乎是做到70岁才能退休,明朝开始将退休年龄提前了10年,只要年满60岁就能退休。)
“耳顺之年”:这个成语主要出自孔子的《论语》,孔子曰:“六十而耳顺。”也就是说活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听得进他人的各种不同意见了,即“言至心通,无所违逆”,什么都能够接受,活得通透,不再常常发怒。而66岁,恰好和中国人讲究的“六六大顺”不谋而合,为此,从多方面看,66岁也就成为了人们非常重视的一个过寿年龄。
除了66岁过大寿,还有七十七“喜寿”、八十八“米寿”、九十九“白寿”等说法。
04 家有“两寿”只过大尊师重孝,爱戴老人,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过,在中国,并不是所有过了60岁的老人都要过寿,一些地方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一个家庭里,上有老,父母还尚在,那么晚辈即便是过了60岁,也不给自己过寿。没有听过家里有老人还给孩子过寿的,即便子女已经过了60岁。古人认为,这样做会折了自己的寿。当然,这些都是传统的封建迷信说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主要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追求。
此外,“两寿”还有表示师父师娘的寿辰以及自己父母的寿辰的说法,而这里的“两寿”都是必须要办的。中国有句古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古代师父是有极高的地位的人,人们将师父师娘看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样重要,这里的“家有一寿,外有一寿”,两寿都得过。
05 寿礼禁忌讲究多在过去,一般贫穷人家是不过寿的,往往只有大富大贵的家庭,才会给老人过寿。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给老人过寿自然是少不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当然,给老人过寿,礼仪讲究并不少,千万不要别搞错了,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家里要为老人祝寿,事先应该向亲朋好友发出请帖,请帖一般采用红色纸来书写,上面写有祝寿的时间、地点等。亲朋好友收到请帖后,往往会提前做好准备,待老人过寿当天,送去礼品。在礼品选择上,常见的寿礼有寿桃、寿面、寿糕、寿酒、寿鱼、寿果等等。
当然,别乱送衣服,毕竟“寿衣”“寿衣”,听起来就是欠打的。
给老人祝寿,需要说一些祝福的吉祥话,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身体健康”等。而如果是年幼的小孩给老人拜寿,小后辈在给老人磕头拜寿之后,往往还会得到老人赠予的红包一个,这算是老人对孩子拜寿的一种回礼赏赐。
在过去,有钱人家过大寿,还会请戏班子到家中唱戏表演,表示庆祝,助兴,让老人过得开心。比如《红楼梦》中写到给80岁的老太太贾母祝寿时,请戏班子来表演祝寿的情景,府里开宴席,一搞就是七八天的时间,热闹无比,从上寿礼、唱戏、僧人念经、焚天地寿星纸、放生等,仪式繁杂。
在祝寿之后,还有吃寿面的传统习俗。吃寿面也有讲究,一碗长寿面,面越长越好,忌讳将面条折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筷条将面条从碗中挑起,挑到最高点一口吃。其他亲人们在给老人祝寿时,每个人从自己碗中夹几根长面条添加到老人的碗里,并同时说祝寿的吉祥话,如“添福添寿”的话语,表示祝福。
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习俗讲究恰到好处,给老人过寿盛面条时,切记不要盛太满,所谓“物极必反”,中国人认为“满寿”是不吉利的。
祝寿结束后,过寿的老人也要给大家回礼表示吉祥如意,如寿桃、寿面要分给大家带回去,寓意是希望将自己的长寿福气也分给后辈,大家都能够健康长寿,平安幸福。
06 读书君说总而言之,过寿不能随便过,民间禁忌讲究多,我们应该了解一些传统的习俗文化,这不仅利于自己,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以免在礼仪交往中犯糊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按民间老传统,过生日可以延后吗?过两次好不好呢?
导语:
生日作为一个人一年一度的重要日子,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忙碌的生活节奏和各种约束,常常让人们无法准确地在自己的生日当天进行庆祝。这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按照民间老传统,过生日可以延后吗?过两次好不好呢?下面,我们将从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观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日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看作是人生中的重要节点。然而,传统文化并没有明确规定生日必须在具体日期庆祝,而是更注重生日这一概念的意义。传统上,人们在生日这一天会进行一些仪式和祭祀,祈求长寿和幸福。因此,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过生日可以适当地延后,只要能保持对生日这一概念的尊重和庆祝。
二、现代生活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往往紧张而忙碌。工作、学习、家庭等各种事务常常让人们无法在自己的生日当天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庆祝。此外,人们的社交圈子也常常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生日当天能够聚集在一起的人并不多。因此,延后庆祝生日成为了一种现实的需求。
三、延后庆祝的好处
1. 适应现代生活:延后庆祝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和挑战。不再将过生日视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更好地平衡生活和工作。
2. 增加庆祝的意义:延后庆祝可以让人们更有时间和精力筹备生日活动,为庆祝增添更多的乐趣和意义。人们可以提前计划和准备,邀请更多的亲友参与,让庆祝活动更加隆重和有意义。
3. 满足个人需求:每个人对于生日的期待和需求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在自己生日当天过生日,感受到祝福和关爱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与家人和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而有些人可能更希望将生日延后,以便更好地安排和组织庆祝活动,满足个人的期待和欲望。
四、过两次好不好?
对于是否可以过两次生日,人们的看法因个人而异。有些人认为过两次生日是一种奢侈和浪费,违背了生日这一概念的本质;而有些人则认为过两次生日可以让庆祝更加充实和有趣,同时也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期待。
无论是过一次还是过两次生日,关键在于对生日这一概念的尊重和庆祝的真诚。过生日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虚荣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感恩身边的人们。因此,在延后庆祝或者过两次生日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不忘初心,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这个特殊的日子。
结语:
按照民间老传统,过生日可以适当地延后,只要能保持对生日这一概念的尊重和庆祝。在现代社会中,延后庆祝生日成为了一种现实的需求,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和挑战。延后庆祝生日可以增加庆祝的意义,满足个人需求,让庆祝更加充实和有趣。无论是过一次还是过两次生日,关键在于对生日这一概念的真诚和善意的对待。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生日,用感恩的心去庆祝和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