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自古圣贤多蒙妒,不遭人妒是庸才。意思是自古以来圣人贤士多遭到他人的妒忌,如果不遭到妒忌的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庸才。这句话我不敢苟同!
妒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准确说每个人都曾妒忌过他人,也可能被他人妒忌过。
妒忌
历史上罪名的妒忌案例有很多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于是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导致孙膑被腕掉膝盖骨,成了残废。
孙膑雕像
周瑜妒忌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于是限期造箭十万支刁难诸葛亮,存心加害,反被三气吐血,临死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与周瑜
明朝的万贵妃,专宠善妒,她强迫其他怀有明孝宗骨肉的嫔妃宫女堕胎,毒杀明孝宗之母纪妃,差点令明孝宗绝后。
那妒忌往往会发生在哪些人之中?“XXX有什么能耐,他那点水平能当上部门经理,还不是靠溜须拍马走后门;XXX不过是凭一张漂亮脸蛋讨领导欢心,才被评为先进,不要脸;XXX不过是狗屎运好才赚了那么多钱,又不是靠真本事”。相信很多人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听过类似的对话,都遭受过别人的妒忌,甚至被人穿小鞋、言语诋毁。
背后议论
这些对话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充斥着浓浓的妒忌,一般都是发生在同事、邻居、朋友、亲戚等等这样的关系中。
为什么会产生妒忌?从妒忌发生的群体来看,不难看出,妒忌者与被妒忌者基本都属于直接竞争关系(例如同事)或者间接竞争关系(比如邻居,也可以称为面子竞争),彼此能力水平、起点背景等各方面都相差不大。当保持现状的时候(比如同一职务,同一经济水平),就会一团和气,可如果某一天,一方发展得比另一方好一点,那么稍差的一方非但不会服气,反而会心生妒忌,甚至想方设法将对方拉下马,踩在脚底,这就是人性。
维持平衡
“大家都穷得好好的,你为什么先富起来”,关于这句话的网络段子视频很多,就是为什么产生妒忌的最好佐证。
妒忌真的是因为我们优秀吗?得知自己遭人妒忌之后,有的人本着优秀才被人妒忌的心理,沾沾自喜暗自得意,正如开篇第一句话:自古圣贤多蒙妒,不遭人妒是庸才。然而:妒忌真的是因为我们优秀吗?
先来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庞涓妒忌孙膑,周瑜妒忌诸葛亮,而我们不会去妒忌孙膑、诸葛亮?为什么我们妒忌身边的同事、亲戚,而不去妒忌那些位高权重的大领导和马云、王健林等亿万富翁?
我们非但不会去妒忌,提到他们还会崇拜,争相传颂他们的故事,甚至仅仅与其同姓,便奉为自己的荣耀。把他们说的话当成座右铭,把他们用过的东西收藏在博物馆,把他们的出生地建成旅游景点,甚至连他们的癖好都作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魏武帝曹操雕塑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妒忌,只因为对方的历史贡献、个人能力、掌握的权力和财富等,完全碾压我们,因为不在一个层次,所以让人心生仰望和崇拜。而妒忌,只因为我们跟对方在同一个层次,而并非因为我们优秀。
所以,应对妒忌的方法,不是保持低调、示好迁就,而是勇敢突破自己,让自己冲到一个他们完全触碰不到的高度,因为只有当你站得足够高,妒忌才会转化为仰望和崇拜。
看到《糊涂侦探案》的书名,本以为可能是糊里糊涂、误打误撞但大智若愚、破案高手的侦探形象,不过,本书的“糊涂侦探”原来是真“糊涂”,主人公侦探名叫白芒,白芒白芒,白忙一场,没有反转。白芒是时期著名的“滑稽侦探”之一,失败的案例也远大于成功,因此本书搞笑喜剧的含量也是大于侦查推理破案和反映现实问题的成分,可以看作轻松、幽默、带着推理的读物。
《糊涂侦探案》每篇的篇幅很短,基本把白芒失败的各种原因、各种类型、各种风格都包涵了,读到最后甚至有点心疼白芒,白芒明明有在很认真地思考、判断、推理、收集证据,很多推理的方法、方向、方式也很正确,但最终全都阴差阳错的失败了,有的是时机不巧,更多的则是因为现实的无奈,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屡败屡战,才是侦探。
开篇《破题儿第一遭》就是白芒在大学时期的事情,从那时起他就争强好胜,搜集到第一名私会女子的证据,推理出相会的时间地点,想带着班里同学去现场抓个正着让他出丑,岂不知别人就是堂堂正正的老婆,最后尴尬的还是白芒自己。这可能也是时期背景下的特别之处,也是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系列所展现出来的特别的时代风貌。
而《xyz》则是同样争强好胜的人对颇有名气的侦探白芒裸的挑衅,故意窃得金表藏于某处,留下xyz这几个字母指名道姓让白芒找寻,白芒虽然破解出了其中的含义,但无奈对方只是想搞个恶作剧,白芒的获取反而显得是顺理成章之事,而不是他推理探出的结果。
《五个嫌疑人》里白芒的失败则不仅让人心酸,更是对那个时代破案制度的讽刺,仅仅是有嫌疑就将五个人全部被枪毙,白芒辛辛苦苦找到的证明清白的证据,也真的是白忙一场,这也是书中为数不多的悲剧。
当然,后面还有不少类似的失败,但很多失败都不是由于白芒自己的“糊涂”,而是源自那个时代那时社会的“糊涂”,侦探只能去尽力探寻真相,而有时真相并不能改变事情的走向。不过综合本书,沉重的内容是有一些,但多数还是喜剧幽默的风格,有的时候看似的白忙一场,也算是侦探个人的一次成长吧。