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打醮
《红楼梦》第27-29回,反复提到一个日期四月二十六日。熟悉《红楼梦》的朋友对四月二十六日这个日子一定很熟悉,在文中反复提起,一些细节说的很详细,可是要说正经事的时候,又欲言又止,一幅半抱琵琶犹遮面的样子。不由叫人狐疑丛生,感觉作者在其中打了什么埋伏,要隐藏一些宫廷秘闻。
之前小编写过一篇名叫《为何薛蟠生日和胤礽是一天?庚黄是不是一句玩笑?宝钗到底是谁?》的文章,尝试着破解了一下第26回中,薛蟠生日以及庚黄之谜。非常凑巧地是薛蟠的生日和废太子胤礽是一天,而在聚会上,薛蟠莫名其妙提起唐伯虎的春宫画,将唐伯虎的名号唐寅读成庚黄,而这个小小的偷梁换柱,其实想说庚寅二字,庚寅年就是公元1710年,废太子胤礽复立之后的一年,他废而复立如同重生,所以才异常高兴地庆祝。庚黄之处,脂砚斋都不由赞叹:奇文!奇文!
按照这个逻辑,这个反复提及的四月二十六日,不应该是虚妄而写,必然有一番用意。
饯花神
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日果然是花神节?第27回开头处写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据周汝昌老先生的观点说四月二十六日是宝玉的生日,可是原文中并没有明说。在第62回中,宝玉正经过生日时,列了荣国府中一堆人确切的生日,还说与宝玉同天生日的有宝琴、平儿、四儿,却始终没有点破究竟这一天是哪一天。中有史湘云醉眠芍药裀的情形,史湘云饮酒困乏,因天气有些热,就直接睡在了石凳子上,彼时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满脸都是红香散乱,这说明此时芍药已经过了盛花期,进入了尾声。而芍药的花期一般是25天左右,从阳历五月中旬到六月上旬,对应的农历时间就是四月中下旬,尾声期就在四月二十六日前后,可见周老先生的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网上有一种说法是在农历四月十八日,此时芍药还在盛花期,不像是能落红成阵的日子。
周汝昌先生
上面这一段文字中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就是那一年的四月二十六日,是在未时交芒种节。因为之前的资料出现的没有那么齐全,周汝昌先生用的殿板万年书中的记录:
乾隆元年丙辰:“四月小,二十六日庚寅,亥初一刻四分芒种。”
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是对上了,而且里面还带着薛蟠那个“庚黄”的梗,暗示庚寅,可是交芒种的时刻对不上,书中说交芒种是未时,这里是亥时,周先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就解释成曹雪芹记错了。对此问题也有研究的俞伯平先生则是取了,“乾隆十二年丁卯四月二十九日(公元1747年6月6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个说法是把未时交芒种对上了,可是日子又到了二十九,俞先生解释成作者笔误。
康熙四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
后来有红迷烟云红楼先生,找到三本旧版万年历,查对出来从顺治元年到宣统三年间,一共有11次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而未时交芒种的只有康熙四十五年这一次。
顺治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戌时;
康熙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巳时;
康熙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夜子时;
康熙四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未时;
雍正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寅时;
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子时;
嘉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寅时;
道光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戌时;
道光三十年四月二十六日巳时;
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申时;
可是这一年对曹雪芹来说,有点早了,他还没有出生呢,他写这一年有什么意思么?康熙四十五年这一年对于曹家来说可是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让曹家得到富贵的一个重要人物去世了。
贾母
大家知道,曹家之所以能够从曹玺起四代做江宁织造,很大原因在于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乳母。第二代曹寅又是康熙皇帝的宠臣,六次南巡,有四次都住在曹家。可是有一点,曹寅并非孙氏所生,曹寅是妾室顾氏所生,孙氏只是曹寅的嫡母,这也是小编为何一直坚持荣国府的贾母在荣国府中是没有亲生孩子的,二男四女皆是庶出,有这个原型在的,贾母对清虚观张道爷说“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有一个像他爷爷的”,贾母用的是“养”字,而不是“生”字。孙氏与曹寅没有血缘关系,孙氏在,康熙皇帝对曹寅的情分在,孙氏一去世,这层奶哥子的情分也就淡了许多。
而孙氏就是在康熙四十五年去世的,正因如此,曹寅虽然有三品官,也没有敢给自己的生母顾氏请封。孙氏的去世,令曹家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直至曹寅之女曹佳氏成为了平郡王纳尔苏的福晋,曹家又等于攀上了新的关系。曹佳氏嫁给的是平郡王,这种婚姻关系,并非是两家自主结亲的。按照惯例应该是,曹佳氏参加三年一次的八旗选秀,成功入选秀女,一部分秀女就会被皇帝指婚给宗室子弟。这个情形就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的原型,当然里面还可能掺杂了明珠孙女叶赫那拉氏选为乾隆舒妃的情节。
黛玉就在此日葬花
也正因为这一年老祖孙氏去世,即便四月二十六日是宝玉生日,也没有人敢庆祝。文中描绘众人饯别花神,用柳枝、花瓣编成轿马,用布帛扎成杆旄旌幢,搞得满院子都是这个,觉得好诡异,但大家若是把满园的颜色全部去掉,换成素白白的颜色,这就是出殡啊。否则好好的饯花之期,林黛玉跑去葬什么花?还弄了一座香冢,写了一大篇《葬花词》,哭起丧来?
根本这一日就是出殡埋人的日子!
清虚观张道长
清虚观打醮,张道长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遮天大王第26回到第29回的时间有些颠三倒四,并非是按一贯的顺序写的。第26回中薛蟠是五月初二请的宝玉,第29回又回过头来写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的事。不但如此,还有很多地方都是欲言又止,不知作者要在里面打什么埋伏。
张道长和贾母说家常话的时候,冷不丁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遮天大王的圣诞?
遮天大王是谁?我国道教体系里面没有一个叫遮天大王的神仙啊?查一下神仙的圣诞表,在四月二十六日的也就是神农氏,不同的地方日子还不一样,也有说神农氏的生日在三月十三的。可是神农氏怎么跟“遮天”联系上了呢?
哪吒
我们熟悉的跟“遮天”有联系的神仙可能只有哪吒了吧?在《西游记》中第33回中,哪吒帮孙悟空遮天,他去真武大帝处借了皂雕旗,在南天门一展,闭了日月星辰,让天地一片漆黑,假装悟空用宝葫芦装了天。可是哪吒三太子的圣诞在五月十八日,真武大帝的生日在三月初三,跟四月二十六搭不上边啊。
神仙系统中我们找不着什么线索,是不是我们应该换一个方向?
之前我们说第26回中,薛蟠是五月初三,与废太子胤礽一天,而且其他的证据也指向了废太子。那么这个遮天大王是不是也跟康熙末年九王夺嫡有关呢?毕竟曹家的兴衰其实跟九王夺嫡有着密切关系的。
结果我们查了一下,竟然生卒年月没有一个靠谱的。
胤禔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胤祉生于康熙十六年三月,卒于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
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卒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胤祀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卒于雍正四年九月;
胤禟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雍正四年六月;
胤䄉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卒于雍正六年九月;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十月一日,卒于雍正八年五月初四;
胤禵生于康熙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酉时,卒于乾隆二十年六月
那这个四月二十六出生的遮天大王之谜到底应该如何破解呢?
雍正皇帝
日子我们先不看,看遮天大王的字面意思,我们首先会想到“只手遮天”这个词儿。传统的神仙体系中没有这么一位,那么这个遮天大王一定是杜撰出来的。若说是跟曹家有关的,一手遮天的人,就连对曹家照顾有加,又是皇帝跟前红人的怡亲王胤祥也不能叫遮天大王啊。能叫作者说出遮天大王这种有讽刺意味的名号的人来,除抄了曹家的雍正皇帝之外,还有何人?
可是无论生死的时间,雍正皇帝都跟四月二十六搭不上边啊。他是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崩,跟四月二十六实在找不出联系啊。
我们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
因为薛蟠的生日以及种种迹象,在影射废太子,我们就用生日日期来做判断,在查找遮天大王的时候依然沿用了这个思路。或许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它也是在影射雍正皇帝,只是使用了其他规则。那是什么规则呢?
真字中隐藏二十六日
小编之前很擅长测字,对于拆字之法颇有心得,人欲问事,令其随写一字,按理拆解,往往奇中。一字拆开,甚至可定其应期,半天不差。基于这个经历,我突然灵光一闪。这个四月二十六,很可能是一个字!
雍正皇帝的名字叫胤禛,在康熙皇帝的阿哥里面排名第四,胤禛的胤中就藏着一个月字,而真这个字拆开就是二十六日,真上是十字头,下面具中有二,具下有六,具体有日,康熙阿哥都是示字旁,不为标记,只看右边即可知道是谁。这个四月二十六日就是指的四爷胤禛!
曹家被抄之后,曹雪芹从一个贵公子变成一个生活都困难的人,对于雍正皇帝抄家之事肯定是有怨言的,但是他不敢名言。
只有隐在文章之中,第26回开始就提康熙四十五年孙氏的去世,这是要表明曹家曾经有功于皇室,希望如今的皇帝(应该是乾隆皇帝)多少念及这点功劳,放过曹家。对于抄曹家的雍正皇帝,他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不满,只有隐晦表达,杜撰出四月二十六日出生的遮天大王来发发牢骚,也是挺有趣的。
古代益阳龙舟赛有多火爆?我们来看看史料的记载。
崇祯七年甲戌(1634)五月初五日,著名诗人、益阳进士郭都贤观龙舟竞渡,场面甚为热闹宏大,作诗《五日竞渡》记之:
梅花五月飞江雪,杜若洲前酬胜节。
迎神招得楚些魂,隔江啼老黄莺舌。
画船箫鼓赛沅湘,风俗年年游戏场。
咚咚一声万声和,竹枝柳枝何清扬。
须臾桡鼓急如雷,不夺芦标誓不回。
十万横摩鞭欲断,吟龙啸虎鲛人哀。
此时欢声哄动地,个个儿童怀斗志。
刚闻丝管沸楼头,复见歌吹满舟次。
更有轻舫不记数,鸥浮鳞集相参互。
笑语喧呼识不真,往复去来比风雨。
暮山白堕鲁戈停,游人灯火散如星。
寂寂空江闭城郭,家家幽梦绕沙汀。
独有高楼欢未止,群动既息思静理。
洞箫檀板佐霓裳,字字轻敲落江水。
资江龙舟比赛现场。图片来源:时刻新闻
这是本人看到的益阳龙舟赛最早史料。距今将近400年。“”十万横摩”即“十万横磨,”语出《旧五代史·晋书·景延广传》: “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此指将众多划龙舟的桡手比做英勇战士,当然那时益阳县的人口也没有十万。鲛人,又名泉先,泉客。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神秘生物。《搜神记》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可以看出,明末益阳端午节每年都有龙舟赛,差不多是全员参与,竞赛以先夺芦标为胜。鼓声一响,龙舟竞发,随着桡鼓声的加快,龙舟如万马奔腾,又似吟龙啸虎。只见资江两岸欢声雷动,连小孩个个都是斗志昂扬。高楼上歌乐齐鸣,场面十分热闹。随着太阳慢慢地落下,龙舟赛终于停了下来,游人灯火像星星一样散开,此时火爆的资江归于沉寂。但郭家绵邀楼的歌舞又开始了。
顺治三年两戌(1646)郭都贤四十八岁。郭都贤有《五日作》有记:
明兴以来三百季,海内家传荆楚记。
四时著处领欢场,五日沅湘陈水戏。
太平积弱那知兵,争夺龙标如汉帜。
画船箫鼓挝渔阳,十万横摩直已醉。
年年彩竹唱麂车,一朝突豕趁枭骑。
搅浑江汉作潢池,前者方梳篦者继。
生灵肝脑膏湘鱼,血污游魂招未得。
更怜白骨堆荒丘,九婉兰汤成藤秽。
乱离驱我入山深,聋哑不教人败意。
泛蒲空尔益聪为,辟兵只有吞声计。
玄黄此日战真龙,破釜焚舟思既济。
周汉宣光望我皇,续命如丝中出治。
成书于6世纪上半叶《荆楚岁时记》有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並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野鸭)。”由此,荆楚地区的龙舟竞渡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并一直延续下来。
明朝末期,国家已经崩溃,郭都贤虽然念念不舍,但此时人事已尽,天命难违,惟求无愧于心矣。但刚刚建立清朝并未稳固,战火仍频,加上天灾不断,鼠疫横行,全国人口减少超过一半。尽管如此,还是能感受到端午节的欢乐,沅湘水畔依旧龙舟嬉戏,不过争标夺帜的龙舟赛显得十分的悲壮。屈原的游魂不能召回,荒丘上到处可见白骨嶙嶙。显然,此时的郭都贤心事重重,与上次欢快的心情有着天壤之别。不到一个月之后即六月初二,郭都贤于桃江东林寺削发为僧,法号玩石。
说到古代益阳龙舟赛火爆场面,不得不提清代道光时期益阳进士周代炳的《龙舟记》。
当时的龙舟是什么样子?“龙舟长十丈许,巨木为脊,以竹絙络首尾,浇以沸汤绞之”。益阳桃江盛产楠竹,龙舟制作自然是就地取材。“外傅薄板,饰以彩绘鳞爪,首尾毕具旗,别以色”。今天益阳的龙舟赛仍然以龙舟上的各色小旗代表不同乡镇队伍。
益阳龙舟制作。图片来源:时刻新闻
“是日沿江演剧,观者如堵,彩船画楫,箫管间奏,酒馔丰饫。妇女也盛饰相炫耀,往来杂沓”。资江两岸人声鼎沸,既有美妇,又有无赖,好不热闹。现在益阳兰溪镇的双桡龙舟全国独具一格,其起始何时尚不清楚,但至少在清道光时期就已经出现。“舱中坐者桡四尺,立者桡七尺,两两相间”,这种双桡龙舟极具观赏性。龙舟缓缓启动,鼓声慢慢响起,“坐者缓桡而进,立者竖桡而歌”,这是一幅和谐的画面,长长的竖桡整齐一致地摇动就是一种水的亲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之而来,龙舟加速。“鼓乃急,立桡分水,桡具下,竿摇水激,呼声雷动,江水为沸,舟行迅疾,虽杨幺水轮不及也”。由慢而快的节奏感非常明显,竞赛达到高潮。此刻联想起了历史上的洞庭湖杨幺起义的快船,当然杨幺快船最快也快不过龙舟。
“竿摇”是什么?当地号称“打闪篙”,在船上有一根长长的竹篙在船中央或者首尾由专人或者丑角夸张式的摇动,好似快马加鞭,颇具视觉冲击。记得七十年代在益阳茈湖口的资江河里就看到过“打闪篙”的龙舟,至今记忆犹新,遗憾的是现在龙舟赛很难看到“打闪篙”的了。
当然,印象最深的是对观看龙舟赛的描写,可谓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市楼有女方簸米,目注龙舟,因手助势,而米已拨去无余”。把一边簸米一边看龙舟赛的场景写得惟妙惟肖,而龙舟赛高潮的紧张感使得舟妇把怀中小儿越抱越紧,以至“儿已气绝怀中矣”。周代炳以女性观众入手描写龙舟赛场景,其手法实在高明。
益阳龙舟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决不服输的斗殴,虽说过去其他地方龙舟赛斗殴也不稀罕,但益阳龙舟赛斗殴之惨状可以说无有企及。本来早期的竞渡是先夺芦标为胜,后来,比赛的胜负要以船在另一船的前方绕过去才能算赢,这在当地叫“包头”。也就是说快的龙舟差不多要比后面的船超出一个船身才能做到,大家知道在皮划艇比赛时这个优势太大。问题是益阳人划龙舟决不能被人“包头”,怎么办?既然他敢“包头”,我只能拼命划,对着挡在前面的龙舟拦腰冲过去。事实上,很多情况是快的龙舟并没有比后面的船超出一个船身就想“包头”,于是冲撞必然发生,由于手上有桡,人数又多,打斗流血致死也是必然结果。
“嘉庆戊寅年(1818),以斗致溺者,捞尸七十有三,皮肤将腐矣,犹怒目举桡作斗状,可笑也。”到了期间,益阳也还发生了一起大的斗殴,当时黄泥湖龙舟队和杨七郎庙队一场混战,导致几十人死亡。这一恶习甚至流传到现在。现在每到端午龙舟赛,当地政府定会严加督导,当然斗殴事件基本不会发生了。正因为如此,史上历代益阳县官都想禁止龙舟赛。《同治益阳县志·卷二·风俗》记载:“沿江造龙舟竞渡,观者夹岸欢呼,助胜为乐。往往数舟驰骛争胜至聚而相关有死者,近奉示风乃息。”但龙舟赛还是屡禁不止,只能说益阳龙舟赛的胜负感太强,魅力太大。
读罢郭都贤和周代炳两位进士的诗文,仿佛回到了古代资江边龙舟竞渡的现场,火爆的场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